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032347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dual-contacting holes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re provided. The method comprises: forming source/drain regions (210) and a dummy gate structure on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200); depositing a first inter-layer dielectric layer (280); planarizing the first inter-layer dielectric layer to expose a dummy gate of the dummy gate structure; removing the dummy gate and depositing a metal gate (220); forming first source/drain contacting holes (240) in the first inter-layer dielectric layer; depositing a second inter-layer dielectric layer (380) on the first inter-layer dielectric layer; forming second source/drain contacting holes (340) and a gate contacting hole (330) in the second inter-layer dielectric layer.

Inventors:
YIN HAIZHOU (US)
ZHU HUILONG (US)
LUO ZHIJIONG (US)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0/000836
Publication Date:
March 24, 2011
Filing Date:
June 11, 201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INST OF MICROELECTRONICS CAS (CN)
YIN HAIZHOU (US)
ZHU HUILONG (US)
LUO ZHIJIONG (US)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1L21/336; H01L21/768
Foreign References:
US6579784B12003-06-17
CN1967845A2007-05-23
US20070257323A12007-11-08
Attorney, Agent or Firm:
CHINA SCIENCE PATENT & TRADEMARK AGENT LTD. (CN)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源极 /漏极区域和替代栅结构, 所述替代栅结 构包括替代栅;

沉积第一层间介电层;

对第一层间介电层进行平坦化处理, 以暴露出所述替代栅结构中的 替代栅;

采用替代栅工艺, 去除替代栅, 并沉积形成金属栅;

采用光刻工艺, 在第一层间介电层中刻蚀出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开 口,在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开口的底部,暴露出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的源 极 /漏极区域;

在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开口中顺序沉积衬里和填充导电金属, 以形 成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在形成有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的第一层间介电层上沉积第二层间介 电层;

采用光刻工艺, 在第二层间介电层中刻蚀出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开 口和栅区接触孔开口,在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开口的底部,暴露出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以及在栅区接触孔开口的底部, 暴露出金属栅; 以及

在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开口和栅区接触孔开口中顺序沉积衬里和填 充导电金属, 以形成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栅区接触孔。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其中

' 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的宽度为 15 - l OOnm,

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的宽度为 20 ~ 150nra, 以及

所述栅区接触孔的宽度为 20 - 150nm。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其中

填充在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所述栅区接触孔中的导电金属具 有比填充在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中的导电金属小的电阻率。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沉积第一层间介电层之前, 在形成有源极 /漏极区域和替代栅结 构的半导体衬底上, 整体形成阻挡衬里。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其中

所述阻挡村里由 Si3N4构成, 且厚度为 10~50ηπι。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沉积第二层间介电层之前, 在形成有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的第一 层间介电层上, 整体形成阻挡层。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其中

所述阻挡层由 Si3N4构成, 且厚度为 10~50nm。

8.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其中

所述衬里由从以下材料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材料构成: TiN、 TaN、

Ta和 Ti, 以及

所述导电^ r属由从以下材料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材料构成: Ti、 AI、

TiAK C W。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其中

所述替代栅是多晶硅栅。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其中

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的厚度为 15 50nm, 以及

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的厚度为 25 - 90nm。

11. 一种半导体器件, 包括:

半导体村底, 具有形成在其上的源极 /漏极区域和栅结构, 所述栅 结构包括金属栅;

第一层间介电层, 沉积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 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第 一源 /漏区接触孔, 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与所述源极 /漏极区域相接 触; 以及

第二层间介电层, 沉积在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上, 具有形成在其中 的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栅区接触孔, 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与所述第 一源 /漏区接触孔相接触, 以及所述栅区接触孔与所述金属栅相接触。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第二源 /漏区 接触孔与所述栅区接触孔具有相同的深度。

13.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所述栅区接触 孔分别包括衬里和填充在其中的导电金属。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衬里由从以下材料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材料构成: TiN、 TaN、 Ta和 Ti, 以及

所述导电金属由从以下材料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材料构成: Ti、 Al、 TiAl、 C W。

15.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的宽度为 15~ 100nm,

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的宽度为 20~150nm, 以及

所述栅区接触孔的宽度为 20~ 150nm。

16.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还包括:

阻挡村里, 形成在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和所述半导体衬底之间。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阻挡衬里由 Si3N4构成, 且厚度为 10~50nm。

18.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还包括:

阻挡层, 形成在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和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之间。

19. 根据权利要求 18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阻挡层由 Si3N4构成, 且厚度为 10~50nm。

