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THREE-DIMENSIONAL SATELLITE CITY WITH DOUBLE-HELIX SHAPED ROADS AND BUILDINGS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063431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three-dimensional satellite city with double-helix shaped roads and buildings. Four layers on the floor are fully overhead, and traffic is arranged into four layers: a first layer is a rail transit traffic layer, a route being one-way double-helix shaped; a second layer is a layer for passage of unmanned intelligent electric taxies, all the vehicles driving according to a route, a speed and a direction designed by a computer; a third layer is a layer for traffic of automobiles, the automobiles driving along two connected one-way helix shaped roads with opposite directions; a fourth layer is a layer for traffic of bicycles, the bicycles driving along two connected one-way helix shaped roads with opposite directions; and a fifth layer is a walk layer. The city improves the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traffic efficiency.

Inventors:
ZHANG ZHENGHAO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00023
Publication Date:
May 01, 2014
Filing Date:
January 11,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ZHANG ZHENGHAO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E04H14/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979767A2011-02-23
CN2923904Y2007-07-18
CN1730868A2006-02-08
CN201406759Y2010-02-17
JP2003138785A2003-05-14
JP2001032572A2001-02-06
US20100101158A12010-04-29
Download PDF:
Claims:
WO 2014/063431 权 利 要 求 书 PCT/CN2013/000023

1.一种新型城市, 通过将城市地上 4层完全架空,提高建筑高度、密度, 将各种通行方式分 4层设置: 1层为轨道交通, 线路为单向双螺旋状; 2层智能自由通行层是一个大平面和少数停泊区, 只通行智能无 人电动出租车, 全部的车辆按照计算机设定的线路、 速度、 方向行驶; 3、 4层是汽车、 单车沿两条逆向、 互通的单向螺旋状道路行驶; 5层步行。 并将这种城市在大区域内按繁星状分布但保持相互高度联系。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城市, 其特征是: 地上 4层完全架空, 1层为轨道交通, 2层为智能自由通 行, 3层为汽车通行, 4层为单车通行, 5层为步行。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城市, 其特征是: 轨道交通、 汽车的道路为方向相反的两条双螺旋线型, 两 螺旋线在城市中间想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城市, 其特征是: 第 2层是自由通行的一个大平面, 只通行智能无人电动出 租车, 全部的车辆按照计算机设定的线路、 速度、 方向行驶。

5.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城市, 其特征是: 整个城市在大的区域内呈繁星状布局, 相互之间有快速通 道相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道路和建筑为双螺旋状的立体卫星城市

技术领域:

城市规划。

背景技术- 人类对在大地上的居住进行规划早已有之, 从原始部落围着篝火用兽皮搭的帐篷, 到现今摩天大楼林 立的大都市, 人类无时不对自身的空间感和活动方向做以善 意的揣摩和理性的设计, 并制定各种规范约束 公共秩序, 城市, 作为人类的一个巨大发明, 在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几千年之后, 在可预见的将来, 仍将是 人们聚集居住的主要工具,而古今中外的城市 形态, 以方格状的平面布局、单纯的平面交通为主要 的方式。 虽然有过很多繁荣的中小城市, 但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迅猛发 展, 已经在现今的世界中占 主导地位, 无论从人口、 经济、 文化、 政治哪一项衡量。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 规模和发展方向, 合理 利用城市土地, 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 和具体安排。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曾倡导过 "田园城市" , 并作了具体的规划: 田园城市占地 6000英亩。 城市 居中,占地 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绿地占 5000英亩,居住 32000人,其中 30000人住在城市, 2000 人散居在乡间。 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 的城市。 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 1240码。 中央是一个面积约 145英亩的公园,有 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 6 个区。 城 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 仓库、 市场, 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 铁路支线,交 通运输十分方便。 全部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霍华德还设想了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模式: 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 组群,他称之为 "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巿群" 。其地理分布 呈现行星体系特征。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 55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 城市之间以快速交 通和即时迅捷的通讯相连。 各城市经济上独立, 政治上联盟, 文化上密切联系。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群体组 合把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 合思想, 形成一个多中心, 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引 自: 百度百科)。

