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CEILING TYPE VENTILATION FAN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000207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ceiling type ventilation fan comprises an air exhaust structure. The air exhaust structure comprises a multi-vane impeller (120), a snail housing (130), an impeller driving motor (140), and a motor mounting frame (150). The snail housing (130) comprises a housing (134), an air inlet (131), and an air outlet (132). The multi-vane impeller is disposed inside the housing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The motor mounting frame is disposed above the multi-vane impeller and is separated from the multi-vane impeller. The bottom middle area, away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multi-vane impeller, of the housing protrudes and forms a first concave position (133). The air inlet is formed at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concave position, and the air inlet and the first concave position form a first annular boss-shaped structure (135). A lower end of the multi-vane impeller extends into the first annular boss-shaped structure, and is opposite to the air inlet. The lower end of the multi-vane impeller is also separated from an inner wall of the first concave position and the air inlet. In a case in which the ventilation fan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a long outdoor pipeline or the external wind pressure is high, the multi-vane impeller can be prevented from touching the motor mounting frame or the snail housing, and when the multi-vane impeller with the same performance is used, air reverse flows and abnormal sounds can also be reduced.

Inventors:
ZHU JIANRONG (CN)
YANG QIWEN (CN)
FU GUANJING (CN)
TANG XIUWE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81569
Publication Date:
January 08, 2015
Filing Date:
August 15,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FOSHAN CITY NANHAI POPULA FAN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4F13/06; F04D25/08; F24F13/00; F24F13/02
Foreign References:
CN103334960A2013-10-02
EP0791788A21997-08-27
CN1366596A2002-08-28
CN1338595A2002-03-06
CN1497227A2004-05-19
CN1279382A2001-01-10
Attorney, Agent or Firm:
WAN HUI DA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CY (CN)
北京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 一种吸顶式换气扇, 其包括抽风结构, 所述抽风结构包括多翼叶 轮、 蜗牛壳、 叶轮驱动电机、 电机安装架; 所述蜗牛壳包括壳体、 进 风口、 出风口; 所述多翼叶轮沿上下方向设于壳体内; 所述电机安装 架设于多翼叶轮的上方与并多翼叶轮相隔开;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 的底部中间区域沿远离多翼叶轮的方向凸起而形成第一凹位; 所述进 风口设于第一凹位的底部上并与该第一凹位形成第一环形凸台状结 构; 所述多翼叶轮的下端伸入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中并与进风口相 对; 所述多翼叶轮的下端还与第一凹位内壁及进风口相隔开。

、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的 口径小于多翼叶轮的外径; 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上, 并 与连通室外的管道相接。

、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环形 凸台状结构为圓环形凸台状结构。

、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圓环形凸 台状结构与多翼叶轮同轴。

、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沿 靠近多翼叶轮的方向延伸成一喇叭状结构, 并且所述喇叭状结构的顶 部内径最小。

、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特征在于: 多翼叶轮下端 与进风口间的间隙宽度等于多翼叶轮侧壁与第一 位侧壁间的间隙 宽度。

、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安装 架包括机架本体和电机安装孔; 所述机架本体的底部中间区域沿远离 多翼叶轮的方向凸起而形成第二凹位; 所述第二凹位与第一凹位相 对; 所述电机安装孔设于第二凹位的顶部上并与第二凹位形成第二环 形凸台状结构; 所述多翼叶轮的上端伸入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中并与 第二凹位的内壁相隔开。

、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环形 凸台状结构为圓环形凸台状結构。

、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圓环形凸 台状结构与所述多翼叶轮同轴。

0、 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特征在于: 多翼叶轮上端 与第二凹位顶部间的间隙宽度等于多翼叶轮侧壁与第二凹位侧壁间 的间隙宽度。

Description:
一种吸顶式换气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通风换气设备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可以提高静压和降 低噪声的吸顶式换气扇。

