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EXAGGERATED THREE-DIMENSIONAL BAG STRUCTURE VIEWED FROM FRONT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165169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bag structure, having a first contour feature surface (21) and a second contour feature surface (22); the first contour feature surface (21) is the visual front side of the bag structure; the second contour feature surface (22) and the first contour feature surface (21) form an interior angle having a first angle of (2R1) degrees, the first angle (2R1) being in the range of 90 degrees to 180 degrees; when viewing the bag structure from the front side of the first contour feature surface (21), a viewer can clearly see the surface shape or pattern of the second contour feature surface (22), such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visual effect is more exaggerated than that of a common bag having an interior angle less than or equal to 90 degrees, thus enabling the viewer to have a three-dimensional visual effect when viewing from the front side of the bag.

More Like This:
Inventors:
SU SIAO CIA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84251
Publication Date:
November 05, 2015
Filing Date:
August 13,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PINZAAN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45C3/06
Foreign References:
CN203262490U2013-11-06
US20110168506A12011-07-14
CN2328238Y1999-07-14
CN2094904U1992-02-05
CN202233498U2012-05-30
US20140023296A12014-01-23
Attorney, Agent or Firm:
LIU, SHEN & ASSOCIATES (CN)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造型包结构, 其具有:

第一轮廊特征面, 包含该造型包结构的一视觉正面; 以及

第二轮廓特征面, 与该第一轮廓特征面夹成具有一第一角度的一内角, 该第 一角度实质上大于 90度至小于 180度之间,使当自位于该第一轮廓特征面的一前 方观之时, 适可清楚获得该第二轮廓特征面的一表面形状或花纹, 使强化该造型 包结构的立体视觉感受。

2.如权利要求 1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其中该第一角度实质上介于 100至 160 度之间。

3.如权利要求 2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第二轮廓特征面包含该造型包 结构的一左侧面或一右侧面。

4.如权利要求 3 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第一轮廓特征面由二第一水平 边界线及二第一直立边界线所界定而成, 且其中该二第一直立边界线的其中之一 是该第二轮廓特征面与该第一轮廓特征面的一交界线。

5.如权利要求 4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二第一水平边界线实质上互为 不平行, 该二第一直立边界线也实质上也互为不平行, 且该第一轮廊特征面的轮 廓及该第二轮廊特征面的轮廓均朝趋近于该交界线的一方向渐张。

6.如权利要求 4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二第一水平边界线实质上互为 平行, 且该二第一直立边界线也实质上互为平行, 该第二轮廊特征面的轮廊趋近 于该交界线的一方向渐张。

7.如权利要求 4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二第一直立边界线实质上为二 弧形曲线, 该二弧形曲线的曲率设计成一致或不一致, 且该二弧形曲线的其中之 一为该第二轮廊特征面与该第一轮廊特征面的该交界线。

8.如权利要求 7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二第一水平边界线实质上互为 不平行, 该二第一弧形曲线也实质上也互为不平行, 且该第一轮廊特征面的轮廊 朝趋近于该交界线的一方向渐张。

9.如权利要求 2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第一轮廓特征面包含该造型包 结构的一视觉正面, 该第二轮廊特征面包含该造型包结构的一顶面。

10.如权利要求 9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其中该第一轮廓特征面由二第一水平 边界线及二第一直立边界线所界定而成, 且该二第一水平边界线的其中之一是该 第二轮廊特征面与该第一轮廊特征面的一交界线。

11.如权利要求 10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二第一直立边界线实质上互 为平行, 该二第一水平边界线也实质上也互为平行, 且该第二轮廊特征面的轮廊 朝趋近于该交界线的一方向渐张。

12.如权利要求 10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二第一水平边界线实质上互 为平行, 而该二第一直立边界线实质上互为不平行, 且该第一轮廊特征面的轮廊 与该第二轮廓特征面的轮廓均朝趋近于该交界线的一方向渐张。

13.如权利要求 1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还包含二提把, 其中之一该提把自该 第一轮廊特征面向上延伸, 与另一该提把的位置略为偏移。

14.一种造型包结构, 其具有:

第一轮廊特征面, 包含该造型包结构的一视觉正面;

第二轮廊特征面, 包含该造型包结构的一左侧面或右侧面, 与该第一轮廓特 征面夹成具有一第一角度的一内角,该第一角度实质上大于 90度至小于 180度之 间;

