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CARRIER, CLAMPING SEAT ASSEMBLY, SUPPORTING FRAME AND WHEELED MOVING DEVIC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24/054158
Kind Code:
A1
Abstract: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arrier. The carrier comprises a bearing portion and a support device. The bearing portion comprises a bottom, a bearing space being formed on the bottom. The support device comprises a first support and a second support. The first support is combined with the bearing portion and is arranged around the periphery of the bearing portion. The second support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support and is combined with the bearing portion. The second support extends, via the bottom of the bearing portion, from one side of the periphery of the bearing portion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periphery of the bearing portion. The present disclosure further relates to a clamping seat assembly, a supporting frame and a wheeled moving device.

Inventors:
GUO ZHENGWEN (CN)
CHEN YINGZHONG (CN)
YUAN JIALIANG (CN)
HE ZIQIA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SG2023/050609
Publication Date:
March 14, 2024
Filing Date:
September 08, 202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JANI INT PTE LTD (SG)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2B7/06; A01K1/02; A47D13/02; B60N2/28; B62B7/14; B62B9/10; B62B9/14; B62B9/18; F16F9/54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19054652A12019-03-21
Foreign References:
CN109843643A2019-06-04
US20210127627A12021-05-06
CN113665660A2021-11-19
CN110775133A2020-02-11
CN103568891A2014-02-12
CN108045425A2018-05-18
US6899057B12005-05-31
US20190343068A12019-11-14
US20210380155A12021-12-09
Attorney, Agent or Firm:
CHANG, Jian Ming (SG)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 要求

1. 一种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部 , 其包括底部, 所述底部上形成一承载空间; 以及 支架装置 , 包括: 第一支架 , 结合于所述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周边; 以及 第二支架 , 连接所述第一支架, 并结合至所述承载部, 其 中,所述第二支架自所述承载部的周边的一侧经所述承载部的底部延伸至所述承载 部的周边的另一侧。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 第三支架 , 位于所述承载部的底部的一侧, 用于将所述载具固定到移动装置; 以及 固定组件, 连接所述承载部与所述第三支架, 其 中,所述底部的下表面构成所述承载部的底面,所述第三支架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 所述承载部的底面间隔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架为 U形结构件, 所述第 二支架具有两个竖直部以及横向部,所述两个竖直部大致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横 向部大致垂直连接所述固定组件。

4.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部为一箱体, 所述箱体还包 括与所述底部连接的周壁, 所述底部与所述周壁形成所述承载空间。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支架 , 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支架连接件 ,所述箱体的底部具有穿槽,所述穿槽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对应的位 置处, 所述支架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穿槽内, 并且抵接所述第二支架。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锁 固组合, 包括锁固件和配锁件, 其中所述配锁件设置于所述支架连接件, 所述锁固 件穿过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支架连接件而与所述配锁 件彼此锁固。

8.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导 引件,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且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对应的位置处,用以导引所述 第三支架与所述移动装置的卡合结构配合。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锁 固组合, 包括锁固件和配锁件, 其中所述配锁件设置于所述支架连接件, 所述锁固 件穿过所述导引件、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支架连接件 而与所述配锁件彼此锁固。

87

10.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第二连接支架 , 其连接所述箱体与所述第三支架。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支架连接件 ,所述箱体的底部具有穿槽,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且 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穿槽内,所述支架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内,并且抵接 所述第二连接支架。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锁 固组合, 包括锁固件和配锁件, 所述配锁件设置于所述支架连接件, 所述锁固件穿 过所述第三支架、 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与所述支架连接件而与所述配锁件彼此锁固。

13.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的底部具有凹槽, 所述支架 连接件部分容置在所述凹槽内且不凸出所述箱体的底部。

14. 根据权利要求 4-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 卡合件, 与所述移动装置上对应设置的卡合结构配合; 结构加强件,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卡合件,并位于所述卡合件沿纵轴方向的大致中 间位置。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架还包括: 另一结构加强件,沿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卡合件,并且设置在所述卡 合件的至少一侧。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件为环形结构件, 所述卡 合件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中心大致重合。

17.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另一结构加 强件, 其中, 所述两个另一结构加强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卡合件的两侧。

18.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加强件的中央部朝所述承 载部的底部弯折且用以抵接所述承载部的底部。

19. 根据权利要求 4-13 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的底部上设置 有 T型结构的箱带, 所述箱带具有纵段和横段, 其中, 所述横段构成所述箱带的第一端和第一端, 分别穿 过并固定于所述箱体的底部上对应的穿槽,所述纵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段,并且另一端 为自由端并构成所述箱带的第三端。

20. 根据权利要求 4-13 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还设置有防撞 装置, 所述防撞装置设置在所述箱体的至少一侧, 并且位于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内侧。

21. 根据权利要求 4-13 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的周壁上设置 有多个透气孔。

22. 根据权利要求 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部装设有垫子, 所述垫子包括支撑层、柔软层和包覆层, 其中所述支撑层与所述柔软层层叠设置, 并被封

88 装于所述包覆层中。

23. 一种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部 , 其具有底部, 所述底部上形成一承载空间, 并且所述底部的下表面构成所述 承载部的底面; 以及 支架装置 , 构造成支撑所述承载部, 并包括: 第三支架 ,所述第三支架位于所述承载部的底部一侧,用于将所述载具固定到移动装 置; 以及 固定组件,连接在所述承载部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 以使所述第三支架通过所述固定 组件与所述承载部的底面间隔设置。

24. 根据权利要求 23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部为一箱体 ,所述箱体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其中所述本体能拆卸地罩设 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所述箱体经 由所述底部支撑件安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

25. 根据权利要求 2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通过至少一连接组件能拆 卸地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26. 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连接组件包括彼此能拆 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而所述第二连接 件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27. 根据权利要求 2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由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 件构成,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彼此能拆卸地连接。

28. 根据权利要求 2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 彼此拆卸分离后, 所述第一支撑件和 /或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分别通过至少一连接结构由 展开状态变为收纳状态。

29. 根据权利要求 2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侧支撑件, 并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本体的其中两个侧面, 以及 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上支撑件, 并形成所述本体的顶面和另外两个侧面的至少一部分。

30. 根据权利要求 2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支撑件由第一片状件、 第二 片状件和第三片状件构成,所述第一片状件、第二片状件和第三片状件通过连接结构连接 并能够相对收折。

31. 根据权利要求 3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侧支撑件分 离后, 所述上支撑件能够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由展开状态变为收纳状态。

32. 根据权利要求 2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支撑件包括第一子支撑件和 第二子支撑件,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子支撑件彼此独立,且分别具有近似水平延 伸的底边缘和呈拱形的顶边缘,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件的底边缘分别能拆卸地 连接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对应边缘,并且其顶边缘分别能拆卸地连接在呈拱形的所述上支

89 撑件的两侧。

33. 根据权利要求 32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子支 撑件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彼此连接并能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在所述侧支撑件与所述上支撑件分离后,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子支撑件能够 相对彼此收折, 所述侧支撑件由展开状态变为收纳状态。

34. 根据权利要求 2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第一子支撑件、 第二子支撑件及连 接在所述第一子支撑件与第二子支撑件之间的连接片一体成型, 以构成所述侧支撑件,其 中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件的底边缘与所述连接片的底边缘沿周向连接为一体, 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件的顶边缘形成为拱形并经 由所述连接片的顶边缘而连 接为一体, 使得所述侧支撑件能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底部支撑件之间。

35. 根据权利要求 3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支撑件与所述上支撑件分 离后,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子支撑件能够相对彼此收折,所述侧支撑件由展开状 态变为收纳状态。

36. 根据权利要求 24-35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的底边缘设置 有向下延伸的延伸部, 用以插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中对应设置的插接凹槽内。

37. 一种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 形成一承载空间; 顶棚组件 , 设置于所述载具的箱体或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箱体的座布, 并且包括: 顶棚 ; 顶棚连接组件 ,所述顶棚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顶棚与所述箱体之间或所述顶棚与所述 座布之间, 用以使所述顶棚与所述箱体或所述座布彼此能分离地连接, 其 中, 所述顶棚连接组件包括: 顶棚框架,连接在所述顶棚的周边以用于支撑所述顶棚,并且能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箱 体的敞口的周边; 以及 释锁操作件 ,设置于所述顶棚框架或套设在所述箱体外侧的支架装置,并且能够被操 作以从锁定位置移动至释锁位置, 以使所述顶棚组件相对于所述箱体释锁。

38. 根据权利要求 3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还包括支架装置, 所述支架装置被构造成支撑所述箱体, 并包括第一支架, 其中, 所述第一支架围绕所述箱体的敞口设置; 以及 所述顶棚连接组件能拆除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

39. 根据权利要求 38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连接组件包括: 顶棚锁定装置 ,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顶棚框架上,用以与在所述载具上对应设置的 顶棚锁定部配合, 以使所述顶棚组件锁定于所述箱体上方, 其 中, 所述顶棚锁定装置包括: 锁定件 ,安装在所述顶棚框架上,通过相对于所述顶棚框架的运动与所述顶棚锁定部

90 接合或脱离接合, 从而使所述顶棚框架锁定或释锁于所述箱体。

40. 根据权利要求 3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锁定装置还包括所述释锁 操作件, 所述释锁操作件操作性地作用于所述锁定件, 其 中,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 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顶棚锁定部接合,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操作至所述释锁位置时, 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顶棚锁定部脱离接合。

41. 根据权利要求 4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件能 围绕一枢转点枢接于所述顶棚框架,且围绕不同于所述枢转点的另一枢 转点枢接于所述释锁操作件, 所述释锁操作件设置于所述顶棚框架,能相对于所述顶棚框架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 释锁位置之间移动, 并带动所述锁定件围绕所述枢转点相对于所述顶棚框架枢转。

42. 根据权利要求 4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件具有朝向所述顶棚锁定 部伸出的卡钩, 所述顶棚锁定部包括对应于所述卡钩设置的卡销,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卡钩与所述卡销卡合, 当所述释锁操作 件被操作为推动所述锁定件枢转而处于所述释锁位置时, 所述卡钩与所述卡销脱离卡合。

43. 根据权利要求 4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锁定装置还包括弹性复位件, 连接在所述释锁操作件与所述顶棚框架之间, 恒提供使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或恢复至所述锁定位置的力。

44. 根据权利要求 4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锁操作件设置于所述顶棚锁定部,能相对于所述顶棚锁定部在所述锁定位置与 所述释锁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锁定件连接于所述顶棚框架, 并从所述顶棚框架向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伸出; 所述顶棚锁定部与所述释锁操作件连接, 以能够随着所述释锁操作件的操作而移动, 从而与所述锁定件接合或脱离接合。

45. 根据权利要求 4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件设置为第一片状件, 以及所述顶棚锁定部包括第二片状件, 其中, 在所述 第二片状件与所述释锁操作件之间形成有用以容纳所述第一片状件的插置空间; 所述第一片状件和第二片状件的其 中之一开设有卡合孔,所述第一片状件和第二片状 件的其中之另一设有与所述卡合孔配合的卡合突起;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卡合孔与所述卡合突起卡合, 当所述释 锁操作件被操作为推动所述第二片状件远离所述第一片状件而处于所述释锁位置时,所述 卡合孔与所述卡合突起脱离卡合。

46. 根据权利要求 45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锁定装置还包括: 弹性复位件 , 连接在所述释锁操作件和所述第二片状件的其中之一与所述载具之间, 恒提供使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或恢复至所述锁定位置的力。

47. 根据权利要求 3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框架呈三段式收折结构。

91

48. 根据权利要求 4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框架包括第一枢转段、 第 二枢转段和两个锁定段,所述第一枢转段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枢接部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 两个锁定段的一端,所述第二枢转段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枢接部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两个 锁定段的另一端, 以及两个所述顶棚锁定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锁定段中, 以使所述两 个锁定段能够锁定于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

49. 根据权利要求 48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 中分别设置有档位齿,使得所述第一枢转段和所述第二枢转段能够各自相对于所述锁定段 处于不同的角度。

50. 根据权利要求 4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 中还分别设置有复位弹簧,恒将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朝向使所述顶棚展开的 方向偏压, 用以在展开所述顶棚的过程中提供助力。

51. 根据权利要求 3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棚与所述载具 的箱体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和配合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相对两侧,所 述配合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顶棚的对应两侧并与所述连接件接合, 以使所述顶棚保持闭合。

52. 一种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座组件包括: 座板 , 用于将物体放置于其上; 以及 锁定机构, 安装到所述座板, 用于对所述物体进行锁定和释锁; 其 中, 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至少一个释锁操作件 , 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板在锁定位置与释锁位置之间滑动; 以及 至少一个锁定件 , 能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板, 其 中,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 所述锁定件能锁定所述物体; 以及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操作而从所述锁定位置移动到所述释锁位置时,所述锁定件随着 所述释锁操作件的移动而移动, 以释锁所述物体。

53. 根据权利要求 52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锁定件包括第一 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通过联动装置连接,使得所述第 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随着所述释锁操作件沿相同方向或者相反方向同步移动,以释 锁所述物体。

54. 根据权利要求 53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 定件设置于所述座板的同一侧。

55. 根据权利要求 54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 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 二锁定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至少其中之一与所述座板之间设 置有弹性装置, 用以恒提供驱使所述释锁操作件趋向于处于所述锁定位置的力; 或者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反方 向移动,在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

92 第二锁定件之间设置弹性装置,用以恒提供驱使所述释锁操作件趋向于处于所述锁定位置 的力。

56. 根据权利要求 55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 第二锁定件沿相反方向移动, 所述联动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所述第二锁定件之 间,且所述联动装置的中心连接点的移动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的 移动方向。

57. 根据权利要求 56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第一杆、 第 二杆、 第三杆和第四杆, 所述第一杆、 所述第二杆、 所述第三杆和所述第四杆两两连接形 成四个连接点,所述四个连接点其中之一为固定连接点,所述固定连接点固定到所述座板, 通过所述四个连接点中与所述固定连接 点相对的所述中心连接点连接的杆分别连接到所 述第一锁定件与所述第二锁定件。

58. 根据权利要求 54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锁定件还包括第 三锁定件和第四锁定件, 所述第三锁定件和所述第四锁定件设置于所述座板的另一同侧, 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相应的设置。

59. 根据权利要求 53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 定件设置于所述座板的相对侧。

60. 根据权利要求 59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联动件, 所 述联动件为连杆。

61. 根据权利要求 60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 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 二锁定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至少其中之一与所述座板之间设 置有弹性装置, 以便使所述释锁操作件趋向于处于所述锁定位置。

62. 根据权利要求 60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反方 向移动,在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 第二锁定件至少其中之一与所述座板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以便使所述释锁操作件趋向于 处于所述锁定位置。

63. 根据权利要求 61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 第二锁定件沿相同方向移动,所述联动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所述第 二锁定件; 以及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反方 向移动,所述联动件的两端分别连 接于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所述第二锁定件。

64. 根据权利要求 59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联动件, 所 述联动件为牵引件; 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反方 向移动。

65. 根据权利要求 59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锁定件还包括第

93 三锁定件和第四锁定件,所述第三锁定件和第四锁定件也设置于所述座板的相对侧,分别 具有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相应的设置。

66. 根据权利要求 65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另一联动件, 用以联接所述第三锁定件与所述第四锁定件。

67. 根据权利要求 66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 锁定件沿相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 所述联动件和所述另一联动件相互交叉地设置。

68. 根据权利要求 67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件和所述另一联动件 在两者的交叉处连接。

69. 根据权利要求 68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所述锁 定位置时,所述联动件和所述另一联动件之间的夹角大于在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所述释锁 位置时两者之间的夹角。

70. 根据权利要求 65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 锁定件沿相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锁定件、所述第二锁定件、所述第三锁定件和 所述第四锁定件中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锁定件之间设置弹性装置,用以恒提供驱使所述释锁 操作件趋向于处于所述锁定位置的力。

71. 根据权利要求 52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构造成,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在所述锁定位置时,至少一部分从所述 座板上方突出, 并且所述释锁操作件上固定设置有驱动销, 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释锁操作件能滑动地连接,并且在靠近所述释锁操作件的一端设置 有斜孔,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操作时,所述驱动销能够随着所述释锁操作件的移动而相对于所 述斜孔滑动, 以带动所述锁定件从所述锁定位置移动至所述释锁位置。

72. 根据权利要求 52-71中任一项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座组件还包 括保持机构, 用于将所述释锁操作件保持在所述释锁位置。

73. 根据权利要求 72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机构包括: 触动按钮 , 设置在所述座板内, 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板沿竖直方向移动, 并能至少部分 地从所述座板上方突出; 卡扣部, 能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触动按钮的下方; 以及 复位件 ,设置在所述触动按钮与所述座板的下壳体之间,恒提供使所述触动按钮向上 突出所述座板的力, 其 中, 当所述物体放置在所述座板上并下压所述触动按钮,且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操作 时, 所述锁定件的保持钩钩住所述卡扣部, 以将所述释锁操作件保持在所述释锁位置。

74. 根据权利要求 73所述的卡座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机构还包括弹性件, 设置在所述触动按钮与所述卡扣部之间, 用于配合所述卡扣部相对于所述触动按钮的移 动, 以使所述保持钩与所述卡扣部卡合。

94

75.一种用于支撑座板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座板的纵向侧, 所述支撑架包括连接成三角形结构的纵向杆、 连接杆和减震杆, 其 中, 所述纵向杆设置在所述座板下方并与所述座板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杆 的第一端与所述纵向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并且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 述减震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减震杆 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纵向杆的第二端,所述减震杆具有弹性, 以向所述座 板提供缓冲支撑。

76. 根据权利要求 75所述的支撑架, 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支撑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 件和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一端分别枢转地连接于所述 连接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另一端以及所述连接杆的第一 端分别枢转地连接于车架的能彼此相对收折的不同位置处。

77. 根据权利要求 75所述的支撑架, 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支撑架分别设置在所述 座板的横向两侧, 两个所述支撑架的纵向杆之间连接有横杆; 和 /或 两个所述支撑架的连接杆之间连接有横杆。

78. 根据权利要求 75所述的支撑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杆包括限位指, 设置在 所述纵向杆的第一端处靠近所述连接杆的一侧,用于限制所述纵向杆相对于所述连接杆向 下枢转的角度。

79. 根据权利要求 75所述的支撑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杆包括限位凸块, 设置 在所述纵向杆的第一端, 用于限制所述纵向杆相对于所述连接杆的向上枢转。

80. 根据权利要求 75所述的支撑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还包括限位件, 所述 限位件的第一端能相对于所述纵向杆滑动地连接至所述纵向杆,并且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 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能枢转地连接。

81. 一种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式移动装置包括: 车架 ; 卡座组件, 安装于所述车架上; 以及 载具 , 能够通过所述卡座组件固定于座板上; 其 中, 所述卡座组件位于所述载具的底部, 所述卡座组件上至少具有多个卡合点位。

82. 根据权利要求 81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卡合点位沿所述 卡座组件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卡座组件上。

83. 根据权利要求 82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卡合点位为四个 卡合点位, 中心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卡座组件上。

84. 根据权利要求 81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 具有底部及连接所述底部的周壁; 以及 支架装置 , 包括: 第三支架 ,位于所述箱体的底部的一侧,并且包括与所述移动装置上对应设置的卡合 结构配合的卡合件, 以形成所述卡合点位; 以及 固定组件,与所述第三支架连接,并且包括设置在所述卡合件所围绕的平面内的至少 两个导引件。

85. 根据权利要求 84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为长尺寸载具, 所述多个卡合点位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导引件之间。

86. 根据权利要求 85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架还包括: 结构加强件,设置在所述固定组件之间,其中所述多个卡合点位位于所述导引件与所 述结构加强件之间。

87. 根据权利要求 84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为短尺寸载具, 所述多个卡合点位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导引件外侧。

88. 根据权利要求 81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座组件包括用于使所述载具锁定于所述座板上的锁定件,其中,所述锁定件的 一端设置有锁定部,所述座板上与所述锁定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开口,使得所述锁定 部能够从所述座板的开口伸出, 以形成所述卡合点位。

89. 根据权利要求 88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板具有前侧隆起 的上壳体结构,在所述隆起的上壳体结构上位于所述锁定部的 位置处设置凹陷部, 所述座板的开口设置在所述凹陷部中。

90. 根据权利要求 89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板 的隆起的上壳体结构还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位于所述凹陷部的上方且处于 与所述凹陷部的开口相对的一侧, 用以引导所述载具与所述卡座组件的锁定。

91. 根据权利要求 81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板具有 : 第一延伸部 , 并且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座板靠近所述车架的后轮的一端延伸; 和 / 或第二延伸部, 从所述座板靠近所述车架的前轮的一端延伸。

92. 根据权利要求 81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座组件包括: 支撑结构, 支撑所述卡座组件, 并且能枢转地连接在车架上, 所述卡座组件能够通过 所述支撑结构随着所述车架的收折而枢转。

93. 根据权利要求 92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包括与前轮连接的前支撑杆、与后轮连接的后支撑杆、以及与扶手连接的上 支撑杆,所述前支撑杆的一端、所述后支撑杆的一端以及所述上支撑杆的一端在一枢转部 处彼此枢转连接, 当收折所述车架时, 所述前支撑杆、所述后支撑杆和上支撑杆相互靠近, 所述支撑结 构带动所述卡座组件靠近所述后轮的一端朝向所述枢转部枢转。

94. 根据权利要求 93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联接件 , 所述第一联接件的一端在第一枢转点处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前支撑杆; 第二联接件 ,在第二枢转点处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联接件的另一端,并在第三枢 转点处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撑杆; 以及 连动件 ,所述连动件的一端在第四枢转点处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上支撑杆,并且所述 连动件的另一端在第五枢转点处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联接件,以便在所述车架收折时 带动所述第二联接件枢转,其中所述第五枢转点介于所述第二枢转点与所述第三枢转点之 间。

95. 根据权利要求 94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车架展开时, 所述 第一联接件和所述第二联接件水平地设置, 所述第一枢转点、所述第二枢转点、所述第三 枢转点和所述第五枢转点基本上在一直线上。 96. 根据权利要求 94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座组件被安装在所 述第二联接件上。

97.根据权利要求 94或 96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接件包括: 座板支撑件, 呈 U型结构, 用于支撑和固定所述卡座组件; 以及 辅助支撑件, 设置在所述座板支撑件的外侧, 与所述座板支撑件连接, 使得座板支撑 件能够与所述辅助支撑件同步运动, 其 中,所述第一联接件的另一端插置于所述座板支撑件与所述辅助支撑件之间,所述 连动件的另一端插置于所述座板支撑件与所述辅助支撑件之间。

