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SYNERGISTIC FUNGICIDE COMPOSITION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026396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synergistic fungicide composition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 use thereof. The composition comprises two active ingredients A and B, wherein the active ingredient A is benziothiazolinone, the active ingredient B is selected from one of dithianon, dimethomorph, iprodione or epoxiconazole, and the weight ratio of the two ingredients is 1:50-50:1, preferably 1:30-30:1.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gicide composition has a significant synergistic effect,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needs less application amount and reduces the cost in use. The fungicide composition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ertain fungal diseases of crops such as food crops, vegetables, and fruits.

Inventors:
ZHONG HANGE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80379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20, 2014
Filing Date:
August 20,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JIANGSU HUIFENG AGROCHEMICAL CO LTD (CN)
ZHONG HANGEN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01N43/32; A01N43/80; A01N43/653; A01N43/84; A01N47/38; A01P3/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823602A2012-12-19
CN101796955A2010-08-11
CN101984809A2011-03-16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885971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NANJING TIANHUA PATENT AGENT CO., LTD. (CN)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包含 A和 B两种 活 f生组分, 其中活性组分 A为噻霉酮, 活 f生组分 B为选自二氰蒽醌、烯酰吗啉、 异 菌脲或氟环唑中的一种, 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 1 : 50-50: 1,优选 1 : 30〜30: 1。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是由 6〜92%重量 份的活性组分与 94〜8%重量份的农药助剂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噻霉酮与活性组分二氰 蒽醌的重量比为 1 : 30〜30: 1。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噻霉酮与活性组分烯酰 吗啉的重量比为 1 : 30〜30: 1。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噻霉酮与活性组分异菌 脲的重量比为 1: 30〜30: 1。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噻霉酮与活性组分氟环 唑的重量比为 1: 30〜30: 1。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的剂型为农业上 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

8、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 粉剂、 悬浮剂、 漏孚剂、 水分散粒剂、 水乳剂、 微乳剂。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在农业领域防治 农作物病害的应用。

10、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组合物, 所述农作物病害选自黄 «霉病病菌、 黄 瓜灰霉病、 香蕉叶斑病、 葡萄霜霉病或荔枝疫霉病。

Description:
说明书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

餘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 种具有改进性能的杀菌组合物,具体 地说是涉及一种包含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餘

噻霉酮 (benziothiazolinone)是一种杀菌剂作用特点: 该药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 剂,对真菌性病害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在杀 菌过程中破坏病菌细胞核结构, 使其失去 心脏部位而衰竭死亡, 干扰病菌细胞的新陈代谢, 使其生理紊乱, 最终导致死亡。 将 病菌彻底杀死, 而达到铲除病害的理想效果。主要用于防治黄 瓜霜霉病、梨黑星病、苹 果疮痂病、 柑橘炭疽病、 葡萄黑痘病等对多种细菌、 真菌性病害均有特效。

烯酰吗啉 (dimethomorph)是吗啉类广谱性杀菌剂,对藻状菌的 霜霉科和疫霉属的 真菌有独特的作用方式, 主要是引起孢子囊壁的分解, 从而使菌#¾亡。烯酰吗啉是专 一杀卵菌纲真菌杀菌剂,其作用特点是破坏细 胞 HI莫的形成,对卵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 都有作用, 在孢子藤更和卵孢子的形成阶段尤为敏感, 在极低浓度下 (<0.25 g/ml)即受 到抑制, 与苯基酉 M类药剂无¾¾抗性。

二氰蒽醌 (Dithianon)是用于许多仁果、核果的多种叶部病 的保护性杀菌剂, 具 有多作用机理。通过与含硫基团反应和干扰细 胞呼吸而抑制一系列真菌酶,最后导致病 害死亡。具很好的保护活性的同时, 也有一定的治疗活性。适宜作物果树包括仁果 和核 果如苹果、梨、桃、 杏、樱桃, 柑橘, 咖啡, 葡萄, 草莓, 啤酒花等。 防治对象除了对 白粉病无效外,几乎可以防治所有果树病害如 黑星病、霉点病、叶斑病、锈病、炭疽病、 疮痂病、 霜霉病、 褐腐病等等。

异菌脲 (iprodione)是一种二甲酰亚胺类高效广谱、触杀 杀菌剂, 具有一定的治 疗和保护作用,也可通过根部吸收起内吸作用 。可有效防治对苯并咪挫类内吸杀菌剂有 抗性的真菌。适用于防治多种果树、蔬菜、瓜 果类等作物早期落叶病、灰霉病、早疫病

^¾害。

氟环唑(Epoxiconazol )是一种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 作用机理是抑制病菌麦角甾 醇的合成, 阻碍病菌细胞壁的形成。其不仅具有很好的保 护、 治疗和铲除活性, 而且具 有内吸和较佳的残留活性氟环唑可提高作物的 凡丁质酶活性,导致真菌吸器的收缩,抑 制病菌侵入, 这是氟环挫在所有三挫类产品中独一无二的特 性。 对香蕉、 葱蒜、 芹菜、 菜豆、瓜类、芦笋、花生、甜菜等作物上的叶 斑病、 白粉病、锈病以及葡萄上的炭疽病、 白腐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防效。

实际的农药经验已经表明,重复且专一施用一 种活性化合物来防治有害真菌在很多 情况下将导致真菌菌株的快 择性,为降低抗性真菌菌株选择性的危险 f生, 目前通常 棚不同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来防治有害真菌。 通过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 进行组合, 可延缓抗性产生, 降低施用量, 减少防治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杀菌剂在实 际应用中抗 f生以及土壤残留问题, 筛 选出两种不同杀菌原理的杀菌剂进行复配, 以提高杀菌剂防治效果, 延缓抗性产生, 降 低施用量, 防治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 该组合物包含两种有效成分 A和 B, 活性组分 A为噻霉酮, 活性组分 B为选自二氰蒽醌、 烯酰吗啉、 异菌脲或氟环 唑中的一种。发明人 验发现,上述杀菌组合物增效明显,更重要的 是施用量减少, 降低 iffl成本。含有组分 A与组分 B的化合物结构类型不同,作用机制各异,两 复配 能銜广大杀菌谱, 并且可以在一定禾號上延缓病原菌抗性的产生 和发 ϋ«, 且组分 A 与组分 B之间无交互抗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包含两种有效成分 A和 B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在农 30〜30: 1。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是由 6〜92%重量份的活 f生组分与 94〜8%重量份的农药助剂组 成。

