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K TRANSFER AND FEED, AND PRIN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DEVIC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091246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are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k transfer and feed, and a print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device. The device for ink transfer and feed comprises: at least one set of ink feed mechanisms, each set comprising at least an ink supply device, a colour mould roller and an ink transfer roller; the ink transfer roller is connected to a plate cylinder; the ink feed mechanism and the plate cylinder are driven by first and second driving systems, respectively. During a stipulated period, the plate cylinder rotates at a constant speed, and the ink transfer roller can rotate at a variable speed with respect to the plate cylinder, such that the ink transfer roller is offset from the ink transfer position of the plate cylinder by a set spacing, and the offset spacing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web requirements of the product to be printed, without the need to exchange the colour mould roller, ink transfer roller and plate cylinder, etc. Hence,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ensure sufficient ink supply from the ink feed mechanism to the paper to be printed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printing various products very well, greatly improving the printing quality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ventors:
BI MING (CN)
QU MINGSHENG (CN)
LI LEPING (CN)
ZHU TONGBO (CN)
LI FANGJIAN (CN)
LI YANPING (CN)
WANG CHUAN (CN)
DONG XUELIANG (CN)
HUANG YUZHE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84559
Publication Date:
June 27, 2013
Filing Date:
December 23,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SECURITY PRINTING INST OF PEOPLE S BANK OF CHINA (CN)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 MINT (CN)
BI MING (CN)
QU MINGSHENG (CN)
LI LEPING (CN)
ZHU TONGBO (CN)
LI FANGJIAN (CN)
LI YANPING (CN)
WANG CHUAN (CN)
DONG XUELIANG (CN)
HUANG YUZHEN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41F31/00; B41F5/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586896A2005-03-02
CN1494482A2004-05-05
CN101395008A2009-03-25
CN101318397A2008-12-10
CN1465482A2004-01-07
CN1660572A2005-08-31
CN1406751A2003-04-02
Attorney, Agent or Firm:
BEIJING SANYOU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CY LTD. (CN)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传墨输墨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是将输墨机构和印版滚 筒分别由两个独立的第一驱动系统和第二驱动系统进行驱动,其中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 括供墨装置、 色模辊和传墨辊, 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 在规定的时间内, 所 述印版滚筒恒速转动, 所述传墨辊能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进行变速运动, 使所述传墨辊 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规定的间距。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色模辊的外圆周表面 上设置至少一个色模块组, 每个所述色模块组至少由两个色模块组成, 且所述各色模块 的形状和彼此之间的间距相同。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色模辊为所述传墨辊 传墨后, 在传墨辊上形成了与色模辊上各色模块组大小、 间距相对应的储墨区, 且各储 墨区由与所述各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大小、 间距相同的储墨块组成; 且所述传墨辊上的 储墨区与所述印版滚筒上设置的图文区相对应。

4、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工 作位置与所述传墨辊相对时, 由第一驱动系统驱动的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与由第二驱动 系统驱动的所述印版滚筒以相同的转速旋转; 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非工作位置与所 述传墨辊相对时,所述第一驱动系统驱动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以大于或小于所述印版滚 筒的转速旋转, 使所述印版滚筒每转一周, 其工作位置上的每个图文区的同一色区能由 所述传墨辊上同一储墨区的不同储墨块或者由所述传墨辊上不同储墨区进行传墨。

5、 如权利要求 3或 4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 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的规定间距大小为同一储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间间 距的整数倍。

6、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 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的规定间距大小为同一储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间间距的 1 倍至 x-1倍, 其中, X为同一储墨区中储墨块的数量。

7、一种传墨输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墨输墨装置包括: 至少一组输墨机构, 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 色模辊和传墨辊; 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 所述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由第一、 第二驱动系统分别驱动。

8、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模辊与所述传墨辊的 直径相等或互为整数倍。

9、 如权利要求 7或 8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模辊由中心轴和 设置在其上的至少一个色模轮组成, 且每个色模轮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色模块 组。

10、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每个色模块组至少由 两个色模块组成, 且所述各色模块的形状和彼此之间的间距相同。

11、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色模辊为所述传墨 辊传墨后, 在传墨辊上形成了与色模辊上各色模块组大小、 间距相对应的储墨区, 且各 储墨区由与所述各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大小、 间距相同的储墨块组成。

12、 如权利要求 7或 8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色模辊为所述 传墨辊传墨后, 在传墨辊上形成了与色模辊上各色模块组大小、 间距相对应的储墨区, 且各储墨区由与所述各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大小、 间距相同的储墨块组成, 所述传墨辊 上的储墨区与所述印版滚筒上设置的图文区相对应。