而 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 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 同时期的巴黎城市规划将道路、 住房、 市政建设、 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 也影响深远。 1933年的《雅典宪章》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 的问题, 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 化和土地 私有而引起。 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规划。 其步骤为: 在区域规划基础上, 按居住、 工作、 游憩进行分 区及平衡后, 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并强调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 1977年的 《马丘比丘宪章》, 则批评 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 结构的有机性,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将之视为城 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指出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城市规划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 过程中的 一个结构体系, 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 并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 观, 规划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 体提供技术帮助 (——引自: 百度百科)。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 中, 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 提出城市是居住的机 器, 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 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 首先提出高层 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 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 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 以求得最好 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 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 (——引自: 百度百科)。

公知的道路形状除方格状外, 还有环形、 放射形、 放射——环形组合式道路等系统, 都己在现实中广 泛应用。 其中环形道路也已在很多城市规划中得到应用 并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而城市的地域形态, 也有以 圆形为主或以卫星城形态分布的。

综上所述, 城市向立体发展、 城市交通呈圆弧状、 在大的区域内城市呈星状分布, 早已被人提出并分 别得到广泛的实践, 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兼具优缺点, 无法完全把人们高效的生产和优美的生活完美 的结 合起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通过将城市地上 4层完全架空, 上层完全绿化, 提高建筑高度、 密度, 将各种通行方式分 4层设置: 1层为轨道交通, 线路为单向双螺旋状; 2层智能自由通行层是一个大平面和少数停泊 , 只通 行智能无人电动出租车, 全部的车辆按照计算机设定的线路、 速度、 方向行驶; 3、 4层是汽车、 单车沿两 条逆向、 互通的单向螺旋状道路行驶; 5层步行。 并将这种城市在大区域内按繁星状分布但保持 相互高度 联系的一种新型城市形态, 以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增大城市人口密度, 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加强 人与人之间的自由沟通联系, 大幅提升城市交通的通行效率, 使交通更加通畅, 人们可亲身感知的城市环 境更加美好, 彻底根治各种 "大城市病",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与大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 , 并能使城市保 持有机的增长。

附图说明:

图一 1是星状立体螺旋城在大区域范围内的布局形 ;

图一 2是单体城第一层: 轨道交通层;

图一 3是单体城第二层: 智能自由通行层:

图一 4是单体城第二层的中心电梯、 3层通往 2层步梯、 砼石柱和智能无人出租车停泊区;

图一 5是单体城第三层: 汽车层;

图一 6是图一 5的分图 1: 单体城之间的城际快速通道出入口; 图一 7是图一 5的分图 2: 单体城第三层的弧形单向停车场;

图一 8是图一 5的分图 3: 单体城的中心露天绿化区和第三层汽车层的螺 旋道路;

图一 9是图一 5的分图 4: 单体城第三层的普通停车场;

图一 10是单体城第四层: 单车层;

图一 11是单体城第五层: 步行层;

图一 12是星状立体螺旋城单体城立体剖面图;

图一 13是图一 12的分图 1 ;

图一 14是图一 12的分图 2;

图一 15是图一 12的分图 3;

图一 16是图一 12的分图 4;

图一 17是图一 12的分图 5;

图一 18是图一 12的分图 6;

图一 19是图一 12的分图 7;

图一 20是图一 12的分图 8。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部分 立体螺旋城

(图一 12、 图一 13、 图一 14图一 15、 图一 16、 图一 17、 图一 18、 图一 19、 图一 20) 立体螺旋城 (下称: 单体城) 为本发明的基本单元, 是一个单独的城市体。 一般的单体城地上 4层完 全架空, 用来泊车或者行驶各种车辆, 5层完全绿化, 绿化率与现在的城市公园相当, 5层及部分 6层用 来步行和设置商服店面, 6层以上设置各种办公、 居住、 商业场所; 单体城的道路除第 2层外均按双螺旋 状分布, 各种建筑在弯曲的道路之间建设, 95%以上为高层高密度大体量的建筑, 高度保持在 180米至 200 米之间, 层数为 40至 50层; 单体城平面整体呈圆形, 半径为 2000米, 外围通过 6个城际快速通道与其 他单体城相连接, 城外环绕一圈河流, 城内纵横下穿 1或 2条暗渠与城市中心湖、 城外水系相连接, 单体 城中心半径 200米的范围内除道路外禁止一切建筑, 完全露天绿化, 分布有湖泊、 树林、 草地等。 上述为 一般单体城形态, 如果要将某个单体城完全设置为大学、 工厂、 科研基地等功能纯粹的城市体, 可以通过 调整单体城的范围、 高度、 架空层数、 道路螺旋圈数、 外接道路等合理规划。