本发明提供了包含组分 A (噻霉酮)和组分 B (选自二氰蒽醌、 烯酰吗啉、 异菌脲 或氟环唑中的一种) 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用途。

上述组合物还包含载体、 助剂和 /或表面活性剂。 在施用的过程中可以混合常用的 助剂。

的助剂可以是固体或液体, 它们通常是剂型加工过程中常用的物质, 例如天然 的或再生的矿物质, 溶剂、 分散剂、 润湿剂、 胶粘剂、 增稠剂、 粘合剂劍巴料。

本发明组合物的施用方、脑括将本发明的组合 物用于植物生长的地上部分,特别是 叶部或叶面。施用的频率和施用量取决于病原 体的生物学和气候生存条件。可以将植物 的生长场所, 如稻田,用组合物的液体制剂浸湿, 或者将组合物以固体形式施用于土壤 中, 如以颗粒形式(土壤施用), 组合物可以由土壤经植物根部进入植物体内( 内吸作 用) 。

这些组合物可以仅仅包會活性成分进行施用, 也可以与添加剂一起混合 iffl, 因此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各种剂型, 例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油悬浮剂、水分散 粒 剂、水乳剂、微乳剂。根据这些组合物的性质 以及施用组合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环境障 况, 可以选择将组合物以喷雾、 弥雾、 喷粉、 撒播或泼饶等之类的方法施用。

可用已知的方法可以将本发明的组合物制备成 各种剂型, 可以将有效成分与助剂, 如 I」、 固体载体, 需要时可以与表面活性剂一起均匀混合、研磨 , 制备成所需要的剂 型。

上述的溶剂可选自芳香烃, 鶴含 8-12个碳原子, 如二甲苯混合物或取代的苯, 酞酸酯类, 如酞酸二丁酯或酞酸二辛酸, 月旨肪烃类, 如环已院或石蜡, 醇和乙二醇和它 们的醚和酯, 如乙醇, 乙二醇, 乙二醇单甲基; 酮类, 如环已酮, 强极性的溶剂, 如 N-甲基 -2-吡咯院酮, 二甲基亚砜或二甲基甲酉纖, 和植物油或植物油, 如大豆油。

上述的固体载体, 如用于粉剂和可分散剂的通常是天然矿物填料 , 例如滑石、高岭 土, 蒙脱石或活性白土。为了管理组合物的物理性 能, 也可以加入高分散性硅酸或高分 散 f生吸附聚合物载体,例如粒状吸附载体或非 附载体,合适的粒状吸附载体是多孔型 的, 如浮石、皂土或臌闰土; 的非吸附载体如方解石或砂。另外, 可以使用大量的 无机性质或有机性质的预制成粒状的材料作为 载体, 特别是白云石。

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化学 f生质, 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为木质素磺酸、 萘磺酸、 苯酚磺酸、 碱土金属盐绷安盐, 院基芳基磺艦, 院基硫艦, 院基磺艦, 月旨肪醇硫 M¾,月旨肪酸和硫酸化脂肪醇乙二醇醚,还有 磺化萘和萘衍生物与甲醛的缩合 物, 萘或萘磺酸与苯酚和甲醛的缩合物, 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 乙氧基化异辛基酚, 辛 基酚,壬基酚,院基芳基聚乙二醇醚,三丁基 乙二醇醚,三硬脂基苯基聚乙二醇醚, 院基芳基聚醚醇, 乙氧基化蓖麻油, 聚氧乙烯院基醚, 氧化乙烯缩合物、 乙氧基化聚氧 丙烯, 月桂酸聚乙二醇醚缩醛, 山梨醇酯, 木质素亚硫 废液和甲基纤维素。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两种有效成倾见为增效效果 ,该组合物的活性比棚单个化合 物的活 f生预期总和, 以及单个化合物的 虫活性更为显著。增效效果表现为允许施用量 更宽的杀真菌控制谱、见效快、更持久的防治 效果、慰仅仅一次或少数几次施 用更好的控制植物有害真菌、以及加宽了可能 的施用间隔时间。这 寺性是植物真菌控 制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的。本发明的组合物特 别针对下述农作物病害:黄肅霉病病菌、 黄瓜灰霉病、 香蕉叶斑病、 葡萄霜霉病或荔枝疫霉病。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表现出的其它特点主要 表现为: 1、 本发明的组合物混配具 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2、 由于本组合物的两个单剂化学结构差异很大, 作用机理完全不 同, 不存在交互抗性, 可延缓两单剂单独使用所产生的抗性问题; 3、 本发明的组合物 对作物安全、 防效好。经 i验证明, 本发明杀菌剂组合物化学性质稳定, 增效显著, 对 防治对象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以及互补作用。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 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实施例, 对本发明 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 于限定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 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下实施例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 均为现有技术, 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一、剂型制备雄例

(一)水分散粒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将活性成分噻霉酮与二氰蒽醌、烯酰吗啉、异 菌脲或氟环唑中的一种, 与助剂和填 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 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 经千燥筛分后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

鎌例 1: 620/0噻霉酮 ·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

噻霉酮 60%, 二氰蒽醌 2%, 院基萘磺酸钠 4%,十二院基磺鹏内 3%, 硫薩 3%, 轻质碳酸麪补足至應。

鎌例 2: 65%噻霉酮 -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

噻霉酮 2%, 二氰蒽醌 63%, 木质素磺酸钠 5%,甲基萘磺^内甲醛缩合物 7%, 十二 垸基硫酸钠 3%, 硅¾±补足至 100%。

鎌例 3: 65%噻霉酮 ·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

噻霉酮 63。/。, 烯酰吗啉 2。/。, 木质素磺酸钠 6。/。,十二院基磺醱内 3。/。, 黄原胶 1%, 羧甲基淀 f3 1%, 凹凸棒土卜足至 100%。

