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ROTARY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NG CIRCULAT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010260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rotary compressor and a refrigerating circulat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The rotary compressor comprises: a seal housing (2), a lower part of the housing (2) being provided with an oil storage chamber (F); a motor (M), the motor (M) being disposed in the housing (2), and the motor (M) comprising a stator (11) having a motor winding (15) and a rotor (20), a gap being formed between an outer periphery wall of the stator (11) and an inner wall of the housing (2), and an oil separation chamber (T) being provided in the housing (2) above the motor (M); a compression apparatus (P), the compression apparatus (P) being disposed at the lower side of the motor (M) and limiting a compression chamber (52); and a winding cover (30), the winding cover (30) being disposed between the stator (11) and the compression apparatus (P), and the winding cover (30) enclosing a lower end of the motor winding (15). Oil-containing high-pressure refrigerant discharged from the compression chamber (52) flows through the winding cover (30) and the motor (M) to the oil separation chamber (T). An outer side of the winding cover (30) has an oil passage (S) connecting the oil storage chamber (F) and the oil separation chamber (T).

Inventors:
OZU MASAO (CN)
LIANG ZIQIANG (CN)
WANG LI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79932
Publication Date:
January 29, 2015
Filing Date:
July 23,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04C18/356; F04C29/02; F04C29/04
Foreign References:
CN202833180U2013-03-27
CN201650740U2010-11-24
CN101713405A2010-05-26
JP2005002868A2005-01-06
JPH10318169A1998-12-02
Attorney, Agent or Firm:
TSINGYIHUA INTELLECTUAL PROPERTY LLC (CN)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包括:

配置有排气管 (3) 的密封壳体 (2) , 所述壳体内的下部具有储存有润滑油的储油 腔 (F) ;

电机 (M) , 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电机包括具有电机绕组 (15) 的定子 (11)和套设在所述定子内部的转子 (20) , 所述定子外周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具 有间隙, 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电机的上方具有油分离腔 (T) ;

压縮装置(P),所述压縮装置设在所述电机的下侧且包括曲轴(60)、主轴承(53)、 副轴承 (57) 和位于所述主轴承和副轴承之间的气缸 (51) , 所述主轴承、 副轴承和气 缸之间限定出压縮腔 (52) ;

绕组盖 (30) , 所述绕组盖设在所述定子和所述压縮装置之间且所述绕组盖包围所 述电机绕组的下端,其中所述压縮腔内排出的含油的高压冷媒从所述绕组盖经过所述电 机流到所述油分离腔;

其中所述绕组盖的外侧具有连通所述储油腔(F)和所述油分离腔(T)的油通道(S)。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连接在所述油分 离腔或所述油通道处的壳体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通道 (S) 由所述绕组 盖的外侧、 所述定子与所述壳体之间间隙共同限定出。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通道 (S) 由设在所述 壳体外部的管道构成, 所述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储油腔和所述油分离腔。

5、 根据权利要求 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组盖包括: 第一柱段 (301) , 所述第一柱段的上端套设在所述定子之外;

第二柱段 (302) , 所述第二柱段设在所述第一柱段的下方, 且所述第二柱段的内 径小于所述第一柱段的内径, 所述第二柱段套设在所述压縮装置的所述主轴承(53)的 上端之外; 以及

连接段 (303) , 所述连接段呈倒截锥形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柱段和所述第二柱段之 间。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的外周壁上形成有 多个铁芯切口 (13) , 每个所述铁芯切口由将所述定子的外周一部分切除而形成, 所述 多个铁芯切口贯穿所述定子的轴向方向,所述定子的外周壁通过所述铁芯切口与所述壳 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的多个所述铁芯切 口处分别向内凹入形成铁芯槽 (13a) , 所述铁芯槽贯穿所述定子的轴向方向;

所述绕组盖的所述第一柱段的上端外侧向上延伸出多个突起 (35) , 所述突起的数 量少于所述铁芯槽的数量,每个所述突起嵌入相应的铁芯槽的下端内以将所述绕组盖的 上端与所述定子配合。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组盖的第二柱段的下 端向外延伸出凸缘 (304) ;

所述旋转压縮机还包括弹簧 (40) , 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止抵在所述凸缘的下表面 和所述气缸的上表面上以使所述第一柱段的上端面止抵在所述定子的下表面上。

9、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芯切口包括四个且沿 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突起为相对的两个。

10、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

辅助绕组盖 (44) , 所述辅助绕组盖设在所述电机的上方且围绕所述电机绕组的上 端, 所述辅助绕组盖的周壁上具有多个外周孔 (44a) 、 且中央形成有排气孔 (44b) 。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绕组盖 (44) 形 成为倒扣的碗状结构,所述辅助绕组盖(44)的下端向下所述延伸出两个辅助突起(35b), 所述两个辅助突起 (35b) 嵌入相应的铁芯槽的上端内以将所述辅助绕组盖 (44) 的下 端与所述定子配合。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 (2) 包括: 上壳体 (2a) , 所述上壳体与所述排气管相连, 所述上壳体的下表面上设有上下方 向设置的线圈弹簧 (45) ;

下壳体 (2b) , 所述下壳体连接在所述上壳体的下方, 其中所述电机 (M) 、 所述 压縮装置 (P) 、 所述绕组盖 (30) 和所述辅助绕组盖 (44) 均设在所述下壳体内, 其 中所述线圈弹簧的下端止抵在所述辅助绕组盖 (44) 的上表面上且位置与所述排气孔 (44b) 对应。

13、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轴的上端设有与其同 轴设置的圆板 (70) 。

14、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组盖的上部侧壁上开 有贯穿其的旁通孔 (33) 。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组盖上还设有压差 阀(37) , 所述压差阀对应于所述旁通孔设置以根据所述绕组盖内侧和外侧的压力差打 开或关闭所述旁通孔。 16、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差阀为舌簧阀, 且 包括主阀 (37a) 和固定在所述绕组盖外侧壁上的辅助阀 (37b) 。

17、 根据权利要求 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采用电 机绕组 (15) 为集中卷线方式的变频电机。

18、 根据权利要求 17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 位于所述电 机和所述主轴承之间的排气消音器 (55) , 所述排气消音器具有消音器排气口 (56) , 所述消音器排气口 (56) 套设在所述主轴承的轮毂上;

所述压縮装置内具有双气缸, 且所述主轴承 (53) 的法兰外径固定在所述壳体 (2) 的内壁上。

19、 根据权利要求 18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组盖 (30) 形成为 碗状结构且中央形成有圆形孔, 所述圆形孔与所述消音器排气口 (56) 的外径嵌合; 所述电机 M具有设在所述绕组外的绕组绝缘框 (17) , 其中所述绕组盖 (30) 的内 径与所述绕组绝缘框 (17) 嵌合以使所述电机绕组的下端由所述绕组盖 (30) 覆盖。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压縮机还包括第 二弹簧 (41) , 所述第二弹簧止抵在所述绕组盖的下表面和排气消音器 (55) 的上表面 之间。

