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LIGHT ULTRA-BROADBAND ABSOR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7/020407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light ultra-broadband absor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he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light ultra-broadband absorber comprises a substrate (1) and 5 layers of optical thin-films. A bottommost thin-film is a metal bottom absorption layer (2). A top germanium layer (3) is arranged above the metal bottom absorption layer. Three layers of reflection reduction films (4-6) are arranged above the top germanium layer. The three layers of the reflection reduction films from the bottom up have decreasing material reflectance. The embodiments of the invention realize angle-insensitive ultra-broadband absorption of a visible or near-infrared light on the basis of the metal absorption layer blocking an incident effect, combined with the germanium layer and the broadband reflection reduction layers, and is simpler in structure.

Inventors:
SHEN WEIDONG (CN)
YANG CHENYING (CN)
ZHANG YUEGUANG (CN)
FANG BO (CN)
LIU X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5/090201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09, 2017
Filing Date:
September 21, 2015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UNIV ZHEJIA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G02B5/00; B32B9/00; B32B15/00; G12B17/04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02018132A22002-03-07
Foreign References:
CN204345956U2015-05-20
CN102328475A2012-01-25
CN102514280A2012-06-27
CN103574949A2014-02-12
Attorney, Agent or Firm:
HANGZHOU TIANQ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CY CO., LTD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 1] 一种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包括基底,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基底上依次设有底部金属吸收层、 顶部锗层以及三层宽波段减反膜 层; 所述三层宽波段减反膜层分别包括依次设置在顶部锗层上的底层 、 中间层和最外层, 底层、 中间层和最外层的折射率逐渐减小。

[权利要求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与所述顶部锗层之间设有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 替膜层;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由一个或多个锗层 /金属吸收 层单元组成, 其中锗层靠近底部金属吸收层设置。

[权利要求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 在于, 所述基底材料选自 K9、 熔融石英、 浮法玻璃、 硅、 砷化镓。

[权利要求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材料选自铬、 钛、 铱、 钨、 镍以及上述材料的 合金。

[权利要求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中金属吸收层材料与底部金属吸收 层材料相同。

[权利要求 6]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 在于, 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的厚度大于等于 100nm。

[权利要求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的厚度为 100nm_500nm。

[权利要求 8]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 在于, 所述顶部锗层为 10nm_40nm。

[权利要求 9]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中各层厚度为 10nm_80nm。

[权利要求 10]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中: 锗层的厚度为 33nm_80nm, 金 属吸收层的厚度为 10nm_40nm。 [权利要求 11]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 在于, 所述底层材料为硅; 所述中间层材料选自二氧化钛、 氧化铪、 氧化钽、 氮化硅; 所述最外层材料选自氟化镁、 二氧化硅、 氟化钇。

[权利要求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在 于, 所述底层厚度为 10nm_40nm; 所述中间层厚度为 30nm_80nm ; 所述最外层厚度为 70nm_130nm。

[权利要求 13]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在 于, 所述底层材料为硅, 所述中间层材料为二氧化钛, 所述最外层材 料为氟化镁。

[权利要求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其特征在 于, 所述底层材料为硅, 所述中间层材料为二氧化钛, 所述最外层材 料为氟化镁。

[权利要求 15] —种权利要求 1-1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 收器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1) 根据所要求的吸收器带宽要求和吸收率要求, 通过优化设计得 出各层薄膜的厚度, 确定符合要求的膜系;

(2) 将基底放入丙酮中超声, 用乙醇清洗基底; 然后将基底放入乙 醇中超声, 用去离子水清洗基底; 最后将基底放入去离子水中超声, 接着用去离子水再次清洗基底;

(3) 采用真空镀膜依次沉积各膜层, 得到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 带吸收器。

[权利要求 16]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可见 -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的制备方法 , 其特征在于, 步骤 (2) 中, 每次超声的吋间为 5-30min。

Description:
一种可见 -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杂散光消除、 空间探测、 成像、 光热转换及电磁吸收等领域, 具体 涉及一种可见 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可见一红外宽波段吸收器可以在诸多不同 的新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因而近 些年可见_红外宽波段吸收器获得了广泛研究 从而使得越来越宽波段的吸收 器被制备出。 近年来, 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电磁波人工电磁结构的近 红外吸收 器。 其中, Chen等利用液滴蒸发的方法在镀有介质层的金 基底上形成随机排 列的金纳米棒, 实现近红外 900nm_1600nm波段的高吸收 (Near-infrared broadband absorber with film-coupled multilayer nanorods, Optics Lett. 38,

