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ELECTRIC WHEELCHAI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049979
Kind Code:
A1
Abstract:
An electric wheelchair, comprising a movable chair (1), a wheelchair body (2) used as a chair support, a chair adjustment mechanism (3) disposed under the chair, a chassis (4), and a crawler mechanism (5); the crawler mechanism (5) comprises two groups of crawlers respectively disposed under the chassis on both sides; each group of crawlers comprises a front crawler and a back crawler; the chassis (4) consists of a front part and a back part; the two parts are movably connected via a connecting device and can mutually deflect relative to each other; the crawler mechanism (5) further comprises movably extending crawlers respectively dispos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front crawlers, and fixed stair-climbing crawlers respectively dispos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back crawlers; the free ends of the fixed stair-climbing crawlers form a given angle relative to the back crawlers.

Inventors:
LEE SIU LU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73568
Publication Date:
April 11, 2013
Filing Date:
April 06,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EE SIU LUN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61G5/06
Foreign References:
US7316405B22008-01-08
CN201316363Y2009-09-30
CN101007549A2007-08-01
CN101283944A2008-10-15
CN1720886A2006-01-18
CN101077717A2007-11-28
CN201079509Y2008-07-02
CN201316363Y2009-09-30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764855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ANGHAI PATENT & TRADEMARK LAW OFFICE, LLC (CN)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动轮椅, 其包括移动式座椅部分, 用作座椅支架的车身部分, 设置在座椅下面用于保持所述座椅部分平衡的座椅调节机构, 位于所述车身 部分下面的车底部分, 以及履带行走机构, 所述履带行走机构包括两组分别设 置在所述车底部分两侧下面的履带, 每一组履带包括前履带和后履带, 其特征 在于, 所述车底部分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 所述前后两个部分通过连接装置活 动式连接并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相互相对偏转; 所述履带行走机构还包括分 别设置在每个所述前履带外侧的活动伸延履带, 所述活动伸延履带一端的滑 轮与所述前履带前端的滑轮固定连接, 所述活动伸延履带的自由端通过控制 杆可在 360度范围内相对其固定端正向或逆向转动, 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 后履带外侧的固定上梯履带, 所述固定上梯履带一端的滑轮与所述后履带后 端的滑轮固定连接, 且所述固定上梯履带的自由端相对所述后履带偏移一定 角度。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动轮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和所 述活动伸延履带分别由单独的减速电机驱动。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动轮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履带行走机构的每 组履带分别由一个单独的电动引擎驱动。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动轮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式座椅部分两 侧的底部各设置一组滚轴轮, 所述座椅部分藉由所述滚轴轮支承在所述车身 部分上, 且每一组所述滚轴轮通过控制装置沿着所述车身部分上形成的滑动 路径移动, 从而带动所述座椅部分移动。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电动轮椅, 其特征在于, 用于控制所述滚轴轮的 控制装置包括与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电连接的控制杆以及设置在所 述车身部分上的安全锁装置。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电动轮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锁装置为双翼 安全锁装置, 包括一个壳体, 一对固定在壳体壁上的由弹簧作用的锁扣件, 两 个小齿轮, 其中一个小齿轮被配置成一个小马达, 每个所述锁扣件具有小齿边 和大齿边, 所述两个小齿轮分别与一个所述锁扣件的小齿边啮合, 而所述两个 锁扣件的大齿边在所述安全锁装置处于锁紧状态时与所述座椅部分的纵向板 的圆弧形底边的齿啮合, 当处于开锁状态时, 所述锁扣件的大齿边在所述小齿 轮的带动下离开所述纵向板的圆弧形底边的齿, 并藉由各自的弹簧锁紧在其 初始位置。

7. 如权利要求 2或 5所述的电动轮椅, 其特征在于, 用于驱动所述座椅调 节机构的所述减速电机包括防逆转螺旋齿轮。

8.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动轮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包括平 衡感应装置, 所述平衡感应装置包括用作摆锤的重物以及用于支承和允许所述 重物摆动的支承件, 所述支承件配置有电路系统, 所述电路系统与用于所述座 椅调节机构的所述减速电机电连接以及与所述储电池电连接。

