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RECUPERATIVE ABSORPTION-GENERATION SYSTEM AND RECUPERATIVE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134129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recuperative absorption-generation system and a recuperative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are provided. The recuperative absorption-generation system comprises a generator (3), a first absorber (1), a second absorber (2), a third absorber (8), a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6), a vapor-separating chamber (7), a first solution pump (4) and a second solution pump (5). The first absorber (1) is connected to the third absorber (8). The third absorber (8) is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absorber (2) through the second solution pump (5). The second absorber (2) is connected to the generator (3) through the first solution pump (4)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6). The generator (3) is connected to the vapor-separating chamber (7)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6)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2). The vapor-separating chamber (7)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absorber (1). The first absorber (1) has a heated medium pipeline and a cool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with the exterior respectively. A coolant liquid pipeline provided at the exterior is connected to the third absorber (8) and then the third absorber (8) has a cool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absorber (2). The third absorber (8) has coolant vapor passages connected to the exterior and the vapor-separating chamber (7) respectively. The generator (3) further has a drive heat medium pipeline and a cool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with the exterior respectively. A series of recuperative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the recuperative absorption-generation system with other components comprising a condenser (A) and an evaporator (B).

Inventors:
LI HUAY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0/001785
Publication Date:
November 03, 2011
Filing Date:
November 08, 201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I HUAYU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5B15/12; F25B27/02; F25B30/04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832677A2010-09-15
CN101458006A2009-06-17
CN2558933Y2003-07-02
CN1268652A2000-10-04
JP2004257705A2004-09-16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1. 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 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 与第二吸 收器 (2) 连通, 第二吸收器 (2)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溶液热交换器 (6) 与发生器 (3) 连通, 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发生器 (3 )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形成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 其中, 发生器变为精馏塔时, 第二吸收 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 与精馏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2)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2. 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 二溶液泵、 溶液热交换器、 分汽室和第三吸收器组成;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 吸收器 (8) 连通, 第三吸收器 (8)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 ) 连通, 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7 ) 连通, 分汽室 (7) 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还分别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7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吸收器(8 )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三吸收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发生器(3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其中, 发生器为精 馏塔时, 第二吸收器(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溶液热交换器(6)与精馏塔连 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 与分汽室 (7 )连通, 精 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

3. 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三吸收器 (8)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三溶液泵和溶液节流阀, 将分汽室 (7 ) 有浓 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分汽室(7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 与第一 吸收器(1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10) 与第三吸收器(8 )连通, 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 统。

4.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增加冷 凝器、 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 将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 (C) 与蒸发器(B)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确定为蒸发器(B)有冷剂 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2)连通、 或确定为冷凝器 (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 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 ) 连通, 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 1785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

5.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增加冷 凝器、 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 将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 (C) 与蒸发器(B)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将第三吸收器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B)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8 ) 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 与第三吸收器(8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 蒸发器 (B) 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D) 与第三吸收器 (8)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8 ) 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或确定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E) 与第三吸收器(8)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冷凝 器 (A)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B)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 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增加冷 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 将发 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 冷凝器 (A)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C) 与第一蒸发器 (B) 连通, 第一蒸发器 (B) 连通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 与第二蒸发器(F)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B)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 三吸收器 (8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F)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 收器 (8)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 (8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 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B)或第二蒸发器(F)有冷剂液管路经冷 剂液泵 (D) 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8)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或确定为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G) 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 吸收器(8)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B) 和第二蒸发器 (F)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 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阔, 第一溶液泵(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I ) 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I )之后与第一发生器(3)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 二吸收器 (2 )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 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冷凝器 (A)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 形成单级并 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4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I ) 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I )之后与第一发生器(3 )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7)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冷凝器 (A)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 形成单级并联 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第 二发生器(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 器 (2 )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冷凝器 (A)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双效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一发生 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7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第二发 生器(H)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 ) 与分汽室 (7)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H)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 流阀(J)与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11.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9-10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I )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 形成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 与第一发生器(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 )、 第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一溶液热交换器 (6 )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 通后第二发生器(H)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 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 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 与分汽室 (7 )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 )、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7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 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 (J) 与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 通, 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2-13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 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和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 形成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15.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和新 增第二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 (4) 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二发生 器 (H) 连通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 与第三发生器 (L) 连通, 第二发生器 (Η) 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之后和第三发生器 (L)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Μ)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3)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 吸收器 (2)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Α) 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Η)连通后第二发生器(Η)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 与冷凝器 (Α)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Η)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L) 连通后第三 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Ν) 与冷凝器(Α)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 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Α) 连通, 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和 新增第二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 (4) 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二发 生器 (Η) 连通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Μ) 与第三发生器 (L) 连通, 第二发生器 (Η)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之后和第三发生器 (U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Μ)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3)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二吸收器 (2 ) 与分汽室 (7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 与冷凝器 (A)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L) 连通后第三发 生器(U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Ν) 与冷凝器(Α)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L)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Α) 连通, 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和新 增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 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Μ)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 )和第二吸收器(2 ) 与第一吸收器