21、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组盖采用非导电性材 料或者进行了非导电性处理的材料。

22、 一种冷冻循环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 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与所述旋转压縮机中的排气管 (3) 连接的冷凝器 (C) ;

蒸发器 (E) , 所述蒸发器通过膨胀装置 (V) 与所述冷凝器相连;

储液器 (A) , 所述储液器连接在所述蒸发器 (E) 和与所述压縮腔 (52) 连通的吸 气管 (9) 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媒注入管(80), 所述冷媒注入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膨胀装置的连接通路、且另一端连接至 副轴承 (57) 的法兰侧面并与所述压縮腔 (52) 连通。

24、 根据权利要求 23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注入管 (80) 上设有流量调整阀 (86) 。

25、 根据权利要求 23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温度感应器 (85) , 所述温度感应器 (85) 与所述排气管 (3) 连接;

控制装置 (87) ,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温度感应器连接。

Description:
旋转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壳体内压为高压侧的、 应用于空调机、 冷冻机器及热水器等的 旋转压縮机、涡旋压縮机和滑片式压縮机等的 旋转压縮机以及包含所述旋转压縮机的冷 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代表旋转式压縮机的回转式压縮机, 出于通过直接吸入冷媒进行压縮效率改善、 滑 动部品的润滑、 壳体容积的小型化等理由, 把密封壳体的内压作为高压侧, 把曲轴旋转 轴设为垂直方向, 多采用所谓的立式。 但是, 立式回转式压縮机出现下述问题:

1.由于电机绕组过热, 导致电机烧损及电机效率降低

如压縮部件中排出的冷媒及电机绕组之间的热 交换不足的话, 由于电机绕组过热, 不公仅会导致电机绕组烧损, 由于该过热, 也会导致电机效率降低。 另一方面, 由于排 出冷媒温度降低, 空调器的制热运转模式的舒适性会恶化。

2.由于吐油量增加以及油过热度降低, 会导致压縮机故障等

除霜运转中的压縮机, 由于吸入大量的液冷媒, 吐油量明显增加的同时, 油面也会 出现降低的现象。 另外, 压縮机在停止时, 由于壳体内的 "冷媒沉积现象" , 启动时的 吐油量会大幅增加。 并且, 运转中如果产生 "油过热度不足现象"的话, 由于油中冷凝 后的冷媒的稀释, 油的粘度会明显降低。 该现象是导致压縮机的磨耗故障的主要原因。 另外, 由于超出限度的吐油量, 会降低热交换器的性能。

上述的诸多问题中, 是把壳体内压作为高压侧的旋转压縮机中具有 的本质性的课 题。作为该对策, 现在正在导入包括压縮机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温 度控制和转速控制等的 技术, 但对策效果不仅不够充分, 还要牺牲装置的效率。 因此, 需要研讨压縮机本体的 根本性的解决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 题之一。 为此,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 于提出一种吐油量低、 可靠性高的旋转压縮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所述旋 转压縮机的冷冻循环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旋转压縮机 , 包括: 配置有排气管的密封壳体, 所述壳体内的下部具有储存有润滑油的储油腔 ; 电机, 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 电机包括具有电机绕组的定子和套设在所述定 子内部的转子,所述定子外周壁与所述壳 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电机的上方具有油分离腔 ; 压縮装置, 所 述压縮装置设在所述电机的下侧且包括曲轴、 主轴承、副轴承和位于所述主轴承和副轴 承之间的气缸, 所述主轴承、 副轴承和气缸之间限定出压縮腔; 绕组盖, 所述绕组盖设 在所述定子和所述压縮装置之间且所述绕组盖 包围所述电机绕组的下端,其中所述压縮 腔内排出的含油的高压冷媒从所述绕组盖经过 所述电机流到所述油分离腔;其中所述绕 组盖的外侧具有连通所述储油腔和所述油分离 腔的油通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压縮机,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1 ) 电机绕组是被排出冷媒直接冷却的, 所以能提高电机可靠性和电机效率。 ( 2 ) 由于是通过绕组盖来隔离储油腔 F的油和压縮部件 P排出的冷媒, 即使有大 量的冷媒流动, 也不会到影响储油腔 F的油温和油量。 并且, 通过上述的隔离效果, 储 油腔 F的油可维持适当的温度, 不会发生油中的冷媒冷凝。

( 3 ) 由于油分离腔 T和储油腔 F之间没有压力差, 油分离腔 T中分离出来的油, 可轻易从油通道 S流到储油腔 F。 因此, 排气管出来的吐油量很少, 储油腔 F通常可维 持适当的油量。

另外, 由于储油腔 F包含绕组盖外周与壳体之间的间隙, 所以储油腔 F的容量很有 富余。

另外,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压縮机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 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排气管连接在所述油分离腔或所述油通道 处的壳体 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油通道由所述绕组盖的外侧、 所述定子与所述壳体 之间间隙共同限定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油通道由设在所述壳体外部的管道构成, 所述管 道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储油腔和所述油分离 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绕组盖包括: 第一柱段, 所述第一柱段的上端套设 在所述定子之外; 第二柱段, 所述第二柱段设在所述第一柱段的下方, 且所述第二柱段 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柱段的内径,所述第二柱 段套设在所述压縮装置的所述主轴承的上 端之外; 以及连接段, 所述连接段呈倒截锥形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柱段 和所述第二柱段之 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定子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铁芯切口, 每个所述铁 芯切口由将所述定子的外周一部分切除而形成 ,所述多个铁芯切口贯穿所述定子的轴向 方向, 所述定子的外周壁通过所述铁芯切口与所述壳 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定子的多个所述铁芯切口处分别向内凹入 形成铁芯 槽, 所述铁芯槽贯穿所述定子的轴向方向; 所述绕组盖的所述第一柱段的上端外侧向上 延伸出多个突起, 所述突起的数量少于所述铁芯槽的数量, 每个所述突起嵌入相应的铁 芯槽的下端内以将所述绕组盖的上端与所述定 子配合。

可选地, 所述绕组盖的第二柱段的下端向外延伸出凸缘 ; 所述旋转压縮机还包括弹 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止抵在所述凸缘的下 表面和所述气缸的上表面上以使所述第一 柱段的上端面止抵在所述定子的下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优选地, 所述铁芯切口包括四个且沿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突起为相对的两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旋转压縮机进一步包括: 辅助绕组盖, 所述辅助绕 组盖设在所述电机的上方且围绕所述电机绕组 的上端,所述辅助绕组盖的周壁上具有多 个外周孔、 且中央形成有排气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辅助绕组盖形成为倒扣的碗状结构, 所述辅助绕组 盖的下端向下所述延伸出两个辅助突起,所述 两个辅助突起嵌入相应的铁芯槽的上端内 以将所述辅助绕组盖的下端与所述定子配合。

