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EDGE-TYPE BACKLIGHT MODUL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189102
Kind Code:
A1
Abstract:
An Edge-type backlight module comprises a light guide plate (6)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mounting side (62) and a second mounting side (64) opposite to each other. A first locating hole (622), a first locating slot (624) and a second locating slot (626) are formed on the first mounting side (62). A second locating hole (642), a third and a fourth locating slot (644, 646) are correspondingly formed on the second mounting side (64). Six rivets (22) are arranged on a back plate (2) and containe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locating holes (622, 642) and the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locating slots (624, 626, 644, 646), respectively. The first and second locating slots (624, 626) are in a right-trapezoid shape, wherein the straight edge of the trapezoid is open, and the bevel edge of the trapezoid inclines down toward the first locating hole (622); the third and fourth locating slots (644, 646) are in a right-trapezoid shape, wherein the straight edge of the trapezoid is open, and the bevel edge of the trapezoid inclines down toward the second locating hole (642); the rivets (22) in the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locating slots (624, 626, 644, 646) lean against the bevel edge of the trapezoid, respectively. Owing to the setting of the trapezoid locating slots, the light guide plate and the rivets of the backlight module contact closely throughout, therefore the light guide plate is located efficiently, and warping caused by expanding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is avoided.

Inventors:
HUANG JIANFA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78258
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27, 2013
Filing Date:
July 06,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 (CN)
HUANG JIANFA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1S8/00; G02F1/13357; F21V17/00
Foreign References:
CN202093200U2011-12-28
TWI243942B2005-11-21
TW200600910A2006-01-01
CN202093199U2011-12-28
CN102023412A2011-04-20
US20030231499A12003-12-18
US20040257816A12004-12-23
Attorney, Agent or Firm:
COM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CN)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包括: 背板、 两相对设置于背板内的背光 源及设于背板内且位于两背光源之间的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具有两相对的 入光侧、 及位于两入光侧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与第二安装侧, 所 述两背光源分别对应该两入光侧设置, 所述第一安装侧设有第一定位孔, 且在第一定位孔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与第三定位槽, 所述第二安装侧 对应第一定位孔设有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与第三定位槽 在第二定位孔两侧分别设有第二与第四定位槽, 所述背板上设有六个铆 柱, 其分别容纳于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及第一、 第二、 第三与第四定位槽 内, 从而对该导光板进行定位, 所述第一与第三定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 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朝向第一定位孔的方向向下倾斜, 所述第二 及第四定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朝向第二定 位孔的方向向下倾斜, 位于第一、 第二、 第三与第四定位槽内的铆柱分别 抵靠在梯形的斜边上。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侧于 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定位孔于中间位置设 有第二定位孔。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其中, 所述第一与第二定 位孔呈一边开口的矩形, 在室温时, 位于第二定位孔的铆柱与第二定位孔 的底边相抵靠, 而位于第一定位孔的铆柱与第一定位孔的底边保持一第一 距离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位孔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一 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其中, 在室温时, 位于第 —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一定 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形顶边, 该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 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形底边保持一第二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三 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二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 胀的差异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三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三定位 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三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三定位槽梯 形顶边, 该位于第三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三定位槽梯形底边保持一第 三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三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 第三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其中, 在室温时, 位于第 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二定 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形底边, 该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 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形顶边保持一第四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二与第四 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四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 胀的差异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四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四定位 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四定位槽内的铆柱 ·ί氏靠于所述第四定位槽梯 形底边, 该位于第四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四定位槽梯形顶边保持一第 五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二与第四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 第五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其中, 所述第一定位槽的 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一定位槽的梯形顶边长度后减去一第六距离等于第二 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二定位槽的梯形顶边长度, 该第六距离为导 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第三定位槽的梯形 底边长度减去第三定位槽的梯形顶边长度后减去一第七距离等于第四定位 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四定位槽的梯形顶边长度, 第七距离为导光板沿 第三与第四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7、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包括: 背板、 两相对设置于背板内的背光 源及设于背板内且位于两背光源之间的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具有两相对的 入光侧、 及位于两入光侧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与第二安装侧, 所 述两背光源分别对应该两入光侧设置, 所述第一安装侧设有第一定位孔, 且在第一定位孔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与第三定位槽, 所述第二安装侧 对应第一定位孔设有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与第三定位槽 在第二定位孔两侧分别设有第二与第四定位槽, 所述背板上设有六个铆 柱, 其分别容纳于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及第一、 第二、 第三与第四定位槽 内, 从而对该导光板进行定位, 所述第一与第三定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 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朝向第一定位孔的方向向下倾斜, 所述第二 及第四定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朝向第二定 位孔的方向向下倾斜, 位于第一、 第二、 第三与第四定位槽内的铆柱分别 抵靠在梯形的斜边上;

