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REFRIGERATOR WITH AIR BLOWER LOCATED UPSTREAM OF LATERAL SIDE OF EVAPORATO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20/173356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refrigerator (100), comprising: a box body, which is internally defined with a cooling chamber (133) and at least one storage compartment; an evaporator (150), which is disposed in the cooling chamber (133) and configured to cool an airflow entering the cooling chamber (133) so as to form a cooled airflow; and an air blower (102), which is disposed at the lateral side of the evaporator (150) and located upstream of the evaporator (150) in an airflow path, configured to spur a return airflow in the at least one storage compartment to flow into the cooling chamber (133) and be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150), and spur at least part of the cooled airflow to flow toward the at least one storage compartment.

Inventors:
MIAO JIANLIN (CN)
NIE SHENGYUAN (CN)
LI WEI (CN)
XU TO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075883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03, 2020
Filing Date:
February 19, 202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5D19/00; F25D17/08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09000691A12008-12-31
Foreign References:
CN108826787A2018-11-16
CN108826787A2018-11-16
CN207006669U2018-02-13
US20030155107A12003-08-21
CN206847193U2018-01-05
CN202902682U2013-04-24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3929513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WISEAST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IRM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冰箱, 包括:

箱体, 其内限定有冷却室和至少一个储物间室;

蒸发器, 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 配置为冷却进入所述冷却室内的气流, 以形成冷却气流;

送风机, 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横向侧方, 并在气流路径上位于所述蒸发 器的上游, 配置为促使至少一个所述储物间室内的回风气流流动至所述冷却 室内由所述蒸发器进行冷却, 并促使至少部分所述冷却气流向至少一个所述 储物间室内流动。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冰箱, 所述箱体包括:

冷冻内胆, 其内下方限定有所述冷却室, 所述储物间室包括由所述冷冻 内胆限定且位于所述冷却室上方的冷冻室;

冷冻室送风风道, 位于所述冷冻内胆的横向第一侧壁内侧, 形成有连通 所述冷冻室的至少一个第一送风出口;

所述送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 并位于所述蒸发器的横向第二侧, 配 置为促使至少部分所述冷却气流经所述冷冻室送风风道向所述冷冻室内流 动。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冷却室的横向第二侧壁形成有冷冻室回风入口, 以在所述送风机的 驱动下使所述冷冻室的回风气流通过所述冷冻室回风入口进入所述冷却室 内由所述蒸发器进行冷却。

4.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冰箱, 所述箱体还包括:

变温内胆, 位于所述冷冻内胆的上方, 所述储物间室包括由所述变温内 胆限定的变温室, 所述冷冻内胆的横向第二侧壁与所述蒸发器对应的区域形 成有变温室回风入口;

变温室送风风道, 设置于所述变温内胆的横向第一侧壁外侧, 通过变温 风门受控地与所述冷冻室送风风道连通, 具有与所述变温室连通的至少一个 第二送风出口; 变温室回风风道, 设置于所述变温内胆的横向第二侧壁外侧, 并向下延 伸至与所述变温室回风入口连通, 以在所述送风机的驱动下使所述变温室的 回风气流通过所述变温室回风风道和所述变温室回风入口进入所述冷却室 内由所述蒸发器进行冷却。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蒸发器横置于所述冷却室内。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箱体内还限定有压机舱, 所述压机舱位于所述冷却室的后下方。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冰箱, 还包括:

横向依次布置于所述压机舱内的压缩机、 散热风机和冷凝器;

所述箱体的底壁限定有横向排布的临近所述冷凝器的底进风口和临近 所述压缩机的底出风口;

所述散热风机还配置为从所述底进风口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空气先经 过所述冷凝器,再经过所述压缩机,之后从所述底出风口流动至周围环境中。

8.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箱体还包括:

底板, 其包括位于底部前侧的底部水平区段和从所述底部水平区段的后 端向后上方弯折延伸的弯折区段, 所述弯折区段包括位于所述底进风口和所 述底出风口上方的倾斜区段;

托板, 位于所述底部水平区段的后方, 且所述弯折区段延伸至所述托板 的上方, 所述托板与所述底部水平区段构成所述箱体的底壁, 且与所述底部 水平区段间隔分布, 以利用所述底部水平区段的后端与所述托板的前端限定 出底开口;

