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DOUBLE SIDED PRINTER AND PAPER FEEDING CONTROL METHOD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142900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are a double sided printer and a paper feeding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he double sided printer comprises a first printing assembly (1) arranged on a printer carriage, a second printing assembly (2)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first printing assembly along the conveying direction of a printing medium (P), and a buffering mechanism (3) of the printing medium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printing assembly and the second printing assembly, wherein the buffer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buffering shaft (31) and elastic elements (32), both ends of the buffering shaft being supported in a guiding groove (201) at both sides of a passage for conveying the printing medium, the buffering shaft tending to move in order to deflect away from the passage for conveying the printing medium in the guiding groove, and the elastic elements being located at the two ends of the buffering shaft, one end of each of the elastic elements being connected to the printer carriage and the other end thereof being connected to the buffering shaft respectively. The buffering mechanism enables the printing medium between the two printing assemblies to remain in a suitable state of tension all the time, preventing the problem of the printing medium between the two printing assemblies being excessively tense or relaxed.

More Like This:
Inventors:
WANG YUGUO (CN)
WANG CHUNTAO (CN)
YANG MIN (CN)
GAO TAO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73189
Publication Date:
October 26, 2012
Filing Date:
March 28,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SHANDONG NEW BEIYANG INF TECH (CN)
WANG YUGUO (CN)
WANG CHUNTAO (CN)
YANG MIN (CN)
GAO TAO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5H23/16; B41J15/00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10035356A12010-04-01
WO2009107280A12009-09-03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096153A2008-01-02
CN1172021A1998-02-04
JP2010280472A2010-12-16
JP2005239374A2005-09-08
Attorney, Agent or Firm:
KANGXIN PARTNERS, P.C. (CN)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双面打印机, 包括在机架上设置的第二打印组件和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位 于所述第二打印组件下游的第一打印组件,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打 印组件和第二打印组件之间设置的缓冲机构, 所述缓冲机构包括:

缓冲轴和弹性元件, 所述缓冲轴的两端支撑在打印介质输送通道两侧的导 向槽中, 所述缓冲轴在所述导向槽中具有偏离所述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运动趋 势, 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缓冲轴的两端, 一端与所述机架连接, 另一端与所 述缓冲轴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面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 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所述第一框架可以相对所述第二框架打开或闭合, 其中, 所述缓冲轴和所述弹性元件共同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或所述第二框架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双面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轴设置在所述第二 框架上, 当所述第一框架相对所述第二框架闭合时, 所述缓冲轴位于所述第一 框架的一侧, 并与所述打印介质的表面相接触, 所述弹性元件向所述缓冲轴提 供方向指向所述第一框架一侧的弹性力。

4.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双面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轴设置在所述第一 框架上, 当所述第一框架相对所述第二框架闭合时, 所述缓冲轴位于所述第二 框架的一侧, 并与所述打印介质的表面相接触, 所述弹性元件向所述缓冲轴提 供方向指向所述第二框架一侧的弹性力。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面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垂直 于所述打印介质输送通道。

6.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双面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邻近所 述导向槽设置的凸轮, 其中, 在所述第一框架相对于第二框架打开时所述凸轮 与所述缓冲轴抵压接触、 使所述弹性元件保持张紧状态, 并且在所述第一框架 相对于所述第二框架闭合后所述凸轮偏离所述缓冲轴。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面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打印组件为热敏打 印组件, 所述第二打印组件为针式打印组件或者喷墨打印组件。

8.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面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打印组件为针式打 印组件或者喷墨打印组件, 所述第二打印组件为热敏打印组件。

9.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 1至 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打印机的送纸控制方法, 其特征 在于, 包括:

在执行打印任务前控制位于上游的第二打印组件的输送机构静止, 控制位 于下游的第一打印组件的输送机构向下游输送设定长度的打印介质。

Description:
双面打印机和双面打印机的送纸控制方法 本申请要求 2011年 4月 22日提交至中国知识产权局的、申请号为 201110102391.4、 名称为 "双面打印机和双面打印机的送纸控制方法" 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 尤其涉及一种双面打印机和双面打印机的送纸 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图 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双面打印机的示意图。 如图 1所示, 相关技术中的双面打 印机包括第一打印组件和第二打印组件, 其中第一打印组件包括支撑在第一臂 130上 的第一打印头 150和与其相对的第二压盘 180, 第二打印组件包括支撑在第二臂 140 上的第二打印头 160和与其相对的第一压盘 170。 打印介质沿其输送方向从第一打印头 150和第二压盘 180之间、 第二打印头 160 和第一压盘 170之间穿过, 第一打印头 150和第二打印头 160分别在打印介质的正反 面打印出设定的图像或文字。 现有技术的双面打印机的问题在于, 在打印过程中, 位于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打 印介质可能会由于两个打印头下方的打印介质 输送不同步而出现过紧或者松弛现象。 当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位于下游的第二打印头 160下方的打印介质在启动时的输 送速度大于位于上游的第一打印头 150下方的打印介质在启动时的输送速度, 那么在 第一打印组件还没有完成打印时第二打印组件 就会向下游输送打印介质, 导致两个打 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过紧, 这时, 将降低第一打印组件的打印质量。 当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位于上游的第一打印头 150下方的打印介质在启动时的输 送速度大于位于下游的第二打印头 160下方的打印介质在启动时的输送速度, 那么打 印介质在两个打印组件之间堆积, 即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松弛, 这时有可能 会在两个打印组件之间产生塞纸问题。 上述问题在两个打印组件的类型不一样时尤其 严重, 例如, 当一个打印组件的类 型为热敏打印组件, 另一个打印组件的类型为针式打印组件或者喷 墨打印组件。 由于热敏打印组件在打印过程中打印介质相对 热敏打印头沿介质输送方向不间断 移动, 而针式打印组件或者喷墨打印组件在打印过程 中, 当针式打印头或喷墨打印头 沿打印介质宽度方向往返运动完成打印后, 打印介质沿介质输送方向间歇移动, 因此, 这种双面打印机在打印过程中即使两个打印组 件的平均打印速度相同, 也必然会出现 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过紧或松弛现象 ,从而产生降低打印质量或塞纸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双面打印机, 以有效避免双面打印机的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 打印介质过紧或松弛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双面打印机的送 纸控制方 法。 为此,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面打印机, 包括在机架上设置的第二打印组件 和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位于第二打印组件下游 的第一打印组件, 以及在第一打印组件 和第二打印组件之间设置的缓冲机构, 其中, 该缓冲机构包括: 缓冲轴和弹性元件, 缓冲轴的两端支撑在打印介质输送通道两侧的 导向槽中, 缓冲轴在导向槽中具有偏离 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运动趋势, 弹性元件位于缓冲轴的两端, 一端与机架连接, 另一 端与缓冲轴连接。 进一步地, 上述机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 第一框架可以相对第 二框架打开或闭合, 其中, 缓冲轴和弹性元件共同设置于第一框架或第二 框架上。 进一步地, 上述缓冲轴设置在第一框架上, 当第一框架相对第二框架闭合时, 缓 冲轴位于第二框架的一侧, 并与打印介质的表面相接触, 弹性元件向缓冲轴提供方向 指向第二框架一侧的弹性力。 进一步地, 上述缓冲轴设置在第二框架上, 当第一框架相对第二框架闭合时, 缓 冲轴位于第一框架的一侧, 并与打印介质的表面相接触, 弹性元件向缓冲轴提供方向 指向第一框架一侧的弹性力。 进一步地, 上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打印介质输送通 道。 进一步地, 上述双面打印机的缓冲机构还包括邻近导向槽 设置的凸轮, 其中, 在 第一框架相对于第二框架打开时凸轮与缓冲轴 抵压接触、使弹性元件保持在张紧状态, 并且在第一框架相对于第二框架闭合后凸轮偏 离缓冲轴。 进一步地, 上述第一打印组件为热敏打印组件, 第二打印组件为针式打印组件或 者喷墨打印组件。 进一步地, 上述第一打印组件为针式打印组件或者喷墨打 印组件, 第二打印组件 为热敏打印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提供了一种上述构造的双面打印机的送纸控制 方法, 包 括在执行打印任务前控制位于上游的第二打印 组件的输送机构静止, 控制位于下游的 第一打印组件的输送机构向下游输送设定长度 的打印介质。 在本发明提供的双面打印机中, 在两个打印组件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 该缓冲机 构使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能够始终保 持适度张紧的状态, 从而避免了两个打 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过紧或松弛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双面打印机中, 缓冲机构结构简单, 占用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长度较 小, 使得双面打印机的结构紧凑, 另外, 通过设置缓冲机构, 放宽了对第一打印组件 和第二打印组件的类型的要求和沿打印介质输 送方向的排列顺序的要求。 本发明的双 面打印机的送纸控制方法, 无需手动拉纸操作, 适用于各种外径的纸卷。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 本发明具有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用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 优选实施 例, 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中: 图 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双面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 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结 示意图; 图 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打 介质安装示意图; 图 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结 示意图; 图 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打 介质安装示意图; 图 6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结 示意图; 图 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结 示意图; 图 8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结 示意图; 以及 图 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打 介质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打印组件 2第二打印组件

