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PORTAB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POTABLE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038686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portable terminal is provided, which includes: a master device and a slave device, the master device includes a master test cell, a master informing cell and a master control cell, the slave device includes a slave test cell, a slave informing cell and a slave control cell, the master test cell and the slave test cell respectively test whether the second interface of the slave device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interface of the master device; when the second interface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interface, the master informing cell sends a first informing instruction to the master device, and the slave informing cell sends a first informing instruction to the slave device; the master device is connected to the slave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first informing instruction, then the master control cell and the slave control cell respectively control the third hardware system comprising by the first hardware system and the second hardware system, the first operating system and/or the second operating system run on the third hardware system. The master device and the slave device of the portable terminal together compose a mixed system architecture to cooperate, and they also can be separated into two different devices and work separately.

Inventors:
CHEN XINGWEN (CN)
GAN DAYONG (CN)
TIAN PING (CN)
CHEN DEMING (CN)
LIU WEI (CN)
XIN ZHIFENG (CN)
LI XIANGYA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0/077488
Publication Date:
April 07, 2011
Filing Date:
September 29, 201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CO LTD (CN)
BEIJING LENOVO SOFTWARE LTD (CN)
CHEN XINGWEN (CN)
GAN DAYONG (CN)
TIAN PING (CN)
CHEN DEMING (CN)
LIU WEI (CN)
XIN ZHIFENG (CN)
LI XIANGYA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G06F1/16
Foreign References:
CN201562205U2010-08-25
CN1536918A2004-10-13
CN1551570A2004-12-01
Attorney, Agent or Firm:
LIU, SHEN & ASSOCIATES (CN)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主设备和从设备, 其中, 所述主设备, 包括第一壳体、 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一接口, 所述 第一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从设备, 包括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口, 所述 第二硬件系统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不同, 所述第二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 二硬件系统上;

所述主设备包括主检测单元、 主通知单元和主控制单元, 所述从设备包 括从检测单元、 从通知单元和从控制单元,

所述主检测单元和从检测单元,分别用于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 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 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主通知 单元用于向所述主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从通知单元用于向所述从设备发 送第一通知指令, 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 接,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

主控制单元和从控制单元,分别用于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 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 硬件系统,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 /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 系统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便携终端处 于连接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混合系统架构进行协同工作。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 中包括第一外设,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与所述第一外设相 连;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二外设,所述第二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 辑与所述第二外设相连。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单元还 用于, 所述主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 与所述从控制单元协调控制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并控制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切换逻辑连接, 以及由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控制 所述第一切换逻辑和所述第二切换逻辑。

所述从控制单元还用于, 所述从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 与所 述主控制单元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 接前的数据处理, 并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换逻辑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前的数据 处理包括: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数据传输,并加载驱动。

6.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检测单元和 从检测单元还分别用于, 在所述连接状态下, 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 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 产生第二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断开时,主通知 单元还用于向所述主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从通知单元还用于向所述从设 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 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 分离,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分离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分离状态;

主控制单元和从控制单元还分别用于,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 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所述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 硬件系统, 以及所述主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 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从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 二硬件系统上。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检测单元和 从检测单元分别包括至少一个下述单元: 间的锁扣按键触发,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 口断开;

第二检测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内设置的软件触发,检测所 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

第三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口内的插针和第二接口内的插口在 分离时产生的分离指令,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 一接口断开。

8.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单元还 用于, 所述主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 与所述从控制单元协调控制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 并控制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切换逻辑断开;

所述从控制单元还用于, 所述从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 与所 述主控制单元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 离前的数据处理, 并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换逻辑断开。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前的数据 处理包括: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 进行配置 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 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 从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一 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主设 备或所述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 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进一步包 括:

管理模块,用于控制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 态, 或者, 控制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 于非工作状态;

检测模块,用于获得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或所述从设备与所述 主设备连接的第三检测结果后, 通知切换模块;

切换模块,用于控制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 述第二状态。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主设备或 所述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 中的至少一个模块为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

重力传感器、 虚拟键盘控制模块、 音频设备模块。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主设备或 所述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 的模块还包括: 电源模块。

1 3.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模块包 括: 电源控制模块, 用于关闭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的电源, 或者, 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功能控制模块, 用于关闭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的功能, 或者, 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屏蔽控制模块, 用于屏蔽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所发的指令。

1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设备上还设 置有连接支撑装置, 所述从设备上还设置有连接配合装置, 通过所述连接支 撑装置与所述连接配合装置之间的配合使所述主设备与从设备组合成所述 便携终端或者分离为两个单独的设备。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撑装 置包括一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接 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 所述连接配合装置包括一第二表面, 所述第 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接头, 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 子;

所述主设备通过所述连接支撑装置与所述连接配合装置之间的配合与 所述从设备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 一连接端子中的一个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中的一个——对应连接。

16.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设备上形 成有一用于稳固所述主设备的配合槽, 所述配合槽形成为所述连接配合装 置, 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配合槽的内部; 所述主设备上形成有与所述配合 槽配合的插设部, 所述插设部形成为所述连接支撑装置, 所述插设部上的一 侧面形成为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 所述插设部插设 于所述配合槽内,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17.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配合装 置与所述从设备的第二壳体通过一旋转轴连接。

18. 根据权利要求 15至 17任一项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 连接配合装置包括一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 所述容纳空间的形状与所述主设 备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形状相对应;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 所述主 设备滑动地插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所述主设备的一显示屏幕通过所述开口 露出。

19. 根据权利要求 18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表面为 所述容纳空间的下底面, 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下侧 面; 且在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 沿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 述第二内侧面的长度方向, 分别形成有导轨轨道, 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述第 二内侧面相对, 所述主设备设置于所述连接支座内, 所述主设备的左、 右两 侧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内侧面的所述导轨轨道配合连接。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配合装 置还包括一开合锁定结构, 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上顶面的内侧, 其中所述 上顶面与所述下底面相对。

21.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合锁定结 构包括一弹簧和一连动杆, 所述弹簧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其 中一侧面上, 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连动杆连接, 所述连动杆与所述上顶 面相平行设置。

22.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动杆的左、 右两端分别形成有一"" ^钩, 所述连动杆的中部形成有突出的扳动部, 所述扳 动部插设于所述上顶面形成的一开孔内; 所述扳动部在所述开孔内位于第一 位置, 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的背面表面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后底面贴合 接触, 且所述卡钩卡合于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上; 所述扳动部在所述 开孔内位于第二位置, 所述卡钩脱离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 且所述主 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的背面表面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后底面。

23.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接 头还包括第一磁性吸附元件, 所述第二连接接头还包括第二磁性吸附元件,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 所述第一磁性吸附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吸附 元件吸合。

24.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撑装 置进一步包括:

保护罩, 具有至少一个孔,每个所述至少一个孔与每个所述至少一个第 一连接端子对应, 所述至少一个孔位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上;

弹性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保护罩之间, 所述保护罩 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连接, 所述弹性连接件处于第一位置 时, 所述保护罩的顶板高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触头的顶端; 所述 弹性连接件处于第二位置时,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触头穿过所述保 护罩上与之对应的孔, 暴露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之上。

25. 根据权利要求 24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连接件 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部件, 所述弹性支撑部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 接头上, 另一端与所述保护罩相接触。

26. 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连接件 还包括至少一个定位部件, 所述定位部件包括:

第一固定部件, 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上;

第二固定部件, 位于所述保护罩的侧板, 所述弹性连接件处于第一位置 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卡接。

27. 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撑部 件包括弹簧和支撑体,

所述弹簧, 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上, 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体的第 一端固定;

所述支撑体的第二端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内壁上没有孔的位置相接触, 所述弹性连接件处于第一位置时, 所述弹簧处于自由状态, 所述支撑体将所 述保护罩顶起。

28. 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撑部 件具体为一弹簧,

所述弹簧, 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上, 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保护罩 上。

29. 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撑部 件为没有电信号的连接端子。

30.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撑装 置还包括:

一个保护罩,在保护罩上设置有与每个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对应 的一个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数目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 的数目相同;

其中, 在所述主设备通过所述连接支撑装置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 所述 连接支撑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穿过所述保护罩上与之对应的 孔与所述连接配合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相接触; 在所述主设备 通过所述连接支撑装置与所述从设备分离时, 所述保护罩覆盖所述至少一个 第一连接端子的触头的顶端。

31. 根据权利要求 30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罩通过 一弹性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支撑装置相连接。

32. 根据权利要求 31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连接件 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部件, 所述弹性支撑部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支撑 装置的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上, 另一端与所述保护罩相接触。

33. 根据权利要求 31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连接件 还包括至少一个定位部件, 所述定位部件包括:

第一固定部件, 位于所述连接支撑装置的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上; 第二固定部件, 位于所述保护罩的侧板, 所述弹性连接件处于第一位置 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卡接。

3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便携终端, 进一步包括一锁紧机构, 用于所 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之间的连接; 其特征在于, 包括置于所述主设备与所 述从设备之间的推杆和锁片,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与所述锁片 对应设置的卡槽; 所述推杆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外沿横向位移, 以带动所述锁 片竖向位移至其伸出端插装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卡槽中。

35. 根据权利要求 34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杆具有突起的滑块和限位部;

所述锁片具有与所述推杆上的滑块相 4氐接的配合斜面,所述锁片置于两 个相对设置的竖向限位部之间且可沿所述两个竖向限位部竖向位移; 所述配 合斜面与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以便于横向位移的所述推杆带 动所述锁片竖向位移; 且, 所述锁紧机构还包括:

限位组件, 置于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之间, 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推 杆上的限位部相配合; 和

第一回位弹性部件, 其分别与所述推杆和所述主设备相连; 且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与所述限位组件对应设置凸起部; 其中, 所述锁片处于收回状态时, 所述第一回位弹性部件在所述推杆的 作用下受力变形, 且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部相抵, 以便于限制 所述推杆横向位移;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的第二壳体连接时, 所述凸起 部压动所述限位组件至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部分离, 以便于所 述第一回位弹性部件带动所述推杆横向位移至所述锁片伸出,插装于所述从 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卡槽中。

36. 根据权利要求 35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片和所述 推杆上的滑块均至少为两个, 且分别沿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对应设置; 所述锁片上的配合斜面具体为条形滑槽。

37. 根据权利要求 36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设备的所 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上具有容置所述推杆的横向凹槽和具有容置所述锁片的 竖向凹槽, 所述横向凹槽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推杆的长度与其位移行程 之和, 且所述竖向凹槽延伸至所述主设备的外缘。

38. 根据权利要求 34至 37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 述限位组件具体包括:

限位件, 与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铰接,铰接点一侧的第一端部与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的凸起部配合、铰接点另一侧的第二端部与所 述推杆上的限位部配合; 和

第二回位弹性部件, 置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主设备之间; 且

所述限位部的一侧具有与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一工作面,所述 限位部的另一侧具有由限位部的顶部倾斜至推杆本体的第二工作面; 所述从 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沿推杆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条形开口,且所述推杆 具有经所述第二壳体的条形开口向外伸出的拨钮; 且

所述锁片自伸出状态转为收回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部在 所述限位部的第二工作面的作用下绕其铰点转动, 至其在第二回位弹性部件 的作用下与所述限位部的第一工作面相抵; 所述锁片自收回状态转为伸出状 态的过程中, 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部在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凸起部 的压动下绕其铰点转动, 至其与所述限位部的第一工作面脱开。

39. 根据权利要求 38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回位弹 性部件具体为拉伸螺旋弹簧, 所述第二回位弹性部件具体为压缩螺旋弹簧。

4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设备嵌装在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的第 二壳体之间设置有推杆和锁片, 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与所述锁片对应设置的 卡槽; 所述推杆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外沿横向位移, 以带动所述锁片竖向位移 至其伸出端插装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卡槽中。

41. 根据权利要求 40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杆具有突起的滑块和限位部;

所述锁片具有与所述推杆上的滑块相 4氐接的配合斜面,所述锁片置于两 个相对设置的竖向限位部之间且可沿所述两个竖向限位部竖向位移; 所述配 合斜面与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以便于横向位移的所述推杆带 动所述锁片竖向位移; 且, 还包括:

限位组件, 置于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所述限 位组件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部相配合; 和

第一回位弹性部件, 其分别与所述推杆和所述主设备相连; 且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与所述限位组件对应设置凸起部; 其中, 所述锁片处于收回状态时, 所述第一回位弹性部件在所述推杆的 作用下受力变形, 且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部相抵, 以便于限制 所述推杆横向位移; 所述主设备嵌装于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内时, 所 述凸起部压动所述限位组件至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部分离, 以 便于所述第一回位弹性部件带动所述推杆横向位移至所述锁片伸出,插装于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卡槽中。

42. 根据权利要求 41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片和所述 推杆上的滑块均至少为两个, 且分别沿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对应设置; 所述锁片上的配合斜面具体为条形滑槽。

43. 根据权利要求 42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设备的所 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上具有容置所述推杆的横向凹槽和容置所述锁片的竖向 槽; 其中, 所述横向 IHJ槽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推杆的长度与其位移行 程之和, 所述竖向凹槽延伸至所述主设备的外缘。

44. 根据权利要求 40至 43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所 述限位组件具体包括:

限位件, 与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铰接,铰接点一侧的第一端部与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的凸起部配合、铰接点另一侧的第二端部与所 述推杆上的限位部配合; 和

第二回位弹性部件, 置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主设备之间; 且

所述限位部的一侧具有与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一工作面,所述 限位部的另一侧具有由限位部的顶部倾斜至推杆本体的第二工作面; 所述从 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沿推杆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条形开口,且所述推杆 具有经所述第二壳体的条形开口向外伸出的拨钮; 且

所述锁片自伸出状态转为收回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部在 所述限位部的第二工作面的作用下绕其铰点转动, 至其在第二回位弹性部件 的作用下与所述限位部的第一工作面相抵; 所述锁片自收回状态转为伸出状 态的过程中, 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部在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凸起部 的压动下绕其铰点转动, 至其与所述限位部的第一工作面脱开。

45. 一种便携终端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终端包括: 主设 备和从设备, 其中, 所述主设备, 包括第一壳体、 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 系统,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一接口, 所 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从设备, 包括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不同, 所述第二 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产生第 一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 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 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 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 处于连接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 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 / 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46. 根据权利要求 4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 包括第一外设,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与所述第一外设相连;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二外设, 所述第二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辑与 所述第二外设相连;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 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并控制所述第一 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切换逻辑连接, 以及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换 逻辑连接, 并由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逻辑和所述第二切换逻 辑。

47. 根据权利要求 4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在所述连接状态下,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 一接口断开, 产生第二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断开时,分别向 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 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 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分离,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分离时所述便携终端 处于分离状态;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所述第三 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 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 上。

48. 根据权利要求 4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 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 并控制所述第一操 作系统与所述第二切换逻辑断开, 以及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换逻 辑断开。

49. 根据权利要求 4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 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 态时,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 或所述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块 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一第三检测结果,所述第三检测结果表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 连接或所述从设备与所述主设备连接;

根据所述第三检测结果,控制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 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

50、 根据权利要求 4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主设备或所述 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中的 至少一个模块为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 重力传感器、 虚拟键盘控制模块、 音频设备模块。

51、 根据权利要求 5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主设备或所述 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模 块还包括: 电源模块;

所述主设备从所述从设备取电, 或所述从设备从所述主设备取点。

52、 根据权利要求 5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主设备或所述 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处于工作状态的模块 包括电源模块;

所述主设备为所述从设备供电, 或所述从设备为所述主设备供电。 53、 根据权利要求 4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所述主设备 或所述从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的方式包括:

关闭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的电源, 或者,

关闭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的功能, 或者,

屏蔽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所发的指令。

54、 根据权利要求 4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 所述主设备或所述从设备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或 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块都处于工作状态。

55. 一种便携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壳体, 第一硬件系统和第 一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至少包括一显示单 元和第一接口,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便携设备还包括:

检测单元, 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 口, 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其中, 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 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 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通知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 连接时, 分别向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 EC和所述第二便携设 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 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 便携设备连接;

控制单元,用于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 令连接后, 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 /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56. 根据权利要求 55所述的便携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还 用于, 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 控制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所述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 数据传输, 并加载驱动。

57. 根据权利要求 55所述的便携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还 用于, 当所述便携设备上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后, 检测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 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便携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 产生第二检测结果;

所述通知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 一接口断开时, 分别向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 令, 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分离;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 ,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二 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所述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 统, 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58. 根据权利要求 57所述的便携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还 用于, 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 控制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

所述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之间停 止数据传输, 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 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59. 根据权利要求 55所述的便携设备, 所述便携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 第二状态, 当所述便携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 所述便携设备中的全部模 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便携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便携设备中的 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便携设备还包括:

管理模块, 用于控制所述便携设备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或者, 控制所述便携设备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检测模块,用于获得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连接的第三检测 结果后, 通知切换模块;

切换模块, 用于控制所述便携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 态。

60. 根据权利要求 55所述的便携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设备还 包括第一连接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便携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上, 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一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

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 便携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 且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一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 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接头, 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 子;

所述便携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便携 设备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 端子中一个与所述至少一第二连接端子中的一个——对应连接。

61. 根据权利要求 55所述的便携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设备还 包括:

显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屏幕在所述主 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上显露;

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便携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上, 且所述第一连接 件包括一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连接 接头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 子;

其中, 当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连接时,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 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上 形成有所述第二连接接头的第二表面贴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一 个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的一个——对应连接。

62. 根据权利要求 55所述的便携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便携设 备还包括:

键盘;

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 且所述第二 连接件包括一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便携设备的第一连接 接头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接头, 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 子;

其中, 当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连接时, 所述第二连接件与 所述便携设备的第一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便携设备上形成有所 述第一连接接头的第一表面贴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的一个与所述 第一连接接头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一个——对应连接。

63. 根据权利要求 60所述的便携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 还包括:

保护罩, 具有至少一个孔,每个所述至少一个孔与每个所述至少一个第 一连接端子对应, 所述至少一个孔位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上;

弹性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保护罩之间, 所述保护罩 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连接, 所述弹性连接件处于第一位置 时, 所述保护罩的顶板高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端子的触头的顶端; 所述弹性 连接件处于第二位置时, 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端子的触头穿过所述保护罩上与 之对应的孔, 暴露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之上。

64. 根据权利要求 60所述的便携设备,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转轴,

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便携设备连接, 包括:

一个保护罩,在保护罩上设有与每个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对应的 一个孔;

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显示功能 ,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便携设 备连接;

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的数目 与所述便携设备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数目相同; 其中, 在所述第二便携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便携设备连接 时,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穿过所述保护罩上与之对 应的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相接触; 在所述第二 便携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便携设备分离时 , 所述保护罩覆盖所述 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触头的顶端。

65. 根据权利要求 55所述的便携设备, 其进一步包括锁紧机构, 用于 所述便携设备与其嵌装的所述第二便携设备之间的连接;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置于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之间的推杆和锁片 , 所述第二便携设 备上具有与所述锁片对应设置的卡槽; 所述推杆沿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外沿 横向位移, 以带动所述锁片竖向位移至其伸出端插装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 卡槽中。

66. 一种便携设备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设备包括第一壳 体, 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 体内, 至少包括一显示单元和第一接口,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 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产生第一检测 结果, 其中, 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 统,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口, 所述 第二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 EC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 指令, 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 ,控制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 所述第一操作系 统和 /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67. 根据权利要求 6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 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所述连接前的 数据处理包括: 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数据传输, 并加载 驱动。

68. 根据权利要求 6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当所述便携设备上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后,检测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第 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便携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 产生第二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断开时,分别向 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 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 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分离;

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 ,控制所述 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 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操作 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69. 根据权利要求 6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 ,控制所述第 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 所述分离前的 数据处理包括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 进行配 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 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70. 根据权利要求 6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设备具有第 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所述便携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 所述便携设备中 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便携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便携 设备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一第三检测结果,所述第三检测结果表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 便携设备连接;

根据所述第三检测结果,控制所述便携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 第二状态。

71. 一种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 所述主设备具有 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中的 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中 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主设备包括:

管理模块, 用于控制所述主设备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或者, 控 制所述主设备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检测模块, 用于获得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的检测结果后, 通知 切换模块;

切换模块, 用于控制所述主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

72. 一种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 所述从设备具有 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所述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 所述从设备中的 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从设备中 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从设备包括:

管理模块, 用于控制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或者, 控 制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检测模块, 用于获得所述从设备与所述主设备连接的检测结果后, 通知 切换模块; 切换模块, 用于控制所述从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

73. 一种便携终端的状态切换方法, 所述方法应用于一具有主设备和从 设备的便携终端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 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 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一检测结果, 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 根据所述检测结果,控制所述主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 态。

74. 一种便携终端的状态切换方法, 所述方法应用于一具有主设备和从 设备的便携终端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 所述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 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从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从设备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 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一检测结果, 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从设备与所述主设备连接; 根据所述检测结果,控制所述从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 态。

75. 一种便携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主设备, 包括显示单元、 第一壳体和作为连接支撑装置的第一连接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上,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包 括一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包 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

从设备, 包括键盘、 第二壳体和作为连接配合装置的第二连接件, 所述 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且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一 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接头, 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包括至 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

所述主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从设备滑动 连接,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中一 个与所述至少一第二连接端子中的一个——对应连接。

76. 一种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 且所述主设备 包括: 第一壳体;

显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屏幕在所述主 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上显露;

作为连接支撑装置的第一连接件, 设置在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 上, 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一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从设 备的第二连接接头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 个第一连接端子;

其中, 当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从设 备的第二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从设备上形成有所述第二连接接 头的第二表面贴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一个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的 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的一个——对应连接。

77. 一种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 且所述从设备 至少包括:

键盘;

第二壳体;

作为连接配合装置的第二连接件, 设置于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 上, 且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一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主设 备的第一连接接头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接头, 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 个第二连接端子;

其中, 当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 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主设 备的第一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主设备上形成有所述第一连接接 头的第一表面贴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的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 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一个——对应连接。

78.一种便携终端的连接器,其应用于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的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连接接头, 所述连接接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端子;

保护罩, 具有至少一个孔,每个所述至少一个孔与每个所述至少一个连 接端子对应, 所述至少一个孔位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上;

弹性连接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接头和所述保护罩之间, 所述保护罩通过 弹性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接头连接, 所述弹性连接件处于第一位置时, 所述保 护罩的顶板高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端子的触头的顶端; 所述弹性连接件处于 第二位置时, 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端子的触头穿过所述保护罩上与之对应的 孔, 暴露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之上。

79. 一种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主设备,

转轴,

作为连接支撑装置的第一连接件, 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主设备连接; 第一连接接头, 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 包括:

一个保护罩,

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在保护罩上设有与每个第一连接端子对应 的一个孔;

具有显示功能的从设备, 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主设备连接; 第二连接接头,设置在所述具有显示功能的从设备上, 具有至少一个第 二连接端子, 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个数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个数相同; 其中,在所述具有显示功能的从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主设备 连接时,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穿过所述保护罩上 与之对应的孔与所述第二连接接头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相接触; 在 所述具有显示功能的从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主设备分离时, 所述 保护罩覆盖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接头的触头的顶端。

80.一种便携终端的锁紧机构,应用于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的便携终端, 用于主设备与其嵌装的从设备之间的连接; 其特征在于, 包括置于所述主设 备与所述从设备之间的推杆和锁片, 所述从设备上具有与所述锁片对应设置 的卡槽; 所述推杆沿所述从设备的外沿横向位移, 以带动所述锁片竖向位移 至其伸出端插装于所述从设备的卡槽中。

81. 一种便携终端, 所述便携终端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 所述主设备嵌 装在与从设备铰接的从设备的第二壳体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 从设备之间设置有推杆和锁片,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与所述锁 片对应设置的卡槽; 所述推杆沿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外沿横向位 移, 以带动所述锁片竖向位移至其伸出端插装于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 的卡槽中。

Description: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以及 一种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混合系统架构的 PC ( Persona l Computer , 个人计算机)是在现有仅有 一个系统的 PC基础上, 嵌入其它至少一个系统的 PC。 不同系统之间可以融 合工作, 发挥各自优势。 现有常见的混合系统架构的 PC通常集成了一个主 系统(例如, Vi s ta )和一个从系统(例如, Win CE ), 主系统和从系统之间 可以共享键盘、 网卡、 显示屏、 存储设备、 Audio等设备。

现有技术中,混合系统架构的 PC的主系统和子系统整合在一块主板上, 形成统一的混合架构系统, 主系统和子系统可以实现切换共享和协同工作 , 但是, 由于主系统和子系统具有各自的优势, 而现有混合架构系统只能将两 个系统的优势组合在一起使用, 即对于一台混合系统架构 PC ,其中的主系统 和子系统无法独立为两个系统, 各自单独工作; 另外, 仅有单一系统的独立 的设备终端艮难组成混合架构系统协同工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终端及 其控制方法,以及一种便 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混合系统架构终端内的不同 系统无 法独立工作, 以及具有独立的系统的两个终端难以组成混合 架构系统进行协 同工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终端, 包括: 主设备和从设备, 其中, 所述主设备, 包括第一 壳体、 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一 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一接口,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 上; 所述从设备, 包括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二 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 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不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所述主设备包括主检测单元、 主通知单元和主控制单元, 所述从设备包括从 检测单元、 从通知单元和从控制单元; 所述主检测单元和从检测单元, 分别 用于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 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产生第 一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 第一接口连接 时, 主通知单元用于向所述主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 令, 从通知单元用于向所 述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 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 从设备连接,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 处于连接状态; 主控制单元和从控制单元, 分别用于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第 一 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 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 系统,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 /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 上。

一种便携终端的控制方法,所述便携终端包括 :主设备和从设备,其中, 所述主设备, 包括第一壳体、 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硬件 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一接口,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 运 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从设备, 包括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 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 口,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不同, 所述第二操作系统, 运行 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 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 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 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 分别向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发送 第一通知指令, 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 从设备连接,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 处于连接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 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 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 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 /或所述第二操作系 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一种便携设备, 包括: 第一壳体, 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 所述 第一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至少包括一显示单元和第一接口,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便携设备还包括: 检 测单元, 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 备的第二接口, 产生 第一检测结果, 其中, 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 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 口, 所述第二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通知单元, 用于当所 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 接口连接时, 分别向所述第一 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 EC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 所 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 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控制单 元, 用于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 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 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 成第三硬件系统, 所述第一操 作系统和 /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 上。

一种便携设备的控制方法, 所述便携设备包括第一壳体, 第一硬件系统 和第一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至少包括一 显示单元和第一接口,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 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的 第二接口, 产生 第一检测结果, 其中, 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 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 口, 所述第二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 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 分别向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 入式控制器 EC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 所述第一通知指令 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连 接; 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 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 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 /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 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 申请实施例中的由主设备 和从设备组成的便携终端通过检测接口的连接 状态, 可以控制主设备和从设 备组成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 也可以控制主设备和从设备分离单独工作; 并且对于具有独立系统的便携设备,通过检测 其接口与其它具有独立系统的 便携设备的连接状态, 可以使得两个便携设备组成混合架构系统进行 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的终端 进行应用控制, 自由选择将终 端组成混合架构系统工作还是分成独立系统进 行工作,提高了终端的应用灵 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 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 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 1A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实施例框图;

图 1B为本申请一种便携终端主设备的连接支撑装 的正面结构示意 图;

图 1C为图 1B中连接支撑装置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图 1D为图 1B中通过连接支撑装置使主设备与从设备组合 混合系统便 携终端的示意图;

图 1E为本申请另一种便携终端主设备的连接支撑 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 2为本申请一种便携终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 3为本申请一种便携终端在进行插拔切换时的 测控制示意图; 图 4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 程图;

图 5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程图;

图 6为本申请便携设备的实施例框图;

图 7为本申请便携设备的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 程图;

图 8为本申请便携设备的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程图;

图 9A为现有技术的手机与扩展坞连接的第一立体 构图

图 9B为现有技术的手机与扩展坞连接的第二立体 构图

图 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状态 换方法流程图; 图 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 意图

图 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的组 结构示意图; 图 1 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中, 磁性连接器的连接接 头其中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 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中, 磁性连接器的连接接 头另外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 15为所述连接支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 16为所述主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 1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的另 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 18是现有的弹压式连接器的结构图;

图 19是现有的探针的结构图; 图 20 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第一位置时的立 体结构图;

图 20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一位置时的俯 视图;

图 20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一位置时的主 视图;

图 20D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一位置时的左 视图;

图 21 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第二位置时的立 体结构图;

图 21 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第二位置时的俯 视图;

图 21 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第二位置时的主 视图;

图 21D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二位置时的左 视图;

图 22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的设备的 构图;

图 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的前 视角示意图; 图 2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的后 视角示意图; 图 2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平板电脑与壳体 卸过程示意图; 图 26为平板电脑拆卸后的底座和壳体的前侧示意 ;

图 27为平板电脑的后侧示意图;

图 28是图 11中所示 A - A剖切位置的剖面图;

图 2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平板电脑的局部 切的示意图; 图 3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锁紧机构的装配 系示意图; 图 3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锁紧机构的后侧 角的装配关系示意 图;

图 32是锁片处于伸出状态的锁紧机构装配关系示 图;

图 33是锁片处于伸出状态的锁紧机构的后侧视角 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 34示出了平板电脑装入壳体时各部件的位置关 ;

图 35示出了平板电脑装入壳体后各部件的位置关 ; 图 34和图 35的 剖切位置位于凸起部和限位件所在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如下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中,有些实施例提 供了一种便携终端及其控 制方法, 有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 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 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下面结合附图对 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

从结构上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便携终端包括主设备和从 设备, 其中 主设备包括第一壳体、 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一接口,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 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从设备包括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 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 硬件系统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不同, 所述第二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二硬 件系统上。

参见图 1A , 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实施例框图。 其中, 示出了主设备 11 0 和从设备 120 , 主设备 1 10内包含了主检测单元 111、 主通知单元 112和主 控制单元 11 3 , 从设备 120内包含了从检测单元 121、 从通知单元 122和从 控制单元 123。 对于主设备 110和从设备 120中的其它组成结构在图 1中不 再具体示出, 其功能和使用过程通过下述对几个单元的描述 示出。

所述主检测单元 111和从检测单元 121 , 分别用于检测所述从设备 120 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 110的第一接口连接, 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当 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 一接口连接时, 主通知单元 112用于向所述主设备 1 10发送第一通知指令, 从通知单元 122用于向所述 从设备 120发送第一通知指令, 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 11 0 与所述从设备 120连接, 所述主设备 1 1 0与所述从设备 120连接时所述便携 终端处于连接状态; 主控制单元 11 3和从控制单元 123 , 分别用于所述主设 备 110与所述从设备 120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 一硬件 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 /或所述 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其中, 当所述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混合 系统架构协同工作。主设备和从设备可以通过 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进行数据 的传输(包含系统状态数据, 使得两个系统都可以分别得知对方的系统状 态)、 电信号 (电流), 等等, 这里所说的组成混合系统架构即通常所说的