2247-2249 (2013)); Zhou等利用侧向沉积的特点制备出多层的交替 质 /金属的 锥形结构, 实现近红外宽波段的较高吸收 (Experiment and Theory of the

Broadband Absorption by a Tapered Hyperbolic Metamaterial Array, ACS Photonics 1, 618-624 (2014)); Ji等提出了一种在银反射镜表面交替堆积金属 粒和氧化硅 薄膜的结构, 从而实现 300nm_l lOOnm波段平均 96%以上的高吸收 (Plasmonic broadband absorber by stacking multiple metallic nanoparticle layers, Appl. Phys. Lett. 106, 161107 (2015))。

[0003] 但是上述方法制备过程较为复杂, 耗吋较长, 制备成本高, 不利于大面积量化 生产。

[0004] 目前相关的文献报道主要有:

[0005] 申请号为 201510163240.8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幵了一种基于级 结构超材料的超 宽带吸收器, 该吸收器由 9个介质层, 9个金属层组成, 第 1~3介质层和金属层为 直径相同的圆柱, 第 4~6介质层和金属层为直径相同的圆柱, 第 7~9介质层和金 属层为直径相同的圆柱, 该吸收器整体结构较为复杂, 且对入射角度要求较高 [0006] 申请号为 201410020841.9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幵了一种基于可 到近红外波段吸 收膜系结构, 其在任意衬底上采用气相沉积、 液相沉积依次生长金属薄膜层、 介质薄膜层, 其中金属薄膜层厚度为 80ηιη-1μιη, 介质薄膜层厚度为 lnm-200nm , 金属颗粒无序分布层中等效薄膜层平均高度为 5nm-100nm, 颗粒平均尺寸为 10 nm-200nm, 金属颗粒表面覆盖率为 3<¾-90<¾。 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但是其吸收率 不好。

[0007] 申请号为 201110410712.7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幵了一种太阳能 择性吸收涂层, 该涂层由双层或三层结构组成: 第一层为抛光后的不锈钢基底, 第二层为 Cul.5 Mnl.504复合氧化物吸收层, 第三层由 Ή02薄膜构成减反层, 自下而上排列。 该涂层的吸收率均低于 0.9, 且制备工艺复杂。

技术问题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 收器, 该吸收器所能覆盖的吸 收波段更宽, 吸收性能更好, 还具有较好的入射角度不敏感性。

[0009] 本发明同吋提供了一种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 带吸收器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 制备方便, 成本低, 便于大规模、 批量化生产。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10] 一种可见-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包括基底, 所述基底上依次设有底部 金属吸收层、 顶部锗层以及三层宽波段减反膜层; 所述三层宽波段减反膜层分 别包括依次设置在锗层上的底层、 中间层和最外层, 底层、 中间层和最外层的 折射率逐渐减小。

[0011] 下面为基于上述方案的优选的方案:

[0012] 作为优选, 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与所述顶部锗层之间设有 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 替膜层;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由一个或多个锗层 /金属吸收层单元组成 , 其中锗层靠近底部金属吸收层设置。

[0013] 基底材料没有限制, 作为优选, 所述基底可以选择 K9, 熔融石英, 浮法玻璃等 玻璃材料, 也可以选择硅, 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 进一步优选为硅片。

[0014] 作为优选, 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可以选择铬、 钛、 铱、 钨、 镍以及上述材料的 合金;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中的金属吸收层可以选 铬、 钛、 铱、 钨 、 镍以及上述材料的合金; 作为进一步优选, 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和所述锗层 /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中的金属吸收层一般选择 相同的材料; 作为进一步优选, 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可以选择铬。 所述底部金属吸收层的厚度应大于等于 lOOnm ; 进一步优选为 100nm-500nm; 更进一步优选为 150nm-300nm。