3缓冲机构 4纸仓

11第一打印头 12第一压纸部

21第二打印头 22第二压纸部

10第一框架 20第二框架

201第一长槽孔 32弹性元件

101第二长槽孔 31缓冲轴

23针式打印头 24垫板

25输送辊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 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 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 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结 示意图。 如图 2所示, 双面打 印机包括第一打印组件 1、 第二打印组件 2和缓冲机构 3, 以及纸仓 4。 纸仓 4用于容 纳打印介质 P, 沿打印介质输送方向, 在纸仓 4下游设置有第二打印组件 2, 在第二打 印组件 2的下游设置有第一打印组件 1。 第一打印组件 1用于在打印介质的第一面打印, 第一打印组件 1包括第一打印头 11和与第一打印头 11相对设置的第一压纸部 12; 第二打印组件 2用于在打印介质的 第二面打印, 包括第二打印头 21和与第二打印头 22相对设置的第二压纸部 22; 沿打 印介质输送方向, 缓冲机构 3设置在第一打印组件 1与第二打印组件 2之间, 用于在 打印过程中, 使位于第一打印组件 1和第二打印组件 2之间的打印介质始终保持适度 张紧状态。 其中, 第一打印头 11和第二打印头 21可以是热敏打印头、 针式打印头或者喷墨 打印头等打印头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中第一打印头 11和第二打印头 21均为热敏 打印头; 第一压纸部 12和第二压纸部 22可以是转动的压纸辊, 也可以为固定不动的 垫板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纸部 12和第二压纸部 22均为压纸辊, 压纸辊用于支撑并 输送位于热敏打印头与压纸辊之间的打印介质 。 上述各打印头和各压纸部均设置于框架上, 其中, 框架可以包括多个部分, 各个 部分之间可以是活动连接的, 每个打印组件的打印头和压纸部可以设置在该 框架的同 一个部分上, 也可以设置在该框架的不同部分上。 图 2示出了框架包括两个部分, 每个打印组件的打印头和压纸部分别设置在框 架 的不同部分上的情况。 如图 2所示, 双面打印机包括第一框架 10和第二框架 20, 其 中, 第一框架 10和第二框架 20相对配合, 优选地, 第一框架 10通过转轴 30与第二 框架 20相铰接, 可以相对第二框架 20打开或闭合。 当第一框架 10相对于第二框架 20打开时, 形成于第二框架 20内的纸仓 4敞开, 可以更换打印介质 P。 第一打印组件 1的第一打印头 11和第二打印组件 2的第二压纸部 22设置在第二 框架 20上,第一打印组件 1的第一压纸部 12和第二打印组件 2的第二打印头 21设置 在第一框架 10上, 其中, 当第一框架 10相对第二框架 20闭合时, 第一打印头 11和 第一压纸部 12相切配合, 第二打印头 21和第二压纸部 22相切配合; 当第一框架 10 相对第二框架 20打开时, 第一打印头 11和第一压纸部 12分离, 第二打印头 21和第 二压纸部 22分离。 缓冲机构 3可以设置在第一框架 10上, 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框架 20上, 沿打印介 质 P输送方向, 缓冲机构 3位于第一打印组件 1和第二打印组件 2之间。 缓冲机构 3包括缓冲轴 31和弹性元件 32, 其中, 缓冲轴 31沿打印介质宽度方向 活动地支撑在第一框架 10或第二框架 20上,缓冲轴 31偏离打印介质的输送通道设置, 可以设置在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与第一框架 10相同一侧,也可以设置在打印介质输送 通道的与第二框架 20相同的一侧; 弹性元件 32—端与缓冲轴 31连接,例如悬挂或支 撑缓冲轴, 另一端与框架连接, 在弹性元件 32的作用下, 缓冲轴 31始终保持偏离打 印介质输送通道的运动趋势。 优选地, 本实施例中将缓冲机构 3设置在第二框架 20上, 当第一框架 10相对第 二框架 20闭合时, 缓冲轴 31位于在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与第一框架 10相同的一侧, 这样在安装打印介质时, 只需要将打印介质从缓冲轴 31上方绕过即可, 不需要穿纸, 提高了操作简便性。 