两个侧板, 由所述托板的横向两侧分别向上延伸至所述弯折区段的横向 两侧, 构成所述压机舱的横向两个侧壁;

竖向延伸的背板, 由所述托板的后端向上延伸至所述弯折区段的后端, 构成所述压机舱的后壁;

所述压缩机、所述散热风机及所述冷凝器沿横向依次间隔布置于所述托 板上, 并位于所述托板、 两个所述侧板、 所述背板及所述弯折区段限定的空 间中;

所述箱体还包括分隔件, 设置于所述弯折区段的后方, 其前部与所述底 部水平区段的后端连接, 其后部与所述托板的前端连接, 设置为将所述底开 口分隔为横向排布的所述底进风口和所述底出风口。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箱体还包括:

前后延伸的挡风条, 位于所述底进风口和所述底出风口之间, 由所述底 部水平区段的下表面延伸至所述托板的下表面, 并连接所述分隔件的下端, 以利用所述挡风条和所述分隔件将所述底进风口和所述底出风口完全隔离, 从而在所述冰箱置于一支撑面时,横向分隔所述箱体的底壁与所述支撑面之 间的空间, 以允许外部空气在所述散热风机的作用下经位于所述挡风条横向 一侧的所述底进风口进入所述压机舱,并依次流经所述冷凝器、所述压缩机, 最后从位于所述挡风条横向另一侧的所述底出风口流出。 10.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背板面向所述冷凝器的板段为连续板面。

Description:
送风机位于蒸发器横向侧方上游的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送 风机位于蒸发器横向侧方 上游的冰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冰箱中, 促使由蒸发器冷却后的气流向储物间室流动的 风机一般 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蒸发器的下游, 风机占用了冰箱前后方向上的空间, 使 得蒸发器室的后方与箱体的外壳之间的距离变 小, 带来发泡料厚度的降低, 对冰箱的制冷性能、 能耗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 或者至少 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冰箱。

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升压机舱的散热 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 包括:

箱体, 其内限定有冷却室和至少一个储物间室;

蒸发器, 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 配置为冷却进入冷却室内的气流, 以形 成冷却气流;

送风机,设置于蒸发器的横向侧方,并在气流 路径上位于蒸发器的上游, 配置为促使至少一个储物间室内的回风气流流 动至冷却室内由蒸发器进行 冷却, 并促使至少部分冷却气流向至少一个储物间室 内流动。

可选地, 箱体包括:

冷冻内胆, 其内下方限定有冷却室, 储物间室包括由冷冻内胆限定且位 于冷却室上方的冷冻室;

冷冻室送风风道, 位于冷冻内胆的横向第一侧壁内侧, 形成有连通冷冻 室的至少一个第一送风出口;

送风机设置于冷却室内, 并位于蒸发器的横向第二侧, 配置为促使至少 部分冷却气流经冷冻室送风风道向冷冻室内流 动。

可选地, 冷却室的横向第二侧壁形成有冷冻室回风入口 , 以在送风机的 驱动下使冷冻室的回风气流通过冷冻室回风入 口进入冷却室内由蒸发器进 行冷却。

可选地, 箱体还包括:

变温内胆, 位于冷冻内胆的上方, 储物间室包括由变温内胆限定的变温 室, 冷冻内胆的横向第二侧壁与蒸发器对应的区域 形成有变温室回风入口; 变温室送风风道, 设置于变温内胆的横向第一侧壁外侧, 通过变温风门 受控地与冷冻室送风风道连通, 具有与变温室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送风出

P;

变温室回风风道, 设置于变温内胆的横向第二侧壁外侧, 并向下延伸至 与变温室回风入口连通, 以在送风机的驱动下使变温室的回风气流通过 变温 室回风风道和变温室回风入口进入冷却室内由 蒸发器进行冷却。

可选地, 蒸发器横置于冷却室内。

可选地, 箱体内还限定有压机舱, 压机舱位于冷却室的后下方。

可选地, 冰箱还包括:

横向依次布置于压机舱内的压缩机、 散热风机和冷凝器;

箱体的底壁限定有横向排布的临近冷凝器的底 进风口和临近压缩机的 底出风口;