第 1层: 轨道交通层 (图一 2 )

本层为单体城地上第 1层, 由于单体城地下除管道和基础外无任何建筑, 所以本层也为整个城市的第 一层, 本层主要供有轨列车行驶, 轨道形状按两条方向相反的螺旋线均匀分布, 方向均为单向行驶, 两条 螺旋线位于单体城中心的端点相互连接, 从而使列车可以一条线进出单体城, 借由与其他单体城的相互连 接形成一个循环的闭合区间, 在单体城外围边缘可以设置列车的整修、 调控车间。

本层除轨道、 站台、 人行通道、 中心电梯、 2层通往 1层步梯和砼石柱外不进行任何地面硬化, 全部 栽种耐阴植物, 从而为密度过大的上层空间提供生态中和, 并涵养水源, 固定土壤, 防止洪水冲刷城市基 础和地面, 形成流沙或沙丘。 因单体城第 2层需要有尽量大的平面空间, 所以城市所有建筑的基础集中在 少数几十根大型承重桩上, 承重桩的数量越少越好, 方便泄洪和空气流通。 整个城市离开地面, 建设在几 十根砼柱上。

本层规划 1至 2条暗渠, 连接城市中心的湖泊和城外的环城河, 广泛设置或敷设各种管道、 线缆, 将 不便于放在上层空间里的轻污染、 噪音、 轻辐射但又是城市必备设施设置在本层。

第 2层: 智能自由通行层 (图一 3 )

本层为完全封闭的一层,平面上除中心电梯、 3层通往 2层步梯、砼石柱和智能无人出租车停泊区( 一 4) 外尽量保持大的空间开放, 尽量减少任何垂直构筑物的建设, 地面全部做成可以行车的路面, 禁止 行人通行, 除智能无人出租车外禁止一切交通工具通行。

本层的通行工具为智能无人出租车, 完全由电力驱动, 每辆汽车设计载客一名, 平时在停泊区停靠待 命, 所有的该类汽车全部由运营公司统一调配、 调度、 管理, 可以在本层屋顶上全面铺设统一的信号网, 在每辆车上加装信号接收器, 基于此由计算机统筹协调所有车辆的停靠、方 向、行驶、速度、行驶线路等, 把本层完全变成一个统一的交通网, 每一辆车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这样子在平面上任何两点的通行都可以 采用直线或近似直线的方式; 如果将每条行驶路线看做一条直线, 那么, 在二维平面中, 除平行线外任何 两条无限延长的直线最终都会相交, 也即会有通行冲突点, 因此, 本发明旨在通过加入第三维——时间, 来统一协调每辆车的位置, 从而保证不会有车辆碰撞的发生, 通过精确的判断每辆车的方向、路线、速度、 位置, 由计算机统一对其进行调控, 保证每一辆车都有一个安全的行驶区间, 如果某一时间段交通流量较 大, 可通过调节时间、 速度、 出勤数量或把直线线路变为曲线绕行等方式进 行统筹。 乘客由电梯或步梯来 到集中停泊区后, 向运营公司无线发送乘车要求和目的地信息, 由计算机通过移动终端安排载客车辆, 乘 客在车门前通过移动终端感应刷卡缴费, 剩下的便是坐在车里安全快捷的被送达目的地 。

第 3层: 汽车层 (图一 5)