13、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墨辊的表面由弹性 材料制成, 其硬度为邵氏 30度至 45度; 色模辊的表面由硬质材料制成。

14、 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材料为橡胶层或 聚酯层; 所述硬质材料为尼龙版或金属版。

15、 一种印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 7至 13任一项所 述的传墨输墨装置, 其中, 所述输墨机构由第一驱动系统驱动, 所述印版滚筒和压印滚 筒由第二驱动系统驱动。

Description:
一种传墨输墨方法、 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用于图文印刷的传墨输墨方 法、 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有序,在钞票、 证券、票据等有价证券的印刷过程中, 都采用了防伪印刷。

而为提高有价证券的防伪水平, 人们通常在有价证券上印刷两种或多种颜色的 图 文, 对于沿印版滚筒周向连续的图文印刷, 不同颜色区域在印版滚筒同一回转面上进行 分界, 因此对不同颜色区域必须定点供墨, 以保证其分界的准确性。

目前公知的定点供墨方法, 是使印版滚筒直径为传墨滚筒直径的整数倍, 从而保证 在转动传墨过程中, 印版滚筒表面上的每一点与传墨辊表面的某一 点总是一一对应。 这 种定点供墨方法虽然易于实现,但由于印版滚 筒上的某一点总是由传墨辊表面上的某个 固定点供墨, 因此, 在印刷过程中, 印版滚筒表面上的一些区域难免会出现供墨不 足的 情况, 从而将可能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有价证券的 防伪性能, 甚至产生废品。

为了避免上述公知技术易于出现的印版滚筒表 面某一区域可能被供墨不足的现象, 本案发明人考虑到可以在传墨辊向印版滚筒传 递油墨的过程中, 使传墨辊每传递一次油 墨进行一次相对的位置错动。 并在中国专利第 200410050147. 8号中公开了一种 "错位 传墨号码接线印刷装置"。 该错位传墨号码接线印刷装置, 包括号码印刷单元, 该号码 印刷单元包括号码滚筒、 压印滚筒和两组输墨系统, 每组输墨系统均由供墨装置、 色模 辊、 传墨辊构成, 色模辊的直径与传墨辊的直径相匹配, 两组输墨系统中的传墨辊为号 码滚筒传墨, 号码滚筒与传墨辊的直径比为非整数。 将号码滚筒直径与传墨辊直径制成 非整倍数关系后,工作过程中,号码滚筒旋转 J圈、传墨辊旋转 P圈完成一个传墨循环, 这样在每个传墨周期内, 号码滚筒上每个号码的同一色区均由相应传墨 辊上的 J个储墨 区传墨 J次, 因而使得每个号码均能得到充分供墨, 以消除墨量不足的缺陷, 保证印刷 质量。

该错位供墨号码接线印刷装置, 是将号码滚筒直径设计为传墨辊直径的非整数 倍, 这样虽然达到了较好的错位传墨目的, 但传墨辊、 色模辊以及号码滚筒的直径都要受印 刷产品幅面的限制。该公知的结构要求传墨辊 外表面周长必须为钞票宽度的公约数的整 数倍, 否则无法准确的进行错位传墨。 因此, 该公知的结构, 当更换印品, 即印品的尺 寸大小、 图纹位置发生变化时, 由于错位传墨的错位间距发生了变化, 则必须更换包括 传墨辊、 色模辊以及号码 (印版)滚筒在内的整套滚筒, 才能满足错位传墨的要求。 该 公知结构复杂, 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在实际生产中作业成本高, 更换整套滚筒需花费大 量的时间, 从而也导致了生产成本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墨输墨方法、 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为此, 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墨输墨方法, 该方法是将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分别由两个 独立的第一驱动系统和第二驱动系统进行驱动 , 其中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 色模辊和传墨辊, 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 在规定的时间内, 所述印版滚筒恒 速转动, 所述传墨辊能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进行变速运 动, 使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 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规定的间距。

其中, 当所述色模辊为所述传墨辊传墨后, 在传墨辊上形成了与色模辊上各色模 块组大小、 间距相对应的储墨区, 且各储墨区由与所述各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大 小、 间 距相同的储墨块组成; 且所述传墨辊上的储墨区与所述印版滚筒上设 置的图文区相对 应。