散热风机还配置为从底进风口吸入环境空气并 促使空气先经过冷凝器, 再经过压缩机, 之后从底出风口流动至周围环境中。

可选地, 箱体还包括:

底板, 其包括位于底部前侧的底部水平区段和从底部 水平区段的后端向 后上方弯折延伸的弯折区段, 弯折区段包括位于底进风口和底出风口上方的 倾斜区段;

托板, 位于底部水平区段的后方, 且弯折区段延伸至托板的上方, 托板 与底部水平区段构成箱体的底壁, 且与底部水平区段间隔分布, 以利用底部 水平区段的后端与托板的前端限定出底开口;

两个侧板, 由托板的横向两侧分别向上延伸至弯折区段的 横向两侧, 构 成压机舱的横向两个侧壁;

竖向延伸的背板, 由托板的后端向上延伸至弯折区段的后端, 构成压机 舱的后壁;

压缩机、散热风机及冷凝器沿横向依次间隔布 置于托板上,并位于托板、 两个侧板、 背板及弯折区段限定的空间中;

箱体还包括分隔件, 设置于弯折区段的后方, 其前部与底部水平区段的 后端连接, 其后部与托板的前端连接, 设置为将底开口分隔为横向排布的底 进风口和底出风口。

可选地, 箱体还包括:

前后延伸的挡风条, 位于底进风口和底出风口之间, 由底部水平区段的 下表面延伸至托板的下表面, 并连接分隔件的下端, 以利用挡风条和分隔件 将底进风口和底出风口完全隔离, 从而在冰箱置于一支撑面时, 横向分隔箱 体的底壁与支撑面之间的空间, 以允许外部空气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经位于 挡风条横向一侧的底进风口进入压机舱, 并依次流经冷凝器、 压缩机, 最后 从位于挡风条横向另一侧的底出风口流出。

可选地, 背板面向冷凝器的板段为连续板面。

本发明的冰箱, 送风机位于蒸发器的横向侧方, 不会占用蒸发器的后方 或前方的空间, 减小了冷却室前后方向所占的空间, 保证冷却室的后方与箱 体的外壳之间的发泡料的厚度; 另外, 送风机在气流路径上位于蒸发器的上 游, 加快了回风气流的流动, 可提升制冷速度。

进一步地, 本发明的冰箱中, 冷冻内胆内的下方空间限定出冷却室, 冷 冻室位于冷却室的上方, 压机舱位于冷却室的后下方, 冷冻室无需再为压机 舱让位, 增大冷冻室的存储容积, 使得冷冻室为一个矩形空间, 便于放置体 积较大不易分割的物品; 另外, 送风机设置于蒸发器的横向侧方, 避免了送 风机占用蒸发器的后方或前方空间, 减少冷却室前后方向所占的空间, 增大 冷却室的后方与压机舱之间的间隔空间, 增大冷却室的后方与压机舱之间的 发泡料厚度, 从而可保证冰箱的制冷性能, 降低能耗。

更进一步地, 本发明的冰箱中, 箱体底部由特殊结构的底板和托板构造 为一个立体结构,为压缩机布置提供独立的立 体空间,利用托板承载压缩机, 减小压缩机振动对箱体底部其他部件的影响。 另外, 倾斜区段的斜坡结构能 够对进风气流进行引导、 整流, 使得由底进风口进入的气流更加集中地流向 冷凝器, 避免了气流过于分散而无法更多地通过冷凝器 , 由此进一步保证了 冷凝器的散热效果; 再者通过将箱体设计为如上巧妙的特殊结构, 使得冰箱 底部的结构紧凑、 布局合理, 减小了冰箱的整体体积, 同时充分利用了冰箱 底部的空间, 保证了压缩机和冷凝器的散热效率。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 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 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 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 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 体实施例。 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 件或部分。 本领域 技术人员应该理解, 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 附图中:

图 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一个方向 示意性结构图; 图 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另一方向 示意性结构图; 图 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局部示意 ;

图 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局部分解 意图;

图 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外壳的示 图; 以及

图 6是图 5中区域 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冰箱 100, 下面参照图 1至图 6来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的冰箱 100, 在下文描述中, “前” 、 “后” 、 “上” 、 “下”等指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冰箱 100本身为参考的方位, “前” 、 “后”为 如图 1、 图 3、 图 4所指示的方向, 如图 2所示, “横向”是指与冰箱 100 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

