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SERIES CLEARANCE MULTI-POINT DISCHARGING SPARKING PLUG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6/161817
Kind Code:
A1
Abstract: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discharging sparking plug, and in particular to a series clearance multi-point discharging sparking plug which is used for a spark-ignition engine. The series clearance multi-point discharging sparking plug comprises a wiring screw, wherein the wiring screw is placed in an insulator; the insulator is riveted in a shell; a central electrode is arranged in a tip of the insulator; a built-in damping resisto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central electrode and the wiring screw; a ceramic multi-point discharging ignition table which is fitted with the insulator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insulator; a cavity assembly is formed between the ceramic multi-point discharging ignition table and the insulator; the outer wall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ceramic multi-point discharging ignition table is fastened to the shell; and an ignition electrode assembly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ceramic multi-point discharging ignition table. By means of the series clearance multi-point discharging sparking plug,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pressure of a mixed gas are increased during ignition, the ignition performance is improved, the combustion duration is shorten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gine is improved.

Inventors:
SHEN HELIN (CN)
FEN JIANGTAO (CN)
YANG SHIMEI (CN)
YAN WENJIE (CN)
OU QIF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5/097354
Publication Date:
October 13, 2016
Filing Date:
December 15, 2015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OTUS SPARK PLUGS TECH (HANGZHOU)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1T13/46; H01T13/00; H01T13/2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242080A2008-08-13
CN201146325Y2008-11-05
JP2008218204A2008-09-18
US5074262A1991-12-24
CN104752957A2015-07-01
CN204633129U2015-09-09
Attorney, Agent or Firm:
HANGZHOU SIKRUI PATENT OFFICE CO (CN)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 1] 一种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花塞, 其特征在于: 包括接线螺杆 (1

所述的接线螺杆 (1) 置于绝缘体 (2) 内, 所述的绝缘体 (2) 铆接 在壳体 (3) 内, 所述的绝缘体 (2) 尖端内部设有中心电极 (4) , 所述的中心电极 (4) 与接线螺杆 (1) 间设有内置阻尼电阻 (5) , 所述的绝缘体 (2) 的底部设有与绝缘体 (2) 相配接的陶瓷多点放电 点火台 (6) ,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与绝缘体 (2) 间形 成腔体组件,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上端的外壁与壳体 (3 ) 相紧固,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的底部设有点火电极组 件;

所述的腔体组件包括正极高压连接腔体 (7) , 所述的绝缘体 (2) 的 底部伸至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中, 所述的正极高压连接腔体 (7 ) 设在绝缘体 (2) 的底部与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间, 所述的中 心电极 (4) 的底部延伸出绝缘体 (2) , 所述的正极高压连接腔体 ( 7) 的底部设有与中心电极 (4) 底部相配接的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8 ) , 所述的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8) 设在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中 或, 所述的正极高压连接腔体组件包括迷宫式正极高压连接腔体 (9 ) 和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 , 所述的绝缘体 (2) 的底部伸 至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中, 所述的迷宫式正极高压连接腔体 (7 ) 设在绝缘体 (2) 的底部与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间, 所述的迷 宫式正极高压连接腔体 (9) 的中心位设有凸台 (11) , 所述的凸台

(11) 伸至绝缘体 (2) 的底部, 所述的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 0) 设在凸台 (11) 的中心位, 所述的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 ) 与中心电极 (4) 底部相配接, 所述的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 0) 设在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中, 所述的凸台 (11) 与陶瓷多点 放电点火台 (6) 呈一体化分布;

所述的点火电极组件包括带有一个接地电极 (13) 和带有一个正极电 极 (15) , 所述的正极电极 (15) 与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8) 或迷宫 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 相连接, 接地电极 (13) 与正极电极 (15 ) 间形成放电点火间隙 (16) , 接地电极 (13) 与正极电极 (15) 分 别通过内置电极连线 (17) 相连通;

或, 所述的点火电极组件包括带有一个正极电极 I (19) 、 至少一个 跨接电极 (20) 和接地电极 I (21) , 所述的正极电极 I (19) 与正极 高压电极连线 (8) 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 相连接, 正极 电极 I (19) 与跨接电极 (20) 分别通过内置电极连线 I (22) 相连通 , 正极电极 I (19) 与跨接电极 (20) 间、 接地电极 I (21) 与跨接电 极 (20) 间分别形成放电点火间隙 I (23) ;