具体地, 沿垂直于打印介质输送通道方向, 在第二框架 20 上设置有第一长槽孔 201 (即导向槽), 第一长槽孔 201位于第一打印头 11和第二压纸部 22之间, 当第一 框架 10相对与第二框架 20闭合时, 第一长槽孔 201位于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与第一 框架 10相同的一侧。 缓冲轴 31与第一长槽孔 201插接配合, 可以沿第一长槽孔 201 的长度方向向偏离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方向移 动;弹性元件 32—端与缓冲轴 31连接, 另一端与第二框架 20连接,在弹性元件 32的作用下, 缓冲轴 31始终保持偏离打印介 质输送通道的运动趋势。 图 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打印 质安装示意图。 如图 3所示, 首先使第一框架 10绕转轴 30旋转, 相对第二框架 20打开, 此时, 第一压纸部 12和 第二打印头 21相对第一打印头 11和第二压纸部 22分离, 将打印介质由纸仓 4拉出, 首先经过第二压纸部 22, 从缓冲轴 31的上方绕过后, 再经过第一打印头 11, 然后经 出口排出打印机外, 将打印介质拉直, 并使第一框架 10相对第二框架 20闭合, 此时 打印介质在第一打印头 11与第一压纸部 12的相切点、 第二打印头 21与第二压纸部 22的相切点两处被压紧, 在缓冲机构 3的缓冲轴 31处, 由于缓冲轴 31位于打印介质 输送通道的与第一框架 10相同的一侧, 因此打印介质压迫缓冲轴 31, 而缓冲轴 31受 弹性元件 32作用, 将打印介质适度张紧。 当双面打印机接收到打印任务后, 两个打印组件开始打印, 在打印过程中位于两 个打印组件的之间打印介质可能会由于两个打 印头下方的打印介质输送不同步而出现 松弛或者过紧现象。 如果位于上游的第二打印头下方的打印介质在 启动时输送速度大于位于下游的第 一打印头下方的打印介质在启动时输送速度, 那么在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堆 积, 出现打印介质松弛现象, 此时设置在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缓冲轴 31 受弹性元件 32作用, 向偏离打印介质输送通道方向移动, 使松弛的打印介质适度张紧, 从而避免 了打印介质在两个打印组件之间堆积, 出现塞纸的问题。 如果位于下游的第一打印头下方的打印介质在 启动时的输送速度大于位于上游的 第二打印头下方的打印介质在启动时输送速度 , 在第二打印组件还没有完成打印时第 一打印组件就会向下游输送打印介质, 导致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张紧, 张紧 的打印介质将压迫缓冲轴 31克服弹性元件 32的弹力, 向靠近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方 向移动, 使打印介质被适度地放松, 避免了因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过紧而 影 响第二打印组件的打印质量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 根据结构设计尺寸需要, 还可以将缓冲机构 3设置在 第一框架 10上。 图 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结 示意图, 图 5是根 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打印介质 安装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相 比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的缓冲机构 3设置在第一框架 10上, 当第一框架 10相 对第二框架 20闭合时, 缓冲机构 3位于第二框架 20的一侧。 