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METHOD FOR DESORBING RICH LIQUID OF SYNTHETIC AMMONIA SHIFT GAS DECARBONIZATION ABSORBENT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106974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method for desorbing a rich liquid of a synthetic ammonia shift gas decarbonization absorbent comprises: feeding an absorbent rich liquid and low-pressure vapor into a 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3), and the absorbent rich liquid flowing from an inner edge of a rotor (4) to an outer edge of the rotor (4) under the effect of a centrifugal force and performing back flow or cross-flow contact with the low-pressure vapor in the 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3), so as to regenerate the rich liquid under a hypergravity condition; and CO2 after desorption and the low-pressure vapor after heat transfer being exhausted from a gas outlet (5), and the regenerated liquid flowing out of a liquid outlet (6)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3), wherein the system pressure during the desorption is 0.1 MPa to 0.5 MPa, and the temperature thereof is 90°C to 160°C; the rotation speed of the rotor (4) of the 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3) is 100 rpm to 3000 rpm;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the absorbent rich liquid as potassium carbonate in the solution is 20% to 60%; and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the activator in the solution is 1% to 5%. The method has high desorption rate for the rich liquid,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small occupied space of a device applying the method.

Inventors:
YANG CHUNJI (CN)
CHEN JIANFENG (CN)
BAI YUJIE (CN)
DU HAI (CN)
GUAN WEIHONG (CN)
ZOU HAIKUI (CN)
CHU GUANGWEI (CN)
ZENG QUNYING (CN)
XIAO HAICHENG (CN)
LI JIANZHONG (CN)
WANG GUIZHI (CN)
ZHANG BAOJUN (CN)
HE DEFU (CN)
XU XIANMING (CN)
WANG GANG (CN)
ZHANG YONGJUN (CN)
FENG YINGJIE (CN)
MENG RUI (CN)
YUAN HUIMIN (CN)
SUN JIANLIN (CN)
LIU YUXIA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01009
Publication Date:
July 25, 2013
Filing Date:
July 27,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CN)
YANG CHUNJI (CN)
CHEN JIANFENG (CN)
BAI YUJIE (CN)
DU HAI (CN)
GUAN WEIHONG (CN)
ZOU HAIKUI (CN)
CHU GUANGWEI (CN)
ZENG QUNYING (CN)
XIAO HAICHENG (CN)
LI JIANZHONG (CN)
WANG GUIZHI (CN)
ZHANG BAOJUN (CN)
HE DEFU (CN)
XU XIANMING (CN)
WANG GANG (CN)
ZHANG YONGJUN (CN)
FENG YINGJIE (CN)
MENG RUI (CN)
YUAN HUIMIN (CN)
SUN JIANLIN (CN)
LIU YUXIA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01D3/30; B01D53/02; C01B32/5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168115A2008-04-30
CN102125795A2011-07-20
US20110131937A12011-06-09
Other References:
ZENG, QUNYING ET 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regeneration process of decarbonization absorbefacient with high gravity technology", 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vol. 29, no. 10, October 2009 (2009-10-01), pages 70 - 72
GUO, KAI ET AL.: "Decarbonization CO2 of shift gas with high gravity technology",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vol. 27, no. 7, July 2008 (2008-07-01), pages 1070 - 1073
Attorney, Agent or Firm:
BEIJING ZHONGSHIYOU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CN)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1 . 种解桁合成氛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κ特征在于: 将吸收剂 富液和蒸气送入到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中,吸收剂富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由转子 内缘流向转子外缘, 与低压蒸气在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内逆流或错流接触, 在超 重力条件下进行富液再生; 解析后的 C02和进行热量传递后的低压蒸汽从气相 出口排出, 再生后的溶液从位于超重力反应器下部的液相出口流出。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征 在于: 解析时系统的压力为 0.1〜0.5MPa。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征 在于: 解析时系统的温度在 90〜16(TC。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征 在于: 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转子的转速为 100〜3000转 /分钟。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征 在于: 所述的吸收剂富液碳酸甲在溶液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20〜60%。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征 在于: 所述的吸收剂富液活化剂在溶液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1〜5%。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 所使用的设备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 包括旋转填充床。