第三轮廊特征面, 包含该造型包结构的一顶面, 与该第一轮廊特征面夹成具 有一第二角度的一内角,该第二角度实质上大于 90度至小于 180度之间,使当自 该第一轮廓特征面的一前方观之时, 适可清楚获得该第二轮廊特征面及第三轮廊 特征面的表面形状或花纹, 使强化该造型包结构的立体视觉感受。

15.如权利要求 14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第一角度及该第二角度实质 上介于 100至 160度之间。

16.如权利要求 15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第一轮廊特征面由二第一水 平边界线及二第一直立边界线所界定而成, 且其中该二第一直立边界线的其中之 一是该第二轮廊特征面与该第一轮廓特征面的一第一交界线; 而该二第一水平边 界线的其中之一是该第三轮廓特征面与该第一轮廓特征面的一第二交界线。

17.如权利要求 16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二第一直立边界线实质上为 平行, 且该二第一水平边界线实质上也为平行, 且该第二轮廊特征面的轮廊朝趋 近于该第一交界线的一方向渐张, 该第三轮廊特征面的轮廊朝趋近于该第二交界 线的一方向渐张。

18.如权利要求 16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二第一直立边界线实质上为 不平行, 该二第一水平边界线实质上为平行, 且该第二轮廊特征面的轮廊朝趋近 于该第一交界线的一方向渐张, 该第三轮廓特征面的轮廓朝趋近于该第二交界线 的一方向渐张。

19.如权利要求 16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其中该二第一直立边界线实质上为 不平行, 且该二第一水平边界线实质上也为不平行, 且该第一轮廊特征面以及该 第二轮廓特征面的轮廓朝趋近于该第一交界线的一方向渐张, 该第一轮廊特征面 以及该第三轮廊特征面的轮廓朝趋近于该第二交界线的一方向渐张。

20.如权利要求 14中所述的造型包结构, 还包含二提把, 其位置互为相对且 略为偏移, 且其中之一该提把自该第一轮廓特征面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自一前视角度观看具有一夸张立体视觉效果的 造型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造型包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该造型包的前视图观之, 即 可产生一夸张且富趣味的立体视觉效果的造型 包。

背景技术

如图 1所示, 现有提包 1的整体结构通常为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 并且若由 正视角度 (例如自图 1的 XZ平面法线方向)观之时,现有提包 1的正面只能呈现出 单调且乏味的单一前平面视觉效果, 若要达到较为立体的视觉效果, 观看者必须 将提包至少沿着互为垂直的 X、 Y或 Z轴的至少一轴, 转动一个倾角, 或者相对 于提包 1改变所观看的位置或角度, 才能达成。

实际状况中, 肩背、 手提或后背的提包, 除非故意拿下来展示、 变换角度或 取放其中物品, 否则提包与使用者间, 几乎不容易出现相对位置的改变, 也因此 提包设计的立体质感、 视觉、 或趣味感受, 总是无法及于其他人, 这也是一般提 包都无法在立体外型上设计上有所巧思, 只能着重于品牌、 用料材质、 提包形状 和一些单一视觉正面的花纹色彩的设计改变, 无法跳脱。 此一种传统提包的设计 思维, 达成的趣味视觉的效果明显不足, 吸睛程度当然也就相对有限, 无法刺激 消费者购买欲。

为了改进上述设计缺憾, 以更增添立体的夸张趣味视觉, 决定重新解构包包 的结构,将提包的部分侧面和造型包正面间, 呈现一个大于 90度且小于 180度的 接合设计, 使其既非一般提包 90度或小于 90度的无趣设计, 也非大幅减低装载 功能的 180度平面接合, 以展现夸张的立体视觉, 又不失原来包包所应有的基本 置物能力, 使得观看者可以在包包正面前方观察时, 即能更广泛地获得 3D立体 视觉效果, 不需特别移动观看位置或转动包包角度, 进而对之产生高度兴趣与询 问度, 进而成为现今造型包生产设计业, 无不力求追求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特殊立体视觉 效果的造型包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造型包结构具有一第一轮廓特征面及 一第二轮廓特 征面, 第一轮廊特征面为造型包结构的一视觉正面, 第二轮廊特征面与第一轮廊 特征面夹成一第一角度的内角,第一角度介于 90度至 180度之间,使自于该第一 轮廓特征面的一前方观之,适可清楚获得该第 二轮廊特征面的一表面形状或花纹。