可选地, 所述壳体包括: 上壳体, 所述上壳体与所述排气管相连, 所述上壳体的下 表面上设有上下方向设置的线圈弹簧; 下壳体, 所述下壳体连接在所述上壳体的下方, 其中所述电机、所述压縮装置、所述绕组盖和 所述辅助绕组盖均设在所述下壳体内, 其 中所述线圈弹簧的下端止抵在所述辅助绕组盖 的上表面上且位置与所述排气孔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曲轴的上端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圆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绕组盖的上部侧壁上开有贯穿其的旁通孔 。

可选地, 所述绕组盖上还设有压差阀, 所述压差阀对应于所述旁通孔设置以根据所 述绕组盖内侧和外侧的压力差打开或关闭所述 旁通孔。

优选地,所述压差阀为舌簧阀,且包括主阀和 固定在所述绕组盖外侧壁上的辅助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电机采用电机绕组为集中卷线方式的变频 电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旋转压縮机进一步包括: 位于所述电机和所述主轴 承之间的排气消音器, 所述排气消音器具有消音器排气口, 所述消音器排气口套设在所 述主轴承的轮毂上; 所述压縮装置内具有双气缸, 且所述主轴承的法兰外径固定在所述 壳体的内壁上。

可选地, 所述绕组盖形成为碗状结构且中央形成有圆形 孔, 所述圆形孔与所述消音 器排气口的外径嵌合; 所述电机 M具有设在所述绕组外的绕组绝缘框, 其中所述绕组盖 的内径与所述绕组绝缘框嵌合以使所述电机绕 组的下端由所述绕组盖覆盖。

进一步可选地, 所述旋转压縮机还包括第二弹簧, 所述第二弹簧止抵在所述绕组盖 的下表面和排气消音器的上表面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绕组盖采用非导电性材料或者进行了非导 电性处理 的材料。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冷冻循环装 置, 包括: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 例所述的旋转压縮机; 与所述旋转压縮机中的排气管连接的冷凝器; 蒸发器, 所述蒸发 器通过膨胀装置与所述冷凝器相连; 储液器, 所述储液器连接在所述蒸发器和与所述压 縮腔连通的吸气管之间。

所述冷冻循环装置还包括: 冷媒注入管, 所述冷媒注入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冷凝器 和所述膨胀装置的连接通路、 且另一端连接至副轴承的法兰侧面并与所述压 縮腔连通。

所述冷媒注入管上设有流量调整阀。

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还包括: 温度感应器, 所述温度感应器与所述排气管连接; 控 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温度感应器连接。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 分给出, 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 明显, 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 /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 的描述中将变得明 显和容易理解, 其中:

图 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旋转压縮机的 部构成的纵截面图和冷冻循环装 置图;

图 2是图 1中所示的旋转压縮机的绕组盖的示意图;

图 3是图 1中所示的旋转压縮机的电机和绕组盖等的配 关系的截面图; 图 4是图 1中所示的旋转压縮机中表示动作体、 油分离腔与油通道 S与储油腔之间 的内部构造图;

图 5是图 1中所示的旋转压縮机的通过对比有无绕组盖 的各部温度比较图; 图 6是图 1中所示的旋转压縮机的压縮装置的详细截面 ;

图 7是图 1中所示的旋转压縮机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其中排气管配置变化; 图 8是图 1中所示的旋转压縮机的另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其中油通道设计变化; 图 9是图 1中所示的旋转压縮机的再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其中油通道设计变化; 图 10 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旋转压縮机的示 意图, 其中应用变频式双缸旋 转压縮机, 且绕组盖的设计变化;

图 11是图 10中所示的旋转压縮机的进一步变化的示意图 图 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旋转压縮机的 意图;

图 13是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旋转压縮机的 意图;

图 14是根据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冷冻循环装置 示意图;

图 1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冷冻循环装置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 其中自始至终相 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 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 仅用于解释本发明, 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需要理解的是, 术语 "中央" 、 "上" 、 "下" 、 "左" 、

"右" 、 "竖直" 、 "水平" 、 "顶" 、 "底" 、 "内" 、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 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 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 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 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 术语 "第一" 、 "第二 "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 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 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此, 限定有 "第 一" 、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 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 述中, 除非另有说明, "多个" 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术语 "安装" 、 "相连" 、 "连接 "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 可以是固定连接, 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 一体地连接; 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 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 含义。

在本发明中,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 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 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 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而且, 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之上"、 "上方"和 "上面" 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 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 征。 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之下" 、 "下方"和 "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 方和斜上方, 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 1-图 13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 机 RC, 该旋转式 压縮机 RC 可以用于空调机、 冷冻机器及热水器等的旋转压縮机、 涡旋压縮机和滑片式 压縮机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旋转压縮机, 包括: 密封的壳体 2、 电机 M、 压縮装置 P 和绕组盖 30。

如图 1所示, 密封壳体 2上配置有排气管 3, 壳体 2内的下部具有储存有润滑油的 储油腔 F。 电机 M设在壳体 2内, 电机 M包括具有电机绕组 15的定子 11和套设在定子 11内部的转子 20, 定子 11外周壁与壳体 2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壳体 2内位于电机 M 的上方具有油分离腔 T。 压縮装置 Ρ设在电机 Μ的下侧且包括曲轴 60、 主轴承 53、 副 轴承 57和位于主轴承 53和副轴承 57之间的气缸 51, 主轴承 53、 副轴承 57和气缸 51 之间限定出压縮腔 52。绕组盖 30设在定子 1 1和压縮装置 Ρ之间且绕组盖 30包围电机 绕组的下端,其中压縮腔 52内排出的含油的高压冷媒从绕组盖 30经过电机 Μ流到油分 离腔 Τ。 其中绕组盖 30的外侧具有连通储油腔 F和油分离腔 Τ的油通道 S。 绕组盖 30 采用非导电性材料或者进行了非导电性处理的 材料。

由此, 图 1所示的旋转压縮机中, 由于在主轴承 53和定子 11之间配备绕组盖 30、 配备主轴承 53的排气孔 54及定子 11的绕组端部是被绕组盖 30围住的。 因此, 从主轴 承 53排出的含油的高压冷媒, 是从绕组盖 30经过电机绕组 15, 流到油分离腔 T处。

该期间, 高压冷媒直接与电机绕组 15进行热交换, 冷却整个电机绕组 15, 也在加 热另一边的高压冷媒。 通过该加热, 油与冷媒就会分离出来, 冷媒是从排气管 3流到冷 冻循环装置中。 另一边的油, 经过数个的油通道 s, 可以无阻力地回流到与油分离室 T 相同压力的储油腔 F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压縮机,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1 ) 电机绕组 15是被排出冷媒直接冷却的, 所以能提高电机可靠性和电机效率。 ( 2 ) 由于是通过绕组盖 30来隔离储油腔 F的油和压縮部件 P排出的冷媒, 即使有 大量的冷媒流动, 也不会到影响储油腔 F的油温和油量。 并且, 通过上述的隔离效果, 储油腔 F的油可维持适当的温度, 不会发生油中的冷媒冷凝。