Hybr id架构, 例如, 在该架构下, 用户在主设备下观看视频, 则当主设备的 第一操作系统检测到该视频播放的程序运行时 , 可以让从设备从休眠状态或 者关机状态转化为正常工作状态, 并由从设备的第二操作系统来播放该视 频, 相应主设备的第一操作系统从正常工作状态进 入休眠状态或者关机状 态, 以节省整个混合系统的功耗。

其中, 主设备 110的第一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一外设, 第一操作系统通过 第一切换逻辑与所述第一外设相连; 从设备 120的第二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二 外设, 所述第二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辑与所述第 二外设相连。

进一步, 所述主控制单元 113还用于, 所述主设备 110接收到所述第一 通知指令后, 与所述从控制单元 123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 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并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 切换逻辑连接, 以及由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逻 辑和所述第二 切换逻辑; 所述从控制单元 123还用于, 所述从设备 120接收到所述第一通 知指令后, 与所述主控制单元 113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 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并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 换逻辑连接。 其中, 所述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 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 和配置文件恢复数据传输, 并加载驱动。

进一步, 在拆离主设备 110和从设备 120时, 所述主检测单元 111和从 检测单元 121还分别用于, 在所述连接状态下, 检测所述从设备 120的第二 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 110的第一接口断开, 产生第二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 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 断开时, 主通知单元 112还用 于向所述主设备 110发送第二通知指令,从通知单元 122还用于向所述从设 备 120发送第二通知指令, 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 110与所 述从设备 120分离, 所述主设备 110与所述从设备 120分离时所述便携终端 处于分离状态; 主控制单元 113和从控制单元 123还分别用于, 所述主设备 110与所述从设备 120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 控制所述第三硬件系 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 以及所述主控制单元 113还用于控 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 上, 所述从控制单元 123还用 于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 系统上。

其中,所述主检测单元 111和从检测单元 121分别包括至少一个下述单 元: (图 1中未示出): 第一检测单元, 用于通过所述主设备 110与所述从设 备 120之间的可拆卸结构之间的锁扣按键触发,检 测所述从设备 120的第二 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 110的第一接口断开; 第二检测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 第一操作系统内设置的软件触发,检测所述从 设备 120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 述主设备 110的第一接口断开; 第三检测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口内的 插针和第二接口内的插口在分离时产生的分离 指令,检测所述从设备 120的 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 110的第一接口断开, 同样, 当第一接口内的插 针插入到第二接口的插口中时, 相应产生连接指令。

进一步, 所述主控制单元 113还用于, 所述主设备 110接收到所述第二 通知指令后, 与所述从控制单元 123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 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 并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 切换逻辑断开; 所述从控制单元 123还用于, 所述从设备 120接收到所述第 二通知指令后, 与所述主控制单元 113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 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 并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 一切换逻辑断开。 其中, 所述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包括: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 所述第二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 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 并保存当 前状态数据。

从结构上看, 所述主设备 110上还设置有连接支撑装置 114 , 所述从设 备 120上还设置有连接配合装置,通过所述连接支 撑装置与所述连接配合装 置之间的配合使所述主设备 110与从设备 120组合成所述便携终端或者分离 为两个单独的设备。

下面以笔记本电脑为例, 举例示意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的连接结构: 参见图 1B至图 1D, 图 1B为本申请一种便携终端主设备的连接支撑装 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 1C为图 1B中连接支撑装置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图 1D为图 1B中通过连接支撑装置使主设备与从设备组合 混合系统便携终端 的示意图。 其中, 图 1B中主设备 110的主机部分通过转轴与连接支撑装置 114连接, 第一接口 115设置在主机部分与连接支撑装置 114相连部分的中 间位置, 连接支撑装置 114的主体为一凹形面板, 在该面板下部分别设置两 个定位凸起部; 图 1C中可见, 从设备 120的连接配合装置可以具体为设置 在从设备 120下部的与主设备 110上两个定位凸起部对应的两个凹槽,从设 备 120准备插入主设备的连接支持装置 114时, 其上的两个凹槽插入定位凸 起部, 然后从设备 120的主体部分嵌入连接支撑装置 114的凹形面板内; 参 见图 1D,主设备 110和从设备 120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便携终端。且从设备的 第二接口 (未示出), 与主设备的第一接口 115进行连接, 实现数据的传输 (包括系统状态的信息), 电路的导通, 实现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一个具有 笔记本形态的混合系统构架的便携终端。用户 可以像操作笔记本一样对该便 携终端进行操作, 不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同时该便携终端具有混合系统构 架的设备的全部优势, 例如, 待机时间长, 可以根据当前运行的程序的功耗 自动地切换到主设备或者从设备进行工作,从 设备的系统功耗比主设备的系 统功耗小。该便携设备的从设备又可以很容易 从主设备的连接支撑装置中分 离, 使两个设备各自单独工作。 此时从设备为具有触摸功能的平板电脑, 主 设备可以充当家庭服务器, 例如, 可以执行下载任务等。

参见图 1E, 为本申请另一种便携终端主设备的连接支撑装 置的结构示 意图。 其中, 主设备 110上设置有连接支撑装置 114 , 该连接支撑装置 114 通过转轴与主设备 110相连, 第一接口 115设置在主机部分上靠近连接支撑 装置 114一侧的中间位置,在连接支撑装置 114的两侧分别设置了两个凸起 的插接部件, 对应的, 从设备 120的底部开有两个凹槽, 从设备 120与主设 备 110组合时,从设备 120将其上凹槽对准两个凸起的插接件插入即可 实现 组合。 且从设备的第二接口 (未示出), 与主设备的第一接口 115进行连接, 实现数据的传输(包括系统状态的信息), 电路的导通, 实现主设备和从设 备组成一个具有笔记本形态的混合系统构架的 便携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便携终端可以具体为一具有 混合架构系统的笔记本 电脑, 该笔记本电脑的主设备为包含了键盘的主机部 分, 从设备为包含了显 示屏的部分。 主机部分内的第一硬件系统(X86 )上运行主操作系统, 该主 操作系统通常为 windows系统,该主机部分能够单独工作为一个 独的设备, 可以作为家庭服务器, 例如, 可以执行下载任务等, 或者可以连接一普通显 示器构成一个普通的计算机; 显示屏部分内的第二硬件系统(ARM )上运行 从操作系统, 该从操作系统通常为嵌入式操作系统(winCE )。 该显示屏幕部 分能够单独工作, 为一个单独的设备, 该显示屏部分还具有触摸功能, 可以 作为一平板触摸电脑使用。 在主机部分上设置有主系统接口 (即第一接口), 显示屏部分上设置有从系统接口 (即第二接口)。 通过主系统接口与从系统 接口的对接组成一个具有混合系统构架的笔记 本电脑, 实现该主机部分和该 显示屏部分的协同工作。

参见图 2 , 为本申请一种便携终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该便携终端以笔 记本电脑为例示出。 其中第一操作系统为主系统, 第二操作系统为子系统, 对应于所述子系统其设置在显示屏内, 对应于所述主系统其设置在主机内。 显示屏内的子系统运行在显示屏内设置的硬件 系统(ARM )上, 主机内的主 系统运行在主机模块内的硬件系统(X86 )上。 该显示屏为一个单独的具有 触摸功能的电子设备能够单独工作 (即一平板触摸电脑)。 该主机也为一个 单独的设备能够单独工作。在显示屏和主机模 块之间设置有分属于子系统和 主系统的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检测显示屏与 主机之间的连接状态和分离状 态。

当检测到主机部分的主系统接口与显示屏部分 的从系统接口连接后,分 别向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发送通知指令指示 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连接, 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根据该通知指令连接后 ,控制所述主机部分内的硬件 系统和显示屏部分内的硬件系统组成完整的混 合架构硬件系统,根据混合架 构系统的协同工作命令, 主操作系统和 /或从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在该完整的 混合架构硬件系统上。 在该笔记本电脑内, 主操作系统还连接有主外设(包 括键盘和光驱等), 并且主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与主外设相 连; 从操 作系统还连接有从外设(包括触摸屏等显示部 件), 并且从操作系统通过第 二切换逻辑与从外设相连。 在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连接时, 还需要控制主 操作系统和从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 处理, 包括根据在分离时所保 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两个系统之 间的数据传输, 并加载分离时 卸载的各种驱动; 同时, 控制主操作系统进一步与第二切换逻辑连接, 以及 从操作系统进一步与第一切换逻辑连接, 并由主操作系统控制第一切换逻辑 和所述第二切换逻辑, 以实现对外设的控制和运行各种应用程序, 完成混合 系统架构的各种功能。 当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连接后, 组成一混合系统构 架的笔记本电脑,通过主机部分的主系统接口 与显示屏部分的从系统接口进 行数据的传输(包含系统状态数据, 使得两个系统都可以分别得知对方的系 统状态)、 电信号(电流), 等等, 从而实现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两个独立 设备之间的协调工作。 在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之间启动连接时, 可以由主 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之间用于实现插拔的锁扣 触发检测主系统接口和从系 统接口之间的连接状态,也可以主操作系统内 设置的软件触发检测主系统接 口和从系统接口之间的连接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 当主系统和从系统分别连 接的单独的外接设备, 在主系统和从系统组合成混合系统架构之后, 这些单 独的外接设备成为了公有的外接设备, 即对两个系统均可见。

当检测到主机部分的主系统接口与显示屏部分 的从系统接口分离后,分 别向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发送通知指令指示 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启动 分离, 该通知指令可以通过主系统的 GPI0接口或 I2C接口等输入输出接口 通知到主操作系统和该通知指令通过从系统 GPI0接口或 I2C接口等输入输 出接口通知到从操作系统。 即当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分离时, 主机部分和 显示屏部分分别各自触发了 GPI0信号, 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就会获得两 者分离的通知指令。 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根据该通知指令分离后 , 控制完 整的混合架构硬件系统拆分为主机部分的硬件 系统和显示屏部分的硬件系 统组成,后续主机部分内的主操作系统运行在 拆分后的主机部分的硬件系统 上, 显示屏部分内的从操作系统运行在拆分后的显 示屏部分的硬件系统上。

在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分离时,仍然需要控 制主操作系统和从操作系 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包括主操作系统和从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 输, 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各种驱动的卸载, 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等; 同时, 控制主操作系统与第二切换逻辑断开, 以及从操作系统与第一切换逻辑断 开, 分离后由主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控制主 机部分的外设单独工作, 并且从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辑控制显示屏 部分的外设单独工作。 需要说 明的是,此时主机部分的主操作系统依然能够 工作,但是由于缺少显示部分, 则用户可以为该主机部分外接显示部件, 或者将主机部分作为数据中心使 用。 在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之间启动分离时, 可以由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 分之间用于实现插拔的锁扣触发检测主系统接 口和从系统接口之间的分离 状态,也可以主操作系统内设置的软件触发检 测主系统接口和从系统接口之 间的分离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分离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的过程, 需要一定的时 间, 因为要从机构、 硬件、 软件上保证分离后的可靠和安全。 当上述过程完 成后, 则可以通过提示音和指示灯提醒用户拔出显示 屏部分, 进而实现两个 系统的各自独立工作。 图 2中, 当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组合成在一起时, 则可以作为高性能 的混合系统架构的笔记本电脑使用, 适用于办公、 商务等环境, 同时可以具 备超常时间的待机等; 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分离时, 显示屏部分可以成为 便携时尚的 Tablet PC使用, 其中的硬件平台通常为嵌入式平台, 其具备了 netbook所有的功能, 可以方便用户随身携带, 并进行移动应用等, 另外, 此时还可以继续保持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之 间的无线数据线耦合, 例如, 通过红外或蓝牙等方式, 由此使得用户在家庭等场合可以实现更好的移 动应 用体验; 同时, 拔除显示屏部分后, 主机部分仍然可以作为具有数据处理能 力的 Docking (扩展坞), 或者数据服务器等。 由此可见,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 便携终端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模 式。

参见图 3 , 为本申请混合系统便携终端在进行插拔切换时 的检测控制示 意图, 结合该示意图通过具体的检测信号描述本申请 实施例中的插拔控制过 程, 其中主操作系统和其运行的硬件系统统称为主 系统, 从操作系统和其运 行的硬件统称为从系统:

从图 3中可见, 从系统和主系统之间状态的检测包括两个信号 SE_DET# 和 SE_Detach。 其中, 信号 38_08丁#用来检测从系统是否插到主系统内, 信 号 SE_Detach用于检测插拔的动作并告知从系统主系 统的状态, 信号

SE.Detach是可以通过按键和机构配合实现检测 的。

当子系统和主系统所在的显示屏和主机之间在 硬件上处于连接状态时, 子系统和主系统组成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 此时, 通过显示屏和主机之间 接口检测到的信号 SE_Detach的状态为 low (低电平状态 ), 信号 38_08丁#的 状态为 low (低电平状态);

当子系统所在的显示屏准备从主系统所在的主 机上启动拆离时,通过显 示屏和主机之间接口检测到的信号 SE_Detach的状态为 high(高电平状态 ), 信号 38_08丁#的状态为 low(低电平状态;)。由于信号 SE_De tach的状态从 low (低电平状态)变为 high(高电平状态),因此向主系统的嵌入式控 器(EC ) 发送通知, 向 EC通知从系统将从主系统分离, 则 EC通知主系统进行相应的 拆离前的数据处理工作, 包括和从系统之间的数据处理, 配置文件的交互, 驱动的卸载, 设备切换等; 同样的, 从系统监测到即将从主系统分离, 则也 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 如果电源控制系统设置在从系统内, 则从系统的处理 工作包括电源切换等。 另外, 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保证显示屏和主机之间的 安全拆离, 还需要在硬件机制上或者和软件机制相结合, 保证拆离具有一定 的时间间隔进行准备工作;

待拆离准备工作完成后,可以通过提示音或显 示灯等通知用户可以进行 拆离, 当子系统所在的显示屏从主系统所在的主机上 拆离后, 通过显示屏和 主机之间接口检测到的信号 SE_Detach的状态仍然为 high (高电平状态), 同时信号 38_08丁#的状态从 low (低电平状态)变为 high (高电平状态), 同 时通知主系统的 EC从系统所在的显示屏已经完成拆离, 则主系统进入设置 状态, 或者主系统自动关机, 等待后续的单独应用。

从系统所在的显示屏从主机上拆离后, 从系统进入单独工作的状态, 此 时从系统检测其接口后得到的信号 SE_Detach的状态为 high(高电平状态 ), 而信号 38_08丁#的状态为 X (任意状态), 此时从系统可以独立工作。

在分离状态下,当子系统所在的显示屏准备插 入主系统所在主机组成完 整的混合系统工作时, 通过显示屏和主机之间接口检测到的信号 88_08丁#从 X变为 high (高电平状态), 当插入动作开始后, 向主系统的 EC发送通知, 主系统的 EC开始准备, 即主系统进行相应的插入前的数据处理工作, 包括 根据拆离时保存的数据和从系统之间进行数据 处理, 配置文件的交互, 驱动 的加载, 设备切换等;

当子系统所在的显示屏完成插入主系统所在主 机后,通过显示屏和主机 之间接口检测到的信号 SE_Detach的状态从 high (高电平状态)变为 low (低 电平状态), 信号 38_08丁#的状态从 X (任意状态) 变为 low (低电平状态), 此时主系统和从系统组成了完整的混合架构系 统进行工作。

参见图 4 , 与上述便携终端实施例所对应的控制方法的第 一实施例流程 图, 该流程示出了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的控制过程 :