[0015] 作为优选, 所述顶部锗层为 10nm_40nm; 进一步优选为 20nm_40nm。

[0016] 作为优选, 三层宽波段减反膜层由下至上材料折射率逐渐 减小, 靠近顶部锗层 的底层薄膜材料选择硅, 厚度为 10nm_40nm, 进一步优选的厚度为 15nm_40n m, 更进一步优选为 30nm_40 n m; 所述中间层薄膜材料可以选择二氧化钛、 氧 化铪、 氧化钽、 氮化硅等高折射率介质材料, 厚度为 30nm_80nm, 进一步优选 的厚度为 35nm_60nm ; 所述最外层薄膜材料可以选择氟化镁、 二氧化硅、 氟化 钇等低折射率介质材料, 厚度为 70nm_130nm, 进一步优选的厚度为 80nm_120 m, 更进一步优选为 100nm_120nm。 本发明三层宽波段减反膜层由下至上优选 为硅、 二氧化钛、 氟化镁。

[0017] 作为优选,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由一个或多个锗层 /金属吸收层单元 组成, 其中锗层靠近底部金属吸收层设置, 可表示为 (锗 /金属吸收层) s , 其中 S 为大于等于 1的正整数。 作为优选,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中, 各层的厚 度为 10nm _ 80nm; 作为进一步优选,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中, 锗层的 厚度为 33nm_80nm。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中金属吸收层的材料选 铬 、 钛、 铱、 钨、 镍以及上述材料的合金; 作为进一步优选,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 层交替膜层中金属吸收层可以选择铬、 钛; 所述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中金 属吸收层的厚度为 10nm_40 n m; 进一步优选为 15nm_30nm。 作为优选, S为 1 、 2或 3。 多个锗层 /金属吸收层单元, 锗层的厚度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金属 吸收层的厚度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0018] 本发明同吋还提供了一种可见-近红外波段的 宽带吸收器的制备方法, 包括 如下步骤:

[0019] ( 1 ) 根据所要求的吸收器带宽要求和吸收率要求, 通过优化各层薄膜的厚度 , 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膜系; 该步骤可采用现有的软件实现优化操作; [0020] (2) 将基底放入丙酮溶液中超声, 接着用乙醇清洗基底; 然后将基底放入乙 醇溶液中超声, 接着用去离子水清洗基底; 最后将基底放入去离子水中超声, 接着用去离子水再次清洗基底;

[0021] (3) 采用真空镀膜依次沉积各膜层, 得到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0022] 作为优选, 步骤 (2) 中, 每次超声的吋间一般为 5-30min; 进一步优选为 5-10 min。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23] 本发明的可见 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相比于传统的吸收器, 它所能覆 盖的吸收波段更宽, 吸收性能更好, 还具有较好的入射角度不敏感性。 因此本 发明的可见一近红外波段的超宽波段吸收性能 上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吸收器。 由 于本发明的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构是紧凑的多层薄膜结构, 相 比于传统的宽带吸收器以及近些年提出的人工 电磁吸收器, 结构更加简单。 正 由于其紧凑的多层薄膜结构, 本发明的可见 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避免 了复杂的纳米加工技术, 例如电子束加工技术、 聚焦离子束刻蚀技术、 反应离 子刻蚀技术、 光刻技术等等, 从而使得生产成本显著下降, 生产周期显著缩短 , 从而便于大规模、 批量化生产。

[0024] 本发明基于金属吸收层的阻挡入射作用结合锗 层的宽波段减反膜层, 从而构建 了宽波段的无透射的减反结构, 因而实现了高效率、 角度不敏感的可见 _近红 外波段超宽带吸收。 本发明的可见 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结构简单, 制 备方便, 成本低, 适于大面积批量化地生产, 从而使得可见 _近红外波段的超 宽带吸收器的制备成本大大降低。 因此该发明有望在光热转换、 电磁吸收、 探 测以及成像等方面广泛应用, 为我国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和国防建 设等领域作出贡献。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25] 图 1为本发明可见 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 2为本发明可见 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的制备流程图;

[0027] 图 3为本发明制备图 1所示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的超宽 吸收机理 分析图;

[0028] 图 4为不同吸收带宽要求和吸收率要求的样品的 收光谱图:

[0029] 图 4 (a) 为实施例 1制备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 400nm— 1200nm波段, 平 均吸收率 98.75 %以上;

[0030] 图 4 (b) 为实施例 2制备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 400nm— 2000nm波段, 平 均吸收率 97.75%以上;

[0031] 图 4 (c) 为实施例 3制备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 400nm— 1200nm波段, 平 均吸收率 99%以上;

[0032] 图 4 (d) 为实施例 4制备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 400nm— 2000nm波段, 平 均吸收率 96.2%以上;