所述的接地电极 (13) 与接地电极 I (21) 分别与壳体相触接; 所述的内置电极连线 (17) 与内置电极连线 I (22) 置于陶瓷多点放 电点火台 (6) 中。

[权利要求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花塞,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的壳体 (3) 外壁的中端套有外密封垫片 (24) , 所述的绝缘体 (2) 与壳体 (3) 间形成内密封垫片 (25) , 所述的内密封垫片 (25) 呈 倾斜状分布,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上端的外壁与壳体 (3 ) 间形成侧散热接触面 (26) ,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与 壳体 (3) 的底部间形成底散热接触面 (27) ,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 点火台 (6) 的上部与壳体 (3) 间设有柔性密封垫片 (28) 。

[权利要求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花塞, 其特征在于: 所 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下端的外壁设有均匀分布的爬电伞棱 (29) ,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下端呈圆柱状或锥状。

[权利要求 4]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花塞, 其特征在于: 所 述的跨接电极 (20) 呈圆弧状分布, 所述的放电点火间隙 (16) 间的 间距、 放电点火间隙 I (23) 的间距分别为 0.3-5.0mm, 所述的内置电 极连线 (17) 与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8) 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 呈一体化分布, 所述的内置电极连线 I (22) 与正极高压电极 连线 (8) 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 呈一体化分布。

[权利要求 5]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花塞, 其特征在于: 所 述的跨接电极 (20) 有二个, 放电点火间隙 I (23) 设在相邻跨接电 极 (20) 间。

Description:
说明书

发明名称:串 联间隙多点放电火 花塞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一种放电火花塞, 特别涉及一种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花塞, 用于点燃 式发动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以汽油,燃气,醇类等为燃料的点燃式发 机里使用的绝大部分火花塞一 般包括,绝缘体,壳体密封垫圈,接线螺母等,绝 缘体内设置中心电极,内置阻尼电阻, 经高温封接和接线螺杆连接作为点火的正极; 体上焊接有镍合金材料的侧电极, 与发动机安装后作为地极,中心电极与侧电极 成勾状跳火间隙,当发动机点火吋 刻,在发动机管理系统 (ECU) 的指令下控制高压点火线圈产生脉冲高压电能 ,经 高压导线到火花塞接线螺杆 (独立式高压线圈直接把高压正极加在接线螺 上), 脉冲高压在侧电极和中心电极之间的间隙产生 高压击穿电火花, 进而引燃压缩 的混合气体, 爆燃的混合气膨胀推动活塞使发动机做功。

[0003] 自汽车发明到现在已有 120多年的历史, 火花塞的基本形式没有任何改变。 由 于火花塞结构的限制和传统生产工艺的发展制 约, 到目前为止, 不管何种高技 术火花塞包括多侧电极的火花塞, 在实际工作吋只能产生一个放电点来引燃混 合气。 所有的火花塞技术区别只是在点火尖端材料上 和点火尖端结构上做了一 些提高, 目地只是延长工作寿命。 即使有所谓的能提高点火性能的技术特点, 也只是和传统普通电极火花塞比较的相对而言 , 没有技术本质的区别。 因为火 花塞根本不会产生任何能量, 点火的高压能量是由电脑控制的高压线圈提供 的 , 所谓高能火花塞是不存在的。 到目前为止,汽车行业尚无任何企业和个人能 供一种理论上先进, 切实可行的能在相隔一定距离内同吋多点点火 的火花塞。

[0004] 由于传统火花塞绝缘体内中心电极结构上的原 因,伸入汽缸点火的核心部分绝缘 体是裙部大面积接触高温燃烧气体吸热,散热 依靠绝缘体后段内密封垫片同壳 体的小面积接触导热,因而针对不同要求的发 动机会有不同热值设计的火花塞。 正是由于这种中心电极延伸结构的制约, 传统火花塞的散热性能成了火花塞的 难以进一步完善的技术障碍。 发动机扭矩和马力测试显示的数据可以反映出 任 何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到一定转速吋会下降,而 不可能一直线性上升, 既燃油增加, 动力下降,其根本原因就是火花塞的散热到了 限值,引起发动机早燃而导致动力 下降。 正是由于传统火花塞的中心电极和侧电极点火 结构,动力特征非线性是不 可克服的技术屏障。

