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HUMAN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1 DISULFIDE VARIANT,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122859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is a human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1 (hKGF-1) disulfide variant,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an application thereof. Said hKGF-1 disulfide variant includes a non-native disulfide bond, said disulfide bond being formed by cysteines corresponding to position 40 and position 106 of the native hKGF-1. A recombinant hKGF-1 is expressed, and the disulfide bond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a disulfide pairing and refolding method. The hKGF-1 mutation is capable of inhibiting fibrosis and angiogenesis.

Inventors:
FAN KAI (CN)
ZHANG ZENGTAO (CN)
HE JIANJUN (CN)
LI XIANG (CN)
XIE MIN (CN)
WAN YING (CN)
CHEN YO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00345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20, 2012
Filing Date:
March 19,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CHONGQING FAGEN BIOMEDICAL INC (CN)
FAN KAI (CN)
ZHANG ZENGTAO (CN)
HE JIANJUN (CN)
LI XIANG (CN)
XIE MIN (CN)
WAN YING (CN)
CHEN YO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C07K14/50; A61K38/18; A61P1/16; A61P11/00; A61P13/12; A61P17/02; A61P27/02; C07K14/47
Foreign References:
CN1310944C2007-04-18
CN101084008A2007-12-05
CN1169734A1998-01-07
Other References:
ZHANG, Z. T. ET AL.: "Study of The Disulfide Pairs and The Bioactivities of Recombinant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Type I N-terminal deleted Mutant.",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vol. 24, no. 5, May 2010 (2010-05-01), pages 44 - 49, 53
HSU, E. ET AL.: "Enhanced stability of recombinant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by mutagenesis.", PROTEIN ENGINEERING, DESIGN & SELECTION, vol. 19, no. 4, 14 February 2006 (2006-02-14), pages 147 - 153
RON, D. ET AL.: "Expression of Biologically Active Recombinant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 of amino-terminal truncation Mutants.",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vol. 268, no. 4, 5 February 1993 (1993-02-05), pages 2984 - 2988
BARE, L.A. ET AL.: "Effect of Cysteine Substitutions on the Mitogen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Recombinant Human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vol. 205, no. 1, 30 November 1994 (1994-11-30), pages 872 - 879
Attorney, Agent or Firm:
KINGSOUND & PARTNERS (CN)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

1、一种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1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应于天然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第 40位和第 106位半胱氨酸间的非天然 二硫键结构, 优选地, 所述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 白具有如 Seq ID No:l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 蛋白,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构体重组蛋白进一步为在 Seq ID No:l序列的氨基末 端增加或减少 1-5个氨基酸的突变体; 优选地, 所述变构体重组蛋白进一步为在 Seq ID No:l 序列的氨基末端增加 1 个甲硫氨酸的突变体, 或增加序列为 Pro-Glu-His-Thr-Arg或 Met-Glu-His-Thr-Arg的 5个氨基酸, 或从 Seq ID No:l序 列的氨基末端减少一个丝氨酸, 或减少序列为 Ser-Tyr-Asp-Tyr的 4个氨基酸, 或减少序列为 Ser-Tyr-Asp-Tyr-Met的 5个氨基酸。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二硫键变构体 重组蛋白,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构体重组蛋白中, 将 Seq ID No: 1序列中第 79 位的半胱氨酸突变为非极性氨基酸; 优选地, 所述非极性氨基酸为 Ser、 Ala, Gly、 Thr、 Leu或 lie; 更优选地, 所述非极性氨基酸为 Ser; 优选地, 所述缺失 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具有如 Seq ID No:2所示的氨 基酸序列。

4、 根据权利要求 1〜3 中任一项所述的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 I二硫 键变构体重组蛋白,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 I二硫键变 构体重组蛋白采用重组 DNA技术制备而成, 所述重组 DNA技术使用原核和真 核表达系统,其中的原核表达系统是大肠杆菌,真核表达系统是酵母或哺乳动物 细胞。

5、 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 1〜4中任一项所述的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主要通过二硫键配对复性方法形 成非天然二硫键, 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碱性条件下用还原剂处理, 使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对应于天 然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第 40位和第 106位半胱氨酸的巯基均处于游离状态;

②在碱性条件下经菲洛林和铜离子配对复性,促进形成对应于天然人角质细 胞生长因子- I第 40位和第 106位半胱氨酸间的非天然二硫键结构, 以获得具有 对应于天然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第 40位和第 106位半胱氨酸间的非天然二硫 键结构的变构体重组蛋白样品;