步骤 401 : 检测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主设备的第一接 口连接, 产生 第一检测结果。

步骤 402: 当第一检测结果表示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连接 时, 分别向主 设备和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 指示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

其中, 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 连接状态。

步骤 403: 当主设备与从设备根据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 控制第一硬件 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 第一操作系统和 /或第二操作系统 运行在第三硬件系统上, 结束当前流程。 参见图 5 , 与上述便携终端实施例所对应的控制方法的第 二实施例流程 图, 该流程示出了主设备与从设备从连接到分离的 控制过程:

步骤 501 : 检测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主设备的第一接 口连接, 产生 第一检测结果。

步骤 502 : 当第一检测结果表示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连接 时, 分别向主 设备和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 指示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

其中, 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时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 ; 第一硬件系统中 包括第一外设, 第一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与第一外设相 连, 第二硬件 系统中包括第二外设, 第二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辑与第二外设相 连。

步骤 503 : 当主设备和从设备接收到第一通知指令后, 控制第一操作系 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

步骤 504 : 控制第一操作系统与第二切换逻辑连接, 以及第二操作系统 与第一切换逻辑连接, 并由第一操作系统控制第一切换逻辑和第二切 换逻 辑。

步骤 505 : 控制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 件系统, 第一 操作系统和 /或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三硬件系统上, 便携终端组成混合系 统工作。

步骤 506 : 判断混合系统工作模式下是否检测到从设备的 第二接口与所 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 若是, 则执行步骤 507 , 否则, 返回步骤 505。

步骤 507 : 分别向主设备和从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 第二通知命令用 于指示主设备与从设备分离。

其中, 主设备与从设备分离时便携终端处于分离状态 。

步骤 508 : 控制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 离前的数据处 理。

步骤 509 : 控制第一操作系统与第二切换逻辑断开, 以及第二操作系统 与第一切换逻辑断开。

步骤 51 0: 控制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 硬件系统, 以 及控制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一硬件系统上, 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二硬件 系统上, 便携终端分为两个独立系统进行工作, 结束当前流程。

从结构上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便携设备包括第一壳体, 第一硬件系 统和第一操作系统, 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第一壳体内, 至少包括一显示单元 和第一接口, 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一硬件系统上。

参见图 6 , 为本申请便携设备的实施例框图。 其中, 该便携设备包括: 检测单元 61 0、 通知单元 620和控制单元 630。

其中, 检测单元 61 0 , 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 备 的第二接口, 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其中, 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硬件 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操作系统, 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通知单元 620 , 用于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 所述第一 接口连接时, 分别向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 EC和所述第二便 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 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 述 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控制单元 630 , 用于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 述第一通 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 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 统,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 /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 上。

进一步, 控制单元 630还用于, 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接收 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 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 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所述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 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 据和配置文件恢复数据传输, 并加载驱动。

进一步,检测单元 61 0还用于, 当所述便携设备上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 后, 检测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 便携设备的第一接口断 开, 产生第二检测结果; 所述通知单元 620还用于, 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 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断开时, 分别向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 携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 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 述 第二便携设备分离; 所述控制单元 630还用于, 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 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所 述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 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 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 件系 统上。

进一步, 所述控制单元 630还用于, 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 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 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 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 所述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包括: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 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 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 并 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便携设备可以具体为一具有 单一操作系统的笔记本 电脑,该操作系统通常为 X86操作系统,具有较强的运算能力和较大的功 耗, 该操作系统运行在笔记本电脑的硬件系统上, 而第二便携设备可以具体为一 具有单一操作系统的手机, 该操作系统通常为 ARM操作系统, 具有较弱的运 算能力和较小的功耗, 该操作系统运行在手机的硬件系统上。 其中, 在笔记 本电脑上设置有第一接口, 手机上设置有第二接口, 手机通过该第二接口可 以与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接口连接或者分离, 由此实现手机与笔记本电脑在物 理形态上的连接或分离, 当笔记本电脑与手机连接后组成它们各自的操 作系 统组成完整的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 其中, 组成完整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 作的控制过程与前述便携终端的控制过程类似 , 在此不再赘述。

举例来说,实现笔记本电脑与手机连接可以釆 用如下两种方式:一种是, 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上分别设置特殊接口 , 这两个特殊的接口之间通过 一数据线进行连接, 以此组成一个混合系统架构; 另一种是, 可以在笔记本 电脑上设置一个具有插针的公头, 相应在手机上设置一个具有插口的母头, 手机通过其母头插入笔记本电脑的公头, 以此组成一个混合系统架构。

参见图 7 , 与上述便携设备实施例所对应的控制方法的第 一实施例流程 图, 该流程示出了第一便携设备控制连接到其上的 第二便携组成混合系统的 过程:

步骤 701 : 第一便携设备检测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 携设备的第二 接口, 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其中, 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 第 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口, 第二操作系统运行 在第二硬件系统上。

步骤 702 : 当第一检测结果表示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连接 时, 分别向第 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 EC和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指示第 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步骤 703 : 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根据第一通知指 令连接后, 第 一便携设备控制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 组成第三硬件系统, 第一操作 系统和 /或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三硬件系统上, 结束当前流程。

参见图 8 , 与上述便携设备实施例所对应的控制方法的第 二实施例流程 图, 该流程示出了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从 连接到分离的控制过程: 步骤 801 : 第一便携设备检测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 携设备的第二 接口, 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其中, 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 第 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至少包括第二接口, 第二操作系统运行 在第二硬件系统上。

步骤 802 : 当第一检测结果表示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连接 时, 分别向第 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 EC和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指示第 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步骤 803 : 第一便携设备控制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 统之间进行连 接前的数据处理。

其中, 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 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 复数据传输, 并加载驱动。

步骤 804 : 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根据第一通知指 令连接后, 第 一便携设备控制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 组成第三硬件系统, 第一操作 系统和 /或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三硬件系统上。

步骤 805 : 判断是否检测到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与第 一便携设备的 第一接口断开, 若是, 则执行步骤 806 ; 否则, 返回步骤 804。

步骤 806 : 分别向第一便携设备和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二 通知指令第一 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分离。

步骤 807 : 控制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 离前的数据处 理。

其中,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包括第一操作系统和 第二操作系统之间停止数 据传输, 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 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步骤 808: 第一便携设备控制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 件系统和第二 硬件系统, 以及控制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一硬件系统上 , 结束当前流程。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 例中的由主设备和从设备 组成的便携终端通过检测接口的连接状态, 可以控制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混 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 也可以控制主设备和从设备分离单独工作; 并且对于 具有独立系统的便携设备,通过检测其接口与 其它具有独立系统的便携设备 的连接状态, 可以使得两个便携设备组成混合架构系统进行 工作。 本申请实 施例可以对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的终端进行应用 控制, 自由选择将终端组成混 合架构系统工作还是分成独立系统进行工作, 提高了终端的应用灵活性。

当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 便携终端的主设 备或从设备均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并且便携设备也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但在实际应用的情况当中,便携终端的两个彼 此连接的主设备和从设备中可 能有一个仅具有扩展组件构成的硬件系统而不 具备操作系统, 并且彼此连接 的两个便携设备中的一个也可能仅具有扩展组 件构成的硬件系统而不具备 操作系统, 并且在连接的情况下该不具有操作系统的设备 将使用具有操作系 统的另一设备的操作系统来进行工作,从而形 成具有单一系统和统一架构的 便携终端或便携设备。

例如, 目前, 存在一种扩展坞 (dock ing )设备, 手机可以与所述扩展 坞连接, 实现共同操作。 此时, 可以将扩展坞设备视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便携 终端的主设备, 将手机视为便携终端的从设备, 或者将扩展坞设备视为上述 实施例中的便携终端的从设备, 将手机视为便携终端的主设备。 或者, 也可 以将扩展坞设备视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便携 设备, 而将手机视为第二便携 设备, 同样, 也可以将扩展坞设备视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 便携设备, 而将 手机视为第一便携设备。

图 9是一种扩展坞设备结构图。 其中, 图 9A为手机与扩展坞连接的第 一立体结构图; 图 9B为手机与扩展坞连接的第二立体结构图。 图 9A和图 9B 从不同角度示出了同一结构。 参见图 9A和图 9B, 其简单示出了扩展坞的基 本组成结构,该扩展坞与笔记本电脑的外观近 似,该扩展坞包括:背板 1 100、 手机 1200和底座 1 300。 其中, 屏幕和基本的硬件集成在手机 1200内,键盘 和其他的扩展器件集成在底座 1 300内。背板 1100与底座 1 300通过转轴 1400 相连, 背板 1 100可以绕该转轴 1400旋转, 开启或闭合。

在背板 1100的侧面有凸起 1 101 , 在手机的一侧有第一凹槽 1201 , 当手 机 1200固定在背板 1 100内侧时, 立墙 1102将手机 1200的左右两侧定位。 背板 1100上的凸起 1 101与手机上的第一凹槽 1201卡扣, 以使手机 1200固 定在背板 1100内; 手机 1200上有一第二凹槽 1202 ,通过使用者按压该第二 凹槽 1202使手机 1200沿着背板 11 00向下运动, 背板 11 00上部的卡勾首先 脱开, 然后可将手机 1200卸下。

当该扩展坞在桌面状态下使用时, 将手机 1200装入背板 1100内, 此时 扩展坞与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样, 向用户提供完整的功能; 当需要单独使用手 机 1200时, 将手机 1200从背板 1100内取出, 此时扩展坞仅剩底座 1 300和 背板 1100。

由于手机可以放入扩展坞中实现共同操作, 因而存在如下的问题: 将终端接入扩展坞后, 手机中的各种传感器仍然正常工作, 如重力传感 器仍然在正常工作, 此时会导致屏幕随着手机位置的旋转而进行横 屏与竖屏 之间的切换, 因为手机插入扩展坞后类似笔记本的工作状态 , 而如果此时手 机转为竖屏, 将非常不方便操作, 导致各种操作的效率都非常低。

虽然以上以手机和扩展坞设备为例说明上述问 题,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以理解, 在前述实施例的便携终端的主设备和从设备连 接时, 以及第一便携 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连接时, 也会出现上述问题。

因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便携终端的状态切 换方法及便携终 端, 以使便携终端的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时, 避免所述便携终端中的各种传 感器的干扰, 提高操作效率。

此外,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便携设备的状态切 换方法及便携设 备, 以使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连接时, 避免所述便携设备中的各种传感 器的干扰, 提高操作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终端的状态切换 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一 便携终端中, 所述便携终端具有主设备和从设备, 其中所述主设备具有第一 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中的全部 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中的全 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所 述方法包括:获得一检测结果, 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 接; 根据所述检测结果, 控制 所述主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 态。

其中,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 中的至少一个模块为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重 力传感器、虚拟键盘控制模块、 音频设备模块。

其中,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 的模块还包括: 电源模块; 所述主设备从所述从设备取电。

其中,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处于工作状态的 模块包括电源模块; 所述主设备为所述从设备供电。 其中,所述控制所述主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 换到所述第二状态的方式 包括: 关闭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的电源, 或者, 关闭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的 功能, 或者, 屏蔽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所发的指令。

其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主设备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 时, 所述主设备中的全部模块都处于工作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便携终端,所述便 携终端具有主设备和从设 备, 所述主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时, 所述主设备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 态时, 所述主设备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处 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主 设备包括: 管理模块, 用于控制所述主设备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 态, 或 者, 控制所述主设备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 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检测 模块,用于获得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 的检测结果后,通知切换模块; 切换模块, 用于控制所述主设备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 述第二状态。

其中,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 中的至少一个模块为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重 力传感器、虚拟键盘控制模块、 音频设备模块。

其中, 当所述主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主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 的模块还包括: 电源模块。 其中, 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电源控制模块, 用于 关闭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的电源, 或者, 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功能控制模 块, 用于关闭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的功能, 或者, 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屏蔽 控制模块, 用于屏蔽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所发的指令。

当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上述实施例中, 也可以是便携终端 的从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并进行状态 切换。 或者, 也可以是第一便 携设备和第二便携设备中的一个具有第一状态 和第二状态并进行状态切换。 上述实施例可以等效地应用于便携终端的从设 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并进行状态切换以及第一便携设备和第二便携 设备中的一个具有第一状态 和第二状态并进行状态切换的情况。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终端的状态 切换方法及便携终端,在 便携终端的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时,通过让所 述便携终端的主设备切换到第 二状态, 避免了所述便携终端中的各种传感器或软件模 块的干扰, 提高了操 作效率。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 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 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实施例的描述中, 以移动终端和扩展坞的组合为例, 这里, 如上 所述,可以将扩展坞视为便携终端的主设备, 将手机视为便携终端的从设备, 或者将扩展坞视为便携终端的从设备,将手机 视为便携终端的主设备。或者, 也可以将扩展坞设备视为第一便携设备,而将 手机视为第二便携设备,同样, 也可以将扩展坞设备视为第二便携设备, 而将手机视为第一便携设备。

参见图 10, 其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状态 切换方法流 程图。 本实施例中, 所述移动终端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所述移动终 端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 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 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 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状态切换的方法包括:

步骤 201 , 获得一检测结果, 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一扩展 坞连接;

具体的, 一种可能的检测方式是, 在扩展坞的转轴处设有探针(pin ), 当有移动终端被放入扩展坞的背板内侧时, 所述探针接入所述移动终端侧的 指定接口, 当移动终端插入到扩展坞上时, 扩展坞上设置的探针(pin )与 所述移动终端的制定接口接触, 产生一第一触发信号 (即检测结果), 所述 移动终端侧接收该第一触发信号, 该第一触发信号用于通知所述移动终端, 与所述扩展坞连接在一起。 当移动终端从扩展坞上分离时, 扩展坞上设置的 探针(pin )与所述移动终端的指定接口分离, 产生一第二触发信号, 所述 移动终端侧接收该第二触发信号, 该第二触发信号用于通知所述移动终端, 与所述扩展坞分离。

上述仅是检测的一种可能的实施例而已, 这里, 并不对检测的方式进行 限定, 只要能够检测到移动终端与一扩展坞连接即可 。

步骤 202 , 根据所述检测结果, 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 到所述第二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移动终端中 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模块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可以是硬件模块, 也可 以是软件模块。 例如, 可以是以下模块之一或任意组合: 重力传感器、 虚拟 键盘控制模块、 音频设备模块。

之所以让重力传感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是为了 防止移动终端在接入扩展 坞后, 由于重力传感器的作用让已接入扩展坞的移动 终端发生屏幕切换, 如 由横屏切换到竖屏, 进而避免了在接入扩展坞的情况下因为对竖屏 操作所带 来的操作效率低的问题。

之所以让虚拟键盘控制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是为了防止移动终端在接 入扩展坞后, 其虚拟软键盘仍然有效, 进而避免了在接入扩展坞的情况下未 能更好利用扩展坞资源(如扩展坞所提供的键 盘)所带来的操作效率低的问 题。

之所以让音频设备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是因 为扩展坞通常也提供音频 设备, 为了防止移动终端在接入扩展坞后, 其音频设备仍然有效, 而导致的 在移动终端接入扩展坞的情况下出现的声音不 同步的问题(移动终端和扩展 坞的音频设备都在发声;)。

需要说明的是,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处于非工作状态 的模块还可以包括电源模块,此时,所述移动 终端从所连接的扩展坞中取电。 再有, 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 所述 移动终端内的电源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即有电的状态, 此时, 所述扩展坞从 所述移动终端内取电; 再有, 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 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内的电源模块 处于工作状态,即有电的状态, 此时, 所述扩展坞的电源也处于有电的状态, 即所述移动终端和所述扩展坞 分别各自供电。