鎌例 4: 85%噻霉酮 ·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

噻霉酮 2%,烯酰吗啉 83%,硫酸铵 1%,海藻酸钠 2%,甲基萘磺醱内甲醛缩合物 1%, 有机硅酮 1%, 翻土补足至 100%。

鎌例 5: 620/0噻霉酮 ·异菌脲水分散粒剂

噻霉酮 60。/。, 异菌脲 2。/。, 十二院基磺酸钠 2。/。, 院基萘磺鹏内 2。/。,硫酸铵 3。/。, 轻 质碳鹏补足至應。

^例 6: 75%噻霉酮 ·异菌脲水分散粒剂

噻霉酮 2%, 异菌脲 73%, 甲基萘磺酸,内甲醛缩合物 5%, 木质素磺鹏内 4%,十二垸 基硫翻 3%, 硅¾±补足至 100%。

鎌例 7: 62%噻霉酮 ·氟环唑水分散粒剂

噻霉酮 60%, 氟环唑 2%, 羧甲基淀禾钠1%, 十二院基磺鹏内 4%, 木质素磺鹏内 4%,黄原胶 1%, 凹凸棒土补足至 100%。

鎌例 8: 62%噻霉酮 ·氟环唑水分散粒剂

噻霉酮 2%, 氟环唑 60%, 硫酸铵 1%,海藻酸钠 2%,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 1%, 有机硅酮 1%, 翻土补足至 100%。

(二)悬浮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将活性成分噻霉酮与二氰蒽醌、 烯酰吗啉、 异菌脲或氟环唑中的一种, 与分散剂、 润湿剂、 增稠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 经砂磨和 /或高速剪切后, 得到 半成品, 分析后补加水混合均匀过滤即得成品。

鎌例 9: 35%噻霉酮 ·二氰蒽醌悬浮剂

噻霉酮 25°/。, 二氰蒽醌 10°/。, 木质素磺鹏内 7°/。,黄原胶 0.8°/。, §m± 3%, 硅酸铝 镁 1%, 乙二醇 4%, 7补足至 100%。

鎌例 10: 36%噻霉酮 ·二氰蒽醌悬浮剂

噻霉酮 12%,二氰蒽醌 24%, 甲基萘磺鹏内甲醛缩合物 6%,臌闰土 4%,丙三醇 5%, 补足至 100%

鎌例 11: 42%噻霉酮 ·烯酰吗啉悬浮剂

噻霉酮 40。/ 0 , 烯酰吗啉 2。/ 0 , 月旨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7。/ 0 ,白炭黑 3。/ 0 , 丙三醇 6。/ 0 , 苯甲醱内 2%, 7补足至 100%。

鎌例 12: 32%噻霉酮 ·烯酰吗啉悬浮剂

噻霉酮 5%,烯酰吗啉 27%,木质素磺鹏内 7%,白炭黑 3%, 乙二醇 6%,黄原胶 1%, 补足至 100%

鎌例 13: 55%噻霉酮 ·异菌腿浮剂

噻霉酮 50。/ 0 , 异菌脲 5。/ 0 , 月旨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7%,白炭黑 3。/ 0 , 丙三醇 6。/ 0 , 苯甲醱内 2%, 7j补足至 100%。

鎌例 14: 42%噻霉酮 ·异菌腿浮剂

噻霉酮 2。/。, 异菌脲 40%, 木质素磺酸钠 7。/。,白炭黑 3%, 乙二醇 6%, 黄原胶 1%, 补足至 100%

鎌例 15: 55%噻霉酮 -氟环唑悬浮剂

噻霉酮 50。/ 0 , 氟环唑 5。/ 0 , 月旨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7。/ 0 ,白炭黑 3。/ 0 , 丙三醇 6。/ 0 , 苯甲醱内 2%, 7补足至 100%。

鎌例 16: 55%噻霉酮 ·氟环唑悬浮剂

噻霉酮 5%, 氟环唑 50%, 木质素磺酸钠 7%,白炭黑 3%, 乙二醇 6%, 黄原胶 1%, 补足至 100%

(三)可湿'隨剂的加工及雄例

将活性成分噻霉酮 Α与 B活性成分二氰蒽醌、烯酰吗啉、异菌脲或氟 唑中的一种 与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比例充分混合, 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制得可湿性粉剂。

鎌例 17: 90%噻霉酮 ·二氰蒽醌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2%, 二氰蒽醌 88%, 木质素磺酸麪 2%,十二院基苯磺翻 1%,翻土 2%, 凹凸棒土补足至 100%。

雄例 18: 88%噻霉酮 ·二氰蒽醌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86%, 二氰蒽醌 2%, 院基聚氧乙基醚磺酸盐 1。/。,拉开粉 2%Mm± 1.5%, 白炭黑 2%, 硅¾±补足至 100%。

鎌例 19: 55%噻霉酮 ·二氰蒽醌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25。/。, 二氰蒽醌 30。/。, 院基磺 M¾ 6。A木质素磺醱内 6。/。,白炭黑 11。/。, 高岭 土补足至 100%。

雄例 20: 88%噻霉酮 ·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86。/。,烯酰吗啉 2。/。,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 2。/。,木质素磺醱内 6。/。,白炭黑 4。/ 0 , 硅¾±补足至 100%。 錢例 21: 50%噻霉酮 ·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25。/。, 烯酰吗啉 25。/。, 木质素磺鹏 70/ 0 ,白炭黑 5。/。, 十二院基苯磺鹏内 3%, 凹凸棒土补足至 100%。

雄例 22: 62%噻霉酮 ·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2。/。,烯酰吗啉 60。/。,木质素磺鹏 5。/。』 闰土 4。/。,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 3%, 凹凸棒土补足至 100%。

^ 23:85。/。噻霉酮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83%, 异菌脲 2%, 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 1%,木质素磺鹏内 2%,白炭黑 3%, 硅¾±补足至 100%。

鎌例 24: 50%噻霉酮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25。/。, 异菌脲 25。/。, 十二院基苯磺鹏内 3。/。,白炭黑 5。/。, 木质素磺鹏 70/ 0 , 凹凸棒土补足至 100%。