③采用色谱层析手段,从上述复性样品中分离并得到具有对应于天然人角质 细胞生长因子- I第 40位和第 106位半胱氨酸间的非天然二硫键结构的缺失型人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①和②中所述碱性条件 是指 7.0〜12.0的 pH值范围; 步骤①中所述还原剂为二硫苏糖醇、 β-巯基乙醇、 三 [2-羧乙基]膦或半胱氨酸; 步骤②中所述菲洛林是指 1,10-菲洛林, 铜离子是指 硫酸铜形式的铜离子, 且所述菲洛林和铜离子的摩尔比例为 1:10〜100:1; 步骤 ③中所述的色谱层析为离子交换层析、肝素亲和层析、反相层析或凝胶过滤层析。

7、 权利要求 1〜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 I 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在制备预防和治疗纤维化增生性疾病和 /或血管增生性疾 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优选地, 所述纤维化增生性疾病包括慢性肝纤维化、肺纤维 化、肾纤维化、角膜纤维化和皮肤纤维化,所述血管增生性疾病包括视网膜黄斑、 新生血管瘤和肿瘤的血管增生。

8、 一种抑制纤维增生和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的药物组合物, 其包含治疗有效 量的根据权利要求 1〜4中任一项所述的的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二硫键 变构体重组蛋白作为有效成分。

9、 由权利要求 1〜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制成的药物制剂,所述药物制剂为液体水针、冻干粉针、 缓控释剂、 滴眼药剂、 透皮针剂、 粘膜喷剂或脂质体药剂。

10、一种抑制纤维增生和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的药物组合物, 按重量份计, 包含根 据权利要求 1〜4中任一项所述的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二硫键变构体重 组蛋白 0.1-5.0重量份, 甘露醇 15-60重量份, 甘氨酸 0.1-8.0重量份以及注射用 水, 并且 pH为 3.0-6.0。

Description:
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二硫键变构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重组蛋白及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 特别是涉及一种缺失型人角质 细胞生长因子-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 防和治疗纤维化 增生性疾病和血管增生性疾病中的用途。本发 明要求享有于 2011年 3月 17日向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申请号为 201110063814.6的发明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背景技术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KGF) 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家族, 具有肝素结合特性。 目前已发现两 种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即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 (KGF- I ) 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 II (KGF- II ), 又分别被命名为 FGF-7和 FGF-10 (Aaronoson SA et al, Ann N Y Acad Sci, 1991, 638:62-77)。 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 (hKGF- I ) 最初由 Rubin 等人 (Rubin JS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9,86:802-806) 从人胚胎肺成纤 维细胞的生长培养液中分离纯化, 因具有促进小鼠角质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 故 被命名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hKGF- II是 Emoto等人(Emoto H et al, J Biol Chem, 1997,272: 23191-23194) 从肺中分离出编码 KGF- II的 cDNA。

hKGF- I基因位于 15号染色体, 编码含 194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前体, 包 含一段 31个氨基酸残基的分泌信号肽, 成熟的 hKGF- I是一个含 163个氨基酸 残基的单链多肽。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 hKGF- I由间质细胞表达, 通过旁分泌的 方式作用于上皮细胞, 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 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 hKGF- I能够促进包括肝实质细胞、 胃肠上皮细胞、 II型肺泡上皮细胞、 尿道上 皮细胞、角膜上皮细胞和各种鳞状上皮的角化 细胞等多种上皮细胞(Finch PW et al, Science, 1989,245:752-755; Farrell CL et al, Int J Radiat Biol, 1999,75:609-20; Farrell CL et al, Cancer Res, 1998,58:933-939; Ellison CA et al, J Clin Immunol, 2008,28:600-615; Terry NH et 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4,58:435-444; Imayasu M et al, Curr Eye Res 2003,27:133-141 ) 的增殖、 迁移、 分化、 存活, 维 持细胞骨架结构蛋白的稳定, 拮抗辐射损伤、 促进 DNA修复以及诱导解毒酶的 表达来加强上皮功能,有效保护上皮细胞免于 毒性物质和射线的损伤。损伤修复 过程中 hKGF- I可被大量诱生表达,促进伤口愈合,加快角 上皮细胞损伤恢复 的速度, 縮短角膜上皮细胞愈合时间。