以上所列举的在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时,处 于非工作状态的模块仅仅 是实施例而已, 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 还可以让不同的模块(包括软件和硬 件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有多种可能方式让所述终 端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 状态, 下面举例说明:

方式一,移动终端内的管理模块通过控制电源 管理模块关闭处于非工作 状态模块的电源, 从而实现使之成为非工作状态的目的。 例如, 关闭重力传 感器的电源, 使之处于非工作状态。

方式二,移动终端内的管理模块通过控制功能 管理模块关闭处于非工作 状态模块的功能, 从而实现使之成为非工作状态的目的。 例如, 断开重力传 感器的信号线, 使之失去传感的功能, 从而使之处于非工作状态。

方式三, 移动终端内的管理模块屏蔽处于非工作状态模 块所发的指令, 从而实现使之成为非工作状态的目的。 例如, 重力传感器仍正常工作, 只是 其发出的任何信号均被屏蔽掉, 从而使之处于非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上述让所述移动终端从第一状态切 换到第二状态的各种方式 也仅仅是各种可能的实施例而已, 还可以有其他可能的各种实现方式, 本申 请并对具体的切换方式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图 10所示方法还可以包括: 当所述移动终端从所 述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时, 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全部模块都处于工作状 态。 也就是说, 在所述移动终端从第二状态切换到第一状态时 , 需要使移动 终端内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模块切换为工作状态 , 即让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模块 (包括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全部处于工作状 , 以使移动终端能够正常的 工作。

可见,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 的状态切换方法, 在移动 终端与扩展坞连接时, 通过让所述移动终端切换到第二状态, 避免了所述移 动终端中的各种传感器或软件模块的干扰, 提高了操作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 参见图 11 ,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移动终端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时, 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 二状态时, 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 处于非工作状态; 所述移动终端具体包括:

管理模块 1 301 , 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全部模块处于工作 状态, 或者, 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全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 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 检测模块 1 302 , 用于获得所述移动终端与一扩展坞连接的检测 结果后, 通知切换模块;

切换模块 1 303 , 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 所述第 二状态。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移 动终端处于非工作状态中 的至少一个模块为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 重力传感器、 虚拟键盘控制模块、 音频设备模块。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移 动终端处于非工作状态的 模块还包括: 电源模块。

所述切换模块 1 303可以具体包括: 电源控制模块, 用于关闭处于非工 作状态模块的电源, 或者, 所述切换模块 1 303可以具体包括: 功能控制模 块, 用于关闭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的功能, 或者, 所述切换模块 1 303可以 具体包括: 屏蔽控制模块, 用于屏蔽处于非工作状态模块所发的指令。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 在移动终端与扩展坞连接时, 通过让所述移动终端切换到第二状态,避免了 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各种传感器 或软件模块的干扰, 提高了操作效率。

对于移动终端的实施例而言, 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 所以描述 的比较简单, 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扩展坞还可以为一个包括 一套硬件系统和与所述 硬件系统配合的操作系统, 该扩展坞能够独立的作为一个家庭服务器, 用于 完成下载、 数据存储等任务。 当移动终端与所述扩展坞连接时移动终端的显 示单元作为所述硬件系统的显示设备, 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其余硬件处于非工 作状态。此时,用户的需求由所述扩展坞内的 硬件系统和所述操作系统响应。 另外, 具有显示单元的所述移动终端也可以为一平板 电脑, 该平板电脑具有 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 主机即平板电脑能够单独使用, 独立完成用 户的需求。 当所述移动终端(即平板电脑)与到上述具有 硬件系统和操作系 统的扩展坞时, 两者能够组成一个混合构架的系统。 该混合构架的系统能够 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所述主机和所述扩展坞两 者之间的处理能力,选择其中 之一来完成用户的需求或者两者协作共同来完 成用户的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便携终端的主设备或从设 备彼此连接或者第一便携 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彼此连接以形成单一设备 的过程当中, 需要便携终端的 主设备与从设备或者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 设备之间的稳固的物理连接 和电连接, 因此,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涉及便携终端的主设备与从 设备或者第 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之间的连接结构。

例如, 目前, 为了适应电子数码产品的便携性, 电子数码产品的外型逐 渐向着轻、 薄方向发展。 然而, 在追求移动式便携设备轻巧时尚的同时, 由 于产品体积的减小, 相应地会使产品功能的开发受到一定程度地限 制。 基于 该原因考虑, 当前在电子设备领域, 已开发出一种具有扩展坞的产品, 通过 扩展坞的设置来扩展电子设备产品的功能。

所述电子设备产品包括主机和扩展坞两部分功 能时,通常主机的屏幕具 有触摸操作功能, 单独使用主机即能够实现电子设备产品的基本 功能; 而当 主机与扩展坞组合后合并使用时, 该扩展坞的设置可大大拓展电子设备的使 用功能, 如大音量、 大键盘和大存储等, 进一步使电子数码产品的功能更加 强大。

基于该种电子数码产品的结构特点,由于数码 产品的更强大功能可以通 过扩展坞实现, 因此具有扩展坞数码产品的主机较同类具有同 种功能数码产 品的主机重量轻, 外出时只需携带主机即可, 因此即实现了外出方便携带, 也达到了具有强大扩展功能的效果。

上述结构的移动式便携电子设备产品,通常主 机和扩展坞之间通过连接 器实现电连接, 在插接连接器的公母两端时, 令公母两端对位, 实现连接。 然而由于连接能够容忍的偏差很小, 一般在正负 0. 3左右, 这种高对位的连 接要求, 使得将主机插入于扩展坞时, 必须小心翼翼地精确对位, 因此为电 子设备产品的安装使用带来很大不便, 且容易造成部分探针连接, 部分探针 未连接, 使主机与扩展坞之间产生电连接故障的问题。

因此,很有必要对移动式电子设备产品进行改 进, 以使得电子设备的主 机插入至扩展坞时, 能够方便地进行精确对位。

并且,虽然以上以主机和扩展坞为例说明其间 的连接问题,但如上所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的实施例 的便携终端的主设备和从设备 连接时, 以及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连接时, 也会出现上述问题。

因此,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终端的 主设备、从设备及 便携终端, 其具有设置于主设备与从设备的连接器, 其中第一连接接头与第 二连接接头之间釆用面与面接触对位连接的方 式,使两连接接头的各接触点 同时接触连接, 且达到精确对位的目的。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还提供一种设置 于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 携设备的连接器, 其中第一连接接头与第二连接接头之间釆用面 与面接触对 位连接的方式, 使两连接接头的各接触点同时接触连接, 且达到精确对位的 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提供了一种便携终端,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主设 备, 包括显示单元、 第一壳体和第一连接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 一壳体上, 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一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 连接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 ; 从设备, 包括键 盘、 第二壳体和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且所 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一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接头, 所述 第二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 所述主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 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从设备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贴 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中一个与所述至少 一第二连接端子中的一个 ——对应连接。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所述从设备上形成 有一用于稳固所述主设备 的配合槽, 所述配合槽形成为所述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配合 槽的内部; 所述主设备上形成有与所述配合槽配合的插设 部, 所述插设部形 成为所述第一连接件, 所述插设部上的一侧面形成为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主 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 所述插设部插设于所述配合槽内, 所述第一表面与 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与 所述扩展坞壳体通过一旋 转轴连接。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一具有开口的容纳空 间, 所述容纳空间的形状与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 壳体的形状相对应; 所述 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 所述主设备滑动地插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所 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屏幕通过所述开口露出。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容纳空间的下底面, 所 述第一表面为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下 侧面; 且在所述容纳空间的第 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 , 沿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内侧面的长度方 向 , 分别形成有导轨轨道, 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内侧面相对, 所述主设备 设置于所述连接支座内, 所述主设备的左、 右两侧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内侧 面和所述第二内侧面的所述导轨轨道配合连接 。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包括一开合锁定结构,设 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上顶面的内侧, 其中所述上顶面与所述下底面相对。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 所述开合锁定结构包括一弹簧和一连动杆, 所述弹簧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 其中一侧面上, 所述弹簧的第 二端与所述连动杆连接, 所述连动杆与所述上顶面相平行设置。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杆的左、 右两端分别形成有一卡钩, 所述连动杆的中部形成有突出的扳动部, 所述扳动部插设于所述上顶面形成 的一开孔内; 所述扳动部在所述开孔内位于第一位置, 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 一壳体的背面表面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后底面贴 合接触,且所述卡钩卡合于所 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上; 所述扳动部在所述开孔内位于第二位置, 所述 卡钩脱离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 且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的背面 表面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后底面。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还包括第一磁性吸附元 件, 所述第二连接接头还包括第二磁性吸附元件,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 连接, 所述第一磁性吸附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吸附元 件吸合。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终端, 其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 其特征 在于, 所述主设备包括: 第一壳体; 显示单元, 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 所 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屏幕在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 一壳体上显露; 第一连接件, 设置在所述主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上, 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一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从设备的第二连 接接头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 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 ; 其中, 当所述主设备 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从设备的第二连接件连 接, 所 述第一表面与所述从设备上形成有所述第二连 接接头的第二表面贴合, 所述 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一个与所述第二连接 头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 的一个——对应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终端, 其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 其特征 在于, 所述从设备至少包括: 键盘; 第二壳体; 第二连接件, 设置于所述从 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 且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一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表面 上设置有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连接接头电性连 接的第二连接接头, 所述第二 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 其中, 当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 接时, 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连接件连 接, 所述第二表面与所 述主设备上形成有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第一表 面贴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 接端子的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至少一个 第一连接端子的一个一一对 应连接。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通过连接器连接, 连接器的第一连接接头与第 二连接接头之间利用面与面接触对位的方式, 使连接器两连接接头上的连接 端子能够同时达到——对应地接触连接, 精确对位;

2. 所述连接器设置为磁性连接器, 且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支撑固定主 机, 使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的连接操作更加方便, 同时加强了主设备与从设 备之间连接的稳固性,解决了现有技术磁性连 接器的连接接头容易脱开的问 题;

3. 所述连接支座上设置导轨轨道, 进一步加强了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 时的对位精度;

4. 通过开合锁定结构使主设备相对于从设备的拆 卸更加方便。

当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中, 便携终端中 的主设备和从设备的关系可以互换, 例如, 从设备包括显示单元、 第一壳体 和第一连接件、 且主设备包括键盘、 第二壳体和第二连接件。 并且, 上述实 施例也可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便携设备 和第二便携设备的连接, 例 如, 第一便携设备包括显示单元、 第一壳体和第一连接件, 且第二便携设备 包括键盘、 第二壳体和第二连接件。 当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这里 也可以是第二便携设备包括显示单元、 第一壳体和第一连接件, 而第一便携 设备包括键盘、 第二壳体和第二连接件。

此外,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上述实施例当中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 连接件用于便携终端的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的 连接, 或第一便携设备和第二 便携设备的连接, 因此可以等效于上述实施例当中的连接支撑装 置和连接配 合装置, 或者其也可以等效于便携终端的主设备和从设 备, 或第一便携设备 和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并且,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第一连接件等效于连 接支撑装置或第一接口, 而第 二连接件等效于连接配合装置或第二接口,也 可以是第二连接件等效于连接 支撑装置或第一接口, 而第一连接件等效于连接配合装置或第二接口 。

为使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 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附 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 述。

在下面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以移动式 便携设备包括主机与扩展 坞, 且主机和扩展坞之间的连接为例, 这里, 如上所述, 可以将主机视为便 携终端的主设备, 将扩展坞视为便携终端的从设备, 或者将主机视为便携终 端的从设备, 而将扩展坞视为便携终端的主设备。 或者, 也可以认为主机与 扩展坞不是移动式便携设备的两个组成部分, 而是两个单独的设备, 并且将 主机视为第一便携设备, 而将扩展坞视为第二便携设备, 同样, 也可以将扩 展坞设备视为第一便携设备, 而将主机视为第一便携设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 移动式便携设备包括主机与扩展坞, 该主机与扩 展坞之间通过连接器实现电连接,且连接器的 第一连接接头与第二连接接头 之间利用面与面接触对位的方式,使连接器两 连接接头上的各连接端子能够 ——对应同时接触连接, 达到精确对位的目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 包括: 主机, 包括显示单元、 主机壳体和第一连接件, 该第一连接件设置在主机壳体上, 且该第一连接件 包括一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 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扩展坞, 包括键盘、扩展坞壳体和第二连接件, 且该第二连接件设置在该扩展坞壳体上, 该第二连接件包括一第二表面, 所 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接头, 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 接端子。

所述主机与所述扩展坞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 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滑 动地连接在一起, 且主机与扩展坞电连接时, 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接头 连接, 且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接头连接时,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 面贴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一个与所述至少 一个第二连接端子的 一个——对应连接。 当然优选地,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至少一 个第二连接端子——对应。 这样, 所述主机与所述扩展坞连接时, 通过第一 表面与第二表面接触对位,使所述至少一个第 一连接端子与所述一个第二连 接端子同时连接。 其中, 第一连接端子具体为探针的结构形式, 第二连接端 子具体为金属片的结构形式, 主机与扩展坞连接时, 探针与金属片一一对应 连接, 探针与金属片为点与面接触的方式。 从而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 二连接端子之间构成点与面接触的方式实现主 机与扩展坞的电连接。 当然可 以理解的是, 第一连接端子为多个, 与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对应的第二连接端 子也为多个时,还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端子和第 二连接端子传输数据或者传输 信号等。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配合形式 , 可 以形成为突出部与配合槽相互配合的结构, 使得主机与扩展坞的连接过程 中, 通过突出部向配合槽的滑动插设过程, 实现主机与扩展坞连接时的对位 校正。 具体讲, 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实现方式可以为: 所述扩展坞上 形成有一用于稳固所述主机的配合槽, 所述配合槽形成为所述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配合槽的内部; 所述主机上形成有与所述配合槽配合 的插设部, 所述插设部形成为所述第一连接件, 所述插设部上的一侧面形成 为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主机与所述扩展坞连接, 所述插设部插设于所述配合 槽内,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反之, 所述主机的第一连接件上形成有配合槽, 所述扩展坞的第二连接 件上形成有插设部, 也可以形成为上述的配合结构。

另外, 所述主机与所述扩展坞连接时,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 件除了具备使主机与扩展坞之间实现精确电连 接的功能外,还具有支撑稳固 主机的功能。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 所述主机具有基本的操作功能, 主机的显示屏幕具 有触摸操作功能, 单独使用主机即能够实现移动式便携设备的基 本功能, 如 信息输入及音乐和图像的播放等; 而所述扩展坞在所述主机的基本功能之 上, 为主机进一步扩大了功能, 如大键盘输入、 大音量播放和大容量存储器 等, 甚至为主机提供独立的操作系统等。

以下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移动式便携设备 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 述。

图 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移动式便携设备的组合 构示意图。 参阅图 12 ,所述移动式便携设备的主机与扩展坞之间通 磁性连接器连接,具体地, 该移动式便携设备包括:

扩展坞 2010; 连接支座 2020 , 如图 12 , 该连接支座 2020 (形成为所述 第二连接件)与扩展坞 2010连接, 且该连接支座 2020与扩展坞 2010的连 接方式, 与通常翻转式打开的笔记本电脑结构中, 主机与显示器的连接方式 相同, 通过旋转轴连接, 使得连接支座 2020能够相对于扩展坞 2010绕旋转 轴而翻转; 此外, 该连接支座 2020上设置有磁性连接器的第一连接接头, 该第一连接接头包括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一磁性 吸附元件, 该第一连接端子具 体为探针(p in ), 数目为多个, 且该第一连接端子的与扩展坞 2010电性连 接;