鎌例 25: 85%噻霉酮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3。/。, 异菌脲 82。/。, 木质素磺鹏 5。/。,臌闰土 4。/。, 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 3。/ 0 , 凹凸棒土补足至 100%。

錢例 26: 88%噻霉酮 ·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2%, 氟环唑 86%, 十二院基苯磺醱内 2%,膨润土 1%, 木质素磺鹏 2%,凹 凸棒土补足至 100%。

鎌例 27: 86%噻霉酮 ·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84%, 氟环唑 2%, 拉开粉 1%,垸基聚氧乙基醚磺 M¾ 2%,膨润土 1.5%, 白 炭黑 2%, 硅¾±补足至 100%。

鎌例 28: 50%噻霉酮 ·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 25%, 氟环唑 25%, 木质素磺鹏内 6%,垸基磺酸盐 6%,白炭黑 11%, 高岭土 补足至 100%。

(四)微乳剂的加:0¾鎌例

将活性成分噻霉酮 A与活性成分 B二氰蒽醌、烯酰吗啉、异菌脲或氟环唑中的 种 在溶剂中完全溶解后, 进行搅拌, 同时加入乳化剂、增效助剂和抗冻剂, 待上述体系混 匀后, 再将水慢慢加入上述混合液中, 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不同含量的微乳剂。

錢例 29: 18%噻霉酮 -二氰蒽醌微乳剂

噻霉酮 3%, 二氰蒽醌 15%, 丙酮 15%,复硝辦内 0.5%, 院基聚氧乙烯醚和壬基酚聚 氧乙烯醚 5%, 丙二醇 1%, 尿素 2%, 7补足至 100%。

鎌例 30: 30%噻霉酮 ·二氰蒽醌微乳剂

噻霉酮 25%, 二氰蒽醌 5%, 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和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 4%, 丙三醇 2%, 甲醇 11%,氮酮 1%, 7补足至 100%。

鎌例 31: 15%噻霉酮 ·烯酰吗啉微乳剂

噻霉酮 5%, 烯酰吗啉 10%, 垸基苯磺酸盐和垸基萘磺麟 16%, 噻酮 1%, 乙酸乙 酯 16%,丙二醇 1%, 7补足至 100%。

鎌例 32: 15%噻霉酮 ·烯酰吗啉微乳剂

噻霉酮 10%, 烯酰吗啉 5%, 十二院基苯磺鹏 8%,噻酮 0.5%, 山梨酸 14%, 聚乙 二醇 3%, 补足至 100%。

鎌例 33: 18%噻霉酮 ·异菌脲微乳剂

噻霉酮 6%, 异菌脲 12%, 丙酮 15%細薩 0.5%,垸基聚氧乙烯醚和壬基酚聚氧 乙烯醚 5%, 丙二醇 1%, 尿素 2%, 补足至 100%。

鎌例 34: 21%噻霉酮 ·异菌脲微乳剂

噻霉酮 20%, 异菌脲 1%, 月旨肪酸聚氧乙烯酯和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 4%, 丙三醇 2%, 甲醇 11%,氮酮 1%, 7补足至 100%。

鎌例 35: 12%噻霉酮 ·氟环挫微乳剂

噻霉酮 2%, 氟环唑 10%, 丙二醇 1%, 院基苯磺 ^¾和院基萘磺 M¾ 13%, 噻酮 1%, 乙酸乙酯 11%冰补足至 100%。

鎌例 36: 15%噻霉酮 ·氟环挫微乳剂

噻霉酮 10%, 氟环唑 5%, 山梨酸 14%, 噻酮 1%, 十二院基苯磺酸麪 7%,聚乙二醇 2%, 补足至 100%。 (五)水乳剂的加 例

在乳化釜中,将活性成分噻霉酮 A与 B活性成分二氰蒽醌、烯酰吗啉、异菌脲或氟 环唑中的一种与溶剂、助剂在机械搅拌下混合 均匀,然后投入乳化剂和稳定剂搅拌均匀, 最后加入水,在 100-12000转 / 中的繊下搅拌 10-30分钟,使之成为均匀乳状的产品。

鎌例 37: 42%噻霉酮 ·二氰蒽醌水乳剂

噻霉酮 40%, 二氰蒽醌 2%, N-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4%,壬基酚苯氧乙烯醚 3%, 2,6- 二叔丁基 "4-甲基苯酚 2%,乙二醇 3%,聚乙烯醇 1%,苯甲酸钠 1%,有机硅消泡剂 0.8%, 补足至 100% ο

鎌例 38: 44%噻霉酮 ·二氰蒽醌水乳剂

噻霉酮 4%,二氰蒽醌 40%,丁基羟基茴香醚 4。/。,聚异丁二酸酐-聚乙二醇共聚物 3%, 丙二醇 2%, 黄原胶 3%, 聚乙烯醇 1%, 有 #1硅消泡剂 1.2%, 7补足至 100%。

錢例 39: 22%噻霉酮 ·烯酰吗啉水乳剂

噻霉酮 20%, 烯酰吗啉 2%, 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物 3%,丙二醇 1%, 黄原胶 2%, 聚 异丁二酸酐-聚乙二醇共聚物 3%, 有机硅消泡剂 1.2%, 7J补足至 100%o

鎌例 40: 22%噻霉酮 ·烯酰吗啉水乳剂

噻霉酮 2。/。, 烯酰吗啉 20。/。, N-十二院基吡咯院酮 2。/。,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1。/。, 丙三 醇 3%, 聚乙烯醇 1.2%, 苯甲醱内 1%, 异辛醇 2%, 7补足至 100%。

鎌例 41: 30%噻霉酮 -异菌脲水乳剂

噻霉酮 25%, 异菌脲 5%, 2,6-二叔丁基 -4-甲基苯酚 1%, 壬基酚苯氧乙烯醚 2%, 乙 二醇 3%, 苯甲醱内 1%, N-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2%,聚乙烯醇 1%, 有机硅消泡剂 1%, 水 补足至 100%。