(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Μ) 与第二发生器(Η) 连通, 第二发生器 (Η)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三发生器 (L) 连通, 第三发生器(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2 ) 与第一吸收器

( 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Α)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Η)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Η)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 阀 (J) 与冷凝器 (Α)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Η)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 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Ν) 与冷凝器 (Α) 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 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L)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Α) 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三 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和 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与第一发生器(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Μ) 与第一发生器 (3)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 与分汽室

(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Μ) 与第二发生器 (Η) 连通, 第二发生器 (Η)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三发生器 (L) 连通, 第三发生器(L)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2) 与分汽室 (7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Η)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Η)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 与冷凝器(Α)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 器(Η)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节流阀 (Ν) 与冷凝器 (Α) 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 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L)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Α) 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 新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增第二节流阀、 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 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 第三发生器

(L)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 (K)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 与 第一发生器(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 收器(2)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收器(2)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H)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 与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 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节流阀 (N) 与冷凝器 (A) 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 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L)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 新增第二节流阀、 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4 )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 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 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 与第三发生器(L)连通, 第三发生 器(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二发生器(H) 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 与 第一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和第二吸 收器(2)与分汽室(7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7)连通, 将 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L)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L)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 流阀(Ν)与冷凝器(Α)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L)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Α) 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21.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 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将蒸发器 (Β)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Β)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Q) 连通, 蒸发器(Β)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Ρ)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或冷凝器(Α)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J) 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形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第三吸收器 (8) 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5)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8)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 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蒸发器 (B) 有冷剂蒸汽 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 收-蒸发器(Q) 连通, 蒸发器 (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P) 与吸收-蒸发器(Q)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 或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 和第三吸收器 (8) 连通,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 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所述、 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吸收-蒸发器、 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分汽室 (7) 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调整为分 汽室 (7)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与第一吸收器 (1) 连 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 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 路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 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蒸 发器 (B)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Q) 连通, 蒸发器 (B)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 剂液泵(P)与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或冷凝器 (A)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吸收-蒸发器 (Q) 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 (Q)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24.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所述、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分汽室(7) 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 收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与第三吸收器

(8) 连通, 取消蒸发器 (B) 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将蒸发器 (B) 有冷 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D) 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 (2) 连通、 或冷凝器 (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 与第三吸收器 (8) 连 通后第三吸收器(8)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相应调整为蒸发器 (B)有冷 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D) 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 与第一吸收器 (1) 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 或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 与第三吸收器(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8)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和第二 吸收器 (2) 连通,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新增吸收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阔,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与发生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器 (3) 连通, 将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 与 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与新增吸收 器(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2)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P)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或调整为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第 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新增吸收 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所述、 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冷剂液 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6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发生器 (3 ) 连通, 将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7 )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3) 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7 )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B)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P) 与第一吸 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或调整为冷凝 器 (A)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新增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6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 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I ) 与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新增吸收器 (R)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M) 与第一发生器(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第一吸收 器(1 )连通调, 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通,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5- 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6) 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I ) 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7 )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吸收器 (2 ) 与分汽室

(7 )连通调, 将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0.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27-2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S)连通, 第二冷凝器(S)还有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第一发生器(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 (A) 连通, 第二冷凝器 (S)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一发 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31.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发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新增 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二发生器(H)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新增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 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2.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5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 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 )和第三吸收器(8 )连通调整为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器(R)连通, 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 I ) 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1 )和第三 吸收器(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R)还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或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3.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31-32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 第二发生器(H)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S ) 连通, 第二冷凝器(S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节流阀(J)与蒸发器(B)连通, 第二冷凝器(S)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二冷凝器、 第一吸收器或再加 上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还可选择将第 一冷凝器 (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C) 与蒸发器 (B) 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 (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C) 与第二冷凝器 (S) 连通。

34. 回热式窠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取消第一吸收器 (1 ) 与外部连 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将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D)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液管 路经冷剂液泵(D)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 吸收器 (2 ) 和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或将冷凝器 (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 与 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冷 凝器 (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 (2 ) 和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 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5.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取消第一吸收器 (1 ) 与外部连 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冷剂液泵(P)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 连通、 或冷凝器(A)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 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 连通, 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 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6.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所述、 第三吸收器 (8) 无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新增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 溶液泵 (K)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 与第二发生器 (Η) 连通, 第二发生器 (Η) 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I ) 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第二发生器(Η)还分别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冷凝器 (Α)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取消第一吸收器(1 )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第二冷剂液泵 或新增节流阀, 蒸发器(Β)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Ρ)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 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 或冷凝器(Α)增设冷剂液管路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经新增节流阀 (J)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器(R)连通, 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 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7.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吸收-蒸发器、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蒸发器(Q)连通, 吸收-蒸发器(Q)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K)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I ) 与第二发生器(H)连通, 第二发生器(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 I ) 与吸收-蒸发器 (Q) 连通, 第二发生器 (H)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B)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P) 与 吸收-蒸发器(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Q)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或冷 凝器 (A)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吸收-蒸发器 (Q)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Q)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形成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8.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2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 取消新增吸收器 (R) 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蒸发器(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P) 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后新增吸收器(R)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 )和第三吸收器(8)连通、 或冷凝器(A)增设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新增吸收器(R)连通后新增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 与第一吸收器 (1 ) 和第三吸收器 (8) 连通, 形成由新增吸收器和第二发生器二者共同向第 一吸收器或共同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

