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REFRIGERATOR WITH PARTITION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20/173359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is a refrigerator (10), comprising: a body (100), wherein a cooling compartment (200) at a lower portion, and at least one storage compartment located above the cooling compartment (200) are defined inside the body (100), and a bottom air inlet (110a) and a bottom air outlet (110b), which are spaced in a transverse direction, are provided in the bottom of the body (100); a compressor cabin (300), which is provided at the rear of the cooling compartment (200), wherein a compressor (104), a heat dissipation fan (106) and a condenser (105) are successively provided inside the compressor cabin; and a partition (117) configured to completely partition the bottom air inlet (110a) and the bottom air outlet (110b), such that crossflow does not occur between external air entering the condenser (105) and heat dissipation air exhausted from the compressor (104). The cooling compartment (132) of the refrigerator (10) is lifted, thereby reducing the degree to which a user bends down when carrying out operations of taking and placing articles out of/into the cooling compartment (132), and improving the usage experience of the user. In addition, by means of providing the partition (117), the bottom air inlet (110a) and the bottom air outlet (110b) are completely partitioned, such that crossflow does not occur between the external air entering the condenser (105) and the heat dissipation air exhausted from the compressor (104).

Inventors:
WANG JING (CN)
LIU JIANRU (CN)
CAO DONGQIANG (CN)
NIE SHENGYUA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075886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03, 2020
Filing Date:
February 19, 202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CN)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5D11/02; F25D19/00; F25D21/14; F25D23/00
Foreign References:
CN209893746U2020-01-03
CN209893736U2020-01-03
CN209893739U2020-01-03
CN208475771U2019-02-05
CN108195115A2018-06-22
CN106642916A2017-05-10
CN201706812U2011-01-12
JP2001241829A2001-09-07
JP2007085622A2007-04-05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3929509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WISEAST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IRM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冰箱, 包括:

箱体, 所述箱体内限定有位于下方的冷却室和位于所述冷却室上方的至少一个储物 间室, 且所述箱体在其底部沿横向间隔开设有底进风口和底出风口;

压机舱, 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后方, 其内依次设置有压缩机、 散热风机和冷凝器; 和 分隔件, 配置成将所述底进风口和所述底出风口完全隔离, 以允许外部空气在所述 散热风机的作用下经位于所述分隔件横向一侧的所述底进风口进入所述压机舱内, 并依 次流经所述冷凝器、 所述压缩机, 最后从位于所述分隔件横向另一侧的所述底出风口流 出,从而使得进入所述冷凝器处的外部空气与从所述压缩机处排出的散热空气不会串流。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冰箱, 还包括:

风机固定架, 沿前后方向固定在所述压机舱内, 用于固定所述散热风机; 所述分隔件与所述风机固定架固定。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分隔件与所述风机固定架卡合固定。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分隔件具有第一分隔部, 所述第一分隔部在其后端形成有容纳槽;

所述风机固定架在其前端向前延伸形成有凸起;

所述风机固定架的凸起配合在所述容纳槽内, 实现所述分隔件与所述风机固定架的 卡合固定。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第一分隔部的后部包括主体部、 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 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所述 容纳槽,所述第一凸棱和所述第二凸棱分别自所述主体部的后端左右两侧向后延伸形成; 所述风机固定架的前部卡设在所述第一凸棱和所述第二凸棱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冰箱, 还包括:

蒸发皿, 固定在所述压机舱内, 其内设置所述冷凝器;

所述分隔件与所述蒸发皿固定。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分隔件与所述蒸发皿抵压固定。

8.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分隔件具有第二分隔部, 所述第二分隔部在其后端下部向前凹陷形成有水平抵 接面;

所述蒸发皿在其前壁向前延伸形成有凸起;

所述蒸发皿的凸起配合在所述水平抵接面下方, 实现所述分隔件与所述蒸发皿的抵 压固定。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冰箱, 还包括:

托板, 配置成构成所述箱体和所述压机舱的底部;

所述分隔件在其底部设置有多个卡爪;

所述托板相应地开设有多个卡孔;

所述多个卡爪固定至所述多个卡孔, 从而使得所述分隔件与所述托板固定。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冰箱, 其中,

所述分隔件为一体成型件。

11.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冰箱, 还包括:

蒸发器, 设置于所述冷却室中, 配置为冷却进入所述冷却室中的气流。

Description:
具有分隔件的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电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底进风口和底出风口之间具有 分隔件的 冰箱。 背景技术

现有冰箱中, 冷冻室一般位于冰箱下部, 冷却室位于冷冻室外侧的后部, 压机舱位 于冷冻室的后方, 冷冻室需要为压机舱让位, 使得冷冻室存在异形, 限制了冷冻室的进 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底进风口和底 出风口完全隔流的冰箱。

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降低散热风机振 动产生的噪音。

本发明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使分隔件稳固固 定。

特别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 包括:

箱体, 箱体内限定有位于下方的冷却室和位于冷却室 上方的至少一个储物间室, 且 箱体在其底部沿横向间隔开设有底进风口和底 出风口;