8.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征 在于: 所使用的设备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 包括折流式超重力旋转装置。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征 在于: 所使用的设备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 包括螺旋通道超重力旋转装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所使用的设备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 包括定-转子超重力旋转装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所使用的设备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 包括旋转碟片超重力旋转装置。

1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转子的转速为 300〜2000转 /分钟分钟。 1 ¾权利 :求 1所述的解 换 碳吸收剂'^ '液的 /法, ϊ '½ : {h '- : 超: 力¾转床转」'·的转速为 :")(卜 转 /分钟。

1 1.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超重力旋转床转子的转速为 45()〜150()转 /分钟。

1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吸收剂富液为采用工业上常用的添加活化剂的热钾碱溶液、氨水或醇胺 类水溶液吸收 C02后的溶液。

1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进行解析时系统的压力为 0.1〜0.3MPa。

1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富液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进行解析时系统的温度为 100〜140°C。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吸收剂 富液的方法,亦涉及超重力技 术在吸收剂富液解析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合成氨生产工艺过程中, 天然气二段转化气, 经高温转化后 C(¾含量高达 18〜19%, 由于 C0」会使催化剂中毒, 因此变换气在进入合成回路之前必须彻底 除去; 此外 C0」又是尿素装置的原料, 必须加以回收, C0._,的脱除与回收直接关系 到合成氨工艺系统的碳平衡, 因此, C0」的脱除与回收至关重要。 脱碳能耗约占 整个氨生产能耗的 10%左右, 因此脱除 C(¾工艺的能耗高低, 对氨厂总能耗的影 响很大。

目前工业上解析脱碳富液的方法很多, 但是原理都相同,主要因吸收过程的 不同而稍有不同,均是以再生塔为传质设备, 压蒸汽从塔的底部进入,富液从塔 顶进入,气液在填料层内逆流接触,进而达到再 的目的.但是,无论采用任何方 法脱碳,塔器设备的传质效率直接影响着吸收 co 2 后的富液的循环量和 co 2 回收, 也就影响着脱碳过程的再生成本。解析装置的 效率高,富液的循环量就相应减少, 同时再生负荷降低, 从而节省了能源, 降低了再生过程的成本。 因此, 提高解析 设备的传质效率是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传统设备中汽液之间逆向接触的动力来源是重 力场。 因重力加速度值有限

( 9. 8m/s2 ) , 造成液体下流速度较慢, 为防止液泛和严重雾沫夹带, 汽相上升 速度亦不大, 因此两相之间相对速度较小, 传质效果不佳。

超重力技术是利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 超重力环境对传质、传热过程 和微观混合过程进行强化的新技术,在地球上 通过旋转产生模拟的超重力环境而 获得。 它能够大幅度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 显著地缩小反应器的体积, 简 化工艺、 流程, 实现过程的高效节能, 减少污染排放。 研究和分析表明, 在超重 力环境下,不同大小分子间的分子扩散和相间 传质过程均比在地球重力场下的要 快得多, 气一液、液一液、液一固两相在比地球重力场 大数百倍至千倍的超重力 环境下的多孔介质中产生流动接触, 巨大的剪切力使液体破碎成纳米级的膜、丝 不 11 ii¾, r Ί ...1 ':人的不 11快迚 新的 ! ΐ ,^ ιιιι . ½"个.11 fnj传质速卒.比 统的 器屮 ½ 1 - 个¾ ¼级, 传质过程 到极人强化

在: η : 发新流程节能再 技术方面, u()p公司较早丌发出蒸汽喷射器 W蒸再生 贫液技术, 近年来的变压再生节能技术和双塔再生技术, 以及用膜分离方法分离 出再生气中的水蒸气和其他可凝性气体, 将其压缩后返回再生塔作为热源。