背景技术

换气扇是一种常见的通风设备, 其中, 吸顶式换气扇是一种类型是被安放 在天花板的框架上, 用于将室内的空气从天花板上方抽走的设备。

图 1所示的是一种现有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包括呈箱体状的外壳 100和设 于外壳 100内的抽风结构。其中, 所述抽风结构包括多翼叶轮 120、蜗牛壳 130、 叶轮驱动电机 140和电机安装架 150;所述蜗牛壳 130包括壳体 134、进风口 131 和出风口 132; 所述电机安装架 150设置在所述壳体 134的顶部; 所述叶轮驱动 电机 140固定在电机安装架 150上, 并驱动所述多翼叶轮 120转动; 所述进风 口 131设于所述壳体 134的底部; 所述多翼叶轮 120沿上下方向设于所述进风 口 131与电机安装架 150之间; 所述进风口 131与多翼叶轮 120相对, 并且为 了可以正常地抽风以将室内的废气排放到室外 , 所述进风口 131 的口径小于多 翼叶轮 120的外径, 所述出风口 132设置在所述壳体 134的侧面上并与连通室 外的管道(图未示)相接。 当叶轮驱动电机 140转动带动多翼叶轮 120旋转时, 从进风口 131吸入的空气通过出风口 132排出到室外。

而且, 为了便于出风口 132与连通室外的管道相接, 在上述壳体 134侧面 的出风口 132处设有管道接头 110,该管道接头 110固定在外壳 100上且与连通 室外的管道(图未示)相连接。

而现有蜗牛壳 1 30 , 如图 2所示, 为了提高多翼叶轮 120的吸风效率, 其进 风口 1 31—般向靠近多翼叶轮 120的方向延伸形成一喇叭状结构, 并且所述喇 叭状结构的顶部内径最小。 而为了安装叶轮驱动电机 140 , 所述电机安装架 150 上还设有电机安装孔(图未标示)。 而多翼叶轮 120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工艺原因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上下摆动, 因此在设计上, 多翼叶轮 120 必须要分别 与电机安装架 150及进风口 1 31隔开(也就是说, 多翼叶轮 120与电机安装架 150之间以及多翼叶轮 120与进风口 1 31之间必须预留一定的间隙 H , 以避免多 翼叶轮 120碰刮电机安装架 150或碰刮进风口 1 31 (即碰刮蜗牛壳 1 30 )而产生 异常音。 但是, 这样的设计就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在连通室外的管道较长或者外部风压较大的情 况下, 排出的空气容易出现 逆流, 再通过上述间隙 H回流到进风口 1 31处, 进而与进风口 1 31处的吸入气 流相抵触, 不但会产生异常音, 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损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顶式换气扇, 在 连通室外的管道较长或者外部风压较大的情况 下, 其不但可以避免多翼叶轮碰 刮电机安装架或蜗牛壳, 而且在采用相同性能的多翼叶轮的情况下, 还可以有 效地减少空气逆流和异常音, 具有运转更安静, 静压更高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吸顶式换气扇, 其包括抽风结构, 所述抽风结构包括多翼叶轮、 蜗牛 壳、 叶轮驱动电机、 电机安装架; 所述蜗牛壳包括壳体、 进风口、 出风口; 所 述多翼叶轮沿上下方向设于壳体内; 所述电机安装架设于多翼叶轮的上方与并 多翼叶轮相隔开; 所述壳体的底部中间区域沿远离多翼叶轮的方 向凸起而形成 一第一凹位; 所述进风口设于第一凹位的底部上并与该第一 凹位形成一第一环 形凸台状结构; 所述多翼叶轮的下端伸入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 中并与进风口相 对; 所述多翼叶轮的下端还与第一凹位内壁及进风 口相隔开。