97

Description:
载具、 卡座组件、 支撑架及轮式移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 明涉及一种载具及安装该载具的轮式移动装置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携带婴幼儿或 动物的载具、 一种安装有载具的轮式移动装置、 以及一种将载具安装于轮式移动装置的卡 座组件。 背景技术 当需要带婴幼儿或动物出行时, 用户可以使用手提式载具来承载并移动婴幼儿 或动 物。 为了方便且省力地移动手提式载具, 可以将载具安装在移动装置上, 以使其与移动装 置一起移动。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一种载具 。 所述载具包括承载部和支架装置。 所述承载部包括底部, 所述 底部上形成一承载空间。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 结合于所述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 所述承载部的周边; 以及第二支架, 连接所述第一支架, 并结合至所述承载部。 所述第二 支架自所述承载部的周边的一侧经所述承载部 的底部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周边的另一侧。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 第三支架, 位于所述承载部的底部的一侧, 用 于将所述载具固定到移动装置; 以及固定组件, 连接所述承载部与所述第三支架。 所述底 部的下表面构成所述承载部的底面,所述第三 支架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承载部的底面 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第二支架为 U形结构件,所述第二支架具有两个竖直部以 横向 部,所述两个竖直部大致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 架,所述横向部大致垂直连接所述固定组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承载部为一箱体, 所述箱体还包括与所述底部连接的周壁, 所述 底部与所述周壁形成所述承载空间。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支架, 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支 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支架连接件, 所述箱体的底部具有穿槽, 所述 穿槽位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对应的位置处, 所述支架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穿槽内, 并且抵接所述第二支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锁固组合, 包括锁固件和配锁件。 所述配锁件 设置于所述支架连接件。 所述锁固件穿过所述第三支架、 所述第一连接支架、 所述第二支 架与所述支架连接件而与所述配锁件彼此锁固 。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导引件, 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且位于与所述第一 连接支架对应的位置处, 用以导引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移动装置的卡合 结构配合。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锁固组合, 包括锁固件和配锁件。 所述配锁件 设置于所述支架连接件。所述锁固件穿过所述 导引件、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 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支架连接件而与所述配锁 件彼此锁固。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第二连接支架, 其连接所述箱体与所述第三支 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支架连接件, 所述箱体的底部具有穿槽。 所述 第二连接支架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且至少部分位 于所述穿槽内。所述支架连接件至少部分位 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内, 并且抵接所述第二连接支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锁固组合, 包括锁固件和配锁件, 所述配锁件 设置于所述支架连接件, 所述锁固件穿过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二连接 支架与所述支架连 接件而与所述配锁件彼此锁固。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支架连接件包含有凹陷部, 所述配锁件容置在所述凹陷部内且不 凸出所述支架连接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箱体的底部具有凹槽, 所述支架连接件部分容置在所述凹槽内且 不凸出所述箱体的底部。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 卡合件, 与所述移动装置上对应设置的卡合结构 配合; 结构加强件, 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卡合件, 并位于所述卡合件沿纵轴方向的大致 中间位置。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三支架还包括: 另一结构加强件, 沿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延伸 并连接所述卡合件, 并且设置在所述卡合件的至少一侧。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卡合件为环形结构件, 所述卡合件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中心 大致重合。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另一结构加强件。所述 两个另一结构加强件分 别设置在所述卡合件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结构加强件的中央部朝所述承载部的 底部弯折且用以抵接所述承 载部的底部。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箱体的底部上设置有 T型结构的箱带。所述箱带具有纵段和横段。 所述横段构成所述箱带的第一端和第一端,分 别穿过并固定于所述箱体的底部上对应的穿 槽, 所述纵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段, 并且另一端为自由端并构成所述箱带的第三端 。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箱体还设置有防撞装置, 所述防撞装置设置在所述箱体的至少一 侧, 并且位于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内侧。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箱体的周壁上设置有多个透气孔。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承载部装设有垫子, 所述垫子包括支撑层、 柔软层和包覆层, 其 中所述支撑层与所述柔软层层叠设置, 并被封装于所述包覆层中。 本公开涉及一种载具 。 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部, 其具有底部, 所述底部上形成一承载 空间, 并且所述底部的下表面构成所述承载部的底面 ; 以及支架装置, 构造成支撑所述承 载部。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三支架, 所述第三支架位于所述承载部的底部一侧, 用于将 所述载具固定到移动装置; 以及固定组件, 连接在所述承载部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 以使 所述第三支架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承载部 的底面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承载部为一箱体, 所述箱体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 其中所述本 体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所述箱 体经由所述底部支撑件安置在所述支架装置 上。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本体通过至少一连接组件能拆卸地连接于 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至少一连接组件包括彼此能拆卸连接的第 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 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而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本体由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构成,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 二支撑件彼此能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拉链彼 此连接。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彼此拆卸分 离后, 所述第一支撑件 和 /或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分别通过至少一连接 构由展开状态变为收纳状态。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侧支撑件, 并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本体的其中两个 侧面。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上支撑件,并形成所 述本体的顶面和另外两个侧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上支撑件由第一片状件、 第二片状件和第三片状件构成, 所述第 一片状件、 第二片状件和第三片状件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并 能够相对收折。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上支撑件通过连接结构形成为一体件。 在一实施例 中, 当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侧支撑件分离后, 所述上支撑件能够通过所述 连接结构由展开状态变为收纳状态。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侧支撑件包括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 件, 所述第一子支撑件 和所述第二子支撑件彼此独立, 且分别具有近似水平延伸的底边缘和呈拱形的 顶边缘, 所 述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件的底边缘 分别能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对应边 缘, 并且其顶边缘分别能拆卸地连接在呈拱形的所 述上支撑件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子支撑件通 过第一连接组件彼此连接并 能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在所述侧 支撑件与所述上支撑件分离后, 所述第一子 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子支撑件能够相对彼此收折 , 所述侧支撑件由展开状态变为收纳状态。 在一实施例 中, 第一子支撑件、第二子支撑件及连接在所述第 一子支撑件与第二子支 撑件之间的连接片一体成型, 以构成所述侧支撑件, 其中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 件的底边缘与所述连接片的底边缘沿周向连接 为一体,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件 的顶边缘形成为拱形并经由所述连接片的顶边 缘而连接为一体,使得所述侧支撑件能拆卸 地连接在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底部支撑件之间 。 在一实施例 中, 在所述侧支撑件与所述上支撑件分离后, 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所述第 二子支撑件能够相对彼此收折, 所述侧支撑件由展开状态变为收纳状态。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本体的任一侧面上设置有能打开和闭合的 窗布。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窗布为软性布料, 并且在所述窗布的上部设置有维持所述窗布打 开的保持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本体的顶面设置有提把。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本体的底边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延伸部, 用以插设于所述底部支 撑件中对应设置的插接凹槽内。 本公开涉及一种载具 。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形成一承载空间; 以及顶棚组件, 设置 于所述载具的箱体或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箱体的 座布。 所述顶棚组件包括: 顶棚; 以及顶棚 连接组件, 所述顶棚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顶棚与所述箱体 之间或所述顶棚与所述座布之 间, 用以使所述顶棚与所述箱体或所述座布彼此能 分离地连接。 所述顶棚连接组件包括: 顶棚框架, 连接在所述顶棚的周边以用于支撑所述顶棚, 并且能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箱体的 敞口的周边; 以及释锁操作件, 设置于所述顶棚框架或套设在所述箱体外侧的 支架装置, 并且能够被操作以从锁定位置移动至释锁位置 , 以使所述顶棚组件相对于所述箱体释锁。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箱体还包括支架装置, 所述支架装置被构造成支撑所述箱体, 并 包括第一支架, 其中, 所述第一支架围绕所述箱体的敞口设置。 所述顶棚连接组件能拆除 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顶棚连接组件包括: 顶棚锁定装置, 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顶棚 框架上, 用以与在所述载具上对应设置的顶棚锁定部配 合, 以使所述顶棚组件锁定于所述 箱体上方。 所述顶棚锁定装置包括: 锁定件, 安装在所述顶棚框架上, 通过相对于所述顶 棚框架的运动与所述顶棚锁定部接合或脱离接 合,从而使所述顶棚框架锁定或释锁于所述 箱体。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锁定件相对于所述顶棚框架的所述运动为 , 所述锁定件围绕顶棚 框架上的至少一个枢转点进行枢转, 以与所述顶棚锁定部接合或脱离接合。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顶棚锁定装置还包括所述释锁操作件, 所述释锁操作件操作性地 作用于所述锁定件。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 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顶棚锁定 部接合,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操作至所述释锁位置时, 所述锁定件与所述顶棚锁定部脱离 接合 °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锁定件能围绕一枢转点枢接于所述顶棚框 架, 且围绕不同于所述 枢转点的另一枢转点枢接于所述释锁操作件。 所述释锁操作件设置于所述顶棚框架, 能相 对于所述顶棚框架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释锁 位置之间移动,并带动所述锁定件围绕所述 枢转点相对于所述顶棚框架枢转。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锁定件具有朝向所述顶棚锁定部伸出的卡 钩, 所述顶棚锁定部包 括对应于所述卡钩设置的卡销。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 所述卡钩与所述 卡销卡合,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操作为推动所述锁定件枢 转而处于所述释锁位置时, 所述 卡钩与所述卡销脱离卡合。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顶棚锁定装置还包括弹性复位件, 连接在所述释锁操作件与所述 顶棚框架之间, 恒提供使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或恢复至所述锁 定位置的力。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释锁操作件设置于所述顶棚锁定部, 能相对于所述顶棚锁定部在 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释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 锁定件连接于所述顶棚框架, 并从所述顶棚 框架向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伸出。所述顶棚锁 定部与所述释锁操作件连接, 以能够随着所 述释锁操作件的操作而移动, 从而与所述锁定件接合或脱离接合。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锁定件设置为第一片状件,以及所述 顶棚锁定部包括第二片状件。 在所述第二片状件与所述释锁操作件之间形成 有用以容纳所述第一片状件的插置空间。所 述第一片状件和第二片状件的其中之一开设有 卡合孔,所述第一片状件和第二片状件的其 中之另一设有与所述卡合孔配合的卡合突起。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 所 述卡合孔与所述卡合突起卡合,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操作为推动所述第二片状 件远离所述 第一片状件而处于所述释锁位置时, 所述卡合孔与所述卡合突起脱离卡合。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顶棚锁定装置还包括: 弹性复位件, 连接在所述释锁操作件和所 述第二片状件的其中之一与所述载具之间,恒 提供使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或恢复至所述锁 定位置的力。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顶棚锁定部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顶棚框架包括至少一个枢转段和段位调整 结构, 所述段位调整结 构用以使所述至少一个枢转段相对于所述箱体 处于不同的角度。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顶棚框架呈三段式收折结构。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顶棚框架包括第一枢转段、 第二枢转段和两个锁定段, 所述第一 枢转段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枢接部能枢转地连 接于所述两个锁定段的一端,所述第二枢转 段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枢接部能枢转地连接于 所述两个锁定段的另一端, 以及两个所述顶 棚锁定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锁定段中, 以使所述两个锁定段能够锁定于所述载具的支 架装置。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中分别设置 有档位齿, 使得所述第 一枢转段和所述第二枢转段能够各自相对于所 述锁定段处于不同的角度。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中还分别设 置有复位弹簧, 恒将所 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朝向使所述顶 棚展开的方向偏压,用以在展开所述顶棚的 过程中提供助力。 在一实施例 中, 在所述顶棚与所述载具的箱体之间设置有连接 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 括连接件和配合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相对两侧, 所述配合连接件设置在 所述顶棚的对应两侧并与所述连接件接合, 以使所述顶棚保持闭合。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卡座组件。 所述卡座组件包括: 座板, 用于将物体放置于其上; 以 及锁定机构, 安装到所述座板, 用于对所述物体进行锁定和释锁。 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至 少一个释锁操作件, 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板在锁定位置与释锁位置之 间滑动; 以及至少一个 锁定件, 能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板。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 所述锁定件 能锁定所述物体。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操作而从所述锁定位置移 动到所述释锁位置时, 所 述锁定件随着所述释锁操作件的移动而移动, 以释锁所述物体。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至少一个锁定件包括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 定件。所述第一锁定件 和所述第二锁定件通过联动装置连接,使得所 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随着所述释 锁操作件沿相同方向或者相反方向同步移动, 以释锁所述物体。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设置于所述 座板的同一侧。 在一实施例 中,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 同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 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 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至少其中之一与 所述座板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用以恒提供驱 使所述释锁操作件趋向于处于所述锁定位置 的力。 在一实施例 中,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 反方向移动, 在所述第 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之间设置弹性装置 ,用以恒提供驱使所述释锁操作件趋向于处 于所述锁定位置的力。 在一实施例 中,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 反方向移动, 所述联动 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所述第二锁定件 之间,且所述联动装置的中心连接点的移动 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 的移动方向。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第一杆、 第二杆、 第三杆和第四杆。 所述第一杆、 第二杆、第三杆和第四杆两两连接形成四个连 接点, 所述四个连接点其中之一为固定连接 点, 所述固定连接点固定到所述座板, 通过所述四个连接点中与所述固定连接点相对 的所 述中心连接点连接的杆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锁 定件与所述第二锁定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至少一个锁定件还包括第三锁定件和第四 锁定件。所述第三锁定 件和所述第四锁定件设置于所述座板的另一同 侧,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 锁定件相应的设置。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设置于所述 座板的相对侧。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联动件, 所述联动件为连杆。 在一实施例 中,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 同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 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 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至少其中之一与 所述座板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 以便使所述释锁操作件趋向于处于所述锁定位 置。 在一实施例 中,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 反方向移动, 在所述第 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至少其中之一与所 述座板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 以便使所述释 锁操作件趋向于处于所述锁定位置。 在一实施例 中,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 同方向移动, 所述联动 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所 述第二锁定件。 在一实施例 中, 对应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 反方向移动, 所述联动 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所述第 二锁定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联动件, 所述联动件为牵引件。 所述第一锁定件和 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反方向移动。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至少一个锁定件还包括第三锁定件和第四 锁定件。所述第三锁定 件和第四锁定件也设置于所述座板的相对侧, 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 件相应的设置。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联动装置包括另一联动件, 用以联接所述第三锁定件与所述第四 锁定件。 在一实施例 中, 在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反方 向移动的情况下, 所述 联动件和所述另一联动件相互交叉地设置。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联动件和所述另一联动件在两者的交叉处 连接。 在一实施例 中,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锁定位置时, 所述联动件和所述另一联动件之 间的夹角大于在所述释锁操作件处于释锁位置 时两者之间的夹角。 在一实施例 中, 在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沿相反方 向移动的情况下, 所述 第一锁定件、第二锁定件、 第三锁定件和第四锁定件中位于同一侧的两个 锁定件之间设置 弹性装置, 用以恒提供驱使所述释锁操作件趋向于处于所 述锁定位置的力。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构造成, 当所述释锁操作件在所述锁定位置时, 至 少一部分从所述座板上方突出, 并且所述释锁操作件上固定设置有驱动销。所 述锁定件与 所述释锁操作件能滑动地连接, 并且在靠近所述释锁操作件的一端设置有斜孔 。 当所述释 锁操作件被操作时, 所述驱动销能够随着所述释锁操作件的移动而 相对于所述斜孔滑动, 以带动所述锁定件从锁定位置移动至释锁位置 。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卡座组件还包括保持机构, 用于将所述释锁操作件保持在所述释 锁位置。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保持机构包括: 触动按钮, 设置在所述座板内, 能够相对于所述 座板沿竖直方向移动, 并能至少部分地从所述座板上方突出; 卡扣部, 能移动地设置在所 述触动按钮的下方; 以及复位件, 设置在所述触动按钮与所述座板的下壳体之间 , 恒提供 使所述触动按钮向上突出所述座板的力。当所 述物体放置在所述座板上并下压所述触动按 钮, 且所述释锁操作件被操作时, 所述锁定件的保持钩钩住所述卡扣部, 以将所述释锁操 作件保持在所述释锁位置。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保持机构还包括弹性件,设置在所述 触动按钮与所述卡扣部之间, 用于配合所述卡扣部相对于所述触动按钮的移 动, 以使所述保持钩与所述卡扣部卡合。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用于支撑座板的支撑架, 设置在所述座板的纵向侧。所述支撑架包 括连接成三角形结构的纵向杆、 连接杆和减震杆。所述纵向杆设置在所述座板 下方并与所 述座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 纵向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并且所述连接杆 的第二端与所述减震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 述减震杆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纵向杆的第二 端, 所述减震杆具有弹性, 以向所述座板提供缓冲支撑。 在一实施例 中, 设置有两个支撑架。 两个支撑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座板的纵向两侧, 各 所述支撑架包括连接成三角形结构的纵向杆、 连接杆和减震杆。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减震杆是压缩弹簧、 液动杆、 或气动杆。 在一实施例 中, 各所述支撑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 部件, 所述第一连接部 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一端分别枢转地连接 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件 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另一端 以及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分别枢转地连接于车 架的能彼此 相对收折的不同位置处。 在一实施例 中, 两个所述支撑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座板的横向两 侧, 两个所述支撑架的 纵向杆之间连接有横杆; 和 /或两个所述支撑架的连接杆之间连接有横杆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纵向杆包括限位指, 设置在所述纵向杆的第一端处靠近所述连接 杆的一侧, 用于限制所述纵向杆相对于所述连接杆向下枢 转的角度。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纵向杆包括限位凸块, 设置在所述纵向杆的第一端, 用于限制所 述纵向杆相对于所述连接杆的向上枢转。在一 示例中, 所述限位凸块设置在所述纵向杆的 第一端处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支撑架还包括限位件, 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能相对于所述纵向杆 滑动地连接至所述纵 向杆, 并且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 端能枢转地连 接。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轮式移动装置 。 该轮式移动装置包括车架; 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的 卡座组件, 安装于所述车架上; 以及载具, 能够通过所述锁定机构固定于所述座板上, 所 述座板位于所述载具的底部。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轮式移动装置 。 所述轮式移动装置包括: 车架; 卡座组件, 安装于 所述车架上; 以及载具, 能够通过所述卡座组件固定于座板上。 所述卡座组件位于所述载 具的底部, 所述卡座组件上至少具有多个卡合点位。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多个卡合点位沿所述卡座组件的纵向 中心线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卡 座组件上。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多个卡合点位为四个卡合点位, 中心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卡座组件 上。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具有底部及连接所述底部的周壁; 以及支架装 置。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三支架, 位于所述箱体的底部的一侧, 并且包括与所述移动装 置上对应设置的卡合结构配合的卡合件, 以形成所述卡合点位; 以及固定组件, 与所述第 三支架连接, 并且包括设置在所述卡合件所围绕的平面内的 至少两个导引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为长尺寸载具, 所述多个卡合点位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导引件 之间。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三支架还包括: 结构加强件, 设置在所述固定组件之间, 其中 所述多个卡合点位位于所述导引件与所述结构 加强件之间。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为短尺寸载具, 所述多个卡合点位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导引件 外侧。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卡座组件包括用于使所述载具锁定于所述 座板上的锁定件。所述 锁定件的一端设置有锁定部, 所述座板上与所述锁定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 有开口, 使得 所述锁定部能够从所述座板的开口伸出, 以形成所述卡合点位。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座板具有前侧隆起的上壳体结构, 在所述隆起的上壳体结构上位 于所述锁定部的位置处设置凹陷部, 所述座板的开口设置在所述凹陷部中。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座板的隆起的上壳体结构还设置有斜面, 所述斜面位于所述凹陷 部的上方且处于与所述凹陷部的开口相对的一 侧,用以引导所述载具与所述卡座组件的锁 定。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座板具有: 第一延伸部, 并且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座板靠近所 述车架的后轮的一端延伸; 和 /或第二延伸部, 从所述座板靠近所述车架的前轮的一端延 伸。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卡座组件包括: 支撑结构, 支撑所述卡座组件, 并且能枢转地连 接在车架上, 所述卡座组件能够通过所述支撑结构随着所述 车架的收折而枢转。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车架包括与前轮连接的前支撑杆、 与后轮连接的后支撑杆、 以及 与扶手连接的上支撑杆, 所述前支撑杆的一端、所述后支撑杆的一端以 及所述上支撑杆的 一端在一枢转部处彼此枢转连接。 在一实施例 中, 当收折所述车架时, 所述前支撑杆、 所述后支撑杆和上支撑杆相互靠 近, 所述支撑结构带动所述卡座组件靠近所述后轮 的一端朝向所述枢转部枢转。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联接件, 所述第一联接件的一端在第一枢转 点处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前支撑杆; 第二联接件, 在第二枢转点处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 一联接件的另一端, 并在第三枢转点处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后支撑 杆; 以及连动件, 所述 连动件的一端在第四枢转点处能枢转地连接于 所述上支撑杆,并且所述连动件的另一端在 第五枢转点处能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联接件 , 以便在所述车架收折时带动所述第二联接 件枢转。 所述第五枢转点介于所述第二枢转点与所述第 三枢转点之间。 在一实施例 中, 当所述车架展开时, 所述第一联接件和所述第二联接件水平地设置 , 所述第一枢转点、所述第二枢转点、所述第三 枢转点和所述第五枢转点基本上在一直线上。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卡座组件被安装在所述第二联接件上。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二联接件包括: 座板支撑件, 呈 U型结构, 用于支撑和固定所 述卡座组件; 以及辅助支撑件, 设置在所述座板支撑件的外侧, 与所述座板支撑件连接, 使得座板支撑件能够与所述辅助支撑件同步运 动。所述第一联接件的另一端插置于所述座 板支撑件与所述辅助支撑件之间,所述连动件 的另一端插置于所述座板支撑件与所述辅助 支撑件之间。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二联接件为座板支撑件, 所述座板支撑件呈 U型结构, 用于固 定所述卡座组件。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连动件具有近似 S形结构,所述近似 S形结构依次具有第一区段、 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 当所述车架展开时, 所述第一区段大致与所述上支撑杆重叠。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二区段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区段, 所述第三区段大致垂直于所 述第二区段。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含于本文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的 理解, 并且被并入本说明书中, 构成本 说明书的一部分,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 并与下面的描述一起用于说明本公开的理 念。 图 1A至图 1D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 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中 图 1C和图 1D中移除了载具的箱体, 以显示载具的支架装置与锁定机构的连接; 图 2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 的车架; 图 3A至图 3C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 例的卡座组件; 图 4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 的支撑结构; 图 5A和图 5B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实 例的支撑结构; 图 6A至图 6C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 中安装有卡座组件的车 架; 图 7示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 施例中安装有支撑结构的车架; 图 8A和图 8B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 中安装有卡座组件的车 架, 其中车架处于收折过程中; 图 9A和图 9B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 中安装有卡座组件的车 架, 其中车架处于完全收折的状态; 图 10A和图 10B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 例的卡座组件, 其中图 10A中移除了座板的上壳体以示出锁定机构; 图 11A和图 11B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 例的锁定机构; 图 12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 的轮式移动装置, 其中移除了载 具的箱体, 以显示载具的支架装置与锁定机构的连接; 图 13A和图 13B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 例的锁定机构及放置在 其上的载具; 图 14A和图 14B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实 施例的卡座组件, 其中 图 14A中移除了座板的上壳体以示出锁定机构; 图 15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设置有 持机构的卡座组件, 其中移除了 座板的上壳体以示出保持机构; 图 16A示意性地示出沿图 15的线 F-F截取的保持机构的剖视图, 其中相应地示出座 板的剖面以示出保持机构与座板之间的结构关 系; 图 16B和图 16C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保持机 构的剖视图, 其中座板 上方放置有载具; 图 16D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保持机 构的剖视图; 图 17A至图 17D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轮式移 动装置; 图 18A至图 18D示意性地示出图 17A所示的轮式移动装置的卡座组件; 图 18E和图 18F示意性地示出图 18D所示的释锁操作件处于不同位置的局部放大 图; 图 19A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轮式移动装置的 立体示意图; 图 19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车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 19C示出图 19B所示的车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 20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卡座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 21示出图 20所示的卡座组件在移除座板之后的立体示意 ; 图 22示出图 19B所示的车架及安装在车架上的座板支撑件的 立体示意图; 图 23示出图 22所示的车架及座板支撑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 意图; 图 24示出本公开的车架及安装在车架上的卡座组 的立体示意图; 图 25示出图 24所示的车架及卡座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 图; 图 26示出图 19A所示的轮式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 27示出图 26所示的轮式移动装置在移除载具之后的前视 ; 图 28示出图 24所示的车架及卡座组件的侧视图; 图 29示出图 28所示的车架及卡座组件在处于收折过程中途 侧视图; 图 30示出图 28所示的车架及卡座组件在完全收折之后的侧 图; 图 31示出图 30所示的车架及卡座组件的前视图; 图 32A与图 32B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在不 同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图 32C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部 分元件爆炸示意图; 图 32D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安装 在底座时的示意图; 图 32E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安装 在底座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 32F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剖 面示意图; 图 32G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上 视图; 图 32H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部 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 321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另 一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 32J与图 32K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在不 同视角的束缚织带配置示 意图; 图 32L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在把 手处在收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 33A与图 33B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在不 同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图 33C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剖 面示意图; 图 33D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在把 手处在收合状态的上视图; 图 33E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部 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 34A至图 34C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三实施例的载具在不 同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图 35A与图 35B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四实施例的载具在不 同状态的外观示意图; 图 35C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四实施例的载具在去 除顶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 图; 图 36A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五实施例的载具的外 观示意图; 图 36B 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五实施例的载具在去除 顶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 图; 图 37A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六实施例的载具的外 观示意图; 图 37B 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六实施例的载具在去除 顶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 图; 图 38A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七实施例的载具的外 观示意图; 图 39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载具 前视示意图; 图 40示出图 39所示的载具去除顶棚与座布之后的结构示意 ; 图 41示出图 40所示的载具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 42示出图 41所示的载具处于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 顶棚组件与箱体分离的 状态; 图 43示出图 41所示的移除顶棚组件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 44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顶棚 架及其上设置的顶棚锁定装置的 结构示意图; 图 45示出图 44中 A部分处的顶棚锁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 46示出图 45所示的顶棚锁定装置处于另一状态的结构示 图; 图 4 7示出图 45所示的顶棚锁定装置与顶棚锁定部配合时的 构示意图。 图 48示出图 47所示的顶棚锁定装置与顶棚锁定部释锁时的 构示意图。 图 49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顶棚 架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 50示出图 49所示的顶棚框架处于收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 51A至图 51C示出顶棚框架的第一枢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 52示出安装有处于展开状态的顶棚框架的箱体 结构示意图; 图 53示出安装有处于收折状态的顶棚框架的箱体 结构示意图; 图 54A示出顶棚处于展开状态的载具的立体示意图 ; 图 54B示出顶棚处于收折状态的载具的立体示意图 ; 图 55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载具 立体示意图, 其中设置有把手和 置物袋; 图 56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另一实施例的载 的立体示意图; 图 57A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另一实施例的载 具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移除了释锁 操作件; 图 57B示出图 57A中 H部分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 57C示出沿图 57A中的线 G-G截取的剖视立体图; 图 58A和图 58B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另一实施例 的顶棚锁定部的立体示 意图; 图 59A示出沿图 56中的线 F-F截取的顶棚锁定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其中顶棚锁定装 置处于锁定状态; 图 59B示出处于释锁状态的顶棚锁定装置的剖视立 体图; 图 59C示出处于拆卸状态的顶棚锁定装置的剖视立 体图; 图 60 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另一实施例的顶棚 框架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 图; 图 61示出图 60所示的顶棚框架处于收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 62A至图 63D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具有不同尺寸的载具 的结构示意图; 图 64A至图 64D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又一实施例的载 具的示意图; 图 65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再一实施例的载 的立体示意图; 图 66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又再一实施例的 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 67A和图 67B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顶棚 与其连接的座布的示意 图; 图 68A至图 68D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支架 装置和箱体及两者组合 的立体示意图; 图 68E示出适用于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载 具的支架装置与车架结合的俯视 示意图; 图 69A至图 69C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另一实施例的支 架装置和箱体及两者组 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 69D示出适用于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另一实施例的 载具的支架装置与车架结合的俯 视示意图; 图 70A至图 70G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一实施例的载具及 其支架装置; 图 71A和图 71D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一实施例的载具; 图 72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一实施例的载具 立体图; 图 73示出图 72所示的载具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其中载具的箱体与支架组件分离; 图 74示出图 72所示的载具的箱体的本体的立体图; 图 75示出图 74所示的本体的侧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 76示出图 74所示的本体的上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 77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另一实施例的载 的侧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 78示出与图 77所示的侧支撑件配合的上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 79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又一实施例的载 的本体的立体图; 图 80示出图 79所示的载具的底部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 80A至图 80C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再一实施例的载 具的本体的立体图; 图 80D至图 80F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又再一实施例的 载具的本体的立体图; 图 81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一实施例的载具 仰视立体图; 图 82示出与图 81所示的载具配合的固定座组件的立体图; 图 83A示出载具通过固定座组件安装至车辆的立体 图; 图 83B示出载具通过固定带组件固定至车辆的立体 图; 图 84示出图 83A所示的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图 85示出与图 81所示的载具配合的轮式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 86示出载具安装至轮式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 87A至图 87C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的一实施例的载具在 不同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o 图 88A至图 88C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载具的立体图。 图 89A和图 89B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载具的立体图。 图 90A和图 90B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载具的立体图 。 图 91A至图 91C示出图 90B所示的垫子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轮 式移动装置 11、 11A 车架 110、 110A 前支撑杆 1110、 1110A 后 支撑杆 1120、 1120 A 上支撑杆 1130、 1130A 枢 转部 1131 扶 手 1140 轮 组 1150 前轮 1150a 后 轮 1150b 卡座组件 120、 120\ 120 A 座 板 1210、 1210\ 1210A 提把 1211、 121 T 第一延伸部 1211A 第二延伸部 1212A 凹陷部 1212、 1212' 斜面 1213 滑道 1214' 缺口 1215' 锁定机构 1220、 1220\ 1220 A 释锁操作件 1221、 1221\ 1221A 驱动销 12211A 锁定件 1222、 1222\ 1222 A 斜孔 1222 Ab 前锁定件 1222K 1222V 第一部分 12221A 锁定部 12221a、 1222 Ta、 1222Aa 保持钩 1222Tb 后锁定件 12222、 12222' 第二部分 12222 A 联动组件 12231、 1223 T 牵引件 12232 连杆 12232' 弹性装置 1224 滑动件 1225 止动件 1226' 支撑结构 1240、 1240\ 1240 A 支撑架 1241、 1241'、 1241A 纵向杆 12411、 12411'、 12411A 第一端 12411a 弟一缅 12411b 限位指 12411c、 1241 Tc 限位凸块 12411d、 124i rd 销 1241 Te 连接杆 12412、 12412' 第一支杆 12412A 第一端 12412a 弟一缅 12412b、 12412'b 减震杆 12413、 12413' 第二支杆 12413A 第一端 12413a 弟一缅 12413b 限位件 12414' 第一端 12414 5 a 弟一缅 12414'b 限位槽 12414'c 第一连接杆 1242、 1242 A 第二连接杆 1243 第一连接部件 1244、 1244 A 第二连接部件 1245、 1245A 保持机构 1250 触动按钮 1251 卡扣部 1252 弹性件 1253 滑轨 1254 复位件 1255 载具 130 支架装置 1310 第一支架 1311 第二支架 1312 第三支架 1313 卡合件 13131 第一结构加强件 13132 导引件 13132a 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 导引件 13133a 把手 1330 箱体 1340 第一枢转点 Al l 第二枢转点 A12 第三枢转点 A13 第四枢转点 A14 第五枢转点 A15 载具 /卡座组件的纵向方向 Dl l、 D15 载具 /卡座组件的横向方向 D12 、 D16 竖直方向 D13 载具的纵向中心线 C11 卡座组件的纵向中心线 C12 载具的横向中心线 C13 卡座组件的横向中心线 C14 座板的纵向中心线 C15 固定连接点 P1 中心连接点 P2 轮式移动装置 21 车架 2100 前支撑杆 2110 后支撑杆 2120 上支撑杆 2130 第一枢转部 A2 第一联接件 2140 辅助支撑件 2150 连动件 2160 第一区段 2161 第二区段 2162 第三区段 2163 扶手 2170 第二枢转部 B2 前轮 2181 后轮 2182 卡座组件 2200 座板 2210 第一延伸部 2211 第二延伸部 2212 锁定机构 2220 座板支撑件 2230 载具 2300 箱体 2310 支架装置 2320 第一枢转点 021 第二枢转点 022 第三枢转点 023 第四枢转点 024 第五枢转点 025 卡座组件的纵向中心线 M2 载具 3100、 3200、 3300、 3400、 3500、 3600、 3700 箱体 3110、 3210、 3310、 3410、 3510、 3610 底部 3111、 3211、 3311 穿槽 31111 凹槽 31112 底部开口 31113、 32113 周壁 3112 容置空间 3113、 3213 容置结构 3114 环形凹槽 31141

U 形凹槽 31142 第一定位槽 3515 第二定位槽 3616 支架装置 3120、 3220、 3320、 3420 第一支架 3121、 3521、 3621 第二支架 3122、 3622 竖直部 3122K 36221 横向部 31222 第三支架 3123、 3423 卡合件 3123K 32231 第一结构加强件 31232、 31233、 32232、 32233、 33232、 33233 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 32234、 33234 固定组件 3124 第一连接支架 31241 导引件 31242A、 31242B、 31242C、 31242D 支架连接件 31243、 32243 凹陷部 312431 锁固组合 31244、 32244 配锁件 312441 锁固件 312442 第二连接支架 31245、 32245 第一定位支架 3125 第一架体 31251 第一支架开口 31252 凸伸结构 31253 第二定位支架 3126 第二架体 31261 第二支架开口 31262 束缚织带 3130、 3230 限位段 3131、 3231 调整段 3132 调整器 3140 把手 3150、 3450 定位支架 3225 架体 32251 支架开口 32252 凸伸结构 32253 卡扣件 3233 顶棚 3460 第一棚部 3461 第二棚部 3462 棚部连接组件 3463 顶棚连接组件 3470 座布 3480、 3580、 3680

3590 带体 3591 第二背带连接件 3592 第一背带连接件 35 AO 固定绳 36B0、 37B0 绳体 36B1、 37B1 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36B2 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36C0 卡钩 37B3 底座 3B0 卡合结构 3B1 卡合部 3B11 支撑脚 3B2 固定装置 3B3 纵轴方向 D31 横轴方向 D32 箱体的侧壁厚度 Tl、 T2 裁具 4100、 4200、 4300、 4300a、 4400、 4500、 4600、

4700、 4800、 4900、 41000、 41100、 41200 箱体 4110、 4210、 4310、 4310a、 4410、 4510、 4610、

4710、 4810、 4910、 41010 底部 4111、 4811、 4911、 41011 穿槽 48111、 41011 K 411111 预留孔 410112 周壁 4112、 4812、 41012 容置空间 4113、 41013 公连接件 4114 箱带 41014、 41114 第一端 41014a 弟一缅 41014b 弟二缅 41014c 纵段 410141 横段 410142 防撞装置 41015 透气孔 41016、 41116 支架装置 4120、 4220、 4320、 4320a、 4420、 4820、 4920、

41020 第一支架 4121、 4221、 4321、 4321a、 4421、 4821、 41021 第二支架 4122、 4322、 4422、 4822、 4922、 41022 第三支架 4123、 4323、 4423、 4823、 4923、 41023 卡合件 48231、 49231、 410231 连接杆 48232 结构加强件 43233、 48233、 410233 连接支架 49234、 410234 顶棚锁定部 4124、 4224、 4324、 4324a、 4424 卡销 41241 第二片状件 42241 卡合突起 42241a 固定组件 4825、 4925、 41025 导引件 48251、 49251、 410251 支架连接件 48252、 410252 配锁件 48253a 锁固组合 410253 锁固件 48253b 箱带卡合部 410254 螺钉 410255 顶棚组件 4130、 4230、 4330、 4330a、 4430 顶棚框架 4131、 4231、 4331、 4331a、 4431 第一枢转段 41311、 42311、 42311a、 44311 第二枢转段 41312、 42312、 42312a、 44312 第一枢接部 41313、 42313 第一档位齿 41313a 第二档位齿 41313b 复位弹簧 41313c 第二枢接部 41314、 42314 锁定段 41315、 42315、 44315 锁定导引件 41316 中心线 M41 顶棚锁定装置 4132、 4232、 4332、 4332a、 4432 释锁操作件 41321、 42321 锁定件 41322、 42322 卡合孔 42322a 弹性复位件 41323、 42323 枢转点 041 另一枢转点 042 顶棚 4133、 4433、 4633、 4733 第一棚部 46331、 47331 第二棚部 46332、 47332 棚部连接组件 46333、 47333 顶棚连接组件 46334、 47334 母连接件 41335 固定带 46335、 47335 固定端 46335a 可拆卸端 46335b 提带 47336