( 3 ) 由于油分离腔 T和储油腔 F之间没有压力差, 油分离腔 T中分离出来的油, 可轻易从油通道 S流到储油腔 F。 因此, 排气管 3出来的吐油量很少, 储油腔 F通常可 维持适当的油量。

另外, 由于储油腔 F包含绕组盖 30外周与壳体 2之间的间隙, 所以储油腔 F的容 量很有富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排气管 3连接在油分离腔 T处的壳体 2上(如图 1所示), 或者连接在油通道 S处的壳体 2上, 如图 7所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 油通道 S由绕组盖 30的外侧、 定子 1 1与壳体 2之间间 隙共同限定出, 如图 1、 图 4、 图 7-图 8、 图 10-图 15所示。

而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 油通道 S由设在壳体 2外部的管道构成, 管道的两 端分别连接至储油腔 F和油分离腔 T, 如图 9所示。

如图 2所示, 绕组盖 30包括: 第一柱段 301、 第二柱段 302和连接段 303。 第一柱 段 301的上端套设在定子 11之外, 第二柱段 302设在第一柱段 301的下方, 且第二柱 段 302的内径小于第一柱段 301的内径, 第二柱段 302套设在压縮装置 Ρ的主轴承 53 的上端之外。 连接段 303呈倒截锥形且连接在第一柱段 301和第二柱段 302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如图 1-图 3所示, 定子 1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 铁芯切口 13, 每个铁芯切口 13由将定子 1 1的外周一部分切除而形成, 多个铁芯切口 13贯穿定子 11的轴向方向, 定子 1 1的外周壁通过铁芯切口 13与壳体 2的内壁之间形 成间隙。 优选地, 定子 11的多个铁芯切口 13处分别向内凹入形成铁芯槽 13a, 铁芯槽 13a贯穿定子 1 1的轴向方向, 而绕组盖 30的第一柱段 301的上端外侧向上延伸出多个 突起 35, 突起的数量少于铁芯槽 13a的数量, 每个突起嵌入相应的铁芯槽 13a的下端 内以将绕组盖 30的上端与定子 11配合。 进一步优选地, 铁芯切口 13包括四个且沿周 向均匀分布, 突起为相对的两个。

如图 2所示, 绕组盖 30的第二柱段 302的下端向外延伸出凸缘 304。 优选地, 旋转 压縮机还包括弹簧 40, 弹簧 40的两端分别止抵在凸缘 304的下表面和气缸的上表面上 以使第一柱段 301的上端面止抵在定子 11的下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 旋转式压縮机 RC进一步包括: 辅助绕组盖 44, 如图 13所示, 辅助绕组盖 30设在电机 M的上方且围绕电机绕组的上端, 辅助绕组盖 30 的周壁上具有多个外周孔 44a、 且中央形成有排气孔 44b。 具体地, 辅助绕组盖 44 形成为倒扣的碗状结构, 辅助绕组盖 44的下端向下延伸出两个辅助突起 35b, 两个辅 助突起 35b嵌入相应的铁芯槽 13a的上端内以将辅助绕组盖 44的下端与定子 11配合。

如图 13所示, 可选地, 壳体 2包括上壳体 2a和下壳体 2b, 上壳体 2与排气管 3 相连, 上壳体 2的下表面上设有上下方向设置的线圈弹簧 45。下壳体 2连接在上壳体 2 的下方, 其中电机^ 压縮装置?、 绕组盖 30和辅助绕组盖 44均设在下壳体 2内, 其 中线圈弹簧的下端止抵在辅助绕组盖 44的上表面上且位置与排气孔 44b对应。

如图 1所示,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 曲轴 60的上端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 圆板 70。 由此, 固定在曲轴 60的上端的圆板 70旋转混合冷媒, 所以由于离心力, 重 质量的油会飞溅在壳体 2的内壁侧、 因此, 圆板 70具有促进油分离和回到储油腔 F的 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 如图 12所示, 绕组盖 30的上部侧壁上开有贯穿其的 旁通孔 33。 由此, 一部份的排出冷媒逃逸到绕组盖 30 的外侧, 可以减少从绕组盖 30 至电机 M的内部的冷媒量。 可选地, 如图 12所示, 绕组盖 30上还设有压差阀 37, 压差阀对应于旁通孔 33设 置以根据绕组盖 30内侧和外侧的压力差打开或关闭旁通孔 33。 优选地, 压差阀 37为 舌簧阀, 且包括主阀 37a和固定在绕组盖 30外侧壁上的辅助阀 37b。

如图 10所示,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实施例, 电机 M采用电机绕组 15为集中卷线 方式的变频电机^ 旋转压縮机 RC进一步包括: 位于电机 M和主轴承 53之间的排气消 音器 55, 排气消音器 55具有消音器排气口 56, 消音器排气口 56套设在主轴承 53的轮 毂上。 压縮装置 P内具有双气缸, 且主轴承 53的法兰外径固定在壳体 2的内壁上, 其中, 如图绕组盖 30形成为碗状结构且中央形成有圆形孔, 圆形孔与消音器排气 口 56的外径嵌合。 电机 M具有设在绕组外的绕组绝缘框 17, 其中绕组盖 30的内径与 绕组绝缘框 17嵌合以使电机绕组的下端由绕组盖 30覆盖。

可选地, 旋转压縮机还包括第二弹簧 41, 第二弹簧止抵在绕组盖 30的下表面和排 气消音器 55的上表面之间, 这样可以将绕组盖 30朝定子铁芯 12的方向压紧, 防止绕 组盖 30的振动。 但是, 把绕组盖 30固定在绕组绝缘框 17的状态下, 可以省略第二弹 簧 41。

下面参考图 1-图 13描述根据本发明多个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縮机 RC。

实施例一,

图 1所示的是本实施例 1 的旋转式压縮机 RC的基本构成、 以及与其连接的冷冻循 环装置的概要。 立型旋转压縮机 RC是由在密封圆筒状的壳体 2的内周安装的压縮部件 P、 以及在其上侧配置电机 M等构成, 在壳体 2上配备的储油腔 F中封入油 6。

电机 M是由固定在壳体 2上的定子 11以及固定在压縮部件 P的曲轴 60的电机转子

20组成。 定子 1 1是由以电磁钢板为材料的定子铁芯 12 以及卷绕其内径侧的电机绕组 15构成。 电机绕组 1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配置绕组端面 15a和绕组端面 15b。