图 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 100的一个方向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 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 100的另一方向的示意性结构图。

如图 1所示, 冰箱 100—般性地可包括箱体, 箱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 壳内侧的储物内胆, 外壳与储物内胆之间的空间中填充有保温材料 (形成发 泡层) , 储物内胆中限定有至少一个储物间室, 储物内胆一般可包括冷冻内 胆 130、 冷藏内胆、 变温内胆等, 储物间室可包括由冷藏内胆限定的冷藏室 11、 由变温内胆限定的变温室 121和由冷冻内胆 130限定的冷冻室 131。 储 物内胆的前侧还设置有门体, 以打开或关闭储物间室, 例如, 冷藏内胆的前 侧设置有冷藏室门体 12, 变温内胆的前侧设置有变温室门体 122, 冷冻内胆 130的前侧设置有冷冻室门体 132。

冷冻室 131中布置有上下分布的多个储物容器 1311, 如图 1所示,三个 储物容器 1311上下分布。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意识到的, 本实施例的冰箱 100还可包括蒸发器 150、 送风机 102、 压缩机 104、 冷凝器 105以及节流元件 (未示出) 等。 蒸 发器 150位于冷却室 133中, 经由制冷剂管路与压缩机 104、 冷凝器 105、 节流元件连接, 构成制冷循环回路, 在压缩机 104启动时降温, 以对流经其 的空气进行冷却形成冷却气流。 其中, 送风机 102可为离心风机、 贯流风机 或轴流风机。

特别地, 本实施例中, 送风机 102位于蒸发器 150的横向侧方, 并在气 流路径上位于蒸发器 150的上游, 配置为促使至少一个储物间室内的回风气 流流动至冷却室 133内由蒸发器 150进行冷却, 并促使部分冷却气流向至少 一个储物间室内流动。

本实施例的冰箱 100中, 送风机 102位于蒸发器 150的横向侧方, 不会 占用蒸发器 150的后方或前方的空间,减小了冷却室 133前后方向所占的空 间, 保证冷却室 133的后方与箱体的外壳之间的发泡料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 如图 1所示, 冷却室 133可由冷冻内胆 130内最下方 的空间进行限定, 也即是说, 冷冻内胆 130 内的下方限定有前述的冷却室 133, 而冷冻内胆 130所限定的冷冻室 131则位于冷却室 133的上方。

送风机 102设置于冷却室 133中, 并位于蒸发器 150的横向第二侧, 配 置为促使至少部分冷却气流经冷冻室送风风道 160向冷冻室 131内流动。

传统冰箱 100中, 冷却室 133—般处于箱体的后部空间中, 冷冻室 131 一般处于箱体的最下方, 压机舱处于冷冻室 131的后方, 冷冻室 131不可避 免的要做成为压机舱让位的异形空间, 减小了冷冻室 131的存储容积, 并且 还带来了以下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 冷冻室 131所处位置较低, 用户需 要大幅度弯腰或蹲下才能对冷冻室 131进行取放物品的操作,不便于用户使 用, 尤其不方便老人使用; 另一方面, 由于冷冻室 131进深深度减小, 为保 证冷冻室 131的存储容积, 需要增加冷冻室 131高度方向的空间, 用户在向 冷冻室 131存放物品时需要将物品在高度方向上层叠堆 放,不方便用户查找 物品, 而且位于冷冻室 131底部的物品容易被遮挡, 使得用户不容易发现而 造成遗忘, 导致物品变质、 浪费; 再者, 由于冷冻室 131为异形, 不是一个 矩形空间,对于一些体积较大且不易分割的物 品,不便放置于冷冻室 131中。

而本实施例中, 冷冻内胆 130内的下方空间限定出冷却室 133, 使得冷 却室 133占用箱体内的下部空间, 也即是冷却室 133底置, 冷冻室 131位于 冷却室 133的上方, 抬高了冷冻室 131, 降低用户对冷冻室 131进行取放物 品操作时的弯腰程度, 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同时, 箱体在冷却室 133的后 下方可限定出压机舱, 也即是说, 压机舱位于冷却室 133的后下方, 冷冻室 131无需再为压机舱让位, 保证冷冻室 131的存储容积, 使得冷冻室 131为 一个矩形空间, 从而可将物品由叠式存放变为平铺展开式存放 , 便于用户查 找物品,节省用户时间和精力; 同时,也便于放置体积较大不易分割的物品, 解决无法在冷冻室 131放置较大物品的痛点。