鎌例 42: 420/0噻霉酮 ·异菌脲水乳剂

噻霉酮 2%, 异菌脲 40%, 丙二醇 2%, 丁基羟基茴香醚 3%,聚异丁二酸酐-聚乙二醇 共聚物 3。/。, 黄原胶 3。/。, 聚乙烯醇 1。/。, 有机硅消泡剂 1.2。/。, 7补足至 100%。

鎌例 43: 21%噻霉酮 ·氟环唑水乳剂 噻霉酮 20%, 氟环唑 1%, 丙二醇 1%, 黄原胶 1%, 聚异丁二酸酐-聚乙二醇共聚物 2%, 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物 2%,有机硅消泡剂 1.5%, 水补足至 100%。

鎌例 44: 42%噻霉酮 ·氟环唑水乳剂

噻霉酮 2%, 氟环唑 40%,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2%, N-十二院基吡咯院酮 1%,丙三醇 2%, 聚乙烯醇 1.1%, 苯甲醱内 2%, 异辛醇 1%, 补足至 100%。

(四)油悬翻的加 1_¾餓例

将活性成分噻霉酮 A与 B活性成分二氰蒽醌、烯酰吗啉、异菌脲或氟 唑中的一种 与分散剂、 稳定剂、 消泡剂和溶剂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 放入砂磨釜内研磨后, 送入均质混合器内混匀即得成品。

鎌例 45: 42%噻霉酮 ·二氰蒽醌油悬浮剂

噻霉酮 2%, 二氰蒽醌 40%, 木质素磺鹏内 8%,臌闰土 4%, 黄原胶 1%, 有机硅消 泡齐 IJ 2%, 大豆油补足至 100%

鎌例 46: 55%噻霉酮 ·二氰蒽醌油悬浮剂

噻霉酮 50%,二氰蒽醌 5%,拉开粉 8%,翻土 5%,有机硅酮 2%,机油补足至 100% 鎌例 47: 30%噻霉酮 ·烯酰吗啉油悬浮剂

噻霉酮 25%, 烯酰吗啉 5%,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 8%,硅¾± 5%, 硅酸镁铝 2%, 二 氯乙院补足至 100%。

鎌例 48: 42%噻霉酮 ·烯酰吗啉油悬浮剂

噻霉酮 2%,烯酰吗啉 40%,木质素磺翻 11%,二氧化硅气纖 4%,硅廳美铝 2%, 蓖麻油补足至 100%。

^例 49: 18%噻霉酮 ·异菌脲油悬浮剂

噻霉酮 3%, 异菌脲 15%, 有机硅消泡剂 1%, 翻土 3%, 木质素磺翻 7%,黄原 胶 1%, 大豆油补足至 100%。

鎌例 50: 噻霉酮 ·异菌脲油悬浮剂

噻霉酮 20%,异菌脲 2%,翻土 3%,拉开粉 7%,有机硅酮 2%,机油补足至 100%。 錢例 51: 30%噻霉酮 -氟环唑油悬浮剂

噻霉酮 25%, 氟环唑 5%,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 8%,硅藻土 5%, 硅廳美铝 2%, 二氯 乙院补足至 100%。

雄例 52: 45%噻霉酮 ·氟环唑油悬浮剂

噻霉酮 15%, 氟环唑 30%, 木质素磺翻 11%,二氧化硅气纖 4%, 硅廳美铝 2%, 蓖麻油补足至 100%。 二、药效 微

(一)生物测定实施例

i、 噻霉酮与二氰蒽醌复酉 s寸黄 霉病病菌毒力测定 ¾t验

试验对象: 黄肅聽病菌

按照 ¾t验分级标准调查黄瓜整株叶片的发病情况,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 (y) , 药液弄高度 ( g/ml)转换成对数值(x) , 以最 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 EC50, 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级共毒系 数(CTC) 。

实测毒力指数 (ATI) = (标准药剂 EC50/供试药剂 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 =Α药剂毒力指数 *混剂中 Α的百 量 + B药剂毒力指数 *混剂 中 B的百 量

共毒系数(CTC) =[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ATI )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100 CTC 80,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甩 80<CTC<120,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 CTC 120, 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 1噻霉酮、 二氰蒽醌及其不同配比复配对黄肅霉病毒力测 定结果分析

ECso c U

翻名称 ATI TTI 系数(CTC)

g ml)

噻霉酮 3.25 1∞.0 1 1

二 fl蒽酉昆 5.41 60.1 1 1

配比噻霉酮 二氰蒽酉 1=50:1 2.37 137.13 99.215 138.215

配比噻霉酮 二氰蒽酉 1=30:1 1.91 170.16 98.67 172.454

配比噻霉酮 二氰蒽酉 1=10:1 1.58 205.69 96.37 213.438 配比噻霉酮: 二氰細 =1:1 2.08 156.25 80.05 195.191 配比噻霉酮: 二氰蒽酉 1:10 2.26 143.81 63.73 225.655

配比噻霉酮: 二氰蒽酉 1:30 3.79 85.61 61.43 139.358

配比噻霉酮: 二氰蒽酉 1:50 4.18 77.76 60.88 127.720

结果 (表 1 ) 表明, 噻霉酮与二氰蒽醌复酉 S寸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说明二者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病菌有显著的增效 作用。 尤其是噻霉酮与二氰蒽醌配比在

1:30〜30:1之间, 噻霉酮与二氰蒽醌的共毒系数均在 135以上, 增效作用明显。

2、 噻霉酮与烯酰吗啉复配对黄 霉病毒力测定 i验

表 2噻霉酮、 烯酰吗啉及其不同配比复配对黄肅霉病毒力测 定结果分析

结果 (表 2 ) 表明, 噻霉酮与烯酰吗啉复酉 S寸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说明二者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 用, 尤其是噻霉酮与烯酰吗啉配比在 1:30〜30:1之间, 噻霉酮与烯酰吗啉的共毒系数均在 170以上, 增效作用明显。

3、 噻霉酮与异菌脲复酉 S寸黄瓜灰霉病毒力测定 i验

表 3噻霉酮、 异菌脲及其不同配比复酉 S寸黄瓜灰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翻名称 ECso cU g ml) ATI πι 系数( c) 口麵酮 4.21 100.∞ 1 1