压縮部件 P的上端与定子 11的下端之间, 配备了围住压縮部件 P的主轴承 53上的 排气孔 54和绕组端部 15a的全部的绕组盖 30。 绕组盖 30如图 2所示, 是由配置有上 侧开口部 31 b 和下侧开口部 31a 的圆筒形和圆锥形的组合构成, 在上侧开口部 31 b 上配备 2个突起 35。

绕组盖 30的下侧开口部 31a的内周是嵌入压縮部件 P的主轴承 53的法兰外周, 上 侧开口部 31 b的内周与绕组端面 15a的外周之间有间隙。 另外, 绕组状的弹簧 40的内 径要比主轴承 53 的法兰外周要大一点点, 由于弹力的作用, 绕组盖 30 的上侧开口部 31 b会压紧在定子铁芯 12的下面。 因此, 可以在压縮部件 P的上部和定子铁芯 12的 下端之间可以切实安装绕组盖 30。 并且如后述, 由于 2个突起 35分别与定子铁芯 12 外周上的铁芯槽 13a嵌合, 所以绕组盖 30 可以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另外, 绕组盖 30 和弹簧 40的设计形状可以根据本发明的主旨适当的进 变更。

因此, 通过压縮部件 P与绕组盖 30、 电机 M之间的连通, 可以完成图 1中用 " D " 表示的动作体 D。 动作体 D是由压縮部件 P和绕组盖 30、 电机 M构成、 也包含固定在电 机转子 20和曲轴 60上端的圆板 70。所描述的动作体 D是从进行压縮活动的压縮部件 P 及从压縮部件 P中排出的含油的高压冷媒、 从绕组盖 30经过电机 M的内部、 从电机 M 的上部开口部流到油分离腔 T的集合体。

图 3是图 1的 X-X截面, 所示的是电机 M的下侧部分的详细、 绕组盖 30的配置、 定子铁芯 12的外周设置的 4个铁芯切口 13与壳体 2的关系。 铁芯切口 13分别, 在中 央处有铁芯槽 13a, 在其相对的 2个铁芯槽 13a上嵌合了绕组盖 30的突起 35。 因此, 紧密连接在定子 1 1的下侧平面的绕组盖 30的上侧开口部 31b与保持绕组盖 15a的外周 保持一定间隙切实固定在定子 11上。 因此, 努力不让它由于通过压縮机的振动和绕组 盖 30的内部的冷媒流动变得松动。

4个铁芯切口 13与壳体 2内周之间形成的 4个间隙称之为油通道 S。 本发明中, 4 个油通道 S为油从分离腔 T流下的通道。将定子直接固定在壳体内周的 转式压縮机中, 通常, 有 2~6处同样形状的铁芯切口, 成为冷媒和油的通道。 另外, 与铁芯切口截面面 积的大小成比例, 电机效率会降低。 但是, 如后述, 由于本发明的油通道 S不会成为冷 媒通道, 其优点是可以縮小其截面面积提高电机效率。

图 4所示的是在壳体 2的内部所构成的动作体 D和空间腔。 空间腔如下述那样可以 分为 3个腔。也就是说, 从壳体 2的底面到绕组盖 30和定子铁芯 12的结合处是可以储 存油的储油腔 F的范围。 另外, 从定子铁芯 12的上面到壳体 2的天花板面是油分离腔 T、 分离从动作体 D流出来的混合冷媒、 是分离冷媒和油的腔。 接下来, 连接油分离腔 Τ和储油腔 F的定子铁芯 12的 4个铁芯切口 13是油通道 S、 为在油分离腔 T中从冷媒 分离出来的油下落到储油腔 F的通道。并且, 本实施例 1中的油分离室 T上配置了排气 管 3。

从油分离腔 T流出来的油, 由于可以确保在储油腔 F中, 所以储油腔 F的油面会上 升。 因此, 如储油腔 F的储油量增加的话, 也可以把油储存在油通道 S的一部分中。 运 转中, 以往的旋转压縮机的最大油面高度是气缸与主 轴承之间的接合部附近, 所以与以 往的进行相比, 本实施例 1中, 储油腔 F的保油量大约多出 10~20%的, 另外, 可以把 油面提高至 20%以上。 并且, 由于该储油腔 F的容量增加效果, 在冷冻循环装置的容量 增加时, 可以轻松进行压縮机的封入油量的追加。

在此, 由于从压縮部件 P排出的混合冷媒不经过储油腔 F及油通道 S, 所以与油通 道 S的大小没关系, 通常油分离腔 T的压力与储油腔 F的压力是一样的。 因此, 油通道 S如果有油下落的面积的话那就可以了, 与以往进行比较, 可以縮小铁芯切口 13 的个 数或者截面面积, 可能可以提高电机 M的效率。

其次, 通过图 1来简单说明在冷冻循环装置中的冷媒和油的 动状况。 从吸气管 9 被吸入到压縮部件 P的压縮腔 52中的低压冷媒和循环油, 由于储油腔 F (高压) 和压 縮腔 52 (低压 ~高压) 的压力差经过滑动部品的间隙而流入压縮腔 52 的油混合, 成为 油比率较大的混合冷媒。在这里, 如果把冷冻循环装置的循环油量和循环冷媒的 比率作 为 OCR (油循环比率) 的话, OCR在装置的稳定状态下是通常 1%以下。 另一方面, 储油 腔 F对压縮腔 52的供油量是上述 OCR的几倍以上。

上述的混合冷媒是在压縮腔 52中被压縮从排气孔 54排出到绕组盖 30中, 与完成 主轴承 53的润滑的油混合。在绕组盖 30中增加更多的油量的混合冷媒、经过电机绕 15的间隙以及一部份通过气隙 25流到油分离腔 T中。

把壳体内压为高压侧的旋转压縮机 RC中, 由于压縮腔 52是直接吸入低温的低压冷 媒,所以压縮腔 52绝热压縮所排出的混合冷媒的温度是壳体 2的气氛围中是最低温的, 另一方面, 电机绕组 15的温度是最高的。 因此, 排出到绕组盖 30中的混合冷媒从绕组 30通到油分离腔 T之前, 可以与电机绕组 15有效地进行热交换。 也就是说, 电机绕组 15冷却, 混合冷媒加热。

加热后的混合冷媒, 虽然冷媒质量降低了, 但由于分散的油反而合流增加了质量, 流到油分离腔 T, 混合冷媒可以轻易分离为冷媒和油。 分离油后的冷媒, 从排气管 3排 至冷凝器 C, 经过膨胀阀 V、 蒸发器 E、 以及储液器 A从吸气管 9还回到压縮腔 52。