具体地, 缓冲轴 31与第一框架 10活动连接, 当第一框架 10相对第二框架 20闭 合时, 缓冲轴 31位于打印介质输送通道与第二框架 20的相同一侧, 沿垂直于打印介 质输送通道方向, 在第一框架 10上设置有第二长槽孔 101, 第二长槽孔 101位于第一 压纸部 12和第二打印头 21之间, 当第一框架 10相对与第二框架 20闭合时, 第二长 槽孔 101位于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与第二框架 20相同一侧。 缓冲轴 31与第二长槽孔 101插接配合,可以沿第二长槽孔 101长度方向向偏离打 印介质输送通道的方向移动; 弹性元件 32—端与缓冲轴 31连接, 另一端与第一框架 10连接, 在弹性元件 32的作用下, 缓冲轴 31始终保持偏离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运动 趋势。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框架 10相对第二框架 20打开时, 缓冲机构 3随第一框架 10 一起打开。 在完成打印介质安装后, 将第一框架 10相对第二框架 20闭合, 此时打印 介质在第一打印头 11与第一压纸部 12的相切点、 第二打印头 21与第二压纸部 22的 相切点两处被压紧, 在缓冲机构 3的缓冲轴 31处, 由于缓冲轴 31位于打印介质输送 通道的与第二框架 20相同的一侧, 因此缓冲轴 31压迫打印介质,在弹性元件 32的作 用下, 缓冲轴 31将打印介质适度张紧。 图 6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结 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 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打印组件为非热敏打印组件 , 如针式打印组 件或者喷墨打印组件。 由于第一打印组件和缓冲机构的实施方式与第 一实施例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下 面介绍第二打印组件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第二打印组件为针式打印组件, 包括针式打印头 23和垫板 24, 以及 输送辊组 25, 其中, 针式打印头 23的打印端面 231与垫板 24相对, 二者之间保持设 定距离, 针式打印头 23可以沿垫板 24长度往返运动, 在针式打印头 23运动过程中, 打印针将覆盖在打印头端面的墨带 (图中未显示) 上的墨汁击打到打印介质上, 从而 形成设定的图像和文字;输送辊组 25用于将位于针式打印头 23和打印垫板 24之间的 打印介质向下游输送。 当针式打印头 23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当前行时, 输送辊组 25暂停输送, 针式打印 头 23沿打印介质宽度方向往返运动, 完成当前行打印后, 输送机构 25驱动打印介质 沿介质输送方向运动, 以便针式打印头 23进行下一行打印。 如图 6所示,打印介质首先从针式打印组件的针式 印头 23和垫板 24之间穿出, 绕过缓冲机构 3 的缓冲轴 31后, 从热敏打印组件的第一打印头 11和第一压纸部 12 之间穿过, 经出口排出打印机外。 双面打印机在接收到打印任务后, 热敏打印组件和针式打印组件开始打印, 由于 打印介质相对于针式打印头间歇移动, 而相对于热敏打印头连续移动, 因此即使在平 均打印速度相同的情况下, 位于下游的热敏打印组件的打印介质在启动时 的输送速度 大于位于上游的针式打印组件的打印介质在启 动时的输送速度, 因此, 热敏打印组件 拉拽打印介质, 使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张紧, 此时, 张紧的打印介质压迫位 于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缓冲轴 31克服弹性元件 32的弹力, 向靠近打印介质输送通道 方向移动, 使打印介质适度地放松, 从而避免了两个打印组件之间打印介质过紧造 成 针式打印组件的打印质量降低的问题。 图 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结 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 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打印组件为非热敏打印组件 , 如针式打印组件 或者喷墨打印组件, 第二打印组件为热敏打印组件。 