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STACKABLE PRIVATE STAIRCAS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6/051230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vertically stackable private staircase, consisting of a group of top-and-bottom stackable private staircases which belong to at least two building units. Each of the staircases in the group of private staircases which successively connects two adjacent floors comprises at least one stair flight (40) and landings (10, 20) at both sides thereof. The stair flight (40) and the landings (10, 20) are located in the same private stairwell (70). There are only private staircases and no public staircases in the stackable private staircase so that the private staircases have no association with public staircases.

Inventors:
XU MICHAEL JUN (CN)
XIE HONGXING (GB)
XIE JING (FR)
LU RIQI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IB2014/064947
Publication Date:
April 07, 2016
Filing Date:
September 30,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MAXU TECHNOLOGY INC
XU MICHAEL JUN (CN)
MAXU TECHNOLOGY INC NANTONG
International Classes:
E04F11/02
Foreign References:
CN201090033Y2008-07-23
CN201090034Y2008-07-23
CN101555724A2009-10-14
CN203769217U2014-08-13
CN201704895U2011-01-12
US20090293384A12009-12-03
CN101575898A2009-11-11
JP2008075361A2008-04-03
CN101591957A2009-12-02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叠式私用楼梯,所述叠式私用楼梯由一组上下叠加组合的私用楼梯组成, 这些私用楼梯分属于至少两个建筑单元;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私用楼梯组中, 依次连接相邻的两个楼层的各个楼梯都包含至少一跑楼梯 (40), 以及两端 的平台 (10, 20); 所述楼梯跑 (40) 和两端平台 (10, 20 ) 位于同一个私 用楼梯井 (70 ) 中; 所述各个楼层的那一跑楼梯 (40 ) 之间, 相互平行、 上 下依次等距分布。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叠式私用楼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私用楼梯井中, 每 对上下相邻的楼梯跑 (40), 分别属于不同的建筑单元。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叠式私用楼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私用楼梯井中, 至 少存在一对上下相邻的楼梯跑 (40), 它们属于同一个建筑单元。

4.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3之一所述的叠式私用楼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相邻 楼层的私用楼梯为两跑直梯; 所述的两跑直梯以及三个与之关联的楼梯平台

( 10, 20, 30 ) 都位于同一个私用楼梯井 (70 ) 中。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叠式私用楼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楼梯平台 (20 ) 与 楼梯跑相连的角部, 存在一对上下直通的承重柱 (60 ), 所述承重柱 (60 ) 也位于所述私用楼梯井 (70) 中。

6.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3之一所述的叠式私用楼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相邻 楼层的私用楼梯为两跑 " L"梯; 其中连接下层楼面和中间平台 (20 ) 的一 跑以及其两端的平台 (10, 20 ) 都位于同一个私用楼梯井 (70 ) 中; 而另一 跑则位于私用楼梯井(70 )外,其较低的一端与私用楼梯井(70)紧密连接, 其较高的一端连接上层楼面。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叠式私用楼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平台 (20) 与 下层楼面的垂直距离大于 2米。

8.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叠式私用楼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平台 (20) 与 楼梯跑相连的角部,存在一对上下直通的承重柱(60),所述承重柱(60) 也 位于所述私用楼梯井 (70) 中。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叠式私用楼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重柱 (60) 的水 平横截面为直角扇形, 所述承重柱 (60) 的弧形边面向中间平台 (20) 的中 部。

Description:
叠式私用楼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层建筑物的楼梯结构; 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垂直叠加式私用楼 梯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 1】 WO/2014/064624 【专利文献 2】 WO/2014/064625 【专利文献 3】 CN 101575898 A 各种类型的建筑楼梯上下往往存在难以利用的 空间,如图 1所示,斜线部分的空 间, 看似难以避免。 上述专利文献披露了消除传统楼梯上下难以利 用的三角形空间 (spandrels)的方 法。专利文献 1和专利文献 2将此方法归纳为一种虚拟楼梯井: MAXU楼梯井。 如图 2所示, 分界线所包围的垂直柱状区域 80, 就是所谓的 MAXU楼梯井, 该 楼梯井中, 既包含能够上下通达每个楼层的公共楼梯,也 包含嵌入在楼梯井中的 私用楼梯。 从效果上看,私用楼梯和公用楼梯之间这种巧 妙的嵌入关系,消除了传统的私用 楼梯上下的三角形空间。但是这种嵌入关系也 导致私用楼梯的位置选择受到限制: 私用楼梯必须和公用楼梯共享一个楼梯井。 为了帮助理解楼梯的空间结构, 这里对私用楼梯的几种形态做一个归类。 符号及含义 符号 含义