压机舱, 设置于冷却室后方, 其内依次设置有压缩机、 散热风机和冷凝器; 和 分隔件, 配置成将底进风口和底出风口完全隔离, 以允许外部空气在散热风机的作 用下经位于分隔件横向一侧的底进风口进入压 机舱内, 并依次流经冷凝器、 压缩机, 最 后从位于分隔件横向另一侧的底出风口流出, 从而使得进入冷凝器处的外部空气与从压 缩机处排出的散热空气不会串流。

可选地, 冰箱还包括: 风机固定架, 沿前后方向固定在压机舱内, 用于固定散热风 机; 分隔件与风机固定架固定。

可选地, 分隔件与风机固定架卡合固定。

可选地, 分隔件具有第一分隔部, 第一分隔部在其后端形成有容纳槽; 风机固定架 在其前端向前延伸形成有凸起; 风机固定架的凸起配合在容纳槽内, 实现分隔件与风机 固定架的卡合固定。

可选地, 第一分隔部的后部包括主体部、 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 主体部上开设容纳 槽, 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分别自主体部的后端左右 两侧向后延伸形成; 风机固定架的前 部卡设在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之间。

可选地, 冰箱还包括: 蒸发皿, 固定在压机舱内, 其内设置冷凝器; 分隔件与蒸发 皿固定。

可选地, 分隔件与蒸发皿抵压固定。

可选地, 分隔件具有第二分隔部, 第二分隔部在其后端下部向前凹陷形成有水平 抵 接面; 蒸发皿在其前壁向前延伸形成有凸起; 蒸发皿的凸起配合在水平抵接面下方, 实 现分隔件与蒸发皿的抵压固定。

可选地, 冰箱还包括: 托板, 配置成构成箱体和压机舱的底部; 分隔件在其底部设 置有多个卡爪; 托板相应地开设有多个卡孔; 多个卡爪固定至多个卡孔, 从而使得分隔 件与托板固定。

可选地, 分隔件为一体成型件。

可选地, 冰箱还包括:

蒸发器, 设置于冷却室中, 配置为冷却进入冷却室中的气流。 。

本发明的冰箱通过在底部限定出冷却室, 使得冷却室占用冷冻内胆内的下部空间, 抬高了冷冻室, 降低用户对冷冻室进行取放物品操作时的弯腰 程度, 提升用户的使用体 验。 另外, 通过设置分隔件, 使底进风口和底出风口完全隔离, 从而使得进入冷凝器处 的外部空气与从压缩机处排出的散热空气不会 串流。

进一步地, 本发明的冰箱的分隔件与风机固定架固定, 一方面可以保证分隔件的安 装稳固性, 一方面可以降低散热风机振动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地, 本发明的冰箱的分隔件还与蒸发皿以及托板固 定, 安装方便且稳固。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 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 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 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附 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或部分。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 这些 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 附图中:

图 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前 图。

图 2是图 1所示的冰箱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 3是图 1所示的冰箱的部分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 4是图 3所示的冰箱的部分部件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 5是图 1所示的冰箱的局部示意性剖视图。

图 6是图 1所示的冰箱的压机舱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 7是图 6的不意性局部放大不意图。

图 8是图 6所示的冰箱的压机舱的示意性仰视图。

图 9是图 6所不的冰箱的压机舱的不意性俯视图。

图 10是图 6所示的冰箱的托板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 11是图 10所示的冰箱的托板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 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托板的 意性侧视图。

图 13是图 6所示的冰箱的压机舱部分部件的示意性俯视 。

图 14是图 13沿 A-A线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 15是图 13沿 B-B线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 16是图 6所示的冰箱的分隔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冰箱 10。 在下文描述中, “前”、 “后”、 “上”、 “下”、

“左”、 “右”、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冰箱 10本身为参考的方位, “前” 、 “后”为如图 6所指示的方向, 如图 1所示, “横向”是指与冰箱 10宽度方向平行的方 向, “左”是以冰箱 10为参考的冰箱的横向左方, “右”是以冰箱 10为参考的冰箱的 横向右方。

图 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 10的示意性前视图。图 2是图 1所示的冰箱 10 的示意性立体图。 冰箱 10—般性地可包括箱体 100, 箱体 100包括外壳 110和设置在外 壳 110内侧的储物内胆, 外壳 110与储物内胆之间的空间中填充有保温材料 (形成发泡 层) 。 储物内胆中限定有储物间室, 储物内胆一般可包括冷冻内胆 130、 变温内胆 131、 冷藏内胆 120等, 储物间室包括由冷冻内胆 130内限定的冷冻室 132、 由冷藏内胆 120 内限定的冷藏室 121。 变温内胆 131内限定有变温室 1311。 储物内胆的前侧还设置有门 体, 以打开或关闭储物间室, 图 1、 图 2中均隐去了门体。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意识到的, 本实施例的冰箱 10还可包括蒸发器 101、 送风风机