为达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种造型包结构具有一第一轮廓特 征面、 一第二 轮廓特征面及一第三轮廓特征面, 第一轮廓特征面为造型包结构的一视觉正面, 第二轮廊特征面为造型包结构的一左侧面或右 侧面, 第三轮廊特征面为造型包结 构的一顶面。 第二轮廊特征面与第一轮廊特征面夹成一第一 角度的内角, 第一角 度介于 90度至 180度之间。第三轮廊特征面与第一轮廊特征面 夹成一第二角度的 内角, 第二角度介于 90度至 180度之间。使自第一轮廊特征面的前方观之, 适可 清楚获得第二轮廓特征面及第三轮廊特征面的 表面形状或花紋。

为了让上述的目的、 技术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本领域的人士所知悉 并应用, 下文以本发明的数个优选实施例以及附图进行 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 1为现有提包的前视角度示意图;

图 2A为造型包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前视角度示意 ;

图 2A, 为图 2A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 2B为图 2A的 A-A线段所绘的剖面示意图;

图 2C为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态样的示意图;

图 3A为造型包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前视角度示意 ;

图 3A, 为图 3A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 4A为造型包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前视角度示意 ;

图 4A, 为图 4A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 4B为图 4A的 B-B线段所绘的剖面示意图;

图 4C为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种态样的示意图;

图 5A为造型包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前视角度示意 ;

图 5B为图 5A的 C-C线段所绘的剖面示意图;

图 5C为图 5A的 D-D线段所绘的剖面示意图;

图 6A为造型包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前视角度示意 ;

图 6A, 为图 6A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 6B为图 6A的 E-E线段所绘的剖面示意图; 图 6C为图 6A的 F-F线段所绘的剖面示意图;

图 6D为第五实施例的另一种态样的示意图;

图 6D, 为图 6D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 7A为造型包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的前视角度示意 ;

图 7A, 为图 7A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 7B为图 7A的 G-G线段所绘的剖面示意图;

图 7C为图 7A的 H-H线段所绘的剖面示意图;

图 8A为造型包结构的第七实施例的前视角度示意 ;

图 8A' 为图 8A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 提包

2、 2 3、 4、 4'、 5、 6、 6'、 7、 8: 造型包结构

21、 21,、 31、 41、 41,、 51、 61、 61,、 71、 81 : 第一轮廓特征面

24a, 24a,、 44a、 44a,、 54a、 64a、 64a,、 74a、 84a: (左边)第一直立边界 线

24b、 24b \ 44b、 44b,、 54b、 64b、 64b \ 74b、 84b: (右边)第一直立边界

34a (左边)弧形曲线

34b (右边)弧形曲线

25a 25a 35a、 45a、 45a 5 、 55a、 65a、 65a,、 75a, 85a: (上方)第一水平 边界线

25b、 25b,、 35b、 45b、 45b' 55b、 65b、 65b,、 75b、 85b: (下方)第一水 平边界线

22、 22 \ 32、 42、 42,、 52、 62、 62,、 72、 82: 第二轮廊特征面

26a, 26a,、 36a、 56a、 66a、 66a,、 76a, 86a: (左边)第二直立边界线 26b、 26b \ 36b、 56b、 66b、 66b \ 76b、 86b: (右边)第二直立边界线 49a、 49a,: (上方)第二水平边界线

49b、 49b': (下方)第二水平边界线

53、 63、 63,、 73、 83: 第三轮廊特征面

59a、 69a、 69a,、 79a、 89a: (上方)第三水平边界线 59b、 69b、 69b,、 79b、 89b: (下方)第三水平边界线

2 、 4 、 5 、 6 、 7 i : 第一角度

5R 2 、 6R 2 、 7 2 : 第二角度

2L、 2L,、 3L、 4L、 4L': 交界线

5Lj, 6Lj, 7L 1 ¾ 8L i : 第一交界线

5L 2 、 6L 2 . 6L 2 \ 7L 2 、 8L 2 : 第二交界线

24d、 24d' 、 34d、 54d、 64d、 74d、 84d: 箭头方向

45d、 45d, 、 55d、 65d、 75d、 85d: 箭头方向

9: 提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来解释本发明内容, 然而, 关于实施例中的说明仅为阐释 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其目的功效, 而非用以直接限制本发明。 需说明的是, 以下 实施例以及附图中, 与本发明非直接相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绘示; 且附图中各元 件的尺寸及相对位置关系仅用以示意使便了解 ,非用以限制实施比例及尺寸大小。