天然野生型 hKGF- I由 163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为 21kD, 含 5个 Cys, 分别位于第 1位、第 15位、第 40位、第 102位和第 106位,其中形成 Cysl-Cysl5、 Cysl02-Cysl06两对二硫键, Cys40以游离巯基形式存在于分子内部(Osshmd TD et al, Protein Sci, 1998,7:1681- 1690)。 全长 hKGF- I蛋白质具有不稳定性, 容易 发生断裂和聚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突 变或缺失某些氨基酸可以改善蛋白 质的稳定性。文献报道 (Osslund TD et al, Protein Sci, 1998,7:1681-1690; Hsu E et al, Protein Eng Des Sel, 2006, 19:147-153和美国专利 US 5677278) 缺失 N端 23 个氨基酸, 且形成 Cysl02-Cysl06二硫键 (记为 Δ23 hKGF- I ) 时, 不影响其 生物活性, 且会提高稳定性。 该事实说明, N端第 1-23位氨基酸及 Cysl-Cysl5 二硫键与 KGF- I的生物学活性无关。 本发明人曾将 hKGF- I天然序列第 102位 的 Cys突变为 Ser, 使之无法形成 Cysl02-Cysl06二硫键, 并缺失 N端 24个氨 基酸, 形成新型的 hKGF- I突变体 (记为 102S Δ24 hKGF- I )。 该新型 hKGF- I突变体能促进角质细胞增殖和抑制成纤维细 生长, 具有抗疤痕、抗纤维化和 促进表皮愈合的功能, 该发明已获得中国专利 (CN 03101156.X) 授权。

在上述专利的基础上,本发明通过二硫键配对 分析发现, 重组表达的缺失型 hKGF- I ( Δ23 hKGF- I ) 及上述的 102S Δ24 hKGF- I突变体均未形成对应于 天然 hKGF- I第 40位和第 106位 Cys间的二硫键,其中 Δ23 hKGF- I仅有 Cysl02 和 Cysl06间的二硫键形成, 102S Δ24 hKGF- I中无二硫键形成。本发明对两种 序列中对应于天然 hKGF- I的 Cys40和 Cysl06人为形成分子内二硫键的方法进 行了详细的研究摸索, 并对该二硫键形成后分子构象进行了确证。 与 Cys40 和 Cysl06 间未形成二硫键的结构相比, 形成非天然 Cys40-Cysl06 二硫键后的 hKGF- I缺失型突变体在空间构象上有显著变化, 并经系列研究发现, 出现了新 的生物学功能, 既能促进上皮细胞增殖, 又可逆转组织纤维化, 并有效抑制新生 血管生长。同时,本发明人构建和制备了将第 106位 Cys突变成 Ser的 106S Δ23 hKGF- I缺失型突变体重组蛋白, 采用本专利实施例的方法, 结果未能实现非天 然二硫键 Cys40-Cysl02的有效形成。

组织纤维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 病, 是许多疾病致残、致死的 主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 全球因各种疾病致死的病人中, 约 40% 可以归因于组织纤维化疾病, 如矽肺、 肺囊虫感染、 病毒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 化、 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等。 组织纤维化可导致器官组织内结缔组织增多, 实 质细胞减少, 持续发展可致组织硬化, 使器官功能减退乃至衰竭, 严重威胁人类 健康和生命。

到目前为止, 尚无治疗组织纤维化的有效药物。 而本发明提供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具有新的抑制纤维增 的生物学作用, 能逆转组 织纤维化,有望开发成液体水针、冻干粉针、 缓控释剂和滴眼药剂等形式的制剂, 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肝纤维化、肺纤维化、 肾纤维化、角膜纤维化和皮肤纤维化 等组织纤维化疾病。 还可开发成外用药剂用于防治因皮肤纤维化导 致的疤痕形 成。

本发明提供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还具有新的抑制新生 血管生长的生物学作用, 可用于抑制新生血管瘤的生长以及肿瘤的血管 增生,有 望开发成抗癌药物。

检索国内外专利和文献发现, 尚无关于 hKGF- I的非天然二硫键形成、构象 变化及其生物学作用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的生物学作 用的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 因子- I (hKGF- I )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其特征在于,含有 应于天然 hKGF- I第 40位和第 106位半胱氨酸(Cys)间的非天然二硫键结构, 其新的生物学作 用包括抑制纤维增生和抑制新生血管生长。

因此,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 提供了一种具有新的生物学作用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