异菌脲 5.82 72.34 1 1

配比噻霉酮 异菌 50:1 3.32 126.81 99.458 127.50

配比噻霉酮 异菌 30:1 3.05 138.03 99.108 139.27

配比噻霉酮 异菌 0:1 2.29 183.84 97.485 188.58

配比噻霉酮 异菌 :1 2.07 203.38 86.170 236.02

配比噻霉酮 异菌 :10 2.54 165.75 74.855 221.43

配比噻霉酮 异菌 :30 4.18 100.72 73.232 137.54

配比噻霉酮 异菌 :50 4.62 91.13 72.882 125.04 结果 (表 3 )表明, 噻霉酮与异菌脲复酉 S寸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说 明二者复配对黄瓜灰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 尤其是噻霉酮与异菌脲配比在 1:30〜 30:1之间, 噻霉酮与异菌脲的共毒系数均在 135以上, 增效作用明显。

4、 噻霉酮与氟环唑复酉 S寸香蕉叶斑病毒力测定 i验

表 4噻霉酮、 氟环唑及其不同配比复酉 S寸香蕉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 (表 4)表明, 噻霉酮与氟环唑复酉 S寸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说 明二者复配对香蕉叶斑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 尤其是噻霉酮与氟环唑配比在 1:30〜

30:1之间, 噻霉酮与氟环唑的共毒系数均在 140以上, 增效作用明显。

(二) 田间药效验证试验

试验方法: 在发病初期, 立即进行第一次喷雾, 7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 每个处理

4个小区, 小区 20平米。 于药前和第二次药后 10天调查统计发病情况, 小区

5点随机取样, 每点调查 5株作物, 调查整株上每叶片的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 分率 并分级,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 (各级叶片发病数 X该级代表值 )

病情指数 = χ ΐ οο

调查总叶片数 X最高级代表值 药前对照病情指数 X药后处理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1 - ) X 100

药后对照病情指数 X药前处理病情指数 预期防效 (%) =Χ+Υ-ΧΥ/100 (其中, X, Υ为单剂防效)

分级标准:

0级: 无病斑; 1级: 叶片病斑少于 5个, 长度小于 lcm ;

3级: 叶片病斑 6-10个, 部分病斑长度大于 lcm ;

5级: 叶片病斑 11-25个, 部分病斑连成片,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 10-25%; 7级: 叶片病斑 26个以上, 病斑连成片,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 26-50%; 9级: 病斑连成片,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 50%以上或全叶枯死。

( 1) «酮与二氰蒽醌混配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 验

表 5 噻霉酮与二氰蒽醌混配对葡萄霜霉病防治效果

用量 第二次药后 11天

药前病

序号 处理药剂 (a.i.g/ha

情指数 病情指数 防效 (%)

)

15%噻霉酮水乳剂 125.8 2.79 6.46 85.8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4.2 3.21 50.51 3.5

实施例 1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86.3

62%噻霉酮 ·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

130.0 3.02 3.05 93.8

(噻霉酮:二氰蒽醌 =60:2 )

15%噻霉酮水乳剂 4 2.81 40.00 12.7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126 2.9 11.25 76.2 实施例 2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9.2

65%噻霉酮 ·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

130.0 2.88 4.60 90.2

(噻霉酮:二氰蒽醌 =2:63 )

15%噻霉酮水乳剂 92.8 2.69 10.75 75.5 实施例 9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37.2 2.79 39.26 13.7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8.9

35%噻霉酮 ·二氰蒽醌悬浮剂

130.0 2.72 2.35 94.7

(噻霉酮:二氰蒽醌 =25:10)

15%噻霉酮水乳剂 43.4 2.85 23.56 49.3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86.6 2.98 30.37 37.5 实施例 10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8.3

36%噻霉酮 ·二氰蒽醌悬浮剂

130.0 2.83 2.17 95.3

(噻霉酮:二氰蒽醌 =12:24)

15%噻霉酮水乳剂 2.9 2.76 40.87 9.2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127.1 3.04 11.15 77.5 实施例 17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9.6

90%噻霉酮 ·二氰蒽醌可湿性粉剂

130.0 2.93 5.83 87.8

(噻霉酮:二氰蒽醌 =2:88 )

15%噻霉酮水乳剂 127 3 6.75 86.2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3 2.87 45.35 3.1

实施例 18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86.6

88%噻霉酮 ·二氰蒽醌可湿性粉剂 130.0 2.91 4.65 90.2 (噻霉酮:二氰蒽醌 =86:2 )

15%噻霉酮水乳剂 59 2.79 20.15 55.7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71 2.85 31.46 32.3 实施例 19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0.0

55%噻霉酮 ·二氰蒽醌可湿性粉剂

130.0 3.02 4.19 91.5

(噻霉酮:二氰蒽醌 =25:30)

15%噻霉酮水乳剂 21.6 2.68 28.63 34.5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108.4 2.89 22.01 53.3 实施例 29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9.4

18%噻霉酮 ·二氰蒽醌微乳剂

130.0 2.75 3.36 92.5

(噻霉酮:二氰蒽醌 =3:15 )

15%噻霉酮水乳剂 108.4 2.87 10.06 78.5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21.6 2.93 43.62 8.7 实施例 30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80.37

30%噻霉酮 ·二氰蒽醌微乳剂

130.0 2.85 3.63 92.2

(噻霉酮:二氰蒽醌 =25:5 )

15%噻霉酮水乳剂 123.8 2.68 6.86 84.3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6.2 2.89 45.15 4.2 实施例 37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84.96

42%噻霉酮 ·二氰蒽醌水乳剂

130.0 2.75 3.86 91.4

(噻霉酮:二氰蒽醌 =40: 2 )

15%噻霉酮水乳剂 11.8 2.76 34.34 23.7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118.2 2.85 16.03 65.5 实施例 38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3.7

44%噻霉酮 ·二氰蒽醌水乳剂

130.0 3.11 3.14 93.8

(噻霉酮:二氰蒽醌 =4:40)