20.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的厚度为 15- 50nm, 以及

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的厚度为 25~90nm。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领域, 尤其涉及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更具 体地, 涉及一种用于替代栅的双接触孔形成方法以及 利用所述方法制造 出的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 层间触点和接触孔(CA )也越来 越小, 且相互间的距离也随之减小。 利用传统工艺制造较小的触点和接 触孔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 1 )由于栅上的刻蚀深度与源 /漏区中的刻蚀深 度不同,容易造成接触孔与栅之间的短路; (2 )由于源 /漏区中的刻蚀深 度较深且开口较小(即,具有较小的宽高比) ,可能会引起无法完全刻通、 插头填充金属中出现空洞等多种工艺缺陷, 从而限制了工艺的选择性, 而且导致了寄生电阻的增大。

以下, 将结合图 1, 对传统工艺所引起的问题进行详细描述。 图 1 是示出了根据传统工艺制造的半导体器件的示 意图。 如图 1所示, 根据 传统工艺制造的半导体器件主要包括: S i衬底 100、 层间介电层 180、 硅化物区域 110、 金属栅 120、 源 /漏区接触孔 140和栅区接触孔 130, 其中金属栅 120形成在高 k介电层 170上, 高 k介电层 170沉积在 S i 衬底 100上, 在高 k介电层 170和金属栅 120周围形成有側壁 160; 层 间介电层 180沉积在 S i衬底 100上;硅化物区域 110形成在 S i村底 100 上, 嵌入在 S i衬底 100中; 源 /漏区接触孔 140和栅区接触孔 130形成 在层间介电层 180中,源 /漏区接触孔 140分别与硅化物区域 110相接触, 栅区接触孔 130与金属栅 120相接触。源 /漏区接触孔 140和栅区接触孔 130分别包括衬里 125和填充在其中的导电金属。 如图 1所示, 为了形 成栅区接触孔 130而执行的刻蚀工艺的刻蚀深度 Hca_ga te与为了形成源 /漏区接触孔 140而执行的刻蚀工艺的刻蚀深度 Hca- sd不同,源 /漏区接 触孔 140具有更小的宽高比, 因此在源 /漏区接触孔 140的形成过程中, 更容易产生无法完全刻通、 插头填充金属中出现空洞等多种工艺缺陷。 而且, 由于源 /漏区接触孔 140的刻蚀工艺要求较高, 极有可能导致源. / 漏区接触孔 140与金属栅 120之间的短路(图 1中的虛线所示)。 发明内容

考虑到传统工艺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替代栅的双接 触孔形成方法, 从而在源 /漏区和栅区上形成具有相同刻蚀深度的源 /漏 区接触孔和栅区接触孔, 在避免了源 /漏区接触孔与栅之间的短路的同 时, 防止了工艺缺陷的形成; 此外, 本发明与替代栅工艺兼容。 才艮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 提出了一种双接触孔形成方法, 包括以下 步骤: 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源极 /漏极区域和替代栅结构, 所述替代栅结 构包括替代栅; 沉积第一层间介电层; 对第一层间介电层进行平坦化处 理, 以暴露出所述替代栅结构中的替代栅; 采用替代栅工艺, 去除替代 栅, 并沉积形成金属栅; 采用光刻工艺, 在第一层间介电层中刻蚀出第 一源 /漏区接触孔开口, 在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开口的底部, 暴露出形成 在半导体衬底上的源极 /漏极区域; 在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开口中顺序沉 积衬里和填充导电金属, 以形成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在形成有第一源 / 漏区接触孔的第一层间介电层上沉积第二层间 介电层; 采用光刻工艺, 在第二层间介电层中刻蚀出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开口和栅区接触孔开口, 在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开口的底部, 暴露出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以及在 栅区接触孔开口的底部,暴露出金属栅; 以及在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开口 和栅区接触孔开口中顺序沉积衬里和填充导电 金属,以形成第二源 /漏区 接触孔和栅区接触孔。

优选地, 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比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所述 栅区接触孔窄。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的宽度为 15 - l OOnm, 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的宽度为 20 ~ 150mn, 以及所述栅区接触孔的宽 度为 20 ~ 150nm o

优选地, 填充在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所述栅区接触孔中的导 电金属具有比填充在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中的导电金属小的电阻率。