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侧于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 对应第一定位孔于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定位孔;

其中, 所述第一与第二定位孔呈一边开口的矩形, 在室温时, 位于第 二定位孔的铆柱与第二定位孔的底边相抵靠, 而位于第一定位孔的铆柱与 第一定位孔的底边保持一第一距离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位孔方向上 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一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 定;

其中, 在室温时, 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 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形顶 边, 该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形底边保持一第二距 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三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二 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三定位槽 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三定位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三定位槽内的 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三定位槽梯形顶边, 该位于第三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 第三定位槽梯形底边保持一第三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三定位槽方 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三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其中, 在室温时, 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 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形底 边, 该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形顶边保持一第四距 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二与第四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四 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四定位槽 内的铆柱 ·ί氐靠于所述第四定位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四定位槽内的 铆柱抵靠于所述第四定位槽梯形底边, 该位于第四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 第四定位槽梯形顶边保持一第五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二与第四定位槽方 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五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其中, 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一定位槽的梯形顶边长 度后减去一第六距离等于第二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二定位槽的梯 形顶边长度, 该第六距离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 预留空间; 第三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三定位槽的梯形顶边长度后 减去一第七距离等于第四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四定位槽的梯形顶 边长度, 第七距离为导光板沿第三与第四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 间。

8、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包括: 背板、 设置于背板内的背光源及对 应背光源设置于背板内的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 及相对设置 且位于入光侧两端的第一安装侧与第二安装侧, 所述背光源对应该入光侧 设置, 所述第一安装侧设有一第一定位孔及两第一定位槽, 所述第二安装 侧对应第一定位孔设有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定位槽分别 设有两第二定位槽, 所述背板上设有六个铆柱, 其分别容纳于第一与第二 定位孔、 及第一与第二定位槽内, 从而对该导光板进行定位, 所述第一定 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朝向第一定位孔的方 向向下倾斜, 所述第二定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 边沿朝向第二定位孔的方向向下倾斜, 位于第一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分 别抵靠在梯形的斜边上。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侧靠 近入光侧设有第一定位孔, 且在其中间位置与远离第一定位孔的端部位置 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定位孔于靠近入光侧设有 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定位槽在中间位置与远离第二定位 孔的端部位置分别设有第二定位槽。

10、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其中, 所述第一与第二定 位孔呈一边开口的矩形, 在室温时, 位于第二定位孔的铆柱与第二定位孔 的底边相抵靠, 而位于第一定位孔的铆柱与第一定位孔的底边保持一第一 距离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位孔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一 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位于第一与第二定位孔的铆 柱分别与第一与第二定位孔的两侧边相抵靠。

11、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其中, 在室温时, 位于第 一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一定 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形顶边, 该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 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形底边保持一第二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一定位槽 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二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 异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形 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形底 边, 该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形顶边保持一第三距 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二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三距离根 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第一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 一定位槽的梯形顶边长度后减去一第四距离等于第二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 度减去第二定位槽的梯形顶边长度, 该第四距离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 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四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 的差异来定。

Description:
侧入式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具有机身薄、 省电、 无 辐射等众多优点,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 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 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 ( backlight module ) 。 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 当中放置液晶分 子, 通过玻璃基板通电与否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 向, 将背光模组的光线 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 需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 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 因此, 背光模组成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 一。 背光模组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侧入式 背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 模组两种。 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发光光源例如 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阴极萤光灯管)或 LED(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 管)设置在液晶面板后方, 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 而侧入式背光 模组是将背光源 LED灯条(Light bar )设于液晶面板侧后方的背板边缘, LED灯条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LGP, Light Guide Plate )一侧的入光面进 入导光板, 经反射和扩散后从导光板出光面射出, 再经由光学膜片组以形 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