15%噻霉酮水乳剂 6.2 2.9 39.11 17.3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123.8 2.85 14.36 69.1 实施例 45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4.4

42%噻霉酮 ·二氰蒽醌油悬浮剂

130 2.79 4.32 90.5

(噻霉酮:二氰蒽醌 =2:40)

15%噻霉酮水乳剂 118.2 3.05 9.05 81.8

50%二氰蒽醌悬浮剂 11.8 3.25 49.23 7.1 实施例 46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83.1

55%噻霉酮 ·二氰蒽醌油悬浮剂

130 2.99 3.17 93.5

(噻霉酮:二氰蒽醌 =50:5 )

清水对照

2.93 46.93

(CK)

测定结果(表 5 )表明, 噻霉酮与二氰蒽醌复酉 S寸防治葡萄霜霉病的防效明显提 高, 说明二者复酉 S寸葡萄霜霉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2) «酮与烯酰吗啉混配对荔枝疫霉病的田间药效 验 用量 第二次药后 11天 药前病

序号 处理药剂 (a.i.g/ha

情指数 病情指数 防效 (%)

)

15%噻霉酮水乳剂 145.4 2.51 5.95 81.2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9.6 2.63 30.89 6.8 实施例 3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82.5

65%噻霉酮 ·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

150.0 2.52 3.52 88.9 (噻霉酮: 烯酰吗啉 =63:2 )

15%噻霉酮水乳剂 3.5 2.32 28.50 2.5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46.5 2.29 6.95 75.9 实施例 4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6.5

85%噻霉酮 ·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

150 2.52 4.51 85.8 (噻霉酮: 烯酰吗啉 =2:83 )

15%噻霉酮水乳剂 142.9 2.45 6.14 80.1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7.1 2.38 28.40 5.3 实施例 11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81.2

42%噻霉酮 ·烯酰吗啉悬浮剂

150.0 2.53 4.50 85.9 (噻霉酮: 烯酰吗啉 =40:2 )

15%噻霉酮水乳剂 23.4 2.26 21.47 24.6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26.6 2.64 12.81 61.5 实施例 12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1.0

32%噻霉酮 ·烯酰吗啉悬浮剂

150 2.65 4.37 86.9 (噻霉酮: 烯酰吗啉 =5:27 )

15%噻霉酮水乳剂 146.6 2.54 5.60 82.5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3.4 2.52 30.90 2.7 实施例 20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83.0

88%噻霉酮 ·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50.0 2.51 4.36 86.2 (噻霉酮: 烯酰吗啉 =86:2 )

15%噻霉酮水乳剂 75.0 2.72 14.29 58.3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75.0 2.81 23.79 32.8 实施例 21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2.0

50%噻霉酮 ·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50.0 2.41 3.49 88.5 (噻霉酮: 烯酰吗啉 =25:25 )

15%噻霉酮水乳剂 4.8 2.36 28.58 3.9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45.2 2.32 7.54 74.2 实施例 22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5.2

62%噻霉酮 ·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50.0 2.55 4.88 84.8 (噻霉酮: 烯酰吗啉 =2:60)

15%噻霉酮水乳剂 50.0 2.82 21.07 40.7 实施例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00.0 2.53 16.74 47.5

31: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8.9

15%噻霉酮 ·烯酰吗啉微乳剂 150.0 2.63 3.48 89.5 (噻霉酮: 烯酰吗啉 =5:10)

15%噻霉酮水乳剂 100.0 2.66 10.66 68.2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50.0 2.39 22.86 24.1 实施例 32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5.9

15%噻霉酮 ·烯酰吗啉微乳剂

150.0 2.35 3.58 87.9

(噻霉酮: 烯酰吗啉 =10:5 )

15%噻霉酮水乳剂 136.4 2.56 6.90 78.6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3.6 2.25 26.91 5.1 实施例 39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9.7

22%噻霉酮 ·烯酰吗啉水乳剂

150.0 3.01 5.20 86.3

(噻霉酮: 烯酰吗啉 =20:2 )

15%噻霉酮水乳剂 13.6 2.51 27.14 14.2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36.4 2.62 10.63 67.8 实施例 40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2.4

22%噻霉酮 ·烯酰吗啉水乳剂

150.0 2.51 3.83 87.9

(噻霉酮: 烯酰吗啉 =2:20)

15%噻霉酮水乳剂 125.0 2.52 8.35 73.7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25.0 2.35 26.77 9.6 实施例 47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6.2

30%噻霉酮 ·烯酰吗啉油悬浮剂

150.0 2.69 4.91 85.5

(噻霉酮: 烯酰吗啉 = 25 : 5 )

15%噻霉酮水乳剂 7.1 2.55 29.95 6.8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42.9 2.21 8.02 71.2 实施例 48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3.2

42%噻霉酮 ·烯酰吗啉油悬浮剂

150.0 2.36 4.10 86.2

(噻霉酮: 酰吗啉 =2:40)

清水对照

2.58 32.51

( CK)

测定结果(表 6 )表明, 噻霉酮与烯酰吗啉复酉 S寸防治荔枝疫霉病的防效明显提 高, 说明二者复酉纖枝疫霉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3) «酮与异菌脲混配对荔 的田间药效试验

表 7 噻霉酮与异菌脲混酉 S寸辣椒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第二次药后 11天 药前病

序号 处理药剂

情指数 病情指数 防效 (%)

15%噻霉酮水乳剂 174.2 3.32 9.60 75.8

50%异菌脲悬浮剂 5.8 3.11 35.98 3.2 实施例 5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6.6

62%噻霉酮 ·异菌脲水分散粒剂

180.0 3.52 6.77 83.9

(噻霉酮: 异菌脲 =60:2 )

¾«| 6 15%噻霉酮水乳剂 4.8 3.32 35.91 9.5 50%异菌脲悬浮剂 175.2 3.89 14.09 69.7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2.6

75%嶋酮 ·异菌胁分散翻

180.0 3.51 7.26 82.7 (噻霉酮: 异菌脲 =2:73)