39.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7-20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 高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 (al ) 连 通, 高温冷凝器 (al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 (bl ) 与冷凝器(A)连通, 高温冷凝器

(al )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

40.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5-20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 中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 (al ) 连 通, 高温冷凝器 (al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 (bl ) 与冷凝器(A)连通, 高温冷凝器

(al )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

41.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7-1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将低压发生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与第一蒸 发器连通, 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二级吸收器 (a2 ) 连通, 二级吸收器 2 )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 (c2) 和二级溶液 热交换器 (d2 ) 与二级发生器 (b2) 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 交换器 (d2) 与二级吸收器 (a2) 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134129 PCT/CN2010/001785 收式热泵。

42.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7-1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 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二级冷凝器和二级 节流阀, 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2) 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 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 (c2) 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与二级发生器 (b2) 连通, 二级发 生器 (b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与二级吸收器 (a2) 连通, 二级发生 器 (b2)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 (e2)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冷凝器(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 (f2)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二级吸收器(a2) 和二级冷凝器 (e2)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 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3.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5-20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将中压发生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中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 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a2) 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 (c2) 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与二级发生器 (b2) 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与二级吸收器 (a2) 连通, 二 级发生器 (b2)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 吸收器 (a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 汽、 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4.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5-20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 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二级冷凝器和二级 节流阀, 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a2) 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 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 (c2) 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与二级发生器 (b2) 连通, 二级发 生器 (b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与二级吸收器 (a2) 连通, 二级发生 器 (b2)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 (e2)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冷凝器(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 (f2)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二级吸收器(a2) 和二级冷凝器 (e2)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 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 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和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

背景技术:

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余热利用的前提是热 泵能够将热量自余热温度提升到用户需求 的温度以上, 同时还要使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尽可能 地高; 同理, 制冷时在满足用户 的需求前提下也要尽可能高地发挥驱动热介质 的制冷效益。 这要求所采用的相应机组有着合 理的结构和工作流程,更要求在不同的工作参 数区间都有相对应的高性能指数的吸收式热泵 。

为使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和性能指数 得到提高, 人们先是通过研究得到了不同 效数和不同级数的机组, 进而采用增加供热端、 增加供热流程等方法进行不同热泵流程的复 合得到更为细致的效数和级数, 它们对应着相应的性能指数。 但是, 不同效数的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的工作参数区间是不相连的, 在性能指数上更是有着较大的差别; 不同级数的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在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两方面同样 存在较大的差别。

从机组内部流程来看, 为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 关键在于降低进入发生器 的溶液浓度; 为了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 关键在于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溶液浓度。 如果能 够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 同时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溶液浓度和降低进入发 生器的溶液浓度, 并 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需求来选择溶液浓度 提高和降低的幅度,这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为了提升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 使其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数和实现工作参数之间 和性能指数之间的无间断衔接, 本发明采用巧妙的流程, 将回热原理应用于溶液的吸收-发生 过程,建立起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并得到 同效数、不同级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 再结合已有的技术措施, 实现不同工作参数区间对应相应的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 实现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在工作参数区间和性能指数上的连 续衔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回热式吸收-发生系 和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首先提 出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 然后在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不同的构 , 得到一系列回热 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 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 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 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 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 收 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 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形成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 其中, 发生器变为精馏塔时, 第二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 与精馏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

2.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 二溶液泵、 溶液热交换器、 分汽室和第三吸收器组成;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 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 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 S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 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其中, 发生器为精馏塔时,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 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3.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是在第 2项所述、 第三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三溶液泵和溶液节流阀, 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 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4.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项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 、 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 定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连通、 或确定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还有 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2项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 、 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与蒸发器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 定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三吸 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连通、 或确定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 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还有 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3项所述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 、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 将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连通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与第二蒸 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 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 或确定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形 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二 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 热交換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 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并联双效回热 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 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阔,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 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10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 形成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

12.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 二 溶液热又秧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浴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 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第 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 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 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 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 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 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2- 13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和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 形成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15.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阔和新增第 二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之后和第三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之后 均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 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 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 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和新增 第二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之后和第 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之 后均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 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 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 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 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和新增第 二 ! ,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荥和第一 溶液'热 器垤通 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 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 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 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 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18.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阔和新增 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 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 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 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 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 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 新增第 二节流阀、 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 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 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 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 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 新增 第二节流阀、 新增第一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 和第二溶液 热 王器迕通, 弟二及王器^^ 浴淞官¾¾靳堦弟 袱 父 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 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 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 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阔,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 连通, 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冷凝器增设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阔, 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 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液 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 第三吸收器连通、 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节流阀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第三吸 收器连通,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项所述、 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蒸发器、 第 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 为分汽室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 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形成 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项所述、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分汽室有浓溶 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取消蒸发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 将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或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与第三吸 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相应调整为蒸发器 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 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 器和第二吸收器连通、 ¾冷凝器 ¾ 刑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 收器连通,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 增吸收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 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 整为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调整为冷 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第一吸收器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26.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项所述、 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冷剂液泵或 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 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 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 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 整 为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调整为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6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 通和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一发生器 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 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 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 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 j i第一类吸收式热荥, 是在第 5-6项所还的仕一凹热 ,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 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调,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 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 热泵。