4540 带体 4541 背带连接部 4542 连接件 4514 座布 4150、 4650、 4750、 4850 柔性把手 4151 置物袋 4152 把手 4160、 4360、 4360a、 41260 夹扣 41261 带体 41270 第一紧固件 4436 第二紧固件 4437 纵轴方向 D41 横轴方向 D42 车架 4800\ 4900' 座板 4810\ 4910' 载具 5100、 5500、 5600 箱体 5110、 5510、 5610 本体 5111、 5111B、 5511、 5611 侧支撑件 51111、 51111A、 51111B、 56111 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 51111Aa 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 51111Ab 连接片 51111AC 底边缘 51111m 顶边缘 51111n 上支撑件 51112、 51112A、 51112B、 56112 片状件 51112a、 51112b、 51112c、 56112a、 56112b、 56112c 连接结构 51112f 延伸部 51113B、 51114B 窗布 51111d、 51112d 保持件 51112e 提把 51115 第一连接件 51116、 55116 第二连接件 51117、 55117 第三连接件 51118a、 51118b 第四连接件 51119a、 51119b 底部支撑件 5112、 5112B、 5512、 5612 底部 5112Ba 周壁 5112Bb 插接凹槽 51121B 连接部 51122 支架组件 5120 卡合件 5121 第一连接支架 5122 第二连接支架 5123 结构加强件 5124 固定座组件 (亦可称为底座) 5200 卡合部 5210 连接装置 5220 固定带组件 5300 弟一市 5310 弟一币 5320 连接装置 5330 连接装置 5340 调整器 5350 轮式移动装置 5400 车架 5410 枢转点 5410a 前支撑杆 5411 后支撑杆 5412 上支撑杆 5413 支撑架 5414 第一连接部件 5415 第二连接部件 5416 座板 5420 释锁操作件 5421 锁定件 5422 折叠部 FL1、 FL2、 FL3 纵轴方向 D51 横轴方向 D52 载具 6100 承载部 6110 承载面 6110A 底面 6111 支架装置 6120 第一支架 6121 第二支架 6122 第三支架 6123 限位部 6123A 限位部 6123B 第一固定组件 6124 第二固定组件 6125 束缚装置 6130 固定扣带 6131 扣具 6131A 固定扣带 6132 扣具 6132A 调整器 6133 调整器 6134 纵向方向 D61 横向方向 D62 载具 700、 800、 900 座布 701 缝隙 7011 箱体 710、 810、 910 内底面 811、 911 连接组件 712 支架装置 720 第三支架 723 顶棚锁定部 730 凸肋结构 731 箱带 740 垫子 850、 950 支撑层 951 柔软层 952 包覆层 953 透气孔 9521 包边 9522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 中, 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尽管本公开易于进行各种修 改和替代形式, 但是其具体实施例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 。 然而, 本公开不应被解释 为限于本文阐明的实施例, 相反, 本公开将覆盖落入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 有修改方 案、 等同方案和替代方案。 下面将参照 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 当需要带婴幼儿或动物出行时, 用户可以使用手提式载具来承载并移动婴幼儿 或动 物。 为了方便且省力地移动手提式载具, 可以将载具安装在移动装置上, 以使其与移动装 置一起移动。 在本公开 的第一方面中, 提供了一种具有锁定功能的轮式移动装置 H o 参照 图 1A和图 1B,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 实施例的轮式移动装 置 11。 其中, 图 1A为本实施例的轮式移动装置 11的立体图, 图 1B为轮式移动装置 11 的俯视立体图。 如 图 1A所示,本实施例的轮式移动装置 11包括车架 110、卡座组件 120和载具 130o 车架 110具有类似于手推车的结构, 其具体结构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卡座组件 120安装 于车架 110 ±, 可与待锁定物体 (也可称为 “待卡合物体” , 下文中统一称为 “物体” ) 进行锁定和释锁, 以使物体稳固地置于其上,从而提高物体在移 动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 通过对卡座组件 120的操作, 用户能够方便地将物体安装至车架 110上, 或从其上拆卸下 来。 在本实施例 中, 如图 1A所示, 所述物体可以是载具 130, 载具 130具有箱型结构, 用于承载婴幼儿或动物 (如宠物等) , 并且能够通过卡座组件 120安装于车架 110。 结合 图 1B所示, 载具 130包括把手 1330和箱体 1340, 其中, 把手 1330用于提起载 具 130, 以及箱体 1340用于承载婴幼儿或动物。 当载具 130被安装在卡座组件 120上时, 载具 130的纵向中心线 C11与卡座组件 120的纵向中心线 C12大体上处于同一垂直面上, 即, 载具 130大体上相对于卡座组件 120的纵向中心线 C12对称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 “纵向中心线”是指与载具 130上与把手 1330末端连接处的连接线垂直的中心线, 而图 1B 中 “D11 ”所示的方向 (即, 纵向方向 D11) 即为平行于所述纵向中心线 C11与 C12 的纵向延伸方向。 在一实施例 中, 如图 1B所示, 载具 130的横向中心线 C13与卡座组件 120的横向中 心线 C14大体上处于同一垂直面上。此时,载具 130大体上相对于卡座组件 120居中放置。 需要说明的是, “横向中心线”是指与把手 1330两个末端的连接线平行的中心线, 而图 1B 中 “D12”所示的方向 (即, 横向方向 D12) 即为平行于横向中心线 C13与 C14的横 向延伸方向。 在一示例中, 把手 1330的两个末端的连接线与载具 130的横向中心线 C13 平行并位于同一垂直面上, 以便用户在通过把手 1330手提该载具 130时能够使其保持平 衡。 参照 图 1C和图 1D, 图 1C为移除载具 130的箱体之后的轮式移动装置 11的立体图, 以及图 1D为移除箱体之后的轮式移动装置 11的俯视立体图。 如 图 1C和图 1D所示,载具 130还包括支架装置 1310,支架装置 1310包括第一支架 1311、第二支架 1312和第三支架 1313 o当载具 130被安装在卡座组件 120上时,载具 130 的支架装置 1310(例如第三支架 1313) 与卡座组件 120卡合, 以使载具 130能够通过卡 座组件 120而被稳固地安装在车架 110上。在支架装置 1310中, 第一支架 1311呈大致矩 形结构,其大体上水平地设置在支架装置 1310的上端并被构造为支架装置 1310的上框架, 并且用于连接把手 1330; 第三支架 1313大体上水平地设置在支架装置 1310的下端, 用 于与卡座组件 120卡合(如图 1C中的局部放大图所示); 以及第二支架 1312连接在第一 支架 1311与第三支架 1313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 第二支架 1312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 U 型结构并形成支架装置 1310的侧框架和底部框架, 用以接触并支撑载具 130的箱体的侧 面和底面 (为了清楚描述支架装置 1310, 图 1C中未示出箱体) 。 亦即, 结合图 1B和图 1C可 以看出, 第二支架 1312自箱体 1340(即承载部) 的周边的一侧经箱体 1340的底面 延伸至箱体 1340的周边的另一侧。 在一实施例 中, 结合图 1C和图 1D所示, 第三支架 1313包括卡合件 1313 K 两个第 一结构加强件 13132和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 o 卡合件 13131呈环形结构件 (例如大致矩 形的环形结构) 。 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13132分别与卡合件 13132连接(例如两端分别连 接于卡合件 13131 的环形结构件的两个相对的长边) , 并且彼此分离设置且大致沿载具 130的横向方向 D12延伸。 在一示例中, 如图 1C所示, 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13132分别 设置于第二支架 1312的下端(例如第二支架 1312的 U型结构的下侧) , 并与第二支架 1312固定连接, 以起到支撑与固定的作用。 例如, 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13132可相对于 载具 130的横向中心线 C13对称设置。 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大致垂直地连接于卡合件 13131的环形结构件的两个相对边(例如矩形结 的两个长边) 之间, 以便加强第三支架 1313的整体结构的耐冲击性。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 131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结构 加强件 13133 o 可选地, 如图 1D所示, 第三支架 1313包括相对于载具 130的横向中心线 C13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 , 提供定位导引作用, 以帮助载具 130锁定在 大致居中的位置, 从而提高载具 130安装在轮式移动装置 11时的稳定性。 通过至少一个 第三结构加强件 13133的设置, 进一步加强了第三支架 1313整体结构的耐冲击性。 在一 示例中, 如图 1C和图 1D所示, 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与第一结构加强件 13132间隔设 置。 在一示例 中,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可以被构造为与卡合件 13131连接的单 独的部件。 在一替代示例中, 至少一个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 也可以被构造为与卡合件 13131一体成型。 在一示例 中, 第一结构加强件 13132与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各自的两个末端, 各末 端的两侧可进一步设置多个导引件 13132a、 13133a, 以进一步限定载具 130于卡座组件 120上卡合的位置,并降低载具 130安装于卡座组件 120上时沿纵向方向 D11的移动幅度。 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 ,如图 1D所示(其中用局部放大图的形式示出了一处 合点位), 载具 130被安装在卡座组件 120上时, 具有多处卡合点位, 例如 4处卡合点位。这 4处卡 合点位大体上相对于载具 130的纵向中心线 C11 (以及卡座组件 120的纵向中心线 C12) 呈对称分布, 并且相对于载具 130的横向中心线 C13 (以及卡座组件 120的横向中心线 C14) 呈对称分布。 例如, 这 4处卡合点位呈中心对称地设置在卡座组件 120 ±o 在一实 施例中, 多个卡合点位位于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13132(结合图 1C所示, 图 1D中的第一 结构加强件被第二支架 1312遮挡) 之间, 以及更进一步地, 位于第一结构加强件 13132 与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之间。 例如, 在设置有两个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的实施例中, 两个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可以设置在结构加强件 13132之间,并且两个多个卡合点位均 位于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13132与其相邻的第二结构加强件 13133之间。 由此,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将载具 130的底部中心大致对称地定位在卡座组件 120 ±, 使得载具 130能够被稳定地安装在卡座组件 120和车架 110上,并且结合卡合组件 120的 上述多个卡合点位的分布, 用户能够容易地将载具 130对称地放置在车架 110 ±, 并且可 选地, 还可以容易地将载具 130居中地放置, 从而提高了轮式移动装置 11的整体稳定性, 使得移动装置在行驶的过程中保持平衡, 同时还提供了较佳的抗冲击性和安全性。在另 一 实施例中, 依据实际应用需求, 载具 130也可以不居中地放置在卡座组件 120 ±, 本公开 不限制载具 130相对于卡座组件 120的多种可能卡合的位置。 参照 图 2,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 施例的车架 110o 如 图 2所示,本实施例的车架 110包括前支撑杆 1110、后支撑杆 1120、上支撑杆 1130、 扶手 1140以及轮组 1150。轮组 1150包括前轮 1150a和后轮 1150b,分别与前支撑杆 1110 和后支撑杆 1120连接。 在一实施例 中,前支撑杆 1110可以具有 U形结构,后支撑杆 1120可以由两个平行的 杆件通过一横杆固定连接而形成,并且前支撑 杆 1110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杆 1120的两个 杆件的一端枢转地连接。 前支撑杆 1110的下侧 (即, U型结构的下侧) 连接有至少一个 前轮 1150a, 以及后支撑杆 1120的两个杆件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对应的后 1150b。如图 2所 示, 在本实施例中, 设置有两个前轮 1150a, 这两个前轮 1150a中心对称且能枢转地 设置在前支撑杆 1110的下侧。 作为一个示例, 两个前轮 1150a均为万向轮, 而两个后轮 1150b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后支撑杆 1120的两个杆件并能够沿车架 110的前后方向转动。 虽然上 面已经列举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 但本公开不限于上述部件的结构及数 量。 例如, 在其他实施例中, 后支撑杆 1120可以具有 U形结构并连接两个后轮 1150b。 可选地, 前支撑杆 1110还可以具有 V形或 I形结构, 或者仅设置一个前轮 1150a。 另外, 前轮 1150a可以是单向轮, 或者后轮 1150b可以是万向轮。 在本实施例 中, 两个前轮 1150a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后轮 1150b之间的距离, 以便提 高车架 110的稳定性并使其便于转向。 参照 图 3A至图 3C,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卡 座组件 120o具体地, 图 3A为卡座组件 120的立体图, 图 3B为卡座组件 120的侧视图, 以及图 3C为沿图 3A 中的线 B-B截取的剖视图。 如 图 3A所示, 卡座组件 120包括座板 1210、锁定机构和支撑结构 1240o其中, 座板 1210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由于锁定机构设置 座板 1210内,因此在图 3A中被座板 1210 的上壳体遮挡, 其具体结构将在下文对图 10A和图 10B的描述中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一实施例 中, 支撑结构 1240可以包括两个支撑架 1241 , 两个支撑架 1241 分别设置在座板 1210的横向两侧 (由于座板 1210的遮挡, 图 3A中仅示出一个支撑架 1241) o 例如, 两个支撑架 1241相对于座板 1210的纵向中心线 C15对称地设置在座板 1210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 纵向中心线 C15沿如图 3A所示的纵向方向 D11延伸。 进一步参照 图 3B和图 3C, 每个支撑架 1241包括连接成三角形结构的纵向杆 12411、 连接杆 12412和减震杆 12413 o 其中, 纵向杆 12411设置在座板 1210下方并与座板 1210 (例如, 其下壳体) 固定连接; 连接杆 12412的第一端 12412a与纵向杆 12411的第一端 12411a能在一定范围内枢转地连接(如图 3C所示) , 连接杆 12412的第二端 12412b与 减震杆 12413的第一端 12413a固定连接, 以及减震杆 12413的第二端 12413b固定连接至 纵向杆 12411的第二端 12411b, 例如, 设置在座板 1210沿其纵向方向 D11的中后段。在 一实施例中, 减震杆 12413具有弹性, 以向座板 1210提供缓冲支撑。例如, 减震杆 12413 是压缩弹簧、 液动杆、 气动杆或其他弹性结构。 通过支撑架 1241的三角结构,能够使卡座组件 120被稳定地设置在车架(图 3A至图 3C 中未示出, 具体设置方式将在下文中对图 5A至图 5B的描述中进行说明) 上, 并且通 过设置减震杆 12413 , 使得当车架受到颠簸时能够为安装在座板 1210上的物体进行一定 程度的缓冲。 在本实施例 中, 减震杆 12413的上端设置在纵向杆 12411的第二端 12411b (对应于 座板 1210的中后段) 的位置, 具有较佳的避震行程, 从而达到较佳的避震效果。 然而, 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另一实施例中, 通过调整纵向杆 12411的长度, 以调整减震杆 12413 与纵向杆 12411相对于座板 1210的连接位置, 可以调节支撑架 1241的缓冲能力, 例如设 置在相对于座板 1210的中央位置或最末端等。 在又一实施例中, 还可以通过在一预设范 围内调整连接杆 12412的长度、 设定连接杆 12412与纵向杆 12411之间的夹角、 连接杆 12412与减震杆 12413之间的夹角、和 /或减震杆 12413与纵向杆 12411之间的夹角, 来调 节支撑架 1241的缓冲能力。 甚至, 还可以调整减震杆 12413的弹性系数, 例如, 压缩弹 簧的弹簧节距、 直径和材料、 气动或液动杆的压力力度等, 以达到更佳的避震效果。 此外 , 结合图 3B和图 3C所示, 纵向杆 12411还包括限位指 12411c, 设置在纵向杆 12411的第一端 12411a处靠近连接杆 12412的一侧,用于限制纵向杆 12411相对于连接杆 12412向下枢转的角度。 当在颠簸路面上行进时, 减震杆 12413为提供缓冲作用而发生形 变 (例如缩短或弯曲) , 使得纵向杆 12411相对于连接杆 12412向下枢转。 当设置在纵向 杆 12411下方的限位指 12411c抵靠连接杆 12412时,纵向杆 12411不会继续向下枢转(即, 纵向杆 12411与连接杆 12412之间的角度不会再继续变小), 从而避免纵向杆 12411相对 于水平面的倾角过大, 并由此避免座板 1210及其上设置的物体倾斜幅度太大, 进一步提 高了安全性和行驶稳定性。 如 图 3C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 纵向杆 12411还可以包括限位凸块 1241 Id, 设置在纵 向杆 12411的第一端 12411a处与限位指 1241 lc相对的一侧, 且限位凸块 12411d位于纵 向杆 12411与座板 1210的上壳体之间, 用于限制纵向杆 12411相对于连接杆 12412的向 上枢转。 例如, 如上所述, 当在颠簸路面上行进时, 纵向杆 12411会随着减震杆 12413的 形变或恢复形变而相对于连接杆 12412向下或向上枢转, 其中, 当减震杆 12413恢复形变 时, 会向纵向杆 12411施加使其向上枢转的力, 限位凸块 12411d防止纵向杆 12411连同 其上的座板 1210向上枢转过大的角度而导致纵向杆 12411与连接杆 12412之间的连接处 断裂。 此外, 在座板 1210与车架 (图中未示出) 被整体收折之后 (具体收折过程请参照 下文对图 7至图 8B的描述) , 用户可以通过提拉座板 1210沿纵向方向 D11的两端来举 起整个车架结构, 此时限位凸块 12411d也可以防止由于施加在座板 1210尾端(即, 如图 3C所示 的右端)的力较大而导致的座板 1210外翻,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使用安全性和结 构稳定性。 结合参照 图 4,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 施例的支撑结构 1240。 在一实施例 中, 支撑结构 1240还包括横杆或呈 U型的第一连接杆 1242, 连接在两个 支撑架 1241的纵向杆 12411之间, 以使两者固定连接。 例如, 如图 4所示, 第一连接杆 1242将两个支撑架 1241的纵向杆 12411的第二端 12411b连接在一起。 可选地, 两个支 撑架 1241的纵向杆 12411的第二端 12411b分别套设于第一连接杆 1242的两端。 在另一 实施例中,支撑结构 1240还包括第二连接杆 1243 ,连接在两个支撑架 1241的连接杆 12412 之间。可选地,第一连接杆 1242、第二连接杆 1243分别与两个纵向杆 12411的两端连接, 或者与两个纵向杆 12411一体成型为矩形框架结构。 图 5A和图 5B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实 例的支撑结构 1240,。其 中,图 5A示出了支撑结构 1240,的立体图,以及图 5B示出了从内侧观察的支撑结构 1240, 的平面图。 如 图 5A所示, 支撑结构 1240,具有与支撑结构 1240类似的结构, 同样包括两个支撑 架 124T , 并且支撑架 124T包括纵向杆 1241 T、 连接杆 12412,和减震杆 12413,, 差别在 于支撑架 124T还可以包括限位件 12414、 结合 图 5B所示, 限位件 12414,的第一端 12414,a可滑动地连接至纵向杆 1241 T , 并 且限位件 12414,的第二端 12414,b与连接杆 12412,的第二端 12412,b连接。在一实施例中, 在限位件 12414,的第一端 12414,a处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一定距离的 限位槽 124141, 纵向杆 1241 T中段的位置处设置有销 1241 Te,并且通过限位槽 12414, c与销 1241 Te的配 合,限位件 12414,能够在相对于纵向杆 1241 T大致竖直的方向上(例如垂直或大致垂直地 滑动。 可选地, 当限位件 12414,与纵向杆 1241 T没有发生相对位移时, 销 1241 Te设置在 纵向杆 1241 T上与连接杆 12412,的第二端 12412,b在竖直方向(如图 5B所示的方向 D13) 上相对应的位置处。换言之, 在限位件 12414,与纵向杆 1241 T没有相对滑动时(即, 初始 状态) , 销 1241 Te位于限位槽 124141的最上端, 并且限位件 12414,大体上垂直于纵向 杆 1241 T。 当在颠簸路面上行进时, 减震杆 12413,为提供缓冲作用而发生变形(例如缩短 或弯曲) , 使得纵向杆 1241 T相对于连接杆 12412,向下枢转, 此时限位件 12414,的限位 槽 12414, c限制纵向杆 1241 T的销 1241 Te在其中的滑动行程(即,对应于限位槽 124141 的长度), 从而将纵向杆 1241 T相对于连接杆 12412,的枢转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由此, 能 够防止纵向杆 1241 T及固定在其上的座板(图 5B未示出, 可参考图 3A至 3C图中座板 1210)在缓冲作用期间相对于连接杆 12412,向下倾斜幅度, 同时还能够防止在用户通过提 起座板来搬动处于收折状态的座板及车架 (于图 9A示出, 关于车架 110的收折机构将于 下文中详述)时,纵向杆 1241 T及其上的座板外翻(即,纵向杆 1241 T相对于连接杆 12412, 向上枢转)的可能性。换句话说,相对于限位 指 1241 TC和限位凸块 1241 Td,限位件 12414, 可进一步地对纵向杆 1241 T的枢转进行限位, 甚至能够同时达到限位指 1241 Tc和限位凸 块 1241 Td两者的作用。 然而, 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其他实施例中, 还可以仅设置限位件 12414,, 而不设置限位指 1241 TC和限位凸块 124i rdo 参照 图 6A至图 6C,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 实施例中安装有卡座 组件 120的车架 110o其中, 图 6A和图 6B为从不同角度观察的车架 110和安装在其上的 卡座组件 120的立体图, 以及图 6C为车架 110和卡座组件 120的侧视图。 如 图 6A至图 6C所示, 卡座组件 120通过其支撑结构 1240可枢转地连接并安装于车 架 110上, 其中, 卡座组件 120的座板 1210及锁定机构 (在图中锁定机构被遮挡, 其具 体结构将在下文进行描述)固定地安装于支撑 结构 1240 ±, 座板 1210提供了用于放置物 体(在本实施例中为载具)的大体上水平的平 面。支撑结构 124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 1244 和第二连接部件 1245, 第一连接部件 1244和第二连接部件 1245分别能枢转地连接至车 架 110o 通过第一连接部件 1244和第二连接部件 1245的设置, 卡座组件 120可随着车架 110的收折而一并被收折。 关于支撑结构 1240与车架 110的具体连接方式, 以及卡座组 件 120与车架 110连动收折的机制, 将在下文进行描述。 请参 照图 7,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 施例的安装有支撑结构 1240的车架 110o 如 图 7所示,第一连接部件 1244和第二连接部件 1245的一端分别与连接杆 12412的 第二端 12412b能枢转地连接, 并且第一连接部件 1244和第二连接部件 1245的另一端、 以及连接杆 12412的第一端 12412a分别能枢转地连接于车架 110上的能够彼此相对枢转 的不同位置处。通过第一连接部件 1244和第二连接部件 1245的这种连接方式, 支撑结构 1240能枢转地安装在车架 110上, 以便提供对卡座组件的支撑作用 (为了清楚, 图中移 除了卡座组件的除支撑结构 1240之外的结构) , 并能够与车架 110 —同收折。 具体地 , 如图 7所示, 第一连接部件 1244的一端与连接杆 12412的第二端 12412b能 枢转地连接,并且第一连接部件 1244的另一端与车架 110的上支撑杆 1130能枢转地连接; 第二连接部件 1245的一端与连接杆 12412的第二端 12412b枢转地连接,并且第二连接部 件 1245的另一端与后支撑杆 1120枢转地连接; 以及连接杆 12412的第一端 12412a与前 支撑杆 1110枢转地连接, 从而使得支撑架 1241连同整个卡座组件 120能够随着车架 110 的枢转而枢转, 从而实现整体收折。 参照 图 8A至图 9B,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 实施例的安装有卡座 组件 120的车架 110的收折过程。 其中, 图 8A和图 8B示出了车架 110连同其上安装的 卡座组件 120处于收折过程中的立体图和侧视图, 以及图 9A和图 9B示出了车架 110连 同其上安装的卡座组件 120被完全收折的前视图和侧视图。 如 图 8A所示,本实施例的车架 110能够收折, 以便于携带和收纳。具体地,车架 110 的扶手 1140通过枢转部 1131与上支撑杆 1130能枢转地连接,并能够相对于上支撑杆 1130 收折。前支撑杆 1110、后支撑杆 1120与上支撑杆 1130枢接于第一枢转点 Al l , 并能够相 对于彼此收折。 此外, 车架 110收折的同时, 还能够带动支撑结构 1240枢转, 从而使安 装在支撑结构 1240上的卡座组件 120也能够随着车架 110的收折而枢转。 此外 , 如图 8B所示, 支撑结构 1240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件 1244与车架 110的上支 撑杆 1130能枢转地连接在第二枢转点 A12处, 通过第二连接部件 1245与后支撑杆 1120 枢转地连接于第三枢转点 A13处, 并且通过连接杆 12412与前支撑杆 1110枢转地连接于 第五枢转点 A15处。第一连接部件 1244和第二连接部件 1245与连接杆 12412连接在第四 枢转点 A14处。 通过上述连接关系 , 第一连接部件 1244、 第二连接部件 1245、 上支撑杆 1130和后支 撑杆 1120通过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枢转点 Al l、 A12、 A13、 A14构成四杆联动机构, 前支撑杆 1110、 后支撑杆 1120、 第二连接部件 1245和连接杆 12412通过第一、 第三、 第 四和第五枢转点 Al l、 A13、 A14、 A15构成四杆联动机构, 以及前支撑杆 1110、 上支撑 杆 1130、 第一连接部件 1244和连接杆 12412通过第一、 第二、 第四和第五枢转点 Al l、 A12、 A14、 A15构成四杆联动机构, 使得卡座组件 120能够随着车架 110的收折而枢转, 从而收纳于车架 110的整体结构中 (最终的完成收折状态如图 9B所示) 。 再结合 图 9A和图 9B, 当车架 110完全收折, 即, 前支撑杆 1110、 后支撑杆 1120、 上支撑杆 1130、 扶手 1140收折至相对彼此最靠近的位置时, 卡座组件 120随着其枢转而 收纳在上支撑杆 1130与前支撑杆 1110和后支撑杆 1120之间。 此外 , 如图 9A所示, 座板 1210可以包括提把 1211。 当车架 110与卡座组件 120完 全收折时,提把 1211位于收折后的整个结构上方,使得用户能 很容易地抓住该提把 1211 来移动该车架 110(连同卡座组件 120一起) 。 参照 图 10A和图 10B,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 实施例的卡座组件 120o 图 10A和图 10B为卡座组件 120的立体图, 其中图 10A中移除了座板 1210的上壳 体, 以便于观察位于座板 1210内的锁定机构 1220o 结合 图 10A和图 10B可以看出, 锁定机构 1220被安装到座板 1210内, 用于锁定和 释锁位于座板 1210 ±的物体(例如, 睡箱、 其他动物或婴幼儿载具) 。 如 图 10A所示,锁定机构 1220包括至少一个释锁操作件 1221和至少一个锁定件 1222o 释锁操作件 1221设置于座板 1210内, 并且能够相对于座板 1210在锁定位置与释锁位置 之间移动。 锁定件 1222能够随着释锁操作件 1221 的移动而相应地移动。 当释锁操作件 1221处于如图 10B所示的锁定位置时,释锁操作件 1221的至少一部分从座板 1210突出, 使得放置在座板 1210上的物体被锁定;而当释锁操作件 1221被按压而从锁定位置向内移 动到释锁位置时, 锁定件 1222随着释锁操作件 1221 的移动而移动, 从而释锁位于座板 1210 ±的物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 10B所示,释锁操作件 1221的至少一部分从座板 1210 的侧面向外突出。 如 图 10A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 至少一个锁定件 1222可以包括多个前锁定件 12221 , 多个前锁定件 12221之间可以通过联动组件 12231连接, 使得位于座板 1210同一侧的锁 定件 1222能够同步运动。 例如, 多个前锁定件 12221之间能够刚性连接(即, 固定连接) 而沿相同方向运动, 或者多个前锁定件 12221 之间能够通过如图 10A所示的联动组件 12231连接而沿相反方向运动。 同样地, 至少一个锁定件 1222还可以包括多个后锁定件 12222, 多个后锁定件之间可以通过另一联动组件 12231连接, 使得位于座板 1210另一侧 的锁定件 1222能够同步运动。 在另一实施例 中, 至少一个锁定件 122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前锁定件 12221和至少一 个后锁定件 12222, 其中, 前锁定件 12221设置在座板 1210的一侧并与相应的释锁操作 件 1221固定连接,后锁定件 12222设置在座板 1210与前锁定件 12221所处一侧相对的另 一侧, 并且前锁定件 12221与后锁定件 12222通过联动件 (例如, 图 10A中的 “ 12232” 和图 14A中的 “ 12232”' , 将于下文中进行说明) 连接, 使得位于座板 1210不同侧的锁 定件 1222能够同步运动。 此处 , 联动组件 12231和联动件统称为 “联动装置”, 用于连接在锁定件 1222之间, 以使这些锁定件 1222能够随着释锁操作件 1221的移动而一起相应地运动,从而实现多个 锁定件 1222对物体的同步释锁或同步锁定。 举例而言 ,如图 10A所示,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设置有 两个释锁操作件 1221。 其中, 两个释锁操作件 1221分别位于座板 1210的横向 (即, 沿横向方向 D12)两侧, 并 且分别能够相对于座板 1210在各自的锁定位置与释锁位置之间移动。 相应地, 本实施例 中还设置有两个前锁定件 12221和两个后锁定件 12222o 两个前锁定件 12221能移动地设 置在座板 1210的其中一侧, 并与相应的(例如, 相邻的)释锁操作件 1221固定连接。 两 个后锁定件 12222能移动地设置在座板 1210的另一侧 (即, 与两个前锁定件 12221所在 侧相对的一侧) , 并通过联动件与相应的前锁定件 12221连接。 例如 , 两个前锁定件 12221可以设置在座板 1210的前侧 (如图 10A所示的左下方为 座板 1210的前侧)并与邻近的释锁操作件 1221固定连接, 而两个后锁定件 12222设置在 座板 1210的后侧(如图 10A所示的右上方为座板 1210的后侧), 并分别通过各自的联动 件连接到两个前锁定件 12221 , 以与两个前锁定件 12221同步运动。 更具体地, 如图 10B 所示, 两个释锁操作件 1221相对于座板 1210的中心线 C15对称地设置在座板 1210的两 侧, 两个前锁定件 12221相对于该中心线 C15对称地设置在两个释锁操作件 1221之间, 并分别固定连接于其邻近一侧的释锁操作件 1221 , 其中, 座板 1210的中心线 C15沿座板 1210的纵向方向 D11延伸。 在一实施例 中, 如图 10A所示, 联动件可以为牵引件 12232o 具体地, 牵引件 12232 可以设置成在座板 1210内沿着锁定机构 1220外周延伸, 并且相对于座板 1210的中心线 C15成对角线设置的前锁定件 12221与对应的后锁定件 12222可以通过牵引件 12232彼此 连接, 使得同一牵引件 12232连接的前锁定件 12221和后锁定件 12222的移动方向相反。 例如,位于前侧的两个前锁定件 12221分别通过对应的牵引件 12232与其成对角线设置的 后锁定件 12222连接, 使得当释锁操作件 1221被操作时, 带动前锁定件 12221朝向中心 线 C15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与该前锁定件 12221连接的(与前锁定件 12221成对角线设 置的)后锁定件 12222朝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即, 与前锁定件 12221相对的方向, 由此使 后锁定件 12222也朝向中心线 C15移动;而当释锁操作件 1221被释放时,前锁定件 12221 和后锁定件 12222则都朝向远离中心线 C15的方向移动。此外, 在其他实施例中, 可以通 过牵引件 12232连接位于座板 1210 的中心线 C15 同侧的前锁定件 12221 和后锁定件 12222, 使得释锁操作件 1221被操作时, 前锁定件 12221与后锁定件 12222的移动方向仍 相反,但前锁定件 12221朝向中心线 C15靠近的方向移动,而后锁定件 12222朝向远离中 心线 C15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 中, 牵引件 12232可以为钢线, 由钢线套包覆并被隐藏在座板 1210中。 在其他实施例中, 牵引件 12232还可以是复合材料线等柔性构件。 如 图 10A所示, 本实施例中, 在两个前锁定件 12221之间和 /或两个后锁定件 12222 之间还设置有联动组件 12231 ,以使两个前锁定件 12221彼此之间以及两个后锁定件 12222 彼此之间相对于中心线 C15同步地反向运动。 例如, 联动组件 12231为四连杆连接机构, 四连杆连接机构由四个片状条两两连接形成 (具体为两两钗接形成) , 其中, 该机构具有 一固定于座板 (请参考图 10B的座板 1220, 为了示出锁定机构 1220的结构, 图 10A中移 除了座板的上壳体) 的枢接点, 并能够以此枢接点所在位置为中心线向两侧伸 展(对应于 释锁操作件 1221的锁定位置) 和缩短 (对应于释锁操作件 1221的释锁位置) 。 具体地, 四连杆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杆、 第二杆、 第三杆和第四杆, 第一杆、 第二杆、 第三杆和第四 杆两两连接形成四个连接点, 所述四个连接点其中之一为固定连接点 P1 , 固定连接点 P1 固定到卡座组件 120的固定结构 (例如座板 1220) , 而与固定连接点 P1相对的连接点为 中心连接点 P2o 四连杆连接机构中通过该中心连接点 P2连接的杆分别连接到两个前锁定 件和 /或两个后锁定件。 通过如上所述 的联动组件 12231 , 当至少一个释锁操作件 1221 由锁定位置移动至释 锁位置时, 与释锁操作件 1221对应连接的锁定件 1222随着释锁操作件 1221一起移动, 并具有相同的移动方向,而联动组件 12231的中心连接点 P2的移动方向垂直于锁定件 1222 和 /或释锁操作件 1221的移动方向。 通过联动组件 12231及联动件 (例如, 牵引件 12232) 的配合, 当释锁操作件 1221 处于锁定位置时, 用户能够通过对任一释锁操作件 1221进行操作, 以使其锁定位置移动 到释锁位置, 带动与之连接的前锁定件 12221移动, 进而在联动组件 12231的作用下使两 个前锁定件 12221同步地反向移动(例如相互靠近) , 并借助于联动件的作用而带动后锁 定件 12222彼此反向地移动 (例如互相靠近) , 此时, 前锁定件 12221和后锁定件 12222 同时释放该物体。当释锁操作件 1221从释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时,两个前锁 件 12221 同步地相互远离, 两个后锁定件 12222也同步地相互远离。 在其他实施例 中, 两个前锁定件 12221之间和 /或两个后锁定件 12222之间还可以通 过联动组件 12231同步地沿相同的方向运动。 此外 , 如图 10A所示, 卡座组件 120还包括弹性装置 1224, 提供驱使释锁操作件处 于或恢复至锁定位置的力。 在一实施例中, 弹性装置 1224设置在两个前锁定件 12221之 间, 恒提供驱使两个前锁定件 12221彼此远离的力。 可选地, 弹性装置 1224还可以设置 在两个后锁定件 12222之间, 恒提供驱使两个后锁定件 12222彼此远离的力。例如, 弹性 装置 1224可以为压缩弹簧。 在其他实施例中, 当设置为同一侧的锁定件 (例如, 位于前 侧的两个锁定件、 或位于后侧的两个锁定件、 或位于右侧的两个锁定件、 或位于左侧的两 个锁定件)沿同一方向移动时, 锁定件之间可以固定连接, 在锁定件至少其中之一与卡座 组件 120的固定结构 (例如如图 10B所示的座板 1210) 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 以便释锁 操作件 1221趋向于处于锁定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 “前侧”、 “后侧”、 “右侧”、 “左侧 ”均是针对图 10A所示的方向, 例如, 图 10A中的左下方为卡座组件 120的前侧、 右上方为卡座组件 120的后侧等。 此外 , 弹性装置 1224还可以设置在锁定件其中之一与座板之间 (例如在前锁定件或 后锁定件之间固定连接的情况下) , 以提供驱使释锁操作件处于或恢复至锁定位置 的力。 如 图 10A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 两个前锁定件 12221分别与相应的释锁操作件 1221 通过对应的滑动件 1225彼此固定连接,滑动件 1225能够在锁定机构 1220的滑槽中滑动, 从而在用户对释锁操作件 1221进行操作时, 使通过滑动件 1225连接在一起的前锁定件 12221和释锁操作件 1221同步滑动, 进而使两个前锁定件 12221进行相对滑动。 此外, 前锁定件 12221与释锁操作件 1221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 例如螺栓连接、 粘接等。 可选地 , 滑动件 1225可以与释锁操作件 1221一体成型。 此外 , 在一实施例中, 请同时参照图 10A和图 10B, 前锁定件 12221的一端设有锁定 部 12221a(绘示于图 10B中) , 并且座板 1210上与锁定部 12221a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 有开口, 使得当座板 1210的上壳体安装在锁定机构 1220上方时, 锁定部 12221a能够从 座板 1210的开口伸出。 例如, 座板 1210具有前侧隆起的上壳体结构, 即座板 1210的上 壳体的前侧部分可以形成具有较大高度 (相较于其中部部分) 的壳体结构(在下文中, 该 具有较大高度的部分可称为 “隆起结构” ) , 并在壳体结构的隆起结构上位于前锁定件 12221端部的位置处设置凹陷部 1212, 凹陷部 1212沿纵向方向 D11贯穿于隆起结构, 以 用于容置物体的至少一部分。 在凹陷部 1212中设置有开口, 以供前锁定件 12221的锁定 部 12221a从座板 1210中伸出,并且从该开口伸出的锁定部 12221a位于凹陷部 1212(即, 其所形成的空间) 内。 座板 1210的后侧 (即, 对应于后锁定件 12222的位置处) 也可以 具有相同的结构 (即, 隆起结构、 凹陷部及其开口等) , 在此不作赘述。 当物体放置在座 板 1210上时, 凹陷部 1212容置物体(例如, 睡箱的支架装置结构) 的至少一部分, 并且 锁定部 12221a从开口伸出并将物体的该部分锁定在凹陷 部 1212中。在一实施例中, 如图 10B所示 , 锁定部 12221a从开口伸出的部分的上表面呈向下倾斜面 , 便于物体其用于锁 定的部分沿所述倾斜面移动, 以进入凹陷部 1212中。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座板 1210 的 “前侧”或 “后侧”可以理解为: 当座板 1210被设置在如图 6A所示的轮式移动装置 11上时, 座板 1210的朝向轮式移动装置 11前进方向的一侧即为其 “前侧”, 以及座板 1210的朝向轮式移动装置 11后退方向的一侧即为其“后侧” 。 此外, 上述纵向方向 D11 可以被认为是轮式移动装置 11 (和座板 1210) 的前后方向。 此外 , 如图 10B所示, 座板 1210的隆起的上壳体结构 (具体为隆起结构) 还设置有 斜面 1213 , 位于凹陷部 1212的上方且处于与凹陷部 1212的开口 (即, 锁定部 12221a所 在位置) 相对的一侧, 用以引导物体(例如载具, 图中未示出) 与卡座组件 120的锁定。 参照 图 11A至图 11B, 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的锁 定机构 1220的 锁定状态和释锁状态。 具体地, 图 11A示出了沿图 10B中的线 E-E截取的剖视图, 其中 锁定机构 1220处于锁定状态; 以及图 11B示出了从图 11A所示的锁定状态切换到释锁状 态的锁定机构 1220o 如 图 11A所示,当锁定机构 1220处于锁定状态时,释锁操作件 1221处于锁定位置(即, 初始位置) , 并且分别与两端的释锁操作件 1221固定连接的前锁定件 12221位于其锁定 位置, 即, 前锁定件 12221的锁定部 12221a从座板 1210伸出。 同时, 后锁定件 12232也 保持在其锁定位置。 此时, 前锁定件 12221和后锁定件(图中被遮挡, 未示出)分别在座 板 1210沿横向方向 D12的两侧处对物体进行锁定。 此时, 位于前锁定件 12221之间的弹 性装置 1224处于初始状态 (例如拉伸状态) , 以及可选地, 位于后锁定件 (未示出) 之 间的弹性装置 (未示出) 也处于初始状态 (例如拉伸状态) 。 在一实施例中, 联动组件 12231的四连杆连接机构的中心连接点 P2位于如图 11A所示的靠上方的位置, 即, 靠近 固定连接点 P1的位置。 如 图 11B所示, 当释锁操作件 1221的其中之一被操作而从锁定位置移动到释 位置 时,与该释锁操作件 1221固定连接的前锁定件 12221随着该释锁操作件 1221的移动而移 动, 同时, 通过联动组件 12231使另一释锁操作件 1221同步地反向移动, 并且通过联动 件 (本实施例中为 “牵引件 12232” ) 带动各自对应的后锁定件 (此图中未示出) 同步移 动, 以使两个前锁定件 12221的锁定部 12221a和两个后锁定件的锁定部(此图中未示出 ) 缩回座板 1210中, 进而释锁物体。此时, 位于前锁定件 12221之间的弹性装置 1224处于 趋向于使释锁操作件 1221恢复至锁定位置的状态 (例如压缩状态) , 以及可选地, 位于 后锁定件 (未示出)之间的弹性装置(未示出)也处于 压缩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 联动组 件 12231的四连杆连接机构的中心连接点 P2位于如图 11B所示的靠下方的位置, 即远离 固定连接点 P1的位置。也就是说, 当释锁操作件 1221从锁定位置移动至释锁位置时, 联 动组件 12231的中心连接点 P2相对于固定连接点 P1大致竖直地向下移动。 当释放释锁操作件 1221时,两个释锁操作件 1221同步地从各自的释锁位置返回锁定 位置, 两个前锁定件 12221相对彼此远离 (例如, 在两者之间的弹性装置 1224的作用下 相对彼此远离), 同时带动两个后锁定件(未示出)相对彼此远 离, 进而使锁定机构 1220 返回至如图 11A所示的锁定状态。 在另一实施例中, 当释放释锁操作件 1221时, 两个后 锁定件 (未示出)在两者之间的弹性装置(未示出) 的作用下相对彼此远离, 同时带动两 个前锁定件 12221相对彼此远离,从而使锁定机构 1220返回至如图 11A所示的锁定状态。 结合参考 图 12, 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轮式移动装置 11 , 其中移除了载具 130的箱体, 以示出载具 130的支架装置 1310与锁定机构 120的连接关系。 如 图 12所示, 当载具 130(即作为上述 “物体”的一个示例) 通过锁定机构 120被 安装在座板 1210上时(释锁操作件 1221处于锁定位置)时,第三支架 1313的卡合件 13131 (例如图 12所示的环形结构件) 部分被锁定在由凹陷部 1212和锁定部 12221a限定的空 间中, 从而使载具 130被锁定到座板 1210 ±o 进一步参照 图 13A至图 13B,其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 施例的锁定 机构 1220及放置在其上的载具 130。其中, 图 13A示出了载具 130在座板 1210 ±被锁定 于锁定机构 1220的视图, 图 13B示出了载具 130放置在座板 1210上但锁定机构 1220处 于释锁状态的视图。 如 图 13A所示, 当锁定机构 1220处于锁定状态时, 前锁定件 12221的锁定部 12221a 从座板 1210的凹陷部 1212处的开口伸出,将载具 130的卡合件 13131锁定于凹陷部 1212 中。 如 图 13B所示, 当锁定机构 1220从锁定状态返回到释锁状态时,锁定部 12221a缩回 座板 1210(例如, 凹陷部 1212处的开口) 中, 此时载具 130的卡合件 13131能够从凹陷 部 1212中移出, 即可以将载具 130取下来。 参照 图 14A至图 14B, 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例的 卡座组件 120,, 其中座板的上壳体被移除以示出锁定机构 1220,。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 的另一实施例中, 如图 14A所示, 联动件可以为连杆 12232,。 具 体地, 连杆 12232,可以连接位于卡座组件 120,的纵向方向 D11两侧 (如图 14A中所示的 前侧和后侧) 的锁定件 1222,, 特别是成对角线设置的前锁定件 1222F和对应的后锁定件 12222,。 在一示例中, 两个连杆 12232,的两端分别枢转地连接处于对角线的前锁 定件 1222F和后锁定件 12222,, 并且两个连杆 12232,在两者的交叉处(钗接) 连接。 当释锁操作件 122T其中之一被操作时, 两个前锁定件 1222F在联动组件 1223 T的作 用下同步地反向移动而彼此靠近,使得两个交 叉连接的连杆 12232,的夹角 a逐渐减小,进 而使得分别通过连杆 12232,与两个前锁定件 1222T相连的两个后锁定件 12222,彼此反向 移动而靠近。 当释锁操作件 122T被释放时, 两个前锁定件 1222F同步地彼此远离, 两个 交叉连接的连杆 12232,的夹角逐渐增大, 使得两个后锁定件 12222,同样彼此远离。 结合 图 14B可以看出, 在一实施例中, 连杆 12232,的两端分别从底部枢转地连接于 相对应的前锁定件 1222F与后锁定件 12222,之间。 还可以在前锁定件 1222 V和 /或后锁定 件 12222,的底部设置止动件 1226,, 用于限制两个连杆 12232,之间夹角 a的最小值, 即, 防止两个连杆 12232,由于两者之间的夹角过小而卡住, 以及防止连杆 12232,从前锁定件 1222F和 /或后锁定件 12222,的内侧底部脱离。 参照 图 15,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设置有 保持机构 1250的卡座组件 120,, 其中座板的上壳体被移除以示出保持机构 1250o 如图 15所示, 本公开的卡座组件 120,还包括保持机构 1250, 设置在两个前锁定件 1222F之间和 /或两个后锁定件 12222,之 间, 用于将释锁操作件 122T保持在释锁位置, 即, 将卡座组件 120,保持在释锁状态。 如 此, 用户无须持续对释锁操作件 122T进行释锁操作(例如按压释锁操作件 122T) , 就能 使卡座组件 120,维持在释锁状态, 以供用户随时移走卡座组件 120,上方的物体。 需要说 明的是,虽然在图 15中仅示出了使用两个连杆(如图 14B所示的连杆 122329 连接前锁定件 1222F和后锁定件 12222,的实施例, 但应该理解的是, 保持机构 1250也适 用于通过牵引件连接前锁定件 12221和后锁定件 12222的情况(如图 10A所示的实施例)。 请一并参照 图 15与图 16A,其中图 16A示意性地示出沿图 15的线 F-F截取的保持机 构 1250的剖视图, 示出保持机构 1250与座板 1210,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图 15所示, 保持 机构 1250包括触动按钮 1251、 卡扣部 1252和复位件 1255(图 15中被遮挡而未示出, 示 于图 16A中) 。 触动按钮 1251设置在座板 1210, (图 15中仅示出座板 1210,的下壳体, 座板 1210,的上壳体请结合参照图 16A)内, 能够相对于座板 1210,沿竖直方向移动, 并能 够至少部分地从座板 1210,(具体为其上壳体, 参照图 16A)上方突出。卡扣部 1252可移 动地设置在触动按钮 1251的下方, 并且能够沿着触动按钮 1251上的滑轨 1254沿竖直方 向移动。 例如, 卡扣部 1252可以为卡销。 如图 16A所示, 复位件 1255设置于触动按钮 1251与卡座组件 120,的固定结构(例如座板 1210,的下壳体)之间, 恒提供驱使触动按钮 1251从座板 1210,向上突出的力, 即, 在复位件 1255的作用下, 触动按钮 1251能够从按 压状态恢复到初始的释放状态。 请参照 图 16A, 在一实施例中, 保持机构 1250还包括弹性件 1253 , 设置在触动按钮 1251与卡扣部 1252之间, 用于配合卡扣部 1252相对于触动按钮 1251的移动。 此外, 在 前锁定件 1222F远离锁定部 1222Ta的一端的下侧部分设置有保持钩 1222Tb, 以能够对 应地钩住保持机构 1250的卡扣部 1252o 保持钩 1222Tb的前端还可以设置有倒角, 以便 更稳固地卡合至卡扣部 1252o 此外 , 如图 16A所示, 当载具未被放置于座板 1210,上且尚未对释锁操作件 122T执 行释锁操作时, 释锁操作件 122T处于锁定位置(即, 初始位置) , 并且保持机构 1250也 处于其初始位置。 此时, 保持结构 1250的触动按钮 1251从座板 1210,上方突出, 卡扣部 1252与前锁定件 1222F的保持钩 1222Tb相互分离,复位件 1255和弹性件 1253均处于释 放状态, 即未被压缩。 结合参照 图 16B和图 16C,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在载具 130被放置在座板 1210,上且需 要将载具 130移离时的保持结构 1250的操作过程。 如 图 16B所示, 当用户将载具 130放置到座板 1210,上时, 载具 130的卡合件 13131 向下移动并被前锁定件 1222F的锁定部 1222Ta卡合在凹陷部 1212,中, 同时载具 130的 底表面下压触动按钮 1251 , 并且压缩复位件 1255 o 卡扣部 1252和连接在触动按钮 1251 与卡扣部 1252之间的弹性件 1253随着触动按钮 1251被下压而向下移动。 此时, 保持机 构处于准备状态。 在需将载具 130从座板 1210,上移走时, 如图 16C所示, 用户可以操作 (例如按压) 释锁操作件 122T , 与释锁操作件 122T连接的前锁定件 1222F随着释锁操作件 122T的移 动而移动, 进而使前锁定件 1222 V的保持钩 1222Tb向保持机构 1250移动而钩住卡扣部 1252o更具体地, 随着保持钩 1222Tb向保持机构 1250移动, 保持钩 1222Tb的前端(例 如通过其倒角) 促使卡扣部 1252抵抗弹性件 1253的力而相对于触动按钮 1251向上移动 (即, 卡扣部 1252使弹性件 1253压缩, 并且靠近触动按钮 1251) , 直至保持钩 1222Tb 的钩状部越过卡扣部 1252, 卡扣部 1252在弹性件 1253 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而被保持钩 1222Tb钩住。 此时, 保持机构 1250处于保持状态, 卡扣部 1252在载具 130所施加的下 压力及弹性件 1253 的作用下维持在被保持钩 1222Tb 卡合的状态, 从而将释锁操作件 122T保持在释锁位置, 以及载具 130的卡合件 13131未被锁定部 1222Ta阻拦(即, 载具 130继续处于能够被移走的状态) 。 接着 , 当移除载具 130时, 触动按钮 1251在复位件 1255的作用下再次从座板 1210, 上方突出, 卡扣部 1252随触动按钮 1251向上移动并与前锁定件 12221,的保持钩 1222Tb 分离, 释锁操作件 122T返回到如图 16A所示的锁定位置。 参照 图 16D, 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保持机构 1250的结构。 如 图 16D所示, 触动按钮 1251设置在座板 1210,内部设置的滑道 1214,内, 以使其能 够沿着滑道 1214,上下移动。 滑道 1214,的壁上对称地开设有缺口 1215,, 以使保持钩 1222Tb向保持机构 1250移动时能够伸入缺口 1215,中来实现卡合。 此外 , 如图 16D所示, 在将载具 130(结合图 16B和图 16C所示) 安装至座板 1210, 时, 锁定部 1222Ta内缩移动的距离为 L11; 保持钩 1222Tb与卡扣部 1252卡合所需移动 的距离 (即, 保持钩 1222Tb距卡扣部 1252最远端的距离) 为 L12; 而释锁操作件 122T 被按压以进行释锁的距离为 L13。在一实施例中, L11 VL12VL13 ,如此可以确保载具 130 (图 16D中未示出, 请参见图 16B) 锁定在座板 1210,上时, 保持钩 1222Tb不会钩住卡 扣部 1252, 而只有在释锁操作件 122T被按压时, 保持钩 1222Tb才会钩住卡扣部 1252。 本公开 的卡座组件通过在释锁操作件之间设置联动组 件、 以及在前锁定件和后锁定件 之间设置联动件, 以及通过进一步设置保持机构, 使得用户能够在仅操作其中一个释锁操 作件的情况下, 将前锁定件和后锁定件同时释锁, 从而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且结构简单的 轮式移动装置, 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例如, 用单手操作)将载具移离车架, 这为用户提 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可选地 , 通过在卡座组件上设置具有减震作用的支撑架 , 使得在车架移动时, 能够为 安装在车架上的载具及其中的婴幼儿提供缓冲 支撑, 从而提供一种更舒适、 更安全的轮式 移动装置。 另外, 通过配合使用限位指、 限位凸块和 /或限位件等限位结构, 能够将支撑 架的缓冲位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以使通过卡座组件设置在车架上的载具更平稳 地移动。 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安装结构, 例如图 17A至图 17D中还示出具有另一安装结构的轮式 移动装置 11A及安装在其上的卡座组件 120 Ao 参考 图 17A至图 17D,图 17A和图 17B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轮式移动装置 11A 的不同角度的立体图, 图 17C示出轮式移动装置 11A的前视图, 以及图 17D示出轮式移 动装置 11A的侧视图。 如 图 17A至图 17D所示, 轮式移动装置 11A包括车架 110A、 卡座组件 120A和设置 在卡座组件 120A上的载具(未示出)。车架 110A包括前支撑杆 1110A、后支撑杆 1120A、 上支撑杆 H30A, 并且前支撑杆 1110A、后支撑杆 1120A、 上支撑杆 1130A彼此可枢转地 连接, 从而能够相对彼此收折。 具体地, 车架 110A具有与前述实施例 (如图 2所示) 类 似的结构, 因此不再赘述。 卡座组件 120A安装于车架 110A上, 并能够对物体进行锁定 或释锁, 以使物体 (例如载具, 图中未示出) 稳固地放置于卡座组件 120A上, 从而提高 物体在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通过对卡座组件 120A的操作, 用户能够方便地将物体安装 至车架 110A上, 或从其上拆卸下来。 下文将结合图 18A至图 18D来具体描述卡座组件