15%噻霉酮水乳剂 163.6 2.85 10.01 70.6

50%异菌脲悬浮剂 16.4 2.98 32.30 9.3

¾»J l3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3.3

55%嶋酮 ·异菌騰翔

180.0 3.11 5.91 84.1 (噻霉酮: 异菌脲 =50:5)

15%噻霉酮水乳剂 8.6 3.21 32.30 15.8

50%异菌脲悬浮剂 171.4 3.14 13.81 63.2

¾»!| 14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9.0

42%嶋酮 ·异菌騰翔

180.0 3.15 6.55 82.6 (噻霉酮: 异菌脲 =2:40)

15%噻霉酮水乳剂 175.8 2.84 8.11 76.1

50%异菌脲悬浮剂 4.2 2.92 33.88 2.9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6.8

85%嶋酮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80.0 2.82 5.59 83.4 (噻霉酮: 异菌脲 =83:2)

15%噻霉酮水乳剂 90.0 3.76 23.68 47.3

50%异菌脲悬浮剂 90.0 3.24 26.60 31.3

¾»J 24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3.8

50%嶋酮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80.0 3.35 4.88 87.8 (噻霉酮: 异菌脲 =25:25)

15%噻霉酮水乳剂 4.2 3.31 35.68 9.8

50%异菌脲悬浮剂 175.8 3.22 13.70 64.4

¾»J 25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7.9

85%嶋酮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80.0 3.45 7.38 82.1 (噻霉酮: 异菌脲 =2:83)

15%噻霉酮水乳剂 60.0 3.72 30.90 30.5

50%异菌脲悬浮剂 120.0 3.13 18.25 51.2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6.1

18%嶋酮 ·异菌脲微?

180.0 3.42 4.82 88.2 (噻霉酮: 异菌脲 =6:12)

15%噻霉酮水乳剂 171.4 3.26 10.05 74.2

50%异菌脲悬浮剂 8.6 3.11 35.20 5.3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5.6

21%嶋酮 ·异菌脲微?

180.0 3.32 6.55 83.5 (噻霉酮: 异菌脲 =20:1)

¾»J 41 15%噻霉酮水乳剂 150.0 3.56 15.91 62.6

50%异菌脲悬浮剂 30.0 3.25 31.19 19.7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0.0 30%嶋酮 ·异菌胁

180.0 3.41 5.34 86.9

(噻霉酮: 异菌脲 =25:5)

15%噻霉酮水乳剂 8.6 3.51 35.44 15.5

50%异菌脲悬浮剂 171.4 3.12 14.43 61.3

¾»J 42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7.3

42%嶋酮 ·异菌胁

180.0 3.11 6.28 83.1

(噻霉酮: 异菌脲 =2:40)

15%噻霉酮水乳剂 30.0 3.22 30.48 20.8

50%异菌脲悬浮剂 150.0 2.96 13.69 61.3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9.3

18%嶋酮 ·异菌脲油悬浮剂

180.0 2.90 3.99 88.5

(噻霉酮: 异菌脲 =3:15)

15%噻霉酮水乳剂 163.6 2.86 10.36 69.7

50%异菌脲悬浮剂 16.4 2.91 31.44 9.6

¾»J 50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2.6

22%嶋酮 ·异菌脲油悬浮剂

180.0 3.19 6.33 83.4

(噻霉酮: 异菌脲 =20:2)

清水对照

3.21 38.36

( CK)

测定结果(表 7 )表明,噻霉酮与异菌脲复酉 S寸防治辣椒灰霉病的防效明显提高, 说明二者复酉 S寸辣椒灰霉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4) «酮与氟环唑混配对香蕉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

表 8 噻霉酮与氟环唑混配对香蕉叶斑病防治效果

55%鶴酮 -解嶋翻

100.0 3.71 7.10 85.7 (嶋酮: 解 50 : 5)

15%噻霉酮水乳剂 9.1 3.55 38.52 18.9

50%氟环唑悬浮剂 90.9 3.88 20.40 60.7

¾»J l6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8.1

55%鶴酮 -解嶋翻

100.0 3.83 7.28 85.8 (嶋酮: 解 5 : 50)

15%噻霉酮水乳剂 2.3 3.56 44.82 5.9

50%氟环唑悬浮剂 97.7 3.34 14.39 67.8

¾»!| 26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9.7

88%鶴酮 ·解唑可湿性粉剂

100.0 3.63 8.21 83.1 (嶋酮: 解 2 : 86)

15%噻霉酮水乳剂 97.3 3.55 11.16 76.5

50%氟环唑悬浮剂 2.3 3.87 49.76 3.9

¾»J 27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7.4

86%嶋酮 ·解唑可湿性粉剂

100.0 3.93 9.04 82.8 (嶋酮: 解 84 : 2)

15%噻霉酮水乳剂 50.0 3.59 25.22 47.5

50%氟环唑悬浮剂 50.0 3.55 30.97 34.8

¾»J 28: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5.8

50%嶋酮 -解唑可湿性粉剂

100.0 3.42 6.96 84.8 (嶋酮: 解 25 : 25)

15%噻霉酮水乳剂 16.7 3.83 37.00 27.8

50%氟环唑悬浮剂 83.3 3.89 24.72 52.5

¾»J 35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5.7

12%嶋酮 · m m

100.0 3.65 6.40 86.9

(嶋酮: 解 2 : 10)

15%噻霉酮水乳剂 66.7 3.87 25.73 50.3

50%氟环唑悬浮剂 33.3 3.93 41.28 21.5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1.0

15%嶋酮 · m m

100.0 365 800.92 83.6

(嶋酮: 解 10:5)

15%噻霉酮水乳剂 95.2 3.68 12.41 74.8

50%氟环唑悬浮剂 4.8 3.89 49.34 5.2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76.1

21%嶋酮 · ^ 9

100.0 2.75 5.78 84.3

(嶋酮: 解 20 : 1)

15%噻霉酮水乳剂 4.8 3.76 45.38 9.8

50%氟环唑悬浮剂 95.2 3.55 15.86 66.6 雄例 44: 两者混合后预期防效 69.9

42%嶋酮 · ^ 9

100.0 3.31 6.60 85.1 (嶋酮:

提高, 说明二者复酉 寸香蕉叶斑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