由于热敏打印组件、 非热敏打印组件在上述实施例已经介绍, 此处不再赘述。 在 本实施例中, 非热敏打印组件仍以针式打印组件为例介绍。 双面打印机接收到打印任务后, 针式打印组件和热敏打印组件开始打印, 由于打 印介质相对于针式打印头间歇移动, 而相对于热敏打印头连续移动, 因此在平均打印 速度相同的情况下, 位于下游的针式打印组件的打印介质在启动时 的输送速度小于位 于上游的热敏打印组件的打印介质在启动时的 输送速度, 因此在两个打印组件之间堆 积打印介质, 即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松弛, 此时, 位于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 缓冲轴 31在弹性元件 32的作用下支撑打印介质向偏离打印介质输送 道的方向移动, 使松弛的打印介质被适度张紧, 从而避免了在两个打印组件之间打印介质堆积 , 出现 塞纸的问题。 为适应不便于手动拉直打印介质的场合, 本发明还给出了一种双面打印机的送纸 控制方法。 即在执行打印任务前使位于上游的第二打印组 件的输送机构静止, 使位于 下游的第一打印组件的输送机构向下游输送设 定长度的打印介质, 以使缓冲机构的弹 性元件 32处于适度张紧的状态。 通过在执行打印任务前使第一打印组件的输送 机构向下游输送设定长度的打印介 质, 使得位于第一打印组件和第二打印组件之间的 打印介质被拉直, 迫使缓冲机构的 弹性元件张紧。 因此, 在打印过程中, 如果位于两打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质松弛, 则 弹性元件 32释放的弹性力促使缓冲轴将打印介质适度张 。从而避免了在两个打印组 件之间打印介质堆积, 出现塞纸的问题。 图 8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结 示意图, 图 9是根据本发明第 五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的打印介质安装示意图 。 如图 8和图 9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 各实施例区别在于, 缓冲机构还包括邻近第一长槽孔 201并且通过轴 331枢接于第二 框架 20上的凸轮 33, 其中, 在第一框架 10相对于第二框架 20打开时控制凸轮 33与 缓冲轴 31抵压接触、 使缓冲轴 31保持在张紧位置 (如图 9所示), 并且在第一框架 10相对于第二框架 20闭合后控制凸轮 33偏离缓冲轴 31。 本实施例适合于第一打印组件 1在启动时的打印介质输送速度大于第二打印 件 2 在启动时的打印介质输送速度, 在更换纸卷时纸卷容易转动、 拉不直打印介质而缓 冲轴不能适度张紧打印介质的场合。 需要指出的是, 在上述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实施例的双面打印机中, 若第一 打印组件在启动时的打印介质输送速度大于第 二打印组件在启动时的打印介质输送速 度, 则无需手动拉纸操作。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 打印组件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打印类型可以为热 敏打印、 针式打印或者喷墨打印等打印方式中的任意一 种, 缓冲机构为一组或一组以 上, 并在每两个打印组件之间设置缓冲机构, 从而避免在两个打印组件之间的打印介 质过紧或松弛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双面打印机中, 缓冲机构结构简单, 占用打印介质输送通道的长度较 小, 使得双面打印机的结构紧凑, 另外, 通过设置缓冲机构, 放宽了对第一打印组件 和第二打印组件的类型的要求和沿打印介质输 送方向的排列顺序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 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 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