本层专供汽车停泊和行驶。 在本层, 道路全部为单向行驶, 共分为 3级: 1.主干道; 2.联通支路; 3. 停车场内部道路。 如图所示, 主干道共有 4个常用车道和外侧的两条预备车道, 每条车道宽 4米, 两条预 备车道在交通高峰期时投入使用, 在夜间或交通流量不大时, 预备车道全部用作车辆停靠, 禁止有车辆在 其上高速行驶; 主干道上的车辆行驶最低限速 60公里 /小时, 保证交通的快速流通, 主干道每隔 300米分 别有岔道与联通支路相接, 分左右、 进出交替排列, 以保证进出主干道的车辆不会有交通冲突, 并有适当 的提速 /减速距离, 保证安全, 同时, 也为需要变换车道的车辆提供一个充分的混合 距离; 主干道呈双螺、 旋状, 最外圈为逆时针方向行驶, 次一圈为顺时针, 第 3圈道路又为逆时针, 这样交替进行, 直至在单体 城中心, 两条螺旋主干道相连通, 合为一条单方向的道路(图一 8) ; 假如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想调换方向, 可以通过与主干道相连接的联通支路进入到旁 边的另一条反方向的主干道; 联通支路为二车道, 主要起到 联系不同圈层的主干道的作用, 通过圆弧状道路使车辆能更近距离的到达目的 地, 而不需要在主干道上进 行长距离的绕行, 同时联通支路也是进出小区停车场的一个主要 连结; 除上述两条道路外本层其他所有的 区域均用来泊车, 建立半封闭式的各个小区、 写字楼、 办公楼停车场, 停车场内的停车位和道路可以设置 成普通的方格状 (图一 9), 也可以设计成弧形单向停车场 (图一 7), 方便车流通行, 停车场的出入口除了在 联通支路上设置, 也可以在主干道上适量设置一些, 但以不冲突主干道车辆通行为前提。

本层意图通过弯曲的道路,弱化车辆因直角转 弯必须做的减速,从而使行驶更为流畅,通行 效率更高, 同时, 通过单向行驶和多层次道路相结合, 使车辆能够距离更短的到达目的地, 在现在的方格状街道布局 中, 虽然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点距离最近,但如果 想要去对角的目的地, 就需要做距离更长的绕行, 因此, 双螺旋状道路系统在整体的行驶距离上,并不 会比现在的方格状道路多出来多少,但通行效 率则会高很多, 而且, 由于弧形道路有很长的混合车道, 所以车辆可以在不降低速度的情况下完成车道 变换, 并基于此改 变方向, 从而巧妙的柔化了平面中不同方向的车辆的冲 突, 另外由于本层只用来进行汽车通行和停泊, 所 以, 不会有行人自行车与汽车相冲突, 所有行人必须上至第 5层进行步行, 自行车则在第 4层行驶, 这就 使得在本层行驶的汽车可以无障碍的流畅行驶 , 并且不需要红绿灯等信号灯进行通行冲突控制 , 充分发挥 每辆车的能动性, 通过不断的绕行, 让车辆最终在不降速不停顿的情况下达到目的 地, 进而大幅度提高城 市交通整体的通行效率。

双螺旋道路为本发明最主要的创新点, 基于此, 整个城市的建筑物布局也呈双螺旋状, 由于绕行的双 螺旋状道路不能无极限的扩大, 所以本发明设计了单体螺旋城, 并将它们通过城际快速通道(图一 6)相连 接, 城市如果要扩张, 就通过不断的建设新的单体城来完成, 同时, 由于本发明设计的单体城人口密度、 建筑密度都非常大, 所以, 需要大范围的自然区域或农业区域进行生态中 和, 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和供城 里人在大自然环境中休憩游玩。

第 4层: 单车层 (图一 10)

本层为半封闭的一层, 道路形状基本与第 3层一致, 所不同的是本层是专供自行车或电动摩托车行 驶 和停泊, 但由于单车所需要的面积相对于汽车并没有那 么大, 所以可以在本层的停车场内设置一些不便于 在步行层上设置的建筑物、 构筑物; 本层的顶板用透光的混凝土建设, 并在部分地方露天, 进行树木的栽 植和绿化, 从而降低照明能耗和为骑行者提供一个良好的 没有日晒雨淋的行驶环境。 这些都可以作为车行 层到步行层的一个过渡。 但是本层的主干道和支路上完全禁止行人通行 , 以保证车流的通畅。 城市的流浪 乞讨等无着落人员也可以在本层找到一个遮风 避雨的地方。 第 5层: 步行层 (图一 11 )