(未示出)、 压缩机 104、 冷凝器 105以及节流元件(未示出)等。 蒸发器 101经由制冷 剂管路与压缩机 104、 冷凝器 105、 节流元件连接, 构成制冷循环回路, 在压缩机 104启 动时降温, 以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中, 冷冻内胆 130位于箱体 100的下 部, 其内限定有位于底部的冷却室 200, 蒸发器 101设置于冷却室 200中, 以冷却进入冷 却室 200中的气流, 而冷冻内胆 130限定的冷冻室 132位于冷却室 200的上方, 使得冷 却室 200处于箱体 100的最下部。 具体地, 蒸发器 101整体可呈扁平立方体状横置于冷 却室 200中, 也即蒸发器 101的长、 宽面平行于水平面, 厚度面垂直于水平面放置, 而 且厚度尺寸明显小于蒸发器 101的长度尺寸。 通过将蒸发器 101横置于冷却室 200中, 避免蒸发器 101 占用更多的空间, 保证冷却室 200上部的冷冻室 132的存储容积。 冷却 室 200的前侧形成有与冷冻室 132连通的至少一个前回风入口, 以使得冷冻室 132的回 风气流通过至少一个前回风入口进入冷却室 200中由蒸发器 101进行冷却, 从而在冷却 室 200和冷冻室 132之间形成气流循环。

传统冰箱 10中, 冷冻室 132处于冰箱 10的最下部, 压机舱 300位于冷冻室 132的 后部, 冷冻室 132不可避免的要做成为压机舱 300让位的异形空间, 减小了冷冻室 132 的存储容积, 并且还带来了以下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 冷冻室 132所处位置较低, 用户需要大幅度弯腰或蹲下才能对冷冻室 132进行取放物品的操作, 不便于用户使用, 尤其不方便老人使用; 另一方面, 由于冷冻室 132进深深度减小, 为保证冷冻室 132的 存储容积, 需要增加冷冻室 132高度方向的空间, 用户在向冷冻室 132存放物品时需要 将物品在高度方向上层叠堆放, 不方便用户查找物品, 而且位于冷冻室 132底部的物品 容易被遮挡, 使得用户不容易发现而造成遗忘, 导致物品变质、 浪费; 再者, 由于冷冻 室 132为异形, 不是一个矩形空间, 对于一些体积较大且不易分割的物品, 不便放置于 冷冻室 132中。 而本实施例的冰箱 10通过在冷冻内胆 130的底部空间中限定出冷却室 200, 并在冷却室 200的上方限定出冷冻室 132, 使得冷却室 200占用冷冻内胆 130内的 下部空间, 抬高了冷冻室 132, 降低用户对冷冻室 132进行取放物品操作时的弯腰程度, 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同时, 压机舱 300可位于冷却室 200的后方, 冷冻室 132无需再 为压机舱 300让位, 使得冷冻室 132为一个矩形空间, 从而可将物品由叠式存放变为平 铺展开式存放, 便于用户查找物品, 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 也便于放置体积较 大不易分割的物品, 解决无法在冷冻室 132放置较大物品的痛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 冰箱 10中的送风风机设置于冷却室 200中, 配置为将回风气流吸 入冷却室 200中由蒸发器 101进行冷却,并促使冷却后的气流向冷冻室 132和变温室 1311 流动。本实施例的冰箱 10还包括冷冻室送风风道 141和变温室送风风道 1312,冷冻室送 风风道 141与送风风机的出风端连通, 配置为将经蒸发器 101冷却后的部分气流输送至 冷冻室 132中, 冷冻室送风风道 141设置于冷冻内胆 130的后壁内侧, 具有连通冷冻室 132的多个送风出口 141a。

图 3是图 1所示的冰箱 10的部分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 冰箱 10 还包括罩板 102, 罩板 102包括位于蒸发器上方的顶盖 1021和至少一个前盖组 1020, 每 个前盖组 1020的前侧形成有前述的至少一个前回风入口 顶盖 1021、该至少一个前盖组 1020与冷冻内胆 130的后壁、 底壁和横向两个侧壁共同限定出冷却室 200, 相应地, 冷 冻内胆 130的横向侧壁即构成冷却室 200的横向侧壁。本实施例中,前盖组 1020为两个, 两个前盖组 1020沿横向方向分布。本实施例中,冰箱 10还包括一竖向分隔板(未示出), 该竖向分隔板由冷冻内胆 130的顶壁向下延伸至顶盖 1021的上表面, 以将冷冻室 132分 隔为横向分布的两个冷冻空间。 冷冻室送风风道 141 的风道前盖板形成有与竖向分隔板 配合的安装槽 141c。本实施例中, 两个前盖组 1020沿横向方向间隔分布, 竖向分隔板包 括延伸至两个前盖组 1020之间且位于蒸发器 101 前侧的前遮挡部, 以遮挡两个前盖组 1020之间的间隙, 从而将冷冻室 132的两个冷冻空间中的气流完全隔离, 使得位于横向 右侧的冷冻空间的回风通过位于横向右侧的前 盖组 1020 的前回风入口进入冷却室 200 中,使得位于横向左侧的冷冻空间的回风通过 位于横向左侧的前盖组 1020的前回风入口 进入冷却室 200中。