30.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27-2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 一 冷凝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新增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 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1.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连通和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二发生器 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 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2.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 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 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 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或分别向第一 吸收器和第三吸收 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33.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31- 32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 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二冷凝器、 第一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双发 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还可选择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 流 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34.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 通和有 _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営路与外 吸叹益 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将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 器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 与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将冷凝器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分别与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吸收器连通, 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 收 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35.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 通和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取消第一吸收器 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冷凝 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器连通, 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6.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项所述、 第三吸收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 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取消第一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 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 新增节流阀, 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后 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 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新 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7.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吸收-蒸发器、 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阔, 将 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 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 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 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 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 泵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或冷凝器增设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 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形成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 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8.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2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新增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 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蒸发器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后新增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 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 或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 吸收器连通后新增 吸收器冉 冷刑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 连通, 形成由新増吸收器和第二发 生器二者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或共同向第一吸收 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9.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7-20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 高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连 通, 高温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高温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0.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5-20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 中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连 通, 高温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高温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1.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7-1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 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 通, 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 收器连通,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 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 , 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 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二级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 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 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2.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7-14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 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 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 通, 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 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 器与 二级吸收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 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二级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二级吸收器和二 级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 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

43.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5- 20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将中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中压 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 连通, 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 吸收器连通, 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 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 通, 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 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 通和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向二级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

44.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5-20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 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阔, 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 通, 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 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 器与 二级吸收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 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二级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二级吸收器和二 级冷凝益^^別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分別冋弟一^凝器和二级 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 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第 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原理、 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第 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第 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 吸收式热泵第 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 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 吸收式热泵第 3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 吸收式热泵第 4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 吸收式热泵第 5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 图 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 图 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3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15 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

图 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个结构和流程示 图 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 图 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个结构和流程示 图 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 图 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3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3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4个结构和流程示 图 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5个结构和流程示 发明所提供的单发生器两级 IEJ热式第一类吸收式 流桎不 意图。

图 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2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2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3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3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4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3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5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3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6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3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7个结构和流程示 图 27-33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 泵, 由第一发生器或第二发生器向 第二级热泵流程提供冷剂蒸汽。

图 3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8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3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9个结构和流程示 意图。

图 3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0个结构和流程 示意图。

图 3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1个结构和流程 示意图。

图 3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2个结构和流程 示意图。

图 34-38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 泵, 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 或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或由新增吸 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二级热泵流程提供 剂蒸汽。

图 3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 温供热端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 温供热端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单级并联双效为第 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单级并联双效为第 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 1一第一吸收器, 2—第二吸收器, 3—发生器 (精馏塔) /第一发生器, 4一第一溶液 泵, 5—第二溶液泵, 6—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分汽室, 8—第三吸收器, 9 一第三溶液泵, 10—溶液节流阀。

图中, A—冷凝器 /第一冷凝器, B—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 C一节流阀 /第一节流阀, D—冷 剂液泵 /第一冷剂液泵, E—第二节流阀, F—第二蒸发器, G—第三节流阀, H—第二发生器, I一 怏器, J一新堦节流阀 /新増第一节流阀, κ一靳堦 r; 浴凇汞,

L一第三发生器, 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N—新增第二节流阀, 0—新增第二溶液泵, P—第二 冷剂液泵, Q—吸收-蒸发器, R—新增吸收器, S_第二冷凝器。

图中, al—高温冷凝器, bl—高温节流阀; a2—二级吸收器, b2—二级发生器, c2—二 级溶液泵, d2—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e2—二级冷凝器, f2—二级节流阀。

需要指出和说明的是:

①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6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而实现部分汽化, 其中溶液热交换器 6不仅具有热交换的作用, 它也起到了溶液节流阀节流降压的作用; 必要 时可在浓溶液管路上增加溶液节流阀。

②在单级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第一发生器 3和第二发生器 H也被称为高压 发生器和低压发生器; 同理, 在单级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第一发生器 3、 第二 发生器 H和第三发生器 L也被称为高压发生器、 中压发生器和低压发生器。

③ "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的 "并联"是指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实现双效流程时溶液循环为并联; "单级并联三效"亦如此。

④ "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的 "串联"是指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实现双效流程时溶液循环为串联; "单级串联三效"亦如此。

⑤诸如 "单级双效"等术语中的 "单级"是引用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的称呼, "双效" 也是沿用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高温驱动热介 质发生作用的角度来称呼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 1所示的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和溶 液热交换器组成; 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吸 收器 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溶液热交换器 6与发生器 3连通, 发生器 3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发生器 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