针对冷却室 133位于箱体内的下部空间中,压机舱位于冷却 室 133的后 下方的实施例中, 冷却室 133的后下方与压机舱之间发泡料的厚度会直接 影 响到冰箱的制冷性能, 申请人在之前申请的专利中, 将送风机 102设置在蒸 发器 150的后方, 该种设计方式增加了冷却室 133前后方向的尺寸, 冷却室 133的后下方与压机舱之间的间隔空间较小, 降低了冷却室 133与压机舱之 间的发泡料的厚度, 对冰箱 100的制冷性能、 能耗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本实施例中, 申请人对送风机 102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将送风机 102 设置于蒸发器 150的横向侧方,避免了送风机 102占用蒸发器 150的后方或 前方空间, 减少冷却室 133前后方向所占的空间, 增大冷却室 133的后下方 与压机舱之间的间隔空间, 增大冷却室 133的后方与压机舱之间的发泡料厚 度, 从而可保证冰箱 100的制冷性能, 降低能耗。

由于送风机 102位于蒸发器 150的横向第二侧, 相应地, 冷冻室送风风 道 160可位于冷冻内胆 130的横向第一侧壁内侧, 形成有连通冷冻室 131的 至少一个第一送风出口 160a,送风机 102配置为促使至少部分冷却气流经冷 冻室送风风道 160向冷冻室 131流动。

图 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 100的局部示意图。

冰箱 100还包括设置于冷冻内胆 130中的罩壳(未示出) , 罩壳罩设在 蒸发器 150上, 罩壳与冷冻内胆 130的底壁限定出冷却室 133。 罩壳的横向 第一侧壁形成有与冷冻室送风风道 160的进风口连通的侧出风口 134b。

蒸发器 150整体可呈扁平立方体状横置于冷却室中, 也即蒸发器 150的 长、 宽面平行于水平面, 厚度面垂直于水平面放置, 而且厚度尺寸明显小于 蒸发器 150的长度尺寸。 通过将蒸发器 150横置于冷却室 133中, 避免蒸发 器 150占用更多的空间, 保证冷却室 133上部的冷冻室 131的存储容积。

如图 1所示,冷却室 133的横向第二侧壁(也即是罩壳的横向第二侧 壁) 形成有冷冻室回风入口 134a,以在送风机 102的驱动下使冷冻室 131的回风 气流通过冷冻室回风风路 170经冷冻室回风入口 134a进入冷却室 133内由 蒸发器 150进行冷却。冷冻室回风风路 170由冷冻内胆 130的横向第二侧壁 与储物容器 1311之间的间隙限定而成。

如图 1所示,冷却室 133的横向第二侧壁(也即是罩壳的横向第二侧 壁) 形成的冷冻室回风入口 134a与罩壳的横向第一侧壁形成的侧出风口 134b错 位分布, 以使得由冷冻室回风入口 134a进入冷却室 133的回风气流经过蒸 发器 150, 经蒸发器 150冷却后再由侧出风口 134b流动至冷冻室送风风道 160中。相对于冷冻室送风风道 160,送风机 102临近冷冻室回风入口 134a, 也即是说送风机 102在气流路径上位于蒸发器 150的上游, 也即是位于蒸发 器 150的横向第二侧, 具体地, 位于蒸发器 150的横向第二侧端面与冷冻室 回风入口 134a之间。

申请人在之前申请的专利中, 冷却室 133的前侧 (也即是罩壳的前壁) 形成有与冷冻室 131连通的前回风入口, 外部杂物易通过前回风入口进入到 冷却室 133中,而且蒸发器 150化霜过程中,化霜水可能从前回风入口流出 , 另外, 冷冻室门体 132打开时, 会有大量温暖湿气从前回风入口进入冷却室 133中, 增大了结霜量。 而本实施例中, 通过在蒸发器 150的横向侧方 (例 如, 横向第二侧) 布置送风机 102, 并在冷却室 133的横向第二侧壁形成与 冷冻室 131连通的冷冻室回风入口 134a, 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并且使得冷 却室 133前侧的外观更加简洁,用户打开冷冻室门体 132时的视觉感受更好。