P Private, 私用楼梯空间

c Common, 公用楼梯空间

Δ 楼梯上下的三角区, 代表了楼梯斜

面平行关系的终结 那么用符号来表达的话, 我们最常见的楼梯形式简化如下: 私用楼梯: ΔΡΔ (复式结构); 或者, ΔΡΡΔ (三层复式结构) 公用楼梯: AC…… CA 可以看到传统的楼梯, 私用楼梯就是私用楼梯, 公用楼梯就是公用楼梯, 它们之 间没有空间的关联。 传统的楼梯井就是专门指公用楼梯间的。 这里, 需要强调的是, 当描述一段楼梯的空间结构时, Δ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 那么前述三个专利文献所描述的楼梯结构, 如果用符号语言来表达, 分别是:

利文献 3中的主要特征: P在左右两跑中, 规律性地交替出现; 利文献 1 中的主要特征: P在左右两跑中, 非规律性地出现; 利文献 2中的主要特征: 上面楼层特征同专利文献 1, 在下面楼层全部是 C。

发明内容 为了使私用楼梯和公用楼梯之间不再关联,本 发明提出一种新的楼梯空间组合结 构。 本发明要求保护的叠式私用楼梯中只有私用楼 梯, 没有公用楼梯。这里所述叠式 私用楼梯由一组上下叠加组合的私用楼梯组成 ,这些私用楼梯分属于至少两个建 筑单元。 一个建筑单元通常是指一套复式住宅或复式办 公空间。 为了描述本发明要保护的技术方案, 需要提出一个新的虚拟楼梯井的概念:私用 楼梯井。 类似专利文献 1和专利文献 2中 MAXU楼梯井的描述, 这里私用楼梯 井也是一个垂直柱状空间; 其截面通常为矩形。 其宽度一般等同于楼梯的宽度, 外加间隔左右建筑单元的隔墙的厚度。其长度 , 等于一个直梯(包括两端的平台 部分) 的长度, 或等于一个 "L"形楼梯下面一跑 (包括两端的平台部分) 的长 度。 本发明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私用楼梯组中, 依次连接相邻的 两个楼层的各个楼梯都包含至少一跑楼梯, 以及两端的平台;所述楼梯跑和两端 平台位于同一个私用楼梯井中; 所述各个楼层的那一跑楼梯之间, 相互平行、 上 下依次等距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平行等距分布, 是基于楼层的层高是固定值的情况。如果 不同楼层的层高不一致, 那么这些相邻楼梯之间的距离也应当与之匹配 。 本发明如果用前述的符号语言来描述, 需要进一步细化

本发明的进一步解决方案, 在后面实施方式部分, 结合附图做详细阐述。

附图说明 图 1显示的是传统楼梯结构图。 图 2 是专利文献 1 (WO/2014/064624)提出的一种私用楼梯和公用楼梯 成在 一个 MAXU楼梯井中的示意图。 图 3 显示的是本发明的一种基本结构: 私用楼梯的逐层交错分布格局。 图中, A-1和 A-2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A的上下两层; B-1 和 B-2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B 的上下两层; C-1和 C-2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C的上下两层; 依次类推。 图 4 显示的是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 私用楼梯的非逐层交错分布格局。 图中, A-1和 A-2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A的上下两层; B-1, B-2和 B-3分别代表建筑单 元 B的上中下三层; 而单元 C只有一层, 没有自己的私用楼梯, 它的上面是单 元 D的第一层 (总层数未标明)。 图 5 是一种采用两跑直梯结构的示意图。 图 6 显示的是与图 5相对应的反向两跑直梯结构的示意图。 图 7 显示的是图 5和图 6中的两跑直梯上下叠加的空间关系示意图。 图 8 在图 7基础上, 在中间平台的两端增加承重柱。 图 9 在图 7基础上, 在中间平台的一端增加承重柱。 这里, 私用楼梯采用逐层 交错分布的方式。 图 10 与图 9的区别在于私用楼梯非逐层交错分布。 图 1 1显示的是图 9的俯视示意图。 图 12显示是 " L"形楼梯的中间平台增加承重柱的俯视示意图 图 13 显示的是图 12中的承重柱具有扇形横截面的情形。