本发明所述的二硫键变构体是指具有对应于天 然 hKGF- I第 40位和第 106 位半胱氨酸 (Cys) 间的非天然二硫键结构, 其是分子构象已发生显著改变的 hKGF- I缺失型突变体。该突变体在非天然二硫键形 以前既可特指本发明的二 硫键变构体, 也可更广义地被称为突变体; 在非天然二硫键形成后, 因分子构象 已发生显著变化, 更狭义地被称为二硫键变构体。

本发明所述的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具有如 Seq ID No:l 所示的氨基酸序 列,是在天然野生型 hKGF- I的氨基末端缺失 23个氨基酸的缺失突变体(即 Δ23 hKGF- I )。 Seq ID No:l序列中第 17位、 第 79位和第 83位的半胱氨酸 (Cys) 分别对应于天然野生型 hKGF- I的第 40位、 第 102位和第 106位的半胱氨酸。 本发明所述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即天然野生型 hKGF- I的氨基末端缺失 23个氨基酸的缺失突变体)还可以为在 Seq ID No : l序列的基 础上, 氨基末端增加或减少 1-5个氨基酸的突变体。 如在 Seq ID No : l序列的氨 基末端增加一个甲硫氨酸 (Met ) , 或增加序列为 Pro-Glu-His-Thr-Arg 或 Met-Glu-His-Thr-Arg的 5个氨基酸; 或从 Seq ID No:l序列的氨基末端减少一个 丝氨酸 (Ser), 或减少序列为 Ser-Tyr-Asp-Tyr 的 4 个氨基酸, 或减少序列为 Ser-Tyr-Asp-Tyr-Met的 5个氨基酸。

本发明所述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还可以为在 Seq ID No:l序列的基础上, 将第 79位 (对应于天然野生型 hKGF- I的第 102位) 的 Cys突变为非极性氨基酸。 所述非极性氨基酸主要指 Ser、 Ala, Gly、 Thr、 Leu 或 lie, 本发明优选的非极性氨基酸是 Ser, 与其相应的缺失突变体记为 Δ23 S79 hKGF- I, 具有如 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本发明上述的任何一种缺失型 hKGF- I的二硫键变构体或突变体,通过重组 DNA技术制备而成。所述的重组 DNA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合成或提 取外源目的基因,对外源基因进行缺失或点突 变,然后将外源基因转入表达宿主, 利用表达宿主表达外源目的蛋白。表达宿主可 以是原核系统,也可以是真核系统, 其中的原核表达系统可以是大肠杆菌, 真核表达系统可以是酵母或哺乳动物细 胞。 本发明优选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上述 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 重组蛋白的方法, 其主要通过二硫键配对复性方法形成非天然二 硫键 (即 Cysl7-Cys83二硫键), 其中, 所述的缺失型 hKGF- I的二硫键变构体均含有第 17位和第 83位 (对应于天然 hKGF- I第 40位和第 106位) 半胱氨酸间的非天 然二硫键结构。

本发明所述的 hKGF- I的二硫键变构体或突变体的获得是通过重组 DNA技 术、微生物大规模培养技术和生物工程下游纯 化技术实现的。根据变构体的氨基 酸序列,结合宿主菌的遗传密码子偏好型,化 学合成对应的缺失型 hKGF- I突变 体 cDNA, 连接到重组质粒载体中, 并成功构建高效表达工程菌株; 接种到培养 基, 采用微生物大规模培养技术, 高密度表达缺失型 hKGF- I突变体蛋白; 离心 收集菌体并破菌后, 采用生物工程下游纯化技术, 通过色谱层析手段, 得到纯度 95%以上的缺失型 hKGF- I的突变体重组蛋白。 本发明所述的色谱层析手段, 主要指离子交换层析、肝素亲和层析、 反相层 析和凝胶过滤层析, 更优选地, 为离子交换层析和肝素亲和层析。

本发明通过特有的二硫键配对复性方法,促使 第 17位与第 83位的 Cys之间 形成非天然二硫键, 即 Cysl7-Cys83 二硫键 (对应于天然野生型 hKGF- I的 Cys40-Cysl06二硫键)。 其主要步骤为:

①将得到的纯度 95%以上的缺失型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突变体重组蛋 白, 在碱性条件下用还原剂处理, 使其第 17位和第 83位(对应于天然人角质细 胞生长因子 - I第 40位和第 106位) 的 Cys的巯基 (-SH) 均处于游离状态;

②在碱性条件下经菲洛林和铜离子配对复性 ,促进形成所述缺失型人角质细 胞生长因子- I突变体重组蛋白的 Cysl7-Cys83二硫键, 以获得具有第 17位和第 83位(对应于天然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I第 40位和第 106位) Cys间非天然二 硫键的变构体重组蛋白样品;