图 4是图 3所示的冰箱 10的部分部件的示意性爆炸图。 每个前盖组 1020的前侧形 成有两个前回风入口, 两个前回风入口分别记为第一前回风入口 102a和第二前回风入口 102b。 每个前盖组 1020包括前饰盖 1022和前风道盖 1023 , 前饰盖 1022的前端部 10221 位于蒸发器 101的前端的前方, 前端部 10221与蒸发器 101的前端间隔, 前饰盖 1022的 前端部 10221的前壁形成有第一开口 1022a, 前饰盖 1022的前端部 10221的后侧敞开; 前风道盖 1023的前端部 10231位于蒸发器 101的前端,且前风道盖 1023的前端部 10231 由前饰盖 1022 的前端部 10221 的后侧敞开处向前插入前饰盖 1022 中, 以将第一开口 1022a分隔为位于下方的第一前回风入口 102a和位于上方的第二前回风入口 102b。

具体地, 前风道盖 1023的前端部 10231的底壁与前饰盖 1022的前端部 10221的底 壁限定有与第一前回风入口 102a贯通的第一回风通道, 该第一回风通道位于蒸发器 101 的前方, 也即是说, 前风道盖 1023的前端部 10231 由前饰盖 1022的前端部 10221的后 侧敞开处向前插入前饰盖 1022中的位置使得前风道盖 1023的前端部 10231的底壁与前 饰盖 1022的前端部 10221的底壁之间间隔, 以形成与第一前回风入口 102a贯通的第一 回风通道, 以使得经第一前回风入口 102a进入第一回风通道的至少部分回风气流由 发 器 101的前方进入蒸发器 101中由蒸发器 101进行冷却。 前风道盖 1023的前端部 10231 位于上方的区段形成有与第二前回风入口 102b贯通的第二开口 1023a,且第二开口 1023a 位于蒸发器 101的前上方。顶盖 1021的下表面与蒸发器 101的上表面间隔分布,顶盖 1021 的前端位于蒸发器 101的前端的后上方, 也即是说, 顶盖 1021未完全遮蔽蒸发器 101的 上表面的上方。并且,顶盖 1021的下表面与蒸发器 101的上表面之间填充有挡风材料(未 示出), 顶盖 1021与蒸发器 101的上表面间隔分布形成间隔空间 102c, 该间隔空间 102c 中填充有挡风材料, 该挡风材料可为挡风泡沫。 并且, 前风道盖 1023包括位于第二开口

1023a后上方的第一遮蔽部 10232, 第一遮蔽部 10232的后端与顶盖 1021的前端抵接, 以封闭蒸发器 101的上表面上方未被顶盖 1021遮蔽的部分, 从而在第一遮蔽部 10232与 蒸发器 10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与第二开口 1023a、 与第二前回风入口 102b贯通的第二回 风通道,从而使得经第二前回风入口 102b进入第二回风通道的至少部分回风气流由 发 器 101的上方进入蒸发器 101中由蒸发器进行冷却。 由于顶盖 1021与蒸发器 101的上表 面的间隔空间 102c中填充有挡风材料, 避免进入第二回风通道的回风气流直接向后流 动 而不经过蒸发器 101,使得进入第二回风通道的回风气流向下流 动由蒸发器 101的上表面 进入蒸发器 101中。前饰盖 1022包括由其前端部 10221的上端后缘向后上方弯折延伸的 第二遮蔽部 10222, 第二遮蔽部 10222位于第一遮蔽部 10232的上方, 并延伸至与顶盖 1021的上表面搭接, 以完全遮蔽第一遮蔽部 10232的上方, 并且, 第二遮蔽部 10222的 外形与第一遮蔽部 10232的外形适配, 以使得第二遮蔽部 10222与第一遮蔽部 10232紧 密配合, 避免漏风。

由于蒸发器 101 的前端面周围的温度与回风气流的温度差较大 , 易导致蒸发器 101 的前端面结霜。 若蒸发器 101 的前端面未结霜或结霜量较小而使得蒸发器 101 的前端面 仍然可通过气流, 则冷冻室 132的回风气流的一部分经第一前回风入口 102a进入第一回 风通道, 冷冻室的回风气流的一部分经第二前回风入口 102b进入第二回风通道, 进入第 一回风通道的部分气流由蒸发器 101的前方 (也即是由蒸发器 101的前端面) 进入蒸发 器 101 中, 由蒸发器 101进行冷却, 进入第一回风通道的另一部分气流再向上流动 至第 二回风通道, 由第二回风通道再向下流动进入蒸发器 101 中, 从而使得部分回风气流由 蒸发器 101的前方进入蒸发器 101中,部分回风气流由蒸发器 101的上方进入蒸发器 101 中,进而保证回风气流与蒸发器 101的充分换热,提升冰箱 10的制冷效果。若蒸发器 101 的前端面结霜较厚而导致气流无法进入蒸发器 101 中时, 则冷冻室 132的回风气流可经 位于上方的第二前回风入口 102b进入第二回风通道, 并由第二回风通道向下流动有蒸发 器 101的上表面进入蒸发器 101中进行冷却, 从而仍可保证冰箱 10的制冷效果。 本实施 例的冰箱 10, 通过对顶盖 1021、 前饰盖 1022和前风道盖 1023的结构进行特别的设计, 保证了冷冻室 132的回风气流与蒸发器 101的换热效率, 提升了冰箱 10的制冷效果, 另 外, 在蒸发器 101的前端面结霜时, 仍可保证回风气流能够进入蒸发器 101 中由蒸发器 101进行冷却, 解决了现有冰箱 10因蒸发器 101结霜而导致制冷效果降低的问题, 提升 了冰箱 10的整体性能。