冰箱 100的变温内胆位于冷冻内胆 130的上方,变温室送风风道设置于 变温内胆的横向第一侧壁外侧, 位于发泡层中, 具有与变温室 121连通的至 少一个第二送风出口。 冷冻室送风风道 160的顶端设置有变温风门 103, 变 温风门 103可受控打开或关闭, 以将变温室送风风道与冷冻室送风风道 160 连通。

如图 3所示, 冷冻内胆 130的横向第二侧壁 1301与蒸发器 150对应的 区域形成有变温室回风入口 130c,变温室回风风道设置于变温内胆的横向 二侧壁外侧, 并向下延伸至与变温室回风入口 130c连通。

显然地, 冷却室 133的横向第二侧壁(也即是罩壳的横向第二侧 壁) 与 冷冻内胆 130 的横向第二侧壁位于横向同一侧, 相应地, 变温室回风入口 130c与冷冻室回风入口 134a位于横向同一侧,通过变温室回风入口 130c进 入的回风气流, 再经过冷冻室回风入口 134a进入到冷却室 133中由蒸发器 150冷却。 具体地, 在送风机 102的驱动下, 变温室 121的回风气流通过变 温室回风风道流动至变温室回风入口 130c, 并通过变温室回风入口 130c和 冷冻室回风入口 134a进入冷却室 133内由蒸发器 150进行冷却。

上述冷冻室 131和变温室 121均采用风冷的方式, 而冷藏室 11可采用 直冷方式, 冷藏内胆中配置有冷藏蒸发器(未示出) , 冷藏蒸发器直接冷却 冷藏室 11。

冷冻内胆 130的底壁位于蒸发器 150正下方的区段记为接水区段,接水 区段大致呈漏斗状, 用于承接蒸发器 150的化霜水, 且接水区段的最低点形 成有前述的排水口 130b, 排水口 130b连接有排水管 140, 化霜水通过排水 管 140被输送到位于压机舱内的蒸发皿(未标号) 中, 一般地, 蒸发皿位于 冷凝器 105的下方, 蒸发皿中的化霜水吸收冷凝器 105的热量蒸发。

图 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 100的局部分解图, 图 5是根据本 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 100的外壳的示意图,图 6是图 5中区域 A的放大图。

如图 4所示, 箱体内限定的压机舱中配置有压缩机 104、 冷凝器 105和 散热风机 106, 散热风机 106配置为促使进入压机舱内的气流依次经过冷 凝 器 105、 压缩机 104, 之后再流出压机舱。 其中, 散热风机 106可为轴流风 机。 本实施例中, 压缩机 104、 散热风机 106和冷凝器 105沿横向依次间隔 布置于压机舱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 压机舱的后壁与压缩机 104对应的区段 1162形成有 至少一个后出风孔 1162a。

实际上, 在本发明之前, 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的设计思路都是在压机舱 的后壁开设面向冷凝器 105 的后进风孔和开设面向压缩机 104 的后出风孔 1162a, 在压机舱的后部完成散热气流的循环; 或者在压机舱的前壁、 后壁 分别形成通风孔, 形成前后方向的散热循环风路。 在面对提升压机舱散热效 果的问题时, 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是增加压机舱后壁的后进 风孔、 后出风孔 1162a的数量扩大通风面积, 或者增加冷凝器 105的换热面积, 例如采用换 热面积更大的 U型冷凝器。