主机 2030 , 该主机 2030上设置有磁性连接器的第二连接接头, 该第二 连接接头包括第二连接端子和第二磁性吸附元 件, 该第二连接端子具体为金 属片, 数目为多个; 主机 2030插置于连接支座 2020时, 通过连接支座 2020 支撑主机 2030 ,且通过主机 2030上的第一连接接头与设置于连接支座 2020 上的第二连接接头的电连接,使主机 2030与扩展坞 201 0实现电连接。其中, 该第一连接接头与第二连接接头的电连接,通 过第一磁性吸附元件组和第二 磁性吸附元件组之间的磁性吸引力,使第一连 接端子的探针和第二连接端子 的金属片对应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 利用连接支座 2020的定位导向 作用, 以及连接接头上磁性吸附元件之间的磁性吸引 力, 使得将主机 2030 与扩展坞 201 0连接时, 只需将主机 2030向连接支座 2020内对应插入即可, 因此令主机 2030与扩展坞 201 0之间的插接非常方便。

其中, 所述第一磁性吸附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吸附元 件之间吸附连接, 所述第一磁性吸附元件为磁性体元件时, 所述第二磁性吸附元件可以为磁性 体元件或金属体(如含铁)元件; 所述第二磁性吸附元件为磁性体元件时, 则所述第一磁性吸附元件可以为磁性体元件或 金属体元件。

图 1 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移动式便携设备中, 磁性连接器的连接接头 其中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参阅图 1 3 , 磁性连接器的第一连接接头 2040包括 基板 2041、 多个探针 2042及两个磁性元件 2043 , 该些探针 2042及磁性吸 附元件 2043分别设置于该基板 2041上, 而两个磁性元件 2043分别设置于 探针组的两侧。

与该第一连接接头 2040配对使用的第二连接接头具有与该第一连 接 头 2040对应的结构, 也即金属片的数目与探针的数目且与设置位置 对应相 同, 磁性元件的数目与设置位置对应相同, 这样当第一连接接头向第二连接 接头接近的过程中, 利用两连接接头上磁性元件 2043的磁性吸引力, 使得 第一连接头的探针与第二连接头的金属片一一 对应连接。

此外,与第一连接接头配对的第二连接接头的 第二连接端子可以设置为 未伸出平面的金属片体形式,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 2040的各探针 2042可以分 别通过一弹簧(图中未显示)与基板 2041连接, 通过探针 2042下部设置的 弹簧, 当利用推动力和 /或重力作用, 使第一连接接头 2042的各探针 2042 与第二连接接头的触点接触时, 通过弹簧的弹性力, 使各探针 2042下压至 基板 2041内部, 令第一连接接头的探针与第二连接接头的金属 片——对应 连接, 探针与金属片实现点与面的接触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 接接头是分别设置于主机 和扩展坞相对移动的顶端面, 当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分别设置于主机 和扩展坞相对移动的两侧面时,磁性连接器的 连接接头的突出连接端子可以 设置为斜面结构, 以配合主机和扩展坞之间的相对移动。

另外,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接 头的基板可以为金属(如含铁)材料制成, 这样第一连接接头或第二连接接 头之上设置有磁性元件时, 另一连接接头无需设置磁性元件, 即能够使磁性 元件与另一磁性元件的基板相吸, 使两连接接头对应连接, 达到相同的技术 效果。

所述磁性连接器连接接头上, 磁性元件的设置结构并不限于为图 1 3所 示, 如图 14为另一种结构的连接接头的示意图。 参阅图 14 , 磁性连接器的 第一连接接头 2050同样包括基板 2051、 多个探针 2052及磁性元件 2053 , 与上一结构不同, 该第一连接接头 2050的磁性元件 2053嵌设于基板 2051 的中部, 而多个探针 2052均设置于该磁性元件 2053之上。 同样, 与该第一 连接接头 2050配对使用的第二连接接头, 所设置磁性元件的位置可以与磁 性元件 2053对应, 也可以无需设置磁性元件, 仅釆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基板, 第一连接接头 2050与第二连接接头连接时,通过磁性元件 2053与第二连接 接头的基板相吸即可。

所述主机 2030和连接支座 2020上所设置磁性连接器的连接接头可具有 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在此不再——列举。

以下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 中, 所述连接支座 2020 的结构形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 15为所述连接支座 20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 15 , 在本发 明的实施例中, 该连接支座 2020内部形成为前表面 2021具有开口的容纳空 间 2022 ,该容纳空间 2022的形状与主机 2030壳体的形状相对应,使得主机 2030放置于该容纳空间 2022内时, 恰好能够卡合在其中, 而不会晃动, 保 证主机 2030上的第二连接接头能够与连接支座 2020上的第一连接接头精确 定位。

其中,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中,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位于 容纳空间 2022的下底面, 而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则对应位于主机 2030的其中 一侧面 2031 (如图 16主机 2030的结构示意图 ),主机 2030在插置于连接支 座 2020时, 主机 2030的该其中一侧面 2031向下, 与容纳空间 2022的下底 面对应贴合。

另外,所述连接支座 2020中,在所述容纳空间 2022的第一内侧面 2221 和第二内侧面 (与该第一内侧面相对的侧面)上, 沿该第一内侧面 2221和 第二内侧面的长度方向分别形成有导轨轨道, 该导轨轨道的形状与主机 2030 的第一侧面 2032和第二侧面 2033相对应, 该主机 2030被插置于连接支座 2020时, 第一侧面 2032和第二侧面 2033分别与容纳空间 2022上的两个导 轨轨道配合, 使主机 2030沿着导轨轨道滑动。

通过上述的结构, 所述主机 2030插入到连接支座 2020时, 主机 2030 的侧面 2031向下, 朝向容纳空间 2022的下底面, 此时在磁性连接器上磁性 元件的吸引力, 以及主机 2030的自身重力的作用下, 主机 2030沿导轨轨道 向下滑动, 同时使主机 2030与连接支座 2020的对位偏差从大尺寸修正到小 尺寸。 这样, 在重力和磁力的合力作用下, 主机 2030继续滑动的过程中, 主机 2030的侧面 2031与容纳空间 2022的下底面接触, 同时磁性连接器的 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接头连接,沿着新的 定位结构滑动,最后稳定定位, 使主机 2030与扩展坞 2010电性连接, 系统开始通信。 因此, 容纳空间 2022 内导轨轨道的设置, 进一步加强了磁性连接器两连接接头之间的精 确对位连 接。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中, 在两连接接头接触过程中, 通 过两个平面整体接触对位, 确保两连接接头的探针能够同时接触连接, 避免 了有的探针先接触, 有的探针后接触, 导致显示器和主机之间的电连接出现 故障的问题; 另外, 利用连接支座的导轨轨道, 还能够保证磁性连接器两连 接接头能够精确对位连接。

另外, 如图 17 ,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的连接支 座还包 括一开合锁定结构 2060, 该开合锁定结构设置于容纳空间 2022的上部, 位 于容纳空间 2022的上顶面 2223内侧。如图 17 ,该开合锁定结构包括一弹簧 2061、 一连动杆 2062。 其中该弹簧 2061的一端固定设置于容纳空间 2022 的第一内侧面 2221 , 另一端与连动杆 2062固定连接,且该连动杆 2062贴合 于容纳空间 2022的后底面 2224沿水平方向设置。 另外, 在该连动杆 2062 的左、 右两端, 在垂直于后底面 2224的方向分别突出设置有一"" ^钩 2621 , 在该连动杆 2062的中间部分设置有一扳动部 2622 ,该扳动部 2622延伸进入 连接支座 2020壳体上开设的一开口 2023内。

所述主机 2030插置于所述连接支座 2020且稳定定位之后, 主机 2030 贴附于连动杆 2062的表面,且两卡钩 2621分别卡固于主机 2030的外壳体, 进一步加强主机 2030在连接支座 2020内的稳定安装效果。 当用户欲将主机 2030从连接支座 2020中取出时,只需沿垂直于容纳腔体 2022的后底面 2224 的方向,在开口 2023内向外推动扳动部 2622 ,通过扳动部 2622带动整个连 动杆 2062向远离于后底面 2224的方向移动, 使主机 2030从容纳空间 2022 中脱出, 且此时弹簧 2061的弹性力也释放, 卡钩 2621脱离对主机 2030的 卡固, 这样在取出主机 2030时, 只需要克服重力作用, 轻轻向上一提即能 够将主机 2030从连接支座 2020中取出。

上述的开合锁定结构 2060, 利用卡钩进一步加强了主机 2030与连接支 座 2020连接时的稳固性, 且在拆下主机 2030时, 只需向外推动扳动部, 即 能够使传动杆推动主机 2030克服磁力向外转动, 方便了主机 2030的拆卸工 作。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中, 如图 12 , 通过设置旋转轴 使连接支座 2020与扩展坞 2010连接, 该旋转轴的设置方式与普通翻转式笔 记本电脑的旋转轴相同, 使得主机 2030插置于连接支座 2020时, 能够随连 接支座 2020绕旋转轴相对于扩展坞 2010翻转打开或闭合,使用方式同翻转 式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方式相同。

此外,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主机, 所述主机包括: 主机壳 体; 显示单元,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面在所述主机壳体 上显露; 第一连接件, 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上, 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一第 一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与一扩展坞的第二连接 接头电性连接的第一 连接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端子 ; 其中, 当所述主 机与所述扩展坞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扩展坞的第二连接件连 接, 所 述第一表面与所述扩展坞上形成有所述第二连 接接头的第二表面贴合, 所述 至少一第一连接端子的一个与所述第二连接接 头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 中的一个——对应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扩展坞, 所述扩展坞至少包括: 键 盘; 扩展坞壳体; 第二连接件, 设置于所述扩展坞壳体上, 且所述第二连接 件包括一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与一主机的第一连接接 头电性连 接的第二连接接头, 所述第二连接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 ; 其中, 所述主机与所述扩展坞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主机的第一连接件连 接, 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主机上形成有所述第一连 接接头的第一表面贴合,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连接接 头的至少第一连接端子中的 一个——对应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主机和扩展坞中,所述 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 接件的配合形式, 可以形成为突出部与配合槽相互配合的结构, 使得主机与 扩展坞的连接过程中, 通过突出部向配合槽的滑动插设过程, 实现主机与扩 展坞连接时的对位校正。 具体主机和扩展坞的结构形式、 以及主机和扩展坞 上所设置连接器的结构形式可以参阅图 12至图 17所示, 在此不再详述。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扩展坞中至少要包含键盘 ,当然还可以包括外置显 卡、 扬声器、 摄像头、 微型投影机等等。 当然所述扩展坞还可以为一个包括 一套第一硬件系统和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配合 的第一操作系统, 该扩展坞能 够独立的作为一个家庭服务器, 用于完成下载、 数据存储等任务。 当主机与 所述扩展坞连接时主机的显示单元作为所述第 一硬件系统的显示设备, 所述 主机中的其余硬件处于非工作状态。 此时, 用户的需求由所述扩展坞内的第 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响应。 另外, 具有显示单元的所述主机为一 平板电脑, 该平板电脑具有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 。 主机即平板电脑 能够单独使用, 独立完成用户的需求。 当所述主机(即平板电脑)与到上述 具有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的扩展坞时 , 两者能够组成一个混合构架 的系统。该混合构架的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需 求以及所述主机和所述扩展坞 两者之间的处理能力,选择其中之一来完成用 户的需求或者两者协作共同来 完成用户的需求。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移动式便携设备的 连接接头釆用面与面接触 对位连接的方式, 以及在扩展坞上设置连接件, 用来达到进一步使主机与扩 展坞的连接更加牢固, 以及加强第一连接接头与第二连接接头接触时 的对位 精确度的目的, 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结构, 如包括第二表面(该第二 表面上设置有磁性连接器的其中一连接接头) 和导轨轨道的连接支座可以与 扩展坞壳体一体结构设置等, 具有多种的实现形式, 在此不再对本发明所述 移动式便携设备的各种变型形式一一进行详细 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便携设备中, 所述主机与扩展坞连接时, 磁 性连接器两连接接头上的探针能够同时接触连 接, 且达到精确对位, 另外主 机与扩展坞之间的安装与拆卸也非常方便。

对于上述实施例中主机和扩展坞釆用的第一连 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显然 可以釆用弹压式连接器, 这是因为弹压式连接器是一种常用的电连接方 式, 其特点是连接器可以与待连接装置快速的分离 和结合。参见图 18 ,其是现有 的弹压式连接器的结构图, 其包括本体 3001和探针 ( p in ) 3002。 探针 3002 整齐紧密的排列在本体 3001内部, 探针 3002的触头露出本体 3001的上表 面 3011。

且探针 3002具有弹压式结构, 如图 19所示, 每个探针包括探针本体 3021 , 弹簧 3022和探针触头 3023。 探针触头 3023在弹簧 3022的配合下可 以上下滑动。 当探针触头 3023被压缩时, 可以保证足够的预压力, 从而使 连接器和待连接装置达到紧密连接的目的。

但是,弹压式连接器的探针触头在非连接状态 下,触点是弹出且棵露的, 在多个触点密集排布时, 如果有导电物体落入, 会造成触点间短路, 使连接 器或与连接器相连的设备损坏。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 接器及应用该连接器的设 备, 以防止物体落入触点间, 从而避免短路。

当在上述实施例的便携终端的主设备或从设备 或者独立的便携设备中 应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上述第一连 接件或第二连接件的第一连接接头或第二连接 接头等效于图 18中的本体 3001 , 而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或第二连接端子则等效于 图 19中的探针 3002。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便携终端的连接器,所 述便携终端包括主设备和 从设备,所述连接器用于连接便携终端的主设 备和从设备,所述连接器包括: 连接接头, 所述连接接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端子; 保护罩, 具有至少一 个孔, 每个所述至少一个孔与每个所述至少一个连接 端子对应, 所述至少一 个孔位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上; 弹性连接件, 设置在所述连接接头和所述保 护罩之间, 所述保护罩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接头连 接, 所述弹性连接 件处于第一位置时, 所述保护罩的顶板高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端子 触头的顶 端; 所述弹性连接件处于第二位置时, 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端子的触头穿过所 述保护罩上与之对应的孔, 暴露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之上。

其中, 所述弹性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部件 , 所述弹性支撑部 件的一端固定在连接接头上, 另一端与所述保护罩相接触。

其中,所述弹性连接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定位 部件,所述定位部件包括: 第一固定部件, 位于所述连接接头上; 第二固定部件, 位于所述保护罩的侧 板, 所述弹性连接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 部件卡接。

其中, 所述弹性支撑部件包括弹簧和支撑体, 所述弹簧, 一端固定在所 述连接接头上, 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体的第一端固定; 所述支撑体的第二端与 所述保护罩的顶板内壁上没有孔的位置相接触 , 所述弹性连接部件处于第一 位置时, 所述弹簧处于自由状态, 所述支撑体将所述保护罩顶起。

其中, 所述弹性支撑部件具体为一弹簧, 所述弹簧, 一端固定在所述连 接接头上, 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保护罩上。