本实施例的冰箱 10中, 冷藏内胆 120位于变温内胆 131的上方, 冷藏内胆 120内限 定有冷藏室 121。 本实施例的冰箱 10还包括冷藏蒸发器(未示出) 、 冷藏风机(未示出) 和冷藏送风风道 (未示出) , 冷藏内胆 120的后壁内侧下方限定有冷藏蒸发器室, 冷藏 蒸发器和冷藏风机设置于该冷藏蒸发器室中, 冷藏送风风道设置于冷藏内胆 120的后壁 内侧, 具有与冷藏风机的出风端连通的冷藏送风入口 和与冷藏室 121连通的冷藏送风出 口,冷藏风机配置为促使经冷藏蒸发器冷却的 气流经冷藏送风风道流动至冷藏室 121中, 以调节冷藏室 121 的温度。 冷藏蒸发器室的前侧形成有至少一个冷藏回风 入口, 以将冷 藏室 121 的回风气流通过冷藏回风入口引导至冷藏蒸发 器室中由冷藏蒸发器进行冷却, 从而在冷藏室 121与冷藏蒸发器室之间形成气流循环。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 冷藏室 121 内的温度一般处于 2 ° C至 10 ° C之间, 优先 为 4 ° C至 7 ° C。冷冻室 132内的温度范围一般处于 -22 ° C至 -14 ° C。变温室 1311可随意调到 -18 ° C至 8°C。 不同种类的物品的最佳存储温度并不相同, 适宜存放的位置也并不相同, 例如果蔬类食物适宜存放于冷藏室 121, 而肉类食物适宜存放于冷冻室 132。

图 5是图 1所示的冰箱 10的局部示意性剖视图。 图 6是图 1所示的冰箱 10的压机 舱 300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 7是图 6的示意性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 8是图 6所示的冰箱 10的压机舱 300的示意性仰视图。 箱体 100底部限定有压机舱 300, 且压机舱 300位于 冷却室 200的后方, 从而使得压机舱 300整体处于冷冻室 132的下方, 如前所述, 冷冻 室 132不用再为压机舱 300让位, 保证了冷冻室 132的进深, 便于放置体积较大不易分 割的物品。 冰箱 10还包括散热风机 106。 散热风机 106可为轴流风机。 压缩机 104、 散 热风机 106和冷凝器 105沿横向依次间隔布置在压机舱 3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机舱 300的后壁与压缩机 104对应的区段 1162形成有至少一个 后出风孔 1162a。

实际上, 在本发明之前, 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的设计思路都是在压机舱 300的后壁 开设面向冷凝器 105的后进风孔和开设面向压缩机 104的后出风孔 1162a, 在压机舱 300 的后部完成散热气流的循环; 或者在压机舱 300的前壁、 后壁分别形成通风孔, 形成前 后方向的散热循环风路。 在面对提升压机舱 300散热效果的问题时, 本领域技术人员通 常是增加压机舱 300后壁的后进风孔、 后出风孔 1162a的数量扩大通风面积, 或者增加 冷凝器 105的换热面积, 例如采用换热面积更大的 U型冷凝器。

而申请人创造性地认识到冷凝器 105的换热面积和压机舱 300的通风面积并不是越 大越好, 在增加冷凝器 105换热面积和压机舱 300通风面积的常规设计方案中, 会带来 冷凝器 105散热不均匀的问题, 对冰箱 10的制冷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此, 申请人跳 出常规设计思路, 创造性地提出一种不同于常规设计的新方案, 在箱体的底壁限定有临 近冷凝器 105的底进风口 110a和临近压缩机 104的底出风口 110b, 在冰箱 10的底部完 成散热气流的循环, 充分利用了冰箱 10与支撑面之间的这一空间, 无需加大冰箱 10的 后壁与橱柜的距离, 减小了冰箱 10所占空间的同时, 保证压机舱 300良好的散热, 从根 本上解决了嵌入式冰箱 10的压机舱 300散热和空间占用之间无法得到平衡的痛点, 具有 尤其重要的意义。箱体 100的底壁的四角还可设置有支撑滚轮 900,箱体 100通过四个支 撑滚轮 900放置于支撑面上, 并使得箱体 100的底壁与支撑面形成一定的空间。

