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REMOT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 FOR MAGNETIC NANO-PARTICLE BASED ON PARAMAGNETIC PROPERTY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119329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remot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 for magnetic nano-particle based on paramagnetic property,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1)disposing a magnetic nano-sample at the position of an object to be measured; (2) applying n different exciting magnetic fields to the area where the magnetic nano-sample locates; (3) sampling the magnetization intensities of the magnetic nano-sample in different exciting magnetic fields, and computing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ies in different exciting magnetic fields based on the magnetization intensities; (4) constructing an equation set for the different exciting magnetic field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gnetic susceptibilities based on the langevin paramagnetic theorem; (5) solving the equation set to acquire a temperature T. The invention can detec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object more precisely and rapidly, especially is suitable for detecting the biomolecule thermal motion.

Inventors:
LIU WENZHONG (CN)
ZHONG JING (CN)
LI YIN (CN)
DU ZHONGZHOU (CN)
XIE DI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72207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13, 2012
Filing Date:
March 28,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UNIV HUAZHONG SCIENCE TECH (CN)
LIU WENZHONG (CN)
ZHONG JING (CN)
LI YIN (CN)
DU ZHONGZHOU (CN)
XIE DI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61B5/01; G01K7/38; A61N2/08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09088062A12009-07-16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601607A2009-12-16
CN101352342A2009-01-28
US20090068114A12009-03-12
JP3333875B22002-10-15
DE102008049605A12009-12-10
Other References:
WANG, LILI ET AL.: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n Different Field of Quasi-one Dimensional 1/2S Spin Ladder Compound Sr_(14-x)Ca_xCu_(24)O_(41)", vol. 29, no. 3, August 2007 (2007-08-01), pages 173 - 178, XP008161743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600128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HUST PATENT AGENT CENTER (CN)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基于顺磁特性的磁纳米粒子远程温度测量方法, 具体为:

(1)将磁纳米样品置放于待测对象处;

(2)对磁纳米样品所在区域施加 n次不同的激励磁场;

(3)采集不同激励磁场下磁纳米样品的磁化强度, 依据磁化强度计算得 到不同激励磁场下的磁化率;

(4) 构建磁纳米样品的磁化率; ^与激励磁场 H,的方程式组 ~ ί!Γ' 12 ,其中, 郎之万函数 " )的倒数 ^- —,^一1, NML( j) K1 L a 0

kT a = ^, 为多项式系数, J + l为预定多项式展开项数, N为样品浓度, M为样品原子磁矩, k为波尔兹曼常数, T为待测对象的温度;

(5) 求解前述方程式组获取温度 Γ。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磁纳米粒子远程温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 J = l 。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磁纳米粒子远程温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5)具体为: 使用直线方程丄 = 3x + H; 对序列点 ( ,丄)进行曲 线拟合, 依据拟合得到的直线截距 3χ和斜率 计算温度 r

5 = ^ kj^。

y

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磁纳米粒子远程温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5) 还包括计算样品浓度 N = ~=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磁纳米粒子远程温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

更正页 (细则第 91条) 于, 所述 J≥2。

6、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磁纳米粒子远程温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 于, 所述 2≤J≤5。

7、根据权利要求 5或 6所述的磁纳米粒子远程温度测量方法,其特 征在于, 所述步骤 (5) 具体为:

(51 ) 将所述磁化率 与激励磁场 A的方程组转换矩阵方程

l≤g<J + l ^为系数矩阵;

bq'x _ \ 1

(52) 求解方程组 Xx χ" 得到"和 6,

1 1 i τ

—— 6 = A Λq*-[ Γ— —— —f,2≤g≤Q 其中, Λ'为系数矩阵 ^的广义逆 的第 9行;

(53)

8、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磁纳米粒子远程温度测量方法,其特征在 于, 所述步骤 (5) 还包括计算样品浓度 N = ^的步骤 <

更正页 (细则第 91条)

Description:
基于顺磁特性的磁纳米粒子远程温度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测试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纳米超顺磁质磁化 率的温度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物体深处特别是活体 (in vivo) 深处的温度信息受到时空与信息传输 的物理学原理限制, 使得 1000°C以内的非接触式温度测量仍然没有有效 解决方案。 温度是表征免疫反应、 生命活动的直接证据。 癌症热疗法期望 热疗过程中将癌变部位的温度控制在 45°C - 47°C。 一般认为 45°C - 47°C是 正常细胞安全、 而癌细胞逐渐坏死的临界温度点。 远程探测位于肺与肝部 癌细胞的温度场信息是热疗法治疗效果取得突 破的技术关键。 然而, 人体 内脏器、 骨骼、 血管或皮肤对于温度信息而言是一个天然的屏 障。 在其他 领域, 航空发动机出口温度分布直接影响涡轮的寿命 , 快速的、 不改变流 场的涡轮温度分布场的测量技术将极大程度上 提升发动机的性能。 因此, 一种更为普适的物体深处温度测量技术成为推 动生物医学领域与工业领域 进步的技术关键。