其中, 所述弹性支撑部件为没有电信号的连接端子。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便携终端, 包括: 主设备, 转轴, 第一连 接件, 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主设备连接; 第一接口, 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 上, 包括: 一个保护罩; 至少一个连接端子, 在保护罩上设有与每个连接端 子对应的一个孔; 具有显示功能的从设备, 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主设 备连接; 第二接口, 设置在所述具有显示功能的从设备上, 具有至少一个触 点, 所述触点的个数与所述连接端子的个数相同; 其中, 在所述具有显示功 能的从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主设备 连接时, 所述第一接口中的所 述至少一个连接端子穿过所述保护罩上与之对 应的孔与所述第二接口的所 述至少一个触点相接触; 在所述具有显示功能的从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 接件 与所述主设备分离时, 所述保护罩覆盖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端子触头的 顶端。

其中, 所述保护罩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接口相 连接。

其中, 所述弹性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部件 , 所述弹性支撑部 件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接口的连接接头上, 另一端与所述保护罩相接触。

其中,所述弹性连接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定位 部件,所述定位部件包括: 第一固定部件, 位于所述第一接口的连接接头上; 第二固定部件, 位于所述 保护罩的侧板, 所述弹性连接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所 述第二固定部件卡接。

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在连接器 处于分离状态时保护罩处 于第一位置, 即保护罩高于连接端子触点的高度, 因而能够有效的防止由异 物落入连接端子触点间而导致的短路等问题。

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便携终端或便携设备, 在具有显示功能的从设备 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主设备分离时,保 护罩覆盖了至少一个连接端子 触头的顶端, 即保护罩高于连接端子触点的高度, 因而能够有效的防止由异 物落入连接端子触点间而导致的短路等问题。

当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中, 便携终端中 的主设备和从设备的关系可以互换, 例如, 主设备具有显示功能, 并通过第 一连接件与从设备连接。 或者, 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也可以应用于上述实 施例中的便携设备和第二便携设备, 即, 便携设备具有显示功能, 并通过第 一连接件与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或者第二便携设备具有显示功能, 并通过第 一连接件与便携设备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意在对此进行限制。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 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 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 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 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 围。

在下文的描述中, 如上所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便携终端的主设备或从设 备或者独立的便携设备中应用根据本发明实施 例的连接器时, 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以理解, 上述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的第一连接接头 或第二连接接头 等效于下文的描述中的本体, 而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或第二连接端子则等效于 下文的描述中的探针。

并且,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中,扩展坞可以 被视为便携终端的 主设备, 而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可以被视为便携终端的 从设备, 或者, 扩展 坞可以被视为便携终端的从设备, 而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可以被视为便携终 端的主设备; 又或者, 扩展坞可以被视为第一便携设备, 而具有显示功能的 设备可以被视为第二便携设备, 或者, 扩展坞可以被视为第二便携设备, 而 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可以被视为第一便携设备 。

参见图 20 , 其是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相关 附图; 其中, 图 20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一位置时的立体结构 图, 图 20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一位置时的俯视 图, 图 20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一位置时的主视 图, 图 20D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一位置时的左视 图。

参见图 21 , 图 21是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相关 图, 其 中, 图 21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二位置时的立体 结构图; 图 21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二位置时的 俯视图, 图 21 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第二位置时的 主视图, 图 21D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的保护罩处 于第二位置时的 左视图。

参见图 20和图 21 ,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包括:

本体 3001 , 所述本体 300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探针(p in ) 3002 , 该本 体 3001的材质可以是塑胶, 也可以是其他不导电的材料。

探针 3002 , 紧密的排列在本体 3001内部, 探针 3002的触头露出本体 3001的上表面 301 1 ;

保护罩 3003 , 具有至少一个孔 3031 , 每个所述至少一个孔与每个所述 至少一个探针对应, 所述至少一个孔位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 3032上;

弹性连接件 3004 , 设置在所述本体 3001和所述保护罩 3003之间, 所 述保护罩 3003通过弹性连接件 3004与所述本体 3001连接, 所述弹性连接 件 3001处于第一位置时 (如图 20所示), 所述保护罩的顶板高于所述至少 一个探针触头的顶端; 所述弹性连接件处于第二位置时 (如图 20b所示), 所述至少一个探针的触头穿过所述保护罩上与 之对应的孔,暴露于所述保护 罩 3003的顶板之上。

上述弹性连接部件 300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部件, 所述弹性支 撑部件的一端固定在本体 3001上, 另一端与所述保护罩 3003相接触。

弹性支撑部件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 在此,仅以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为例进行说明。

弹性支撑部件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弹性 支撑部件包括弹簧和支撑 体, 所述弹簧, 一端固定在所述本体上, 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体的一端固定; 所述支撑体, 另一端与所述保护罩的顶板内壁上没有孔的位 置相接触, 所述 弹性连接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 所述弹簧处于自由状态, 所述支撑体将所述 保护罩顶起。

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是, 弹性支撑部件可以由没有 电信号的探针来实现。 具体而言, 参见图 20A和图 20B, 图中连接器的保护 罩两端各有一处没有孔的小平面 3034 , 该小平面 3034下即分别对应一个没 有电信号的探针, 当保护罩处于第一位置时, 该探针被压下, 当保护罩处于 第二位置时, 该探针的弹簧自由伸展, 该探针的触头部分将保护罩顶起。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下, 弹性连接部件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定位部 件, 仍参见图 20A和图 20B, 所述定位部件可以包括: 第一固定部件 3035 , 位于所述本体 3001上; 第二固定部件 3036 , 位于所述保护罩 3003的侧板 3033 , 当所述弹性连接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 3035与所 述第二固定部件 3036卡接, 从而保证保护罩不会被弹簧弹起而脱落。

弹性支撑部件的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 弹性支撑部件仅包括弹簧, 该弹 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本体 3001上, 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保护罩 3003上。 这种 情况下, 由于弹簧已经将本体和保护罩之间都相对固定 , 因而, 可以不再需 要定位部件, 同样能够保证保护罩不会由于被弹簧弹起而脱 落。

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图 20A和图 20B所示的连接器, 无论弹性支撑部件 由什么方式来实现, 该连接器都可以进一步包括: 握持部件 3037 , 该握持部 件设置在本体 3001的下部, 所凸出的厚度与保护罩 3003的厚度相适应。 该 握持部件 3037的作用是为了方便人员手工操作时保护罩 拿起或放下。

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器,在连接 器处于分离状态时保护罩 处于第一位置, 即保护罩高于探针触点的高度, 因而能够有效的防止由异物 落入探针触点间而导致的短路等问题。 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设计巧妙, 应用 简便, 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 参见图 22 , 其是根据本发明的实 施例的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的设 备结构图, 具体包括: 扩展坞 3051 , 转轴 3052 , 第一连接件 3053 , 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扩展坞连接; 第 一接口 3054 , 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 包括一个保护罩, 至少一个探针, 在保护罩上设有与每个探针对应的一个孔; 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3055 (图未 示出 ),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扩展坞连接;第 接口 3056 (图未示出 ), 设置在所述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3055上, 具有至少一个触点, 所述触点的 个数与所述探针的个数相同; 其中, 在所述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3055通过 所述第一连接件 3053与所述扩展坞 3051连接时, 所述第一接口 3054中的 探针穿过所述保护罩上的孔与所述第二接口的 触点相接触; 在所述具有显示 功能的设备 3055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 3053与所述扩展坞 3051分离时, 所 述保护罩覆盖所述至少一个探针触头的顶端。

对于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由手机来实现, 即该 手机可以放入第一连接件内, 通过第一接口与扩展坞实现连接; 此时, 该手 机的显示屏相当于扩展坞的显示设备。 该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上与扩展坞相 连的接口, 即为第二接口。 其中, 扩展坞中至少要包含键盘, 当然还可以包 括外置显卡、 扬声器、 摄像头、 微型投影机等等。 当然所述扩展坞为一个包 括一套第一硬件系统和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配 合的第一操作系统, 当具有显 示功能的设备插入到所述扩展坞中时作为所述 第一硬件系统的显示设备。 当 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与所述扩展坞分离时, 该扩展坞能够作为一个家庭服务 器, 用于完成下载、 数据存储等任务。

另外, 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3055为平板电脑, 能够单独使用, 独立完 成用户的需求, 即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具有独立的硬件系统和 与所述独立的 硬件系统配合的操作系统。 当具有独立硬件系统和独立操作系统的有显示 功 能的设备 3055插入到上述具有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 统的扩展坞时, 两者能够组成一个混合构架的系统。该混合构 架的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 以及显示功能的设备 3055和扩展坞两者之间的处理能力, 选择其中之一来 完成用户的需求或者两者协作共同来完成用户 的需求。

上述第一接口中的保护罩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所 述第一接口相连接。 上述弹性连接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支撑部件 ,所述弹性支撑部件的一 端固定在第一接口的本体上, 另一端与所述保护罩相接触。

上述弹性连接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定位部件, 所述定位部件包括: 第一 固定部件, 位于所述第一接口的本体上; 第二固定部件, 位于所述保护罩的 侧板, 所述弹性连接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二固 定部件卡接。

对于设备实施例而言, 由于其基本相似于上述连接器的实施例, 所以描 述的比较简单, 相关之处参见连接器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具有显示功 能的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 接件与所述扩展坞分离时, 保护罩覆盖了至少一个探针触头的顶端, 即保护 罩高于探针触点的高度, 因而能够有效的防止由异物落入探针触点间而 导致 的短路等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设计巧妙, 应用简便, 具有很好的市场前 景。

在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中, 着重于便携终端的主设备和从设备, 或者第一 便携设备和第二便携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 连接, 即, 便携终端的主设备 和从设备, 或者第一便携设备和第二便携设备釆用的连接 支撑装置和连接配 合装置或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可能具有的连接 件结构。 与此同时, 在将便携 终端的主设备和从设备, 或者第一便携设备和第二便携设备进行连接而 组合 为单一设备之后, 还需要能够保持便携终端的主设备和从设备, 或者第一便 携设备和第二便携设备之间的可靠连接关系。

例如,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移动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对于笔记本电 脑来说, 在满足电脑基本性能指标的基础上, 其优化设计朝着更便利、 更有 趣的方向发展。

基于此, 现有技术对笔记本电脑的器件重新进行组合, 其将屏幕和功能 较低的系统集成为一体, 即做成一平板(SLATE ) 电脑, 而将主流系统置于 笔记本电脑的底座中,且使两者可以简便地拆 分和组合。 实际使用时, SLATE 电脑可以拆下来单独工作, 提供简单的功能, 精简而轻便, 极大地提高了笔 记本电脑的便携性; 当屏幕(SLATE电脑)与底座结合在一起时, 就是一台 功能强大的笔记本电脑。其中,典型的结构形 式是平板电脑直接与底座组合, 两者之间在铰接部位实现拆分或者组合, 显然, 这种形式的缺陷是单独使用 SLATE电脑时, 闲置的底座操作面板易于落入灰尘。

有鉴于此,亟待另辟蹊径针对嵌装于壳体的平 板电脑的锁紧机构进行优 化设计, 以提高产品的使用稳定性。

针对上述缺陷, 需要提供一种锁紧机构, 以确保平板电脑与其嵌装壳体 之间的可靠连接关系, 提高产品的使用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 本发明的实施 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锁紧机构的笔记本电脑。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便携终端的 主 设备和从设备之间, 或者第一便携设备和第二便携设备之间的锁紧 机构, 用 于将便携终端的主设备和从设备, 或者第一便携设备和第二便携设备可靠地 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提供了一种用于便携终端的锁紧机构, 所述便携 终端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 所述锁紧机构用于所述主设备与其嵌装的从设 备 之间的连接; 其特征在于, 包括置于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之间的推杆 和 锁片, 所述从设备的第二壳体上具有与所述锁片对应 设置的卡槽; 所述推杆 沿所述从设备的第二壳体的外沿横向位移, 以带动所述锁片竖向位移至其伸 出端插装于所述从设备的第二壳体的卡槽中。

上述锁紧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推杆具有突起的滑块和限位部; 所述锁 片具有与所述推杆上的滑块相抵接的配合斜面 , 所述锁片置于两个相对设置 的竖向限位部之间且可沿所述两个竖向限位部 竖向位移; 所述配合斜面与所 述推杆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以便于横向位移的所述推杆带动所述锁片 竖向位移; 且, 该锁紧机构还包括:

限位组件, 置于所述平板电脑与壳体之间, 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推杆上 的限位部相配合; 和第一回位弹性部件, 其分别与所述推杆和所述平板电脑 相连; 且所述壳体上具有与所述限位组件对应设置凸 起部; 其中, 所述锁片 处于收回状态时, 所述第一回位弹性部件在所述推杆的作用下受 力变形, 且 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部相抵, 以便于限制所述推杆横向位移; 所述平板电脑嵌装于所述壳体内时, 所述凸起部压动所述限位组件至所述限 位组件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部分离, 以便于所述第一回位弹性部件带动所述 推杆横向位移至所述锁片伸出, 插装于所述壳体的卡槽中。

上述锁紧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锁片和所述推杆上的滑块均至少为两 个, 且分别沿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对应设置; 所述锁片上的配合斜面具 体为条形滑槽。

上述锁紧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 壳体表面上具有容置所述 推杆的横向 iHJ槽, 所述横向 槽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推杆的长度与其位 移行程之和。

上述锁紧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 壳体表面上还具有容置所 述锁片的竖向凹槽, 所述竖向凹槽延伸至主设备的外缘。

上述锁紧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组件具体包括: 限位件, 与所述主 设备的本体铰接,铰接点一侧的第一端部与所 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的 凸起部配合、 铰接点另一侧的第二端部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 部配合; 和第二 回位弹性部件, 置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主设备之间; 且所述限位部的一侧具 有与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一工作面, 所述限位部的另一侧具有由限 位部的顶部倾斜至推杆本体的第二工作面;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上具 有沿推杆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条形开口, 且所述推杆具有经所述从设备的所述 第二壳体的条形开口向外伸出的拨钮; 且所述锁片自伸出状态转为收回状态 的过程中, 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部在所述限位部的第二工 作面的作用下绕其 铰点转动, 至其在第二回位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与所述限位 部的第一工作面相 抵; 所述锁片自收回状态转为伸出状态的过程中, 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部在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凸起部的压动下 绕其铰点转动, 至其与所述限 位部的第一工作面脱开。

上述锁紧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回位弹性部件具体为拉伸螺旋弹 簧, 所述第二回位弹性部件具体为压缩螺旋弹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提供了便携终端, 所述便携终端包括主设备和从 设备,所述主设备嵌装在与从设备铰接的从设 备的第二壳体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之间设置有推杆和锁 片 ,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 体上具有与所述锁片对应设置的卡槽; 所述推杆沿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 体的外沿横向位移, 以带动所述锁片竖向位移至其伸出端插装于所 述从设备 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卡槽中。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 所述推杆具有突起的滑块和限位部; 所述锁 片具有与所述推杆上的滑块相抵接的配合斜面 , 所述锁片置于两个相对设置 的竖向限位部之间且可沿所述两个竖向限位部 竖向位移; 所述配合斜面与所 述推杆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以便于横向位移的所述推杆带动所述锁片 竖向位移; 且, 还包括: 限位组件, 置于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 二壳体之间, 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部相配合; 和第一回位弹性 部件, 其分别与所述推杆和所述主设备相连; 且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 上具有与所述限位组件对应设置凸起部; 其中, 所述锁片处于收回状态时, 所述第一回位弹性部件在所述推杆的作用下受 力变形,且所述限位组件与所 述推杆上的限位部相抵, 以便于限制所述推杆横向位移; 所述主设备嵌装于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内时, 所述凸起部压动所述限位组件至所述限位 组件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部分离, 以便于所述第一回位弹性部件带动所述推 杆横向位移至所述锁片伸出, 插装于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卡槽中。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 所述锁片和所述推杆上的滑块均至少为两 个, 且分别沿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对应设置; 所述锁片上的配合斜面具 体为条形滑槽。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 壳体表面上具有容置所述 推杆的横向 iHJ槽和容置所述锁片的竖向 iHJ槽; 其中, 所述横向 iHJ槽的长度大 于或者等于所述推杆的长度与其位移行程之和 , 所述竖向凹槽延伸至主设备 的外缘。