②流程上, 来自外部的低温冷剂蒸汽 (冷剂液吸收低温热产生的蒸汽或余热蒸汽) 进入 第一吸收器 1、 被来自发生器 3 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 第一吸收器 1 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5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吸收来自 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 2的溶液,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 溶液泵 4和溶液热交换器 6进入发生器 3;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并对外释放 冷剂蒸汽, 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6放热、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汽化, 汽化后的溶液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图 2所示的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精馏塔、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溶 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吸收器 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溶液热交换器 6与精馏塔 3连通, 精馏塔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 分汽室 7还有浓溶液管 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 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分汽室 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精馏塔 3还分别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i g外部的低温冷刑蒸汽和釆目分汽至 7 的冷刑然 i、 来自分汽室 7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 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 汽;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5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 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 2的溶液,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和溶液热 交换器 6进入精馏塔 3;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精馏塔 3的溶液并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和放热于 被加热介质, 精馏塔 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6放热、 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汽 化, 汽化后的溶液进入分汽室 7进行汽、 液分离, 分汽室 7释放的冷剂蒸汽和浓溶液均进入 第一吸收器 1, 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第二吸收器 2的作用在于: ①吸收来自第一吸收 器 1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其内的另一路溶液使 实现低压下的部分汽化, 这样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浓度可以比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更低, 从而使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能够释放出 更高温度的冷剂蒸汽; ②第一吸收器 1对外热负荷降低, 分汽室 7使来自发生器 3的溶液提 高浓度后再进入第一吸收器 1, 这有利于提高工作于第一吸收器 1 的溶液浓度, 从而使第一 吸收器 1 可以吸收更低温度的冷剂蒸汽或余热蒸汽从而 向被加热介质提供更高温度的热负 荷; ③第一吸收器 1中用于加热流经其内的冷剂液的热负荷越大 第一吸收器 1提供给第二 吸收器 2的冷剂蒸汽量就越大, 流经第二吸收器 2的溶液汽化产生的冷剂蒸汽就越多, 余热 温度提升则越高, 性能指数相应降低; ④回热负荷多少与热泵提升余热温度的程度成 相应的 正对应关系, 采用此回热方法可以使相应机组实现热力学参 数的连续变化和对应, 从而实现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在热力学参数和性能指 数上的无间断衔接。

图 3所示的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溶液 热交换器、 分汽室和第三吸收器组成; 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 第 三吸收器 8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吸收器 2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溶液热交换器 6与发生器 3连通, 发生器 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 分汽室 7还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7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 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三吸收器 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发生器 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来自外部的低温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 1、 被来自分汽室 7的浓溶液吸收 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进入第三吸收器 8、 吸收来自分汽室 7的冷剂 蒸汽并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 8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三吸收器 8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 收器 2提供; 第三吸收器 8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5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吸收来自第三吸收 器 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 2的溶液,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和溶液热交换器 6进入发生器 3;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并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6放热、 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汽化, 汽化后的 溶液进入分汽室 7; 进入分汽室 7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 8提供, 浓溶液进入第 三吸收器 8, 形成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

与图 1-2所示相比, 图 3中的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三吸收器 8是图 1-2中第一吸收器 1拆 分的结果, 这改善了回热的效果——使第一吸收器 1提升低温热的能力得到提高; 它们具有 相同的实质。

还要说明的是, 第三吸收器 8与外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主要用于系统启 阶段的回热 过程。

图 4所示的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3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第三吸收器 8堦 板 热 官蹐 外部连通, 增加第三溶液泵和溶液节流阀, 将分汽室 7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 整为分汽室 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 管路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10与第三吸收器 8 连通。

②流程上, 来自外部的低温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 1、 被来自分汽室 7的浓溶液吸收 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10进入第三吸收器 8、 吸收来自 分汽室 7和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加热流经第三吸收器 8的冷剂液成冷 剂蒸汽, 第三吸收器 8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第三吸收器 8的稀溶液经第二 溶液泵 5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 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器 2 的溶液,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和溶液热交换器 6进入发生器 3; 驱动热介 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并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6放热、 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汽化, 汽化后的溶液进入分汽室 7 ; 进入分汽室 7的溶液释 放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 8提供, 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进入第三吸收器 8, 形成回热式吸 收 -发生系统。

图 4中第三吸收器 8对外提供的热负荷可看作是承担了第一吸收 1的部分热负荷, 这 有利于提高余热资源的利用率。 与图 3所示不同, 正常工况下外部需向第三吸收器 8提供冷 剂蒸汽。 同样地, 图 3中的第三吸收器 8也可以承担第一吸收器 1的部分热负荷。