优选地, 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由从以下材料组中选择的 至少一种材 料构成: 未掺杂的氧化硅(Si0 2 )、 掺杂的氧化硅(如硼硅玻璃、 硼磷硅 玻璃等)和氮化硅( Si 3 N 4 ), 以及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由从以下材料组中 选择的至少一种材料构成: 未掺杂的氧化硅(Si0 2 )、 各种掺杂的氧化硅 (如硼硅玻璃、 硼磷硅玻璃等)和氮化硅(Si 3 NJ。

优选地, 所述双接触孔形成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沉积第一层间 介电层之前,在形成有源极 /漏极区域和替代栅结构的半导体衬底上,整 体形成阻挡衬里。其中,所述阻挡村里由 Si 3 N 4 构成,且厚度为 10 ~ 50nm。

优选地, 所述双接触孔形成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沉积第二层间 介电层之前,在形成有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的第一层间介电层上, 整体形 成阻挡层。 其中, 所述阻挡层由 Si 3 N 4 构成, 且厚度为 10 ~ 50nm。

优选地, 所述衬里由从以下材料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材 料构成: TiN、 TaN、 Ta和 Ti, 以及所述导电金属由从以下材料组中选择的至 少一 种材料构成: Ti、 Al、 TiAl、 (11和

优选地, 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的厚度为 15 ~ 50nm, 以及所述第二层 间介电层的厚度为 25 ~ 90nm。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 提出了一种半导体器件, 包括: 半导体衬 底,具有形成在其上的源极 /漏极区域和栅结构,所述栅结构包括金属栅 第一层间介电层,沉积在所述半导体村底上, 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第一源 / 漏区接触孔, 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与所述源极 /漏极区域相接触; 以 及第二层间介电层, 沉积在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上, 具有形成在其中的 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栅区接触孔, 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与所述第一 源 /漏区接触孔相接触, 以及所述栅区接触孔与所述金属栅相接触。

优选地, 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与所述栅区接触孔具有相同的深 度。

优选地, 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所述 栅区接触孔分别包括衬里和填充在其中的导电 金属。 更优选地, 填充在 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所述栅区接触孔中的导电金属 有比填充在 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中的导电金属小的电阻率。更优 地,所述村里 由从以下材料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材料构成: TiN、 TaN、 Ta和 Ti , 以及 所述导电金属由从以下材料组中选择的至少一 种材料构成: Ti、Al、TiAl、 Cu和 W。

优选地, 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比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所述 栅区接触孔窄。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的宽度为 15 ~ l OOnm, 所述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的宽度为 20 ~ 150nm, 以及所述栅区接触孔的宽 度为 20 ~ 150nm o

优选地, 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由从以下材料组中选择的 至少一种材 料构成: 未掺杂的氧化硅(S i0 2 )、 各种掺杂的氧化硅(如硼硅玻璃、 硼 磷硅玻璃等)和氮化硅( Si 3 N 4 ), 以及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由从以下材料 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材料构成: 未掺杂的氧化硅(S i0 2 )、 各种掺杂的氧 化硅(如硼硅玻璃、 硼磷硅玻璃等)和氮化硅(S i 3 N 4 )。

优选地, 所述半导体器件还包括: 阻挡衬里, 形成在所述第一层间 介电层和所述半导体衬底之间。 其中, 所述阻挡衬里由 Si 3 N 4 构成, 且厚 度为 10 - 50mn。

优选地, 所述半导体器件还包括: 阻挡层, 形成在所述第一层间介 电层和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之间。 其中, 所述阻挡层由 Si 3 N 4 构成, 且厚 度为 10 ~ 50nm。

优选地, 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的厚度为 15 ~ 50nm, 以及所述第二层 间介电层的厚度为 25 ~ 90nm。 根据本发明, 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和栅区接触孔具有相同的刻蚀深 度, 因而, 能够有效地降低接触孔与栅之间发生短路的可 能性, 而且刻 蚀宽高比较为接近, 因而, 降低了对刻蚀工艺和接触孔填充的要求, 同 时, 也减小了发生工艺缺陷的可能性。 此外, 本发明利用替代栅工艺, 与典型的替代栅流程兼容。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将使本发明的上述及 其它目的、 特征和优点更加清楚, 其中:

图 1是示出了根据传统工艺制造的半导体器件的 意图; 以及 的示意图,其中图 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半导体器件制造 法制 造完成的半导体器件。