在侧入式背光模组中, 导光板的定位非常重要。 通常导光板的固定应 满足两个要求, 第一为定位精度; 第二为考虑公差、 热膨胀、 吸潮等因素 之后的导光板定位稳定性。 当前的固定方法主要有如下方式: 1、 釆用定 位孔设计 (如图 1 所示) , 在导光板 100的安装侧设置若干定位孔 102, 通过由背板 300 上的定位铆柱 304 固定。 2、 使用四角的 "L" 型橡胶 ( rubber ) 定位。 但以上定位方式均未能^ ί艮好的解决导光板在受热或者吸 潮后的膨胀问题。 当导光板膨胀后, 其在宽度和长度方向的尺寸均会有所 增加。 以 55" 的 ΡΜΜΑ材质的导光板为例, 当导光板从室温(25 °C )放 入 40°C的温箱内工作时, 其长度会增加 2.8mm, 而釆用铝材制成的背板的 膨胀长度为 0.68mm, 膨胀净值为 2mm。 以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进行计 算: 若在室温时 (25 °C )导光板在长度方向的活动裕度为零, 即在该方向 导光板无法自由活动。 当导光板膨胀达 2mm后, 其只能向上表面拱起 (如图 2所示) , 经计算导光板拱起的高度 Η大于 30mm。 如此大的形变 量会带来以下问题, 第一、 背光模组中处于导光板上面的液晶显示面板将 会变形破裂或者脱落; 光学膜片组将会严重变形并形成 waving (亮度明暗 变化) 。 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限制导光板向上拱起, 则导光板将形成多个 拱起高度较低的波浪形的翘曲, 并造成导光板永久变形, 在冷却后也无法 恢复平直状态, 产生导光板上亮度明暗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其导光板在受热与吸潮 膨长后仍不会翘曲, 确保背光模组在高温、 潮湿环境下可以正常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包括: 背板、 两 相对设置于背板内的背光源及设于背板内且位 于两背光源之间的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具有两相对的入光侧、 及位于两入光侧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 安装侧与第二安装侧, 所述两背光源分别对应该两入光侧设置, 所述第一 安装侧设有第一定位孔, 且在第一定位孔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与第 三 定位槽,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定位孔设有第二定位 孔, 所述第二安装 侧对应第一与第三定位槽在第二定位孔两侧分 别设有第二与第四定位槽, 所述背板上设有六个铆柱, 其分别容纳于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及第一、 第 二、 第三与第四定位槽内, 从而对该导光板进行定位, 所述第一与第三定 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朝向第一定位孔的方 向向下倾斜, 所述第二及第四定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 梯形斜边沿朝向第二定位孔的方向向下倾斜, 位于第一、 第二、 第三与第 四定位槽内的铆柱分别抵靠在梯形的斜边上。

所述第一安装侧于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 —定位孔于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一与第二定位孔呈一边开口的矩形, 在室温时, 位于第二定位 孔的铆柱与第二定位孔的底边相抵靠, 而位于第一定位孔的铆柱与第一定 位孔的底边保持一第一距离以为导光板沿第一 与第二定位孔方向上的膨胀 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一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位 槽梯形斜边 的顶部, 且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 位槽梯形顶边, 该 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 形底边保持一第二距离, 以 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三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 供预留空间, 该第二距离根 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三定位槽内的铆 柱抵靠于所述第三定位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三定位槽内的铆柱抵 靠于所述第三定位槽梯形顶边, 该位于第三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三定 位槽梯形底边保持一第三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三定位槽方向上的 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三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二定位 槽梯形斜边 的顶部, 且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二定 位槽梯形底边, 该 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 形顶边保持一第四距离, 以 为导光板沿第二与第四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 供预留空间, 该第四距离根 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四定位槽内的铆 柱 ·ί氏靠于所述第四定位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四定位槽内的铆柱 4氐 靠于所述第四定位槽梯形底边, 该位于第四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四定 位槽梯形顶边保持一第五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二与第四定位槽方向上的 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五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一定位 槽的梯形顶边长度后减 去一第六距离等于第二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 减去第二定位槽的梯形顶边 长度, 该第六距离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位槽方向 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 间; 第三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三定位槽的 梯形顶边长度后减去一 第七距离等于第四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 第四定位槽的梯形顶边长 度, 第七距离为导光板沿第三与第四定位槽方向上 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包括: 背板、 两相对设置于背板 内的背光源及设于背板内且位于两背光源之间 的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具有 两相对的入光侧、 及位于两入光侧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 与第二安 装侧, 所述两背光源分别对应该两入光侧设置, 所述第一安装侧设有第一 定位孔, 且在第一定位孔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与第 三定位槽, 所述第 二安装侧对应第一定位孔设有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与第 三定位槽在第二定位孔两侧分别设有第二与第 四定位槽, 所述背板上设有 六个铆柱, 其分别容纳于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及第一、 第二、 第三与第四 定位槽内, 从而对该导光板进行定位, 所述第一与第三定位槽呈直角梯 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朝向第一定位孔的方向向下倾 斜, 所述第二及第四定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朝 向第二定位孔的方向向下倾斜, 位于第一、 第二、 第三与第四定位槽内的 铆柱分别抵靠在梯形的斜边上;