由于本发明的进风口与第一凹位形成了一第一 环形凸台状结构, 当多翼叶 轮的下端伸入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中时, 所述多翼叶轮下端还与第一凹位 内壁及进风口相隔开(即多翼叶轮既不接触第 一凹位的内壁也不接触进风口;), 从而使多翼叶轮下端、 第一凹位及进风口三者之间形成了一道纵截面 呈 字形的间隙, 不但可以避免多翼叶轮运转时刮碰蜗牛壳, 而且相对于现有吸顶 式换气扇, 由于该纵截面呈 字形的间隙的存在, 当多翼叶轮旋转而带动 空气流动时, 使空气不容易从该间隙流出, 从而增加了进风口处的气流压力, 有效地减少逆流和异常音的发生, 降低噪声, 提高换气扇的静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结构, 所述进风口的口径小于多翼叶轮的外径; 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上, 并与连通室外的管道相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结构, 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为圓环形凸台状 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结构, 所述圓环形凸台状结构与多翼叶轮同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结构, 所述进风口沿靠近多翼叶轮的方向延伸成 一喇叭状结构, 并且所述喇叭状结构的顶部内径最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结构, 多翼叶轮下端与进风口间的间隙宽度等于 多翼叶轮侧壁与第一 位侧壁间的间隙宽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结构, 所述电机安装架包括机架本体和电机安装 孔; 所述机架本体的底部中间区域沿远离多翼叶轮 的方向凸起而形成一第二 位; 所述第二凹位与第一凹位相对; 所述电机安装孔设于第二凹位的顶部上并 与第二凹位形成一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 所述多翼叶轮的上端伸入第二环形凸 台状结构中并与第二 位的内壁相隔开。

由于本发明的电机安装孔与第二凹位形成了一 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 当多 翼叶轮的上端伸入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中 时, 所述多翼叶轮上端还与第二 凹位内壁相隔开(即多翼叶轮不接触第二凹位 的内壁), 从而使多翼叶轮上端与 第二凹位两者之间形成了一道纵截面呈 "门" 字形的间隙, 不但可以避免多翼 叶轮运转时碰刮电机安装架, 而且相对于现有吸顶式换气扇, 由于该纵截面呈 "门" 字形的间隙的存在, 当多翼叶轮旋转而带动空气流动时, 使空气不容易 从该间隙流出, 从而增加了多翼叶轮上端处的气流压力, 进一步减少了空气逆 流和异常音的发生, 提高了换气扇的整体静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结构, 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为圓环形凸台状 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结构, 所述圓环形凸台状结构与所述多翼叶轮同 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结构, 多翼叶轮上端与第二凹位顶部间的间隙宽 度等于多翼叶轮侧壁与第二 位侧壁间的间隙宽度。

相比现有技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 由于本发明的进风口与第一凹位形成了一第一 环形凸台状结构, 当多翼 叶轮的下端伸入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中时 , 所述多翼叶轮下端还与第一凹 位内壁及进风口相隔开 (即多翼叶轮既不接触第一凹位的内壁也不接 触进风 口), 从而使多翼叶轮下端、 第一凹位及进风口三者之间形成了一道纵截面 呈 字形的间隙, 不但可以避免多翼叶轮运转时刮碰蜗牛壳, 而且相对于现 有吸顶式换气扇, 由于该纵截面呈 字形的间隙的存在, 当多翼叶轮旋转 而带动空气流动时, 使空气不容易从该间隙流出, 从而增加了进风口处的气流 压力, 有效地减少逆流和异常音的发生, 降低噪声, 提高换气扇的静压。

2、 由于该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形成在蜗牛壳上, 所以无需额外增设加强筋 等结构就可以达到加强蜗牛壳强度的目的, 有效地防止了蜗牛壳变形, 不但美 观, 而且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3、 由于本发明的电机安装孔与第二凹位形成了一 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 当 多翼叶轮的上端伸入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 中时, 所述多翼叶轮上端还与第 二凹位内壁相隔开(即多翼叶轮不接触第二凹 位的内壁), 从而使多翼叶轮上端 与第二凹位两者之间形成了一道纵截面呈 "门" 字形的间隙, 不但可以避免多 翼叶轮运转时碰刮电机安装架, 而且相对于现有吸顶式换气扇, 由于该纵截面 呈 "门" 字形的间隙的存在, 还增加了多翼叶轮上端处的气流压力, 进一步减 少了空气逆流和异常音的发生, 提高了换气扇的整体静压。

4、 由于该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形成在电机安装架 上, 所以无需额外增设加 强筋等结构就可以达到加强电机安装架强度的 目的, 有效地防止了电机安装架 变形, 不但美观, 而且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 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 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 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附图, 详细说明如 下。 附图说明