[0005] 现代发动机技术发展方向集中于关注燃烧动力 经济性和环保排放的严格要求, 人们对发动机点火燃烧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 了的研究, 特别是在燃烧模式, 点火方式, 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对发动机动力性能和油 耗, 排放的规律进行 了新层面的研究。 火花塞放电点火机理分为三个过程: 分别是高压击穿, 电弧 放电和辉光放电三个阶段; 如图所示, 火花塞实际只工作极短的吋间, 但是对 发动机的燃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技术问题

[0006]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结构紧凑, 提供一种多点同吋引燃 混合气体, 使完全燃烧吋间缩短的点火装置, 在不改变其他部件前提下提高发 动机动力性最有效途径的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 花塞。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7]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 案得以解决的:

[0008] 一种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花塞, 包括接线螺杆, 所述的接线螺杆置于绝缘体内 , 所述的绝缘体铆接在壳体内, 所述的绝缘体尖端内部设有中心电极, 所述的 中心电极与接线螺杆间设有内置阻尼电阻, 所述的绝缘体的底部设有与绝缘体 相配接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与绝缘体间形成腔 体组件,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上端的外壁与壳体 相紧固, 所述的陶瓷多 点放电点火台的底部设有点火电极组件;

[0009] 所述的腔体组件包括正极高压连接腔体, 所述的绝缘体的底部伸至陶瓷多点放 电点火台中, 所述的正极高压连接腔体设在绝缘体的底部与 陶瓷多点放电点火 台间, 所述的中心电极的底部延伸出绝缘体, 所述的正极高压连接腔体的底部 设有与中心电极底部相配接的正极高压电极连 线, 所述的正极高压电极连线设 在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中;

[0010] 或, 所述的正极高压连接腔体组件包括迷宫式正极 高压连接腔体和迷宫式正极 高压电极连线, 所述的绝缘体的底部伸至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中, 所述的迷宫 式正极高压连接腔体设在绝缘体的底部与陶瓷 多点放电点火台间, 所述的迷宫 式正极高压连接腔体的中心位设有凸台, 所述的凸台伸至绝缘体的底部, 所述 的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设在凸台的中心位 , 所述的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 线与中心电极底部相配接, 所述的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设在陶瓷多点 放电 点火台中, 所述的凸台与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呈一体化分 布;

[0011] 所述的点火电极组件包括带有一个接地电极和 带有一个正极电极, 所述的正极 电极与正极高压电极连线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 极连线相连接, 接地电极与正极 电极间形成放电点火间隙, 接地电极与正极电极分别通过内置电极连线相 连通

[0012] 或, 所述的点火电极组件包括带有一个正极电极 I、 至少一个跨接电极和接地 电极 I, 所述的正极电极 I与正极高压电极连线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 线相连接 , 正极电极 I与跨接电极分别通过内置电极连线 I相连通, 正极电极 I与跨接电极 间、 接地电极 I与跨接电极间分别形成放电点火间隙 I;

[0013] 所述的接地电极与接地电极 I分别与壳体相触接;

[0014] 所述的接地电极、 正极电极、 正极电极 I、 跨接电极和接地电极 I分别为针状直 立电极;

[0015] 所述的内置电极连线与内置电极连线 I置于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中。

[0016] 作为优选, 所述的壳体外壁的中端套有外密封垫片, 所述的绝缘体与壳体间形 成内密封垫片, 所述的内密封垫片呈倾斜状分布,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上端的外壁与壳体间形成侧散热接触面,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与壳体的 底部间形成底散热接触面,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的上部与壳体间设 有柔 性密封垫片。

[0017] 作为优选,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下端的外壁设有均 匀分布的爬电伞棱,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下端呈圆柱状或锥 状。 [0018] 作为优选, 所述的跨接电极呈圆弧状分布, 所述的放电点火间隙间的间距、 放 电点火间隙 I的间距分别为 0.3-5.0mm, 所述的内置电极连线与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呈一体化分布, 所述的内置电极连线 I与正极高压电 极连线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呈一体化分 布。