图 5所示的单级单效回热式吸收 -发生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增加冷凝器、 蒸发器、 节流阀和冷剂 液泵,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 通, 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C与蒸发器 B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 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B有冷 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D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冷 凝器 A的冷剂液经节流阀 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B; 进入蒸发器 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 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冷剂液泵 D升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6所示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 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取消分汽室, 取消分汽室 7与第一吸 收器 1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精馏塔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 吸收器 1连通; 增加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 将精馏塔 3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精熘塔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 C与蒸发器 B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B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 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确定为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与 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冷凝器 A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精馏塔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冷 凝器 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B、 吸收余热成冷剂 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E节流后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 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 ,丄— 、、 ,、一 ,

7 ^不的早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 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3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第三吸收器 8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增加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节流阀 C与蒸发器 B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B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三吸收器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 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确定为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 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冷凝器 A还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B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冷 凝器 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B、 吸收余热成冷剂 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三吸收器 8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 E节流后流经第三吸 收器 8、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8所示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 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7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三吸收器 8与外部连通的 被加热介质管路, 将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 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D与第 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冷 凝器 A的冷剂液经节流阀 C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B; 进入蒸发器 B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 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冷剂液泵 D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 器 8、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9所示的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 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4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增加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 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和冷剂液泵,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 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C与第一蒸 发器 B连通, 第一蒸发器 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与第二蒸发器 F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三吸收器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 器 8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 2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F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D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 吸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B和第二蒸发器 F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上述结构中, 也可选择第一蒸发器 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D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 第三吸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冷 凝器 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C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B; 进入第一蒸发器 B的冷剂液分成 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 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 E节流进 入第二蒸发器 F; 进入第二蒸发器 F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 蒸汽并向 第三吸收器 8提供, 第二路经冷剂液泵 D加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 8、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 二吸收器 2提供, 形成单级单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0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 換器和新堦 i流阀, 第一浴液荥 4増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浴液热 益 Η迕 通, 第二发生器 Η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3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后 第二发生器 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一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 二发生器 H,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 蒸汽, 第二发生器 H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 A, 流经第二发生器 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 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 J进入冷凝器 A,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和第 二吸收器 2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形成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1所示的单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 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 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3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6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后第二 发生器 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 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H、 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 一溶液泵 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H释放的冷剂 蒸汽进入冷凝器 A,流经第二发生器 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 J进入冷 凝器 A,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7, 形成单 级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2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蒸发器 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 液泵 D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冷 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 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 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I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 H提供以作为其驱 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发生器 H; 冷剂蒸汽流经 第二发生器 H、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供, 流经第二发生器 H的 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 J进入冷凝器 A,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突吸収 ¾热泶是 a怦头'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与 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I与第二发生器 Η连通, 第二发生器 Η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 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冷凝 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I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 H提供以作为其驱 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发生器 H; 冷剂蒸汽流经 第二发生器 H、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供, 流经第二发生器 H的 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 J进入冷凝器 A,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7, 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4所示的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6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6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I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 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H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 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进入第二发生 器 H, 第一发生器 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 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 经第二发生器 H、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供, 流经第二发生器 H 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 J进入冷凝器 A,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新增 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I、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形成单级串联双效回热式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5所示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 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二蒸发器 F有冷剂液管路经 冷剂液泵 D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 为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G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 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 器 H连通和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I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 二吸 室 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 ι、 弟一 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H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 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分别进入第二 发生器 H和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 H提供以作为其 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H、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 提供, 流经第二发生器 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节流阀 J进入冷凝器 A, 第 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一发生器 3,第一发生器 3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7, 形成单 级串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6所示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 4 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与 第三发生器 L连通, 第二发生器 H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之后和第三发生器 L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 3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之后的浓 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H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L.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N与冷凝器 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H、 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 一溶液泵 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H释放的冷剂 蒸汽向第三发生器 L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第一吸收器 1 ;流经第三发生器 L的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 一溶液泵 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L释放的冷剂 蒸汽进入冷凝器 A, 第三发生器 L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第一 吸收器 1 ; 流经第二发生器 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进入冷凝 器八, 流经第三发生器 L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N进入冷凝器 A, 形成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7所示的单级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 4 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和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与 第三发生器 L连通, 第二发生器 H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之后和第三发生器 L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 3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之后的浓 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 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H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L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N与冷凝器 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 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H、 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 一溶液泵 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H释放的冷剂 蒸汽向第三发生器 L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7;流经第三发生器 L的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 液泵 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L释放的冷剂蒸汽 进入冷凝器 A, 第三发生器 L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7; 流经第二发生器 H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进入冷凝器 A, 流经 第三发生器 L的冷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N进入冷凝器 A, 形成单级 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8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选择第一蒸发器 B有冷剂液管路 经冷剂液泵 D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和 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与第 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I与第三发生器 L连通, 第三发生器 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 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 与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N 与冷凝器 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I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 器 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进入第二发生 器 H, 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H、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 发生器 L提供 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三发生器 L, 冷 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L、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供, 第三发生 器 L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7; 流经第二发生器 H的冷 剂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进入冷凝器 A, 流经第三发生器 L的冷剂蒸 汽放热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N进入冷凝器 A, 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图 19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 新增第二节流阀、 新增第一溶液 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与第三发生器 L连通, 第三发生器 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0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M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 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 器 Μ、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L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N与冷凝器 A连通——第二发生器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 第三发生器 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进入第三发生 器 L, 第二发生器 H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L的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 生器 L、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供, 第三发生器 L的浓溶液经新 增第一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发生器 H; 第一发生器 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 第二发生器 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H、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 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 L提供,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0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M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¾4、第二溶液 交换器 I、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流经第二发生器 H的冷剂 蒸汽放热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进入冷凝器 A, 流经第三发生器 L的冷剂蒸汽 放热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N进入冷凝器 A, 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图 20所示的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节流阀、 新增第二节流阀、 新增第一溶液 泵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与第三发生器 L连通, 第三发生器 L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0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M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 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 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I、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后第 二发生器 H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 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L连通后 第三发生器 L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N与冷凝器 A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进入第三发生 器 L, 第二发生器 H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L的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 生器 L、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供, 第三发生器 L的浓溶液经新 增第一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发生器 H; 第一发生器 3释放的冷剂蒸汽向 第二发生器 H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H、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 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 L提供,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0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M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I、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7; 流经第二发生器 H的冷剂蒸汽 放热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一节流阀 J进入冷凝器 A, 流经第三发生器 L的冷剂蒸汽放热 后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N进入冷凝器 A, 形成单级串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 ^