另一方面, 从冷媒中分离出来的油, 由于是从油通道 S下落到储油腔 F中, 储油腔

F已消耗的储油量可以恢复。 因此, 含压縮机的冷媒循环装置, 重复冷媒和油的循环。 另外, 固定在曲轴 60的上端的圆板 70旋转混合冷媒, 所以由于离心力, 重质量的油会 飞溅在壳体 2的内壁侧、 因此, 圆板 70具有促进油分离和回到储油腔 F的作用。

如上, 本发明因为油分离腔 T的油可以无阻力地下落到储油腔 F中, 所以排气管 3 出来的吐油量可以大幅度减少。 另外, 确保在储油腔 F的油, 由于旋转的电机转子 20 和压縮腔 52中的排出冷媒不会搅拌, 可以保证高储油量和油面。 因此, 不仅仅压縮机 的可靠性的余裕度增加、 由于压縮部件 P的全部滑动部品是浸在油中的, 由于油的密封 效果也能改善压縮机效率。

图 5所示的是搭载在制冷和制热兼用的分体式空 机中的旋转压縮机中, 在制热运 转中有无绕组盖 30时对压縮机内部的温度分布进行比较。 另外, 为了降低制热运转时 的放热损耗, 壳体 2 的外周是被隔热材料覆盖的。 图 5, 连通压縮部件 P的排气孔 54 的排气消音器 55的消音器排气孔, 是在绕组盖 30中开孔的。 横轴的 TS是气缸 51的吸入冷媒温度, Tdl是从排气消音器 55所排出的冷媒温度, Tml和 Tm2分别是绕组端部 15a和绕组端部 15b的温度, Td2是排气管 3所排出的冷媒 温度, Toi l是储油腔 F的油温。 另外, 纵轴所示的是上述部件的温度 (°C ) 。

在无绕组盖的状态下 (记号 N、 - -〇 - - ) , 从排气消音器 55所排出的高压冷 媒(Tdl ) 的大多数, 与绕组端面 15a接触后, 迂回到气体阻力较少的铁芯切口 13的方 向, 并且从铁芯切口 13 的下部经过到达上部, 移至油分离腔 T。 同时, 残留的冷媒经 过气体阻力较大的电机绕组 15及绕组周边的间隙, 移至油分离腔 Τ。 分流后的 2个高 压冷媒是在油分离腔 Τ中合流后从排气管 3排出。 另一方面, 在有绕组盖的状态下(記 号¥、 - · - ) , 如上述那样, 从排气消音器 55所排出的全部高压冷媒, 经过电机绕 组 15以及绕组周边的间隙, 移至油分离腔 Τ。 此后, 从排气管 3排出。

通过有无绕组盖来比较绕组端面温度。 由于排出冷媒 (Tdl ) 的冷却效果, 绕组端 部 15a ( Tml )和绕组端部 15b ( Tm2 )的温度, 都是有绕组盖时较低,绕组端部 15b ( Tm2 ) 的最高温度有约 10 °C之差。 另一方面, 排出温度 (Td2 ) 在有绕组盖时, 温度变高, 与 无绕组盖的温度差约为 12 °C。

并且, 储油腔 F的油温度 (Toi l ) 也会产生显著的差异。 有绕组盖时, 与无绕组盖 进行比较的话, 约高出 14°C。 其原因是, 有绕组盖时, 与排出冷媒 (Tdl ) 之间没有热 交换; 无绕组盖时, 储油腔的油通过排出冷媒 (Tdl ) 直接冷却的原理。 有绕组盖的状 态下, 储油腔 F的油温度大概是通过从油分离腔 T所落下的油来决定的。

如所述, 通过图 5就可发现: 由于绕组盖 30, 电机绕组温度降低、 排出气体温度与 油温度在增加。 电机绕组温度降低, 会使电机故障率降低和电机效率提升的效果、 排出 气体温度的增加会使空调机和热水器分别会有 制热舒适性提高和热水温度提高的效果、 油温的增加有防止由于油过热度降低而引起的 油粘度降低的效果。

其次, 根据图 6来说明通过较小的设计改善来进一步实现本 施例 1效果的方法。 旋转式的压縮部件 P是由气缸 51、 以及在该上下面组装的主轴承承 53和副轴承 57、在 压縮腔 52上配备的活塞 63和滑片 64、 偏芯运转活塞 63、 通过主轴承 53和副轴承 57 进行滑动支持的曲轴 60等构成。

因此, 通过在气缸 51的滑片 64的背部构成的滑片腔 67的上下开口部分别堵塞上 盖 68a和下盖 68b, 使滑片腔 67半封闭。 上盖 68a和下盖 68b要防止滑片 64的往复运 动引起的储油腔 F 的油搅拌, 从而达到稳定油面的作用。 另外, 下盖 68b上的供油孔 69是对滑片腔 67进行供油。 另外, 滑片弹簧孔 65在储油腔 F打开的状态下, 其开口 部可以用一个包括上盖 68a和下盖 68b -字形状的板来堵塞。

图 6中, 曲轴 60的油槽 60a的上端是采用不在绕组盖 30中开口的设计。 通过该设 计, 从曲轴 60的内径排出的油, 由于是从主轴承 53的上部流向下部的, 所以供的油是 不会流到绕组盖 30中的。 因此, 流到油分离腔的油就会只是从压縮腔 52所排出的油混 合冷媒, 从排气管 3排出的吐油量会减少。

图 7所示的是本实施例 1的应用设计例、 即使把排气管 3配置成对油通道 S开口也 可以。 该设计中, 在油分离腔 T的油中所分离出的冷媒是从配置有排气管 3的油通道 S 的上端流向排气管 3的开口部。 另一方面, 油分离腔 T中分离出来的油的大多数, 从没 配置排气管 3的 3个油通道 S下落到储油腔 F。 但是, 由于其中的一部分是与冷媒混合 从排气管 3排出的, 所以出现吐油量有一点点增加的现象, 但与以往的设计进行比较, 吐油量大幅减少。

图 8和图 9是油通道 S的替代设计例。 图 8中, 定子铁芯 12的外周与电机绕组 15 之间设有贯通定子铁芯 12的上下的数个的定子通孔 14。 该定子通孔 14成为油落下油 通道 S的替代手段。 图 9, 在壳体 2的外部设有在油分离腔 T和储油腔 F上开口的旁通 管 90。 该旁通管 90成为油通道 S的替代手段。

其次, 说明绕组盖 30的材料。 绕组盖 30是用可达到电气绝缘、 耐冷媒、 耐油、 耐 热等要求的合成树脂材料等进行成型的。例如 : 可以借用集中卷线方式电机等的电机绕 组绝缘框所使用的 PBT (热塑性饱和聚酯) 等。 该材料允许与电机绕组 15接触。 另外, 即使是钢板等的金属材料, 如果对于电机绕组实施了绝缘处理, 或与电机绕组之间保证 一定以上的间隙的话也是可以使用的。 实施例二,