120 Ao 参考 图 18A至图 18F, 图 18A示出卡座组件 120 A的立体图; 图 18B和图 18C示出 移除座板 1210A的卡座组件 120A,以示出支撑结构 1240 A和位于座板 1210A内的锁定机 构 1220A; 图 18D示出沿图 18A所示的线 X-X截取的卡座组件 120 A的剖视图; 图 18E 示出图 18D所示 J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其中释锁操作件 1221A处于锁定位置; 以及图 18F 示出图 18E所示的释锁操作件 1221A处于释锁位置的视图。 如 图 18A和图 18B所示, 卡座组件 120A包括座板 1210A、锁定机构 1220 A(图 18A 中被座板 1210A遮挡而仅示出其释锁操作件 1221A) 和支撑结构 1240 Ao 在一示例 中,座板 1210A可以具有镂空结构(与图 10B所示实施例的座板 1210不同)。 具体地, 如图 18A所示, 座板 1210A可以呈环形结构 (即, 座板 1210A的中间区域呈镂 空状) , 当车架 110A与卡座组件 120A一同收折时, 用户可以通过抓握座板 1210A的镂 空结构来提拉或移动整个车架结构。 换言之, 本示例中的座板 1210A可以不设置如图 9A 所示的提把 1211 , 即可方便地移动整个收折后的车架 110A。 此外 ,如图 18A所示,座板 1210A可以具有第一延伸部 1211A,例如第一延伸部 1211A 可以从座板 1210A的一端(例如后端中部)向外延伸一定距 , 以提供更大的支撑面(即, 第一抵接面), 从而更稳定地支撑设置在其上方的载具(图中 未示出) 。座板 1210A还可 以具有第二延伸部 1212A, 从座板 1210A的另一端(例如前端)延伸以提供额外的 撑面 (即, 第二抵接面) , 从而有助于提升载具在车架 110A ±的稳定性, 并且有助于载具卡 合至整个车架 110A后能保持平衡。 可选地, 第一抵接面与第二抵接面可以设置在座板 1210A的相对两端。 在一示例中, 第一延伸部 1211A和 /或第二延伸部 1212A也可以设置 为提把, 以更方便地移动处于展开状态或收折状态的车 架 110A。 结合 图 18A至图 18C所示, 支撑结构 1240 A可以包括两个支撑架 1241A, 分别设置 在座板 1210A的横向两侧, 例如对称地设置在座板 1210A的两侧。 与图 3A至图 3C的实 施例不同, 本实施例的支撑架 1241A没有设置减震结构。 具体地, 每个支撑架 1241A可 以包括纵向杆 12411A、 第一支杆 12412A和第二支杆 12413A。 纵向杆 12411A设置在座 板 1210A下方并与座板 1210A固定连接。第一支杆 12412A和第二支杆 12413A各自的一 端分别连接于纵向杆 12411A, 并且两者各自的另一端彼此连接, 使得第一支杆 12412A、 第二支杆 12413A与纵向杆 12411A形成三角形结构, 以便稳定地支撑座板 1210A及其上 方的物体。 可选地, 第二支杆 12413A与纵向杆 12411A的连接点位于座板 1210A沿其纵 向方向 D15的中段。 在一示例 中, 支撑结构 1240A还包括第一连接杆 1242 Ao 第一连接杆 1242 A为对称 设置的横杆或 U型杆。具体地,第一连接杆 1242 A可以连接在两侧的纵向杆 12411A之间。 可选地或替换地, 如图 18C所示, 第一连接杆 1242 A与两侧的纵向杆 12411A一体成型, 即第一连接杆 1242 A与纵向杆 12411A为同一杆。 结合 图 17B、 图 18A至图 18C可以看到, 卡座组件 120A通过其支撑结构 1240 A可 枢转地连接并安装于车架 110A上, 其中卡座组件 120 A的座板 1210A及锁定机构 1220 A 固定地安装于支撑结构 1240A ±, 座板 1210A提供了用于放置物体(在本实施例中为载 具) 的大体上水平的支撑面。 支撑结构 1240 A还包括第一连接部件 1244 A和第二连接部 件 1245A,第一连接部件 1244 A和第二连接部件 1245A分别能枢转地连接至车架 110,使 得卡座组件 120 A可随着车架 110A的收折而一并被收折。 具体地 , 如图 17B和图 18B所示, 第一连接部件 1244 A和第二连接部件 1245A各自 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支杆 12412A的一端 (即与第二支杆 12413A连接的一端) 能枢转地连 接,并且第一连接部件 1244 A和第二连接部件 1245A各自的另一端、以及第一支杆 12412A 的另一端能枢转地连接于车架 110A ±的能够彼此相对枢转的不同位置处。 例如, 第一连 接部件 1244 A的另一端能枢转地连接于车架 110A的上支撑杆 1130A,第二连接部件 1245A 的另一端能枢转地连接于车架 110A的后支撑杆 1120A, 以及第一支杆 12412A的另一端 能枢转地连接于车架 110A的前支撑杆 1110A,从而使得支撑结构 1240 A连同整个卡座组 件 120A能够随着车架 110A的枢转而枢转, 从而实现整体收折。 参考 图 18A、 图 18B和图 18D, 锁定机构 1220 A被安装到座板 1210A内, 用于锁定 和释锁位于座板 1210A上的物体。 锁定机构 1220 A包括至少一个释锁操作件 1221A和至 少一个锁定件 1222 Ao释锁操作件 1221A设置于座板 1210A内,并且能够相对于座板 1210A 在锁定位置与释锁位置之间移动。 如前述实施例的释锁操作件 1221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 10A和 图 10B所示, 释锁操作件 1221从座板 1210的侧面突出, 用户可通过从座板 1210 侧面按压释锁操作件 1221的方式来进行释锁;而在本实施例中,如 18A和图 18D所示, 释锁操作件 1221A从座板 1210A上方突出, 用户可以通过向下按压释锁操作件 1221A的 方式来进行释锁。 如 图 18D所示,释锁操作件 1221A能滑动地连接于锁定件 1222A,使得锁定件 1222 A 能够随着释锁操作件 1221A的移动而相应地移动。 具体地, 当释锁操作件 1221A处于如 图 18D所示的锁定位置时, 释锁操作件 1221A的至少一部分从座板 1210A突出, 使得放 置在座板 1210A上的物体被锁定; 而当释锁操作件 1221A被按压而从锁定位置移动到释 锁位置时,锁定件 1222 A随着释锁操作件 1221A的移动而移动,从而释锁位于座板 1210A 上的物体。 在一示例中, 随着释锁操作件 1221A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 锁定件 1222 A能 够在大致水平方向上移动, 以实现释锁。亦即,释锁操作件 1221A的移动方向可以与锁定 件 1222 A的移动方向大致彼此垂直。 此外 , 至少一个锁定件 1222A可以为多个锁定件 1222A, 所述多个锁定件 1222 A之 间的连接关系 (例如联动组件、 联动件等)与前述实施例类似, 因而在此不做赘述。 而关 于锁定件 1222A的具体结构及其与释锁操作件 1221A的具体联动方式, 特别是与前述实 施例中的锁定件 1222的不同之处, 将在下文中具体说明。 如 图 18A和图 18D所示, 锁定件 1222 A设置有锁定部 1222Aa, 并且座板 1210A上 与锁定部 1222Aa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开口, 使得锁定部 1222Aa能够从座板 1210A的 开口伸出, 以锁定放置在座板 1210A ±的物体。 如前述实施例类似, 座板 1210A ±也可 以对应地设置有凹陷部、 倾斜面等, 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例 中, 如图 18D至图 18F所示, 锁定件 1222 A可以具有彼此固定连接的第 一部分 12221A和第二部分 12222Ao 第二部分 12222 A连接于第一部分 12221A下方, 并 且从第一部分 12221A的一端延伸到释锁操作件 1221A处。 第一部分 12221A的该端与释 锁操作件 1221A间隔一定距离。 锁定部 1222Aa设置在第一部分 12221A的该端 (即, 靠 近释锁操作件 1221A的一端),而第二部分 12222 A延伸靠近释锁操作件 1221A的一端与 释锁操作件 1221A能滑动地连接。 在一示例中, 第一部分 12221A与第二部分 12222 A可 以分别为单独的部件,并通过螺栓等固定连接 在一起。可选地或替代地,第一部分 12221A 与第二部分 12222 A可以一体成型。 对应地 , 如图 18E和图 18F所示, 释锁操作件 1221A上还可以固定设置有驱动销 12211A, 锁定件 1222 A的第二部分 12222A靠近释锁操作件 1221A的一端设置有斜孔 1222 Ab, 并且释锁操作件 1221A的驱动销 12211A能够在斜孔 1222 Ab中滑动, 即, 驱动 销 12211 A能够随着释锁操作件 1221A的操作而相对于斜孔 1222 Ab滑动。 在一示例中, 如图 18E和图 18F所示, 斜孔 1222 Ab可以设置成从内向外向下倾斜。 进一步参考 图 18E和图 18F, 其中图 18E示出释锁操作件 1221A处于锁定位置的状 态, 图 18F示出释锁操作件 1221A处于释锁位置的状态。 当释锁操作件 1221A被操作时, 驱动销 12211A能够随着释锁操作件 1221A的移动而相对于斜孔 1222 Ab滑动, 以带动锁 定件 1222 A从锁定位置移动至释锁位置。例如, 参照图 18E和图 18F, 当需要释锁时, 用 户可以向下按压释锁操作件 1221A, 释锁操作件 1221A从锁定位置(见图 18E)移动至释 锁位置 (见图 18F) , 使得固定于释锁操作件 1221A的驱动销 12211A随之向下移动, 即, 释锁操作件 1221A的驱动销 12211 A的向下移动而与锁定件 1222 A的斜孔 1222 Ab发生相 对滑动, 迫使锁定件 1222 A沿与驱动销 12211A的移动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方向(例如 卡座组件 120 A的横向方向 D16)移动, 使得锁定件 1222 A向其释锁位置移动(例如在本 实施例中, 同侧的锁定件 1222 A朝向彼此移动) , 从座板 1210A伸出的锁定件 1222 A的 锁定部 1222Aa缩回座板 1210A, 以对设置在座板 1210A上的物体进行释锁。 此外 , 本实施例的锁定机构 1220还可以设置弹性装置 1224A, 提供使释锁操作件 1221A处于或恢复至锁定位置的力。 在一示例中, 如图 18D所示, 弹性装置 1224 A可以 设置在同侧的两个锁定件 1222 A之间, 趋向于使所述两个锁定件 1222 A彼此远离。 结合 参考图 18D至图 18F,当释放释锁操作件 1221A时,锁定件 1222 A可以在弹性装置 1224 A 的作用下移向其锁定位置, 而释锁操作件 1221A在斜孔 1222 Ab相对于驱动销 12211A的 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至其锁定位置。 在本公开 的第二方面中, 还提供了一种轮式移动装置 21。 参考 图 19A, 图 19A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轮式移动装置 21的立体示意图。 如 图 19A所示, 轮式移动装置 21可以包括车架 2100、 卡座组件 2200和载具 2300。 卡座组件 2200可以安装于车架 2100上, 载具 2300可以通过卡座组件 2200固定于车架 2100 ±, 以便与车架 2100一起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 载具 2300可以包括箱体 2310和支 架装置 2320, 箱体 2310(亦可作为 “承载部” ) 提供一容置空间 (即, 承载空间) , 用 于承载婴幼儿或宠物; 支架装置 2320安装于箱体 2310 ±以支撑箱体 2310, 并能够与卡 座组件 2200卡合,以使载具 2300能够通过支架装置 2320而可拆卸地安装在车架 2100上。 下文 中将具体描述轮式移动装置 21的车架 2100和卡座组件 2200及其两者之间的连 接关系。 首先 , 参考图 19B和图 19C, 图 19B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车架 2100的立体示 意图, 以及图 19C示出图 19B所示的车架 2100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本公开 的车架 2100可以包括前支撑杆 2110、后支撑杆 2120和上支撑杆 2130, 其中, 前支撑杆 2110与前轮 2181连接, 后支撑杆 2120与后轮 2182连接, 并且上支撑杆 2130 与扶手 2170连接。 在一实施例 中, 如图 19B和图 19C所示, 前支撑杆 2110的一端、 后支撑杆 2120的 一端以及上支撑杆 2130的一端在第一枢转部 A2处彼此枢转连接, 使得前支撑杆 2110、 后支撑杆 2120和上支撑杆 2130能够通过第一枢转部 A2相对彼此收折。 具体地, 前支撑 杆 2110可以具有 U形结构,后支撑杆 2120可以由两个平行的杆件通过一横杆固定连 而 形成,并且前支撑杆 2110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杆 2120的两个杆件的一端枢转地连接于第 一枢转部 A2处。前支撑杆 2110的下侧连接有至少一个前轮 2181 , 以及后支撑杆 2120的 两个杆件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对应的后轮 2182o 扶手 2170位于上支撑杆 2130的另一端 (即上端), 并通过第二枢转部 B2与上支撑杆 2130能枢转地连接。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 结构, 前支撑杆 2110还可以具有 V形或 I形结构,后支撑杆 2120还可以设置成一体成型 的 U形结构等。 在一示例 中, 如图 19B所示, 后轮 2182的尺寸可以大于前轮 2181的尺寸, 以使轮式 移动装置 21的整体结构更稳定。 此外 , 结合图 19A和图 19B可以看出, 车架 2100上还设置有用于将卡座组件 2200 安装于车架 2100 ±的连接组件 (具体将在下文中描述) , 连接组件能枢转地连接到车架 2100, 使得卡座组件 2200能够通过连接组件随着车架 2100的收折而枢转。连接组件还可 以作为卡座组件 2200的支撑结构,例如作用为如本公开第一方 所述的 “支撑结构 1240” 和 /或 “支撑结构 1240A” - 在一实施例 中, 如图 19B和图 19C所示, 连接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联接件 2140、 辅助 支撑件 2150和连动件 2160o 如 图 19B所示, 第一联接件 2140的一端在第一枢转点 021处能枢转地连接于前支撑 杆 2110。 辅助支撑件 2150在第二枢转点 022处能枢转地连接于第一联接件 2140的另一 端, 并且在第三枢转点 023处能枢转地连接于后支撑杆 2120o连动件 2160的一端在第四 枢转点 024处能枢转地连接于上支撑杆 2130, 而另一端在第五枢转点 025处能枢转地连 接于辅助支撑件 2150o 通过上述各枢转点处的连接, 当车架 2100收折时能够带动辅助支 撑件 2150枢转。其中, 第五枢转点 025介于第二枢转点 022与第三枢转点 023之间, 亦 即第二枢转点 022介于第一枢转点 021与第五枢转点 025之间。可选地,第五枢转点 025 可以与第二枢转点 022重合。 进一步参考 图 19A至图 19C, 连动件 2160可以具有近似 S形结构, 从而避免在车架 2100收折时与后支撑杆 2120、座板 2200或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即形成避让结构。 体地, 近似 S形结构依次具有第一区段 2161、第二区段 2162和第三区段 2163 o其中, 第二区段 2162大致垂直于第一区段 2161 , 第三区段 2163大致垂直于第二区段 2162。 当车架 2100 展开时, 第一区段 2161大致与上支撑杆 2130重叠。 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连动件 2160还 可以被设计成能够在收折时避让其他部件的其 他形状或结构。 此外, 通过调整其他部件, 而使得在收折时多个杆件或部件间不会相互干 涉的情况下, 连动件 2160也可以设置成直 杆的形式。 在一具体 示例中, 可以设置两个第一联接件 2140, 其一端分别连接在两侧的前支撑 杆 2110上, 而辅助支撑件 2150可以呈大体 U型结构, 并且辅助支撑件 2150的两端分别 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联接件 2140的另一端。此外, 辅助支撑件 2150也可以设置两个单独的 呈直线型的杆件, 分别连接在车架 2100一侧的第一联接件 2140与后支撑杆 2120之间,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一实施例 中, 如图 19B所示, 当车架 2100展开时, 第一联接件 2140和辅助支撑件 2150水平地设置,第一枢转点 021、第二枢转点 022、第三枢转点 023和第五枢转点 025 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并且可选地, 这些枢转点基本上在一直线上。 此外 , 参考图 20和图 21 , 图 20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卡座组件 2200的立体示意图, 以 及图 21示出图 20所示的卡座组件 2200在移除座板 2210之后的立体示意图。 如 图 20和图 21所示, 卡座组件 2200包括座板 2210和用于将载具 2300(图 20和图 21中未示出, 参见图 19A) 锁定于座板 2210上的锁定机构 2220。 其中, 卡座组件 2200 可以具有多个卡合点位, 用以支撑和定位载具 2300, 从而提高载具 2300与卡座组件 2200 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例如, 如图 20所示, 多个卡合点位可以沿卡座组件 2200的纵向中心 线 M2对称地设置于卡座组件 2200上, 以使载具更稳定地锁定于卡座组件 2200的座板 2210 ±o 可选地, 可以设置四个卡合点位, 中心对称地设置于卡座组件 2200 ±o 此外 , 如图 20所示, 座板 2210可以具有第一延伸部 221 l o 第一延伸部 2211从座板 2210的一端 (例如后端, 即结合图 19A和图 19B所示, 靠近后轮 2182的一端)延伸。 更 具体地, 第一延伸部 2211可以从座板 2210的后端中部向后延伸一定距离, 以提供更大的 支撑面, 从而更稳定地支撑设置在其上方的载具 2300(图 20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述的 “后端”是相对于车架 2100而言的后侧 (例如后轮 2182位于车架 2100的后 侧), 即如图 19B所示的左侧为车架 2100的前侧, 而右侧为车架 2100的后侧, 并且对应 地, 如图 20所示的左侧为座板 2210的前端, 而右侧为座板 2210的后端。 另外, 第一延 伸部 2211还可以设置成提把的形式,便于收折后的 拉和移动。在一实施例中,座板 2210 还可以设置成镂空形式,例如图 20所示的环形结构(即,座板 2210的中间区域呈镂空状), 使得当车架 2100与卡座组件 2200一同收折时, 可以通过座板 2210的镂空设计抓握、 提 拉或移动整个车架结构 (例如参见图 31) - 替代地或 附加地, 座板 2210还可以具有第二延伸部 2212, 从座板 2210的前端 (即, 靠近前轮 2181的一端)延伸以提供额外的支撑面, 从而有助于提升载具在车架 2100 ±的 稳定性, 并且有助于载具卡合至整个车架 2100后能保持平衡。 在一实施例 中,如图 20和图 21所示,卡座组件 2200可以设置在座板支撑件 2230上, 并通过座板支撑件 2230连接于车架 2100(见图 19A) 。 在一实施例中, 如图 21所示, 座 板支撑件 2230可以呈 U型结构, 其中卡座组件 2200的锁定结构 2220设置在 U型结构的 两端之间和 /或 U型结构的横向段 (即两个纵向段之间) 上,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关于 座板支撑件 2230与车架 2100之间的连接, 将在下文中结合图 22和图 23进行具体描述。 参考 图 22和图 23 , 图 22示出图 19B所示的车架 2100及安装在车架 2100上的座板 支撑件 2230的立体示意图, 以及图 23示出图 22所示的车架 2100及座板支撑件 2230的 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公开一实施例 中,如图 22和图 23所示,辅助支撑件 2150设置在座板支撑件 2230 的外侧, 并且与座板支撑件 2230连接, 使得座板支撑件 2230能够与辅助支撑件 2150同 步运动, 从而带动安装于座板支撑件 2230上的卡座组件 2200 (图 22和图 23中未示出, 可参见图 24) 同步运动以实现卡座组件 2200与车架 2100的同步收折。 其中, 第一联接 件 2140的另一端插置于座板支撑件 2230与辅助支撑件 2150之间,例如,辅助支撑件 2150 与座板支撑件 2230在第二枢转点 022处通过穿设于第一联接件 2140的杆件彼此连接,并 且设置在第一联接件 2140的两侧, 从而使辅助支撑件 2150和座板支撑件 2230能够相对 于第一联接件 2140同步地枢转。 另外, 连动件 2160的另一端 (即, 与辅助支撑件 2150 连接的端部)插置于座板支撑件 2230与辅助支撑件 2150之间。可选地, 辅助支撑件 2150 可以与座板支撑件 2230固定连接,或者两者一体成型。在另一实 例中,辅助支撑件 2150 和座板支撑件 2230均可以与卡座组件 220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上述实施例中, 可以将固定连接的辅助支撑件 2150和座板支撑件 2230 以组合的形式视为连接组件的第二联接件。 但是, 应该理解的是, 第二联接件也可 以仅包括座板支撑件 (未示出) 。 例如, 在第二联接件中仅包括座板支撑件的实施例中 , 座板支撑件可以呈 U型结构, 并分别与第一联接件 2140、 连动件 2160和后支撑杆 2120 枢转连接,从而随着车架 2100的收折而枢转,进而使固定在座板支撑件 的卡座组件 2200 随之枢转。 进一步参考 图 24至图 27, 图 24示出本公开的车架 2100及安装在车架 2100上的卡 座组件 2200的立体示意图, 图 25示出图 24所示的车架 2100及卡座组件 2200的另一角 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 26示出图 19A所示的轮式移动装置 21的侧视图, 以及图 27示出图 26所示的轮式移动装置 21在移除载具 2300之后的前视图。 如 图 24和图 25所示, 当展开车架 2100时, 本公开的卡座组件 2200可以定位在车架 2100的较低位置。 例如, 相较于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卡座组件 120和卡座组件 120A, 卡座组件 2200可以处于更低的位置处。 具体地 ,在一实施例中,卡座组件 2200定位在低于第一枢转部 A2的高度,例如可以 设置成靠近前支撑杆 2110的下端或与前支撑杆 2110的下端在大致同一高度处。更具体地, 再结合图 26所示, 卡座组件 2200所处的位置的高度 H1可以小于车架 2100整体高度 H2 的中值,并且在一示例中,高度 H1可以接近甚至小于车架 2100整体高度 H2的三分之一。 通过这样的设置, 即卡座组件 2200设置在车架 2100的较低位置, 用户可以更方便且省力 地将载具 2300(参见图 19A)放置在卡座组件 2200 ±并定位, 提升了使用便利性和用户 体验; 而且, 车架 2100能够适用于更多不同尺寸 (例如不同高度) 的载具 2300, 从而提 升了使用适配性。 需要说明的是, 卡座组件 2200也可以采用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支撑 结构 1240 A而设置在车架 2100上, 且定位在低于第一枢转部 A2的高度处, 本公开不限 于此。 此外 , 如图 24和图 25所示, 设置在较低位置的卡座组件 2200的重心 G可以相对于 第一枢转部 A2向后轮 2182偏移, 有助于提升车架 2100的稳定性。 详细地说, 在将载具 2300(见图 26) 安装于车架 2100上之后, 因卡座组件 2200的重心 G已后移, 故较不会 因载具 2300内的宠物往载具 2300前端靠近(此时宠物重量集中于载具 2300前端) 而造 成车台翻覆现象, 此有助于提升轮式移动装置 21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例如, 在一实施 例中, 卡座组件 2200的重心可以接近或位于成对的后支撑杆 2120所构成的平面。 如 图 26和图 27所示, 当车架 2100展开时, 后轮 2182与车架 2100最末端 (例如扶 手 2170处) 的水平距离 L22小于前轮 2181与后轮 2182之间的水平距离 L21。 另外, 两 侧支撑杆之间的宽度 W23可以在两个前轮 2181之间的距离 W21与两个后轮 2182之间的 距离 W22之间。 参考 图 28至图 31 , 其示意性地示出车架 2100和卡座组件 2200的收折过程, 其中, 图 28示出图 24所示的车架 2100及卡座组件 2200在完全展开时的侧视图, 图 29示出图 28所示的车架 2100及卡座组件 2200在处于收折过程中途的侧视图, 图 30示出图 28所 示的车架 2100及卡座组件 2200在完全收折之后的侧视图, 以及图 31示出图 30所示的车 架 2100及卡座组件 2200的前视图。 结合 图 28至图 30所示, 本公开的车架 2100能够收折, 以便于携带和收纳。 具体地, 车架 2100的扶手 2170通过第二枢转部 B2与上支撑杆 2130能枢转地连接,并能够相对于 上支撑杆 2130收折。 前支撑杆 2110、 后支撑杆 2120与上支撑杆 2130枢接于第一枢转部 A2, 并能够相对于彼此收折。 此外, 在车架 2100收折的同时, 还能够通过连接组件而带 动卡座组件 2200随之枢转。 具体地, 在一实施例中, 当前支撑杆 2110、 后支撑杆 2120 与上支撑杆 2130彼此收折时, 带动连动件 2160并进而带动辅助支撑件 2150枢转, 从而 使与辅助支撑件 2150固定连接的座板支撑件 2230和安装在座板支撑件 2230上的卡座组 件 2200也能够车架 2100的收折而枢转。 在一具体实施例 中, 当收折车架 2100时, 前支撑杆 2110、 后支撑杆 2120与上支撑 杆 2130相互靠近, 连接组件带动卡座组件 2200的后端 (例如设置第一延伸部 2211的一 端, 亦即卡座组件 2200的靠近后轮 2182或后支撑杆 2120的一端) 朝向第一枢转部 A2 枢转。 更具体地, 如图 29和图 30所示, 随着前支撑杆 2110、 后支撑杆 2120与上支撑杆 2130相对彼此收折, 上支撑杆 2130带动连动件 2160枢转, 同时前支撑杆 2110带动第一 联接件 2140枢转,辅助支撑件 2150在第一联接件 2140和连动件 2160的作用下朝向第一 枢转部 A2枢转, 进而带动与辅助支撑件 2150连接的座板支撑件 2230, 使得座板支撑件 2230及设置在其上的卡座组件 2200的纵向后端朝向第一枢转部 A2枢转(从图 29中观察 可知, 卡座组件 2200 以其上表面朝向车架 2100的前侧枢转的方式收折) , 并随着车架 2100的收折而收纳于车架 2100的整体结构中, 如图 30所示的完全收折的状态。 进一步参考 图 30, 当车架 2100完全收折, 即, 前支撑杆 2110、 后支撑杆 2120、 上 支撑杆 2130、 扶手 2170收折至相对彼此最靠近的位置时, 卡座组件 2200随着其枢转而 收纳在上支撑杆 2130与前支撑杆 2110和后支撑杆 2120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影响结构完整性的情况下 ,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卡座组件 120、120气 120 A与本公开第二方面中的卡座组件 2200的部分或全部结构可以组合或替代使用。 本公开 的第三方面涉及一种载具,特别是一种重量较 轻且结构强度较高的载具。其中, 为求方便理解, 以下不同实施例中的相似结构具有相似标记, 举例来说, 第一实施例至第 七实施例中载具的标记分别为 “3100”至 “3700” o 请参 阅图 32A与图 32B,图 32A与图 32B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3100 在不同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如图 32A与图 32B所示, 载具 3100包含有箱体 3110以及支 架装置 3120, 箱体 3110(亦可作为 “承载部” ) 包含有底部 3111 (即箱体基座) 以及连 接底部 3111的周壁 3112, 底部 3111与周壁 3112围绕定义容置空间 3113(即, 承载儿童 或动物的承载空间) , 其中, 底部 3111的上表面位于容置空间 3113中, 而底部 3111的 下表面构成箱体 3110的底面。在此实施例中, 容置空间 3113可用以容置儿童, 即此实施 例的载具为儿童用载具, 然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举例来说, 在另一实施例中, 容 置空间可用以容置宠物。此外, 在此实施例中, 箱体 3110可由发泡性聚丙烯(EPP)、 发 泡性聚乙烯 (EPE) 、 发泡性乙烯 (EPO) 等发泡材料所制成, 支架装置可由金属或其他 刚性较高的材料所制成, 然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请参 阅图 32B与图 32C, 图 32C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3100的部分 元件爆炸示意图。如图 32B与图 32C所示, 支架装置 3120包含有第一支架 3121、两个第 二支架 3122、第三支架 3123以及连接箱体 3110与第三支架 3123的固定组件 3124, 第一 支架 3121结合于箱体 3110且环绕设置在箱体 3110的周壁 3112, 两个第二支架 3122连 接第一支架 3121且沿箱体 3110的纵轴方向 D31彼此分离设置(分别位于箱体 3110的长 边中心线的两侧), 各第二支架 3122结合于箱体 3110且由箱体 3110的周壁 3112的一侧 沿箱体 3110的横轴方向 D32经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延伸至箱体 3110的周壁 3112的另 一侧。 如此, 通过两个第二支架 3122间隔地沿周壁 3112 ±设置, 可提供箱体 3110稳固 的支撑, 而能提高箱体 3110的耐冲击能力。第三支架 3123位在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的 一侧且通过所述固定组件 3124与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 (特别是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 的下表面, 即箱体 3110的底面) 间隔设置, 第一支架 3121与第三支架 3123大致水平设 置,且第一支架 3121与第三支架 3123沿垂直方向设置于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 ±下两侧。 在此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 3123与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可完全不互相接触, 然本公开并 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请参 阅图 32D与图 32E, 图 32D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3100安装在 底座 3B0时的示意图,图 32E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3100安装在底座 3B0 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 32D与图 32E所示, 第三支架 3123用以与底座 3B0的卡合结 构 3B1配合,以使载具 3100可通过第三支架 3123与卡合结构 3B1的配合安装在底座 3B0, 其中第三支架 3123与卡合结构 3B1的配合可通过第三支架 3123与卡合结构 3B1的多个 卡合部 3B11的卡合来实现。 具体地, 如图 32E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底座 3B0可以设置 4个卡合部 3B1 L 以与卡合件 31231形成四个卡合点位, 其中 4个卡合部 3B11两两成对 设置, 亦即沿横轴方向 D32设置在底座 3B0相对两侧, 使得四个卡合点位亦两两成对, 并分别位于卡合件 31231的两个长边。在另一实施例中,除环形结 件之外,卡合件 31231 也可以为单一卡合杆或两个相互平行的卡合杆 ,而底座 3B0具有至少一对卡合部,并通过 所述至少一对卡合部对卡合件 31231进行单边或双边固定卡合。 此外 , 当载具 3100安装于底座 3B0上时, 因载具 3100呈长形结构, 故载具 3100的 重心相对于底座 3B0位于底座 3B0上方的一侧。 因此, 当使用者欲解除载具 3100与底座 3B0间的安装时, 除须操作释锁按钮外, 还需上提载具 3100, 以避免压钩情况发生而无法 顺利完成释锁, 如此也能确保载具 3100是在使用者握持把手的情况下完成卸载, 避免因 载具 3100相对于底座 3B0偏移的重心而发生瞬间倾斜的情况。 然 , 本公开载具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举例来说, 在另一实施例中, 支架装置 可包含置中设置的一个第二支架。 或者, 支架装置可包含两个以上的第二支架, 从而提供 箱体更好的支撑效果。 又或者,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与固定组件可省略设置, 即箱 体可不与底座搭配使用。 在此实施例 中, 底座 3B0可通过支撑脚 3B2和多个固定装置 3B3 (例如国际标准化 组织固定装置,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FIX)安装在车辆座椅,从而使载具 3100 可通过底座 3B0安装在车辆座椅(未绘示在图中)。在另一 实施例中, 底座也可通过车辆 安全带安装在车辆座椅。 具体地 , 如图 32E所示, 第三支架 3123包含有卡合件 3123 K 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31232、 31233以及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 卡合件 31231可为环形结构件, 两个第一结构 加强件 31232、 31233沿箱体 3110的纵轴方向 D31彼此分离设置, 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31232、 31233各自大致沿箱体 3110的横轴方向 D32延伸且连接卡合件 31231 , 两个第一 结构加强件 31232、 31233分别设置在卡合件 31231的两侧, 以定义限制底座 3B0(对应 卡合件 31231与卡合结构 3B1卡合时的情况下) 沿纵轴方向 D31移动幅度的两个卡合区 域。请一并参阅图 32C, 第二支架 3122可为 U形结构件, 第二支架 3122包含有两个竖直 部 31221以及横向部 31222,两个竖直部 31221大致垂直连接第一支架 3121 ,横向部 31222 大致垂直连接固定组件 3124o 此外 , 请参阅图 32E与图 32F, 图 32F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3100 的剖面示意图。如图 32F所示,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的中央部朝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 , 中央部的高度高于两侧末端的高度, 呈现一曲面的形状。 于另一实施例, 中央部还可选择 性地抵接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尤其是其底面)。如图 32E所示,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 位在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31232、 31233之间, 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与第一结构加强件 31232之间的距离大致等同于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与第一结构加强件 31233之间的距离, 且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管件的截面面积可等于或大于两个第一结 加强件 31232.31233 管件的截面面积。 通过上述结构配置, 当载具 3100乘载婴儿或置放其他物品时, 可使箱 体 3110底部 3111的中部具有被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支撑的受力支撑部。再者, 当第三 支架 3123遭受外力时, 可稳固地抵抗较大冲击力, 从而使支架装置 3120具有较高的耐冲 击能力, 不易受力变形, 但本公开支架装置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 视实际设计需求 而定。 