[0019] 作为优选, 所述的跨接电极有二个, 放电点火间隙 I设在相邻跨接电极间。

[0020] 点火电极组件与陶瓷烧结成一体形成陶瓷多点 放电点火台, 是本专利的核心内 容。

[0021] 为防止高压泄露, 正极高压连接腔体可设置为增加爬电距离的迷 宫式结构。

[0022] 通过缩短燃烧吋间, 提高发动机燃烧速率, 进而达到节能, 减少有害物质的排 放, 保证点火可靠性和提升动力等发动机技术改进 目标。

[0023] 发动机燃烧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 在发动机点火瞬间, 从幵始放电引燃混合气 体到完全爆燃做功是需要一定吋间的, 在压缩的混合气体空间内, 空间越大, 燃烧完全需要的吋间越长, 目前的技术是缩小缸径和是控制发动机点火的 提前 角度来使完全燃烧吋间处于发动机活塞过上死 点后的某一理想吋刻 (一般控制 在过上死点的 10-15度) ,使燃料完全做功,如果能在受控范围内缩短 动机混合气 体的完全燃烧吋间, 就可以减少点火提前角, 使燃料爆燃性增加,使有效做功吋 刻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如果在燃烧室内有多点同吋产生多个有限距离 的火焰中 心情况下, 可以达到缩短完全燃烧吋间, 增加发动机的爆燃性, 从而使发动机 的瞬间受控的爆发动力性得到提升。 因而, 在其他技术已经发展到极致的情况 下, 增加缸内点火点, 有效缩短完全燃烧吋间, 提高缸内压缩混合气的爆燃性 , 在不改变其他零件情况下来提高发动机的燃烧 速率,无疑是一项有革命性的进 步。

[0024] 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中设有点火电极组件, 采用陶瓷共烧技术成为一体, 直立 安置多对点火电极, 电极间串联连通形成高压放电回路, 各对电极之间的间隙 可实现多点同步放电点火。

[0025] 绝缘体的底部的点火平台面积较小, 在平台端面点火, 高压放电产生多点的火 焰核可成半圆柱状扩张; 初始火焰核的起燃速度明显大于单点放电形式 的传统 火花塞, 燃烧距离缩短, 完全燃烧吋间缩短; 既缩短缸内产生最高压力的吋间, 这是对发动机动力性能的直接增益。

[0026] 直立平行设置的多对放电电极, 电极间沿面放电方式, 可在较低的电压下击穿 压缩混合气, 强化高压击穿起燃瞬间激发热离子电流参与助 燃。

[0027] 长距离无遮挡放电间隙, 有助于火焰核的形成, 不易被电极冷却消焰; 提高初 始引燃速度, 提高点着率。

[0028] 此结构有利于消除积碳因素, 保证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点火可靠性。

[0029] 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与壳体间的侧散热接触面 和底散热接触面, 采用焊接连接 方式, 有良好的导热结构, 更能保证火花塞的密封性能。

[0030] 有效的热设计跨越热值概念, 通用性强。

[0031] 微损耗贵金属放电电极有无限长的使用寿命。

[0032] 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 利用火花塞断面尺寸的差异, 在点火端面设置各一对或 多对串联的点火电极, 形成至少两个同步放电间隙, 在发动机高压点火吋刻实 现多点同吋 (电的速度远远高于火焰的燃烧速度) 点火引燃有距离差的不同位 置的混合气体, 使多点火焰核迅速扩散交集, 达到缩短发动机总的完全燃烧吋 间的目的。

[0033] 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由高性能氧化铝或者氮化 硅陶瓷制作而成, 本专利的核心 内容就是在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内设置多对直 立放置的耐高温且相互绝缘的放 电电极, 各电极由耐高温合金导电引线连通, 内置电极连线与内置电极连线 I分 别为耐高温合金导电引线, 或者采用印刷涂刷工艺制造出电极之间的导电 连线 结构。 放电电极、 电极之间的串联高温合金引线、 用陶瓷共烧技术烧接成一体 , 从而有效解决了结构、 强度、 密封、 耐温和电极之间的高压绝缘问题, 确保 了产品工作的可靠性。 点火台同壳体内设置辅助密封台阶, 之间安放有柔性的 导热密封垫片, 为点火台机械式连接方式提供缓冲和辅助密封 , 点火台和壳体 安装密封后有较大的导热面积直接和壳体紧密 接触, 极大增加了陶瓷点火台的 散热功能。 外露的接地电极的地极端引线通过焊接或压接 与壳体端面连通, 形 成串联高压点火回路的接地极。