[0033] 图 4 (e) 为实施例 5制备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 400nm— 1200nm波段, 平 均吸收率 98.8%以上;

[0034] 图 4 (f) 为实施例 6制备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 400 n m_2000nm, 平均吸 收率 95.2%以上;

[0035] 图 5为本发明可见 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的另一种实施方 的结构示意 图;

[0036] 图 6为本发明制备图 5所示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的超宽 吸收机理 分析图;

[0037] 图 7为实施例 7制备的 S=l, 7层 Cr/Ge/Cr/Ge/Si/TiO 2 /MgF 2 薄膜结构的吸收光谱 图;

[0038] 图 8为实施例 8制备的 S=2, 9层 Cr/Ge/Cr/Ge/Cr/Ge/Si/TiO 2 /MgF 2 薄膜结构的吸 收光谱图;

[0039] 图 9为实施例 9制备的 S=l, 7层 Ti/Ge/Ti/Ge/Si/TiO 2 /MgF 2 薄膜结构的吸收光谱 图;

[0040] 图 10为实施例 10制备的 S=2, 9层 Ti/Ge/Ti/Ge/Ti/Ge/Si/TiO 2 /MgF 2 薄膜结构的吸 收光谱图; [0041 ] 图 11为实施例 11制备的 S= 1, 7层 Cr/Ge/Cr/Ge/Si/Ta 2 0 5 /MgF 2 薄膜结构的吸收 光谱图;

[0042] 图 12为实施例 12制备的 S=2, 9层 Cr/Ge/Cr/Ge/Cr/Ge/Si/TiO 2 /SiO 2 薄膜结构的吸 收光谱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4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44] 第一种结构:

[0045] 如图 1所示, 一种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由基底 1和五层薄膜组成。

基底 1材料没有限制, 可以选择 K9, 熔融石英, 浮法玻璃等玻璃材料, 也可以选 择硅, 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 最底层薄膜为金属吸收层 2, 该层厚度应大于等于 lOOnm以阻挡入射光透射进入基板; 在金属吸收层上面是锗层 3, 厚度为 10nm— 40nm, 在锗层的上面为三层薄膜 (4-6), 由下至上材料折射率逐渐减小, 该三层 可看成锗的宽波段减反膜层。 金属吸收层 2可以选择铬、 钛、 铱、 钨、 镍以及上 述材料的合金, 本发明金属吸收层 2优选为铬。 三层宽波段减反膜层 (4-6)由下至 上材料折射率逐渐减小, 靠近锗层 3的膜层 4薄膜材料选择硅, 厚度为 10nm— 40η m, 中间层 5薄膜材料可以选择二氧化钛、 氧化铪、 氧化钽、 氮化硅等高折射率 介质材料, 厚度为 30nm_80nm, 最外层 6薄膜材料可以选择氟化镁、 二氧化硅 、 氟化钇等低折射率介质材料, 厚度为 70nm— 130nm。 本发明三层宽波段减反 膜层由下至上优选为硅、 二氧化钛、 氟化镁。

[0046] 一种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的制备 法, 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 2所 示:

[0047] 1) 根据所要求的吸收器带宽要求和吸收率要求, 通过优化各层薄膜的厚度, 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膜系;

[0048] 2) 将基片放入丙酮溶液中超声 8分钟, 接着用乙醇清洗基片; 然后将基片 (基 底) 放入乙醇溶液中超声 8分钟, 接着用去离子水清洗基片; 最后将基片放入去 离子水中超声 8分钟, 接着用去离子水再次清洗基片;

[0049] 3) 采用真空镀膜技术依次沉积各膜层, 得到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 [0050] 本发明一种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超宽带吸收是基于利用了渐变 折射率材料堆积同吋形成了多个谐振的机理。 如图 3 , 随着膜层的堆积, 原先出 现的各个谐振反射谷都向长波方向平移, 同吋, 在短波方向出现与该膜层相对 应的谐振反射谷。 除此之外, 随着膜层的堆积, 最外层折射率逐渐减小, 形成 具有减反特性的渐变折射率膜系, 使得整体反射率不断降低, 从而使得吸收不 断增加。 因此, 本发明一种可见一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的结构是形成超 宽带吸收的最主要原因。

[0051] 具体实施例方式:

[0052] 实施例 1 : 可见 _近红外波段超宽带吸收器, 预期吸收带宽为 400 n m_1200nm , 平均吸收率在 98%以上, 本发明设计制备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如图 4 (a) 所示, 平均吸收率 98.75%以上, 所对应的基底材料为硅片, 所对应的膜层材料 依次为铬、 锗、 硅、 二氧化钛、 氟化镁, 各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分别为 200nm (铬) 、 18nm (锗) 、 19nm (硅) 、 35nm (二氧化钛) 、 80nm (氟化镁) 。

[0053] 实施例 2: 可见 _近红外波段超宽带吸收器, 预期吸收带宽为 400 n m_2000nm , 各波长吸收率在 90%以上, 本发明设计制备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如图 4 (b ) 所示, 平均吸收率 97.75%%以上, 所对应的基底材料为硅片, 所对应的膜层材 料依次为铬、 锗、 硅、 二氧化钛、 氟化镁, 各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分别为 200 nm (铬) 、 33nm (锗) 、 32nm (硅) 、 56nm (二氧化钛) 、 118nm (氟化镁)

[0054] 实施例 3: 与实施例 1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将铬替换为钛, 其余条件与实施 例 1相同, 本发明设计的吸收光谱如图 4 (c) 所示, 平均吸收率 99%以上, 各膜 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分别为 200nm (钛) 、 12nm (锗) 、 17nm (硅) 、 38nm ( 二氧化钛) 、 89nm (氟化镁) 。

[0055] 实施例 4: 与实施例 2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将铬替换为钛, 其余条件与实施 例 2相同, 本发明设计的吸收光谱如图 4 (d) 所示, 平均吸收率 96.2%以上, 各 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分别为 200nm (钛) 、 23nm (锗) 、 31nm (硅) 、 55nm (二氧化钛) 、 119nm (氟化镁) 。 [0056] 实施例 5: 与实施例 1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将二氧化钛替换为氧化钽, 其余 条件与实施例 1相同, 本发明设计的吸收光谱如图 4 (e) 所示, 平均吸收率 98.8 <¾以上, 各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分别为 2 00匪 (钛) 、 18nm (锗) 、 21nm ( 硅) 、 48nm (氧化钽) 、 lOlnm (氟化镁) 。

[0057] 实施例 6: 与实施例 2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将氟化镁替换为二氧化硅, 其余 条件与实施例 2相同, 本发明设计的吸收光谱如图 4 (f) 所示, 平均吸收率 95.2% 以上, 各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分别为 200nm (钛) 、 32nm (锗) 、 33nm (硅 ) 、 56nm (二氧化钛) 、 l l lnm (氟化镁) 。

[0058] 第二种结构:

[0059] 如图 5所示, 一种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由基底 21和五层薄膜组成 。 基底 21材料没有限制, 可以选择 K9, 熔融石英, 浮法玻璃等玻璃材料, 也可 以选择硅, 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 最底层薄膜为底部金属吸收层 22, 该层厚度 应大于等于 lOOnm以阻挡入射光透射进入基板; 在底部金属吸收层上面是锗层 /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 27, 各层厚度为 10nm_70nm, 在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 的上面为顶部锗层 23, 该层厚度为 lOnm— 40nm, 在顶部锗层的上面为三层薄膜 (图 5中标号为 24-26) , 由下至上材料折射率逐渐减小, 该三层可看成锗的宽波 段减反膜层。 底部金属吸收层 22可以选择铬、 钛、 铱、 钨、 镍以及上述材料的 合金, 本发明底部金属吸收层 22优选为铬。 锗层 /金属吸收层交替膜层 27中, 锗 层与顶部锗层材质相同, 金属吸收层与底部金属吸收层 22材质相同。 三层宽波 段减反膜层 (24-26)由下至上材料折射率逐渐减小, 靠近顶部锗层 23的底层 24薄 膜材料选择硅, 厚度为 10nm_40nm, 中间层 25薄膜材料可以选择二氧化钛、 氧 化铪、 氧化钽、 氮化硅等高折射率介质材料, 厚度为 30nm_80nm, 最外层 26薄 膜材料可以选择氟化镁、 氧化硅、 氟化钇等低折射率介质材料, 厚度为 70nm— 1 30nm。 本发明三层宽波段减反膜层由下至上优选为硅 、 二氧化钛、 氟化镁。

[0060] 本实施例可采用同实施例 1中的方法, 如图 2所示, 包括:

[0061] 1) 根据所要求的吸收器带宽要求和吸收率要求, 通过优化各层薄膜的厚度, 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膜系;