技术上而言, 将目前的温度测量技术应用于物体深处的温度 测量尚存 较大的难点。 磁共振测温技术给临床意义上的人体温度场测 量技术迎来了 曙光。 核磁共振测温尚难用于癌症热疗等活体内温度 测量。 但由于分子磁 性过于微弱, 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测试上的技术难点。 活体内氢分子的温度 特性参数无法预先获取, 需在测试中通过同一点的加热前后两次测量结 果 从而实现温度差测量, 要求测试点高度静止, 这是误差的主要来源。 研究 人员很快注意到磁纳米粒子 (四氧化三铁) 的磁矩比氢分子的核磁信号高 出三个数量级以上。 这样, 纳米磁学测试系统可望实现高速与高信噪比。 美国 J. B. Weaver对纳米磁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采用纳米超顺磁质交流 磁化后的三次谐波与五次谐波的比值进行试验 , 在 20°C_50°C范围内的精度 优于 1度。 磁纳米粒子与温度相关的常数例如粒径、 饱和磁矩等均是可以事 先在体外进行精确反复测试, 磁学参数均可事先标定。 磁纳米粒子在体内 的浓度分布与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将会导致活 体内温 I :的极大误 体内不同象素点分布的不确定性导致核磁共振 温度只能实现温度差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顺磁特性的磁 纳米粒子远程温度 测量方法, 能够更精密、 更快速的实现物体远程温度探测。

基于顺磁特性的磁纳米粒子远程温度 :方法, 具体为:

( 1 ) 将磁纳米样品置放于待测对象处;

(2 ) 对磁纳米样品所在区域施加 n次不同的激励磁场;

(3 )采集不同激励磁场下磁纳米样品的磁化强度 依据磁化强度得到不 同激励磁场下的磁化率;

( 4 ) 构建磁纳米样品的磁化率 ^与激励磁场 的方程式组

¾^, = 1,2...«, 其中, 郎之万函数 的倒数 ^ =

N丽ML ( (- IL、 kT L(a) J=0

―)

kT 为多项式系数, J + l为预定多项式展开项数, N为样品浓度 kT

M为样品原子磁矩, k为波尔兹曼常数, T为待测对象的温 j (5 ) 求解前述方程式组获取温度 Γ。 进一步的, J = l , 所述步骤(5)具体为: 使用直线方程

1 对序列点 进行曲线拟合,依据拟合得到的直线截距 3x和斜率 计算 温度 Τ = ^β, 计算样品浓度 ^ ~^的步骤。

k y M^xy 进一步的, 2≤J≤5, 所述步骤 (5 ) 具体为: 首先将所述磁化率 .与激励磁场 H,的方程组转换矩阵方程

数矩阵,

得到"和 6 , 其 Q

中, 为系数矩阵 的广义逆 的第 9行; 最后计算待测对象的温度 T = ^=, 计算样品浓度 N = 的步骤。

k b M b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纳米超顺磁质磁化率的温 度测量方法, 对磁纳米 样品所在区域施加多次 (一般大于两次) 不同的激励磁场, 依据郎之万顺 磁定理构建不同激励磁场与对应磁化率的方程 式组, 通过方程式组求解获 取温度及样品浓度信息。

更正页 (细則第 9 1条) 本发明使得更精密、 更快速的物体温度探测成为可能, 尤其适用于生 物分子层面热运动的探测。 区别于 MRI 技术中使用的氢分子敏感元件, 纳 米磁学温度测量方法采用癌症靶向热疗中的纳 米超顺磁质作为温度敏感元 件, 在诸多方面具有优势。 磁化率测量是瞬时测量, 而不是弛豫响应, 具 有优越的实时性。 磁纳米粒子与温度相关的常数例如粒径、 饱和磁矩等均 是可以事先在体外进行精确反复测试, 磁学参数均可事先标定。 同时, 磁 纳米粒子 (四氧化三铁) 的磁矩比氢分子的核磁信号高出三个数量级以 上。 这样, 纳米磁学测试系统可望实现高速与高信噪比。 该温度测量技术在重 复 9次平均的误差小于 0. 56Ko 小于 1K的温度测量误差将可满足癌症热疗 法中对于温度测量精度的要求。 其应用前景在于有望实现一种包括活体的 物体深处的、 在铁磁材料居里温度以下的温度测量技术。