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侧于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 对应第一定位孔于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定位孔; 其中, 所述第一与第二定位孔呈一边开口的矩形, 在室温时, 位于第 二定位孔的铆柱与第二定位孔的底边相抵靠, 而位于第一定位孔的铆柱与 第一定位孔的底边保持一第一距离以为导光板 沿第一与第二定位孔方向上 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一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 定;

其中, 在室温时, 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位 槽梯 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 位槽梯形顶 边, 该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槽 梯形底边保持一第二距 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三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 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二 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三定位槽 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三定位槽梯形斜边的顶 部, 且位于第三定位槽内的 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三定位槽梯形顶边, 该位于第三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 第三定位槽梯形底边保持一第三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三定位槽方 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三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其中, 在室温时, 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二定位 槽梯 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二定 位槽梯形底 边, 该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槽 梯形顶边保持一第四距 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二与第四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 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四 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四定位槽 内的铆柱 ·ί氐靠于所述第四定位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四定位槽内的 铆柱抵靠于所述第四定位槽梯形底边, 该位于第四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 第四定位槽梯形顶边保持一第五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二与第四定位槽方 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五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其中, 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一定位 槽的梯形顶边长 度后减去一第六距离等于第二定位槽的梯形底 边长度减去第二定位槽的梯 形顶边长度, 该第六距离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位槽方向 上的膨胀提供 预留空间; 第三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三定位槽的 梯形顶边长度后 减去一第七距离等于第四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 度减去第四定位槽的梯形顶 边长度, 第七距离为导光板沿第三与第四定位槽方向上 的膨胀提供预留空 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包括: 背板、 设置于背板内的背 光源及对应背光源设置于背板内的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 及 相对设置且位于入光侧两端的第一安装侧与第 二安装侧, 所述背光源对应 该入光侧设置, 所述第一安装侧设有一第一定位孔及两第一定 位槽, 所述 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定位孔设有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定 位槽分别设有两第二定位槽, 所述背板上设有六个铆柱, 其分别容纳于第 一与第二定位孔、 及第一与第二定位槽内, 从而对该导光板进行定位, 所 述第一定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朝向第一定 位孔的方向向下倾斜, 所述第二定位槽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 其梯形斜边沿朝向第二定位孔的方向向下倾斜 , 位于第一与第二定位槽内 的铆柱分别抵靠在梯形的斜边上。

所述第一安装侧靠近入光侧设有第一定位孔, 且在其中间位置与远离 第一定位孔的端部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定 位孔于靠近入光侧设有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二安装侧对应第一定位槽在中 间位置与远离第二定位孔的端部位置分别设有 第二定位槽。

所述第一与第二定位孔呈一边开口的矩形, 在室温时, 位于第二定位 孔的铆柱与第二定位孔的底边相抵靠, 而位于第一定位孔的铆柱与第一定 位孔的底边保持一第一距离以为导光板沿第一 与第二定位孔方向上的膨胀 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一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位于 第一与第二定位孔的铆柱分别与第一与第二定 位孔的两侧边相抵靠。