进一步地, 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工作位置与所述传墨 辊相对时, 由第一驱动系 统驱动的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与由第二驱动系 统驱动的所述印版滚筒以相同的转速旋 转; 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非工作位置与所述传 墨辊相对时, 所述第一驱动系统驱动 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以大于或小于所述印版滚 筒的转速旋转, 使所述印版滚筒每转一 周,其工作位置上的每个图文区的同一色区能 由所述传墨辊上同一储墨区的不同储墨块 或者由所述传墨辊上不同储墨区进行传墨。

另外, 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 动的规定间距大小为同一储 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间间距的整数倍 。

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 动的规定间距大小为同一储墨区中 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间间距的 1倍至 m-1倍,其中, m为同一储墨区中储墨块的数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传墨输墨装置, 其包括: 至少一组输墨机构, 每组输墨机构至少 包括供墨装置、 色模辊和传墨辊; 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 所述输墨机构和印 版滚筒由第一、 第二驱动系统分别驱动。 此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传墨输墨装置的印 刷设备。

本发明与公知技术相比的特点及优点是:

由于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独 立驱动系统进行驱动,在一定的时间 内, 印版滚筒恒速转动, 而输墨机构相对于印版滚筒按一定的规律作变 速运动, 使输墨 机构在每个运动周期内相对于印版滚筒的传墨 位置按一定的规律错动一定的间距, 并且 输墨机构传墨错动间距的大小可以根据所印刷 产品的幅面要求进行调整, 能够很好的保 证输墨机构向印版图文充分供墨和满足不同印 品的印刷要求。 当更换不同印品时, 本发 明只需更换各色模轮外表面的色模块组, 并同时调节所述输墨机构的驱动系统的控制系 统, 从而实现错位传墨间距的改变, 而无需更换色模辊、 传墨辊和印版滚筒等, 因此, 本发明可大大节约时间和生产成本, 提高了印刷设备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 释, 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其中, 图 1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驱动部分结构示意 ;

图 2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错位调节前的结构 意图;

图 3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错位调节后的结构 意图;

图 4是本发明中色模轮外圆周表面的展开图, 显示了其上设置的色模块组的位置及 各色模块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 5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图 6是具有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的印刷设备中 刷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 7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中色模辊的结构示 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传墨输墨装置, 包括: 至少一组输墨机构, 每组输墨机构至少 包括供墨装置、 色模辊和传墨辊; 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 所述输墨机构和印 版滚筒由第一、 第二驱动系统分别驱动。

进一步地, 所述色模辊与所述传墨辊的直径相等或互为整 数倍。

进一步地, 所述色模辊具有中心轴和设置在其上的至少一 个色模轮, 且每个色模 轮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色模块组。

所述每个色模块组至少由两个色模块组成, 且所述各色模块的形状和彼此之间的 间距相同。

进一步地, 所述色模辊为所述传墨辊传墨后, 在传墨辊上形成了与色模辊上各色 模块组大小、 间距相对应的储墨区, 且各储墨区由与所述各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大 小、 间距相同的储墨块组成。

进一步地, 所述传墨辊上储墨区与所述印版滚筒上设置的 图文区相对应。

本发明提出的传墨输墨方法是将输墨机构和印 版滚筒分别由两个独立的驱动系统 进行驱动, 其中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 色模辊和传墨辊, 所述传墨辊与一印 版滚筒相连接; 在规定的时间内, 所述印版滚筒恒速转动, 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能相对 于所述印版滚筒进行变速运动, 使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 传墨位置 错动规定的间距。

可行的方案是, 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工作位置与所述传墨 辊相对时, 由第一 驱动系统驱动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与由第二驱 动系统驱动的所述印版滚筒以相同的转 速旋转; 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非工作位置与所述传 墨辊相对时, 所述第一驱动系统 驱动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以大于或小于所述印 版滚筒的转速旋转。所述印版滚筒每转一 周,其工作位置上的每个图文区的同一色区能 由所述传墨辊上同一储墨区的不同储墨块 或者由所述传墨辊上不同储墨区进行传墨。

具体地, 所述错动的规定间距大小为与所述传墨辊上同 一储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 块相互之间间距的整数倍, 即可以为 1到(m-1 )之间的整数, m为同一储墨区中储墨块 的数量。