③采用色谱层析手段,从上述复性样品中分离 并得到纯度 95%以上的本发明 所述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

本发明的上述制备方法中, 所述的还原剂主要指二硫苏糖醇 (Dithiothreitol, DTT)、 β-巯基乙醇、 三 [2-羧乙基]膦 (Tris[2-carboxyethyl]phosphine, TCEP ) 或 半胱氨酸等试剂, 更优选地, 为 DTT。

所述的菲洛林是指 1 , 10-菲洛林(l JO-Phenanthroline) , 铜离子主要是指硫酸 铜形式的铜离子, 但不限于硫酸铜, 还可以是其它形式的铜离子。 菲洛林和铜离 子的摩尔比例范围 1 : 10〜100: 1均可, 更优选地, 为 1 : 1〜5 : 1。

步骤①和②中所述的碱性条件是指 7.0〜12.0的 pH值范围, 更优选地, 为 9.0〜11.0。

所述的色谱层析主要指离子交换层析、肝素亲 和层析、反相层析或凝胶过滤 层析, 更优选地, 为反相层析。

本发明所述的缺失型 hKGF- I的二硫键变构体或突变体在非天然二硫键形 成后, 因分子构象已发生显著变化, 更狭义地被称为二硫键变构体, 并在其代号 后追加 " -M"以示区别。具有 Seq ID No : l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缺失突变体( Δ23 hKGF- I ), 形成非天然二硫键后被记为 Δ23 hKGF-M, 具有 Seq ID No:2的氨基 酸序列特征的突变体(Δ23 S79 hKGF- I ),形成非天然二硫键后被记为 Δ23 S79 hKGF-M。 在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本发明所述的 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 重组蛋白在制备预防和治疗纤维化增生性疾病 和血管增生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 途。

本发明所述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 与天然 hKGF- I相 比, 构象上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经质量肽图结果 证实了其中的 Cysl7-Cys83二 硫键 (对应于天然 hKGF- I的 Cys40-Cysl06二硫键) 的形成。 计算机模建数据 表明,与未形成前相比和与形成 Cys79-Cys83二硫键结构相比(Δ23 hKGF- I ), 形成 Cysl7-Cys83二硫键后的分子构象发生了极显著变 (附图 1 )。 利用本发 明提供的方法, 制备获得的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进行的圆二 色谱 (CD) 的分 析结果同样表明, 形成非天然 Cysl7-Cys83二硫键后 CD图谱出现明显差异(附 图 2)。

本发明所述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具有抑制纤维增生 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的生物学作用。本发明通过 细胞体外活性测定实验证明, 形成 Cysl7-Cys83二硫键后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除保留原有促上 皮细胞增殖 (附图 3 ) 的生物学活性外, 还出现了新的生物学作用, 即能够较明 显地抑制人组织纤维细胞(附图 4)和人血管内皮细胞(附图 5 ) 的生长和增殖。 此外, 本发明通过 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SD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和鸡胚绒毛尿 囊膜实验证明,形成 Cysl7-Cys83二硫键后的缺失型 hKGF- I变构体重组蛋白能 够有效地逆转慢性肝损伤造成的肝纤维化(附 图 6和附图 7)和急性肺损伤造成 的肺纤维化(附图 8),并能够有效地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 生长(附图 9)。

本发明所述的抑制纤维增生的生物学作用适用 于预防和治疗纤维化增生性 疾病, 包含但不限于慢性肝纤维化、 肺纤维化、 肾纤维化、 角膜纤维化和皮肤纤 维化, 还包含其它组织器官的纤维化。

本发明所述的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的生物学作用 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管增生 性疾病, 包含但不限于视网膜黄斑、 新生血管瘤以及肿瘤的血管增生。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预防 和治疗纤维化增生性疾病和血 管增生性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其包含有效剂量 范围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 体重组蛋白作为有效成分, 并且, 其还可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及辅料。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物适用于各种给药方式 ,例如口服给药、静脉内给药、 肌肉内给药、 局部给药、 经皮给药、 经鼻给药等。 根据所采用的给药方式, 可将 含有本发明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的药物组合物制成合 的剂 型,其中包含在有效剂量范围的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和至少一 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药用载体。

本发明所述的适当剂型的实例包含但不限于片 剂、 胶囊、 粒剂、 糖浆、 口服 溶液、 气雾胶、 鼻喷剂、 滴眼剂、 缓控释剂、 透皮制剂、 用于皮肤表面的油膏和 药贴、 以及可用于注射的无菌溶液等。