9. 如权利要求 2或 5所述的电动轮椅, 其特征在于, 用于驱动所述活动伸 延履带的所述减速电机包括防逆转螺旋齿轮以及双翼安全锁装置。

10.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动轮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部分通过连接件 与用于驱动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所述减速电机中的大齿轮固定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轮椅, 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具有爬楼梯功能并能够 安全平稳地上落多层楼梯、上下斜坡、或攀越 障碍物的电动轮椅。 背景技术

用于行动不便者的轮椅设计各式各样, 其中一些被设计成能够攀爬梯级, 在这类设计中, 大多采用结构复杂的车轮、移动式履带与车轮 的组合、或其它 装置, 再配合电子感应、油压式臂杆等, 导致造价高昂, 且当中一些设计更存 在严重的安全性问题, 或者是体积庞大, 使用非常不方便, 还有一些在上下楼 梯时需要他人协助才能进行。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 201079509Y 公开了一种履带爬楼椅, 其包括座椅, 座椅支架, 设置在座椅支架下面的车轮及履带行走机构以 及设置在座椅 下面 的自动平衡机构, 其中, 履带行走机构通过电动驱动装置驱动, 履带部分包括 上楼履带和下楼履带, 下楼履带的后侧与地面成一定角度。 虽然这种履带爬 楼椅使用了自动平衡机构使座椅始终保持平衡 , 但在设计上忽略了支点和力 点的杠杆问题以及座椅没有设置自动锁紧机构 , 以致于在上或下楼梯时, 由于 其重心线与支点太接近, 如果乘客稍为倾身向前, 会使该爬楼椅倾向于前倾而 可能导致翻车的危险。 另外, 由于履带位置不能调节, 该爬楼椅在地面行驶遇 到障碍物时可能会有被绊倒的危险。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 201316363Y 公开了一种采用车轮及履带行走机构 的翼形爬梯车, 采用减速机与直流电机组合实现连续登梯上行 , 其履带部分包 括运行履带, 攀登履带和辅助履带, 其中, 攀登履带设置在爬梯车的车架前端 两侧, 可受控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式收放; 辅助履带设置在车架后端两侧, 也可受控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式收放。 虽然这种设计的爬梯车在上或下楼 梯时可以平稳运行, 但由于其底部设计平坦, 当行驶到即将到达平地, 特别是 梯级顶部时, 车身会突然急速下坠, 可能会对乘客造成冲击而构成危险。 即使 有前后辅助履带, 但乘客很难同时兼顾前后履带及前后行走方向 。 而且, 这种 设计的爬梯车外形庞大, 运行和操作时都极为不便。 当轮椅攀上梯级之后, 由于车身会大幅倾斜,上述或其它一些电动轮 产 品采用移动式座椅来解决此座椅倾斜的问题, 但大部份都忽略了支点和力点 的杠杆问题, 以为只要座椅移动即可解决问题, 甚至并没想过将座椅锁紧, 在 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隠患。

当履带式轮椅攀登到梯级顶部时, 因为重心问题, 车身会突然下坠, 对乘 客可能造成冲击和危险。 因此, 某些产品采用一些复杂的机械装置来解决此问 题, 令成本大幅增加。

还有一些产品在设计上很复杂, 导致体积相对庞大, 无论是在地面行驶 或上下楼梯都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的电动轮椅存在的 一些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 种电动轮椅, 其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发明电动轮椅的移动式座椅底部两侧设有滚 轴轮, 将乘客的体重平均 承托于车身, 令座椅移动时更畅顺安全;

设有防逆转齿轮组合及安全锁装置, 除了对乘客有双重的安全保障外, 更可以令座椅更加灵活实用, 方便乘客上落轮椅等日常生活;

设有活动伸延履带, 可以加大轮椅的支点与重心线之间的距离, 从而在 上落梯级时增加安全性;

活动伸延履带能 360 度转动, 并能收藏于车身两侧, 减小了轮椅的体积, 并在遇到障碍物时能够安全通行;

两段式车身底部设计, 无论上落梯级, 轮椅都能够流畅和平稳地运作; 活动伸延履带配置有防逆转齿轮和安全锁装置 , 确保该履带锁定在所需 位置, 令安全性大大提高;

设有紧凑型座椅平衡感应装置, 其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很少。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通过以下特征可以达 成。