本层为半封闭的车行层上边的一层, 主要供人步行和设置商业、 服务业门店。 单体城的建筑物很高、 密度很大, 能够到达到本层的光线并不多, 因此本层的建筑梁柱和顶板全部使用透光的混 凝土建设, 在能 使用玻璃的地方全部使用玻璃, 以便为植物、 行人和第 4层提供光线; 单体城建筑物较高的层面外墙上, 除窗户外应该全部加装斜面朝下的镜子, 通过电脑计算太阳的角度, 适当调节斜面角度, 把高层中多余的 光线反射到本层, 以供照明和植物生长; 单体城所有建筑物在本层应该进行大范围的空 间开发, 形成一个 四通八达的无障碍通行平面, 让商业门店和服务机构等少数建筑像小岛一样 点缀在本层平面中, 能够和行 人像八宝粥一样充分混合, 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但为保证人流能够流畅通行, 本层也可以适量规划一些 专门的快速步行道, 两侧不设置门店或建筑物, 专供走路。 本层除建筑物、 步道外全部进行绿化, 通过树 木、 灌木、 草本植物营造一个多层次的纯绿色环境, 真正实现霍华德的 "花园城市"梦想。

步行层以上的建筑

单体城整个第 6层建筑, 也必须全部采用透光的混凝土和尽量使用玻璃 材质, 并且在第 6层对应第 5 层快速步行道的区域, 架设透光的廊桥, 增大各个大楼之间的联系, 也使得人们在雨雪天步行出门不会遭 遇到日晒雨淋; 第 6层也完全由商业和服务业构成, 不进行办公和居住, 层高也完全统一, 并且所有接通 廊桥的空间进行部门开发, 便于通行。 第 7层至第 10层逐步减少透光材质的使用、 商业服务业的设置、 空间的开放, 但层高还要与前几层一致。 第 10层以上的各种设置, 完全由业主在不违反规划的情况的自 行决定。

单体城中所有建筑都有精确的高度规定, 使整个城市能够基本一样高, 这样在最高层上边可以设置一 圈双螺旋状的观光通行缆车, 也可以部分缓解下边的交通压力, 并在大楼顶层开设一些微小商业网点, 广 泛绿化之后, 又可以成为环境良好的公共场所。

水系, 绿化、 通风、 照明、 电力、 热力、 燃气系统

单体城的水系主要由中心湖、 暗渠、 环城河构成, 水源由外来水源、 自然降水、 城市中水提供, 当城 市遭遇高强度降水时, 城市中遍布的大口径管道和露天天井会把所有 降水流到一层的暗渠中, 即使暗渠水 满, 整个 1层也有大范围的裸露土地、水井、耐阴植物 湿地, 能够像海绵一样充分吸收水, 并自然过滤, 转化为地下水, 绝对不会产生城市内涝; 而当气候干旱时, 遍布的植物和部分水井又能够把水从地下抽上 来蒸发和利用, 从而提高单体城中的空气湿度。

单体城 1至 3层不进行人工绿化, 4层露天处可以进行少量绿化, 5层全面绿化, 城市中心有大范围 的树林、草地等露天绿化,在建筑物的顶层和 一些外立面也可以栽种一些耐旱植物,使城市 像一座植物园, 提供新鲜氧气, 美化环境。

单体城 1至 4层都是垂直区域除电梯、 步梯外是完全隔断的, 为了保持空气的新鲜流通, 本发明中的 城市完全禁止化石能源的使用, 所有汽车必须为电动汽车, 防止尾气污染; 单体城 1直 4层除承重柱以外 并没有任何实墙的阻碍, 空气可以从外部流进, 同时, 2、 3、 4层停车场的混凝土底板可以采取防渗漏多 孔状浇筑, 便于通气, 加上遍布的上下管道和露天天井, 使空气能够同时上下对流。 1层、 3层、 4层完全 封闭的双螺旋车道由于是单向行驶, 也能把外部空气抽到城内进行交换。

单体城的电力、 热力、 燃气均通过各种管道遍布单体城每栋大厦的 1或 2层, 然后垂直向上供应, 不 需要对单体城下边的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挖, 同时也方便进行各种维修。