热泵。

图 21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蒸发 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 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吸收-蒸发器 Q连通, 吸收-蒸发器 Q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将蒸发器 B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Q连通,蒸 发器 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P与吸收-蒸发器 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Q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吸收-蒸发器 Q、 吸收来自 蒸发器 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 Q的冷剂液, 吸收-蒸发器 Q的稀溶液经第二 溶液泵 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吸收器 2; 蒸发器 B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 P加 压后流经吸收 -蒸发器0、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2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7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 流阀和吸收-蒸发器,将第三吸收器 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 为第三吸收器 8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吸收-蒸发器 Q连通, 吸收-蒸发器 Q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将蒸发器 B有 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三吸收器 8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 收-蒸发器 Q连通, 冷凝器 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吸收-蒸发器 Q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 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三吸收器 8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三吸收器 8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吸收-蒸发器 Q、 吸收来自 蒸发器 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 Q的冷剂液, 吸收-蒸发器 Q的稀溶液经第二 溶液泵 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冷凝器 A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 J节流 后流经吸收-蒸发器 Q、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三吸收器 8提供, 形成单 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3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吸收 -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分汽室 7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分 汽室 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I与吸收-蒸发器 Q连通, 吸收-蒸发器 Q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 将蒸发 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Q连 通, 蒸发器 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P与吸收-蒸发器 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Q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②流程上, 分汽室 7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 Q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 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I进入吸收-蒸发器 Q、 吸收来自蒸发器 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 Q 的冷剂液, 吸收-蒸发器 Q的稀溶液进入第三吸收器 8; 蒸发器 B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 P 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 Q、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 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4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将分汽室 7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 收器 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 取消蒸发器 B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将蒸发器 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D 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B 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D与第三吸收器 8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8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 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

②流程上, 分汽室 7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 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I进入第三吸收器 8、 吸收来自蒸发器 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冷剂液成 冷剂蒸汽; 蒸发器 B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D加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 8、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分 别向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5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器、 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与 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发生器 3连通, 将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 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新增吸 收器 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 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 A增设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 J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I进入发生器 3, 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新增吸收器 R、吸收来 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冷凝器 A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 J节流后流经第一 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 R提供,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 热泵。

图 26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器、 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 与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发生器 3连通, 将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 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新增吸收 器 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7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冷剂液泵 P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新 增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I进入发生器 3, 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新增吸收器 R、吸收来 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7; 蒸发器 B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 P加压后流经第一吸 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 R提供, 形成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 ^ , ,, ,-, - _^ ππ ri , =、、 . Tr

m 7所不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 S样实现 :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I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和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3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 R、 被来自第二发生器 H的溶 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进入第二发生器 H;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 供,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新增吸收器 R, 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向 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 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8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在图 9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由第一发生 器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其形成过程与图 27 所示的一致。