本发明通过改变造型包的部分侧面和正面之间 的轮廓及其接合方式, 得以提 供一种可产生夸张立体视觉效果的造型包。

首先, 第一、 二及三实施例是利用二个特征面来创造出立体 视觉效果。

在第一、 第二及第三实施例中, 造型包结构的共同特征如下: 具有一第一轮 廓特征面及一第二轮廊特征面, 第一轮廊特征面为造型包结构的一视觉正面, 第 二轮廊特征面与第一轮廓特征面夹成具有一第 一角度的一内角, 第一角度实质上 大于 90度至小于 180度之间,使当自位于第一轮廊特征面的一前 方观之时,也可 清楚获得第二轮廓特征面的一表面形状或花纹 , 以强化该造型包结构的立体视觉 感受。 然后, 第一轮廊特征面由二第一水平边界线及二第一 直立边界线所界定而 成。

在以下第一、 第二实施例的造型包结构中, 主要第一轮廊特征面为造型包结 构的视觉正面, 第二轮廓特征面可依设计需求, 选自造型包结构的左侧面或右侧 面。 其中, 第一轮廊特征面的二第一直立边界线的其中之 一为第二轮廓特征面与 第一轮廊特征面的一交界线。在第一实施例中 ,选用右侧面作为第二轮廊特征面, 并于图 2A示范说明。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 2A所示,第一轮廓特征面 21的二第一水平边界线 25a 及 25b实质上互为不平行,二第一直立边界线 24a及 24b也实质上也互为不平行。 但可依造型或设计上的需要, 让第二轮廊特征面 22的二第二直立边界线 26a及 26b选择为平行或不平行。

在第一实施例中, 当选择右侧面作为第二轮廓特征面 22时, 交界线 2L指第 一轮廊特征面 21的右边第一直立边界线 24b与第二轮廊特征面 22的左边第二直 立边界线 26a的交接处。 如图 2A所示, 第一轮廊特征面 21的轮廓与第二轮廊特 征面 22的轮廓均朝趋近于交界线 2L的方向渐张(如图 2A中的箭头方向 24d所 示),使得交界线 2L的长度会大于第一轮廊特征面 21的左边第一直立边界线 24a 的长度, 也会大于第二轮廊特征面 22的右边第二直立边界线 26b的长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依上述说明可轻易推及, 当选择左侧面作为第二轮廓特征面 时, 与上述的差异仅在于, 改为第一轮廊特征面的左边第一直立边界线与 第二轮 廓特征面的右边第二直立边界线的交接处, 作为交界线; 而交界线的长度会大于 第一轮廊特征面的右边第一直立边界线的长度 , 且大于第二轮廓特征面的左边第 二直立边界线的长度(即 「位于交界线处的边界线」会大于「远离交界 线的边界 线」 ) 。

由此, 当观者自第一轮廊特征面 21的一前方向(即正面角度, 其自 XZ平面 的法线方向)观之时, 造型包结构 2的整体仍会产生宛如「二点透视」 的立体视 觉效果。

在此特别说明, 图 2B为图 2A中造型包结构的 A-A线段剖面示意图, 由第 一轮廊特征面 21与第二轮廓特征面 22所夹成具有第一角度 2 的内角, 当第一 角度 2 实质介于 100至 160度之间时,可呈现最佳的立体视觉效果。另 ,图 2A, 为图 2A实际使用时的示意图。

需说明的是, 图 2C是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态样, 仅呈现「一点透视」 的立 体视觉效果。 图 2C 中, 使第一轮廊特征面 21,变更为二第一水平边界线 25a,及 25b'实质上互为平行, 且二第一直立边界线 24a'及 24b'也实质上互为平行。

在图 2C中, 仅第二轮廓特征面 22'的轮廊仍趋近于交界线 2L' (即第一轮廊 特征面 21,的右边第一直立边界线 24b,与第二轮廊特征面 22,的左边第二直立边界 线 26a'的交界处) 的方向渐张(如图 2C中的箭头方向 24d'所示) , 使得交界线 2L,的长度会大于第二轮廊特征面 22,的右边第二直立边线 26b,的长度。 由此, 当 观者从垂直于第一轮廊特征面 21,的方向(即正面角度,其自 XZ平面的法线方向) 观之时, 造型包结构 2'的整体会产生则会宛如「一点透视」 的立体视觉效果。 由于图 2C的第一轮廊特征面 21 '与第二轮廊特征面 22'所构成的内角的方式, 类似于上述图 2B的剖面示意图, 故不另外绘示附图。 概括而言, 由第一轮廓特 征面 21 '与第二轮廓特征面 22'所夹成具有第一角度的内角, 当第一角度实质介于 100至 160度之间时, 可呈现最佳的立体视觉效果。