举例来说, 在另一实施例中, 若载具 3100非呈长形箱体结构, 而是呈四边大致等 长的箱体结构, 则第二结构加强件可省略设置, 抑或, 若载具 3100沿纵轴方向 D31呈较 长的箱体结构, 则可进一步设置有多个第二结构加强件, 使箱体 3110具有较高的耐冲击 能力。又或者,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可仅包含有位在卡合件其中一侧的一 个第一结 构加强件。 在另一实施例中, 载具 3100沿横轴方向 D32进一步设置有至少一第二支架, 但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架具有尺寸较长的竖直部, 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架由周 壁 3112的一侧, 沿纵轴方向 D31经底部 3111延伸至周壁 3112的另一侧, 借此进一步加 强对箱体 3110的支撑力,从而提高箱体 3110的耐冲击能力。在另一实施例中,载具 3100 可不设置第一结构加强件 31232、 31233及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 但通过进一步设置多 个第二支架 3122, 并直接与第三支架 3123连接, 多个第二支架 3122的设置位置可对应 箱体 3110沿纵轴方向 D31上不同的截面积, 用于提高箱体 3110的耐冲击能力。 此外 , 如图 32C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 3121也可为环形结构件, 第一支架 3121环绕定义第一平面, 卡合件 31231环绕定义第二平面, 第二平面的面积可不大于第 一平面的面积, 且第二平面的面积大致接近于箱体 3110底部 3111的面积。 另, 第一平面 与第二平面对应同一中心轴 L(即中心轴 L通过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中心) , 而第二结 构加强件 31234可以大致通过或接近中心轴的方式进行设 。 此外 , 如图 32B所示, 箱体 3110还包含有容置结构 3114, 容置结构 3114可为凹陷 结构,其包含有分别用以部分容置第一支架 3121和第二支架 3122的环形凹槽 31141以及 U 形凹槽 31142, 以使箱体 3110与支架装置 3120稳固结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 和第二支架可完全容纳于容置结构, 而与箱体表面大体上齐平。 可理解地, 在另一实施例 中, 容置结构可省略设置。 又或者, 在另一实施例中, 容置结构可仅包含有部分容置第一 支架的环形凹槽或部分容置第二支架的 U形凹槽。 进一步地 , 如图 32D至图 32F所示, 箱体 3110(例如发泡材质) 可以具有第一部分 与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设置于支架装置 3120的上方(具体例如在第一支架 3121 ±方) , 第二部分连接于第一部分下方, 第一部分靠近第二部分的侧壁厚度 T1大于第二部分的侧 壁厚度 T2, 且第一部分的侧壁厚度可往上向外逐渐缩减, 形成朝上向外弯曲的圆滑上缘, 如此可增加接触时的舒适度并降低碰撞发生时 的不适感。在一示例中,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 分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可以分别单独制造之后 再彼此结合。结合图 32B和图 32F,箱体 3110 与支架装置 3120的表面大体上齐平, 以及第一部分的外壁与支架装置 3120的第一支架 3121 的外表面亦大体上齐平。 当然, 在其他实施例中, 若不考虑载具外表面整体的平整 性, 支架装置 3120也可稍微内凹于箱体 3110的外表面, 或者第一部分靠近第二部分的侧 壁厚度 T1可以等于第二部分的侧壁厚度 T2, 而支架装置 3120至少部分突出于箱体 3110 的外表面。 通过将支架装置 (以及设置于支架装置的装置, 例如下文中如图 40、 图 55、 图 62A 和图 62D所示的顶棚锁定部 4124、 4224、 4324和 /或如图 55和图 62A所示的把手 4160、 4360 的枢转部) 设置于箱体的外表面并低于箱体的第一部分, 并且将例如支撑顶棚的顶 棚框架 (可参见图 59A和图 62A)环绕于箱体的第一部分的外表面且低于第 一部分的上边 缘, 可以保护载具内的动物不会直接撞击到硬质管 件(例如支架装置、 顶棚锁定部、 顶棚 框架或把手的 U型管件等) , 从而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再者 , 如图 32C所示, 固定组件 3124包含有四个第一连接支架 31241 , 各第一连接 支架 31241连接相对应的第二支架 3122与相对应的第三支架 3123, 具体地, 各第一连接 支架 31241连接相对应的第二支架 3122与相对应的第一结构加强件 31232、 31233。 在一 实施例中, 固定组件 3124 还进一步地包含有导引组件, 其包含四个导引件 31242A、 31242B、 31242C、 31242D, 导引件 31242 A与导引件 31242B大致垂直连接第一结构加强 件 31232, 导引件 31242 C与导引件 31242D大致垂直连接第一结构加强件 31233, 四个导 引件 31242A、 31242B、 31242C、 31242D可设置于卡合件 31231所围绕的第二平面内, 并分别位在对应四个第一连接支架 31241处,使用者可通过位在卡合件 31231一侧的卡合 区域的两个导引件 31242A、 31242B或位在卡合件 31231另一侧的卡合区域的另两个导引 件 31242C、 31242D来导引第三支架 3123与卡合结构 3B1配合, 以使底座 3B0能够相对 于载具 3100被定位在不同位置, 例如底座 3B0可被定位在载具 3100的底部 3111沿纵轴 方向 D31的相对两侧。 然本公开导 引件的数量与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 固定组件可包含置中设置的一个导引件。可理 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导引件可省略设置。 此外 , 在此实施例中, 导引件 31242可为塑料、 金属或其他具有一定刚性的材料所制 成的片状结构件, 然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请参 阅图 32C、 图 32G、 图 32H与图 321, 图 32G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 载具 3100的上视图,图 32H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3100的部分结构剖面 示意图, 图 321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3100的另一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如图 32C、 图 32G、 图 32H与图 321所示, 固定组件 3124还包含有多个支架连接件 31243 (绘示在图 32G)、多个锁固组合 31244(绘示在图 32H与图 321)以及连接第三支架 3123 的多个第二连接支架 31245 (绘示在图 32C) - 在此实施例中, 如图 32C所示, 多个第二 连接支架 31245可装设在卡合件 31231沿纵轴方向 D31的相对两侧, 如此可使箱体 3110 与支架装置 3120的结合更加稳固, 其中因第二连接支架 31245上方未设置有对应的第二 支架 3122, 故第二连接支架 31245的长度需大于第一连接支架 31241。 进一步地, 卡合件 31231一侧上的两个第二连接支架 31245可彼此间隔, 其不仅可使卡合件 31231在该侧上 较能平均受力 , 还能允许在两个第二连接支架 31245 之间设置有另一元件 (如调整器 3140) , 从而使结构能更紧凑。 更进一步地 ,如图 32C和图 321所示,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包含有多个穿槽 31111 , 多个穿槽 31111分别位于对应第一连接支架 31241或第二连接支架 31245处,多个第二连 接支架 31245分别至少部分位在相对应的穿槽 31111内,各锁固组合 31244可包含有设置 在相对应的支架连接件 31243 的配锁件 312441 以及用以与配锁件 312441锁固的锁固件 312442, 以使箱体 3110与支架装置 3120稳固结合。 如 图 32H所示,位于对应第一连接支架 31241处的支架连接件 31243可至少部分位在 穿槽 31111 内且抵接第二支架 3122的横向部 31222 ,位于对应第一连接支架 31241处的 锁固件 312442可穿过相对应的导引件 (例如导引件 31242C) 、 第三支架 3123的第一结 构加强件 31233、 相对应的第一连接支架 31241、 相对应的第二支架 3122的横向部 31222 与相对应的支架连接件 31243而与相对应的配锁件 312442彼此锁固; 如图 321所示, 位 于对应第二连接支架 31245处的支架连接件 31243可至少部分位在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支架 31245内且抵接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支架 31245, 位于对应第二连接支架 31245处的锁固件 312442可穿过第三支架 3123的卡合件 3123K 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支架 31245与相对应的 支架连接件 31243而与相对应的配锁件 312442彼此锁固。 然本公开支架连接件、锁固组合、第二连接支 架以及穿槽的数量与设置位置并不局限 于此实施例。 举例来说, 在另一实施例中, 固定组件可包含置中设置的一个支架连接件、 置中设置的一个锁固组合以及置中设置的一个 第二连接支架,且箱体的底部包含有置中设 置且位于对应第二连接支架处的一个穿槽。 又或者, 在另一实施例中, 固定组件可包含置 中设置的一个第一连接支架、 置中设置的一个支架连接件以及置中设置的一 个锁固组合, 而不包含有第二连接支架,且箱体的底部包含 有置中设置且位于对应第一连接支架处的一 个穿槽。 可理解地 , 在另一实施例中, 锁固组合可省略设置, 支架连接件可通过卡合凸与卡合 缺口的配合连接第二支架或第二连接支架。 此外 , 为增加乘坐舒适以及提升乘坐安全, 如图 32H与图 321所示, 各支架连接件 31243包含有凹陷部 312431 ,配锁件 312441容置在凹陷部 312431内且不凸出支架连接件 31243, 再者, 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包含有七个凹槽 31112, 各支架连接件 31243分别 部分容置在相对应的凹槽 31112内且不凸出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 o 然本公开凹槽 的数量与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举例来说, 在另一实施例中, 箱体的底部包含有置中设置的一个凹槽。 可理解地, 在另一实施例中, 凹槽与凹陷部可省 略设置。 请参 阅图 32J与图 32K,图 32J与图 32K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3100 在不同视角的束缚织带配置示意图。 如图 32J与图 32K所示, 载具 3100还包含有束缚织 带 3130以及调整器 3140, 束缚织带 3130包含有可彼此配合的三个限位段 3131与调整段 3132, 从而将儿童限制在容置空间 3113内。 如图 32B、 图 32C所示, 箱体 3110的底部 3111还包含有三个底部开口 31113 (绘示在图 32C) , 支架装置 3120还包含有两个定位 支架, 即第一定位支架 3125以及第二定位支架 3126, 第一定位支架 3125与第二定位支 架 3126分别连接两个第二支架 3122, 第一定位支架 3125包含有第一架体 31251、形成在 第一架体 31251且分别位于对应三个底部开口 31113 的其中两者处的两个第一支架开口 31252以及凸出第一架体 31251的两个凸伸结构 31253,第二定位支架 3126包含有第二架 体 31261以及形成在第二架体 31261且位于对应三个底部开口 31113的其中另一者处的第 二支架开口 31262, 如图 321与图 32J所示, 各限位段 3131可经由相对应的第一支架开口 31252或第二支架开口 31262穿过相对应的底部开口 31113,调整器 3140设置在第三支架 3123, 束缚织带 3130的调整段 3132穿过调整器 3140, 调整器 3140用以调整及锁定束缚 织带 3130, 各凸伸结构 31253至少部分插设在相对应的底部开口 31113, 以避免束缚织带 3130在调整时与箱体 3110摩擦且可用以增加相对应的底部开口 31113的结构强度。 然本公开底部开 口、定位支架、支架开口以及凸伸结构的数量 与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 此实施例。 举例来说, 在另一实施例中, 箱体的底部包含有置中设置的一个底部开口, 且 支架装置包含有置中设置的一个定位支架, 其包含有一个支架开口以及一个凸伸结构。可 理解地, 在另一实施例中, 束缚织带或调整器可省略设置。 请参 阅图 32A、图 32C与图 32L,图 32L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3100 在把手 3150处在收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如图 32A、 图 32C与图 32L所示, 载具 3100还 包含有把手 3150, 把手 3150枢转连接第一支架 3121 , 通过把手 3150的枢转, 载具可在 如图 32A所示的使用状态与如图 32L所示的收合状态之间切换, 从而达到便于携带和收 纳的目的。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把手 3150大致置中设置在箱体 3110两个侧壁上缘, 如此把手 3150能顺利收合于箱体 3110两侧。 请参 阅图 33 A与图 33B,图 33 A与图 33B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二实施例的载具 3200 在不同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如图 33A至图 33B所示, 类似地, 载具 3200包含箱体 3210 以及支架装置 3220,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箱体 3210的容置空间 3213用以容置宠物, 即载具 3200为宠物用载具, 固定组件可仅包含有两个第二连接支架 32245, 其分别位于 卡合件 32231沿纵轴方向 D31的两侧, 且位于各侧的大致中央处。 进一步地, 请参阅图 33B至图 33E,图 33C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二实施例的载具 3200的剖面示意图,图 33D 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二实施例的载具 3200在把手处在收合状态的上视图, 图 33E为本 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二实施例的载具 3200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如图 33B与图 33D所示, 位在箱体 3210两侧的支架连接件 32243、 锁固组合 32244与穿槽(未绘示在图中) 可相 对应两个第二连接支架 32245进行设置。如图 33C至图 33E所示, 箱体 3210的底部 3211 仅包含有一个底部开口 32113, 其位于箱体 3210的大致中心处。在本实施例中, 如图 33B 所示,第二结构加强件 32234与第一结构加强件 32232之间的距离稍大于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与第一结构加强件 32233之间的距离, 以适应底部开口 32113的设置位置。 再者, 如图 33C与图 33E所示, 位在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32232、 32233之间的第二结构加强件 32234的中央部朝箱体 3210的底部 3211弯折且用以抵接箱体 3210的底部 3211 , 以加强 支架装置 3220的耐冲击能力。 此外, 支架装置 3220仅包含有一个定位支架 3225, 其连 接第二结构加强件 32234的中央部且位在对应箱体 3210的大致中心处,定位支架 3225包 含有架体 32251、 形成在架体 32251且位于对应底部开口 32113处的一个支架开口 32252 以及凸出架体 32251且至少部分插设在底部开口 32113的一个凸伸结构 32253, 束缚织带 3230仅包含有一个限位段 3231 , 而不包含有调整段, 载具 3200不包含有调整器, 限位段 3231上设置有卡扣件 3233, 其可用以与宠物背心上的扣环扣合, 从而将宠物限制在容置 空间 3213内。此实施例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似 亦具有类似的多样变化, 为求简洁, 于此不再赘述。 请再参 阅图 34A至图 34C, 图 34A至图 34C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三实施例的载具 3300在不同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如图 34A至图 34C所示, 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 载具 3300不包含有束缚织带以及调整器, 箱体 3310的底部 3311不包含有底部开口, 支架装 置 3320不包含有定位支架, 第二结构加强件 33234距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33232、 33233 的距离大致相同。此实施例其他结构与第二实 施例相似且亦具有类似的多样变化, 为求简 洁, 于此不再赘述。 此外 , 目前的一些载具上设置有顶棚, 但这样的顶棚通常采用较为复杂的方式与载具 本体连接, 因而在不需要使用顶棚时, 导致使用者难以将顶棚从载具本体上拆卸, 而不利 于携带和使用。 为此, 本公开还提供了具有可拆卸顶棚的载具。 例如参 阅图 35A至图 35C, 图 35A与图 35B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四实施例的载具 3400在不同状态的外观示意图, 图 35C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四实施例的载具 3400在去 除顶棚 3460与座布 3480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 35A至图 35C所示, 与第三实施例 不同的是, 载具 3400包含有顶棚 3460、 顶棚连接组件 3470以及至少部分覆盖箱体 3410 与支架装置 3420的座布 3480, 且把手 3450外露于座布 3480, 以便于与使用者握提, 而 第三支架 3423也外露于座布 3480, 以便于与底座配合。 顶棚连接组件 3470设置在顶棚 3460与座布 3480之间且用以使顶棚 3460与座布 3480彼此可分离地连接, 顶棚 3460包 含有第一棚部 3461、 第二棚部 3462以及棚部连接组件 3463, 棚部连接组件 3463设置在 第一棚部 3461与第二棚部 3462之间且用以使第一棚部 3461与第二棚部 3462彼此可分离 地连接。具体地,顶棚连接组件 3470与棚部连接组件 3463可分别为拉链组件。可理解地, 在另一实施例中, 顶棚连接组件可设置在顶棚与箱体之间, 顶棚连接组件可包含有分别设 置在顶棚与箱体上的公扣与母扣或两个魔鬼沾 (亦可称为 “魔鬼毡”或 “魔术贴”) , 棚 部连接组件可包含有分别设置在第一棚部与第 二棚部上的公扣与母扣或两个魔鬼沾。此实 施例其他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相似且亦具有类似 的多样变化, 为求简洁, 于此不再赘述。 请再参 阅图 36A与图 36B, 图 36A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五实施例的载具 3500的外 观示意图, 图 36B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五实施例的载具 3500在去除顶棚与座布后的部 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 36A与图 36B所示, 与第四实施例不同的是, 载具 3500包含有用以 供使用者穿戴的背带 3590以及两个第一背带连接件 35A0, 而不包含有把手, 两个第一背 带连接件 35A0设置在第一支架 3521 , 背带 3590包含有带体 3591以及设置在带体 3591 且分别用以可分离地连接第一背带连接件 35A0的两个第二背带连接件 3592o具体地, 两 个第一背带连接件 35A0 可分别为设置在第一支架 3521 的相对两个短边且外露于座布 3580的两个卡合环, 两个第二背带连接件 3592可分别为设置在带体 3591两端的两个卡 合钩。 此外, 在此实施例中, 箱体 3510的周壁短边外侧上形成有用以容置且定位 一背 带连接件 35A0的第一定位槽 3515, 以避免第一背带连接件 35A0任意移动。 在另一实施 例中,第一支架的短边上也可设置有用以定位 第一背带连接件且用以避免第一背带连接件 过度移动的定位凸起。 可理解地,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一背带连接件与第二背带连接件可 省略设置, 背带可以绕设的方式连接第一支架。此实施例 其他结构与第四实施例相似且亦 具有类似的多样变化, 为求简洁, 于此不再赘述。 请再参 阅图 37A与图 37B, 图 37A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六实施例的载具 3600的外 观示意图, 图 37B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六实施例的载具 3600在去除顶棚与座布后的部 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 37A与图 37B所示, 与第五实施例不同的是, 载具 3600包含有用以 与交通工具座椅配合的固定绳 36B0以及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36C0, 而不包含有背带, 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36C0设置在第一支架 3621 , 固定绳 36B0包含有绳体 36B1以及 设置在绳体 36B1的两个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36B2, 固定绳 36B0与交通工具座椅的配合是 通过将绳体 36B1绕设在交通工具座椅的头靠支撑杆来实现 两个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36B2 分别用以可分离地连接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36C0。具体地,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36C0 可分别为设置在第一支架 3621的长边且外露于座布 3680的两个卡合环,两个第二固定绳 连接件 36B2可分别为设置在绳体 36B1两端的两个卡合钩。 进一步地, 两个第一固定绳 连接件 36C0可分别位在邻近于两个第二支架 3622的竖直部 36221末端处,相较于第一支 架 3621上其他设置位置, 第一支架 3621在承受绳体 36B1的拉力时较不会产生变形, 从 而使载具 3600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能力。 此外, 在此实施例中, 箱体 3610的周壁长边外侧 上形成有用以容置且定位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36C0的第二定位槽 3616, 以避免第一固定绳 连接件 36C0过度移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的长边上也可设置有用以定位第一固 定绳连接件且用以避免第一固定绳连接件过度 移动的定位凸起。 可理解地, 在另一实施例 中, 第一固定绳连接件与第二固定绳连接件可省略 设置, 固定绳可以绕设的方式连接第一 支架。 在又一实施例中, 载具 3600也可包含第一定位槽与两个第一背带连接 , 以与背 带配合, 而具有多种应用模式。此实施例其他结构与第 五实施例相似且亦具有类似的多样 变化, 为求简洁, 于此不再赘述。 请再参 阅图 38A,图 38A为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第七实施例的载具 3700的外观示意图。 如图 38A所示,与第六实施例不同的是,固定绳 37B0的绳体 37B1呈 Y字型,固定绳 37B0 与交通工具座椅的配合是通过将设置在绳体 37B1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的卡钩 37B3扣在 交通工具座椅的头靠支撑杆或背靠卡杆来实现 。 相较于现有技术 , 在本公开中, 第一支架结合于箱体且环绕设置在箱体的周壁 , 第二 支架结合于箱体且由箱体的周壁的一侧经箱体 的底部延伸至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上述设 置使本公开载具不仅重量较轻且结构强度高, 而可兼顾携带便利性和乘载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的上述各 实施例的箱体也可以被安装到如本公开 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所述的轮式移动装置上, 例如通过其各自的支架装置的第三支架, 具 体安装方式可以参考前述第一方面, 在此不做赘述。 除了本公开的上述第三方面中所描述的载具 3100至 3700, 本公开第四方面还提供了 载具的其他实施例, 例如可以提供一种可拆卸的顶棚组件及包括该 顶棚组件的载具。 为了 方便描述, 本公开第四方面的载具分别用 “4100”至 “4800”来表示。 参考 图 39至图 40, 其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 载具 4100处于不 同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 图 39示出载具 4100的前视示意图, 图 40示出图 39所示的载具 4100在去除顶棚和座布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参考 图 39和图 40, 载具 4100可以包括箱体 4110、 支架装置 4120和顶棚组件 4130, 其中, 顶棚组件包括顶棚框架 4131、 顶棚锁定装置 4132及顶棚 4133 , 将在下文中 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 在图 39中示出的载具 4100周围至少部分地套设有座布 4150, 座布 4150至少部分地覆盖箱体 4110、 支架装置 4120及顶棚组件 4130o 为了便于说明, 图 40为载具 4100在去除图 39所示的顶棚 4133和座布 4150之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 图 40所示, 箱体 4110 (亦可作为 “承载部” ) 包括底部 4111及连接在底部 4111 周围的周壁 4112, 底部 4111和周壁 4112形成容置空间 4113 (即, 承载空间) 。 容置空 间 4113具有上方开放的敞口, 用以供儿童或宠物等乘坐于其中。 在一示例 中, 支架装置 4120至少部分地围绕箱体 4110设置, 例如从箱体 4110下方 套设在箱体 4110外侧, 用于支撑箱体 4110o 支架装置 4120包括第一支架 4121、 第二支 架 4122和第三支架 4123 o 第一支架 4121大致水平设置, 环绕箱体 4110的周壁 4112并 靠近箱体 4110的敞口处。 第二支架 41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架 4121 , 并从箱体 4110 的周壁 4112的一侧、沿箱体 4110的横轴方向 D42经由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延伸至箱体 4110的周壁 4112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 在一示例中, 可以设置有两个或更多个第二支架 4122,这些第二支架 4122分别连接第一支架 4121并沿纵轴方向 D41彼此间隔地平行设置。 第三支架 4123大致水平设置并与第二支架 4122连接,且位于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的底 侧并与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间隔一定距离。从图 39中可以看出, 当座布 4150罩设在载 具 4100上时, 支架装置 4120的第三支架 4123暴露在外。 通过设置支架装置 4120, 载具 4100可以被支撑并固定在例如手推车或车辆座 上。 结合 图 39和图 40, 顶棚 4133罩设在箱体 4110的敞口上, 用以遮盖箱体 4110的容 置空间 4113 o顶棚框架 4131固定在顶棚 4133的周边, 用于将顶棚 4133支撑在箱体 4110 上方, 并且能拆卸地设置在箱体 4110的敞口的周边。在一示例中, 顶棚框架 4131环绕箱 体 4110的敞口设置(如图 40所示)并使顶棚 4133撑开, 并且撑开的顶棚 4133覆盖顶棚 框架 4131 ,使其从外侧不可见(如图 39所示)。顶棚锁定装置 4132设置在顶棚框架 4131 上,用以与在载具 4100上对应设置的顶棚锁定部 4124可分离地配合, 以使顶棚组件 4130 能够锁定于箱体 4110上方。 具体地, 当顶棚组件 4130环绕箱体 4110安装时, 顶棚锁定 装置 4132可以与在支架装置 4130的第一支架 4131上对应的顶棚锁定部 4124配合,使得 顶棚组件 4130的顶棚框架 4131能拆卸地连接于载具 4100的支架装置 4120(即能拆卸地 安装至箱体 4110上方) 。 在一示例中, 可以设置两个顶棚锁定装置 4132(图中仅示出一 个), 对称地设置在箱体 4110横轴方向 D42两侧的顶棚框架 4131 ±o在一实施例中, 顶 棚锁定装置 4132可以沿纵轴方向 D41居中地设置在一侧的顶棚框架 4131 ±,即,顶棚锁 定装置 4132的中心线与顶棚框架 4131一侧边缘的中心线 M41重合。 可以理解的是, 顶 棚框架和顶棚锁定装置也可以被统称为 “顶棚连接组件” 。 参考 图 41 至图 43, 其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 例的从箱体 4110 上拆卸顶棚组件 4130的过程, 其中, 图 41至图 43中省略了顶棚和座布, 以使结构更清 晰。具体地,图 41示出图 40所示的载具的另一角度,其中顶棚组件 4130安装至箱体 4110 的状态; 图 42示出顶棚组件 4130正在从箱体 4110上移除的状态; 以及图 43示出已移除 顶棚组件 4130的状态。 在一示例 中, 如图 41所示, 当需要使用顶棚时, 通过顶棚组件 4130的顶棚锁定装置 4132与顶棚锁定部 4124的配合, 将顶棚框架 4131连接至第一支架 4121 , 顶棚框架 4131 大致平行地设置在第一支架 4121上方, 此时顶棚框架 4131套设在箱体 4110外侧, 使顶 棚框架 4131上设置的顶棚 (未于图 41中示出, 可参考图 39) 能够覆盖箱体 4110的整个 敞口。 如图 42和图 43所示, 当不需要使用顶棚时, 顶棚锁定装置 4132可以与设置在第 一支架 4121上的顶棚锁定部 4124分离, 从而使顶棚组件 4130(包含其上设置的顶棚) 与箱体 4110分离, 此时用户可以将顶棚组件 4130收纳起来。 顶棚锁定装置 4132与顶棚 锁定部 4124的具体配合方式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参考 图 44, 其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顶棚 框架 4131及其上设置的顶 棚锁定装置 4132o 在一示例 中, 顶棚锁定装置 4132包括释锁操作件 41321。 释锁操作件 41321设置于 顶棚框架 4131 , 并且能够被操作以从锁定位置移动至释锁位置 , 以使顶棚组件 4130相对 于箱体 4110释锁。 此外, 顶棚锁定装置 4132还包括锁定件 41322, 其中锁定件 41322安 装在顶棚框架 4131上,而释锁操作件 41321设置于顶棚框架 4131并操作性地作用于锁定 件 41322。 如图 44所示, 锁定件 41322可以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顶棚框架 4131的壳体内, 其余部分则向下延伸 出壳体, 以用于与前文所述的顶棚锁定部配合。 此外, 释锁操作件 41321可以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顶棚框架 4131 的壳体内, 其余部分则向下延伸出壳体, 以 供用户接触并操作, 从而对锁定件 41322进行释锁。 关于顶棚锁定装置 4132的具体结构及操作原理, 将在如下对图 45至图 48的描述进 行进一步说明。 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 图 45和图 46分别示出释锁操作件 41321处于锁定 位置和释锁位置的顶棚锁定装置 4132, 以及图 47和图 48分别示出释锁操作件 41321相 对于顶棚锁定部 4124的锁定和释锁。 参考 图 45和图 46, 图 45示出图 44中 A部分处的顶棚锁定装置 4132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移除了图 44中所示 A部分处的一部分壳体以示出顶棚锁定装置 4132处于锁定状态的 具体结构; 以及图 46示出图 45所示的顶棚锁定装置 4132处于释锁状态的具体结构。 如 图 45和图 46所示, 在一示例中, 锁定件 41322能枢转地安装至顶棚框架 4131 , 以及锁定操作件 41321连接于锁定件 41322并能够在锁定位置(图 45) 与释锁位置(图 46)之间移动。在一实施例中,锁定件 41322能够围绕一枢转点 041枢接于顶棚框架 4131 , 且围绕不同于枢转点 041的另一枢转点 042枢接于释锁操作件 41321 ,释锁操作件 41321 能相对于顶棚框架 4131沿竖直方向在锁定位置与释锁位置之间移 ,并带动锁定件 41322 围绕枢转点 041相对于顶棚框架 4131枢转。 进一步地 , 可以设置有两个锁定件 41322, 两个锁定件 41322在顶棚锁定装置 4132 中呈镜像对称地布置, 并且分别枢接到同一个释锁操作件 41321的两侧。例如, 两个锁定 件 41322分别在沿中心线 M41对称的两个枢转点 041处枢接于顶棚框架 4131 , 并且分别 与释锁操作件 41321的两端枢接于枢转点 042。 如 图 45和图 46所示,在一示例中,顶棚锁定装置 4132还可以包括弹性复位件 41323。 弹性复位件 41323连接在释锁操作件 41321与顶棚框架 4131之间, 恒提供使释锁操作件 41321处于或恢复至锁定位置的力。 也就是说, 如图 45所示, 弹性复位件 41323恒向释 锁操作件 41321施加竖直向下的力, 以使释锁操作件 41321始终具有从顶棚框架 4131的 壳体伸出的趋势。 参考 图 47和图 48, 图 47示出顶棚锁定装置 4132与顶棚锁定部 4124锁定的示意图, 而图 48示出顶棚锁定装置 4132与顶棚锁定部 4124释锁的示意图。 结合参考 图 47和图 48, 锁定件 41322可枢转地安装于顶棚框架 4131 , 并通过相对于 顶棚框架 4131的运动与顶棚锁定部 4124接合或脱离接合, 从而使顶棚框架 4131锁定或 释锁于箱体 (未示出) 。 具体地, 当释锁操作件 41321位于锁定位置(见图 47) 时, 锁 定件 41322与顶棚锁定部 4124接合; 当释锁操作件 41321被操作至释锁位置(见图 48) 时, 锁定件 41322与顶棚锁定部 4124脱离接合。 在一示例 中, 如图 47和图 48所示, 锁定件 41322具有朝向顶棚锁定部 4124伸出的 卡钩, 顶棚锁定部 4124包括对应于卡钩设置的卡销 41241。 当释锁操作件 41321处于锁 定位置时, 卡钩与卡销 41241卡合。 当释锁操作件 41321被操作为推动锁定件 41322枢转 而处于释锁位置时, 卡钩与卡销 41241脱离卡合。 更具体地, 进一步结合图 42、 图 47和 图 48, 当需要从箱体 4110上方拆卸顶棚组件 4130时, 用户可以操作 (例如按压) 释锁 操作件 41321 ,通过释锁操作件 41321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而带动与其枢接的锁 件 41322 枢转,进而从锁定位置枢转到释锁位置,使得 锁定件 41322的卡钩与设置在第一支架 4121 上的顶棚锁定部 4124的卡销 41241脱离,从而实现释锁,以使顶棚组件 4130能够被移除。 