本发明的电动轮椅包括可移动式座椅部分, 用作座椅支架的车身部分, 设置在座椅下面用于保持所述座椅部分平衡的 座椅调节机构, 位于所述车身 部分下面的车底部分, 以及履带行走机构, 所述履带行走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 所述车底部分两侧下面的两组履带, 每一组所述履带包括前履带和后履带。

所述车底部分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 所述前后两个部分通过连接装置活 动式连接并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相互相对偏转 。

所述履带行走机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 前履带外侧的活动伸延履 带, 所述活动伸延履带一端的滑轮与所述前履带前 端的滑轮固定连接, 所述活 动伸延履带的自由端通过控制杆可在 360 度范围内相对其固定端正向或逆向 转动, 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后履带外侧的固定上 梯履带, 所述固定上梯履 带一端的滑轮与所述后履带后端的滑轮固定连 接, 且所述固定上梯履带的自 由端相对所述后履带偏移一定角度。

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和所述活动伸延履带分别由 单独的减速电机驱动, 所 述履带行走机构的每组履带分别由一个单独的 电动引擎驱动。

所述移动式座椅部分两侧的底部各设置一组滚 轴轮, 所述座椅部分藉由 所述滚轴轮支承在所述车身部分上, 且每一组所述滚轴轮通过控制装置沿着 所述车身部分上形成的滑动路径受控移动。

用于控制所述滚轴轮的控制装置包括与所述座 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电 连接的控制杆以及设置在所述车身部分上的安 全锁装置。

所述安全锁装置是一种双翼安全锁装置, 其包括一个壳体, 一对固定在 壳体壁上的由弹簧作用的锁扣件, 两个小齿轮, 其中一个小齿轮被配置成一个 小马达, 每个所述锁扣件具有小齿边和大齿边, 所述两个小齿轮分别与一个所 述锁扣件的小齿边啮合, 而所述两个锁扣件的大齿边在所述安全锁装置 处于 锁紧状态时与所述座椅部分的纵向板的圆弧形 底边的齿啮合, 当处于开锁状 态时, 所述锁扣件的大齿边在所述小齿轮的带动下离 开所述纵向板的圆弧形 底边的齿, 并藉由各自的弹簧锁紧在其初始位置。

用于驱动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所述减速电机包 括防逆转螺旋齿轮。

所述座椅调节机构包括平衡感应装置, 所述平衡感应装置包括用作摆锤 的重物以及用于支承和允许所述重物摆动的支 架部分, 所述支架部分配置有 电路系统, 所述电路系统与用于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所述 减速电机电连接以 及与所述储电池电连接。

用于驱动所述活动伸延履带的所述减速电机包 括防逆转螺旋齿轮以及双 翼安全锁装置。

所述座椅部分通过连接件与用于驱动所述座椅 调节机构的所述减速电机 中的大齿轮连接。 附图说明

图 1 为根据本发明电动轮椅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透视 图, 图中只示意性地 示出一部分构件, 其中, 活动伸延履带处于与前履带并排的收藏位置。

图 2为图 1所示的电动轮椅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其中, 活动伸延履带处 于向前翻转到一定角度的位置。

图 3a为图 1所示的电动轮椅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车身部分 车底部分中的 一些驱动组件的俯视图, 其中电动引擎设置在车底部分的后部分中。

图 3b为图 1所示的电动轮椅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车身部 和车底部分中 的一些驱动组件的俯视图, 其中电动引擎设置在车底部分的前部分中。

图 4为一个防逆转齿轮组合的示意图。

图 5a为根据本发明电动轮椅的座椅调节机构的操 设计简图。

图 5b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调节机构的平衡感应装 处于初始位置时的示 意图, 图中只示出图 2所示的轮椅右边的纵向侧板和座椅支承件的 向板的结 构。

图 5c为图 5b所示的平衡感应装置到达其中一端终点位置 的操作示意图 图 5d为图 5b所述的平衡感应装置的绝缘板与位于端部终 位置的阻挡 装置的杆状件的感应按钮接触时的示意图。

图 6a和 6b为座椅部分的两种调节模式的示意图。

图 7a为双翼安全锁处于锁扣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 7b为双翼安全锁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 8为本发明电动轮椅在上或下楼梯过程中活动 延履带的位置状况图。 图 9为根据本发明的电动轮椅的座椅处于调高状 时的示意图。