垂直通行系统 货运系统

单体城中的垂直通行主要依据广泛分布的小型 电梯、 步梯等, 在大厦的每一层, 都均匀的密布一些小 型电梯, 每位准备出行的乘客, 在离开自己所在的房门的时候, 就可以选择所要到达的楼层区域, 这样智 能电梯系统就能够快速给予最快的电梯分配, 让每一位出行人在从自己房门走到电梯门口时 , 电梯就能够 准确就位; 取消大中型的、 集中地电梯, 可以有效的分散垂直人流, 让每一位乘客尽量减少因为其他人上 下电梯的等候时间, 尽量做到每一位乘客的电梯直达, 充分提高总体的通行效率, 拥有这种电梯系统的大 厦, 就像植物的茎一样, 拥有众多密布的上下通行通道, 可以快速把物质进行合理交换, 而不是把一棵植 物的所有营养水分, 集中依靠为数不多的几根大管道运输, 这样, 每一个电梯载客量虽少, 但所承担的载 客区域也小, 从而预备承担的载客量也小, 并且, 人们可以尽可能少的和其他人乘坐一部电梯, 所以统筹 协调之下的垂直交通系统会更加通达、 更加高效、 更加节能。 当然, 如果只是到附近楼层, 那么美观整洁 的楼梯还是最好的选择。

单体城内禁止一切中大型车辆驶入, 2层以上每层的高度只有 3米, 每层的混凝土隔板厚度不超过 15 厘米, 承载力很轻, 因此只有小汽车和单车能够在单体城通行, 这也避免不同大小、 速度的车辆混合在一 起造成的交通拥堵。 单体城的货物运输完全靠一层的轨道交通在夜 间统一进行, 以便与客运客流相分离, 发达的物流行业会将任何货物通过货运电梯运 到每位顾客的门口, 如果白天有一些货物必须运输, 可以使 用轿车大小的小货车在第 3层汽车层进行,但因对其进行高额收费和严 限制。通过昼夜的客、货流分离, 可以使城市交通的使用率更高, 并且避免货运带来的噪音等污染。 在住宅区域, 如果担心夜间把货物运输 到门口会影响人们休息, 可以在夜间把货物运到一层货运电梯口处的暂 存, 等到白天再继续运输。 在办公 区域, 考虑到晚上没有人, 则可以把货物送到目标单位的门口暂存。 商店、 商场、 酒店等机构货物运输不 会在夜间影响他人, 因此可由其工作人员加夜班运输接受到位。 单体城的所有垃圾通过精细的真空管道分 类后, 在晚上统一由环卫部门利用货运系统收集走, 运到城外统一处理。

第二部分 星状立体螺旋城整体形态及大区域的发展

(图一 1 )

星状立体螺旋城(下称整体城)整体在地面上 的形态为星状分布, 每个单体城之间有综合快速通道相 连接, 完全封闭期的交通系统会让各种交通工具在两 个单体城间无障碍的通行, 单体城相互之间以三角形 形状分布, 整个城市呈带状延伸增长, 带状的整体城中共有 3层单体城城市带排列, 带状两侧是大型的综 合快速通道, 含有远程髙速铁路、 高速公路等, 城市中的市民如果只是在邻近的单体城之间活 动, 可通过 整体城内部的单体城之间的综合快速通道, 如果要是远行或到达比较远的单体城, 则可通过整体城市带外 侧的两条大型综合快速通道, 降低绕行距离; 单体城之间, 全部是自然植被或农业区, 尽量减少各种建筑 物和人类活动的印记, 本发明极端的一点, 就是在单体城之间完全是自然生态, 没有人类干扰, 即使是各 种综合快速通道, 也建议以高架桥的方式建设, 并完全封闭, 降低噪音等对自然界的干扰; 整体城中, 有 一或两条大型河流蜿蜒穿行于各个单体城之间 , 把单体城的各个单独水系连接在一起, 并和其间的自然生 态区域的各种水流水池连接在一起; 自然生态的区域, 在邻近单体城的周围, 也要开辟出来一些地方供人 们业余时间的休闲郊游, 让人们能够经常接触纯自然的环境, 建设一个美好的大花园。