在超重力技术脱碳方面, 美国 FlourDaniel公司, 对 S和 C0 2 选择性吸收 进行了研究, 利用两组份反应速率的不同, 达到了较好分离效果。 国内在超重力 技术研发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化工大学 ,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1998年在国际上首先将超重力水脱氧技术实现 业化应用; 1999年与美国 D0W 化学公司合作,成功地将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氯 碱工业中的气液反应分离过程。而 采用超重力技术解析合成氨流程净化部分溶液 循环系统中的富液的研究,国内外 至今未见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度解析合成氨变换 气脱碳工艺中吸收剂富液的 方法,它是以超重力反应器作为解析设备来解 析吸收剂富液, KHC0 3 含量为 24. 5% 的苯菲尔溶液与低压蒸气在超重力旋转床反应 器内逆流或错流接触,从而完成吸 收剂富液的解析过程。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

(a)将吸收剂富液送入原料液罐, 打开蒸汽阀门, 调整蒸汽量分别将原料 液和反应系统加热至相应的温度,通过变频调 速器调整超重力反应器的转数, 启 动超重力反应器, 待超重力反应器稳定后, 打开反应器液体入口阀门, 通过液体 流量计向反应器送入液体。

( b ) 将吸收剂富液和蒸气送入到超重力旋转床反应 器中, 吸收剂富液在离 心力的作用下由转子内缘流向转子外缘,与蒸 气在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内逆流或 错流接触, 完成吸收剂的解析过程。

在本发明提供的深度解析合成氨变换气脱碳工 艺中吸收剂富液的方法中 , 所用的超重力旋转床包括但不局限于旋转填充 床、折流式、螺旋通道、 定-转子、 旋转碟片等超重力旋转装置。 超重力旋转床转子的转速为 100〜3000转 /分钟, 优选为 300〜2000转 /分钟, 最优选为 450〜1500转 /分钟。 叫所川的吸收 , 的 j !:、 ik k常 I I]的 加¾化剂的热钾喊溶液、 ¾ ¾化钠溶液 ¾化钾溶液 。 、'Ί fl热 1 i减溶液 ¾吸收剂时, 所用的活化剂包 ¾但不 d十二乙醇胺、 A C T— 1等。

所述的吸收剂富液中热钾碱在溶液中的质量百 分比浓度为 20〜60 %, 优选 25-40%, 尤其优选 30〜35%, 活化剂在溶液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1〜5%, 优选 L . 5〜4%, 尤其优选 2〜3. 5%。

解析时系统的 ffi力为 0. 1〜0. 5MPa, 优选为 0.卜 0. 3 Pa, 最优选为 0. 1〜 0. 2MPa D 系统的温度在 80〜14(TC, 优选为 100〜130°C, 最优选为 110〜120°C。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其中: 1一液相进口 2—气相进口 3—超重力旋转床

4一转子 5—气相出口 6—液相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的反应流程图如图 1所示。 开启超重力旋转床 3, 调 节转速至预定转速。吸收剂富液经由液相进口 管 1由液体分布器喷淋到超重力旋 转床转子 4的内缘,低压蒸气经由气相进口管 2进入到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 与 吸收液在超重力旋转床的转子中逆流或错流接 触, 在超重力条件下完成 KHC0 3 的 分解, 排出的 C02从气相出口 5排出, 进入后续工段。 吸收剂贫液从位于超重力 旋转床反应器下部的液相出口 6流出。采用 Q/SY DH0126.02-2001滴定仪分析超 重力旋转床反应器出口液体中 HC0 3 —含量。

实施例 1 表 1 吸收剂富液组成

KHC0 3 w% K 2 C0 3 w% 二乙醇胺 w%

23〜25 U〜13 1. 5〜3. 0

调节系统温度为 120°C, 压力调节为 0. 2Mpa, 启动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 调 节转子转速为 1200r/m, 然后打开反应器液体进口的控制阀门, 吸收剂经由液相 进口管 1 由液体分布器喷淋到超重力旋转床转子 4的内缘, 调节液体的流量为 a ik 山 Λ ί画 I i'r'; : 2进入到超 力 转 反 器, 4吸收液 ^超 力旋转床的转 ·屮逆流接触, 在超 ¾力条件下 成 KHC0:的分解, 排出的 CO, !λ 气相出 ΙΊ 5排出, 进入后续工段。 低 ffi蒸气的流量为 2Kg/h。 吸收剂贫液从位于 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下部的液相出口 6流出。 采用 Q/SY DH0126.02-2001电位滴 定仪, 分析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出口液体中 HC0. 含量。 实施例 2-5 除改变例 1中的气液比, 其余按例 1条件操作, 实验结果见表 2。