图 10为本发明的电动轮椅在攀爬至梯级顶部时, 形成车底部分的前后两 部分相对偏转成一定角度而使后部分先着陆的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 1示出本发明电动轮椅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透视 , 为清楚起见, 图中只 示意性地示出一部分构件。 本发明的电动轮椅包括座椅部分 1, 用作座椅支架 的车身部分 2, 座椅调节机构 3, 车底部分 4以及履带行走机构 5。

座椅部分 1包括座椅和固定设置在座椅底部相对两侧的 承组件 100。 由 于两个支承组件在结构上完全相同, 因此在这里只对其中一个支承组件作出 描述。

每个支承组件 100包括两个与座椅底部大致上垂直的纵向板 101, 102(或 108, 109), 这两个纵向板的顶边相互隔开一定距离地固定 于座椅底部, 外部纵 向板 102 的底边被制成为内凹形带齿弧形边 105(图中未示出另一个外部纵向 板 109的底边), 两个纵向板 101, 102之间限定一个空间 103, 用于容纳和安装 多个滚轴轮 104, 每个滚轴轮的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纵向板 上。

用作座椅支架的车身部分 2包括底框架 (或底板) 和两个构型相同的纵向 侧板 201, 203, 每个纵向侧板 201, 203的上部被制成为圆弧形。 在此实施方案 中, 其圆弧形顶部被部分夹持在座椅的支承件的两 个纵向板 101, 102; 108, 109 所限定的空间 103内, 安装在每个支承件的两个纵向板 101, 102; 108, 109之间 的一系列滚轴轮 104可滑动地支承在纵向侧板 201, 203的圆弧形顶边上, 且所 述圆弧形顶边作为滚轴轮 104的滑动路径。 在每个纵向侧板 201, 203的外侧壁 上设置有一个安全锁装置 1 1(图中只示出一个;), 该安全锁装置 11 与座椅支承 件的外部纵向板的带齿弧形边协作, 这将在下文作详细描述。

车身部分 2 的底框架上设置用于操控活动伸延履带的减速 电机 6 以及用 于操控座椅调节机构 3的减速电机 7, 见图 2。

座椅调节机构 3的减速电机 7的齿轮组包括一个大齿轮 73, 该大齿轮 73 一方面通过连接件 107 (见图 1) 与座椅部分 1固定连接, 另一方面通过一条贯 穿其中心孔的杆件 14可活动地连接到车身部分 2的两个纵向侧板 201, 203上, 其中, 杆件 1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纵向侧板 201, 203的圆弧形部分的中心位置 上, 大齿轮 73可以绕杆件 14转动。

用于驱动履带行走的组件优选设置在位于车身 部分 2 下面的车底部分 4 中。

履带行走机构 5包括分设在车底部分 4两侧下方的两组履带。 每组履带包 括前履带 51, 后履带 52, 设置在前履带 51外侧的活动伸延履带 53 以及设置 在后履带 52外侧的固定上梯履带 54。 前履带 51和后履带 52通过连接装置 45 (例如, 另一条履带) 连接在一起, 固定上梯履带 54—端的滑轮 506与后履带 52 后端的驱动滑轮并排地固定连接在一起, 且固定上梯履带的另一端相对后 履带偏移一定角度 (见图 2), 活动伸延履带 53—端的滑轮 503与前履带 51前 端的滑轮并排地固定连接在一起, 且活动伸延履带 53 的自由端可以绕其固定 端的滑轮 503 向前或向后转动 360 ° 。 两个活动伸延履带的固定端的滑轮 503 通过一条轴杆 9连接, 其中, 轴杆 9自由穿过前履带前端的两个滑轮的中心孔, 且轴杆 9在其中间位置藉由一条连接杆 91与用于操控活动伸延履带的减速电 机 6的齿轮组中的大齿轮 64偏心连接。

参见图 2, 图 3a, 图 3b和图 10, 车底部分 4由并排设置的前后两个部分

41, 42组成, 前部分 41与后部分 42通过连接装置 45连接在一起, 并可在一定 角度范围内相互相对偏转。 在本实施方案中, 连接装置 45为履带, 其中, 履带 45通过前履带 51的后端滑轮和后履带 52的前端滑轮, 将前后两部分连接在一 起。 当然, 连接装置 45 并不限于上述的履带, 还可采用本领域熟知的其它装 置, 例如, 链条, 等等。