当星状立体螺旋城呈带状大规模发展时, 会把大量人口吸引到城中, 也即, 会把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绝 大多数人吸引到少数几个大型城市带中, 人口密度的高度集中和各种物质的高速流转, 会带来生产效率的 大幅提升, 进而, 整个社会会更加快速的发展, 并且, 人们远离一些不适宜居住的地区, 只居住在平原上 面, 一方面保护了那里的环境, 另一方面人们也更加安全, 免受或者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的 平原地区, 依据现有的村庄建设用地, 可以在不侵占农田的情况下, 沿着现有村庄建设用地和农村道路的 区域, 建设星状立体螺旋城, 这种螺旋城中的单体城的大小可以根据村庄的 建设面积灵活调整, 争取少占 农田。 未来, 在一个国家的地域范围内, 一片或者几片星状立体螺旋城集中了 99. 99999%的公民, 这些城 市生活舒适, 气候宜人, 环境优美, 在大区域的范围内, 远离这些城市的地方, 是大规模操控智能机器人 生产的工矿产业, 是大规模农业机器人生产的农业区域, 各种制成品通过高效的大运量的智能物流系统 运 往城中, 顺便把城中的各种废弃物带出城外重新加工利 用, 形成循环经济, 邻近城市的地方, 是大范围的 原始生态, 用来中和城市过高密度的生态环境, 人们在这样的城市中, 生活惬意舒适, 工作只是科研创新, 所有的城市都是建立在一些巨大的砼石柱上, 离开大地地面, 人类只占据很小的空间, 在不过分影响自然 循环的情况下, 消耗少量的能源资源, 把自然还给自然, 把土地还给土地。

第三部分 本发明的主要创新点和优缺点

在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早期, 西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迅速大规模城市化, 由此产生了诸多 居住和社会问题, 诸多西方先贤致力于为人类提供一个优美良好 的居住环境, 同时, 又能大幅的提高人类 创造物质财富的效率, 城市向立体发展和交通更加科学的规划是两种 很好的思路, 但始终受制于当时的科 技和社会环境限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彻底 的新型城市被创造出来, "城市病" 困扰了人类一个多世纪, 并在新世纪愈演愈烈; 很多对于城市有益的想法, 无不是针对现有城市的一种改良, 因为人类现有的、 长 期建设的城市无法完全拆除重建, 这会造成人类长期积累的物质财富的流失, 而人们在固有的空间中固定 的行为方式, 也是一种强大的惯性。 人为的干扰已被证实是一种错误的方式, 但过于放任的、 自由的城市 自然增长也会造成众多问题,其根本性原因, 发明人认为是人类这一生物特有的空间感和群 体性而决定的。

人们需要群体, 人们需要聚集, 由此产生了城市, 增大了信息的交换,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并且, 城市能更为高效的组织生产, 积聚效应能够产生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科技创新 , 从这一点上看, 人们 喜欢人口稠密、 文化多元、 自由开放的大城市, 但同时人作为一种生物, 也对所处的环境有与生倶来的要 求,人们作为自然之子,生活在大自然和现代 文明完美结合的环境是终极追求,人们喜欢呼 吸新鲜的空气, 享受阳光、 雨露, 讨厌噪音、 污染, 优美的环境能让人身心健康, 每一个人都需要更大的空间, 和更自然 地环境, 但同时在生活工作的时候也需要现代文明种种 便利, 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 人们一直不懈的优化 统筹这两点, 本发明就是基于上述前提, 试图通过彻底的空间改造和重建, 把人们的静止和活动、 紧密的 联系和更大的空间需求、 自然的环境和方便的生活工作更好的结合起来 , 从而实现 "生活更美好"和 "创 造更多财富"这两种人们主要的愿望。

城市不仅是现实的物质存在,也是居住在其中 的人们历史的集合, 因此,城市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惯性, 而本发明意图在白纸上作画, 完全从一片平地上建造一片城市, 就免不了有巨大的投资, 更何况本发明的 建筑结构非常复杂, 就对工程学和施工工艺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 人们也需要从新学习、 适应在这个新城 市里的生活、 通行。 虽然发明人对本发明的前景给予了美好的愿景 , 但由于本发明巨大的投资而不具有试 验性, 一旦建成,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或产生新的问题, 比如对经济的带动没有原来想到的好, 就使得 星状立体螺旋城无法成规模的建造出来, 而本发明的一个主要优点——规模庞大但单体 城相互能够迅速交 流沟通——就无法实现, 从而可能使社会财富发生巨大的浪费, 这是本发明最主要的缺点, 也是发明人无 法对本发明完全充满信心的最主要原因。另外 驾驶员能否适应新的双螺旋状道路系统也是一 个让人担心的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