此外 ,如图 47所示,顶棚框架 4131上还设置有锁定导引件 41316o锁定导引件 41316 设置在锁定件 41322一侧,并能够引导顶棚锁定装置 4132相对于顶棚锁定部 4124的定位, 以辅助锁定件 41322与顶棚锁定部 4124的锁定。例如, 当将顶棚组件 4130安装至设置有 顶棚锁定部 4124的第一支架 4121(图 47中未示出, 可参见图 42)时, 锁定导引件 41316 可以设置成与顶棚锁定部 4124的内缘相抵触, 以引导顶棚锁定装置 4132并使其与顶棚锁 定部 4124对应地设置,从而使锁定件 41322的卡钩与相应的顶棚锁定部 4124的卡销 41241 卡合或释放。 参考 图 49 和图 50, 其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顶棚 框架 4131的不同 状态, 其中图 49示出顶棚框架 4131处于展开状态, 图 50示出顶棚框架 4131处于收折状 在一示例 中,顶棚框架 4131呈三段式收折结构。如图 49和图 50所示,顶棚框架 4131 可以包括第一枢转段 41311、 第二枢转段 41312和两个锁定段 41315 o 第一枢转段 41311 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枢接部 41313能枢转地连接于两个锁定段 41315各自的一端,第二枢 转段 4131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枢接部 41314能枢转地连接于两个锁定段 41315各自的另 一端, 其中, 两个锁定段 41315 中分别设置有顶棚锁定装置 4132。 在一示例中, 根据本 公开的设置有顶棚锁定装置 4132的锁定段 41315的尺寸可以在 160mm至 180mm之间, 可选地为 173mm。 参考 图 51A至图 51C, 图 51A示出沿图 49所示的线 K-K截取的第一枢接部 41313 的剖视立体图, 图 51B示出第一枢接部 41313在锁定段 41315一侧的结构, 以及图 51C 示出第一枢接部 41313在第一枢转段 41311一侧的结构。 如 图 51A至图 51C所示, 第一枢接部 41313处设置有段位调整结构, 例如档位齿, 使得第一枢转段 41311能够相对于锁定段 41315保持在不同的角度。具体地, 第一枢接部 41313由第一枢转段 41311和锁定段 41315相互枢接而形成,如图 51B所示,锁定段 41315 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档位齿 41313a, 以及如图 51C所示, 第一枢转段 41311的端部设置有 第二档位齿 41313bo 同样地, 第二枢接部 41314也可以设置有与第一枢接部 41313相同 的结构, 即设置有档位齿, 使得第二枢转段 41312能够相对于锁定段 41315保持在不同的 角度。 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 顶棚框架 4131还可以设置有其他段位调整结构, 以使顶棚 框架 4131的枢转段相对于箱体的敞口处于不同的角 。 进一步地 , 如图 51A所示, 第一枢接部 41313中还设置有复位弹簧 41313c, 恒将第 一枢接部 41313朝向使顶棚框架 4131展开的方向偏压, 用以在展开顶棚框架的过程中提 供助力。 同样地, 第二枢接部 41314中也可以设置有复位弹簧, 以有助于展开顶棚框架。 参考 图 52至图 54B, 其分别示出安装有处于不同状态的顶棚框架 4131的箱体 4110, 其中,图 52的顶棚框架 4131和图 54A的顶棚 4133处于展开状态,图 53的顶棚框架 4131 和图 54B的顶棚 4133处于收折状态。 结合参考 图 52和图 54A,当将顶棚 4133安装至箱体 4110上方时,设置在锁定段 41315 中的顶棚锁定装置 4132能够与设置在第一支架 4121上的顶棚锁定部 4124锁定, 以使顶 棚框架 4131的至少一部分(即, 锁定段 41315) 锁定于箱体 4110外侧所套设的第一支架 4121。 当顶棚框架 4131处于如图 52所示的展开状态并围绕箱体 4110的敞口设置, 即第 一枢转段 41311、 锁定段 41315及第二枢转段 41312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时, 顶棚 4133 处于展开状态 (如图 54A所示) , 并罩设在箱体 4110的敞口上方, 此时顶棚框架 4131 被顶棚 4133遮挡而从外部不可见。 结合参考 图 53和图 54B, 当需要收折顶棚 4133时, 可以扳动顶棚框架 4131的第一 枢转段 41311和 /或第二枢转段 41312,使其围绕第一枢接部 41313和 /或第二枢接部 41314 相对于锁定段 41315枢转, 从而部分地或完全地收折顶棚框架 4131及与其固定连接的顶 棚 4133 , 例如图 54B所示的完全收折的顶棚 4133 o 同时, 通过设置在第一枢接部 41313 和 /或第二枢接部 41314中的档位齿, 可以使顶棚框架及顶棚 4133处于至少一收折位置, 以能够对应调整顶棚 4133相对于箱体 4110的开口大小, 方便用户进行相关操作, 提升了 使用安全性及便利性。在一示例中,如图 53和图 54B所示,顶棚框架 4131(及其顶棚 4133) 在处于完全收折时可以直立在箱体 4110上方的中部, 亦即, 第一枢转段 41311和第二枢 转段 41312可以垂直或大致垂直于锁定段 41315 o 此外 , 如图 54A和图 54B所示, 在顶棚 4133与载具 4100的箱体 4110之间设置有连 接结构, 用于使顶棚 4133保持相对于箱体 4110闭合。 在一示例 中, 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和配合连接件。 连接件设置在箱体 4110的相对两 侧, 而配合连接件设置在顶棚 4133的对应两侧并与连接件接合, 其中, 连接件和配合连 接件的其中之一为公连接件 (例如图 54B中的 “4114”) , 其中之另一为母连接件(例如 图 54A和图 54B中的 “41335 ” ) , 通过公连接件 4114与母连接件 41335的接合而使顶 棚 4133保持闭合。 需要说明的是, 图 54A和图 54B中仅示出公连接件与母连接件的一个 示例 (即, 公连接件 4114设置在箱体 4110上, 而母连接件 41335设置在顶棚 4133 ±) , 但两者的设置位置也可互换, 也就是说, 公连接件可以设置在顶棚上, 而母连接件设置在 箱体上。 举例而言, 公连接件 4114和母连接件 41335为相互配合的磁扣组件。 此外 , 如图 54A和图 54B所示, 箱体 4110的两侧还可以设置柔性把手 4151(图中仅 示出一侧的柔性把手) , 当用户需要移动载具 4100时, 可以通过抓握箱体 4110两侧的柔 性把手 4151来拖动或抬起载具 4100o 在一示例中, 柔性把手 4151可以缝合于箱体 4110 外侧套设的座布 4150上, 并位于公连接件 4114下方。 然而, 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即柔性 把手 4151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或可拆卸地设置 箱体 4110两侧。 参考 图 55, 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载具 4100, 其中移除了顶棚。 如 图 55所示, 载具 4100的任一侧还可以设置有置物袋 4152, 例如粘贴或缝合于套设在箱 体 4110外侧的座布 4150上, 用以放置例如背带等较小的物件。 此外, 置物袋 4152可至 少部分地遮盖设置在箱体 4100上的连接件, 例如公连接件 4114, 以避免公连接件 4114 影响外观或因碰撞而损伤, 并且置物袋 4152开口边缘设置为可弹性延伸的松紧结构, 方 便更好地放置物件。 在一示例 中, 如图 55所示, 载具 4100还可以设置有把手 4160, 例如, 把手 4160的 两端可分别设置在载具 4100的两侧, 且对称于顶棚锁定部 4124处, 以供使用者提拿载具 4100之用。 把手 4160在直立状态时所处的位置高于顶棚 (图 55中未示出) 收折时的高 度, 并且把手 4160的宽度大于顶棚的宽度, 以避免对顶棚的收折造成干涉。 具体地, 可 结合参考图 55与图 54B(示出收折的顶棚 4133)和图 53(示出支撑顶棚的顶棚框架 4131), 把手 4160在直立状态时的位置高于直立状态 (即, 完全收折) 的第一枢转段 41311和第 二枢转段 41312及其上设置的顶棚 4133 ,并且把手 4160在横轴方向 D42上的宽度大于第 一枢转段 41311和第二枢转段 41312及顶棚 4133的宽度。 参考 图 56、图 57A和图 57B,图 56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另一实施例的载 4200 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移除了罩设于箱体 4210上方的顶棚和覆盖在箱体 4210外侧的座布; 图 57A示出载具 4200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其中还移除了如图 56所示的释锁操作件; 图 57B示出图 57A中 H部分处的局部放大图; 以及图 57C示出沿图 57A中的线 G-G截取的 顶棚锁定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 中, 载具 4200与图 39所示的载具 4100的区别主要在于, 具有不同结构 的顶棚锁定装置 4232 o 结合参考 图 56、 图 57A至图 57C, 载具 4200的顶棚组件 4230包括顶棚框架 4231、 顶棚锁定装置 4232及顶棚(为了便于观察而未示出顶棚,本实 例的顶棚具有与顶棚 4133 相同的结构) 。 顶棚框架 4231环绕在箱体 4210的敞口周围, 顶棚锁定装置 4232至少部 分地设置在顶棚框架 4231上, 用以与载具 4200上对应设置的顶棚锁定部 4224配合, 以 使顶棚组件 4230锁定于箱体 4210上方。 在一示例中, 载具 4200具有两个顶棚锁定装置 4232(图中仅示出一个),对称地设置在箱体 4210横轴方向 D4两侧的顶棚框架 4231上, 与设置在第一支架 4221上的顶棚锁定部 4224可分离地配合。 在一示例 中,顶棚锁定装置 4232可以包括释锁操作件 42321(见图 56)和锁定件 42322 (见图 57B) o 释锁操作件 42321能够被操作以从锁定位置移动至释锁位置 以使顶棚组 件 4230相对于箱体 4210释锁。 释锁操作件 42321设置于套设在箱体 4210外侧的支架装 置,例如第一支架 4221 ±o如图 56所示,释锁操作件 42321可以设置在顶棚锁定部 4224 的外侧, 其具体设置及操作原理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图 57A至图 57C中示出的为移除 释锁操作件 42321的结构, 以示出顶棚锁定装置 4232与顶棚锁定部 4224配合状态下的立 体图。 如 图 57A和图 57B所示, 锁定件 42322可以设置为第一片状件, 例如通过钾钉固定 地连接于顶棚框架 4231 , 并从顶棚框架 4231 向载具 4200的支架装置(如图所示的第一 支架 4221) 伸出。 此外 , 顶棚锁定部 4224可以包括第二片状件 42241。 结合参考图 58A和图 58B, 其 分别示出第二片状件 42241的不同角度。在一示例中, 第二片状件 42241可以设置为倒梯 形形状。 结合 图 57A至图 58B可以看出,锁定件 42322(即,第一片状件)和顶棚锁定部 4224 的第二片状件 42241可以设置有相互配合锁定的结构。在一示 中, 第一片状件 42322和 第二片状件 42241的其中之一开设有卡合孔,而第一片状件 42322和第二片状件 42241的 其中之另一设有与卡合孔配合的卡合突起。 例如, 如图 57B及图 57C和图 58A所示, 第 一片状件 42322上设置有卡合孔 42322a, 顶棚锁定部 4224的第二片状件 42241则对应地 设置有卡合突起 42241a,当处于锁定状态时,卡合孔 42322a与卡合突起 42241a相互卡合。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锁定件 42322和顶棚锁定部 4224还可以具有其他相对应的结构。 再参考 图 59A至图 59C, 其分别示出了处于不同状态的顶棚锁定装置的 剖视立体图。 进一步参考 图 59A和图 59B, 以锁定件 42322为第一片状件和顶棚锁定部 4224包括 第二片状件 42241为例, 释锁操作件 42321设置于顶棚锁定部 4224并能够相对于顶棚锁 定部 4224沿前后方向在锁定位置(见图 59A) 与释锁位置(见图 59B)之间移动。 顶棚 锁定部 4224的第二片状件 42241与释锁操作件 42321连接,以能够随着释锁操作件 42321 的操作而移动, 其中, 在第二片状件 42241与释锁操作件 42321之间形成有用以容纳第一 片状件 (即锁定件 42322) 的插置空间。 在一示例 中, 顶棚锁定装置 4232还包括弹性复位件 42323 , 连接在释锁操作件 42321 和第二片状件 42241的其中之一与载具的支架装置(例如图 59A示出的第一支架 4221) 之间, 恒提供使释锁操作件 42321处于或恢复至锁定位置的力。 下文将结合 图 59A至图 59C对顶棚锁定装置 4232的结构及操作原理进行进一步说明。 当顶棚安装好时,如图 59A所示,弹性复位件 42323顶推第二片状件 42241及释锁操 作件 42321, 使释锁操作件 42321保持在锁定位置, 第一片状件 42322的卡合孔 42322a 与第二片状件 42241的卡合突起 42241a卡合。 当需要释锁时, 如图 59B所示, 可以通过 按压释锁操作件 42321至释锁位置,使释锁操作件 42321抵抗弹性复位件 42323的作用力 而推动第二片状件 42241远离第一片状件 42322, 卡合孔 42322a与卡合突起 42241a脱离 卡合。 此时, 如图 59C所示, 可以向上移动顶棚框架 4231 , 将第一片状件 42322从第二 片状件 42241与释锁操作件 42321之间的插置空间移除, 从而将顶棚从箱体上拆卸下来。 参考 图 60和图 61 , 其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顶棚框架 4231的展开状态 和收折状态。 与前述实施例 中的顶棚框架 4131的结构类似,本实施例的顶棚框架 4231包括第一枢 转段 42311、 第二枢转段 42312和两个锁定段 42315, 第一枢转段 42311的两端分别通过 第一枢接部 42313能枢转地连接于两个锁定段 42315的一端,第二枢转段 42312的两端分 别通过第二枢接部 42314能枢转地连接于两个锁定段 42315 的另一端, 以及两个锁定段 42315中分别设置有顶棚锁定装置 4232 o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设置有顶棚锁定装置 4232的锁定段 42315可以具有更小的尺寸, 例如可以在 110mm至 135mm之间, 可选地 为 125mm, 从而进一步提高顶棚组件针对不同尺寸载具的 适配性。 例如 , 参考图 62A至图 63D, 图 62A至图 62F与图 63A和图 63D分别示出具有不同 尺寸的箱体使用顶棚锁定装置的情况。 图 62A至图 62C示出具有较长尺寸的载具 4300, 其中, 载具 4300包括箱体 4310、 支架装置 4320和顶棚组件 4330, 支架装置 4320套设在箱体 4310外侧并包括第一支架 4321、 第二支架 4322和第三支架 4323。 具体地, 图 62A中示出移除顶棚组件 4330的顶 棚之后的载具 4300,图 62B示出顶棚组件 4330与箱体 4310和支架装置 4320分离的状态, 以及图 62C中示出移除顶棚组件 4330之后的载具 4300o 如图 62A至图 62C所示, 载具 4300可以具有两个顶棚锁定部 4324,分别与设置在顶棚框架 4331上的顶棚锁定装置 4332 对应。 两个顶棚锁定部 4324可以相对于箱体 4310对称地设置在支架装置 4320的第一支 架 4321两侧上, 并且可以分别位于箱体 4310一侧的中间, 即第一支架 4321的一侧边的 中部。 如图 62C所示, 在较长尺寸的载具 4300下方可以设置结构加强件 43233 , 例如设 置于第三支架 4323在纵轴方向 D41上的中间, 以进一步增强支架装置 4320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本实施例中示出的是与图 56所示的顶棚锁定装置类似的结构, 但本 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本实施例还适应于图 40所示的顶棚锁定装置。 此外 , 为了方便携带, 载具 4300上还可以设置有把手 4360。 在一具体示例中, 如图 62A 至图 62C所示, 把手 4360的两端可以对称地设置在支架装置 4320上。 例如, 把手 4360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在位于箱体 4310两侧的第一支架 4321上, 并且避开顶棚锁定 部 4324, 更具体地可以邻近顶棚锁定部 4324设置, 从而在通过把手 4360提起载具 4300 时不会与顶棚锁定部 4324发生干涉, 并同时确保载具 4300不会过度倾斜。与前述实施例 中的把手 4160类似, 把手 4360在直立状态时所处的位置高于顶棚 (图 62A至图 62C中 未示出) 收折时的高度, 并且宽度大于顶棚的宽度。 在另一具体示例 中,如图 62D至图 62F所示,载具 4300a可以具有与前述示例中载具 4300相似的结构。具体地,载具 4300a包括箱体 4310a、支架装置 4320a和顶棚组件 4330a, 支架装置 4320a套设在箱体 4310a外侧。 载具 4300a的两个顶棚锁定部 4324a可以相对于 箱体 4310a对称地设置在支架装置 4320a的第一支架 4321a两侧上, 并且可以分别位于箱 体 4310a一侧的中间。 两个顶棚锁定部 4324a分别与设置在顶棚框架 4331a上的顶棚锁定 装置 4332a对应。 与载具 4300的不同之处在于, 把手 4360a可以设置在载具 4300a的顶 棚组件 4330a上, 例如设置在顶棚锁定装置 4332a处(亦即顶棚组件 4330a的中间, 并且 其与顶棚锁定装置 4332a的结构不相互干涉) , 从而能够将把手 4360a与顶棚组件 4330a 一起从箱体 4310a上移除。 具体地, 把手 4360a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在顶棚框架 4331a上 与顶棚锁定部 4324a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 62F所示, 当顶棚框架 4331a相对彼此收折时, 把手 4360a位于直立状态并位于收折后的第一枢转段 43311a与第二枢转段 43312a之间。 与前述实施例中的把手 4160、 4360类似, 把手 4360a在直立状态时所处的位置高于顶棚 (参见图 62F, 示出了移除顶棚之后的顶棚框架 4331a) 收折时的高度, 并且宽度大于顶 棚的宽度。 图 63A至图 63D示出具有较短尺寸的载具 4400, 其中, 载具 4400包括箱体 4410、 支架装置 4420和顶棚组件 4430, 支架装置 4420套设在箱体 4410外侧并包括第一支架 4421、 第二支架 4422和第三支架 4423。 具体地, 图 63A中移除了顶棚组件 4430的顶棚, 图 63B中移除了顶棚组件 4430, 图 63C和图 63D示出顶棚组件 4430处于收折状态的载 具 4400 o 如图 63A和图 63B所示, 载具 4400可以具有两个顶棚锁定部 4424, 分别与设 置在顶棚框架 4431上的顶棚锁定装置 4432对应。 顶棚锁定部 4424的具体设置与具有较 长尺寸的载具 4300的顶棚锁定部 4324相似, 在此不做赘述。 不同之处在于, 载具 4400 的尺寸较短, 可以不设置把手和连接于第三支架 4423上的结构加强件, 但本公开并不限 制与此。 在结构不冲突的情况下, 具有较短尺寸的载具 4400也可以设置与如图 62D和图 62E类似的把手, 在此不作赘述。 此外 , 结合图 63A和图 63C可以看出, 当顶棚 4433被安装在顶棚框架 4431上时, 所述顶棚 4433遮挡顶棚框架 4431和顶棚锁定装置 4432, 以增加载具 4400的美观性。 具 体地, 进一步参考图 63A和图 63D, 顶棚 4433的下边缘可以分别套设于顶棚框架 4431 的第一枢转段 44311和第二枢转段 44312, 并且能拆卸地连接于锁定段 44315。 例如, 如 图 63D所示, 锁定段 44315上可以设置第一紧固件 4436, 与顶棚 4433上对应设置的第二 紧固件 4437能拆卸地彼此连接, 以增加顶棚 4433与顶棚框架 44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从而尽可能降低顶棚 4433与顶棚框架 4431分离的概率。 可选地, 第一紧固件 4436和第 二紧固件 4437可以为彼此配合连接的按扣型连接装置, 亦即, 第一紧固件 4436可以为按 扣型连接装置的母扣, 第二紧固件 4437可以为与该母扣配合的公扣,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 此, 第一紧固件 4436与第二紧固件 4437的位置和 /或结构可以互换。 另外, 第一紧固件 4436和第二紧固件 4437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例如魔术贴、 滑扣结构、 钩环结构、 钮扣 结构等。 参考 图 64A至图 64D, 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又一实施例的设置 有背带 4540的 载具 4500o 如 图 64A至图 64D所示,背带 4540包括带体 4541和分别设置在带体 4541两端的背 带连接部 4542, 背带连接部 4542与设置在箱体 4510相对两侧的连接件 4514相互连接。 在一示例中, 如图 64C和图 64D所示, 背带 4540的背带连接部 4542和设置在箱体 4510 上的连接件 4514可以为相互配合的磁扣组件, 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例如背带连接部 4542 可以为钩件, 并与箱体 4510上对应的 D型扣环搭配使用。 也就是说, 背带连接部 4542 和连接件 4514还可以是任意能够配合连接的组件, 例如卡扣结构、 凹凸结构、 钩环结构 等。 另外, 于另一实施例中, 箱体 4510上的至少一连接件 4514, 也可设置在箱体 4510 相对长侧上 (呈对角) 设置, 本公开不限制至少一连接件 4514的设置位置。 参考 图 65, 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再一实施例的载具 4600 o 如 图 65所示, 载具 4600的顶棚 4633包括第一棚部 46331、 第二棚部 46332以及棚 部连接组件 46333 , 棚部连接组件 46333设置在第一棚部 46331与第二棚部 46332之间且 用以使第一棚部 46331与第二棚部 46332彼此可分离地连接。可选地, 第一棚部 46331和 第二棚部 46332具有相同的面积。 此外, 在一示例中, 在载具 4600的顶棚 4633与箱体 4610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 用于使顶棚 4633保持相对于箱体 4610闭合。 例如, 连接结 构包括顶棚连接组件 46334, 设置在所述顶棚 4633与套设在箱体 4610外部的座布 4650 之间, 并且分别围绕顶棚 4633的周边以及座布 4650的周边设置, 用以使顶棚 4633与套 设在箱体 4610外部的座布 4650彼此能分离地连接。在一示例中, 顶棚连接组件 46334为 拉链组件。 此外 , 如图 65所示, 顶棚 4633还可以设置固定带 46335, 连接在第一棚部 46331与 第二棚部 46332之间。更具体地, 固定带 46335的一端(即, 固定端 46335a) 固定连接于 第一棚部 46331 , 另一端 (即, 可拆卸端) 例如通过卡扣配合而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棚部 46332, 以供用户抓握而将载具 4600提起, 同时避免第一棚部 46331与第二棚部 46332的 连接意外脱开时导致顶棚完全敞开。在一示例 中, 还可以在第一棚部 46331的内表面、 对 应于固定带 46335的固定端 46335a处缝制一块布料, 以增加此处的结构强度, 从而避免 由于长期使用固定带 46335 (例如反复提拉) 而导致第一棚部 46331的撕裂。 同样地, 在 第二棚部 46332的内表面、 对应于与固定带 46335的可拆卸端 46335b连接处也可以缝制 一块布料, 以增加结构强度。 参考 图 66和图 67A及图 67B,图 66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又再一实施例的 具 4700, 图 67A示出顶棚 4733与其连接的座布 4750的示意图, 以及图 67B示出载具 4700 在移除顶棚及与其连接的座布之后的示意图。 如 图 66所示, 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载具 4600类似, 载具 4700的顶棚 4733包括第一棚 部 47331、 第二棚部 47332以及棚部连接组件 47333 , 其中第一棚部 47331的面积大于第 二棚部 47332的面积,棚部连接组件 47333设置在第一棚部 47331与第二棚部 47332之间 且用以使第一棚部 47331与第二棚部 47332彼此可分离地连接, 使得棚部连接组件 47333 所限定的开 口相对于中线偏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 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个棚部连接组件 47333 ,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打开顶棚 4733。此外,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的顶棚连接组 46334, 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顶棚连接组件 47334, 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示例中, 棚部连接组件 47333和顶棚连接组件 47334均可以为拉链组件。 此外 , 顶棚 4733还可以设置固定带 47335和提带 47336, 固定带 47335与前述实施 例中的固定带 46335类似, 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棚部 47331 , 另一端例如通过卡扣配合而 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棚部 47332, 以防止顶棚 4733意外敞开, 提带 47336的两端均固定 于面积较大的第一棚部 47331 , 并且在一示例中, 提带 47336固定至顶棚 4733的正上方, 以供用户抓握而将载具 4700提起。 类似地, 在第一棚部 47331与提带 47336两端连接处 的内表面可以缝制布料, 以增加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 中, 如图 67A所示, 顶棚 4733可以与箱体 4710内部的座布(即, 内衬座 布) 形成为一体, 当需要清洗或维护载具 4700时, 可以将顶棚 4733与内衬的座布 4750 一同拆卸, 拆卸之后的载具 4700如图 67B所示。 在一示例中, 如图 67A和图 67B所示, 拆卸顶棚 4733之后, 与顶棚 4733连接的座布 4750和箱体 4710外侧的座布 4750上分别 设置有顶棚连接组件 47334的相互配合的部分, 例如拉链组件的两个配合部分。在一示例 中, 箱体 4710外侧的座布 4750不可拆卸, 但本公开并不限制于此。 在另一示例中, 顶棚 4733与其连接的座布 4750间可增设连接组件(如拉链组件,图中未 出),如此顶棚 4733 与其连接的座布 4750可彼此分离,拆卸后的座布 4750与箱体 4710外侧的座布 4750可通 过相互配合的顶棚连接组件 47334进行连接, 如此增加使用上的多样性。 参考 图 68A至图 68D,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 支架装置和箱体及 两者的组合。 具体地, 图 68A示出箱体 4810, 图 68B示出支架装置 4820, 图 68C示出支 架装置 4820与箱体 4810组装在一起的仰视立体图, 以及图 68D示出沿图 68C的线 I-I截 取的剖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本实施例 的载具 4800包括箱体 4810和支架装置 4820 o如图 68 A所示,箱体 4810(亦 可作为 “承载部” ) 包括底部 4811和连接在底部 4811周围的周壁 4812, 由底部 4811和 周壁 4812形成的容置空间 (即承载空间) 具有上方开放的敞口。 如图 68B所示, 支架装 fi 4820包括第一支架 4821、 两个第二支架 4822、 第三支架 4823以及连接箱体 4810、 第 二支架 4822与第三支架 4823的固定组件 4825。 进一步参考 图 68C, 其示出由如图 68A所示的箱体 4810与如图 68B所示的支架装置 4820组装的载具 4800的立体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 图 68C所示的箱体 4810的侧壁覆 盖有座布 4850, 使得第二支架 4822被遮挡而不可视。 结合参考 图 68A至图 68C, 第一支架 4821结合于箱体 4810, 大致水平地环绕设置在 箱体 4810的周壁 4812并靠近箱体 4810的敞口处;两个第二支架 4822分别连接第一支架 4821并沿箱体 4810的纵轴方向 D41彼此分离设置, 每个第二支架 4122结合于箱体 4810 并从箱体 4810的周壁 4812的一侧、 沿箱体 4810的横轴方向 D42经由箱体 4810的底部 4811延伸至箱体 4810的周壁 4812的另一侧; 第三支架 4823位于箱体 4810的底部 4811 并通过固定组件 4825与箱体 4810的底部 4811 (特别是箱体 4810的底部 4811的下表面, 即箱体 4810的底面) 间隔设置。 第一支架 4821与第三支架 4823沿竖直方向设置于箱体 4810的底部 4811上下两侧。更进一步地,第二支架 4822可为 U形结构件,第二支架 4122 设置在第一支架 4821与第三支架 4823之间并包括两个竖直部以及横向部,两个 直部大 致垂直连接第一支架 4821 , 横向部大致垂直连接固定组件 4825 o 此外 , 第三支架 4823包括卡合件 48231、 连接杆(见图 68D的 “48232” , 将在下文 进行描述)和结构加强件 48233 o 具体地, 卡合件 48231可为环形结构件, 固定组件 4825 分别两两对称地连接于卡合件 48231 ,并在纵轴方向 D41和横轴方向 D42均彼此分离,结 构加强件 48233设置在纵轴方向 D41上的两个固定组件 4825之间, 并且与这两个固定组 件 4825的距离大致相同, 以进一步加强第三支架 4823的结构支撑强度。 进一步结合 图 68D,固定组件 4825包括导引件 48251 ,导引件 48251可以设置于卡合 件 48231所围绕的平面内, 并且固定组件 4825通过与卡合件 48231连接的连接杆 48232 与第三支架 4823连接。 可选地, 导引件 48251大致垂直连接并将连接杆 48232套设于其 中。 导引件 48251可为塑料、 金属或其他具有一定刚性的材料。 例如, 导引件 48251可以 呈 T字型 (可参考图 68B) o 更具体地 , 如图 68A和图 68D所示, 固定组件 4825还包括支架连接件 48252和锁固 组合。 箱体 4810的底部 4811包含有贯穿箱体 4810的底部 4811的多个穿槽 48111 (见图 68A) , 分别对应于固定组件 4825设置。锁固组合包括设置在支架连接件 48252的配锁件 48253a, 以及用以与配锁件 48253a锁固的锁固件 48253b,锁固件 48253b在竖直方向上依 序穿设支架连接件 48252、第二支架 4822、导引件 48251、及连接杆 48232, 以使箱体 4810 与支架装置 4820稳固结合。 参考图 68E, 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一实施例的 载具 4800的支架装置 4820与车架 4800,结合的俯视示意图。 结合 图 68A至图 68D及图 68E可以看出,当具有较长尺寸的载具 4800(也可称为 “长 尺寸载具” ) 安装至车架 4800,时, 第二支架 4822位于车架 4800,上的座板 4810,沿纵轴 方向 D41的两侧。 详细地说, 如图 68E所示, 载具 4800被安装在车架 4800,的座板 4810, 上时, 具有多处卡合点位, 例如 4处卡合点位。 各卡合点位位于两个第二支架 4822之间, 以及更进一步地,位于导引件 48251与结构加强件 48233(被座板 4810,遮挡,可见图 68C) 之间。 另外 ,本实施例的支架装置 4820的结构及与箱体 4810、 4810,的结合也可以参考如本 公开第三方面的支架装置 3120及其与箱体 3110o 参考 图 69A至图 69C,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公开第四方面一实施 的支架装置和箱体 及两者的组合。 具体地, 图 69A示出箱体 4910, 图 69B示出支架装置 4920, 以及图 69C 示出支架装置 4920与箱体 4910组装在一起的仰视立体图。 如 图 69A至图 69C所示, 载具 4900与前述实施例中的载具 4800相比, 具有较短的 尺寸, 但其箱体 4910(见图 69 A) 和支架装置 4920(见图 69B) 与前述实施例中的载具 4800类似, 因此不再赘述, 而仅说明其与本公开前述实施例中具有较长尺 寸的载具 4800 相比的不同之处。 具体地 , 由于载具 4900在纵轴方向 D41上的尺寸较小, 其第三支架 4923的卡合件 49231上可以不设置结构加强件, 即, 在固定组件 4925之间不存在结构加强件。 替代地, 可以在卡合件 49231沿纵轴方向 D41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连接支架 49234, 使箱体 4910 与支架装置 4920的结合更加稳固。 在一示例中, 连接支架 49234设置在卡合件 49231的 相对两端的中间。 在另一示例中, 各端可以设置多个连接支架 49234。 参考 图 69D,示出适用于根据本公开前述实施例的载具 4900的支架装置 4920与车架 4900,结合的俯视示意图。结合图 69A至图 69C及图 69D可以看出, 当具有较短尺寸的载 > 4900(也可称为“短尺寸载具”)安装至车架 4900,时, 第二支架 4922位于车架 4900, 的座板 4910,上方, 即第二支架 4922所处位置位于座板 4910,沿纵轴方向 D41的两侧边缘 之内。 详细地说, 如图 69D所示, 载具 4900被安装在车架 4900,的座板 4910,上时, 具有 多处卡合点位, 例如 4处卡合点位。 各卡合点位位于两个第二支架 4922外侧, 以及更进 一步地, 位于导引件 49251外侧。 图 70A至图 71B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其他实施例, 其中图 70A至图 70G示出 根据一实施例的载具 41000, 而图 71A和图 71B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载具 41100o 参考 图 70A至图 70C,载具 41000包括箱体 41010和支架装置 41020,箱体 41010(即, 承载部) 具有底部 41011以及连接底部 41011的周壁 41012, 底部 41011与周壁 41012围 绕定义容置空间 41013(即,承载空间)。箱体 41010还具有贯穿箱体 41010的底部 41011 的多个穿槽 410111 ,以供箱带 41014穿过并固定。在一示例中,如图 70C所示,箱体 41010 的底部 41011上设置有箱带 41014, 箱带 41014具有 T型结构, 其中 T型结构具有纵段 410141和横段 410142, 横段 410142的两端 (构成箱带 41014的第一端 41014a和第二端 41014b) 分别穿过并固定于对应的穿槽 410111 , 纵段 410141 的一端连接于横段 410142 的中部, 且另一端为自由端并构成箱带 41014的第三端 41014co 可选地, 纵段 410141的 自由端可以设置有环或其他连接结构, 用于连接宠物挽具(背心)等。 在一示例中, 两条 箱带 41014对称地设置在箱体 41010的底部 41011。 例如, 用户可以通过一织带 (图中未 示出) 与箱带 41014配合, 将宠物挽具 (诸如背心) 连接于箱体 41000o 具体地, 织带的 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一接合件 (例如钩件) , 其中, 该织带的一端通过对应的接合件连接 于任一 T型箱带 41014的第三端 41014c, 而另一端通过对应的接合件连接于宠物挽具的 固定环,例如背心上的织带环或 D型环。可选地或替代地, 织带的一端可以通过对应的接 合件连接于其中一个 T型箱带 41014的第三端 41014c, 而另一端穿过宠物挽具的固定环 并通过对应的接合件连接于其中另一个 T型箱带 41014的第三端 41014co 但本公开并不 限于此, 织带或者其他类似装置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 接在箱带 41014与宠物挽具之间。 通过这样的 T型结构, 可以在其第一端 41014a和第二端 41014b处提供两点式固定, 以使 箱带 41014能够提供更稳定的力来连接和固定宠物挽 等,从而提高宠物在箱体 41010内 的安全性。 如 图 70A所示, 箱体 41010的周壁 41012的内侧还可以设置有防撞装置 41015, 其可 以是单层结构或者多层结构, 防撞装置 41015为单层结构时, 其例如可以由惰性记忆棉或 者其他具有一定收缩性的材料制成。