参见图 3a, 用于向各驱动装置供电的储电池 8设置在前部分 41 中, 两个 单独的电动引擎 421, 422设置在后部分 42 中并用于各自驱动其中一组履带, 使履带组向前或向后行驶, 并可以向左或向右作 360 ° 水平转向, 这两个电动 引擎 421, 422由设置在座椅扶手上的控制杆 170控制。 在此实施方案中, 电动 引擎 421、422直接驱动后履带 52后端的滑轮 506, 并藉由连接装置 45带动前 履带 51运行, 由于活动伸延履带 53—端的滑轮 503与前履带 5 1前端的滑轮 固定连接在一起, 因此也将电动引擎的动力传递到活动伸延履带 而使其运行。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 如图 3b 所示, 用于向各驱动装置供电的储电池 8 设置在后部分 42中, 两个单独的电动引擎 421, 422设置在前部分 41中并用于 各自驱动其中一组履带, 使履带组向前或向后行驶, 并可以向左或向右作 360 ° 水平转向, 这两个电动引擎 421, 422由设置在座椅扶手上的控制杆 170控制 。 在此实施方案中, 电动引擎 421、422直接驱动连接装置 45和前履带 51后端 的滑轮 504, 并藉由连接装置 45带动后履带 52运行, 再经由后履带 52后端的 滑轮 506带动固定上梯履带 54。

用于操控活动伸延履带的减速电机 6经由轴杆 9来驱动活动伸延履带 53 转动, 可以使活动伸延履带 53 的自由端相对其固定端转动到任何角度并停止 不动, 这是通过减速电机 6的齿轮组中的防逆转螺旋齿轮 62来实现的。 参见 图 4, 防逆转螺旋齿轮 62通过一条轴 61直接由减速电机 6的马达 60驱动并与 减速电机 6 的齿轮组中的一个齿轮 68 啮合, 当马达通电运转时, 防逆转螺旋 齿轮 62带动齿轮 68转动, 转而使活动伸延履带 53转动, 但当马达断电停止 运转时, 防逆转螺旋齿轮 62也停止转动, 因为齿轮 68不能推动该防逆转螺旋 齿轮 62, 使得活动伸延履带 53被锁紧在想要的位置。 减速电机 6通过设置在 座椅扶手上的控制杆 160来控制。

同样, 在用于操控座椅调节机构 3的减速电机 7的齿轮组中也包括一个防 逆转螺旋齿轮 72, 见图 2。 当减速电机 7 的马达通电运转时, 该螺旋齿轮 72 带动齿轮组转动, 其中, 与座椅固定连接的大齿轮 73会带动座椅部分 1 沿着 车身部分 2的纵向侧板 201, 203上沿的滑动路径向前或向后移动, 当马达停止 运转时, 齿轮组因不能推动该螺旋齿轮而使座椅锁紧于 适当的位置。

参见图 5a, 座椅调节机构 3包括设置在座椅底部的平衡感应装置 300。 在 一个实施方案中, 平衡感应装置 300 包括一个重物 302和一个用于支承重物 302且配置有电路系统的支承件 304, 平衡感应装置 300可以用普通方法吊挂 式固定在座椅的底部上,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 它固定在座椅底部的两个内部纵 向板 101, 108之间并邻接其中一个内部纵向板 101或 108。