散热风机 106配置为促使底进风口 110a周围的环境空气从底进风口 110a进入压机 舱 300, 并依次经过冷凝器 105、 压缩机 104, 之后从底出风口 110b流动至外部环境中, 以对压缩机 104和冷凝器 105进行散热。 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 冷凝器 105的表面温 度一般低于压缩机 104的表面温度, 故上述过程中, 使外部空气先冷却冷凝器 105再冷 却压缩机 104。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 (压机舱 300的后壁) 背板 116面向冷凝器 105的板段 1161 为连续的板面, 也即是说背板 116面向冷凝器 105的板段 1161上没有散热孔。 申请人创 造性地认识到即使在不增加冷凝器 105换热面积的前提下, 反常态的减小压机舱 300的 通风面积, 能够形成更加良好的散热气流路径, 而且仍然可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 发明的优选方案中, 申请人突破常规设计思路, 将压机舱 300的后壁(背板 116)与冷凝 器 105对应的板段 1161设计为连续板面,将进入压机舱 300内的散热气流封闭在冷凝器 105处, 使得由底进风口 110a进入的环境空气更多地集中在冷凝器 105处, 保证了冷凝 器 105各个冷凝段的换热均匀性, 并且有利于形成更加良好的散热气流路径, 同样可达 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并且, 由于背板 116面向冷凝器 105的板段 1161为连续板面, 不具 有进风孔,避免了常规设计中出风和进风都集 中在压机舱 300的后部而导致从压机舱 300 吹出的热风未及时经环境空气冷却而再次进入 到压机舱 300中, 对冷凝器 105的换热产 生不利影响, 由此保证了冷凝器 105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 压机舱 300的横向两个侧壁均形成有一个侧通风孔, 侧通风孔可 覆盖有通风盖板 108, 通风盖板 108形成有格栅式通风小孔。 冰箱 10的外壳包括横向上 的两个箱体侧板 111, 两个箱体侧板 111竖向延伸, 构成冰箱 10的两个侧壁, 两个箱体 侧板 111分别形成一个与对应的侧通风孔连通的侧开 口 111a, 以使得散热气流流动至冰 箱 10的外部。 由此进一步增加散热路径, 保证压机舱 300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 冷凝器 105包括横向延伸的第一直段 1051、 前后延伸的第二直段 1052以及将第一直段 1051和第二直段 1052连接的过渡曲段 (未标号) , 由此形成换热 面积适当的 L型冷凝器 105。 前述压机舱 300的后壁(背板 116)与冷凝器 105对应的板 段 1161也即是背板 116面向第一直段 1051的板段 1161。 由侧通风孔进入的环境气流直 接与第二直段 1052进行换热, 由底进风口 110a进入的环境空气直接与第一直段 1051进 行换热, 由此进一步将进入压机舱 300内的环境空气更多地集中在冷凝器 105处, 保证 冷凝器 105整体散热的均匀性。

箱体 100还包括异形板 400、 托板 112和两个侧板 119。 异形板 400包括位于底部前 侧的底部水平区段 113和从底部水平区段 113的后端向后上方弯折延伸的弯折区段 401, 弯折区段 401延伸至托板 112的上方。 托板 112与底部水平区段 113共同构成箱体 100 的底壁。 两个侧板 119由托板 112的横向上的两侧分别向上延伸至弯折区段 401的横向 上的两侧, 以封闭压机舱 300的横向两侧, 构成压机舱 300的横向两个侧壁。 背板 116 由托板 112的后端向上延伸至弯折区段 401的后端, 构成压机舱 300的后壁。

图 10是图 6所示的冰箱 10的托板 112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地, 托板 112包括第 一区段 1121和从第一区段 1121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第二区段 1122。 压缩机 104、 散热 风机 106及冷凝器 105沿横向依次间隔布置于托板 112的第一区段 1121上,位于托板 112、 两个侧板 119、 背板 116及弯折区段 401限定的空间中。 第二区段 1122的前端与底部水 平区段 113 相接设置, 其上沿横向间隔在临近冷凝器 105 的一侧开设前述的底进风口 110a, 临近压缩机 104的一侧开设前述的底出风口 110b。 本发明实施例中, 将托板 112 和异形板 400设置成托板 112与底部水平区段 113共同构成箱体 100的底壁, 并在托板 112的前端部分设置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 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分 别由多个通风孔构成, 可以使该冰箱 10防鼠, 同时这种结构能使冰箱 10的安装工艺极 大简化, 只需将压缩机 104、 散热风机 106及冷凝器 105等在托板 112上集成, 之后将托 板 112和异形板 400集成, 即完成箱体 100的底壁的安装。

图 11是图 10所示的冰箱 10的托板 112的示意性侧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 第一区 段 1121大致水平设置; 第二区段 1122大致水平设置。

图 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冰箱 10的托板 112的示意性侧视图。 在另一些 实施例中, 第一区段 1121 水平设置; 第二区段 1122 具有第一部分 11221 和第二部分 11222, 第一部分 11221是自第一区段 1121 的前端向前上方延伸形成, 第二部分 11222 是自第一部分 11221 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形成。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 第一部分 11221 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小于 45 ° 。 在一个更优选实施例中, 第一部分 11221与水平面的夹 角角度为 20° -30° 。