附图说明

图 1为激励磁场 (最大值) 的变化对线性预测模型与多项式预测模型 温度测量误差示意图, 图 1 为线性预测模型, 图 1(b)为多项式预测模型; 图 2为饱和磁化率变化对线性预测模型与多项式 测模型的影响示意 图, 图 2 (a) 为对线性预测模型的影响, 图 2 (b) 为对多项式预测模型的 影响;

图 3为基于 -200dB噪声的仿真磁化曲线的温度测量结果示意 图; 图 4为采用一次多项式预测算法的结果示意图;

图 5为采用二次多项式预测算法的结果示意图;

图 6为采用三次多项式预测算法的结果示意图;

图 7为依据 -l lOdB噪声的仿真数据采用一次多项式预测算法 多次测 量结果示意图;

图 8为不同温度区间的实际测试结果说明。 图 8 (a) 给出了一次测量 的设定 (理论) 温度值 TT与测量温度值 ETN曲线, 图 8 (b) 给出了这一 次测量的温度误差。

图 9为对样品进行 9次重复试验的温度测试结果, 图 9 (a) 为 9次重 复测量以后的温度平均值与实际温度曲线, 图 9 (b) 为该平均值与理论设 定值的差值。

图 10为不同温度下浓度参数 N的测试与实际结果, 图 10 (a) 不同温 度下浓度参数 N的测试结果, 图 10 (b) 不同温度下测试结果与实际的误

具体实施方式 一. 理论基础

超顺磁质服从郎之万函数

β~ α 1 1

I = NM -a—— ) = NM(cot a—— )

e a a

式中 I 为磁化强度, N 为单位体积的原子数, M 为原子磁矩, ( ) = coth -丄, 称为郎之万函数, 式中 " = ^, k为波尔兹曼常数, T a kT

磁化率 服从方程:

1 H H

χ I NML( ) 郎之万函数的倒数 :^^—^ 2 1 , 为多项式系数, J + 1等值于预 定展开项数。 处理方案:

1.郎之万顺磁定理的线性逼近模型: 令 J = l

1 H H

(- + -) , 式中 为磁化率

NML( ) 厦

MH

代入, 得:

kT

1 3kT H

■ +■

χ 厦 2 5 Γ 通过给定不同的激励磁场 H,. ( = l,2...«) , 方程变为:

1 3kT H

2 5 Γ

3kT H

■ + -

η 2 5 Γ 在中等强度下磁化率倒数 温度曲线产生了变异, 该曲线并不通过 居里定理预期的绝对温度零点 0 κ, 当然也非居里-外斯定理所描述的通过 固定居里点 。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磁化率倒数 温度曲线存在截距平 移, 且平移量与激励磁场强度相关。 我们将该现象定义为磁化率倒数 -温度 曲线的磁场调制特性。磁化率倒数 -温度曲线的磁场调制特性说明中等强度 下磁纳米粒子不再服从居里顺磁定理。

—— = 3x +— H y

■3x + -H„y 巾 , ^与^均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得到的已知量, 使用直线方程

± = 3x + H y 对序列点 ( ,丄)进行曲线拟合, 依据拟合得到的直线截距 3x

和斜率丄 y计算温度 T = 浓

5 k β和 度 Ν = =

y Myjxy

2.郎之万顺磁定理的多项式逼近模型: 令 ≥2

4 6

3kT M Z H 2M 4 H 37M b H

NM 2 NkT \75k'NT' 7S75k 5 NT 3031875^ 7 Nr' 通过给定不同的激励磁场 H,.( = l,2...«) , 方程变为:

1 … 1 „ HH 22HH

—— = 3x +—H, y ,V | ,V 37H y

3

175x 7875x 2 3031875x

丄 6—3 8—4

Hly 1 2H 37H 2

3x + -H^y-

175x 7875x 2 3031875x

1 1 TT2 H 4 V 2 2H 6 V 3 37H„V

— = 3x + -H„ —— — +—— ―- n ―—

5 175x 7875x 2 3031875x 3

对于此二 方程可改写为: 如果令 ,则 是矩阵 的广义逆,则

更正页 (细则第 91条) 进一步如果 , A:, A:, ^分别是矩阵^ r的第一行

b

A,丄 丄

b J_ J_

A 丄

x„

实际中, 采用前两项式中的丄和 相结合, 就可以求出 与 6, 即

a a

我们将①②相结合成为一次多项式逼近模型, 将①③相结合成为二次多 项式逼近模型, ①④结合成为三次多项式逼近模型, 最后利用组合得到的 Μ

Τ =

一次或二次或三次多项式逼近模型求解 与 6,并利用 进而计算得

M fb 到温度和浓度 (单位体积粒子个数 Ν)。

上述方案选用的是矩阵 ^的第一行至第四行向量 :与构建逼近模型, 仅作为示例, 不能理解为本发明只能选择前四行向量, 下面给出逼近模型 的通用构建方式:

, i≤e≤J+i

上述多项式模型的展开项没有限定, 本发明以三项、 四项、五项、六项、 十项进行过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均能实现本发明目的。 但项数越多, 方 ΐ '王 越会容易出现病态特性, 因此推荐使用三到六项的多项式。

三 仿真实例

1. 仿真模型与测试说明:

为了研究温度测试方案的有效性与优化设计, 我们采用含噪声的仿真数 据对算法进行实验测试。测试过程默认的样品 (如另有说明除外)为 EMG1400 (FerroTec, USA) , 其粒子的磁矩设定为 2.49x 10- 17 。 噪声模型采用 MATLAB 中的 awgn函数将预先设定信噪比的噪声直接加在磁 过程的磁矩上。磁化 曲线包含的信噪比依据不同测试目的设定为 100dB至 200dB。磁化曲线从 0 至最大值均匀分割为 200点。 考虑到更多项展开将导致二元超定方程中矩 阵 A的条件数增大, 从而带来求解的病态特性。 这将导致方程求解对噪声 非常敏感。 所以在郎之万方程的多项式展开中, 我们采用前六项的展开式 图 1至图 9对线性逼近模型与多项式逼近模型进行了研 与分析, 并 对一次的多项式模型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 图 1至图 2给出了线性模 型与多项式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图 1给出了信噪比 130dB情况下的激励磁 场变化对线性模型与多项式模型方法的比较结 果, 温度为 230K-350K, 每 15K—个点。 TT为理想情况下的理论值。 图 1 ( a) 为激励磁场 (最大值) 的变化对线性预测模型温度测量误差影响, 其中 ETL1, ETL2 , ETL3的最 大激励磁场分别为 lOOOGs, 600Gs, 200Gs。 图 1 (b)为激励磁场(最大值) 的变化对多项式预测模型温度测量误差影响, 其中 ETN1, ETN2 , ETN3 的最大激励磁场分别为 lOOOGs, 600Gs, 200Gs。 而图 2在仿真数据的信噪 比 90dB情况下饱和磁化率变化对线性预测模型与 项式预测模型的影响。

TT为理想情况下的理论值。 图 2 ( a)为饱和磁化率变化对线性预测模型的 影响。 ETL1, ETL2 , ETL3, ETL3, ETL4的饱和磁矩服从一个等比为 2 的数列, 初始值 ETL1的饱和磁矩为 2.49x 10- 17 。 图 2 (b) 为饱和磁化率变 化对多项式预测模型的影响, ETN1, ETN2 , ETN3 , ETN4的饱和磁矩分 另 ij与 ETL1, ETN2 , ETN3 , ETN4的饱和磁矩相同。

图 3至图 7给出了多项式模型中采用不同次数台劳展开 的比较结果。 其中图 4给出了 200dB信噪比条件下采用一次, 二次与三次台劳展开式的 结果比较。 其中 ET3, ET2, ET1与 TT分别为三次, 二次, 一次多项式预 测结果与理论值。 图 4至图 6分别给出了不同信噪比条件下一次, 二次与 三次台劳展开式的结果。图 4中 ET1, ET2, ET3, ET4与 TT分别为 -130dB, -120dB, -HOdB , -lOOdB噪声预测结果与理论值。 图 5中 ET1, ET2, ET3, ET4与 TT分别为 -180dB, -170dB, -160dB与 -150dB噪声预测算法结果与 理论值。图 6中 ET1, ET2, ET3, ET4与 TT分别为 -230dB, -220dB, -210dB 与 -200dB噪声预测算法结果与理论值。 图 7给出了 llOdB信噪比条件下采 用一次台劳展开式的多次测量的数据。

2. 仿真试验结果与讨论:

仿真数据说明, 在信噪比足够小的情况下, 上述温度预测模型均可以 达到任意精度。例如图 1中较小磁场激励与高信噪比条件下温度预测 误差 可以小于 0. 01K。 图 3中 200dB信噪比条件下进行温度测量, 一次多项式模型 ET1与二次多项式模型 ET2模型的测试数据与与理论数据 TT吻合很好, 数据 显示 ET1的误差甚至可以达到 0. 001K, ET2也达到了 0. 1K。 可以预期, 在更 高的信噪比下三次多项式模型 ΕΤ3也可以达到任意设定的精度。 这说明, 基 于磁纳米粒子的超顺磁特性的温度测量方法在 理论上是可行的。

多项式逼近模型表现出较小的系统误差, 因为它是在线性逼近模型基 础上对磁化过程非线性的进行了修正。 磁测试系统在较小的磁场激励下将 面临热噪声或外界干扰, 难以保证低场测试的精度。 测试过程中往往期望 通过提高激励磁场可以有效的降低噪声的干扰 。 在较大的激励磁场下, 仅 仅采用线性模型将出现明显系统误差, 如图 1所示。 当然, 饱和磁矩的增加 也将出现系统误差, 如图 2所示。 线性模型中就发现了由于饱和磁矩 (或激 励磁场)的非线性带来了明显的零偏与斜率的 变化, 这是一种系统误差。 而 校正系统误差的方法就是采用多项式逼近。 相对而言, 多项式模型较好地 处理了磁化过程的非线性, 在较大磁场激励 (或饱和磁矩) 下没有明显的 系统误差。 采用多项式的方法则可以通过已知温度条件下 多次测量而得到 饱和磁矩 Μ值。 实际测试说明通过多次测量得到的饱和磁矩数 值比较稳定。 在噪声不可忽略的情况下, 多项式逼近模型中采用不同的次数直接影 响对于噪声的抑制能力。 我们测试中多项式模型的次数为一至三次。 从图 4 至图 6的一次、二次与三次模型的预测算法看来, 保持精度相同的情况下, 算法每增加一次其温度预测结果的信噪比就相 应降低大约 40dB至 50dB。 这 说明一次算法的噪声抑制能力最强。 即随着算法次数的增加, 模型对于噪 声抑制能力逐渐减弱。 因此, 三次算法及以上的噪声抑制能力效果已经很 差了, 温度预测中基本上可以考虑不采用。 在本文研究中仅仅考虑了一次 的算法, 含噪声的一次多项式逼近算法的重复性试验如 图 7所示。 此外, 对 于测量过程的随机干扰可通过多次重复测量达 到更高的精度。

3 . 实际测试与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模型在实际的精密测量中的适用 性,我们采用磁纳米固体 颗粒 EMG1400 ( FerroTec, USA ) 样品进行验证, 测试仪器为 SQUID VSM (Quantum Design, USA)磁强计。 在通过多轮测试分析基础上调整系统参数 到最佳状态确定了最终实验方案。 其中实验测试的激励磁场设定为 -200Gs- +200Gs, 每 5Gs一个点。 图 8的温度范围为 260K—340K, 每 15K一 水、温' / 度点。 考虑到 MPMS设备在低温段的温度稳定性问题, 我们还在图 9给 出了室温以上实验数据。图 9的温度范围为 310K-350K,每 10K—个温度点。 实际数据的问题在于方 ΐ '王 中饱和磁矩 M存在着不确定

因素, 无法预先知道。 同一样品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团聚状态, 如二聚体、 三聚体或者多聚体都将影响饱和磁矩。 因而离线的测量饱和磁矩可能失效, 也就无法准确的得到实际的温度。 一个工程化的处理办法是通过一组已知 温度的磁化率数据推算出一个平均的 M, 然后将 M当作已知量代入到方程 中。 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就比较好操作。

采用上述测试方案的实际测试数据表明, 尽管单次温度测量的误差较 大, 但是通过多次测量的温度误差可以达到小于 1K。 图 8 (a) 给出了一次 测量的设定 (理论) 温度值 TT与测量温度值 ETN, 图 8 (b ) 给出了这一次 测量的温度误差。 图 9 ( a) 给出了 9次重复测量以后的温度平均值, 图 9 (b ) 给出了该平均值与理论设定值的差值。 实验数据表明 9次重复平均以 后的最大误差为 0. 56Ko 单次测量温度的方差在 1. 66-1. 03之间, 9次重 复测量温度平均值的均方根应当是在图 9 (b ) 的基础上除以 3 因而采用上述方法实现的温 I :, 9次测量的均方根为 0. 34K-0.

此外, 一阶多项式逼近模型还可用于远程的浓 J :。 不同温度下的浓 J 测试误差结果小于 3%, 如图 10。 一阶多项式逼近模型方法的优势在于采用 了小磁场激励, 可以避免使用超导磁场测量而实现粒子浓度的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