防撞装置 41015为多层结构时,其例如可以是 EPP(发 泡聚丙烯) 层、 EPS (发泡聚苯乙烯) 层和 EPE(珍珠棉) 层的组合, 也可以是惰性记忆 棉和 PE(聚乙烯)层的组合, 或者可以是其他合适材料的组合。 可选地, 防撞装置 41015 可以设置在箱体 41010的至少一侧,例如至少设置在当箱体 41010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靠 近车门的一侧。此外, 如图 70A所示,还可以围绕箱体 41010的周壁 41012设置多个透气 孔 41016o具体地,透气孔 41016可以设置在箱体 41010的长边侧和 /或短边侧的周壁 41012 上。 亦即, 透气孔 41016可以仅设置在箱体 41010的长边侧的周壁 41012 ±, 或者仅设置 在箱体 41010的短边侧的周壁 41012 ±,亦或者同时设置在箱体 41010的长边侧和短边侧 的周壁 41012上。在一示例中, 防撞装置 41015可以设置有避让部 41015a, 以避让透气孔 41016o例如, 如图 70A所示, 在箱体 41010的短边侧(例如至少设置在靠近车门的一 ) 的周壁 41012上可以同时设置防撞装置 41015和透气孔 41016, 其中防撞装置 41015的一 部分 (即与透气孔 41016相对应的位置处)相较于其他部分可以具 较小的宽度, 以形成 避让部 41015a。 此外, 避让部 41015a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 其还可以为孔结构、 镂空结 构等。 需要说明的是, 透气孔还可以设置在前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 、 亦或下文将在描述 的各种箱体中, 本公开在此不作限制。 再者 , 如图 70B所示, 箱体 41010的底部 41011还可以设置有预留孔 410112, 在不 使用两侧的穿槽 410111固定箱带 41014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预留孔 410112实现单点固 定。 为 了更清楚地说明箱带 41014的固定方式, 请再结合参考图 70D至图 70Go 具体地, 图 70D示出支架装置 41020,其中还示意性示出设置在其上的箱带 41014;图 70E和图 70F 示出不同角度的支架装置 41020; 以及图 70G示出支架装置 41020, 其中还示出支架装置 41020的固定组件 41025的部分爆炸图。 如 图 70D所示, 支架装置 41020包括第一支架 41021、 第二支架 41022和第三支架 41023 , 其中第一支架 41021、 第二支架 41022和第三支架 41023具有与前述实施例 (例 如载具 4800) 类似的结构, 在此不做赘述。 支架装置 41020还可以包括多个固定组件 41025,用于连接箱体 41010、第二支架 41022 与第三支架 41023 , 并且第三支架 41023通过固定组件 41025与箱体 41010的底部 41011 (特别是箱体 41010的底部 41011的下表面, 即箱体 41010的底面)、 或者也与第二支架 41022间隔设置。结合参考图 70A和图 70D至图 70G, 固定组件 41025可以设置成在纵轴 方向 D41和横轴方向 D42上均对称且彼此分离,并且与箱体 41010中的穿槽 410111对应 地设置。 具体地 ,如图 70E至图 70G,固定组件 41025包括导引件 410251 ,并且导引件 410251 处于固定组件 41025的底部。 在本示例中, 导引件 410251可以设置于第三支架 41023的 卡合件 410231所围绕的平面内, 并与第三支架 41023连接。 可选地, 导引件 410251可为 塑料、金属或其他具有一定刚性的材料。此外 , 如图 70G所示, 固定组件 41025还包括支 架连接件 410252和锁固组合 410253 o 支架连接件 410252穿过箱体 41010的底部 41011 的穿槽 410111 , 且其上端的直径大于穿槽 410111的直径。 锁固组合 410253依次穿设于 支架连接件 410252、第二支架 41022和导引件 410251并使其彼此固定,从而将箱体 41010 与支架装置 41020稳定地结合。 在本实施例 中, 如图 70F和图 70G所示, 固定组件 41025还可以包括箱带卡合部 410254, 设置在支架连接件 410252上, 例如支架连接件 410252的边缘处。 具体地, 在支 架连接件 410252的边缘处可以具有一缺口, 并形成具有环形结构的箱带卡合部 410254, 使得箱带 41014可以通过该缺口进入箱带卡合部 410254的环形结构, 从而卡合于箱带卡 合部 410254而避免箱带 41014来回摆动。在一示例中, 箱带卡合部 410254可以与支架连 接件 410252一体成型。 此外, 固定组件 41025还可以包括箱带固定部 410256, 箱带固定 部 410256通过螺钉 410255连接于支架连接件 410252, 并设置在支架连接件 410252与第 二支架 41022之间。可选地,箱带固定部 410256具有一转角, 即其一个边缘向上弯折(例 如箱带固定部 410256呈 L型结构) , 该转角处具有一长型孔 410256a。 箱带 41014的一 端可以穿过长型孔 410256a,并且环绕固定于箱带固定部 410256的转角(例如通过缝合), 而箱带 41014的另一端可以穿过箱带卡合部 410254而继续向上延伸。 此外 , 如图 70D至图 70G所示, 具有较长尺寸的载具 41000还可以具有结构加强件 410233 o 结构加强件 410233设置在第三支架 41023上, 并且在纵轴方向 D41上的两个固 定组件 41025之间, 并且与这两个固定组件 41025的距离大致相同, 以进一步加强第三支 架 41023的结构支撑强度。可选地,在第三支架 41023的卡合件 410231上沿纵轴方向 D41 的相对两端还可以分别设置连接支架 410234, 连接支架 410234也可以穿设于箱体 41010 且上端也可视实际需求设置有支架连接件 410252和箱带卡合部 410254。 参考 图 71A和图 71B, 具有较短尺寸的载具 41100也可以设置有穿槽 411111和箱带 41114、 和 /或透气孔 41116、 和 /或防撞装置等, 并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类似的结构, 在此 不做赘述。 图 71C和图 71D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载具 41200o 参考图 71C和图 71D, 载 具 41200的把手 41260的任一端或两端还可以设置有夹扣 41261 , 用于夹持带体 41270, 以使带体 41270更好地将载具 41200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需要说明的是, 在结构不干涉的情况下, 本公开的上述各实施例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 部件还可以组合使用, 例如, 图 64A所示实施例的背带可以与图 65所示实施例的箱体和 / 或连接结构和 /或固定带等组合使用。 在本公开 的第五方面中, 还提供了一种载具, 该载具在使用时可以被稳定地固定到车 辆或移动装置上, 并且可以在不使用时被收折以减少其收纳于车 辆中时所占用的空间。 参考 图 72和图 73,图 72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一实施例的载具 5100的立体图; 以及图 73示出图 72所示的载具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其中载具 5100的箱体与支架组件分 离。 如 图 72所示, 本公开的载具 5100(例如宠物载具)包括箱体 5110和支架组件 5120o 箱体 5110(即, 承载部) 包括本体 5111和底部支撑件 5112, 本体 5111能拆卸地罩设于 底部支撑件 5112上 (即, 作为箱体 5110的周壁) , 以与底部支撑件 5112形成供宠物乘 坐的容置空间 (即, 承载空间) 。 底部支撑件 5112构成箱体 5110的底部, 其中该底部支 撑件 5112的上表面(即箱体 5110的底部的上表面)位于容置空间中, 而底部支撑件 5112 的下表面 (即底部的下表面) 构成箱体 5110的底面。 本体 5111构成箱体 5110的四个侧 面和顶面。 本体 5111通过至少一连接组件能拆卸地连接于底部 撑件 5112上。 具体地, 在一示例中 , 至少一连接组件包括彼此能拆卸连接的第一连 接件 51116 和第二连接件 51117, 其中, 第一连接件 51116设置在本体 5111 ±, 而第二连接件 51117设置在底部支 撑件 5112上。 在一具体示例中, 第一连接件 51116和第二连接件 51117为相互配合的拉 链,但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是相互配 合的卡合结构、滑扣结构、魔术贴(hook and loop fastener, 魔鬼毡) 、 钩和环等, 并且可选地, 采用软性连接方式。 替代性地, 在另一 示例中, 本体 5111与底部支撑件 5112可以固定连接(例如缝合在一起) 或一体成型。 结合 图 72和图 73, 支架组件 5120用于将载具 5100固定到移动装置, 例如车辆或手 推车等。箱体 5110经由底部支撑件 5112安置在支架组件 5120上。 如图 73所示, 支架组 件 5120包括卡合件 5121 , 与移动装置上对应设置的卡合结构配合, 具体卡合方式将在下 文对图 81至图 86的描述中具体说明。 在一示例中, 卡合件 5121可以呈环形结构件, 与 底部支撑件 5112的底部间隔地设置。其中, 卡合件 5121的中心在竖直方向上大致对应于 箱体 5110的中心。 支架组件 5120(也可以称为 “支架装置” ) 可以具有类似于根据本公 开第三方面的第三支架 3123(见图 32B和图 320的结构,例如,本实施例的卡合件 5121 可以对应于如图 32B和图 32C所示的卡合件 31231 ,结构加强件 5124可以对应于如图 32C 所述的第二结构加强件 31234, 并且卡合件 5121和结构加强件 5124可以统称为本实施例 的 “第三支架” 。 此外 , 支架组件 5120还可以包括四个第一连接支架 5122, 设置在卡合件 5121上以 与箱体 5110的底部连接, 并且彼此间隔一定距离, 例如分别靠近箱体 5110底部的四个拐 角设置, 从而为箱体 5110提供平衡且稳定的支撑。进一步地, 四个第一连接支架 5122可 以相对于载具 5100的纵轴方向 D51和横轴方向 D52对称地设置在卡合件 5121沿横轴方 向的相对两侧。例如,如图 2所示,四个第一连接支架 5122分别对称地设置在卡合件 5121 的环形结构件的两个长边上。但应该理解的是 , 本公开的卡合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 并且 第一连接支架 5122也不限于上述数量。 可选地, 在另一示例中, 可仅设置两个第一连接 支架 5122, 且两个第一连接支架 5122呈对角设置。 在其他示例中, 第一连接支架 5122 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 五个等。 进一步地 ,支架组件 512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连接支架 5123 ,分别装设在卡合件 5121 沿纵轴方向 D51的相对两侧,并连接至箱体 5110的底部,从而进一步稳固箱体 5110与支 架组件 5120的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在图 2中示出仅示出两个第二连接支架 5123 , 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设置四个、六 个等。另外,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示例中, 第一连接支架 5122与第二连接支架 5123可以择一设置, 只要能够稳固箱体 5110与支架 组件 5120的结合即可, 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此外 , 支架组件 5120还可以包括结构加强件 5124, 大致位于卡合件 5121沿纵轴方 向 D51的中间位置。结构加强件 5124的中央部朝箱体 5110的底部呈曲面形状, 即, 其中 央部的高度高于两侧末端的高度, 从而使支架装置 5120具有较高的耐冲击能力, 不易受 力变形。 其 中, 前述第一连接支架 5122和第二连接支架 5123还可以统称为 “固定组件”, 即 设置在箱体与第三支架 (包括卡合件 1521) 之间, 以使第三支架与箱体的底部间隔设置。 但需要说明的是, 本公开支架组件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参考 图 74至图 76, 图 74示出图 72所示的本体 5111的立体图, 图 75示出图 74所 示的本体 5111的侧支撑件的立体图, 以及图 76示出图 74所示的本体 5111的上支撑件的 立体图。 如 图 74所示, 本体 5111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 例如,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 支撑件为侧支撑件 51111 , 而第二支撑件为上支撑件 51112o 侧支撑件 51111与上支撑件 51112彼此能拆卸地连接, 例如通过拉链连接或通过魔术贴等其他连接方 式。 但可以理解 的是, 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还可以根据本体 5111的构造而设置成其他结构, 例如, 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还可以设置成本体 5111的各一半, 即具有镜像对称的形状。 进一步地 , 在一示例中, 结合图 74和图 75, 侧支撑件 51111可以包括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 分别能拆卸地连接在上支撑件 51112的两侧 (即, 上支 撑件 51112在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与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之间), 以构成本体 5111。其 中, 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形成本体 5111的两个侧面。更具体地, 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彼此独立,且分别具有近似水平延伸的底 边 缘 51111m和呈拱形的顶边缘 5111 In,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的底 边缘 51111m分别能拆卸地连接在底部支撑件 5112的对应边缘, 并且其顶边缘 51111n分 别能拆卸地连接在呈拱形的上支撑件 51112的两侧。 在一示例 中, 如图 75所示, 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可以通过 一连接结构彼此连接, 以一起连接至底部支撑件 5112(见图 2) , 例如第一连接件 51116o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 51116连接于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的底边缘 51111m。 可选地, 第一连接件 51116为软性材料(即, 可折叠、 可变形等) , 例如拉链 结构、 布料等, 使得在将侧支撑件 51111从底部支撑件 5112(见图 2)拆卸下来, 并且与 上支撑件 51112分离之后, 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与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能够相对收折。 可选地 ,侧支撑件 51111可以采用具有一定承压能力的材料,以防 运输过程中变形, 例如纸板、 塑料板材、 金属板材等, 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如 图 74和图 76所示, 上支撑件 51112由三个彼此连接的片状件 51112a、 51112b、 51112c构成并呈拱形。三个片状件 51112a、 51112b、 51112c可以分别构成本体 5111的顶 面和另外两个侧面, 例如第一片状件 51112a和第三片状件 51112c分别形成本体 5111的 另外两个侧面(即,位于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与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所形成的侧面之间), 而第二片状件 51112b形成本体 5111的顶面。可选地,三个片状件 51112a、 51112b、 51112c 均可以采用具有一定承压能力的材料, 以防止运输过程中变形, 例如纸板、 塑料板材、 金 属板材等, 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一示例 中, 第一片状件 51112a与第二片状件 51112b可以通过一连接结构(由于遮 挡而未示出)彼此连接并能够相对收折, 第二片状件 51112b和第三片状件 51112c可以通 过另一连接结构 (参见图 76所示的 “51112f” ) 彼此连接并能够相对收折, 使得第一片 状件 51112a和第三片状件 51112c可以相对于第二片状件 51112b向内收折。 也就是说, 两侧的片状件可以向内收折 , 即相对于中间的片状件收折, 从而使拆卸下来的上支撑件 51112能够收折, 以使其体积变小,进而进一步减少收纳时所需 空间,并降低了运输成本。 上述连接结构和另一连接结构可以为软性连接 结构, 例如车缝布等, 也可以为刚性连接结 构。在一具体示例中, 上支撑件 51112可以通过上述连接结构形成为一体件(例 通过车 缝等) , 即三个片状件 51112a、 51112b、 51112c形成为一体。 此外, 如图 74所示, 上支 撑件 51112的顶侧(即, 第二片状件 51112b)可以设置有提把 51115, 例如在顶侧的中央 位置处, 用于提拉载具。 在一示例 中,如图 76所示,上支撑件 51112的两个侧边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件 51118a、 51118b, 可以分别与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的顶边缘 51111n对应 设置的第四连接件 51119a、 51119b(见图 75)配合。 第三连接件 51118a、 51118b分别与 第四连接件 51119a、 51119b能拆卸地连接, 以使上支撑件 51112分别能拆卸地连接于第 一子支撑件 51111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o其中, 第三连接件 51118a、 51118b和第四连 接件 51119a、 51119b可以为软性连接件, 例如拉链结构,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其他 示例中, 第三连接件 51118a、 51118b和第四连接件 51119a、 51119b还可以是卡合结构、 滑扣结构、 钩环配合等。 具体地, 如图 75所示, 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上设置的第四连接 件 51119a(例如拉链结构)在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的整个顶边缘 51111n上延伸。 附加地 或替代地, 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上设置的第四连接件 51119b (例如拉链结构) 在第二子 支撑件 51111b的整个顶边缘上延伸。对应地, 如图 76所示, 上支撑件 51112两侧的第三 连接件 51118a、 51118b (例如拉链结构) 可以分别在上支撑件 51112的整个侧边上延伸, 可选地, 第三连接件 51118a、 51118b分别设置在上支撑件 51112的两个长侧边上。 通过 这样的设计, 上支撑件 51112与侧支撑件 51111之间可以完全闭合, 从而使两者之间的连 接更可靠。 而且, 上支撑件 51112可以沿其长侧边与两侧的侧支撑件 51111完全分离, 从 而在不使用载具时能够将箱体 5110完全拆分开, 或者根据需要使上支撑件 51112部分地 与任一侧的侧支撑件 51111分离(即, 上支撑件 51112与侧支撑件 51111之间的分离程度 可控, 便于用户从箱体 5110中取出或放入物品) 。 通过上述结构, 当上支撑件 51112与侧支撑件 51111连接(即, 沿上支撑件 51112的 侧边缘和侧支撑件 51111的顶边缘部分或完全连接) 时, 本体 5111 (或箱体 5110) 处于 展开状态; 当不使用载具时, 上支撑件 51112能够与侧支撑件 51111分离, 并且通过上支 撑件 51112的片状件 51112a、 51112b、 51112c之间的连接结构 (特别是软性连接结构) 和 /或通过侧支撑件 51111的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与第二子支撑件 51111b之间的连接结构 (特别是软性连接结构, 例如第一连接件 51116) , 使得侧支撑件 51111 和 /或上支撑件 51112能够处于收纳状态, 从而减少收纳所需的空间; 当需要再次使用载具时, 则展开侧 支撑件 51111和 /或上支撑件 51112并将两者连接在一起即可。 这样的设计具有操作简单、 成本低、 收纳空间小且便于运输等优点。 此外 , 再次结合图 74至图 76, 本体 5111的任一侧面上可以设置有能打开和闭合的 窗布, 提供宠物进出箱体的窗口。 具体地, 本体 5111的任一侧支撑件 51111 ±可以设置 窗布 51111do 附加地或替代地, 本体 5111的上支撑件 51112上可以设置窗布 51112do例 如, 如图 75所示, 两个侧支撑件 51111上分别设置有窗布 51111do 再例如, 如图 74所 示, 上支撑件 51112靠近其两端的表面可以分别设置有窗布 51112do 这些窗布可以通过 拉链结构闭合和打开, 该拉链结构可以由一个拉链构成 (如图 75中侧支撑件 51111上所 示的结构) , 也可以由两个沿相反方向拉开的拉链构成 (如图 74所示) 。 此外 , 如图 74所示, 窗布 51111d、 51112d可以为软性布料,例如网布。但应该理解 , 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窗布 51111d、 51112d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布料或软性材料。 在窗布 的上部可以设置有维持窗布打开的保持件 51112eo 本公开 的本体并不限于上述结构, 例如, 本体的侧支撑件还可以连接为一体或一体地 成型, 将在下文中对此进行描述。 参考 图 77和图 78, 图 77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另一实施例的侧 撑件的立体 图, 以及图 78示出与图 77所示的侧支撑件配合的上支撑件的立体图。 如 图 77和图 78所示, 在另一实施例中, 本体(本实施例中未示出组装之后的本体) 包括侧支撑件 51111A和上支撑件 51112A。侧支撑件 51111A包括通过连接片 51111Ac(也 可称为 “连接结构”)连接为一体的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Ab, 即, 连接片 51111AC与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Ab一体成型。 连接片 51111AC分别连接在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Ab的两端。 更具体地, 如图 77所示 ,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Ab的底边缘与连接片 51111Ac 的底边缘沿周向连接为一体。 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Ab的顶边缘 形成为拱形, 并经由连接片 51111AC的顶边缘而连接为一体, 使得侧支撑件 51111A能拆 卸地连接在上支撑件 51112A(见图 78) 与底部支撑件 (此实施例中未示出) 之间。 举例 而言, 本实施例的连接片 51111AC可以为车缝部。 可选地, 连接片 51111AC可以是软性 材料, 使得收纳时可以将侧支撑件 51111A的两个子支撑件朝向彼此压靠, 从而减少箱体 收折后的体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 51116可以连接在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a和第 二子支撑件 51111Ab的底边缘与连接片 51111AC的底边缘处, 以与底部支撑件(未示出) 上设置的第二连接件 (未示出) 配合而实现可拆卸连接。 此外 , 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撑件 51112A也可以通过软性连接件 (例如拉链结构) 与侧 支撑件 51111A能拆卸地连接, 例如, 软性连接件可以设置在上支撑件 51112的边缘, 以 及设置在由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a和第二子支撑件 51111Ab的顶边缘与连接片 51111AC 的顶边缘构成的顶边缘上 (更具体地在整个该边缘上延伸) , 以使上支撑件 51112A能够 相对于侧支撑件 51111A完全闭合和完全分离。 同样地, 在由第一子支撑件 51111Aa和第 二子支撑件 51111Ab的底边缘与连接片 51111AC的底边缘构成的底边缘处也可以设置软 性连接件, 以与底部支撑件上设置的软性连接件配合。 在本实施例 中也可以在侧支撑件和 /或上支撑件上设置窗布, 与前述图 74至图 76所 示实施例类似, 因此不在此赘述。 参考 图 79和图 80, 图 79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又一实施例的载 的本体的立 体图, 以及图 80示出图 79所示的载具的底部支撑件的立体图。 如 图 79和图 80所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又一实施例的 具的本体 5111B的底边 缘还可以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延伸部 51113B、 51114B, 用以插设于底部支撑件 5112B中对 应设置的插接凹槽 51121B内。 在一示例中, 插接凹槽 51121B可以由底部支撑件 5112B 的底部 5112Ba上靠近周壁 5112Bb设置的突片与周壁 5112Bb形成。 可选地, 插接凹槽 51121B沿着底部支撑件 5112B的周壁 5112Bb延伸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 图 79中示出的 是与如图 74至图 76所示的实施例类似的侧支撑件 51111B和上支撑件 51112B, 延伸部 51113B从本体 5111B的侧支撑件 51111B的底边缘向下延伸, 并且可选地或替代地, 延 伸部 51114B从上支撑件 51112B的底边缘向下延伸。 然而, 应该理解的是, 延伸部也可 以设置在如图 77所示实施例的本体的底边缘。 通过设置插接凹槽, 配合本体与底部支撑件之间的拉链连接, 能够使箱体的本体更牢 固地连接于底部支撑件, 避免本体与底部支撑件之间的滑动或倾斜。 图 80A至图 80F还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其他实施例的载 具。 参考 图 80A至图 80C,图 80A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一实施例的载具 5500,图 80B 和图 80C分别示出将载具 5500拆卸后的两部分。 具体地, 载具 5500的箱体 5510可以包 括本体 5511和底部支撑件 5512, 其中, 本体 5511能拆卸地罩设于底部支撑件 5512 ±, 以与底部支撑件 5512形成供宠物乘坐的容置空间。 具体地, 本体 5511呈整体式结构, 且 不可收折 -本体 5511与底部支撑件 5512通过至少一连接组件能拆卸地连接。在一 例中, 至少一连接组件包括彼此能拆卸连接的第一连 接件 55116和第二连接件 55117, 其中, 第 一连接件 55116设置在本体 5511 ±, 而第二连接件 55117设置在底部支撑件 5512上。在 一具体示例中, 第一连接件 55116和第二连接件 55117为相互配合的拉链, 但本公开不限 于此, 例如还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卡合结构、 滑扣结构、 魔术贴、 钩和环等, 并且可选地, 采用软性连接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 载具 5500上也可以设置如前述实施例中的载具 (例 如 5100) 的窗口等, 在此不做赘述。 参考 图 80D至图 80F,图 80D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一实施例的载具 5600,图 80E 和图 80F分别示出拆除侧支撑件 56111之后的箱体 5611的不同状态。 具体地 , 载具 5600的箱体 5610可以包括本体 5611和底部支撑件 5612, 其中, 本体 5611至少部分能拆卸地罩设于底部支撑件 5612上, 以与底部支撑件 5612形成供宠物乘 坐的容置空间。本体 5611包括彼此能拆卸地连接的第一支撑件和第 支撑件,例如图 80D 所示的作为第一支撑件的侧支撑件 56111和作为第二支撑件的上支撑件 56112o 在一示例 中, 参见图 80D和图 80E, 上支撑件 561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底部支撑件 5612, 侧支撑 件 56111可拆卸地连接在上支撑件 56112与底部支撑件 5612之间。 在一具体示例中, 如 图 80D所示, 侧支撑件 56111可以包括两个子支撑件, 分别位于上支撑件 56112的两侧, 并构成本体 5611的两个侧面。 如 图 80E和图 80F所示, 上支撑件 56112具有三个彼此连接的片状件(即, 第一片状 件 56112a、第二片状件 56112b、第三片状件 56112c) , 其中第二片状件 56112b构成本体 5611的顶面 (第二片状件 56112b亦可称为 “上片状件”) , 第一片状件 56112a、 第三片 状件 56112c能够折叠并构成本体 5611的另外两个侧面 (即, 第一片状件 56112a和第三 片状件 56112c亦可称为 “侧片状件”, 位于两个子支撑件所形成的侧面之间) 。 结合 图 80D至图 80F, 当需要收折箱体 5610时, 用户仅需要将两个侧支撑件 56111 拆卸下来, 此时上支撑件 56112的两端仍连接于底部支撑件 5612o 然后, 用户可以通过 按压上支撑件 56112的上片状件 56112b, 使侧片状件 56112a、 56112c向下收折至底部支 撑件 5612上, 从而减小箱体 5610收折时的体积。具体地, 如图 80E和图 80F所示, 上支 撑件 56112可以通过侧片状件 56112a、 56112c上的多个折叠部而收折于底部支撑件 5612 上方。 在本示例中, 上支撑件 56112的两个侧片状件 56112a、 56112c分别具有三个折叠 部 FL1、 FL2、 FL3 ,使得上支撑件 56112的两端均呈 Z字形地收折于底部支撑件 5612上。 具体地,折叠部 FL1可以位于或近似于上支撑件 56112(具体为其侧片状件 56112a、 56112c) 与底部支撑件 5612的连接(即其边缘)处,折叠部 FL2可以位于侧片状件 56112a、 56112c 上,而折叠部 FL3可以位于上支撑件 56112的上片状件 56112b与侧片状件 56112a、 56112c 的连接 (即其边缘) 处。 在一示例中, 上支撑件 56112与底部支撑件 5612之间、 和 /或上 支撑件 56112 的各个片状件之间可以采用软式连接, 例如通过布料等柔性材料连接为一 体。 参考 图 81至图 84, 图 81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的一实施例的载具 仰视立体图, 图 82示出与图 81所示的载具配合的固定座组件的立体图,图 83A示出载具通过固定座组 件安装至车辆的立体图, 图 83B 示出载具通过固定带组件安装至车辆的立体图 ; 以及图 84示出图 83A和图 83B所示的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需要说明的是, 此方面所述的 “固 定座组件 ”类似于本公开其他方面中所述的 “底座 ” (参见本公开第三方面或第六方面), 亦即, 本方面的固定座组件亦可称为 “底座” 。 结合 图 81至图 82所示, 本公开的载具 5100的支架组件 5120设置在箱体 5110的底 部支撑件 5112下方, 能够与安装到车辆上的固定座组件 5200固定, 例如通过将支架组件 5120的卡合件 5121卡合在固定座组件 5200的卡合部 5210处。由此,通过固定座组件 5200 的连接装置 5220(例如 ISOFIX固定件) 与车辆上设置的插口配合, 将载具 5100固定至 车辆的座椅上。 可选地, 如图 82所示, 固定座组件 5200上可以对称地设置有四个卡合部 5210, 使得支架组件 5120在四个卡合点与固定座组件 5200固定, 从而使两者的定位更稳 固。 此外 , 还可以配合顶部系绳 (Top Tether) 的连接方式来进一步固定载具 5100。 如图 83A和 图 84所示, 还可以采用固定带组件 5300将载具 5100固定至车辆上。 具体地, 固 定带组件 5300包括第一带 5310和第二带 5320, 其中, 第一带 531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连 接装置 5340(例如 Top Tether固定件) , 第一带 5310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装置 5330(例 如 latch固定件) ; 而第二带 5320的一端可以通过调整器 5350(用于调节第二带 5320的 长度) 能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带 5310 ±, 第二带 5320的另一端设置有另一连接装置 5330。 对应地, 如图 81所示, 底部支撑件 5112的两侧向外周缘分别设置有两个用于与连 装置 5330连接的连接部 51122o 当需要将载具 5100固定至车辆座椅时,如图 83A的组装图所示,在将载具 5100通过 固定座组件 5200固定至车辆座椅之后, 还可以将固定带组件 5300的两个连接装置 5330 分别连接至底部支撑件 5112一侧的两个连接部 51122, 并且将固定带组件 5300的另一端 (即, 第一带 5310的连接装置 5340)穿过在载具 5100顶侧设置的提把 51115, 以与车辆 上对应设置的接口 (例如 Top Tether接口)连接, 从而进一步限制载具 5100的侧向滑动、 倾斜等, 以更稳固地固定载具 5100o 在另一实施例 中, 如图 83A所示, 载具 (此处示出为载具 5100) 还可以通过固定带 组件 5300直接固定至车辆座椅, 即不设置固定座组件。 此外 , 再参考图 85和图 86, 图 85示出与图 81所示的载具配合的轮式移动装置的立 体图, 以及图 86示出载具安装至轮式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再结合 图 81、 图 85和图 86, 载具 5100还可以其下方设置的支架组件 5120锁定于轮 式移动装置 5400, 例如手推车。 如图 85所示, 轮式移动装置 5400的车架 5410包括彼此 枢转连接于枢转点 5410a的前支撑杆 5411、后支撑杆 5412和上支撑杆 5413, 其中前支撑 杆 5411和后支撑杆 5412的下端分别连接有轮组。 在一示例中, 前支撑杆 5411可以具有 U 形结构, 后支撑杆 5412可以由两个平行的杆件通过一横杆固定连 而形成, 并且前支 撑杆 5411的两端分别与后支撑杆 5412的两个杆件的一端枢转地连接。此外,在 架 5410 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载具 5100的座板 5420。在一示例中,座板 5420可以通过支撑架 5414 大致水平地设置在低于枢转点 5410a的位置, 并且靠近前支撑杆 5411下端设置的轮组, 以使座板 5420上方具有较大的空间, 从而能够适配不同尺寸 (例如高度不同) 箱体的载 具。 具体地 , 当需要将载具 5100固定至轮式移动装置 5400时, 支架组件 5120的卡合件 5121 (见图 81) 可以卡合在座板 5420的锁定结构的锁定件 5422中, 以使载具 5100固定 至轮式移动装置 5400的座板 5420;而当不使用载具 5100,可以通过按压设置在座板 5420 上的释锁操作件 5421 (例如图 85所示的从座板 5410上侧暴露) , 使锁定件 5422释放卡 合件 5121 (见图 81) , 从而能够卸下载具 5100并收折车架 5410, 以收纳载具 5100和车 架 5410o 可选地, 座板 5420上可以对称地设置有四个锁定结构, 以使载具 5100与轮式 移动装置 5400之间的定位更稳固。 需要说 明的是, 座板 5410还可以设置在车架 5410的其他位置(诸如不同的高度) , 例如通过如图 85所示的第一连接部件 5415(一端连接于上支撑杆 5413)和第二连接部件 5416(一端连接于前支撑杆 5411)设置在枢转点 5410a附近或更高的位置, 本公开不限于 此。 