在第二实施例的造型包结构 3中, 如图 3A所示, 可依照设计的需求, 让第 一轮廊特征面 31的二第一直立边界线及(附图中简略标注) 质上为二弧形曲线 34a'及 34b', 并且二弧形曲线 34a'及 34b'也可使曲率设计成一致或不一致的曲率 大小, 均可达到最佳「一点透视」或「二点透视」 的立体视觉效果。 在第二实施 例的造型包结构 3中,第一轮廊特征面 31的二第一水平边界线 35a及 35b实质上 互为不平行, 第一轮廊特征面 31的二弧形曲线 34a'及 34b'也实质上也互为不平 行。

二弧形曲线的其中之一, 为第二轮廊特征面 32与该第一轮廊特征面 31的交 界线。 在第二实施例中, 第一轮廊特征面 31 的右边弧形曲线 34b,及第二轮廓特 征面的左边第二直立边界线 36a的交接处,界定为第二轮廊特征面 32与第一轮廊 特征面 31的交界线 3L。 同时, 第一轮廓特征面 31的轮廊朝趋近于交界线 3L的 方向渐张(如图 3A中的箭头方向 34d所示), 使得交界线 3L的长度会大于第一 轮廓特征面 31的左边弧形曲线 34a'的长度。

由于图 3A的第一轮廓特征面 31与第二轮廓特征面 32所构成的内角方式, 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 2B的剖面示意图, 故不另外绘示附图。 概括而言, 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轮廊特征面 31与第二轮廊特征面 32所夹成具有第一角度的内 角, 实质介于 100至 160度之间时, 可呈现最佳的立体视觉效果。 另, 图 3A, 为 图 3A实际使用时的示意图。

在第三实施例的造型包结构 4中, 如图 4A所示, 第一轮廓特征面 41也是造 型包的视觉正面,但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不同 在于,第二轮廓特征面 42选用造型 包结构的顶面,由第一轮廓特征面 41的二第一水平边界线 45a及 45b的其中之一 作为交界线 4L。此外,第二轮廓特征面 42可界定出二第二水平边界线 49a及 49b。

具体而言,第一轮廊特征面 41的上方第一水平边界线 45a与第二轮廓特征面 42的下方第二水平边界线 49b的交接处, 成为第二轮廊特征面 42与第一轮廓特 征面 41的交界线 4L。 在第三实施例的造型包结构 4中, 如图 4A所示, 第一轮廓特征面 41的二第 一直立边界线 44a及 44b实质上互为平行,第一轮廊特征面 41的二第一水平边界 线 45a及 45b实质上也互为平行。其中,第二轮廓特征面 42的轮廓朝趋近于交界 线 4L的一方向渐张(如图 4A中的箭头方向 45d所示) , 使得交界线 4L的长度 会大于第二轮廊特征面 42的上方水平边界线 49a的长度 (即「位于交界线处的边 界线」会大于「远离交界线的边界线」 ) 。

由此, 当观者自第一轮廊特征面 41的方向(即正面角度, 其自 XZ平面的法 线方向)观之时, 造型包结构 4仍会产生宛如「一点透视」 的立体视觉效果。 在 此特别说明, 图 4B为图 4A中 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由第一轮廊特征面 41与 第二轮廊特征面 42夹成具有第一角度 4 的内角, 当第一角度 4 实质介于 100 至 160度之间时, 可呈现最佳的立体视觉效果。 另, 图 4A' 为图 4A实际使用时 的示意图。

此外, 图 4C是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种态样, 可让第三实施例呈现更显著的立 体效果, 其中第一轮廊特征面 41,的二第一水平边界线 45a,及 45b,实质上仍互为 平行。

但是, 图 4C与图 4A不同在于,二第一直立边界线 44a,及 44b,变化为实质上 互为不平行, 并且第一轮廊特征面 41,与第二轮廊特征面 42,的轮廊均朝趋近于交 界线 4L'的方向渐张(如图 4C中的箭头方向 45d'所示), 使得交界线 4L'的长度 会大于第一轮廊特征面 41,的下方第一水平边界线 45b,的长度, 也会大于第二轮 廓特征面 42'的上方水平边界线 49a'的长度(即 「位于交界线处的边界线」会大 于 「远离交界线的边界线」 ) , 以达到更佳立体视觉效果。