在室温时, 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位 槽梯形斜边 的顶部, 且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述第一定 位槽梯形顶边, 该 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梯 形底边保持一第二距离, 以 为导光板沿第一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 空间, 该第二距离根据导光 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在室温时, 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 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抵靠于所 述第二定位槽梯形底边, 该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的铆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槽 梯 形顶边保持一第三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二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 留 空间, 该第三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第一定位槽的 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一定位槽的梯形顶边长度 后减去一第四距离等于第二 定位槽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二定位槽的梯形 顶边长度, 该第四距离为导 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位槽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 留空间, 该第四距离根据导 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 通过梯形定位槽的设 置, 使得导光板与铆柱之间始终紧密接触, 避免导光板有过大的自由活动 空间, 有效定位导光板, 同时避免了导光板膨胀而翘曲的状况发生。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以及技术内 容,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 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 并非用来对本发 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 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 将使本发明 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 1为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模组导光板的固定 构示意图; 图 2为现有技术中导光板膨胀翘曲的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图 4为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另一实施例的结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釆取的技术手段及其 效果, 以下结合本发明 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 3 ,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该背光模组为双侧入 光的背光模组, 其包括: 背板 2、 两相对设置于背板 2 内的背光源 4及设 于背板 2内且位于两背光源 4之间的导光板 6。

所述导光板 6具有两相对的入光侧 60、 及位于两入光侧 60之间且相 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 62与第二安装侧 64, 所述两背光源 4分别对应该两 入光侧 60设置。 通常在使用时, 第一安装侧 62朝上放置, 第二安装侧 64 朝下放置。 所述第一安装侧 62于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定位孔 622, 且在第一 定位孔 622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 624与第二定位槽 626。 所述第二安 装侧 64对应第一定位孔 622于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定位孔 642, 所述第二安 装侧 64对应第一与第二定位槽 624、 626在第二定位孔两侧分别设有第三 与第四定位槽 644、 646。

所述背板 2 上设有六个铆柱 22 , 其分别容纳于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622、 642、 及第一、 第二、 第三与第四定位槽 624、 644、 626、 646 内, 从而对该导光板 6进行定位。

所述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622、 642 呈一边开口的矩形, 在室温 (25 °C ) 时, 位于第二定位孔 642 的铆柱 22 与第二定位孔 642 的底边相 4氐 靠, 而位于第一定位孔 622的铆柱 22与第一定位孔 622的底边保持一第 一距离以为导光板 6 沿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622、 642 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 留空间。 该第一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具体来说受 导光板尺寸、 材质、 RA ( Reliability Analysis, 可靠性分析)测试条件、 及 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PMMA材质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 第一距离为 lmm。 位于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622、 642的铆柱 22分别与第一 与第二定位孔 622、 642的两侧边相抵靠。

所述第一定位槽 624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 朝向第一定位孔 622 的方向向下倾斜, 在室温(25°C ) 时, 位于第一定位 槽 624 内的铆柱 22 ·ί氏靠于所述第一定位槽 624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 第一定位槽 624 内的铆柱 22 ·ί氏靠于所述第一定位槽 624梯形顶边, 该位 于第一定位槽 624 内的铆柱 22与所述第一定位槽 624梯形底边保持一第 二距离, 以为导光板 6 沿第一与第二定位槽 624、 626 方向上的膨胀提供 预留空间。 该第二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具体来说 受导光板尺寸、 材质、 RA测试条件、 及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ΡΜΜΑ材 质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第二距离为 2mm。

所述第三定位槽 626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 朝向第一定位孔 622 的方向向下倾斜, 在室温(25°C ) 时, 位于第三定位 槽 626 内的铆柱 22 ·ί氏靠于所述第三定位槽 626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 第三定位槽 626 内的铆柱 22 ·ί氏靠于所述第三定位槽 626梯形顶边, 该位 于第三定位槽 626 内的铆柱 22与所述第三定位槽 626梯形底边保持一第 三距离, 以为导光板 6 沿第一与第三定位槽 624、 626 方向上的膨胀提供 预留空间。 该第三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具体来说 受导光板尺寸、 材质、 RA测试条件、 及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ΡΜΜΑ材 质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第三距离为 2mm。

