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INTERNAL DRIVING DYNAMIC METHOD AND INTERNAL DRIVING DYNAMIC MECHANISM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079518
Kind Code:
A1
Abstract:
An internal driving dynamic method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a power medium is acted on by a power mechanism, so that the power medium obtains a certain kinetic energy; the power medium acts on the power mechanism by a certain momentum, at the same time, the sum of the acting force vectors acted on the power medium from all component parts of the power mechanism is not equal to zero, so that the power medium and the power mechanism can displace together. An internal driving dynamic mechanism includes a centrifugal counterweight device, the centrifugal counterweight device includes a counterweight (3), the counterweight moves in arc,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counterweight from the moving trajectory center point is the longest at the moving direction of the power mechanism.

Inventors:
HUANG DEFE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0/002178
Publication Date:
July 07, 2011
Filing Date:
December 28, 201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HUANG DEFE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03G7/00; F03G3/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290000A2008-10-22
CN101046195A2007-10-03
CN1053476A1991-07-31
US20020104392A12002-08-08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内驱动动力法,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 动力机构作用于动力介质, 使动力介质具有一定动能;

2) 动力介质以一定动量作用于动力机构上,且在作用于动力机构的同 时, 动力介质受动力机构内系统各组成的作用力矢量和不为零 , 使得动力介质能与动力机构共同发生一定位移;所述内系统定义 为: 部件 A作用于 B的某的部位时, 受 B的反作用力会即时、完全 传递到 B其他部位上,即 "A受 B系统各部件的总作用力为 0" 则 部件 A属于 B的内系统。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内驱动动力法, 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以下一 个或多个优化技术:

1) 它设有一动力介质复位系统,使动力介质以一定动量作用于动力机 构后, 能恢复到步骤 1)前的默认状态;

2) 所述内系统的部件 A作用于 B的某的部位时, 使 A、 B分别具有一 定动能, 而4、 B的动能矢量和为零;

3) 在动力介质以一定动能作用于动力机构后,因动力机构的反作用力 而具有动能方向变改,使动力机构再次作用于动力介质,使其以步 骤 2)相同方向的动能继续作用于动力机构上, 且在作用于动力机 构的同时,动力介质受动力机构内系统各组成的作用力矢量和不为 零, 使得动力介质能与动力机构共同发生一定位移;

4) 步骤 2)所述的动力机构其他部位可以相对动力机构整体发生位移;

5) 所述动力介质的形态可以是流体、软体、颗粒、 固体其之一或其组 合。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一种内驱动动力法, 其特征在于: 动力介质复位

8

修改页 (条约第 19条) 过程中, 对动力构的作用力小于步骤 1 ) 中的运动作用力。

4.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一种内驱动动力法, 其特征在于: 当动力介质作 用于动力机构且不属于动力机构内系统的时段内, 动力介质与动力机 构间在任意两时间点上的总作用力方向夹角均小于 90度。

5.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内动动力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1 )设有断点 装置, 并执行以下步骤:

a) 动力机构作用于动力介质, 并使动力介质具有一定势能; b) 释放动力介质, 并在其撞击动力机构前, 中断释放动力介质或中 断对动力介质的作用力。

6.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内驱动动力法, 其特征在于: 动力介质在步 骤 2)运动过程中, 与动力机构间存在包括 "撞击"、 "牵引力"和 "摩 擦力"中的一种或多种 "运动作用力", 且满足:

a) 动力介质在运动过程中, 可重新作用于动力机构上;

b) 动力介质在其运动轨迹中, 仅少存在一处, 当动力介质经过该点 时,动力介质作用于动力机构,但动力介质不属于动力机构的"内 系统"。

7.一种应用如权利 1所述内驱动动力法的内驱动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它设有一套或一套以上的离心配重装置, 所述离心配重装置包括一个 或一个以配重, 所述配重做非正圆的弧形运动, 且在配重运动轨迹中 满足: 在动力机构的运动方向上, 配重离运动轨迹中心点的距离最大。

8.一种如权利 7所述的内驱动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配重装置 设有一对配重, 且对应的运动轨迹相互对称。

9.一种如权利 7所述的内驱动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它还包括可带动配

9

修改页 (条约第 19条) 重作圆周运动的旋转件及配重向心控制件,所述向心控制件是指控制配 重朝向或远离圆心的控制件。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一种内驱动动力机构, 其特征在于: 公转盘转动轴 线与配重的转动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且转速相同, 使得配重不发生位移 的情况下具有离心力。

10

修改页 (条约第 19条)