图 1为现有的吸顶式换气扇处于拆卸状态下的结 示意图;

图 2为现有的吸顶式换气扇处于组装状态下的剖 图;

图 3为本发明的吸顶式换气扇较优选实施例处于 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的吸顶式换气扇较优选实施例处于 装状态下的剖切图; 图 5为本发明的蜗牛壳较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 ;

图 6为图 5的 A-A方向的剖切图。

图 7为本发明的电机安装架较优选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图 8为图 7的 B-B方向的剖切图;

其中, 图 1至图 8中的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

100、 外壳; 101、 外壳进风口; 102、 出风安装口; 110、 管道接头; 120、 多翼叶轮; 1 30、 蜗牛壳; 1 31、 进风口; 1 32、 出风口; 1 33、 第一凹位; 1 34、 壳体; 1 35、 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 140、 叶轮驱动电机; 141、 卡块; 150、 电 机安装架; 151、 机架本体; 152、 电机安装孔; 153、 第二凹位; 154、 卡口; 155、 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 并且, 虚线箭头为空气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 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 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 对依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 特征及其功 效, 详细说明: ¾口下:

如图 3和图 4所示, 本发明的吸顶式换气扇, 其包括抽风结构, 所述抽风 结构包括多翼叶轮 120、 蜗牛壳 1 30、 叶轮驱动电机 140、 电机安装架 150; 所 述蜗牛壳 1 30包括壳体 1 34、 进风口 1 31、 出风口 1 32 ; 所述多翼叶轮 12 G沿上 下方向设于壳体 134 内; 所述电机安装架 150设于多翼叶轮 120的上方与并多 翼叶轮 120相隔开; 所述壳体 134的底部中间区域沿远离多翼叶轮 120的方向 凸起而形成一第一凹位 133;所述进风口 131设于第一凹位 133的底部上并与该 第一凹位 133形成一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 135;所述多翼叶轮 120的下端伸入第 一环形凸台状结构 135 中并与进风口 131相对; 所述多翼叶轮 120的下端还与 第一凹位 133内壁及进风口 131相隔开。

本发明的抽风原理是: 多翼叶轮 120旋转而带动空气流动, 室内空气在离 心力的作用下, 通过进风口 131进入到蜗牛壳 130的风道, 然后通过出风口 132 排出到室外。

由于本发明的进风口 131 与第一凹位 133 形成了一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 135, 当多翼叶轮 120的下端伸入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 135中时, 所述多翼 叶轮 120下端还与第一凹位 133内壁及进风口 131相隔开(即多翼叶轮 120既 不接触第一凹位 133的内壁也不接触进风口 131 ), 从而使多翼叶轮 120下端、 第一凹位 133及进风口 131 三者之间形成了一道纵截面呈 字形的间隙, 不但可以避免多翼叶轮 120运转时刮碰蜗牛壳 130,而且相对于现有吸顶式换气 扇, 由于该纵截面呈 字形的间隙的存在, 当多翼叶轮 120旋转而带动空 气流动时, 使空气不容易从该间隙流出, 从而增加了进风口 131处的气流压力, 有效地减少逆流和异常音的发生, 降低噪声, 提高换气扇的静压。 而且, 该第 一环形凸台状结构 135形成在蜗牛壳 130上, 所以无需额外增设加强筋等结构 就可以达到加强蜗牛壳 130强度的目的, 有效地防止了蜗牛壳 130变形, 不但 美观, 而且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为了使换气扇可以正常地抽风以将室内的废气 排放到室外, 具体地, 所述 进风口 131的口径小于多翼叶轮 120的外径; 所述出风口 132设置在所述壳体 134的侧面上, 并与连通室外的管道(图未示)相接。

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蜗牛壳 130与多翼叶轮 120下端间的间隙 (即纵截面 呈 字形的间隙)是由多翼叶轮 120侧壁与第一凹位 133侧壁之间的间隙、 多翼叶轮 120下端与第一凹位 133底部之间的间隙、 以及多翼叶轮 120下端与 进风口 131顶部之间的间隙三者所组成的。