所述第二定位槽 644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 朝向第二定位孔 642 的方向向下倾斜, 在室温(25°C ) 时, 位于第二定位 槽 644 内的铆柱 22 4氏靠于所述第二定位槽 644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 第二定位槽 644 内的铆柱 22 ·ί氏靠于所述第二定位槽 644梯形底边。 该位 于第二定位槽 644 内的铆柱 22与所述第二定位槽 644梯形顶边保持一第 四距离, 以为导光板 6 沿第二与第四定位槽 644、 646 方向上的膨胀提供 预留空间。 该第四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具体来说 受导光板尺寸、 材质、 RA测试条件、 及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ΡΜΜΑ材 质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第四距离为 2mm。

所述第四定位槽 646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 朝向第二定位孔 642 的方向向下倾斜, 在室温(25°C ) 时, 位于第四定位 槽 646 内的铆柱 22 4氏靠于所述第四定位槽 646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 第四定位槽 646 内的铆柱 22 4氏靠于所述第四定位槽 646梯形底边。 该位 于第四定位槽 646 内的铆柱 22与所述第四定位槽 646梯形顶边保持一第 五距离, 以为导光板 6 沿第二与第四定位槽 644、 646 方向上的膨胀提供 预留空间。 该第五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具体来说 受导光板尺寸、 材质、 RA测试条件、 及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PMMA材 质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第五距离为 2mm。

第一定位槽 624的梯形顶边与第二定位槽 644的梯形顶边长度相同, 第一定位槽 624的梯形直边与第二定位槽 644的梯形直边长度相同, 第一 定位槽 624的梯形底边长度比第二定位槽 644的梯形底边长一第六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位槽 624、 644 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六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具体来说受导光板尺 寸、 材质、 RA测试条件、 及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PMMA材质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第六距离为 lmm。 作为一种可能的变化情 况, 如果第一定位槽 624的梯形顶边与第二定位槽 644的梯形顶边长度不 相同, 第一定位槽 624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一定位槽 624的梯形顶边长 度后减去第六距离等于第二定位槽 644 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二定位槽 644的梯形顶边长度。

同理, 第三定位槽 626的梯形顶边与第四定位槽 646的梯形顶边长度 相同, 第三定位槽 626 的梯形直边与第四定位槽 646 的梯形直边长度相 同, 第三定位槽 626的梯形底边长度比第四定位槽 646的梯形底边长一第 七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三与第四定位槽 626、 646 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 留空间。 该第七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具体来说受 导光板尺寸、 材质、 RA测试条件、 及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PMMA材质 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第七距离为 lmm。 作为一种可能的 变化情况, 如果第三定位槽 626的梯形顶边与第四定位槽 646的梯形顶边 长度不相同, 第三定位槽 626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三定位槽 626的梯形 顶边长度后减去第七距离等于第四定位槽 646 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四定 位槽 646的梯形顶边长度。

当然, 可根据导光板的尺寸或其它需求, 对定位槽的数量相应作出调 整。

本发明上述定位孔与定位槽与铆柱的配合定位 方式, 可以在确保导光 板位置固定的情况下, 当导光板膨胀时可以分别向两个垂直的方向延 伸, 从而避免导光板的翘曲。 由于不同尺寸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导光板的尺寸不同, 其膨胀的长度 也就不同, 因此只需按上述的固定方式, 使导光板在固定时对定位孔、 定 位槽以及铆柱的大小、 位置做相应变化, 即可确保导光板放置于 40 °C的温 箱中进行长期工作也可以不会产生翘曲变形的 现象发生。 如果有些产品需 要工作于更高的温度, 则只需给导光板预留更多的膨胀空间, 即可避免导 光板的变形问题。

请参阅图 4 , 为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 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为单侧入光的背光 模组, 其包括: 背板 2、 设 置于背板 2内的背光源 4及对应背光源 4设置于背板 2内的导光板 7。

所述导光板 7具有一入光侧 70、 及相对设置且位于入光侧 70两端的 第一安装侧 72与第二安装侧 74 , 所述背光源 4对应该入光侧 70设置。 通 常在使用时, 第一安装侧 72朝上放置, 第二安装侧 74朝下放置。 所述第 一安装侧 72靠近入光侧 70设有第一定位孔 722 , 且在其中间位置与远离 第一定位孔 722的端部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 724。 所述第二安装侧 74 对应第一定位孔 722于靠近入光侧 70设有第二定位孔 742 , 所述第二安装 侧 74对应第一定位槽 724在中间位置与远离第二定位孔 742的端部位置 分别设有第二定位槽 744。