上述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组件具体包括: 限位件, 与所述主 设备的所述第一壳体铰接,铰接点一侧的第一 端部与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 壳体上的凸起部配合、 铰接点另一侧的第二端部与所述推杆上的限位 部配 合; 和第二回位弹性部件, 置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主设备之间; 且所述限位 部的一侧具有与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第 一工作面, 所述限位部的另一 侧具有由限位部的顶部倾斜至推杆本体的第二 工作面; 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 二壳体上具有沿推杆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条形开 口,且所述推杆具有经所述从 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的条形开口向外伸出的拨 钮; 且所述锁片自伸出状态转 为收回状态的过程中, 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部在所述限位部的第二工 作面的 作用下绕其铰点转动, 至其在第二回位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与所述限位 部的第 一工作面相抵; 所述锁片自收回状态转为伸出状态的过程中, 所述限位件的 第一端部在所述从设备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凸起 部的压动下绕其铰点转动, 至 其与所述限位部的第一工作面脱开。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锁紧机构用于便携终端 的从设备的第二壳体的 外沿, 其推杆和锁片置于主设备与从设备的第二壳体 之间。 实际操作时, 通 过推杆沿壳体的外沿横向位移带动锁片竖向位 移, 直至其伸出端插装于从设 备的第二壳体的卡槽中,从而实现主设备与其 嵌装的从设备的第二壳体之间 的可靠连接; 反之, 当主设备自从设备的第二壳体上拆下来后, 从设备的第 二壳体依然可以翻转扣合在从设备上,从而有 效避免了灰尘侵袭从设备的操 作面板的问题, 大大提高了便携终端的使用稳定性。

此外, 在本方案中推杆与锁片的位移方向大致相垂直 , 也就是说, 施力 部件与执行部件的位移方向不同,从而可大大 节省前述两个位移部件的布置 空间, 节构设计较为紧凑, 符合便携终端外形尺寸小型化的趋势要求。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优选方案的操作过程具体如 下:将主设备嵌装于从设 备的第二壳体时, 从设备的第二壳体上的凸起部压动限位组件, 使得限位组 件与推杆上的限位部分离, 此时推杆在第一回位弹性部件的带动下相对于 主 设备横向位移, 同时, 由于推杆上的滑块与锁片上的配合斜面相抵, 滑块随 着推杆的位移推动与其配合的锁片产生竖向位 移, 至锁片的伸出端插装于从 设备的第二壳体的卡槽内; 组装完成后, 主设备与从设备的第二壳体受锁紧 机构的限制可靠地嵌装为一体。 当需要将主设备拆卸下来时, 拨动推杆可以 推动锁片产生竖向位移, 至锁片的伸出端自从设备的第二壳体的卡槽内 脱出 后, 限位组件与推杆上的限位部相抵, 即可将主设备自从设备的第二壳体中 取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提供的锁紧机构结构设计合理, 应用于主设 备与从设备的第二壳体之间, 易于进行主设备的拆装操作; 同时, 可有效地 避免非正常解除锁紧的现象, 从而有效提高产品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主设备 的第一壳体的表面上具有 容置所述推杆的横向凹槽和容置所述锁片的竖 向凹槽; 如此设计, 确保结构 更加紧凑。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又一优选方案中,限位部 的一侧具有与所述推杆的 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一工作面, 与限位件配合以保持锁片位于收回状态, 便于 操作主设备; 限位部的另一侧具有由限位部的顶部倾斜至推 杆本体的第二工 作面, 与限位件配合以便于锁片由伸出状态至收回状 态的转换, 从而提高机 构的可操作性。

当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中, 便携终端中 的主设备和从设备的关系可以互换, 即, 可以将从设备嵌装在主设备的第一 壳体中。 此外, 上述锁紧机构也可应用于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便 携设备和第二 便携设备的实施例, 即, 应用于将第一便携设备嵌装在第二便携设备的 第二 壳体中, 或将第二便携设备嵌装在第一便携设备的第一 壳体中。 如上所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锁紧机构可适用于任何 平板电子产品与其嵌装壳体 之间的连接, 特别适用于笔记本电脑。

在下文的描述当中,以笔记本电脑为例来描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便携终 端。 这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下面的描述中, 平板电脑可以被视 为便携终端的主设备, 而底座被视为便携终端的从设备, 或者平板电脑可以 被视为便携终端的从设备, 而底座被视为便携终端的主设备。 又或者, 平板 电脑可以被视为第一便携设备, 而底座被视为第二便携设备, 或者, 平板电 脑可以被视为第二便携设备, 而底座被视为第一便携设备。 本发明的实施例 并不意在对此进行限制。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用于平板电 脑与其嵌装壳体之间的 锁紧机构, 该锁紧机构包括置于所述平板电脑与壳体之间 的推杆和锁片, 所 述壳体上具有与所述锁片对应设置的卡槽; 所述推杆沿所述壳体的外沿横向 位移, 以带动所述锁片竖向位移至其伸出端插装于所 述壳体的卡槽中; 从而 确保平板电脑与其嵌装壳体之间的可靠连接关 系, 提高产品的使用稳定性。

不失一般性, 下面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文中涉及的横、 竖等方位词是以推杆部件为基准定义的: 在平板电脑 所平行的平面内, 横向为推杆的位移方向, 竖向与推杆的位移方向相垂直; 应当理解, 所述横、 竖等方位词的使用不应当限制本发明的实施例 请求保护 的范围。

请参见图 23和图 24 , 其中, 图 2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笔记本电 脑的打开状态前侧示意图, 图 24为后侧示意图。

笔记本电脑 41 00具有底座 401 0、 与底座 401 0铰接的壳体 4020及嵌装 于壳体 4020中的平板电脑 4030。 使用时, 用户可以将平板电脑拆下来单独 操作, 便捷地使用其简单的功能, 比如, 阅读邮件、 观看视频、 玩游戏等; 上述底座 401 0至少要包含键盘, 当然还可以包括外置显卡、 扬声器、 摄像 头、 微型投影机等等。 平板电脑 4030与底座 401 0结合在一起时, 可以按照 现有笔记本的操作方式操作该平板电脑 4030 (例如,通过键盘对平板电脑进 行输入等等), 同时底座 401 0中的设备起到了对平板电脑 4030扩展的功能 (例如, 外置显卡提高了平板电脑 4030的显示效果)。 当然底座 401 0还可 以为一个包括一套第一硬件系统和与所述第一 硬件系统配合的第一操作系 统, 该底座 401 0能够独立的作为一个家庭服务器, 用于完成下载、 数据存 储等任务。 当平板电脑 4030与底座 401 0连接时平板电脑 4030的显示单元 作为所述第一硬件系统的显示设备, 平板电脑 4030的其余硬件处于非工作 状态。 此时, 用户的需求由底座 401 0内的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一操作系 统响应。 另外, 平板电脑 4030能够单独使用, 独立完成用户的需求(平板 电脑 4030本身就具有一个硬件系统以及与该硬件系 对应的操作系统)。 当 平板电脑 4030与到上述具有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 的底座 401 0连接 时, 两者能够组成一个混合构架的系统。 该混合构架的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 需求以及所述平板电脑 4030和所述底座 401 0两者之间的处理能力,选择其 中之一来完成用户的需求或者两者协作共同来 完成用户的需求。具体请一并 参见图 25、 图 26和图 27 , 其中, 图 2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平板电脑与 壳体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 26为平板电脑拆卸后的底座和壳体的前侧示意 ; 图 27为平板电脑的后侧示意图。

请一并参见图 28和图 29 , 其中, 图 28是图 23中所示 A - A剖切位置 的剖面图, 图 2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平板电脑的局部剖 的示意图。

与底座 401 0相铰接侧的壳体 4020外沿上设置有嵌装平板电脑 4030的 限位凹槽 4201 ,在相对侧外沿处的平板电脑 4030与壳体 4020之间设置有锁 紧机构 4040 ; 平板电脑 4030与壳体 4020嵌装为一体后通过锁紧机构 4040 保持两者之间的可靠连接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底座 401 0、 壳体 4020和平板电脑 4030等主要功 能部件与现有技术大致相同,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 现, 故本文不再赘述。 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平板电脑 4030 与其嵌装壳体 4020之间的锁紧机构。

请参见图 30和图 31 , 两图中所示锁片 4002处于收回状态。 其中, 图 3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锁紧机构的装配关 示意图, 图 31是后侧视角 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 锁紧机构 4040包括推杆 4001、 两个锁片 4002、 限位组件

4003和第一回位弹性部件 4004。

推杆 4001具有突起的两个滑块 401 1和限位部 4012 , 设置在平板电脑 4030与壳体 4020之间,且可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壳体 4020的外沿横向位移; 优选地,在平板电脑 4020的本体表面上设置有容置推杆 4001的横向凹槽(图 中未示出), 这样, 可以将推杆 4001置于该横向凹槽内, 横向凹槽的长度大 于或者等于所述推杆的长度与其位移行程之和 , 以满足推杆位移的要求。

两个锁片 4002沿推杆 400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每个锁片 4002上均 具有与推杆 4001上的滑块 401 1相 4氏接的配合斜面, 该配合斜面与推杆的长 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同时, 每个锁片 4002分别置于两个相对设置的竖向 限位部之间, 且可沿两个竖向限位部进行竖向位移; 以便于横向位移的推杆 4001带动锁片 4002竖向位移。 图中所示, 该配合斜面具体为贯穿锁片 4002 的条形滑槽 4021 ,条形滑槽 4021的两侧壁用于与滑块 401 1配合使用。应当 理解, 条形滑槽 4021可以是非贯穿锁片 4002的盲槽。 此外, 与滑块 401 1 相抵接的配合斜面也可以釆用其他结构形式, 只要满足使用需要均在本发明 的实施例保护的范围内。 如图 29所示, 在平板电脑 4030的本体表面上还具 有容置锁片 4002的竖向凹槽 4301 , 竖向凹槽 4301延伸至平板电脑 4030的 外缘, 以便于锁片 4002 自平板电脑的外沿伸出, 该竖向凹槽 4301的两侧壁 即为竖向限位部。 实际上, 竖向限位部还可以固定设置在平板电脑 4030的 本体表面上的限位凸起(图中未示出); 当然, 图中所示的结构更加紧凑, 利于提高整机性能。

第一回位弹性部件 4004分别与推杆 4001和平板电脑 4030的本体相连, 以便于在推杆 4001带动锁片 4002收回的同时, 该第一回位弹性部件 4004 受力变形, 储备用于推杆 4001回位的弹性变形能; 图中所示, 第一回位弹 性部件 4004具体为拉伸螺旋弹簧, 其一端挂装在推杆 4001上、 另一端挂装 在平板电脑 4030上(图中未示出)。 实际上, 也可以根据装配空间及所需要 的回位作用力选择压缩螺旋弹簧或者其他结构 形式。

限位组件置于平板电脑 4030与壳体 4020之间, 限位组件与推杆 4001 上的限位部 4012相配合。 且, 壳体 4020上具有与该限位组件对应设置凸起 部 4202及与每个锁片 4002的伸出端对应设置的卡槽 4203 ; 具体请参见图 32和图 33 , 两图所示锁片 4002处于伸出状态。 当用户需要单独使用平板电 脑 4030时, 锁片 4002处于收回状态, 此状态下, 拉伸螺旋弹簧受拉变形且 限位组件与推杆 4001上的限位部 4012相抵, 以便于限制推杆在拉伸螺旋弹 簧的作用下回位, 也就是说, 使得推杆 4001保持该相应的工作位置, 即保 持锁片 4002的收回状态。平板电脑 4030嵌装于壳体 4020内时,凸起部 4202 压动限位组件至其与推杆 4001上的限位部 4012分离, 这样, 在拉伸变形的 拉伸螺旋弹簧作用下,推杆 4001横向位移回位至锁片 4002伸出并插装于壳 体 4020的卡槽 4203中。

特别说明的是,以组装为一体的平面电脑 4030与壳体 4020之间的可靠 配合为设计原则,伸出后与卡槽 4203配合的锁片 400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 者除两个以外的多个。

具体地 ,限位组件 4003具体包括限位件 4031和第二回位弹性部件 4032 ; 其中, 限位件 4031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杠杆机构, 其中部伸出的铰接轴 431 1 与平板电脑 4030的本体铰接, 铰接点一侧的第一端部 4312与壳体 4020上 的凸起部 4202配合、 铰接点另一侧的第二端部 431 3与推杆 4001上的限位 部 4012配合。

第二回位弹性部件 4032置于限位件 4031与平板电脑 4030之间, 图中 所示, 所述第二回位弹性部件 4032具体为压缩螺旋弹簧。 限位部 4012的一侧具有与推杆 400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一工作面 4121 , 限位部 4012的另一侧具有由限位部 4012的顶部倾斜至推杆 4001本 体的第二工作面 4122 ; 此外, 壳体 4020上具有沿推杆 4001的长度方向设置 的条形开口 4204 , 且推杆 4001具有经壳体 4020的条形开口 4204向外伸出 的拨钮 401 3。

下面简要说明该笔记本电脑的锁紧机构的工作 过程。

将平板电脑 4030嵌装于壳体 4020时, 即锁片 4002 自收回状态转为伸 出状态的过程。 限位件 4031的第一端部 431 1在壳体 4020的凸起部 4202的 压动下绕其铰点转动,如图 34所示,直至其与限位部 401 2的第一工作面 4121 脱开。 与此同时, 推杆 4001在第一回位弹性部件 4004的带动下相对于平板 电脑 4030横向位移,且由于推杆 4001上的滑块 401 1与锁片 4002上的条形 滑槽 4021的侧壁相 ·ί氏, 滑块 401 1随着推杆 4001的位移推动与其配合的锁 片 4002产生竖向位移, 至锁片 4002的伸出端插装于壳体 4020的卡槽 4203 内, 如图 35所示, 此状态下, 限位件 4031的第二端部位于限位部 4012的 第二工作面 4122—侧。

将平板电脑 4030拆卸下来时,即锁片 4002 自伸出状态转为收回状态的 过程。 拨动拨钮 401 3 , 推杆 4001反向推动锁片 4002产生竖向位移, 至锁片 4002的伸出端自壳体 4020的卡槽 4203内脱出,限位件 4031的第二端部 431 3 在限位部 4012的第二工作面 4122的作用下绕其铰点转动, 至其在第二回位 弹性部件 4032的作用下与限位部 4012的第一工作面 4121相抵, 可将平板 电脑自壳体中取出。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 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 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实体或操作区 分开来, 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 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 系或者顺序。 而且, 术语 "包 括"、 "包含" 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 从而使得包括 一系列要素的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 而且还包括没 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所 固有的要素。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 由语句 "包括一个 ... ... " 限定的要 素, 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 相同要素。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 施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 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 , 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 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这里所称得的存储介质, 如: R0M/RAM、 磁碟、 光盘 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实 施例中的技术可借助软 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 基于这样的理解, 本申请实施例中 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 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 式体现出来, 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 如 R0M/RAM、磁碟、 光盘等, 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 是个人计算机, 服务 器, 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 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 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釆用递进的方式描 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 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 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 相互参照, 重复部分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 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 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 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