重物 302通过其相对两侧上设置的两个连接杆 306, 308与支承件 304活 动连接, 每个连接杆 306、308与支承件 304的连接点 310作为支点, 使得重物 302作为摆锤可绕该支点向前方 (图中箭头 A所指的方向, gp, 乘客面向的方 向) 或向后方摆动。 在此实施方案中, 两个连接杆 306, 308大致上呈 "T" 形, 其中一个连接杆 306的自由端上设置了两个相对的正极触点 c和 e, 另一个连 接杆 308的自由端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负极触点 d和 f。 支承件 304与连接杆 306同一侧的侧沿上设置有与连接杆 306的正极触点 c和 e对应的触点 a和 g, 而支承件 304与连接杆 308同一侧的侧沿上设置有与连接杆 308的负极触点 d 和 f对应的触点 b和 h, 其中, 支承件 304上的两个触点 a与 h通过电线 L连 接, 另两个触点 b与 g通过电线 K连接。 触点 g和 h又分别经由电线 I、J与用 于操控座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 7电连接, 而两个连接杆 306, 308分别经由电 线 M, N与一个自动 /手动模式切换开关 155电连接。 该自动 /手动模式切换开 关 155可设置在座椅扶手上或是便于乘客使用的其 它地方, 它一方面与安装在 车底部分内的储电池 8电连接, 另一方面与设置在座椅扶手上用于操控座椅调 节机构的减速电机 7的控制杆 150电连接。 通过这个自动 /手动模式切换开关 155来切换座椅调节机构 3的操作模式。

在启动自动模式时, 位于座椅底部的平衡感应装置 300接通电源。 对于电 动轮椅上落梯级的情况, 乘客或轮椅需要背向楼梯, 在行驶中车身倾斜(即, 车身后部分升高;)的情况下, 平衡感应装置 300的重物 302会向前方摆动, 使连 接杆 306的正极触点 e接触支架部分 304的触点 g; 同时, 连接杆 308的负极 触点 f接触支架部分 304的触点 h, 从而接通电源, 此时, 电流通过 g和 h启动 座椅调节机构的减速电机 7, 令座椅由 Y点朝向 Z点转动, 以与地面始终保持 平衡。 相反, 当电动轮椅前行上斜路时, 重物 302会向后方摆动, 连接杆 306 的正极触点 c接触支架部分 304的触点 a, 并通过电线 L连接支架部分 304的 触点 h; 同时, 连接杆 308的负极触点 d接触支架部分 304的触点 b, 再通过电 线 K连接支架部分 304的触点 g, 最后, 电流会通过正负极互换的触点 g和 h 启动减速电机 7逆向运转, 从而使座椅由 Y点朝向 X点转动, 以与地面始终保 持平衡。而对于电动轮椅上落斜坡的情况, 乘客或轮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背 向或面向斜坡, 若选择背向斜坡而行的情况与上述相似, 若选择面向斜坡而言, 则情况与上述相反。

参见图 5b 至 5d, 为了使座椅部分的移动安全可靠,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 在位于支承件 304上面的两个连接杆 306和 308之间可设置一块绝缘板 3 11(见 图 5c), 该绝缘板的两端可以分别固定在两个连接杆 306和 308上。 此外, 在 车身部分 2的其中一个纵向侧板 201的内壁上设置两个大致呈 "L" 形的感应 式阻挡装置 3 12, 313, 这两个阻挡装置位于平衡感应装置 300 的动作路径上, 用于限制座椅部分的移动范围。 由于平衡感应装置 300 的动作路径处于以杆 件 14的固定端点作为圆心的圆弧上, 因此, 在此实施方案中, 将座椅部分向前 或向后的移动行程限制在例如 40度的范围内。

为此目的, 将所述两个阻挡装置 3 12, 313分设在平衡感应装置 300的动作 路径的两终端上, 使得它们各自与平衡感应装置 300在径向上成 40度角。 应 注意到,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该角度可以设定得更小或更大, 以 适应不同倾斜角度的梯级, 因为大部分的楼梯的倾斜角度为 20至 35度。

每个阻挡装置的下部分固定到纵向侧板 201、203的内壁上, 其上部分与纵 向侧板 201、203的内壁隔开一定距离, 以允许座椅部分的支承组件 100的内部 纵向板 101、 108在该阻挡装置和纵向侧板 201、203的内壁之间自由通过。 在两 个阻挡装置 312, 313相互面向的一侧上还各自配置一个杆状件 314, 3 15。 该杆 状件自阻挡装置本体的上部分大致垂直地延伸 , 在其远离本体的一端上设置 有一个用作为警报器开关的感应按钮 316, 该感应按钮 316被配置成在受压时 可弹性缩入该杆状件内部, 并与设置在轮椅上的警报器 (图中未示;)电连接。 警 报器可设置在轮椅车身的任何适合的位置上。 杆状件 3 14, 315 在其感应按钮 316处于释放状态时, 其轴向总长度大于该杆状件的本体与平衡感应 装置 300 接触时与该平衡感应装置 300的绝缘板 3 11之间的距离, 使得感应按钮 316可 与绝缘板 31 1接触并可被按压缩入该杆状感件内部, 以接通警报器。