图 10所示的实施例 2, 是对实施例 1中采用的绕组盖 30进行小型化、 另外, 其目 的是增加储油腔 F的容积。实施例 2中的压縮部件 P是采用由双缸组成的旋转方式。另 夕卜, 把主轴承 53的法兰外径固定在壳体 2的内壁上。 电机 M采用在电机绕组 15为集中 卷线方式的变频电机。

在上下宽度较小的碗状的绕组盖 30的中心设立的圆形孔与沿着主轴承 53的轮毂进 行开口的消音器排气口 56的外径嵌合。 另外, 由于绕组盖 30的外周框的内径与电机 M 的绕组绝缘框 17的外径嵌合, 所以绕组端面 15a是用绕组盖 30来覆盖的。 在绕组盖 30的底面和排气消音器 55的上表面之间配备的第二弹簧 41将绕组盖 30朝定子铁芯 12 的方向压紧, 防止绕组盖 30的振动。 但是, 把绕组盖 30固定在绕组绝缘框 17的状态 下, 可以省略第二弹簧 41。

实施例 2中、 从双缸排出的高压冷媒在排气消音器 55 中合流后经过消音器排气口 56,流到绕组盖 30的内部。此后, 与实施例 1一样, 高压冷媒与电机绕组 15热交换后, 流到油分离腔 τ。

实施例 2所示的是, 通过把排气消音器 55和绕组盖 30串联起来、 另外, 电机 Μ中 采用集中式卷线方式, 可能实现绕组盖 30的小型化、 可以扩大储油腔 F的容积。 另外, 实施例 2所示的是, 绕组盖 30是可以应用于多缸旋转压縮机和变频方式的 机中的。 并且, 如实施例 1的图 6所示, 双缸中配置的滑片腔 (图未示出)进行半封闭化, 可以 防止由于滑片对储油腔 F的油搅拌。

并且, 双缸旋转压縮机, 由于固定在电机转子 20 的平衡块 (图未示出) 较小、 集 中卷线方式的绕组端部 15较小, 所以有利于绕组盖 30的小型化。 另外, 其特点是通过 集中卷线方式, 可扩大电机内部的冷媒通道。

图 1 1中所示的实施例 2是图 10的应用设计例、 通过连通管 32中连接排气消音器

55和绕组盖 30。 因此, 从压縮部件 Ρ至排气消音器 55中排出的高压冷媒, 从连通管 32经过绕组盖 30, 从电机 Μ的内部流到油分离腔 Τ。

该设计例中,从主轴承 53的油槽 53a的上端排出的油,直接与储油腔 F的油合流。 因此, 得出储油腔 F的油量变化很少、 并且, 排气管 3的吐油量会更少。 所述的实施例 2所示的是, 通过连通管 32中连接压縮部件 P出来的排气通道和绕组盖 30, 可获得新 的效果。

图 11的右图所示的是, 绕组盖 30、 及连接绕组盖 30的连结管 32的详细情况。 配 备在绕组盖 30中央的轴孔 62, 有贯通曲轴 60的孔、 与曲轴 60的外径之间有一点点间 隙用来进行滑动。 另外, 即使把连结管 32与绕组盖 30连成一体进行成型也可以的, 如 果有另外的弹性管部品的话, 就可以容易地与排气消音器 55连接。 实施例三,

把壳体作为高压侧的旋转压縮机 RC, 由于在吸入回路上有储液器 A, 通常, 压縮腔

52 会避免过剩的冷媒吸入。 但是, 在启动和除霜运转、 冷媒的过封入等时侯, 临时会 有大量的液冷媒流入压縮腔 52, 排出冷媒量会异常增多。 同样, 变频电机式的大型旋 转压縮机中, 在高速运转时, 连续排出冷媒量为最大。 在这样的运转条件下, 由于经过 绕组盖 30的大量冷媒, 可能会导致绕组盖 30的振动及松动。

作为上述课题的对策, 图 12所示的实施例 3, 在绕组盖 30的上部追加旁通孔 33、 一部份的排出冷媒逃逸到绕组盖 30的外侧,可以减少从绕组盖 30至电机 M的内部的冷 媒量。 流出到绕组盖 30外侧的冷媒, 经过油通道 S、 流至油分离腔 T、 与通过电机 Μ 的内径面的冷媒合流。 期间, 从油分离腔 Τ下落到储油腔 F的油量减少, 排气管 3出来 的吐油量会增加。 在此, 从绕组 30经过电机 M的内部后流入油分离腔 T的冷媒量、 与从旁通孔 33经 过油通道 S后流入油分离腔 Τ的冷媒量的比例为 8 : 2。 另一方面, 无绕组盖 30的状态 下, 也就是以往的设计中, 由于考虑上述的比例约为 4 : 6, 由于有无绕组盖 30的影响, 从油通道 S流入油分离腔 Τ的冷媒量的比例是 Q . 25: 1 . 5 0或者 1: 6。

因此, 有旁通孔 33的实施例 3中, 从油通道 S流入油分离腔 Τ的冷媒量压倒性较 少, 因此有利于增加吐油量。 结果, 如果有需要的话, 允许增加旁通孔 33的个数及面 积。 也就是说, 通过绕组盖 30形成的腔不是封闭的, 即使是半封闭的腔也可以。

在此, 在绕组盖 30上追加旁通孔 33的设计中, 只在排出冷媒量过大期间, 打开旁 通孔 33就可以了。 因此, 超出预先设定的排出冷媒量的期间, 把旁通孔 33打开, 当达 到设定值以下时, 关闭旁通孔 33, 很方便。

图 12 的右图所示的时, 追加简单的压差阀 37、 根据绕组盖 30的内压力与绕组盖 30的外侧压力 (与储油腔 F相同) 之间的压差、 通过压差阀 37进行开、 关旁通孔 33 以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 由于排出冷媒量过大的话绕组盖 30的内压力增加, 所以压差 阀 37打开, 排出过剩的冷媒。 但是, 如果减少内压力的话, 由于压差阀 37是关闭的, 所以会停止排出。 另外, 该实施例 3中, 压差阀 37是由主阀 37a及辅助阀 37b所构成 的舌簧阀, 将其把该固定在绕组盖 30的侧壁上。 实施例四,

图 13所示的实施例 3, 其特征是追加辅助绕组盖 44围住绕组端面 15b。 图 13的右 图所示的是辅助绕组盖 44的详细。辅助绕组盖 44是碗状的盖, 该外周上配备了数个的 外周孔 4 及 2个辅助突起 35b、 中心部具备的排气孔 44b。 另外, 辅助绕组盖 44可以 使用与绕组盖 30—样的材料。