本发明采用两个独立的驱动系统分别驱动输墨 机构和印版滚筒, 在工作区域, 能 够使色模辊和传墨辊与印版滚筒等速运动, 而当印版滚筒转动至非工作区域时, 则能够 使色模辊和传墨辊以大于或小于所述印版滚筒 的转速进行转动, 从而使传墨辊相对于印 版滚筒错动规定的间距,保证印版滚筒上印刷 图文的同一色区每次均由相应传墨辊上同 一储墨区的不同储墨块或者由相应传墨辊上不 同储墨区进行传墨, 使印刷图文的各色区 均能得到充分供墨。 当更换印品品种时, 印版滚筒上图文区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 对应 传墨辊上储墨区的间距以及错位传墨的间距均 会发生变化,对于本发明则只需通过更换 色模轮外表面上的色模块组并同时更改驱动控 制系统,来调整色模轮上的色模块组以及 错位传墨的间距, 而无需更换色模辊、 传墨辊和印版滚筒等, 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降 低生产成本, 且大大提高应用该技术设备的产品适用范围。

本发明提出的印刷设备包括上述的传墨输墨装 置, 其中印版滚筒和压印滚筒由第 二驱动系统驱动。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 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 方法和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 特征及功效, 详细说明如后。 另外, 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 当可对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 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 然而所附图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用, 并非 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图 1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驱动部分结构示意 ; 图 2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 错位调节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 3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错位调节后的结构 意图; 图 4是本发明中色模轮外圆周表面的展开图, 显示了其上设置的色模块组的位置及各色模 块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 5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图 6是具 有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的印刷设备中印刷单 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 7是本发明的传墨输 墨装置中色模辊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 本发明提出的传墨输墨装置包括: 至少一组输墨机构 10, 每组输墨机构 至少包括供墨装置 13、色模辊 12和传墨辊 11 ;所述传墨辊 11与一印版滚筒 30相连接; 所述输墨机构 10和印版滚筒 30由第一、 第二驱动系统分别驱动。

其中, 所述色模辊 12与所述传墨辊 1 1的直径相等或互为整数倍, 在本实施例中, 如图 1、 2、 3、 5、 6所示, 仅以色模辊 12和传墨辊 11的直径相等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 所述色模辊 12具有中心轴 12 " , 以及设置在其上的至少一个色模轮 12 ' , 色模轮 12 ' 的外圆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色模块组 120, 每个色模块组至少由两个色模 块组成, 且所述色模轮 12 '外圆周表面上设置的各色模块组 120的形状、数量及相互之 间的间距相同, 同一色模块组中各色模块的形状和彼此之间的 间距相同。

其中, 所述色模轮 12 ' 在色模辊 12中心轴上的联接方式为常用的公知技术, 在此 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 以所述色模辊 12、 传墨辊 11与印版滚筒 30的直径比为 1 : 1: 2 为例, 示意性地表示了在色模轮 12 ' 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 3个色模块组 120, 图中 3个 色模块组分别以标号 121、 122、 123表示, 且每个色模块组均由 a、 b、 c、 d四个色模 块组成。 同时印版滚筒 30的工作区域内设置有 3个图文区 300, 分别以标号 301、 302、 303表示, 如图 2所示。

当色模辊 12为传墨辊 11上墨后, 传墨辊 11上便形成了与所述色模辊上 3个色模 块组 121、 122、 123相对应的 3个储墨区 110, 图中 3个储墨区 110分别以标号 111、 112、 113表示, 每个储墨区 110均由 a' 、 b ' 、 c ' 、 d' 四个储墨块组成。 印版滚 筒上的 3个图文区 300与传墨辊 11上形成的 3个储墨区一一对应, 并由相对应的储墨 区 110中的 4个储墨块 a' 、 b ' 、 c ' 、 d ' 按一定的规律轮次为其进行供墨。

另外, 所述传墨辊 11的表面为由弹性材料制成, 色模辊 12的表面为由硬质材料 制成。 所述弹性材料的硬度可为邵氏 30度至 45度, 例如, 可以为橡胶层或聚酯层; 所 述硬质材料可以为尼龙版或金属版。