[0034] 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上端面各对贵金属电极之 间为直立平行沿面放电结构, 各 对点火电极之间的放电间隙拉长到普通结构火 花塞的两到三倍 (根据不同放电 点设定参数) , 可使纵向截面的火焰核形成半圆柱型快速扩散 (传统火花塞是 单点按球形受电极压抑扩散) , 因为是单向幵放式点火, 在火焰核引燃和扩散 过程中不受到火花塞结构的影响 (而传统火花塞在火焰核生成初期极易受到侧 电极的和中心电极的阻挡和电极温度和结构的 影响, 由于容易受电极温度消焰 作用, 在燃烧理论的起燃阶段会产生点火失效的缺陷 (占空比高) 。 瓷制点火 台外圆有防止电极与壳体爬电的增加爬电距离 的绝缘棱状结构,确保高压放电限 制在各对电极之间发生。 中心电极的连接点设置有迷宫式隔离结构, 防止脉冲 点火高压泄漏。

[0035] 本结构采用沿面击穿放电形式来释放点火能量 的, 即放电是沿中心电极与侧电 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进行的, 由于传统火花塞的中心电极与侧电极的钩状结 构 放电距离短, 跳火性能差。 因为点火间隙的大小受电源电压的制约, 一般为 0.6 〜1.3mm左右。 较短的放电距离使初始火花不能充分的"发育" 必需的火焰中心 , 电火花热量也较多地被侧电极和中心电极吸收 冷却, 降低了电火花的能量, 存在点火失效的隐患; 若加大点火间隙, 则需要提高点火电压, 由于火花塞结 构的原因, 电压提高极易导致内部击穿或导致 "失火", 这是一对传统火花塞不可 克服的矛盾。 沿面放电发生于每对直立电极之间的绝缘体陶 瓷表面和混合气的 交界面, 在高压电场的激励下, 陶瓷表面电场发生畸变会增大局部电场强度, 导致局部先发生放电, 由此促使放电的进一步发展, 直至整个电极间隙击穿。 这种放电机理使沿面间隙比同宽度空气间隙的 击穿电压降低要多。 若在相同击 穿电压下, 沿面间隙比空气间隙的放电距离长。 较长的放电距离能大大提高火 花的能量。 因为火花放电是由能量密度非常不一样的 2部分组成, 即电容放电部 分和电感放电部分。 前者具有高能密度, 电压高, 能在极短吋间内放出; 后者 能量密度小, 但在较长吋间起作用。 从电火花能量分布可看出电感部分的能量 是电容部分的 20〜30倍, 对加热周围混合气而形成火核起主要作用。 电感部分 持续吋间越长点火成功率越好。 加长放电距离将降低侧电极的"消焰作用"。 电火 花沿绝缘体表面烧尽油污积炭, 避免电极之间的跨连, 也避免绝缘体和壳体之 间因附着燃烧沉积物导致电流泄漏的现象, 保证怠速工况下的点火可靠性。

[0036] 经实践证明, 发动机在最佳点火条件下, 一般只需 0.2mJ点火能量即可成功点 火, 对较浓和较稀混合气, 点火能量也只需 3mJ。 由于缸内气体的不均匀性和紊 流的存在, 为了保证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点火成功, 应用于发动机的点火 线圈的实际点火能量一般为 30~50Mj。 所有的能量在瞬间释放于一点.事实证明提 高点火能量并不可能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只是 高点火可靠性而已,发动机动能的 提高是由混合气体的燃烧速率决定的,混合气 烧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混合气的浓 度、 温度、 压力, 及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 与点火能量大小无关,但是和点火 位置和火焰核的发展速度有直接的关联,本结 利用现代汽车点火系统的大能量 点火线圈的特点, 更有助于点火能力的均布释放, 第一跳火间隙和第二跳火间 隙或者第三间隙可以平均分配点火能量, 使点火线圈过剩的能量即能保证点火 成功率,又可不同位置的点火点真实的提高了 发动机的燃烧速率。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37] 因此, 本发明提供的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花塞, 提高了点火吋混合气的温度和 压力, 使着火性能得到改善, 完全燃烧持续吋间缩短, 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效 能。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38] 图 1是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9] 图 2是图 1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40] 图 3是本发明中单点沿面放电点火电极的位置分 图;