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状结构 135可以在壳体 134成型后再通过相应的模具在 壳体 134底部上沖压而成的, 但是为了筒化制作工艺, 优选所述第一环形凸台 状结构 135与壳体 134通过相应的模具直接一体成型。

而且, 所述第一凹位 133也可以采用圓形凹陷结构、 橢圓凹陷结构、 矩形 凹陷结构以及菱形凹陷结构等几何凹陷结构中 的任何一种结构。 而由于现有的 多翼叶轮 120 均呈空心圓柱状结构, 为了进一步减少空气逆流和异常音, 就需 要进一步提高进风口 131处的气流压力,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进风口 131处的气 流压力则需要进一步减少蜗牛壳 130与多翼叶轮 120下端间的间隙, 此时所述 第一凹位 133优选圓形凹陷结构去配合所述多翼叶轮 120。

当第一凹位 133采用圓形凹陷结构时, 如图 5和图 6所示, 所述第一环形 凸台状结构 135为圓环形凸台状结构。

为了使进风口 131 处的气流压力分布均匀, 所述圓环形凸台状结构与多翼 叶轮 120同轴。

而且, 本发明的进风口 131 形状可以选择使用圓孔状、 橢圓孔状、 矩形孔 状、 菱形孔状等几何形状, 但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吸风效率, 优选地, 如图 4 和 图 6所示, 所述进风口 131沿靠近多翼叶轮 120的方向延伸成一喇叭状结构, 并且所述喇叭状结构的顶部内径最小, 此时, 该进风口 131 配合采用了圓形凹 陷结构的第一凹位 133 去形成圓环形凸台状结构时, 不但可以提高进风口 131 的吸风效率, 而且由于进风口 131向靠近多翼叶轮 120的方向延伸, 从而可以 进一步减少多翼叶轮 120下端与进风口 131顶部之间的间隙 (即进一步减少蜗 牛壳 130与多翼叶轮 120之间的间隙) 以提高进风口 131处的气流压力。

为了使所述蜗牛壳 130与多翼叶轮 120下端间的间隙内各点的气流压力分 布均匀,该多翼叶轮 120下端与进风口 131间的间隙 HI的宽度等于多翼叶轮 120 侧壁与第一凹位 133侧壁间的间隙 H2的宽度。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实施方案, 具体地, 如图 7和图 8所示, 所述电机安装 架 150包括机架本体 151和电机安装孔 152;所述机架本体 151的底部中间区域 沿远离多翼叶轮 120的方向凸起而形成一第二凹位 153;所述第二凹位 153与第 一凹位 133相对; 所述电机安装孔 152设于第二凹位 153的顶部上并与第二凹 位 153形成一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 155;所述多翼叶轮 120的上端伸入第二环形 凸台状结构 155中并与第二凹位 153的内壁相隔开。

由于本发明的电机安装孔 152与第二凹位 153形成了一第二环形凸台状结 构 155, 当多翼叶轮 120的上端伸入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 155中时, 所述多 翼叶轮 120上端还与第二凹位 153内壁相隔开(即多翼叶轮 120不接触第二凹 位 153的内壁), 从而使多翼叶轮 120上端与第二凹位 153两者之间形成了一道 纵截面呈 "门" 字形的间隙, 不但可以避免多翼叶轮 120运转时碰刮电机安装 架 150, 而且相对于现有吸顶式换气扇, 由于该纵截面呈 "门" 字形的间隙的存 在, 当多翼叶轮 120旋转而带动空气流动时, 使空气不容易从该间隙流出, 从 而增加了多翼叶轮 120 上端处的气流压力, 进一步减少了空气逆流和异常音的 发生, 提高了换气扇的整体静压。 而且该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 155 形成在电机 安装架 150上,所以无需额外增设加强筋等结构就可以 达到加强电机安装架 150 强度的目的, 有效地防止了电机安装架 150 变形, 不但美观, 而且有利于节约 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电机安装架 150与多翼叶轮 120上端间的间隙是由多 翼叶轮 120侧壁与第二凹位 15 3侧壁之间的间隙、 以及多翼叶轮 120上端与第 二凹位 15 3顶部之间的间隙两者所组成的。