而本发明申请人创造性地认识到冷凝器 105的换热面积和压机舱的通风 面积并不是越大越好,在增加冷凝器 105换热面积和压机舱通风面积的常规 设计方案中, 会带来冷凝器 105散热不均匀的问题, 对冰箱 100的制冷系统 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此, 本发明申请人跳出常规设计思路, 创造性地提出一 种不同于常规设计的新方案, 在箱体的底壁限定有横向排布的临近冷凝器 105的底进风口 110a和临近压缩机 104的底出风口 110b, 在冰箱 100的底 部完成散热气流的循环, 充分利用了冰箱 100与支撑面之间的这一空间, 无 需加大冰箱 100的后壁与橱柜的距离, 减小了冰箱 100所占空间的同时, 保 证压机舱良好的散热, 从根本上解决了嵌入式冰箱 100的压机舱散热和空间 占用之间无法得到平衡的痛点, 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散热风机 106 配置为促使底进风口 110a周围的环境空气从底进风口 110a进入压机舱,并依次经过冷凝器 105、压缩机 104,之后从底出风口 110b 流动至外部环境中, 以对压缩机 104和冷凝器 105进行散热。

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 冷凝器 105的表面温度一般低于压缩机 104的 表面温度,故上述过程中,使外部空气先冷却 冷凝器 105再冷却压缩机 104。

进一步特别地,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 (压机舱的后壁) 背板 116 面向冷凝器 105的板段 1161为连续的板面, 也即是说背板 116面向冷凝器 105的板段 1161上没有散热孔。

本发明申请人创造性地认识到即使在不增加冷 凝器 105换热面积的前提 下, 反常态的减小压机舱的通风面积, 能够形成更加良好的散热气流路径, 而且仍然可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本发明优选方案中, 申请人突破常规设计思路, 将压机舱的后壁(背板 116)与冷凝器 105对应的板段 1161设计为连续板面, 将进入压机舱内的散 热气流封闭在冷凝器 105处, 使得由底进风口 110a进入的环境空气更多地 集中在冷凝器 105处, 保证了冷凝器 105各个冷凝段的换热均匀性, 并且有 利于形成更加良好的散热气流路径, 同样可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并且, 由于背板 116面向冷凝器 105的板段 1161为连续板面, 不具有 进风孔,避免了常规设计中出风和进风都集中 在压机舱的后部而导致从压机 舱吹出的热风未及时经环境空气冷却而再次进 入到压机舱中, 对冷凝器 105 的换热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保证了冷凝器 105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 压机舱的横向两个侧壁均形成有一个侧通风孔 119a, 侧通风孔 119a可覆盖有通风盖板 108,通风盖板 108形成有格栅式通风小孔; 冰箱 100的外壳包括横向上的两个箱体侧板 111, 两个箱体侧板 111竖向延 伸, 构成冰箱 100的两个侧壁, 两个箱体侧板 111分别形成一个与对应的侧 通风孔 119a连通的侧开口 111a, 以使得散热气流流动至冰箱 100的外部。 由此进一步增加散热路径, 保证压机舱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特别地,冷凝器 105包括横向延伸的第一直段 1051、前后延伸的 第二直段 1052以及将第一直段 1051和第二直段 1052连接的过渡曲段 (未 标号) , 由此形成换热面积适当的 L型冷凝器 105。 前述压机舱的后壁 (背 板 116) 与冷凝器 105对应的板段 1161也即是背板 116面向第一直段 1051 的板段 1161。

由侧通风孔 119a进入的环境气流直接与第二直段 1052进行换热, 由底 进风口 110a进入的环境空气直接与第一直段 1051进行换热, 由此进一步将 进入压机舱内的环境空气更多地集中在冷凝器 105处,保证冷凝器 105整体 散热的均匀性。

进一步特别地, 箱体的外壳还包括底板、 托板 112、 两个侧板 119和一 个竖向延伸的背板 116。 托板 112构成压机舱的底壁, 用于承载压缩机 104、 散热风机 106和冷凝器 105 ,两个侧板 119分别构成压机舱的横向两个侧壁, 竖向延伸的背板 116构成压机舱的后壁。

进一步特别地,底板包括位于底部前侧的底部 水平区段 113及从底部水 平区段 113的后端向后上方弯折延伸的弯折区段, 弯折区段延伸至托板 112 的上方, 压缩机 104、 散热风机 106及冷凝器 105沿横向依次间隔布置于托 板 112上, 并位于托板 112、 两个侧板 119、 背板及弯折区段限定的空间中。

托板 112与底部水平区段 113共同构成箱体的底壁, 托板 112与底部水 平区段 113间隔设置, 以利用托板 112的前端和底部水平区段 113的后端的 间隔空间形成与外部空间连通的底开口。 其中, 弯折区段具有位于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上方的倾斜区段 114。