[0041] 图 4是本发明中两点沿面放电点火电极的位置分 图;

[0042] 图 5是本发明中三点沿面放电点火电极的位置分 图;

[0043] 图 6是本发明标准型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 7是本发明铆接式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 8是本发明快速散热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该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0046] 下面通过实施例, 并结合附图, 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47] 实施例 1 : 如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 7和图 8所示, 一种串联间隙 多点放电火花塞, 包括接线螺杆 1, 所述的接线螺杆 1置于绝缘体 2内, 所述的绝 缘体 2铆接在壳体 3内, 所述的绝缘体 2尖端内部设有中心电极 4, 所述的中心电 极 4与接线螺杆 1间设有内置阻尼电阻 5, 所述的绝缘体 2的底部设有与绝缘体 2相 配接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与绝缘体 2间形成腔 体组件,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上端的外壁与壳体 3相紧固, 所述的陶瓷 多点放电点火台 6的底部设有点火电极组件; 所述的腔体组件包括正极高压连接 腔体 7, 所述的绝缘体 2的底部伸至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中, 所述的正极高压连 接腔体 7设在绝缘体 2的底部与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间, 所述的中心电极 4的底 部延伸出绝缘体 2, 所述的正极高压连接腔体 7的底部设有与中心电极 4底部相配 接的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8, 所述的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8设在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 中; 或, 所述的正极高压连接腔体组件包括迷宫式正极 高压连接腔体 9和迷宫式 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 所述的绝缘体 2的底部伸至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中, 所 述的迷宫式正极高压连接腔体 7设在绝缘体 2的底部与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间, 所述的迷宫式正极高压连接腔体 9的中心位设有凸台 11, 所述的凸台 11伸至绝缘 体 2的底部, 所述的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设在凸台 11的中心位, 所述的迷 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与中心电极 4底部相配接, 所述的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 连线 10设在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中, 所述的凸台 11与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呈 一体化分布; 所述的点火电极组件包括带有一个接地电极 13和带有一个正极电 极 15, 所述的正极电极 15与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8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相 连接, 接地电极 13与正极电极 15间形成放电点火间隙 16, 接地电极 13与正极电 极 15分别通过内置电极连线 17相连通; 或, 所述的点火电极组件包括带有一个 正极电极 119、 至少一个跨接电极 20和接地电极 121, 所述的正极电极 119与正极 高压电极连线 8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相连接, 正极电极 119与跨接电极 20 分别通过内置电极连线 122相连通, 正极电极 119与跨接电极 20间、 接地电极 121 与跨接电极 20间分别形成放电点火间隙 123; 所述的接地电极 13与接地电极 121分 别与壳体相触接; 所述的内置电极连线 17与内置电极连线 122置于陶瓷多点放电 点火台 6中。 所述的壳体 3外壁的中端套有外密封垫片 24, 所述的绝缘体 2与壳体 3间形成内密封垫片 25, 所述的内密封垫片 25呈倾斜状分布,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 电点火台 6上端的外壁与壳体 3间形成侧散热接触面 26,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 火台 6 与壳体 3 的底部间形成底散热接触面 27, 所述的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的上 部与壳体 3 间设有柔性密封垫片 28。

陶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下端的外壁设有均匀分布的爬电伞棱 (29) , 所述的陶 瓷多点放电点火台 6下端呈圆柱状或锥状。 跨接电极 20呈圆弧状分布, 所述的放 电点火间隙 16间的间距、 放电点火间隙 123的间距分别为 0.3-5.0mm, 所述的内置 电极连线 17与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8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呈一体化分布, 所述的内置电极连线 122与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8或迷宫式正极高压电极连线 10呈一 体化分布。 跨接电极 20有二个, 放电点火间隙 123设在相邻跨接电极 30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