应当注意的是, 本说明书附图并非按照比例绘制, 而仅为示意性的 目的, 因此, 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制和约束 。在附图中, 相似的组成部分以相似的附图标号标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 说明, 在描述过程中 省略了对于本发明来说是不必要的细节和功能 , 以防止对本发明的理解 造成混淆。 首先, 参考图 14, 对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工艺制造的半导体器件 进 行详细描述。图 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半导体器件制 方法制 造完成的半导体器件的示意图。

如图 14 所示, 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工艺制造的半导体器件主 要包 括: Si衬底 200、 第一层间介电层 280 (厚度为 15~50nra)、 第二层间介 电层 380 (厚度为 25~90nm)、 硅化物区域 210、 金属栅 220、 第一源 / 漏区接触孔 240 (宽度为 15~100nra)、 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 340 (宽度为 20 - 150nm)和栅区接触孔 330 (宽度为 20~150nm), 其中金属栅 220 形成在高 k介电层 270 (厚度为 1 ~ 3nm)上, 高 k介电层 270沉积在 Si 衬底 200上, 在高 k介电层 270和金属栅 220周围形成有 SiN側壁 260 (宽度为 10~40nm); 第一层间介电层 280沉积在 Si村底 200上; 第二 层间介电层 380沉积在第一层间介电层 280上; 硅化物区域 210形成在 Si衬底 200上, 嵌入在 Si衬底 200中; 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形成在 第一层间介电层 280中,且分别与硅化物区域 210相接触; 第二源 /漏区 接触孔 340和栅区接触孔 330形成在第二层间介电层 380中, 第二源 / 漏区接触孔 340分别与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相接触,栅区接触孔 330 与金属栅 220相接触。 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分别包括村里 225 (厚度 为 2~15nm)和填充在其中的导电金属, 以及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 340和 栅区接触孔 330分别包括村里 325 (厚度为 2 ~ 15nm )和填充在其中的导 电金属。

根据本发明, 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 340和栅区接触孔 330具有相同 的刻蚀深度, 因而, 能够有效地降低接触孔与栅之间发生短路的可 能性, 而且刻蚀宽高比较为接近, 因而, 降低了对刻蚀工艺和接触孔填充的要 求, 同时, 也减小了发生工艺缺陷的可能性。 接下来, 将结合图 2 ~ 14, 对根据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 各个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 如图 2所示, 在 Si衬底 200上形成硅化物区域 210和替代 栅结构 (高 k介电层 270、 多晶硅栅 320、 围绕和覆盖高 k介电层 270 和多晶硅栅 320的 SiN侧壁 260和 SiN盖层)。 作为本发明的示例, 高 k 介电层 270的厚度为 1 ~ 3nm, 多晶硅栅 320的厚度为 20 ~ 70mn, SiN侧 壁 260在图示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为 10 ~ 40nm, SiN盖层的厚度为 15 ~ 40nm。 这一步骤同样是传统工艺的一部分, 这里形成了多晶硅栅 320以 作为替代金属栅的替代栅。

在形成了图 2所示的结构之后, 执行图 3所示的步骤之前, 可以在 图 2所示的结构上整体形成一阻挡衬里 (例如, 可由 Si 3 N 4 构成)(未示 出), 阻挡衬里的厚度为 10 ~ 50nm。 然后, 如图 3所示, 在已形成硅化物区域 210和替代栅结构的 Si 衬底 200上沉积第一层间介电层( Inter Layer Dielectr ic layer ) 280。 例如, 未掺杂的氧化硅(Si0 2 )、 各种掺杂的氧化硅(如硼硅玻璃、 硼磷 硅玻璃等)和氮化硅(Si 3 N 4 )等可以作为第一层间介电层 280的构成材 料。 接下来, 如图 4所示, 对第一层间介电层 280进行化学机械平坦化 ( CMP )处理, 从而暴露出替代栅结构的 SiN盖层。