在一些实施例中, 弯折区段 401包括第一倾斜区段 1131、 第二倾斜区段 114、 第三 倾斜区段 402和顶部水平区段 115。 第一倾斜区段 1131由底部水平区段 113的后端向上 延伸, 第二倾斜区段 114由第一倾斜区段 1131的上端向后上方延伸, 第三倾斜区段 402 由第二倾斜区段 114的上端向后上方延伸, 顶部水平区段 115由第三倾斜区段 402的上 端向后方延伸至背板 116, 以遮蔽压缩机 104、 散热风机 106及冷凝器 105的上方。 特别 地, 本申请人创造性认识到, 弯折区段 401的斜坡结构能够对进风气流进行引导、 整流, 使得由底进风口 110a进入的气流更加集中地流向冷凝器 105 , 避免了气流过于分散而无 法更多地通过冷凝器 105, 由此进一步保证了冷凝器 105 的散热效果; 同时, 弯折区段 401的斜坡结构将底出风口 110b的出风气流向底出风口的前侧进行引导, 使得出风气流 更加顺畅地流出压机舱 300外部, 由此进一步提升了气流流通的顺畅性。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倾斜区段 1131与水平面的夹角略小于 90° ,第二倾斜区 段 114、 第三倾斜区段 402与水平面的夹角均小于 45 ° , 在该实施例中, 弯折区段 401 的斜坡结构对气流的导向、 整流效果更好。 并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本申请人创造性 地认识到弯折区段 401 的斜坡结构对气流噪音起到了较好的抑制效果 , 在样机试验中, 具有前述特别设计的斜坡结构的压机舱 300的噪音可减小 0.65分贝以上。

此外, 传统冰箱 10的箱体 100的底部一般是具有大致平板型结构的一体型 承载板, 压缩机 104设置于承载板内侧,压缩机 104运行中产生的振动对箱体 100底部影响较大。 而本实施例中, 如前所述, 箱体 100的底部由特殊结构的异形板 400和托板 112构造为 个立体结构, 为压缩机 104布置提供独立的立体空间, 利用托板 112承载压缩机 104, 减小压缩机 104振动对箱体 100底部的其他部件的影响。 另外, 通过将箱体 100设计为 如上巧妙的特殊结构, 使得冰箱 10底部的结构紧凑、 布局合理, 减小了冰箱 10的整体 体积,同时充分利用了冰箱 10底部的空间,保证了压缩机 104和冷凝器 105的散热效率。

图 9是图 6所示的冰箱 10的压机舱 300的示意性俯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 冷凝器 105的前端面与底进风口 110a之间具有间隙。 在散热进风口位置不变的情况下, 即意味 着冷凝器 105后移。 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地在前后方向上会将冷凝 器 105设置成尽量靠 近散热进风口, 以节省空间。 然而, 申请人创造性地认识到: 将冷凝器 105后移可允许 适当减小冷凝器 105的尺寸, 从而更加节省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 105的前端面与底进风口 110a之间的距离 L不小于 10cm, 优选为 10-50cm。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 10将冷凝器 105的前端面与底进风口 110a之间设 置成具有特定间距, 可减少进风紊流, 减少进风阻力, 不但增大了进风量, 而且减少了 进风气流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 冰箱 10的蒸发皿 600是顶部具有开口的大致为长方体的结构, 具 有底壁和自底壁向上延伸的四个侧壁。 在蒸发皿 600的底壁上对应冷凝器 105的第一直 段 1051、 第二直段 1052分别设置有支撑块 620。 如图 9所示, 蒸发皿 600的底壁上沿横 向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支撑块 620, 蒸发皿 600的底壁上沿竖向方向设置有一个支撑块 620。 冷凝器 105在其底部设置有支撑件 1053, 通过将支撑件 1053与支撑块 620固定, 来将冷凝器 105固定在蒸发皿 600内, 使得冷凝器 105的底部下端高于蒸发皿 600的前 壁顶端。 通过将冷凝器 105在蒸发皿 600的高度提高, 使冷凝器 105的底部也暴露在外 部气流中, 进一步保证了冷凝器 105的散热效果。

图 13是图 6所示的冰箱 10的压机舱 300部分部件的示意性俯视图。 在一些实施例 中, 冰箱 10还包括分隔件 117, 配置成将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完全隔离, 以 允许外部空气在散热风机 106的作用下经位于分隔件 117横向一侧的底进风口 110a进入 压机舱 300内, 并依次流经冷凝器 105、 压缩机 104, 最后从位于分隔件 117横向另一侧 的底出风口 110b流出,从而使得进入冷凝器 105处的外部空气与从压缩机 104处排出的 散热空气不会串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 冰箱 10还包括风机固定架 500。 风机固定架 500沿前后方向固定 在压机舱 300内, 用于固定散热风机 106。分隔件 117与风机固定架 500固定,这样一方 面可以保证分隔件 117的安装稳固性, 一方面可以降低散热风机 106振动产生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 分隔件 117还与蒸发皿 600固定, 这样能进一步增强分隔件 117 的安装稳固性。