图 13中, 与实施例 1的绕组盖 30—样, 用辅助绕组盖 44将绕组端面 15b围住后、 把 2个辅助突起 35b嵌入铁芯槽 13a。

可选地, 壳体 2包括: 上壳体 2£1和下壳体 2b, 上壳体 2a与排气管 3相连, 上壳体

2a的下表面上设有上下方向设置的线圈弹簧 45。 下壳体 2b连接在上壳体 2a的下方, 其中电机^ 压縮装置?、绕组盖 30和辅助绕组盖 44均设在下壳体 2b内, 其中线圈弹 簧 45的下端止抵在辅助绕组盖 44 ) 上表面上且位置与排气孔 44b对应。

这样, 把预先已配置有线圈弹簧 45的上壳体 2a插入下壳体 2b中、 辅助绕组盖 44 被压紧在线圈弹簧 45上固定在定子 11的上面。此时, 绕组端面 15b的全部是被辅助绕 组盖 44覆盖。数个的外周孔 44a是油的排气孔、 在绕组端面 15b的外周上开孔。 另外, 排气孔 44b对应线圈弹簧 45的内径。 与实施例 1一样, 包含从压縮部件的排气孔 54所排出的油的混合冷媒, 经过绕组 盖 30、 一边冷却电机绕组 15—边流出到辅助绕组盖 44中。 在这里, 质量大的油飞溅 在辅助绕组盖 44的内周, 多外周孔 44a向油通道 S下落。 另一方面, 质量小的冷媒经 过圆板 70的上面及辅助绕组盖 44之间的间隙、 从排气孔 44b向排气管 3, 之后向冷凝 器 C排出。 排出冷媒中残留的油在流入排气管 3之前, 先滑过辅助绕盖 44向油通道 S 下落。

如所述, 辅助绕组盖 44, 不仅仅可以进一步增大油分离效果、 减少对冷媒循环装置 的吐油量, 还可以降低最容易受热的绕组端部 15b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 关于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压縮机, 虽有必要追加绕组盖 30, 但主要部品中的压縮部 件及电机、 以及壳体 2等以往设计式样可以借用, 量产性良好。 并且, 本发明可广泛应 用在立式旋转压縮机及涡旋压縮机等的回转式 压縮机中、 以及搭载该压縮机的空调 、 冷冻机器、 C02 热水器等的用途中。 另外, 温室化系数 (GWP ) 较低、 计划今后作为空 调机等的新冷媒纳入采用计划的冷媒 R32 , 存在动作温度比以往冷媒要高的课题, 通过 本发明的应用, 可以更加容易解决该课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压縮机的其他构成例 如压縮装置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 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冷冻循环装置, 包括: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 旋转压縮机、 冷凝器(:、 蒸发器 E、 膨胀装置 V和储液器 。 如图 14和图 15所示, 冷 凝器 C与旋转压縮机中的排气管 3连接,蒸发器通过膨胀装置 V与冷凝器相连。可选地, 膨胀装置 V为膨胀阀。 储液器 A连接在蒸发器 E和与压縮腔 52连通的吸气管 9之间。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冻循环装置还包括 : 冷媒注入管 80, 冷媒注入管 80的 一端连接在冷凝器 C和膨胀装置 V的连接通路、 且另一端连接至副轴承 57的法兰侧面 并与压縮腔 52连通。 可选地, 冷媒注入管 80上设有流量调整阀 86。 进一步地, 冷冻 循环装置还包括: 温度感应器 85和控制装置 87, 如图 14所示, 温度感应器 85与排气 管 3连接, 控制装置 87与温度感应器 85连接。

下面参考图 14- 15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冻循环装置

实施例五,

旋转压縮机的压縮负荷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 而变动, 在制冷及制热运转的过负荷 条件中, 出现电机绕组温度超出安全界限的课题。 为了解决该课题, 实施例 5中, 利用 本发明的特点, 通过压縮部件中的排出冷媒直接冷却电机绕组 。 为此, 把液冷媒喷射系 统应用于旋转压縮机 RC中, 进行电机绕组冷却效率及电机温度控制的改善 。 图 14所示的实施例 5表示, 在含旋转压縮机 RC的冷冻循环装置中, 把冷媒注入管 80的两端分别连接到冷凝器 C和膨胀阀 V之间、 以及副轴承 57的法兰侧面。 另外, 冷 媒注入管 80的中途有流量调整阀 86、 固定在排气管 3上的温度感应器 85与控制装置 87连接起来。 另外, 在副轴承 57上配备的冷媒注入孔 81是在压縮腔 52上开孔。

由于经过流量调整阀 86后注入压縮腔 52的液体冷媒, 可降低温度的排出冷媒经过 绕组盖 30直接冷却电机绕组 15。 也就是说, 注入压縮腔 52的液体冷媒, 没有冷却储 油腔 T的油 6及定子铁芯 12,被用于电机绕组 15的冷却。 因此, 与以往的压縮机相比, 用少量的液冷媒量就可实现高效率的冷却效果 。也就是说, 可防止过量注入冷媒量带来 电气消耗的增加。 另外, 由于没有冷却油 6, 所以不会出现油的过热度降低的问题。

另外, 如图 5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特征是排出冷媒温度接近电机绕组 的最高温度。 因此, 通过温度感应器 85来监控排气管 3的温度、 从而调整流量调整阀 86的开度、 可 以适当控制电机绕组 15的温度。 另外, 实施例 5这种以改善冷冻循环装置的效率为目 的的气体冷媒喷射技术, 也可以获得相同的作用与效果。 另外, 在无需严密控制电机绕 组 15的状态下, 可省略流量调整阀 86及温度感应器 85。 实施例六,

例如日本专利特开平 9-217692 (特开 1997-217692 )、 "压縮机密封式涡旋压縮机" 所示的把壳体内压力作为高压侧的立式涡旋压 縮机与旋转式压縮机存在同样的课题。图 15所示的实施例 6,应用实施例 1至实施例 5中已公示的技术,解决涡旋压縮机的课题。

实施例 6的立式涡旋压縮机 SC是由组装在密封圆筒形的壳体 2的内周的压縮部件 P、 在该上侧配置的电机 M、 在定子 1 1的下端组装的绕组盖 30等构成, 在壳体 2的储 油室 F中封入油 6。

连接静盘 95的吸入管 9所吸入的低压冷媒, 通过在静盘 95中偏芯运转的动盘 (图 省略) , 被压縮后成为含油的高压混合冷媒, 排出到绕组盖 30中。 此后的混合冷媒的 流动是与实施例 1一样的, 绕组盖 30带来同样的作用与效果, 所以省略说明。 因此, 本发明不仅限于旋转压縮机和涡旋压縮机,也 可能应用于把壳体内压作为高压侧的立式 回转式压縮机中。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 参考术语 "一个实施例"、 "一些实施例"、 "示意性实施例"、 "示 例"、 "具体示例"、 或 "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 述的具体特征、 结 构、 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 或示例中。 在本说明书中, 对上述术语 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 例。 而且, 描述的具体特征、 结构、 材料或 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 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不脱 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 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改、 替换和变型, 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