然后, 如图 5所示, 执行另外的 CMP处理或针对 SiN的反应离子刻 蚀 (RIE )处理, 去除 SiN盖层, 暴露出替代栅结构的多晶硅栅 320。 之后, 如图 6所示, 采用湿法刻蚀或干法刻蚀, 去除多晶硅栅 320。 接下来,如图 7所示,采用典型的替代栅工艺,沉积形成金 栅 220。 在完成这一步骤之后,作为替代栅的多晶硅栅 320已经完全被金属栅 220 所取代。 然后, 如图 8和 9所示, 采用光刻工艺, 形成光刻胶掩模(图 8 ), 并执行光刻、 去胶工艺, 在第一层间介电层 280中的预定位置, 形成接 触孔开口,在接触孔开口的底部,暴露出位于 Si衬底 200上的硅化物区 域 210 (图 9 )。 在包含阻挡村里 (未示出) 的情况下, 需要刻蚀穿透位 于接触孔开口的底部、 硅化物区域 210上的阻挡村里, 以暴露出硅化物 区域 210。 之后, 如图 10所示, 在接触孔开口中沉积形成金属插头, 从而形 成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 使得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分别与其下方 相应位置的硅化物区域 210相接触。 在这一步骤中, 首先沉积村里 225 (例如, TiN、 TaN、 Ta或 Ti , 典型地, 厚度在大约 2nm到大约 15nm之 间), 然后再沉积导电金属(例如, Ti、 Al、 TiAl、 Cu、 W等), 最后再 执行金属的 CMP工艺。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的形成工艺与传统工艺相 同或类似。根据本发明,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的宽度(图示水平宽度) 为 15 ~ 100nm。

在形成了图 10所示的结构之后, 执行图 11所示的步骤之前, 可以 在图 10所示的结构上整体形成一阻挡层(例如, 可由 S i 3 N 4 构成)(未示 出), 阻挡层的厚度为 10 ~ 50nm。 接下来, 如图 11所示, 在已形成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和金属栅 220的第一层间介电层 280上沉积第二层间介电层 380。例如, 未掺杂的 氧化硅(Si0 2 )、 各种掺杂的氧化硅(如硼硅玻璃、 硼磷硅玻璃等)和氮 化硅(Si 3 N 4 )等可以作为第二层间介电层 380的构成材料。 由于之前(图 10 ) 中所执行的 CMP工艺, ^二层间介电层 380具有平坦的上表面。 然后,如图 12和 13所示,采用光刻工艺,形成光刻胶掩模(图 12 ), 并执行光刻、 去胶工艺, 在第二层间介电层 380中的预定位置, 形成接 触孔开口, 在接触孔开口的底部, 暴露出位于第一层间介电层 280中的 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和金属栅 220 (图 13 )。在包含阻挡层(未示出) 的情况下, 需要刻蚀穿透位于接触孔开口的底部、 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和金属栅 220上的阻挡衬里, 以暴露出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和金 属栅 220。 最后, 如图 14 所示, 在接触孔开口中沉积形成金属插头, 从而形 成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 340和栅区接触孔 330, 使得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 340分别与其下方相应位置的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相接触, 以及使得 栅区接触孔 330与金属栅 220相接触。在这一步骤中,首先沉积衬里 325 (例如, TiN、 TaN、 Ta或 Ti , 典型地, 厚度在大约 2nm到大约 15nm之 间), 然后再沉积导电金属(例如, Ti、 Al、 TiAl、 Cu、 W等), 最后再 执行金属的 CMP工艺。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 340和栅区接触孔 330的形成 工艺与传统工艺相同或类似。根据本发明, 第二源 /漏区接触孔 340的宽 度(图示水平宽度) 为 20 - 150nm; 栅区接触孔 330的宽度(图示水平 宽度) 为 20 - 150nm。

此外, 根据本发明, 可以对导电金属进行选择, 从而使填充在第二 源 /漏区接触孔 340和栅区接触孔 330中的导电金属具有比填充在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中的导电金属小的电阻率。 例如, 填充在第二源 /漏区 接触孔 340和栅区接触孔 330中的导电金属可以选择为 Cu, 而填充在第 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中的导电金属可以选择为 A1; 或者填充在第二源 / 漏区接触孔 340和栅区接触孔 330中的导电金属可以选择为 Al, 而填充 在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中的导电金属可以选择为 Ti。 由此, 可以得到根据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 如前所述, 第二源 /漏 区接触孔 340和栅区接触孔 330具有相同的刻蚀深度, 因而, 能够有效 地降低接触孔与栅之间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而且刻蚀宽高比较为接近, 因而, 降低了对刻蚀工艺和接触孔填充的要求, 同时, 也减小了发生工 艺缺陷的可能性。

此外, 根据本发明, 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 与栅结构具有相同的 高度, 这样的结构使得形成第一源 /漏区接触孔 240 的工艺过程更为容 易, 在这种情况下, 完全是在平坦的表面上来执行光刻工艺。 而且, 这 样的结构使得本发明与标准的替代栅工艺完全 兼容。

至此已经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 述。 应该理解, 本领域 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 下, 可以进行各种其它的 改变、 替换和添加。 因此, 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例, 而 应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