所述背板 2 上设有六个铆柱 22 , 其分别容纳于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722、 742、 及第一与第二定位槽 724、 744 内, 从而对该导光板 7 进行定 位。

所述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722、 742 呈一边开口的矩形, 在室温 (25 °C ) 时, 位于第二定位孔 742 的铆柱 22 与第二定位孔 742 的底边相 4氐 靠, 而位于第一定位孔 722的铆柱 22与第一定位孔 722的底边保持一第 一距离以为导光板 7 沿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722、 742 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 留空间。 该第一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具体来说受 导光板尺寸、 材质、 RA测试条件、 及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PMMA材质 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第一距离为 lmm。 位于第一与第二 定位孔 722、 742的铆柱 22分别与第一与第二定位孔 722、 742的两侧边 相抵靠。

所述第一定位槽 724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 朝向第一定位孔 722 的方向向下倾斜, 在室温(25 °C ) 时, 位于第一定位 槽 724 内的铆柱 22 ·ί氏靠于所述第一定位槽 724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 第一定位槽 724 内的铆柱 22 ·ί氏靠于所述第一定位槽 724梯形顶边, 该位 于第一定位槽 724 内的铆柱 22与所述第一定位槽 724梯形底边保持一第 二距离, 以为导光板 7沿第一定位槽 724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 第二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 定, 具体来说受导光板尺 寸、 材质、 RA测试条件、 及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PMMA材质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第二距离为 2mm。

所述第二定位槽 744呈直角梯形, 其梯形直边开口, 且其梯形斜边沿 朝向第二定位孔 742 的方向向下倾斜, 在室温(25 °C ) 时, 位于第二定位 槽 744 内的铆柱 22 ·ί氏靠于所述第二定位槽 744梯形斜边的顶部, 且位于 第二定位槽 744 内的铆柱 22 ·ί氏靠于所述第二定位槽 744梯形底边。 该位 于第二定位槽 744 内的铆柱 22与所述第二定位槽 744梯形顶边保持一第 三距离, 以为导光板 7沿第二定位槽 744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 第三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来 定, 具体来说受导光板尺 寸、 材质、 RA 测试条件、 及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ΡΜΜΑ材质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第三距离为 2mm。

第一定位槽 724的梯形顶边与第二定位槽 744的梯形顶边长度相同, 第一定位槽 724的梯形直边与第二定位槽 744的梯形直边长度相同, 第一 定位槽 724的梯形底边长度比第二定位槽 744的梯形底边长一第四距离, 以为导光板沿第一与第二定位槽 724、 744 方向上的膨胀提供预留空间。 该第四距离根据导光板与背板受热膨胀的差异 来定, 具体来说受导光板尺 寸、 材质、 RA 测试条件、 及背板材质影响, 以釆用 PMMA材质的 55" 导光板及铝材质背板为例, 该第四距离为 lmm。 作为一种可能的变化情 况, 如果第一定位槽 724的梯形顶边与第二定位槽 744的梯形顶边长度不 相同, 第一定位槽 724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一定位槽 724的梯形顶边长 度后减去第四距离等于第二定位槽 744 的梯形底边长度减去第二定位槽 744的梯形顶边长度。

当然, 可根据导光板的尺寸或其它需求, 对定位槽的数量相应作出调 整。

本发明上述定位孔与定位槽与铆柱的配合定位 方式, 可以在确保导光 板位置固定的情况下, 当导光板膨胀时可以分别向两个垂直的方向延 伸, 从而避免导光板的翘曲。

由于不同尺寸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导光板的尺寸不同, 其膨胀的长度 也就不同, 因此只需按上述的固定方式, 使导光板在固定时对定位孔、 定 位槽以及铆柱的大小、 位置做相应变化, 即可确保导光板放置于 40 °C的温 箱中进行长期工作也可以不会产生翘曲变形的 现象发生。 如果有些产品需 要工作于更高的温度, 则只需给导光板预留更多的膨胀空间, 即可避免导 光板的变形问题。

综上所述, 本发明侧入式背光模组, 通过梯形定位槽的设置, 使得导 光板与铆柱之间始终紧密接触, 避免导光板有过大的自由活动空间, 有效 定位导光板, 同时避免了导光板膨胀而翘曲的状况发生。

以上所述,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 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 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 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