[0062] 2) 将基片放入丙酮溶液中超声 8分钟, 接着用乙醇清洗基片; 然后将基片 (基 底) 放入乙醇溶液中超声 8分钟, 接着用去离子水清洗基片; 最后将基片放入去 离子水中超声 8分钟, 接着用去离子水再次清洗基片;

[0063] 3) 采用真空镀膜技术依次沉积各膜层, 得到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

[0064] 本发明一种可见_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超宽带吸收是基于利用了渐变 折射率材料堆积同吋形成了多个谐振的机理。 如图 6, 随着膜层的堆积, 原先出 现的各个谐振反射谷都向长波方向平移, 同吋, 在短波方向出现与该膜层相对 应的谐振反射谷。 除此之外, 随着膜层的堆积, 最外层折射率逐渐减小, 形成 具有减反特性的渐变折射率膜系, 使得整体反射率不断降低, 从而使得吸收不 断增加。 因此, 本发明一种可见一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吸收器 的结构是形成超 宽带吸收的最主要原因。

[0065] 具体实施例方式:

[0066] 实施例 7: 可见 _近红外波段超宽带吸收器, 预期吸收带宽为 400 n m_2500nm , 各波长吸收率在 90%以上, 本发明设计制备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如图 7所 示, 平均吸收率 96.82%以上, 所对应的结构为 S=l, 7层 Cr/Ge/Cr/Ge/Si TiO 2 / Mg F 2 薄膜结构, 所对应的基底材料为硅片, 各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由下至上 分别为 200nm (铬) 、 52nm (锗) 、 21nm (铬) 、 33nm (锗) 、 34nm (硅) 、 57nm (二氧化钛) 、 l l lnm (氟化镁) 。

[0067] 实施例 8: 可见 _近红外波段超宽带吸收器, 预期吸收带宽为 400 n m_3000nm , 各波长吸收率在 90%以上, 本发明设计的膜系的吸收光谱如图 8所示, 平均吸 收率 94.9%以上, 所对应的结构为 S=2, 9层 Cr/Ge/Cr/Ge/Cr/Ge/Si/TiO 2 /MgF 2 薄膜 结构, 所对应的基底材料为硅片, 各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由下至上分别为 200 nm (铬) 、 72nm (锗) 、 22nm (铬) 、 55nm (锗) 、 15nm (铬) 、 36nm (锗 ) 、 37nm (硅) 、 57nm (二氧化钛) 、 l lOnm (氟化镁) 。

[0068] 实施例 9: 与实施例 1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将铬替换为钛, 其余条件与实施 例 1相同, 本发明设计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如图 9所示, 平均吸收率 96.36% 以上, 各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由下至上分别为 200nm (钛) 、 33nm (锗) 、 2 5nm (钛) 、 23nm (锗) 、 34nm (硅) 、 56nm (二氧化钛) 、 l l lnm (氟化镁 [0069] 实施例 10: 与实施例 8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将铬替换为钛, 其余条件与实 施例 8相同, 本发明设计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如图 10所示, 平均吸收率 96.36 <¾以上, 各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由下至上分别为 200nm (钛) 、 36nm (锗) 、 29nm (钛) 、 34nm (锗) 、 18nm (钛) 、 27nm (锗) 、 38nm (硅) 、 57nm ( 二氧化钛) 、 l lOnm (氟化镁) 。

[0070] 实施例 11 : 与实施例 7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将二氧化钛替换为氧化钽, 其 余条件与实施例 7 相同, 本发明设计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如图 11所示, 平均 吸收率 96 . 9 1<¾以上, 各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由下至上分别为 200nm (钛) 、 53 nm (锗) 、 20nm (钛) 、 33nm (锗) 、 35nm (硅) 、 60nm (氧化钽) 、 114η m (氟化镁) 。

[0071] 实施例 12: 与实施例 8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将氟化镁替换为氟化钇钨, 其 余条件与实施例 8 相同, 本发明设计的吸收器样品的吸收光谱如图 12所示, 平均 吸收率 95.28%以上, 各膜层所对应的膜层厚度由下至上分别为 200nm (铬) 、 74 nm (锗) 、 22nm (铬) 、 51nm (锗) 、 14nm (铬) 、 34nm (锗) 、 36nm (硅 ) 、 58nm (二氧化钛) 、 105nm (二氧化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