由于图 4C的第一轮廓特征面 41 '与第二轮廓特征面 42'所构成的内角方式, 类似于上述图 4B的剖面示意图, 故不另外绘示附图。 概括而言, 第一轮廊特征 面 41 '与第二轮廓特征面 42'所夹成具有第一角度的内角, 实质介于 100至 160度 之间时, 可呈现最佳的立体视觉效果。

接下来的第四、 五及六实施例则是利用三个特征面来创造出立 体效果。

在第四、 第五及第六实施例中, 造型包结构具有共同特征如下: 具有一第一 轮廓特征面、 一第二轮廓特征面及一第三轮廊特征面, 第一轮廓特征面包含造型 包结构的一视觉正面, 第二轮廊特征面包含造型包结构的一左侧面或 右侧面, 第 三轮廊特征面包含造型包结构的一顶面。 第二轮廓特征面与第一轮廊特征面夹成 具有一第一角度的一内角,第一角度实质上大 于 90度至小于 180度之间。第三轮 廓特征面与第一轮廊特征面夹成一第二角度的 内角,第二角度介于实质上大于 90 度至小于 180度之间。 使当自位于第一轮廊特征面的方向观之, 适可清楚获得第 二轮廊特征面及第三轮廓特征面的表面形状或 花纹, 强化该造型包结构的立体视 觉感受。

然后, 在第四、 第五及第六实施例中, 第一轮廊特征面也是由二第一水平边 界线及二第一直立边界线所界定而成, 其中第一轮廊特征面的二第一直立边界线 的其中之一为第二轮廊特征面与第一轮廊特征 面的一第一交界线; 而第一轮廓特 征面的二第一水平边界线的其中之一为第三轮 廊特征面与该第一轮廊特征面的一 第二交界线。 以下将各别说明第四、 第五、 第六及第七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例的造型包结构 5中, 选用左侧面作为第二轮廓特征面, 并于图 5A示范说明。 具体而言, 第一轮廊特征面 51的左边第一直立边界线 54a与第二 轮廓特征面 52的右边第二直立边界线 56b的交接处, 为第一交界线 5 ; 第一轮 廓特征面 51的上方第一水平边界线 55a与第三轮廓特征面 53的下方第三水平边 界线 59b的交接处, 为第二交界线 5L 2

其中, 如图 5A所示, 第一轮廓特征面 51的二第一直立边界线 54a及 54b实 质上为平行, 二第一水平边界线 55a及 55b实质上也为平行。 此时, 第二轮廊特 征面 52的轮廊朝趋近于第一交界线 5 的方向渐张(如图 5A中的箭头方向 54d 所示),使得第一交界线 5 的长度会大于第二轮廊特征面 52的左边第二直立边 界线 56a的长度,并且第三轮廊特征面 53的轮廓朝趋近于第二交界线 5L 2 的方向 渐张(如图 5A中的箭头方向 55d所示) , 使得第二交界线 5L 2 的长度会大于第 三轮廊特征面 53的上方第三水平边界线 59a的长度(即「位于交界线处的边界线 J 会大于「远离交界线的边界线」 ) 。

由此, 当观者从垂直于第一轮廊特征面 51的方向(即正面角度, 其自 XZ平 面的法线方向)观之时,有三个特征面的造型 包结构 5会产生宛如平面构图中「一 点透视」 的立体视觉效果。

在此特别说明, 图 5B为图 5A中 C-C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由第一轮廓特征 面 51与第二轮廊特征面 52夹成具有第一角度 5R1的内角;图 5C为图 5A中 D-D 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由第一轮廓特征面 51与第三轮廓特征面 53夹成具有第二角 度 5R 2 的内角。 当第一角度 5 与第二角度 5R 2 两者实质均介于 100至 160度之 间时, 可呈现最佳的立体视觉效果。

在第五实施例中, 以图 6A示范说明, 与第四实施例相同, 一样选用左侧面 作为第二轮廊特征面。其中,第一轮廓特征面 61的左边第一直立边界线 64a与第 二轮廓特征面 62第一轮廊特征面 61的左边第一直立边界线 64a与第二轮廊特征 面 62的右边第二直立边界线 66b的交接处, 为第一交界线 6 ; 第一轮廊特征面 61的上方第一水平边界线 65a与第三轮廓特征面 63的下方第三水平边界线 69b 的交接处, 为第二交界线 6L 2