此外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载具 5100之外,如前所述的支架组件(例如支架组件 5120)、 通过固定座组件 (例如固定座组件 5200) 和 /或通过固定带组件 (例如固定带组件 5300) 固定于车辆座椅的方式、或者通过支架组件固 定于轮式移动装置(例如轮式移动装置 5400) 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前述实施例中的载具 5500、 5600o 本公开 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载具(例如动物或宠物 载具, 诸如宠物运输笼或箱、 宠 物担架等) , 特别是一种具有固定系统的载具, 其能够稳定地将载具固定于车辆中, 并且 能够增加载具所承载的动物或宠物在行驶车辆 内的安全性。 请参 阅图 87A和图 87B, 其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的一实施例的载具 6100在不同 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载具 6100包含承载部 6110、 支架装置 6120和束缚装置 6130o 承载 部 6110可呈矩形或方环形, 其定义一承载空间以承载支撑动物于其上。 在本实施例中, 承载空间可以是如图 87A所示的承载面 6110Ao 具体而言, 承载部 6110可以承载支撑一 动物, 依实际应用所需而由刚性材质(例如金属、 塑胶、木质材料等)或软性(即, 柔性) 材质 (例如织布等) 制成; 支架装置 6120可由金属或具有较高刚性的其他材料制成 其 各构成支架的形态可为空心管件、 或实心杆件, 然而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束缚装置 6130 设于承载面 6110A ±以将动物稳定束缚在承载面 6110A ±, 进一步对承载面 6110A ±的 动物提供支撑稳定性 (下文将进一步说明) 。 请参 阅图 87C, 其示出载具 6100在另一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用以说明载具 6100的支 架装置 6120o 如图所示, 支架装置 6120包含第一支架 6121、 两个第二支架 6122、 第三 支架 6123、 以及连接各第二支架 6122与第三支架 6123的第一固定组件 6124。 支架装置 6120设置在承载部 6110的底面 6111(即承载面 6110A的相反面)。在本公开中, 支架装 置 6120除可对载具 6100的承载部 6110提供必要的支撑强度外,还供载具 6100借由其固 定至一移动装置 (例如车辆或推车) 。 如 图 87C所示,第一支架 6121主要由两相对长边 6121 K 61213和两相对短边 61212、 61214邻接而构成, 其呈矩形或方环形且与承载部 6110的大小及形状相对应, 然本公开 并不限于此;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亦可由大致等长的四边彼此邻接构成 而概呈正方 形。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 6121结合于承载部 6110且环绕设置在承载部 6110的周边。 承载部 6110未完全包覆第一支架 6121 , 而是暴露出矩形或方环形承载支架 6121的四个 角落及长边 6121 K 61213的中点处, 如此可利于照护者或使用者以手部握持载具 6100, 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可选地, 可依实际需要设计承载部 6110, 以暴露出承载部 6110的 其他部位、 或完全包覆第一支架 6121。 此外, 承载部 6110可呈一凹陷结构, 意即其底部 可略低于第一支架 6121所形成的平面, 从而形成具有深度的容置空间以利于承载及支 撑 动物于其中。 两个第二支架 6122连接第一支架 6121 , 并且沿着承载部 6110的纵向方向 D61彼此 分隔设置 (即分别位于承载部 6110的两长边中心连线的两侧) , 各第二支架 6122与承载 部 6110结合, 并且自承载部 6110的一长边侧沿着承载部 6110的横向方向 D62(经承载 部 6110的底面)延伸至另一长边侧。通过在承载 6110的纵向方向 D61上分隔设置所述 两个第二支架 6122, 可分散承载部 6110的承重并提供承载部 6110稳固的支撑, 从而提 高承载部 6110的耐重及耐冲击能力。 在本实施例 中, 各第二支架 6122皆包括第一横杆 6122K 一对纵杆 61222、 第二横杆 61223、 以及一对连接部 61224o 如图 87C所示, 第一横杆 61221为一弯杆, 其两端呈弯 起且具有与承载部 6110的凹陷结构相对应的轮廓, 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可替代地, 第 一横杆 61221亦可为一直杆,从而可与呈凹陷结构的承 部之间形成一固定间隔作为避位 空间。 第一横杆 61221连接于第一支架 6121的两长边 6121 K 61213 (即平行于横向方向 D62) , 并且沿着承载部 6110的纵向方向 D61彼此分隔设置(即分别位于承载部 6110的 两长边中心连线的两侧) 。 第二支架 6122的一对纵杆 61222彼此平行配置, 其各自一端 连接于第一横杆 61221 , 各自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架 6121的短边 61212(或短边 61214)。 第二横杆 61223较第一横杆 61221为短, 其两端分别连接至该对纵杆 61222; 亦即, 在本 实施例中, 沿载具 6100的纵向方向 D61观之, 各第二支架 6122的各自该对纵杆 61222 与第二横杆 61223形成一 “H”形结构, 其连接于各第二支架 6122的各自第一横杆 61221 和第一支架 6121的短边 61212或 61214之间, 以进一步提高承载部 6110的耐重及耐冲击 能力。在本实施例中,纵杆 61222呈直杆形式,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可选 ,纵杆 61222 亦可形成为非直杆形式,且可依承载部的轮廓 高低或支架空间而形成为具有曲折形式或渐 缩形式的杆件。 各第二支架 6122的一对连接部 61224可设置于各第二横杆 61223与该对纵杆 61222 的连接处, 以利于移动装置(例如车辆) 的带式固定系统(例如下文所述各固定带组件 ) 通过连接器对其连接 (例如通过钩合方式) , 从而将载具 6100固定于移动装置中 (下文 将进一步说明);可替代地,各第二支架的一 对连接部亦可设置于各第二横杆上任一位置, 只要能辅助带式固定系统将载具 固定于移动装置中即可。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连接部 61224于各对应的第二支架 6122上朝远离底面 6111延伸, 从而与底面 6111间形成一固 定间隔, 于本实施例的载具 6100与车辆的带式固定系统连接时, 提供一避位空间, 以防 止带式固定系统的连接器连接连接部 61224时往上抵压底面 6111造成干涉。 可替代地,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二支架可不包括连接部, 而带式固定系统的连接器可直接连接或钩合 至第一支架;或者是,连接器可直接连接或钩 合至第三支架,并与一限位结构(图未示出, 可设置在连接器本身或第三支架) 配合以限制连接器钩合至第三支架的连接位置 。 第三支架 6123通过相对应的第一固定组件 6124而连接于第二支架 6122, 其可为矩 形或方环形, 供用于与移动装置的卡合装置(将于下文进一 步说明)配合, 然本公开并不 限于此;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亦可由大致等长的四边彼此邻接构成 而概呈正方形。 如图所示, 第三支架 6123小于第一支架 6121 , 且与第一支架 6121彼此概呈平行; 第三 支架 6123与第一支架 6121为大致水平配置,且在垂直方向中呈上下 置。在本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 6123还包括一对限位部 6123A、 6123B和一结构加强件 61231。 限位部 6123A、 6123B分别设置在第三支架 6123的长边中央, 其直径略大于第三支架 6123的杆件本体直 径; 加强件 61231于第三支架 6123的长边中心处连接两相对长边, 以提高第三支架 6123 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 加强件 61231可为两端弯起的弯杆结构, 并以其中央部位抵固承 载部 6110的底面 6111 , 由此进一步加强对承载部 6110的支撑性。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三 支架 6123与承载部 6110未互相接触, 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 6123通过四个第一固定组件 6124连接于第二支架 6122, 所述四个第一固定组件 6124在 载具 6100的纵向方向 D61和横向方向 D62中皆相对于彼此呈对称配置。换言之, 四个第 一固定组件 6124分别两两沿着纵向方向 D61彼此分隔设置(即分别位于承载部 6110的长 边中心线的两侧) 、 以及沿着横向方向 D62彼此分隔设置(即分别位于承载部 6110的短 边中心线的两侧) 。 各第一固定组件 6124包括各自的连接支架 61241和导引件 61242, 各连接支架 61241相对应地连接至第二支架 6122的第一横杆 61221 , 导引件 61242与第 三支架 6123的相应部分卡合, 从而连接各第二支架 6122和第三支架 6123 o 在本实施例 中, 通过第一固定组件 6124的对称配置, 可进一步提升载具 6100的支架装置 6120的整 体稳定性, 更利于与移动装置稳固配合。 关于第一固定组件 6124的具体结构及其变化结 构, 可参考申请人所有的中国专利申请号 2022111059588 (亦即本公开的第三方面) 中的 详细说明, 该申请通过引用形式而整体并入本文, 故在此即不予赘述。 如 图 87B与图 87C所示, 本实施例的载具 6100的支架装置 6120还可包括第二固定 组件 6125, 其连接各第二支架 6122中的第二横杆 61223与第三支架 6123 , 以使第三支架 6123相对于第二支架 6122具有进一步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 第二固定组件 6125连接于 第二横杆 61223的中点与第三支架 6123的对应短边的中点, 以提供均匀的支撑力及较佳 的稳定效果。 在本实施例 中, 第一支架 6121、 第二支架 6122、 第三支架 6123、 第一固定组件 6124 和第二固定组件 6125为彼此连接的独立结构件, 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 6121、第二支架 6122、第三支架 6123、第一固定组件 6124和第二固定组件 6125 (或其部分) 亦可为一体的结构件。 返参 图 87A和图 87B, 束缚装置 6130设置于承载部 6110的承载面 6110A上, 用以 将动物稳定束缚于承载部 6110 ±, 以防止动物任意移动而掉落载具外。 在本实施例中, 束缚装置 6130主要是由平行设置的两固定扣带 6131、 6132及其相应扣具 6131A、 6132A 所构成, 通过两固定扣带 6131、 6132与两相应扣具 6131A、 6132A的交互配合, 可对承 载面 6110A上的动物提供平行式(即两固定扣带 6131、 6132平行延伸越过动物身体后分 别连接至扣具 6131A、 6132A)或交叉式(即两固定扣带 6131、 6132交叉延伸越过动物身 体后分别连接至扣具 6132A、 6131A) 的束缚方式, 或是进一步配合动物穿戴用具 (例如 宠物背心)上的各式环件设计而提供若干不同 的束缚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束缚装置 6130 的固定扣带 613 K 6132 ±还分别设置有调整器 6133、 6134,用于分别调整固定扣带 6131、 6132 的长度, 以适应动物的体型、 姿势和束缚方式, 提供动物舒适且稳定的束缚环境。 关于调整器的具体结构、 以及固定扣带搭配调整器的长度调整方式, 则属本领域技术人士 所理解的通常知识, 在此即不予以赘述。 图 88A至图 88C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套设有座布 701 (如衬布) 的载具 700。 在本实施例中, 如图 88B和图 88C所示, 座布 701可以通过连接组件 712而可拆卸地套 设在载具 700的箱体 710(即, 承载部) 上。 在一示例中, 连接组件 712例如可以具有拉 链结构 (亦可认为是一种封闭件 712) ,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如图 88A和图 88B所示, 当座布 701套设在箱体 710上时, 载具 700的支架装置 72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设置在箱 体 710下方用于与移动装置固定的第三支架 723) 、 以及与顶棚组件的 (图中未示出) 连 接的顶棚锁定部 730的一部分暴露在外。 此外, 如图 88B和图 88C所示, 座布 701位于 箱体 710底部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缝隙 7011 , 以使设置在箱体 710底部的箱带 740的至少 一部分从该缝隙 7011穿过, 从而与宠物挽具、 束缚织带等连接。 再者 , 如图 88B所示, 顶棚锁定部 730的内部还设置有凸肋结构 731 , 以抵靠与顶棚 锁定部 730配合的顶棚组件的锁定件(未示出,其结构 可参见前述图 57B所示实施例中的 锁定件 42322) , 从而能够在增加对锁定件所施加的摩擦力的同 时, 节省材料成本。 在另 一实施例中, 顶棚锁定部 730也可不具有凸肋结构 731或具有其他结构, 只要顶棚组件的 锁定件与顶棚锁定部 730能稳固相互抵接即可。 需要说 明的是, 本实施例所述的座布 701 的结构和 /或设置可以适用于前述任一实施 例中的箱体, 本公开在此不做赘述。 图 89A至图 90B示出根据本公开不同实施例的载具的立体图 , 其中图 89A和图 89B 示出具有较短尺寸的载具 800, 而图 90A和图 90B示出具有较长尺寸的载具 900。 参考 图 89A和图 89B, 具有较短尺寸的载具 800中可以放置垫子 850。 具体地, 垫子 850可移除地装设于载具 800的箱体 810中, 并与箱体 810的内底面 811接触。 同理, 如 图 90A和图 90B所示, 具有较长尺寸的载具 900也可以设置有垫子 950, 该垫子 950可移 除地放置在箱体 910的内底面 911。下文将以图 90B所示的垫子 950为例, 结合图 91A至 图 91C来描述垫子 950的具体结构。 图 91A至图 91C示出图 90B所示的垫子 950的截面图。 参考 图 91A和图 91B, 本实施例的垫子 950可以包括支撑层 951、 柔软层 952和包覆 层 953 o支撑层 951与柔软层 952层叠设置。具体地, 当垫子 950被放置在箱体 910内(结 合图 90B) 时, 支撑层 951设置在柔软层 952下方, 亦即, 支撑层 951位于下层, 柔软层 952位于上层。 包覆层 953包覆在支撑层 951和柔软层 952的外部。 在一示例 中, 支撑层 951可以为瓦楞板。在其他示例中, 支撑层 951还可以为 PE板、 纸板或木板等,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此外, 支撑层 951还具有多种材料, 例如由前述或 其他任意多种材料层叠而成。 如 图 91A所示, 柔软层 952可以由涤纶制成。在一示例中, 柔软层 952可以具有 “三 明治” 结构, 亦即由三明治面料构成。 具体地, 柔软层 952的上层 (即, 其上表面) 可以 采用网状结构, 以保证透气性; 柔软层 952的下层(即, 其下表面)可以采用密织的平布; 柔软层 952的中层可以采用 MOLO纱。 此外, 柔软层 952还可以具有包边(例如织布) , 并通过车缝等方式将柔软层 952的外边缘包覆, 从而提升美观性。 包覆层 953可以将支撑层 951和柔软层 952封装于其中,例如通过车缝等固定连接方 式进行封装,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可选地或替代地, 包覆层 953也可以具有拉链等可分 离结构, 以实现包覆层 953的拆洗和更换。 可选地, 包覆层 953可以由布料制成, 例如针 织布、 梭织布等。 如 图 91C所示, 在另一示例中, 柔软层 952可以具有不同结构。 具体地, 本示例的柔 软层 952可以采用泡棉, 例如 PU泡棉等, 从而保证其透气性及舒适性。 在泡棉上设置多 个贯穿泡棉的透气孔 9521 , 并且透气孔 9521布满整个泡棉。 进一步地, 在泡棉的两面贴 有特立可得 (tricot) -此外, 亦可对柔软层 952的边缘进行包边 9522, 其中, 该包边 9522 可以采用织布。 然而, 本公开的柔软层 952并不限于上述材料和 /或结构。 此外 ,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不干涉结构 (即, 保持结构完整性) 的情况下, 本公开各个 方面的各实施例之间可以任意地或选择性地组 合使用。 另外,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从车架装卸载具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 将所述载具锁定至所 述车架上的卡座组件; 以及将所述载具从所述卡座组件上卸载下来。 在一实施例 中, 将所述载具锁定至所述卡座组件包括: 将所述载具放置在所述卡座组 件, 使所述载具的卡合件被锁定于所述座板上。 更进一步地, 通过所述载具的卡合件顶推 所述多个锁定件从所述座板伸出的锁定部, 并使所述锁定部向所述座板内缩, 从而使所述 载具能够继续向下移动至所述座板的凹陷部中 ,接着所述锁定部在弹性装置的作用下再次 从所述座板向外伸出, 使得所述载具被锁定至所述卡座组件。 在一实施例 中, 卸载所述载具包括: 通过所述载具被锁定至所述卡座组件, 使保持机 构处于准备状态。 进一步地, 在所述准备状态, 所述载具下压所述保持机构的触动按钮, 同时带动可移动地连接于触动按钮的卡扣部向 下移动。 在一实施例 中, 卸载所述载具还包括: 通过操作释锁操作件, 使所述卡座组件的多个 锁定件对所述载具进行释锁。进一步地, 通过将所述释锁操作件从锁定位置移动至释锁 位 置, 带动所述多个锁定件移动以释锁所述载具。 更进一步地, 所述多个锁定件的锁定部向 所述座板内缩, 以释放所述载具的卡合件。 在一实施例 中, 卸载所述载具还包括: 使保持机构从所述准备状态切换至保持状态, 以将所述释锁操作件保持在释锁位置。进一步 地, 使所述锁定件的保持钩随着释锁操作件 从锁定位置移动至释锁位置而移动, 以与所述保持机构的卡扣部卡合, 使保持机构处于所 述保持状态, 从而将所述释锁操作件保持在所述释锁位置。 本发 明的轮式移动装置可将载具锁定安装在车架上 , 以手推车的形式使用; 以及将载 具从车架上拆卸下来, 以手提载具的形式使用, 从而避免用户外出时须携带不同载具而占 用大量空间。 本公开提供 了一种轮式移动装置。轮式移动装置包括车架 和卡座组件。所述车架包括 与前轮连接的前支撑杆、 与后轮连接的后支撑杆、 以及与扶手连接的上支撑杆, 所述前支 撑杆的一端、 所述后支撑杆的一端以及所述上支撑杆的一端 在一枢转部处彼此枢转连接。 卡座组件安装于所述车架上。 当展开所述车架时, 所述卡座组件的重心相对于所述枢转部 向所述后轮偏移。 本发 明公开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含有箱体以及支架装置, 所述箱体包含有底部以及 连接所述底部的周壁, 所述底部与所述周壁围绕定义容置空间, 所述支架装置包含有第一 支架以及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环绕设置在所 述箱体的所述周壁, 所 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 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所述周壁的 一侧经所述箱体的所述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 所述周壁的另一侧。 根据本发 明其中一实施例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 还包含有第三支架以及固定组 件, 所述第三支架位在所述箱体的所述底部的一侧 , 所述第三支架用以与底座的卡合结构 配合, 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箱体与所述第三支架, 其中所述第三支架通过所述固定组件 与所述箱体的所述底面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含有导引件, 所述导引件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且位在 对应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处,所述导引件用以导 引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底座的所述卡合结构 配合。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含有支架连接件,所述 箱体的所述底部包含有穿槽, 所述穿槽位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处,所述 支架连接件至少部分位在所述穿槽内且抵接 所述第二支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含有锁固组合, 所述锁固组合包含锁固件以及配锁 件, 所述配锁件设置在所述支架连接件, 所述锁固件穿过所述导引件、 所述第三支架、 所 述第一连接支架、 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支架连接件而与所述配锁 件彼此锁固。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含有支架连接件,所述 箱体的所述底部包含有穿槽, 所述穿槽位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处,所述 支架连接件至少部分位在所述穿槽内且抵接 所述第二支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含有锁固组合, 所述锁固组合包含锁固件以及配锁 件, 所述配锁件设置在所述支架连接件, 所述锁固件穿过所述第三支架、 所述第一连接支 架、 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支架连接件而与所述配锁 件彼此锁固。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含第二连接支架,其连 接所述箱体与所述第三支架。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含有支架连接件,所述 箱体的所述底部包含有穿槽, 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且至少部 分位在所述穿槽内,所述支架连接件至少部 分位在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内且抵接所述第二连 接支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组件还包含有锁固组合, 所述锁固组合包含锁固件以及配锁 件, 所述配锁件设置在所述支架连接件, 所述锁固件穿过所述第三支架、 所述第二连接支 架与所述支架连接件而与所述配锁件彼此锁固 。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第三支架包含有第一结构加强件以及 用以与所述底座的所述卡合 结构配合的卡合件, 所述第一结构加强件连接所述卡合件且设置在 所述卡合件的一侧, 以 定义卡合区域。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卡合件为环形结构件, 所述卡合件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中心 大致重合, 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 一结构加强件。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第二支架为 U形结构件,所述第二支架包含有两个竖直部 及横 向部, 所述两个竖直部大致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架, 所述横向部大致垂直连接所述固定组 件。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第三支架包含有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以及用以与所述底座的所述 卡合结构配合的卡合件,所述两个第一结构加 强件连接所述卡合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卡合 件的两侧, 以定义两个卡合区域。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第三支架还包含有第二结构加强件, 所述第二结构加强件位在所 述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之间,所述两个第一结 构加强件的其中一者与所述第二结构加强件 之间的距离大致等同所述两个第一结 构加强件的其中另一者与所述第二结构加强件 之间 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还包含有束缚织带, 所述箱体的所述底部包含有底部开口, 所述支架装置还包含有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定 位支架,所述定位支架包含有位于对应所述 底部开口处的支架开口, 所述束缚织带穿过所述支架开口与所述底部开 口。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定位支架还包含有至少部分插设在所述底 部开口的凸伸结构。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还包含有调整器, 所述调整器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 所述束 缚织带穿过所述调整器, 所述调整器用以调整及锁定所述束缚织带。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还包含有顶棚以及顶棚连接组件, 所述顶棚连接组件设置在 所述顶棚与所述箱体之 间或所述顶棚与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箱体的座布 之间且用以使所述 顶棚与所述箱体或所述座布彼此可分离地连接 。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顶棚包含有第一棚部、 第二棚部以及棚部连接组件, 所述棚部连 接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棚部与所述 第二棚部之间且用以使所述第一棚部与所述第 二棚部 彼此可分离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箱体还包含有容置结构, 所述容置结构用以部分容置所述第一支 架或所述第二支架。 本发 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顶棚组件, 其能移除地安装至载具的箱体。顶棚组件包括 顶棚、 顶棚框架和顶棚锁定装置。 顶棚框架连接在所述顶棚的周边, 用于支撑所述顶棚。 顶棚锁定装置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顶棚框架 上,用以与在所述载具上对应设置的顶棚锁 定部配合, 以使所述顶棚组件锁定于所述箱体上方。 所述顶棚锁定装置包括锁定件, 锁定 件安装在所述顶棚框架上,通过相对于所述顶 棚框架的运动与所述顶棚锁定部接合或脱离 接合, 从而使所述顶棚框架锁定或释锁于所述箱体。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锁定件相对于所述顶棚框架的所述运动为 , 所述锁定件围绕顶棚 框架上的至少一个枢转点进行枢转, 以与所述顶棚锁定部接合或脱离接合。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顶棚锁定装置还包括释锁操作件, 释锁操作件设置于所述顶棚框 架和套设在所述箱体外侧的支架装置的其中一 者上, 操作性地作用于所述锁定件, 且能够 在锁定位置与释锁位置之间移动。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锁定件设置有两个, 两个锁定件在所述顶棚锁定装置中呈镜像对 称地布置, 并且分别枢接到同一个释锁操作件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 中, 在所述顶棚与所述载具的箱体之间设置有连接 结构, 用于使所述顶棚 保持相对于所述箱体闭合。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和配合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箱体 的相对两侧, 所述配合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顶棚的对应两侧并 与所述连接件接合, 其中所述 连接件和所述配合连接件其中之一为公连接件 , 其中之另一为母连接件, 通过所述公连接 件与所述母连接件的接合而使所述顶棚保持闭 合。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公连接件和所述母连接件为相互配合的磁 扣组件。 本发 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载具。 载具包括箱体、支架装置和前述任一实施例所 述 的顶棚组件。 其中, 箱体形成容置空间; 支架装置用于支撑所述箱体, 并包括围绕所述箱 体的敞口设置的第一支架; 顶棚组件能拆除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在一实施例 中, 载具还包括背带, 背带包括带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带体两端的背 带连 接部, 所述背带连接部与设置在所述箱体相对两侧的 连接件相互连接。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底部设置的支架组件能 与安装到车辆上的固定座组 件的卡合部或轮式移动装置的座板的锁定机构 固定。 在一实施例 中,所述支架组件在四个卡合点与所述固定座 组件或轮式移动装置的座板 固定。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底部支撑件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部, 与固定带组件配合, 以将所 述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上。 本公开提供一种载具 , 可稳定地安装固定于一移动装置中。 该载具包括: 一承载部, 其定义一承载面供承载一动物; 一支架装置, 其包括: 一第一支架, 其结合该承载部且环 绕设置在该承载部的周边; 一第二支架, 其连接该第一支架并与该第一支架结合至该承 载 部的底面, 该底面为该承载面的一相反面, 该第二支架自该承载部的周边一侧经该底面延 伸至该承载部的周边另一侧; 及一第三支架, 其具有与该第一支架相对应的形状且连接于 该第二支架, 该第三支架用于与一底座配合; 以及一束缚装置, 用于束缚该承载面上的该 动物。 在一实施例 中, 其中该束缚装置包括至少一对固定扣带, 各以其各自一端固设于该承 载部的周边一侧, 并以各自另一端可活动地连接于该承载部的周 边另一侧。 在一实施例 中, 其中所述固定扣带包括各自调整器以调整所述 固定扣带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固定组件, 其连接该第二支架和该第三支 架, 其中该第三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组件与该第 二支架间隔配置。 在一实施例 中, 其中该第一支架包括彼此依序邻接的一第一边 、 一第二边、 一第三边 和一第四边, 该第一边和该第三边相对, 该第二边和该第四边相对, 且其中该第二支架包 括: 一第一横杆, 其连接于该第一支架的该第一边和该第三边之 间, 并自该承载部的周边 一侧经该底面延伸至该承载部的周边另一侧; 以及一对纵杆, 其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横杆与 该第一支架的该第二边之间、 以及该第一横杆与该第四边之间。 在一实施例 中, 其中该第一支架呈矩形或方环形, 且该第一边和该第三边为彼此相对 的长边, 该第二边和该第四边为彼此相对的短边。 在一实施例 中, 其中该第二支架进一步包括一第二横杆, 连接于该对纵杆之间且与该 第一横杆平行分隔。 在一实施例 中, 其中该第二支架进一步包括一连接部, 位于该第二横杆。 如在一实施例 中, 其中该支架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固定组件, 连接该第二支架的该 第二横杆与该第三支架。 在一实施例 中, 其中该底面低于该第一支架所对应的平面。 在一实施例 中, 其中该第一横杆为一弯杆, 其轮廓对应于该底面。 应 当注意, 图中所示的示例和实施例的说明和描述仅用于 示例性目的, 不应被解释为 限制本公开。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 本公开考虑了各种实施例。 此外, 应当理解, 上面 结合上述示例和实施例描述的概念可以单独使 用,也可以与上面描述的任何其他示例和实 施方式组合使用。 应当进一步理解, 除非另有说明, 否则上文关于一个所示实施例所描述 的各种替代示例和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本文所描 述的所有示例和实施例。 除非另有 明确说明, 否则每个数值和范围都应被解释为近似值,就 好像 “大约”、 “近 似” 或 “实质上”这个词在值或范围之前一样。 除非另有说明, 否则术语 “大约”、 “近 似 ”和 “实质上”可以理解为描述在指定值的 15%以内的范围。 除非另有特别说 明, 或在所使用的上下文中以其他方式理解, 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条件 语言, 例如 “可以”、 “可”、 “能”、 “可能”、 “例如”等, 通常旨在传达某些实施 例包括而其他实施例不包括某些特征、 元件和 /或步骤。 因此, 这种条件语言通常并不意 味着特征、 元件和 /或步骤以任何方式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需 , 或者一个或多个实施 例必须包括用于在有或没有作者输入或提示 的情况下决定这些特征、 元件和 /或步骤是否 被包括或将在任何特定实施例中执行的逻辑。 术语 “包含”、 “包括”、 “具有”等是同 义词, 以开放的方式包含使用, 不排除其他元件、 特征、 行为、 操作等。 此外, 术语 “或” 是在其包容性意义上使用的 (而不是在其排他性意义上) , 因此, 例如, 当用于连接元件 列表时, 术语 “或”是指列表中的一个、 一些或所有元件。 虽然 已经描述了某些示例,但这些示例并不旨在限 制本文公开的本公开的范围。因此, 上述描述中的任何内容都不意味着任何特定的 特征、 特性、 步骤、 模块或块是必要的或不 可或缺的。 事实上, 本文所描述的新颖的方法和系统可以以各种其 他形式来体现; 此外, 在不脱离本文公开的发明的构思的情况下,可 以对本文描述的方法和系统的形式进行各种 省略、 替换和改变。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旨在涵 盖落入本文公开的发明的一定范围和 构思内的形式或修改。 应 当理解, 本文所阐述的示例性方法的步骤不一定需要按 照所描述的顺序来执行, 并 且这种方法的步骤的顺序应当被理解为仅仅是 示例性的。 同样, 在与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 一致的方法中, 可以在这些方法中包括附加步骤, 并且可以省略或组合某些步骤。 尽管 以下方法权利要求中的元件(如果有的话)是 以具有相应标记的特定序列来叙述 的, 除非权利要求叙述以其他方式暗示用于实现这 些元件中的一些或全部的特定序列, 否 则这些元件不必限于以该特定序列来实现。 词 “向内” 、 “向外” 、 “上 ”和 “下”分别指朝向或远离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 应该理解 , 本文中引用 “一”或 “一个”来描述诸如部件或步骤之类的特征并 不排除 附加特征或特征的倍数。 例如, 提及具有、 包括、 包含或定义一个特征中的 “一个”的设 备并不排除该设备具有、 包括、 包含或定义一个以上的特征, 只要该设备具有、 包括、 包 含或定义至少一个特征即可。 类似地, 本文对多个特征中的 “一个”的引用并不妨碍本公 开包括两个或多个特征。 例如, 提及具有、 包括、 包含或定义 “突起和凹陷之一”的设备 并不妨碍该设备具有突起和凹陷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