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状结构 155可以在机架本体 151成型后再通过相应的模 具在机架本体 151 底部上沖压而成的, 但是为了筒化制作工艺, 优选所述第二 环形凸台状结构 155与机架本体 151通过相应的模具直接一体成型。

而且, 所述第二凹位 153 可以采用圓形凹陷结构、 橢圓凹陷结构、 矩形凹 陷结构以及菱形凹陷结构等几何凹陷结构中的 任何一种结构。 而由于现有的多 翼叶轮 120 均呈空心圓柱状结构, 为了进一步减少空气逆流和异常音, 就需要 进一步提高多翼叶轮 120 上端处的气流压力,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多翼叶轮 120 上端处的气流压力则需要进一步减少电机安装 架 150与多翼叶轮 120上端之间 所形成的纵截面呈 "门" 字形的间隙, 此时所述第二凹位 15 3优选圓形凹陷结 构去配合所述多翼叶轮 120。

而且, 所述电机安装孔 152 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某一形状上, 其主要根据叶 轮驱动电机 140 具体外部轮廓而进行具体设定, 可以选择使用圓孔状结构、 橢 圓孔状结构、 矩形孔状结构、 菱形孔状结构等。 当电机安装孔 152 选择上述形 状中的任何一个且第二凹位 153采用圓形凹陷结构时, 如图 7所示, 所述第二 环形凸台状结构 155为圓环形凸台状结构。

为了使多翼叶轮 120 上端处的气流压力分布均匀, 所述圓环形凸台状结构 与所述多翼叶轮 120同轴。

为了使电机安装架 150与多翼叶轮 120上端间的间隙内各点的气流压力分 布均匀, 该多翼叶轮 120上端与第二凹位 153顶部间的间隙 H 3 的宽度等于多翼 叶轮 120侧壁与第二凹位 153侧壁间的间隙 H 4 的宽度。

同时, 为了将该叶轮驱动电机 140安装在电机安装孔 152 中, 所述叶轮驱 动电机 140的外壁上设有卡块 141 , 所述电机安装孔 152上设有与所述卡块 141 ——对应的卡口 154 ; 对应的卡块 141卡接对应的卡口 154。 优选地, 如图 4和 图 Ί所示, 所述卡块 141的数量为二, 所述两卡块 141均勾地设置在所述叶轮 驱动电机 140的外壁上, 对应地, 所述卡口 154 的数量为二, 所述两卡口 154 均匀地设置在所述电机安装孔 152上。

而为了防水及防尘, 延长本发明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吸顶式换气扇还包 括一外壳 100; 所述抽风结构固定在外壳 100内; 所述外壳 100上设有连通抽风 结构的进风口 1 31的外壳进风口 101 ;所述外壳 100上还设有连通抽风结构的出 风口 1 32的外壳出风道; 所述外壳出风道还与连通室外的管道相接。

为了实现抽风结构的出风口 1 32 与连通室外的管道之间的连接, 优选地, 所述外壳出风通道包括出风安装口 102和管道接头 11 0;所述抽风结构的出风口 1 32安装在出风安装口 102 中, 所述管道接头 11 0—端连接抽风结构的出风口 1 32 , 另一端与连通室外的管道相接。

为了便于将本发明安装在天花板上, 所述外壳 1 00为一箱体状外壳。

为了将抽风结构固定在所述外壳 100 内, 所述电机安装架 150 固定在外壳 1 00的内壁上。 其中, 所述电机安装架 150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固定方式设置在 所述外壳 100的内壁上, 例如, 可以通过螺釘固定电机安装架 150与外壳 100 内壁, 或者, 还可以在外壳 100内壁上设置多个凹口 (图未示), 而在电机安装 架 150上设置与所述凹口——对应的凸块(图未示 ), 通过对应的凹口卡接对应 的凸快, 实现电机安装架 150与外壳 1 00之间的固定连接。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 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 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 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Previous Patent: BIONIC TEAT

Next Patent: MESH SHELL 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