Description:
一种内驱动动力法及一种内驱动动力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无需运动环境提供相对运动 媒介, 也无需外力对其 做功而能获得位移的动力方法及一种内驱动动 力机构。 背景技术

飞机飞行需以空气为媒介, 即 对空气做功, 使空气对飞机具有反作用 力而使飞机发生位移; 汽车需以地面为媒介, 即车轮对地面做功 使地面 对汽车具有反作用力而使汽车发生位移; 真空中的各种飞行器则需要通过 向飞行器向外喷射介质 以通过介质对飞行器具有反作用力而发生位移 ; 这 些本发明称之为外驱动发生位移, 显然现实生活中任何生物或器具均需 运动环境作为相对作用才能形成位移, 或者从外施力以获得被做功而形成 位移。 发明目的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无需运行环境的反作用力 也无需外界作功就可 以发生位移的动力方法及一种内驱动动力机构 。

为了便于理解, 申请人先介绍本发明的几个重要名词

(一) 内系统定义: 部件 A作用于 B的某的部位时,受 B的反作用力会即 时、 完全传递到 B的另一部位 Β', 即 "Α受 Β系统各部件的总作用力 为 0" 则部件 Α属于 Β的静态内系统。 如图 3示: 车 6内的小人对车 6 壁实施 F1的推力时, 对车地板也实施了 F2的推力, 显然 F1和 F2的矢

1

确认本 量和为零, 即 车壁对小人 61的反用力完全即时被传递到车地板上, 因 此小人 61和车 6为同一内系统。

重要补充: B' 为 B内系统的组成, 因此 B' 可以相对于 B系统运动, 即 部件 A作用于 B的某的部位时, A. B间发生相对运动,但 A和 B的动能 矢量和为零 ( A和 B也属于同一动态内系统)。 如图 4所示: 小车 7 在大车 7' 内运动。

(二) 内驱动力 定义: 在动力机构中设有"动力介质"和"动力接触位" 且满足:

1) 动力介质在运动过程中, 可以不脱离动力装置, 且可重新作用于动 力机构;

2) 动力介质在其运动轨迹中, 仅少存在一处, 当动力介质经过该点时, 动力介质作用于动力机构,但动力介质不属于 动力机构的"内系统"; 此时动力介质对动力机构的运动作用力就称之 为动力介质对动力机 构的内驱动力。

重要补充: 动力介质可以是流体、 软体、 颗粒、 固体等任意形态。 以下采用上述名词注解, 介绍为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内驱动动力法, 它包括以下步骤:

1) 动力机构作用于动力介质, 使动力介质具有一定动能;

2) 动力介质以一定动量内驱动于动力机构,使得 动力介质能与动力机 构共同发生一定位移; 所述的内驱动力包括 "撞击"、 "牵引力"和

"摩擦力"中的一种或多种 "运动作用力", 并满足: 内驱动的时 段内,任意时间点上的驱动力方向与动力机构 的动力方向夹角均小 于 90度。

3) 在动力介质内驱动于动力机构后,能恢复到步 骤 1 )前的默认状态, 并满足 ·· 动力介质复位过程中, 对动力构的作用力小于步骤 1 ) 中 的内驱动力;

在动力介质以一定动能作用于动力机构后,控 制动力介质使之在受 动力机构的反作用力而变改动能方向后, 再次改变动能方向, 使其 再次内驱动于动力机构。

补充:

所述动力介质的形态可以是流体、 软体、 颗粒、 固体其之一或其组合; 动力介质内驱动动力机构过程中, 连续接触动力机构轨迹可以是直线或曲 线;

步骤 1 )可设有断点装置, 并执行以下步骤:

a) 动力机构作用于动力介质, 并使动力介质具有一定势能;

b) 释放动力介质, 并在其撞击动力机构前, 中断释放动力介质或中 断对动力介质的作用力。

一种内驱动动力机构

它设有一套或一套以上的离心配重装置, 所述离心配重装置包括一个 或一个以配重, 所述配重做非正圆的弧形运动, 且在配重运动轨迹中满足: 在动力机构的运动方向上, 配重离运动轨迹中心点的距离最大。

所述离心配重装置设有一对配重, 且对应的运动轨迹相互对称。

它还包括可带动配重作圆周运动的旋转件及配 重向心控制件, 所述向 心控制件是指控制配重朝向或远离圆心的控制 件。 公转盘转动轴线与配重的转动轴线在同一直线 上, 且转速相同, 使得 配重不发生位移的情况下具有离心力。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