表 2 不同气液比再生试验结果

富液中 KHC0:, 蒸汽流量 富液流量 蒸汽 /富 贫液中 浓度% Kg/h Kg/h 液质量比 KHC0:,浓度% 例 24.5 2 50 1: 25 8.25 1 例 2 24.5 2 100 1: 50 9.68 例 3 24.5 2 150 1: 75 11.82 例 4 24.5 2 200 1: 100 12.87 例 5 24.5 2 300 1: 150 17.85 从表 2可以看出,随着气液比的逐渐减小,再生贫 中 KHC03浓度逐渐升高, 也就是说, 吸收剂富液再生越来越不彻底。 在蒸汽 /富液质量比为 1: (25〜50) 时, 贫液中 KHC0 3 浓度, 可以降低到 10%以下。 与塔器设备相比, 同等条件下, 达到同样的解析效果, 塔器设备蒸汽 /富液质量比一般为 1: (18〜30) , 超重 力设备蒸汽消耗量与塔器设备相比, 明显减少。 实施例 6-9

采用例 1的方法, 改变再生温度, 其余按例 1条件操作, 实验结果见表 3。

表 3不同温度再生试验结果

富液中 KHCO 3

头施例 m m rn^m ^ ^ 浓度% Kg/h Kg/h V KHC0 3 浓度%

M 24.5 2 50 100 18.65 i. o 50 1 1 0

从表 3中可以看出, 随着温度的升高, 溶液中 KHC03浓度逐渐下降, 也就是说 KHC03的分解率提高; 当反应温度达到 12CTC之后, 曲线趋于平稳, 吸收剂 KHC03 含量降低到 10%以下, 己低于工厂塔式再生贫液 KHC03含量(工厂塔式再生贫液 KHC03含量 11%〜12% ) , 从节能降耗角度考虑, 适宜的反应温度为 120°C。 实施例 10-13

采用例 1的方法, 改变转子转数, 其余按例 1条件操作, 实验结果见表 4。

表 4不同转子转数再生试验结果

,^ mi 富液中 KHC0 :1 蒸汽流量 富液流量 转子转数 贫液中 浓度% Kg/h Kg/h r/min KHC0 3 浓度%

10 24. 5 2 50 900 13. 65 1 1 24. 5 2 50 1000 12. 35 12 24. 5 2 50 1100 8. 34 例 24. 5 2 50 1200 8. 25

1 例 13 24. 5 2 50 1300 9. 73

从表 4中可以看出, 在较低转速时, 吸收剂中 KHC0 3 的浓度, 随转速的增加 逐渐降低, 但当转子转速高于 1200r/min时, 溶液中 KHCCU农度开始增加。 分析 其原因, 由于转子的转数越高, 可以把液体切割成的液膜、液丝和液滴的尺寸 变 得更小, 热量吸收效果会更好一些, 利于分解反应的进行; 但由于转速的高低会 影响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 当转速超过 1200r/min时, 会造成部分 KHC0 3 没有来得及分解就被转子甩出填料层, 致使 KHC0 3 分解效率降低。 比较适宜的转 子转速为 1200r/min。 工业实用性

木发 提供了一种采 ίΗ超重力旋转床解析吸收剂富液的 /法,本发明的 Η的 提供 -种新的工艺技术来取代传统的以塔器设备为 体的工艺技术来完成吸收 剂富液的解析过程, 本发明相对于以塔器解析吸收剂富液的现有技 术, 具有吸收 剂富液解析彻底, 设备投资少, 能耗低、 设备所占空间小等优点。 富液中 KHC0 含量为 24. 5%的苯菲尔溶液经过超重力旋转床反应器后, KHC0.含量能够降到 10%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