但是, 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不同在于, 第五实施例的造型包结构 6为了 呈现「二点透视」 的立体视觉效果, 使第一轮廊特征面 61 的二第一直立边界线 64a及 64b实质上为不平行, 但二第一水平边界线 65a及 65b实质上仍为平行。

接着, 第二轮廓特征面 62的轮廊朝趋近于第一交界线 6L1的方向渐张(如 图 6A中的箭头方向 64d所示) , 使得第一交界线 6 的长度会大于第二轮廓特 征面 62的左边第二直立边界线 66a的长度, 并且第三轮廊特征面 63的轮廊朝趋 近于第二交界线 6L 2 的方向渐张(如图 6A中的箭头方向 65d所示) , 使得第二 交界线 6L 2 的长度会大于第三轮廊特征面 63的上方第三水平边界线 69a的长度 (即 「位于交界线处的边界线」会大于「远离交界 线的边界线」 ) 。

由此, 当观者从垂直于第一轮廊特征面 61的方向(即正面角度, 其自 XZ平 面的法线方向)观之时, 有三个特征面的造型包 6会产生宛如平面构图中 「二点 透视」 的立体视觉效果。

在此特别说明, 图 6B为图 6A中 E-E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由第一轮廓特征面

61与第二轮廓特征面 62夹成第一角度 6 的内角; 图 6C为图 6A中 F-F线段的 剖面示意图, 由第一轮廊特征面 61与第三轮廊特征面 63夹成第二角度 6R 2 的内 角。 当第一角度 6 与第二角度 6R 2 两者实质均介于 100至 160度之间时, 可呈 现最佳的立体视觉效果。 而图 6A, 为图 6A实际使用时的示意图。

另, 图 6D选用右侧面作为第二轮廊特征面的补充说明 意图, 如本领域技 术人员可轻易推及, 换成第一轮廊特征面 61,的右边第一直立边界线 64b,与第二 轮廓特征面 62'的左边第二直立边界线 66a'的交接处, 成为第一交界线 6L 至 于, 第一轮廊特征面 61,、 第二轮廊特征面 62,及第三轮廓特征面 63,的细节特征 与图 6A相同。概括而言, 第一轮廊特征面 61,的上方第一水平边界线 65a,仍与第 三轮廊特征面 63,的下方第三水平边界线 69b,的交接处, 为第二交界线 6L 2 ,, 并 且第二轮廓特征面 62,的轮廊朝趋近于第一交界线 6 ,的方向渐张, 第三轮廓特 征面 63'的轮廊朝趋近于第二交界线 6L 2 '的方向渐张。

因图 6D大部分特征与图 6A相同, 故不再赘述。 但是, 图 6A与图 6D的差 异仅在于, 图 6D的第一交界线 6L1,的长度会大于右边第二直立边界线 66b,的长 度, 但其仍是维持着「交界线处的边界线」会大于 「远离交界线的边界线」 的概 念。 而图 6D, 为图 6D实际使用时的示意图。

第六实施例为第五实施例另一种实施态样的衍 生, 一样是呈现「二点透视 J 的立体视觉效果, 原理及架构上第一轮廊特征面 71 的二第一直立边界线 74a及 74b实质上为不平行, 并且二第一水平边界线 75a及 75b实质上仍为平行。 但是, 为使造型包呈现较丰富的设计视觉感受, 如本实施例的图 7A所示, 在此特别设 计成上方第一水平边界线 75a为一弧形曲线,并且让第三轮廓特征面 73呈现部分 缕空的轮廓。 换言之, 仅于视觉上第一水平边界线 75a及 75b会略呈现不平行的 感受, 但整体架构上仍与第五实施例的相同。

需说明的是, 虽然第六实施例的第三轮廊特征面 73 并非完整的表面, 但如 同第五实施例的第二轮廓特征面与第三轮廓特 征面的结构特点, 让第二轮廊特征 面 72的轮廊朝趋近于第一交界线 7 的方向渐张(如图 7A中的箭头方向 74d所 示),使得第一交界线 7 的长度会大于第二轮廓特征面 72的左方第二直立边界 线 76a的长度,并且让第三轮廊特征面 73的轮廓朝趋近于第二交界线 7L 2 的方向 渐张(如图 7A中的箭头方向 75d所示) , 使得第二交界线 7L 2 会大于第三轮廊 特征面 73的上方第三水平边界线 79a的长度。 由此, 当使用者从垂直于第一轮廓 特征面 71的方向(即正面角度, 其自 XZ平面的法线方向)观之时, 有三个特征 面的造型包 7会产生宛如平面构图中 「二点透视」 的立体视觉效果。