在轮椅上落坡度较大的斜坡的情况下, 以面向斜坡向上行驶为例, 在此 实施例中, 平衡感应装置 300是设置在座椅部分右边 (; BP, 乘客右手边;)的支承 件 100 的内部纵向板 108与座椅底板之间, 见图 5b。 当车身因上斜坡而倾斜 (SP, 车身前部分升高;)时, 重物 302 因重力向后方摆动, 使平衡感应装置 300 的触点 a, b与 c, d碰触而启动减速电机 7逆向旋转, 从而使座椅由 Y点向 X 点移动, 见图 5a。 当车身倾斜达至 40度时, ,平衡感应装置 300随座椅向前移 动至与阻挡装置 313接触, 如图 5c和 5d所示, 此时, 平衡感应装置 300的杆 状件 315的感应按钮 316被绝缘板 31 1压缩到杆状件 315内部而接通和启动警 报器, 该警报器发出警报声, 提醒乘客轮椅车身的倾斜度已到极限, 别再继续 前行。 另一方面, 由于阻挡装置 313的杆状件 3 15抵住平衡感应装置 300的绝 缘板 311, 令平衡感应装置 300的重物连接杆 306, 308保持在初始位置, gp, 连 接杆 306, 308相对支承件 304垂直且未偏转时的位置, 各触点因无法触碰到支 承件 304上对应的各触点, 从而使座椅无法向前或向后滑动。 在此情况下, 当 轮椅向平地退回时, 座椅藉由平衡感应装置 300的调节, 会始终保持平衡状态, 直至安全回到平地。 在启动手动模式时, 通过开关将平衡感应装置 300的电流 切断, 改为由减速电机 7的控制杆 150来操控。 在此模式下, 乘客通过控制杆 150可以随意将座椅由 Y点向 Z点转动, 或由 Y点向 X点转动, 从而增加灵活 性, 令乘客上落轮椅时更为方便。 例如, 如图 6a和 6b所示, 把座椅调校至后 方, 乘客可以方便洗头, 或从后方转移到座椅或睡床等。 当乘客把座椅调校至 前方, 即使没有别人的帮助, 乘客都可以靠自己独自转移到车子、座椅或睡 床 上, 等。

座椅调节机构 3还包括设置在车身部分 2的每个纵向侧板 201, 203的外 侧壁上并能够与座椅部分的外部纵向板 102, 109的圆弧形底边的齿 105啮合的 安全锁装置 1 1。 这种安全锁装置可以是一种双翼安全锁装置 11, 参见图 7a和 图 7b, 其包括一个壳体 1 10, —对固定在壳体壁上的由弹簧 115, 1 16作用的锁 扣件 111, 1 12, 两个小齿轮 113, 114, 其中一个小齿轮 1 14被配置成一个小马 达。 每个锁扣件具有小齿边和大齿边, 两个小齿轮 113, 114分别与一个锁扣件 的小齿边啮合, 而两个锁扣件的大齿边在该安全锁装置处于锁 紧状态时与外 部纵向板 102, 109的圆弧形底边的齿 105啮合。 当处于开锁状态时, 锁扣件的 大齿边在小齿轮的带动下离开纵向板 102, 109的圆弧形底边的齿 105, 并藉由 各自的弹簧 1 15, 116锁紧在其初始位置。 在使用这种安全锁时, 小马达 1 14的 电源与座椅调节机构 3 的减速电机 7 的马达直接接驳, 当轮椅平稳地行走时, 平衡感应装置 300的重物 302的摆动不足以接通平衡感应装置的电源, 减速电 机 7的马达和安全锁的小马达 114都未能通电启动, 因此, 安全锁的左右锁扣 件因弹簧作用力而将轮椅锁紧。 当轮椅倾斜时, 平衡感应装置会使减速电机 7 的马达和安全锁的小马达 114同时启动, 小马达按顺时针转动, 使与其啮合的 锁扣件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离开纵向板 102, 109的圆弧形底边的齿 105, 同时, 小马达会带动另一个小齿轮按逆时针转动, 使另一个锁扣件也离开纵向板 102, 109的圆弧形底边的齿 105, 从而令移动式座椅部分能顺利滑动。