具体地,弯折区段可包括竖直区段 1131、前述的倾斜区段 114和顶部水 平区段 115 ,竖直区段 1131由底部水平区段 113的后端向上延伸,倾斜区段 114由竖直区段 1131的上端向后上方延伸至托板 112的上方,顶部水平区段 115由倾斜区段 114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至背板, 以遮蔽压缩机 104、 散热风 机 106及冷凝器 105的上方。

进一步特别地, 冰箱 100还包括分隔件 117, 分隔件 117设置于弯折区 段的后方, 其前部与底部水平区段 113的后端连接, 其后部与托板 112的前 端连接,设置为将底开口分隔为横向排布的底 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 由前述可知,本实施例的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由分隔件 117、 托板 112、 底部水平区段 113限定而成, 由此形成了开口尺寸较大的槽形的 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 增大了进风、 出风面积, 减小了进风阻力, 使得气流流通更加顺畅, 而且制造工艺更加简单, 使得压机舱的整体稳定性 更强。

特别地, 本发明申请人创造性认识到, 倾斜区段 114的斜坡结构能够对 进风气流进行引导、 整流, 使得由底进风口 110a进入的气流更加集中地流 向冷凝器 105 , 避免了气流过于分散而无法更多地通过冷凝器 105, 由此进 一步保证了冷凝器 105的散热效果; 同时, 倾斜区段 114的斜坡将底出风口 110b的出风气流向地出风口的前侧进行引导, 得出风气流更加顺畅地流出 压机舱外部, 由此进一步提升了气流流通的顺畅性。

进一步特别地,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倾斜区段 114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 45 ° , 在该实施例中, 倾斜区段 114对气流的导向、 整流效果更好。

并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本申请发明人创造性地认识到倾斜区段 114 的斜坡对气流噪音起到了较好的抑制效果, 在样机试验中, 具有前述特别设 计的倾斜区段 114的压机舱的噪音可减小 0.65分贝以上。

另外,传统冰箱 100中,箱体的底部一般具有大致平板型结构的 承载板, 压缩机 104设置于承载板内侧,压缩机 104运行中产生的振动对箱体底部影 响较大。而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箱体的底 部由特殊结构的底板和托板 112 构造为一个立体结构,为压缩机 104布置提供独立的立体空间,利用托板 112 承载压缩机 104,减小压缩机 104振动对箱体底部的其他部件的影响。另外, 通过将箱体设计为如上巧妙的特殊结构, 使得冰箱 100底部的结构紧凑、 布 局合理,减小了冰箱 100的整体体积,同时充分利用了冰箱 100底部的空间, 保证了压缩机 104和冷凝器 105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特别地, 冷凝器 105的上端设置有挡风件 1056, 挡风件 1056可 为挡风海绵, 填充冷凝器 105的上端与弯折区段之间的空间, 也即是说, 挡 风件 1056覆盖第一直段 1051、第二直段 1052及过渡曲段的上端,且挡风件 1056的上端应与弯折区段抵接, 以密封冷凝器 105的上端, 以免进入压机舱 的部分空气从冷凝器 105的上端与弯折区段之间的空间通过而不经过 冷凝器 105 , 从而使得进入压机舱的空气尽可能多的通过冷 凝器 105进行换热, 进 一步提升冷凝器 105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特别地, 冰箱 100还包括前后延伸的挡风条 107, 挡风条 107位 于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之间, 由底部水平区段 113下表面延伸至 托板 112下表面,并连接分隔件 117的下端,以利用挡风条 107和分隔件 117 将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完全隔离, 从而在冰箱 100置于一支撑面 时, 横向分隔箱体的底壁与支撑面之间的空间, 以允许外部空气在散热风机 的作用下经位于挡风条 107横向一侧的底进风口 110a进入压机舱, 并依次 流经冷凝器 105 , 压缩机 104, 最后从位于挡风条 107横向另一侧的底出风 口 110b流出, 从而将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完全隔离, 保证进入 冷凝器 105处的外部空气与从压缩机 104处排出的散热空气不会串流,进一 步保证了散热效率。

至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 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 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 但是, 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 仍可根 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 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 修改。 因此, 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 些其他变型或修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