在优选实施例中, 分隔件 117设置于弯折区段 401的后方, 其前部与底部水平区段 113的后端连接,后部与风机固定架 500以及蒸发皿 600分别固定。图 14是图 13沿 A-A 线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 15是图 13沿 B-B线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 16是图 6所示的冰箱 10的分隔件 117的示意性立体图。 分隔件 117具有第一分隔部 901、 第二分隔部 902和 两者之间的底连接部 903。 第一分隔部 901的后部 911包括主体部 9113、 第一凸棱 9111 和第二凸棱 9112, 主体部 9113上开设容纳槽 9114, 第一凸棱 9111和第二凸棱 9112分 别自主体部 9113的后端左右两侧向后延伸形成; 风机固定架 500的前部卡设在第一凸棱 9111和第二凸棱 9112之间, 风机固定架 500在其前端向前延伸形成有凸起 510, 风机固 定架 500的凸起 510配合在容纳槽 9114内, 实现分隔件 117与风机固定架 500的卡合固 定。 第二分隔部 902的后部 921包括主体部 9212和在主体部 9212的靠近蒸发皿 600的 一侧向后延伸形成的凸棱 9211, 主体部 9212的下部向前凹陷形成有水平抵接面 9213。 蒸发皿 600在其前壁向前延伸形成有凸起 610,蒸发皿 600的凸起 610配合在水平抵接面 9213下方, 实现分隔件 117与蒸发皿 600的抵压固定。

在底连接部 903上还向下延伸形成有多个卡爪 930,托板 112在其相应位置开设有卡 孔, 通过将卡爪 930固定在卡孔内来将分隔件 117与托板 112固定。

当冷凝器 105的前端面与底进风口 110a之间具有间隙时,在分隔件 117和蒸发皿 600 之间也具有间隙,可以通过在间隙处设置挡板 800来使分隔件 117完全隔离底进风口 110a 和底出风口 110b。 在一个实施例中, 在第二分隔部 902的后部 921与冷凝器 105的第一 直段 1051之间设置挡板 800。 挡板 800可以是一体件, 也可以是分体组合件, 满足可遮 蔽冷凝器 105的前端面与分隔件 117之间的间隙即可。

此外, 第一分隔部 901、 第二分隔部 902、 底连接部 903之间形成缺口 904, 以为冰 箱 10的引水管 700提供连接至蒸发皿 600的空间。 在本申请中, 分隔件 117优选为一体 成型塑料件, 这样能简化分隔件 117的生产工艺和安装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 冷凝器 105的上端、 风机固定架 500的上端、 分隔件 117的上端 还分别设置有挡风件 1056。挡风件 1056可为挡风海绵, 分别填充冷凝器 105的上端、 风 机固定架 500的上端、 分隔件 117的上端与弯折区段 401之间的空间。 具体地, 对冷凝 器 105部分, 挡风件 1056覆盖第一直段 1051、 第二直段 1052及过渡曲段的上端, 且挡 风件 1056的上端与弯折区段 401的内表面抵接, 以密封冷凝器 105的上端, 以免进入压 机舱 300的部分空气从冷凝器 105的上端与弯折区段 401之间的空间通过而不经过冷凝 器 105 , 从而使得进入压机舱 300的空气尽可能多的通过冷凝器 105进行换热,进一步提 升冷凝器 105的散热效果。 对风机固定架 500部分, 挡风件 1056覆盖风机固定架 500的 上端, 且挡风件 1056的上端与弯折区段 401的内表面抵接。 对分隔件 117部分, 挡风件 1056覆盖第一分隔部 901、第二分隔部 902的上端,且挡风件 1056的上端与弯折区段 401 的内表面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 冰箱 10还包括前后延伸的挡风条 107 , 挡风条 107位于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之间, 由底部水平区段 113下表面延伸至托板 112下表面, 从而在 冰箱 10置于一支撑面时, 横向分隔箱体 100的底壁与支撑面之间的空间, 以允许外部空 气在散热风机 106的作用下经位于挡风条 107横向一侧的底进风口 110a进入压机舱 300 内, 并依次流经冷凝器 105、 压缩机 104, 最后从位于挡风条 107横向另一侧的底出风口 110b流出, 从而将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完全隔离, 保证进入冷凝器 105处的 外部空气与从压缩机 104处排出的散热空气不会串流, 进一步保证了散热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 10通过在底部限定出冷却室 200, 并在冷却室 200的上方限定 出冷冻室 132, 使得冷却室 200占用冷冻内胆 130内的下部空间, 抬高了冷冻室 132, 降 低用户对冷冻室 132进行取放物品操作时的弯腰程度, 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 通 过设置分隔件 117, 使底进风口 110a和底出风口 110b完全隔离, 从而使得进入冷凝器 105处的外部空气与从压缩机 104处排出的散热空气不会串流。

进一步地, 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 10的分隔件 117与风机固定架 500固定, 一方面可 以保证分隔件 117的安装稳固性, 一方面可以降低散热风机 106振动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 10的分隔件 117还与蒸发皿 600以及托板 112固定, 安装方便且稳固。

至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 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 例 性实施例, 但是, 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 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 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 型或修改。 因此, 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 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