由于有两个锁扣件的原因, 所以无论轮椅向任何一方倾斜, 例如图 6a 和 6b所示的手动模式的情况, 锁扣件都能把轮椅紧紧锁上, 不会翻倒。

上述的双翼安全锁装置只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 实施方案, 对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可以实现这种紧锁功能的其它装置均可采用。

在控制活动伸延履带方面, 优选在操控活动伸延履带的减速电机 6 的齿 轮组中设置一个上述的双翼安全锁装置 12, 如图 2所示。 这样, 当减速电机 6 的马达通电时, 此安全锁装置 12会自动通电开锁, 允许减速电机 6 的齿轮组 驱动活动伸延履带 53 转动到想要的位置。 当马达停止运转时, 安全锁会将齿 轮组锁紧, 从而使活动伸延履带 53无法转动而停留在想要的位置上。

由于本发明的电动轮椅采用了防逆转螺旋齿轮 和双翼安全锁装置, 使得 在任何情况下, 轮椅的活动座椅和活动伸延履带都能够保持稳 定性, 达到了乘 客安全的目的。

另外, 由于本发明的电动轮椅采用了可以 360度转动的活动伸延履带, 在 有需要时, 可以利用活动伸延履带向前转动, 直至伸延履带的前端触及地面, 从而可将轮椅撑高, 同时, 本发明的座椅调节机构将活动座椅自动调校为 垂直 平衡. 令乘客可得到如健全人士站立般的视野。 当电动轮椅在地面前行遇到 障碍物时, 可以使活动伸延履带向后转动, 直至伸延履带的前端触及地面, 以 将轮椅车身的前端升高至可以跨越障碍物, 从而令轮椅车能够顺利通过。

在使用本发明电动轮椅上多层梯级时, 乘客首先要将轮椅车背向梯级, 用一只手控制履带行驶控制杆 170, 使轮椅慢慢向后驱动, 当固定上梯履带碰 触到梯级后, 用后履带攀上梯级, 同时, 用另一只手控制活动伸延履带控制杆

160 使伸延履带从两侧向前翻转, 以与前后履带成一直线。 因轮椅在上斜攀 梯时车身会倾斜, 此时, 座椅调节机构发挥作用, 令乘客保持垂直平衡。 当轮 椅到达梯级顶部时, 车身后部分会率先着陆, 而前履带仍在梯级上 此时, 后 履带相对前履带偏转成一定角度, 如图 10所示, 使后履带能够流畅地着陆, 避 免了车身突然下坠的冲击。 当轮椅完全到达平地后, 前后履带又变成为一直 行, 使用控制杆 160可将伸延履带向后翻转并平放于车身两侧, 以减小车身长 度。

在下落多层梯级时, 乘客将轮椅车小心驶至梯级边缘, 使用活动伸延履 带控制杆 160操控伸延履带从两侧向前翻转直至前端接触 到梯级, 然后慢慢驱 动轮椅前行, 利用伸延履带可控制车身保持平稳。 当车身随着下梯而倾斜时, 座椅调节机构能让乘客保持垂直平衡。 轮椅到达地面时, 伸延履带前端会率 先着地, 乘客此时可控制伸延履带慢慢往后收起, 以让轮椅顺利着陆。

当乘客上轮椅时, 先将平衡感应装置的电源关闭, 以使座椅调节从自动 模式转换为手动模式, 利用控制杆 150 来控制座椅的倾斜角度, 当角度合适, 防逆转齿轮组合和安全锁会将座椅锁紧于乘客 所需的角度位置, 使乘客可安 全地从床上、 座椅上、 座厕上等地方转移到轮椅之上, 反之亦然。

上述的各种控制杆和开关装置可以设置在轮椅 扶手的一侧或两侧上, 或 其它便于乘客触及的地方。

虽然本发明的优点和优选实施方案已在这里作 了叙述, 但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应该明白, 这里的叙述仅只提供作为范例, 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在不脱离本发明保护范围的情况下, 可以以任何其它等同物代替所描述的 实施细节, 或作出修改或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