• 本发明首次引入内驱动这一重要概念, 并利用内驱动实现无需运动 环境提供相对运动媒介, 也无需外力对其做功而能获得位移。

• 本发明设有断点装置, 尤其当动力介质为可流动形态时, 如: 流体、 颗粒, 可使工作介质撞击动力接触位时, 动力接触位对工作介质的 反作用力不会传递到动力装置上, 或用传递到动力装置上作用力 与 工作介质撞击动力装置(动力接触位)的总作 用力不为 0, 且总作用 力的方向为动力方向。

• 本发明设有断点装置, 释放工作介质时, 动力机构不因此发生位移 或发生的位移小于工作介质撞击动力接触位使 动力装置发生的位 移。 附图说明

图 1为实施例 2中内驱动动力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 2为实施例 2中内驱动动力机构的另一状态工作示意图;

图 3为内系统一静态实例图;

图 4为内系统一动态实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一种内驱动动力法: 它包括以下步骤: 1) 动力机构作用于动力介质, 使动力介质具有一定动能;

2) 动力介质以一定动量内驱动于动力机构,使得 动力介质能与动力机 构共同发生一定位移; 所述的内驱动力包括 "撞击"、 "牵引力"和

"摩擦力"中的一种或多种 "运动作用力", 并满足: 内驱动的时 段内,任意时间点上的驱动力方向与动力机构 的动力方向夹角均小 于 90度。

3) 在动力介质内驱动于动力机构后,能恢复到步 骤 1 )前的默认状态, 并满足: 动力介质复位过程中, 对动力构的作用力小于步骤 1 ) 中 的内驱动力;

在动力介质以一定动能作用于动力机构后,控 制动力介质使之在受 动力机构的反作用力而变改动能方向后, 再次改变动能方向, 使其 再次内驱动于动力机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介质的形态可以是流体、 软体、 颗粒、 固体其之 一或其组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介质内驱动动力机构过程 中, 连续接触动力机构 轨迹可以是直线或曲线;

本实施例步骤 1 )可设有断点装置, 并执行以下步骤:

a) 动力机构作用于动力介质, 并使动力介质具有一定势能; b) 释放动力介质, 并在其撞击动力机构前, 中断释放动力介质或中 断对动力介质的作用力。 实施例 2 如图 1所示一种内驱动动力机构, 它设有 2套离心配重装置 A、 B, 所 述离心配重装置4、 B对称设置。

旋转机构 1驱动 16根配重导轨 2进行圆周运动, 配重 3在旋转机构 1 转动过程中, 可在相应导轨上通过配重向心控制件做往返运 动; 且在配重 运动轨迹中满足: 在动力机构的运动方向上, 配重离运动轨迹中心点的距 离最大。

工作原理:

1、 离心配重装置 A、 B的旋转机构以相返方向转动, 其上的各配重 分别匹配进行对称运动, 以在动力机构的运动方向上相互叠加, 在反方向上相互抵消;

2、 当配重导轨 2在 A9、 A10、 Al l、 A12、 A13、 A14、 A16、 Al的位 置时, 配重 3处在离圆心最近的位置; 当配重导轨 2在 A4、 A5、 A6的位置时, 配重 3处在离圆心最远的位置; 当配重在 A2、 A3 的位置时, 配重 3逐渐从最近向最远的位置过渡移动; 当配重在 A7、 A8的位置时, 配重 3逐渐从最远向最近的位置过渡移动。 在旋转机构 1的驱动下, 导轨 2和配重向心控制件共同作用于配 重 3,并使配重 3具有一定动量,因导轨 2的角速度相同, 由图 1可知, 配重 3因在 A4、 A5、 A6上的运动半径最大, A和 B的配重 3的动量均 最大, 且横向的动量分矢量 Mx相互抵消, 纵向动量分矢量 My相互叠 加并达到最大值 M; 因在 A9、 A10、 Al l , A12、 A13、 A14、 A16、 Al上 的运动半径最小, A和 B的配重 3的动量均最小, 且横向的动量分矢量 相互抵消, 纵向动量分矢量相互叠加值 N, 显然 M远大于 N, 因此动力 显然 配重 3具有动量后, 对导轨 2和配重向心控制件的反用力没 有完全作用于动力机构上, 也没即时向动力机构的任意部位传递, 因 此配重 3在运动过程中不属于动力机构的内系统。 如图 2所示, 本实施例也适用于对离心力的应用。

发明重点:

本发明旨在提出动力介质在运动过程中,在非 内系^中对反用力的传递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