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 L"形私用楼梯的逐层交错分布格局 图 3是这种分布格局的示意图。分别属于左右两 单元的私用楼梯依次交错地垂 直分布。 图中, A-1和 A-2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A的上下两层; B-1和 B-2分别代 表建筑单元 B的上下两层; C-1 和 C-2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C的上下两层; D-1 代表建筑单元 D的下层; 依次类推。 如果把私用楼梯井 70中的楼梯空间结构用前述的符号语言描述, 得到如下:

实施例二: " L"形私用楼梯的非逐层交错分布格局 图 4是这种分布格局的示意图。 分别属于左右两侧单元的私用楼梯依次交错地 垂直分布。 图中, A-1和 A-2分别 代表建筑单元 A的上下两层; B-1, B-2和 B-3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B的上中下三 层; 而单元 C只有一层,没有自己的私用楼梯,它的上面 单元 D的第一层(总 层数未标明)。 如果把私用楼梯井 70中的楼梯空间结构用前述的符号语言描述, 得到如下:

注意, 这里有两个 P B , 但是没有 P c 。 图 12进一步显示了 " L"形私用楼梯各个部分与私用楼梯井 70的位置关系。 这 个关系也适用于实施例一。 图中连接下层楼面和中间平台 20的一跑以及其两端 的平台 10和 20都位于同一个私用楼梯井 70中; 而另一跑则位于私用楼梯井 70外, 其较低的一端与私用楼梯井 70紧密连接, 其较高的一端连接上层楼面。 对于 " L"形私用楼梯而言, 中间平台的高度决定了上面一跑楼梯下面的空 间舒 适度。 所以, 中间平台 20与下层楼面的垂直距离最好大于 2米。

实施例三: 两跑直梯逐层或非逐层交错分布格局 图 5, 图 6和图 7显示的是采用两跑直梯组成私用楼梯井 70的情形。 如图 5和图 6所示, 两跑直梯以及三个楼梯平台 10, 20, 30都位于同一个私用 楼梯井 70中; 楼梯跑 40连接平台 10和 20。 图 7并没有显示各个两跑直梯的方向性: 也就是说属于图 5或图 6之中的哪一 个。 当图 5和图 6所示的直梯在楼梯井中依次交替重复出现, 就形成逐层交错 分布的格局。 否则, 就形成非逐层交错分布的格局。

实施例四: 两跑直梯中间平台的四角支撑柱 上下楼梯之间的墙壁不是垂直连续的, 因此不能用作承重墙。为了给楼梯结构提 供足够的支撑力, 必须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上下直通的承重柱。 图 8显示的是一种在两跑直梯的中间平台的四角 置支撑柱 60的情形。 由于中 间平台位于楼梯的中部,将支撑柱设置在此处 ,可以使与支撑柱相连的水平横梁 的跨度保持在必要的范围内。

实施例五: 两跑直梯中间平台的两角支撑柱 图 9, 图 10和图 1 1, 显示的是两跑直梯的中间平台只有两个角部存 在支撑柱 60 的情形。 相对于四角支撑柱的方式, 采用单侧一个支撑柱, 可以显著降低支 撑柱对楼梯空间的遮挡。 图 9与图 10的区别在于, 图 9中的私用楼梯是逐层交错分布的: 图中, A-1和 A-2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A的上下两层; B-1和 B-2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B的上下两 层; C-1和 C-2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C的上下两层; 而图 10中私用楼梯非逐层交 错分布: 图中, A-1, A-2和 A-3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A的上中下三层; C-1和 C-2 分别代表建筑单元 C的上下两层。 图 1 1 显示了两跑直梯各个部分与私用楼梯井 70的位置关系。 两跑直梯以及三 个与之关联的楼梯平台 10, 20和 30都位于同一个私用楼梯井 70中。

实施例六: "L"形楼梯中间平台的两角支撑柱 图 12和 13显示的是采用两个角部支撑柱的 "L"形楼梯的结构。 连接下层楼层 平台 10和中间平台 20的一跑 40 以及其两端的平台都位于同一个私用楼梯井 70中; 而另一跑则位于私用楼梯井 70外, 其较低的一端与私用楼梯井 70紧密 连接, 其较高的一端连接上层楼面。 位于中间平台角部的上下直通的承重柱 60也位于所述私用楼梯井 70中。 图 13 的支撑柱, 依据 "L"形楼梯的特点进行了优化。 支撑柱的水平横截面为 直角扇形, 其弧形边面向中间平台的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