当然,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并不限于仅设置 一组输墨机构 10, 图 5为表示设置了 两组输墨机构 10 的传墨输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因此, 输墨机构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 要进行设置, 其中, 每组输墨机构的结构、 原理相同, 本文中仅以一组输墨机构为例进 行说明。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印刷设备至少包括如图 6所示的印刷单元, 且其中的印版滚筒 30和压印滚筒 50由第二驱动系统驱动同步转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输墨机构 10由一套独立的供墨装置 13供墨, 其中, 所述每 套供墨机构 13可以由墨斗、 墨斗辊、 串墨辊、 匀墨辊等组成。 每组输墨机构 10包括依 序相互连接的供墨机构 13、 色模辊 12和传墨辊 11, 由所述供墨机构 13将墨经色模辊 12传至传墨辊 11, 再由传墨辊 11将墨传到与其相接触的印版滚筒 30上相对应的图文 区 300。 本发明的输墨机构 10由第一驱动系统独立驱动, 请配合参见图 1, 可以由伺服 电机 40独立驱动, 而所述印版滚筒 30和压印滚筒 50则由第二驱动系统驱动, 如可以 由另一电机驱动(图中未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色模辊 12与第一驱动系统相连接, 并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 41驱动所述色模辊 12和传墨辊 11同步转动, 且所述色模辊 12 的直径等于所述传墨辊 11的直径。

当然, 图 1仅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伺服电机 40不限于驱动色模辊 12, 也可以直 接驱动传墨辊、 串墨辊和匀墨辊中任一轴, 通过齿轮传动驱动输墨机构的其它辊同步转 动。

如图 5所示, 当具有两组输墨机构 10时, 可选择的方案是, 可以由一个独立的驱 动系统 40同步驱动两组输墨机构中的色模辊 12、 22, 并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分别驱动 两组输墨机构 10中的所述传墨辊 11、 21同步转动。 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是, 所述两组 输墨机构 10分别由两个驱动系统驱动, 如可由两台伺服电机驱动, 并使两个伺服电机 之间保持同步旋转。 其控制方式为公知技术, 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将输墨机构 10由第一驱动系统 (如伺服电机 40)进行驱动, 其中输墨机构 10至少包括依序相互连接的供墨机构 13、 色模辊 12和传墨辊 11, 在伺 服电机 40的驱动下所述色模辊 12和所述传墨辊 11同步转动。所述传墨辊 11分别与一 印版滚筒 30相连接, 所述的印版滚筒 30和压印滚筒 50由另一驱动系统(图中未示出) 驱动同步转动。

工作中,由所述输墨机构 10的传墨辊 11将油墨分别传到与其相对应的印版滚筒 30 上。 在一定的时间内, 印版滚筒 30恒速转动, 而输墨机构 10相对于印版滚筒 30按一 定的规律作变速运动, 使输墨机构 10在每个运动周期内相对于印版滚筒 30的传墨位置 按一定的规律错动一定的间距。 具体地, 在所述印版滚筒 30转动至其工作位置 (即, 其上设有图文区 300的位置) 与传墨辊 11相对时, 如图 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为印 版滚筒 30的图文区 301、 302、 303分别与传墨辊 11的储墨区 111、 112、 113的储墨块 a'相对接触时,所述伺服电机 40驱动所述色模辊 12和传墨辊 11以与所述印版滚筒 30 以相同的转速同步旋转。而在所述印版滚筒 30转动至其非工作位置 A (即, 其上未设置 图文的位置) 与所述传墨辊 11相对时, 也就是, 在传墨辊 11与印版滚筒 30上设置的 各图文区 300相对一一接触, 完成一次传墨后, 所述的印版滚筒 30旋转至其非工作位 置 A与传墨辊 11相对应时,所述伺服电机 40驱动所述色模辊 12和传墨辊 11以大于或 小于所述印版滚筒 30的转速旋转, 从而使所述印版滚筒 30旋转一周完成一个传墨周期 后, 在下一个传墨周期, 所述印版滚筒 30上的各图文区 300分别由传墨辊 11上同一储 墨区 110的不同储墨块为其进行传墨, 如图 3所示, 即示意性地表示了相对于图 2所示 的传墨辊 11与印版滚筒的一次对应传墨后, 在伺服电机 40完成了变速调整, 使传墨辊 11与印版滚筒 30的对应传墨位置发生了错位调节, 由储墨区 111、 112、 113的储墨块 c ' 向图文区 301、 302、 303进行传墨。