图 29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 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 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 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 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 第一发生器 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S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 凝器 S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新增吸收器 R和第二冷凝器 S还分别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I进入第二发生器 H,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 二冷凝器 S提供,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进入新增吸收器 R、 吸收来 自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K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进入第二冷凝器 S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 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该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 J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A, 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分 别向第一冷凝器和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 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0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2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 器 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S连通, 第二冷凝器 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一发生器 3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二冷凝器 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 成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新增吸收 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图 31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 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蒸发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发器 B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 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和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蒸发器 B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 R、 被来自第二发生器 H的溶液吸收并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 发生器 H;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新增吸收器 R, 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 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2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8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第三吸收器 8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蒸发器 B有 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三吸收器 8连通调整为发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器 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 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三吸收器 8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蒸发器 B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 R、 被来自第二发生器 H的溶液吸收并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 发生器 H;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H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收器 1和 第三吸收器 8提供,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新增吸收器 R, 形成 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图 33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32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 第二发生器 H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S连通, 第二冷凝器 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节流阀 J与蒸发 器 B连通, 第二冷凝器 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二冷 凝器、 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 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4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6所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中,发生器取代 馏塔,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 器 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取消第一吸收器 1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将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 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冷凝器 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E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 第二吸收器 2和新增吸收器 R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新增吸收器 R、 吸收来自 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新 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发生器 H,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一器 FTM 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供; 冷凝器 A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E节流后流经第一吸 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二吸收器 2和新增吸收器 R提供, 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 第一发生器共同向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 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5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I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和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取消第一吸收 器 1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节流阀, 冷凝器 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 阀 J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新增吸收器 R、 吸收来自 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新 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发生器 H,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H的 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供; 冷凝器 A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 J节流后流经第一吸 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 R提供, 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新 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6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8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I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和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取消第一吸收 器 1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第二冷剂液泵, 蒸发器 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 剂液泵 P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新增吸收器 R、 吸收来自 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新 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发生器 H,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H的 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供; 蒸发器 B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 P加压后流经第一 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 R提供, 形成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 新增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 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7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新增溶液泵、 吸收 -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蒸发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B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Q连通, 吸收-蒸发器 Q还有稀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第二发生器 H连通, 第二发生器 H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与吸收-蒸发器 Q连通,第二发生器 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 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P 与吸收-蒸发器 Q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Q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发生器 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吸收-蒸发器 Q、 吸收来自 蒸发器 B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 Q的冷剂液, 吸收-蒸发器 Q的稀溶液经新增 溶液泵 K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进入第二发生器 H, 驱动热介质加 进入第二友生器 H的溶 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蒸发器 B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 P加压后流经吸 收-蒸发器 Q、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形成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 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8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 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32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 吸收器 R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 管路, 增加第二冷剂液泵, 蒸发器 B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P与新增吸收器 R连通 后新增吸收器 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三吸收器 8连通, 形成由新增吸 收器和第二发生器二者共同向第一吸收器和第 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9 所示的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级 并联双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 高压发生器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 al连通,高温冷凝器 a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 bl与 冷凝器 A连通, 高温冷凝器 a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高压发生器 3向高温冷凝器 al提供冷剂蒸汽、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高温冷凝器 al的冷剂液经高温节流阀 bl节 流进入冷凝器 A, 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40所示的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 并联三效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16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高温冷凝器和高温节流阀, 中压发生器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冷凝器 al连通,高温冷凝器 a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高温节流阀 bl与 冷凝器 A连通, 高温冷凝器 a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中压发生器 H向高温冷凝器 al提供冷剂蒸汽、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高温冷凝器 al的冷剂液经高温节流阔 bl节 流进入冷凝器 A, 形成以高温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41所示的以单级并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将低压发生器 H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冷凝器 A 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 H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第一蒸发器 B连通, 将低压发生器 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 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 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与二级发生器 b2连 通, 二级发生器 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 二级发生 器 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二级流程是这样进行的: 低压发生器 H产生的冷剂蒸汽进 入二级吸收器 a2、 被来自二级发生器 b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二级吸收器 a2 的稀溶液经二级溶液泵 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进入二级发生器 b2,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 二级发生器 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A提供, 二级发生器 b2的浓溶液经二级溶液 热交换器 d2进入二级吸收器 a2, 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 以单级双 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42所示的以单级并联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1所示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 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 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 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二级吸收器 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 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与二级发生器 b2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与二级吸 收 发生器 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 ^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冷凝器 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 f2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 二级 吸收器 a2和二级冷凝器 e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二级流程是这样进行的: 低压发生器 H产生的一部分冷剂 蒸汽进入二级吸收器 a2、 被来自二级发生器 b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二级吸 收器 a2的稀溶液经二级溶液泵 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进入二级发生器 b2, 驱动热介质 加热进入二级发生器 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二级冷凝器 e2提供,二级发生器 b2的浓溶液 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进入二级吸收器 a2; 进入额二级冷凝器 e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 介质成冷剂液, 该冷剂液经二级节流阀 f2节流后进入冷凝器 A, 形成由低压发生器分别向第 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以单级 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 的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 回热式吸收 -发生系统, 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 比较传统的由吸收器、 溶液泵、 溶液 热交换器和发生器所组成的吸收-发生系统, 本发明提出的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主要增加 第二吸收器和溶液泵或加上第三吸收器, 构思巧妙, 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

2. 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回热程度, 实现了机组工作参数和性能 指数之间的连续对应。

3. 提出的系列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能够实现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之间在工作参 数和性能指数上的无间断衔接。

4. 提出的系列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能够更好地实现第 一类热泵供热 /供冷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

5. 作为热泵使用时, 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根 据余热参数和供热温 度的高低来选择回热的程度, 实现供热温度与性能指数之间的合理对应, 有利于得到较高性 能指数, 可提高余热利用效率。

6. 作为制冷机使用时, 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根 据驱动热介质、冷 却介质和被制冷介质的温度高低来选择相应结 构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 并选择适 当的回热程度来实现机组制冷系数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