在此特别说明, 图 7B为图 7A中 G-G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与第六实施例相 同, 由第一轮廊特征面 71与第二轮廊特征面 72夹成第一角度 7 的内角; 图 7C 为图 7A中 H-H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由第一轮廓特征面 71与第三轮廊特征面 73 夹成第二角度 7R 2 的内角。 此时, 当第一角度 7 与第二角度 7R 2 两者实质均介 于 100至 160度之间时, 可呈现最佳的立体视觉效果。 另, 图 7A' 为图 7A实际 使用时的示意图。

在第七实施例的造型包结构 8中, 进一步展现「三点透视」的立体视觉效果, 并选用右侧面作为第二轮廊特征面, 并于图 8A示范说明。 具体而言, 第一轮廊 特征面 81的右边第一直立边界线 84b与第二轮廊特征面 82的左边第二直立边界 线 86a的交接处, 为第一交界线 8 ; 第一轮廓特征面 81的上方上方第一水平边 界线 85a与第三轮廓特征面 83的下方第三水平边界线 8%的交接处,为第二交界 线 8L 2

第七实施例的造型包结构 8为了呈现「三点透视」 的立体视觉效果, 使第一 轮廓特征面 81的二第一直立边界线 84a及 84b实质上为不平行,并且第一水平边 界线 85a及 85b实质上为不平行。

接着, 第一轮廊特征面 81及第二轮廊特征面 82的轮廓朝趋近于第一交界线 8Lj的方向渐张(如图 8A中的箭头方向 84d所示), 使得第一交界线 8 的长度 会大于第一轮廊特征面 81左边的第一直立边界线 84a,且大于第二轮廊特征面 82 的右边第二直立边界线 86b的长度。并且,第一轮廊特征面 81及第三轮廊特征面 83的轮廓朝趋近于第二交界线 8L2的方向渐张 (如图 8A中的箭头方向 85d所示), 使得第二交界线 8L2的长度会大于第一轮廊特征面 81下方第一水平边界线 85b, 且大于第三轮廊特征面 83的上方第三水平边界线 89a的长度 (即「位于交界线处 的边界线」会大于「远离交界线的边界线」 ) 。

需说明的是, 在第七实施例中, 为更贴近「三点透视」 的立体视觉效果, 可 进一步让第二轮廓特征面 82的二第二直立边界线 86a及 86b为不平行,并且第三 轮廓特征面 83第三水平边界线 89a及 89b为不平行。

由于第七实施例的各轮廓特征面所构成的角度 方式, 类似于上述第六实施例 的剖面示意图, 故不另外绘示附图。概括而言, 第一轮廊特征面 81与第二轮廓特 征面 82会夹成第一角度的内角, 并且第一轮廊特征面 81与第三轮廓特征面 83 夹成第二角度的内角。此时,当第一角度与第 二角度两者实质上均介于 100至 160 度之间时, 可呈现最佳的立体视觉效果。

由此, 当观者自第一轮廊特征面 81的一前方向(即正面角度, 其自 XZ平面 的法线方向)观之时, 造型包结构 8的整体仍会产生宛如「三点透视」 的立体视 觉效果。 另, 图 8A, 为图 8A实际使用时的示意图。

针对上述的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中, 造型包结构还可进一步包含二提把 9, 以 方便使用者提拿; 因应造型包结构的特殊结构设计, 本发明的二提把 9的位置互 为相对, 其中之一提把 9自该第一轮廓特征面向上延伸, 且与另一该提 9把的位 置略为偏移。 综上所述, 本发明主要将造型包的部分侧面和正面间, 呈现一个大于 90度 且小于 180度的接合设计 (最佳介于 100至 160度之间), 并且依照所欲达到的一 点、 二点或三点透视的需求, 适当地选择部分侧面 或正面轮廓特征面的轮廓, 使其朝向趋近于交界线的方向渐张(亦即 「位于交界线处的边界线」会大于 「远 离交界线的边界线」 ) 的手法, 由此观看者在造型包前方观察时, 使得造型包的 部分侧面和正面即能更广泛地获得 3D立体视效, 不需特别移动观看位置或转动 包包角度。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发明的实施态样, 以及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 的安排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