进一步具体地讲, 当传墨辊 11处于印版滚筒 30的工作区域时, 其与印版滚筒 30 同步旋转, 通过与印版滚筒 30相配合, 将传墨辊 11上的各储墨区 110的油墨传到印版 滚筒 30的工作区域内设置的各图文区 300。当传墨辊 11处于印版滚筒 30的非工作区域 A (即空档) 时, 使传墨辊 11的转速与印版滚筒 30的转速不同, 即通过伺服电机 40进 行无级调速, 带动色模辊 12按预先设定好的间距进行位置错动, 由于色模辊 12与传墨 辊 11之间通过齿轮连接,直径比为 1 : 1,故传墨辊 11与色模辊 12实现同步错动。例如, 在第一个循环内 (参见图 2 ) , 首先由所述传墨辊 11的各储墨区 111、 112、 113中的储 墨块 a' 为相对应的印版滚筒 30上的图文区 301、 302、 303进行传墨。 当进入非工作区 域, 在伺服电机 40 的带动下传墨辊进行变速调节, 使在第二个工作循环内, 即当印版 滚筒 30再次处于工作区间时, 便由所述传墨辊 11的各储墨区 111、 112、 113中除储墨 块 a' 之外的其他储墨块, 例如图 3中是由储墨块 c ' 为相对应的印版滚筒 30上的图 文区 301、 302、 303进行传墨。

图 3仅是以传墨辊 11上的储墨区相对于印版滚筒 30错动了三个色模块间距为例 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在印版滚筒的非 工作区完成色模辊和传墨辊的变速调节后, 在下一个工作循环中, 为印版滚筒 30上同一图文区进行传墨的, 可为传墨辊 11上同一 储墨区中除储墨块 a' 之外的其他任一储墨块, 只要满足每次变速错位的间距为与所述 传墨辊上同一储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 间间距的整数倍, 即可以为 1 到 (x-1 ) 之间的整数, 其中, X为同一储墨区中储墨块的数量。这样印版滚 30每转动一圈, 传 墨辊 11便能实现错位传墨一次,保证了印版滚筒 30上同一图文区 300每次均由传墨辊 11上同一储墨区 110中的不同储墨块进行上墨,使每个图文区均 能得到充分供墨,相应 保证了有价证券上印刷图文的印刷质量。

例如: 印版滚筒 30以每小时 8000转的速度运转, 当传墨辊 11转动至印版滚筒 30 的工作区域时,输墨机构 10在第一驱动系统的带动下以与印版滚筒 30相同的转速转动; 每当传墨辊 11转动至印版滚筒 30的非工作区域 A时,输墨机构 10在第一驱动系统 (伺 服电机 40)的带动下以每小时 6000转的速度运转;这样一个工作周期过后, 墨机构的 传墨辊 11向印版滚筒传墨的位置如图 2、 图 3所示, 由储墨区 111中的储墨块 a' 调整 为储墨区 111中的储墨块 c '为印版滚筒 30上对应的同一图文区进行传墨。这样当输墨 机构的传墨辊转动 n圈的同时, 印版滚筒转动了 m圈, (当然, 在下一个运动周期, 也 可以使输墨机构传墨辊转动 n圈的同时, 使印版滚筒转动了 k圈。 ) 保证传墨辊 11上 的同一储墨区 110中的各储墨块由色模辊 12上对应的色模块多次供墨后, 再向印版滚 筒 30的上的图文区 300进行供墨, 使印版滚筒 30的图文区 300的上墨量得到保证, 从 而保证了印刷质量。

因此, 本发明克服了公知的结构要求印版滚筒与传墨 辊的直径比为非整数, 且传 墨辊外表面周长必须为钞票宽度的公约数的整 数倍, 否则无法实现错位传墨的缺陷。 公 知结构当印号码 (图文区) 间距不同的产品时, 则必须更换包括色模辊、 传墨辊和号码 滚筒在内的整套滚筒。

而本发明采用输墨机构 10 由第一驱动系统进行驱动, 例如由伺服电机 40对色模 辊 12进行驱动, 印版滚筒 30由另一驱动系统进行驱动, 则可以使传墨辊 11灵活调速, 根据色模块组中各色模块之间间距 B调节错位间距, 使传墨辊 11上的同一储墨区的各 储墨块由色模辊 12上的色模块多次供墨后, 向印版滚筒 30上图文区 300进行供墨, 保 证了所述图文区 300供墨充分, 从而提高了印品的质量。 当更换印品时, 即印版滚筒 30 上的图文区间距发生变化,采用本发明只需更 更换色模轮外圆周表面的色模块组中色模 块的尺寸和间距, 同时修改驱动控制系统来改变预定的错动间距 , 而无需更换色模辊、 传墨辊和印版滚筒等,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 生产成本,且提高了印刷设备的生产效率, 能满足不同印品的印刷要求。

本实施例中的印版滚筒 30为凸版滚筒, 但不仅限于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任何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 等同变化与修改, 均 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而且需要说明的是, 本发明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 体应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 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 因此, 本发明理所当然地涵盖了与本案发明点有关的 其它组合及 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