含有本发明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的药物组合物可以制 无菌液体或者冻干粉末, 优选地, 用于胃肠外给药。

本发明所述的适当剂型中还可含有其它常规组 分, 如防腐剂、稳定剂、表面 活性剂、 缓冲剂、 乳化剂、 增甜剂、 着色剂、 调味剂、 调节渗透压的盐等等。 本 发明药物组合物中使用的稳定剂优选柠檬酸钠 、甘氨酸、甘露醇等。含有本发明 药物组合物的无菌液体或者冻干粉末更优选的 配方包括: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 变构体重组蛋白 0.1-5.0mg, 甘露醇 15-60mg, 甘氨酸 0.1-8.0mg, pH 3.0-6.0, 液 体配方还含有注射用水 0.5-2.0ml。

若有特殊治疗要求,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物还可包含其他活性药 理成分, 这种相伴使用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中,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重组蛋白的用量 可以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变动,本领域技术人员 可以根据一些已知的因素,诸如疾 病的种类、病情严重程度、病人体重、剂型、 所选给药途径等很容易的加以确定。 每日用量根据制剂和治疗目的的不同而有较大 差异, 通常的人体用量范围为 1.0-10(^g/kg, 但不限于此范围。

至此已对本专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参考 下面的实施例能够更清楚地理 解本发明, 所述实施例仅为说明目的而并不旨在对本发明 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图 1 :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异构体中不同二硫键配对的计算机模 分子构 象比较图。 其中, 图 A 为不含二硫键的 Δ23 hKGF- I的构象图, 图 B 为含 Cys79-Cys83二硫键的 Δ23 hKGF- I的构象图, 图 C为含 Cysl7-Cys83二硫键的 △23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的构象图, 图 D为不含二硫键的 Δ23 S79 hKGF- I 的构象图,图 E为含 Cysl7-Cys83二硫键的 Δ23 S79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的构 象图。

图 2: 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异构体中不同二硫键配对的圆二色谱 (CD) 比较图。 其中, 图 A 为不含二硫键的 Δ23 hKGF- I的 CD 图, 图 B 为含 Cys79-Cys83二硫键的 Δ23 hKGF- I的 CD图, 图 C为含 Cysl7-Cys83二硫键的 △23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的 CD图,图 D为不含二硫键的 Δ23 S79 hKGF- I的 CD图, 图 E为含 Cysl7-Cys83二硫键的 Δ23 S79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的 CD 图。 其中, CD表示圆二色谱图, 纵坐标为吸收值毫度 (mdeg)。

图 3: NBL-7细胞株体外生物学活性测定刺激细胞生长 最大百分率的示意 图。 其中, A为对照品 hKGF- I, B为 Δ23突变体, C为 Δ23-Μ变构体, D为 △23 S79-M变构体。

图 4: HSC细胞体外生物学活性测定刺激或抑制细胞生 长的最大百分率的示 意图。 其中, A为对照品 hbFGF, B为 Δ23突变体, C为 Δ23-Μ变构体, D为 △23 S79-M变构体。

图 5: HUVEC细胞体外生物学活性测定刺激或抑制细胞 长的最大百分率 的示意图。 其中, A为对照品 hVEGF, B为 Δ23突变体, C为 Δ23-Μ变构体, D为 Δ23 S79-M变构体。

图 6: CC 肝损伤 SD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中预防给药各实验组 病理照 片 (VG染色) 的图。 其中, 图 A为模型对照组, 图 B为 Δ23突变体组, 图 C 为 Δ23-Μ变构体组, 图 D为 Δ23 S79-M变构体组。

图 7: CC 肝损伤 SD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中治疗给药各实验组 病理照 片 (Masson染色) 的图。 其中, 图 A为正常对照组, 图 B为模型对照组, 图 C 为 Δ23突变体组, 图 D为 Δ23-Μ变构体组, 图 E为 Δ23 S79-M变构体组。

图 8:博莱霉素肺损伤 SD大鼠急性肺纤维化模型中各实验组的病理照 (HE 染色) 的图。 其中, 图 A为正常对照组, 图 B为模型对照组, 图 C为 Δ23突变 体组, 图 D为 Δ23-Μ变构体组, 图 E为 Δ23 S79-M变构体组。

图 9: 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生长实验照片示意图 。其中, 图 A为生理盐 水组, 图 B为 bFGF组, 图 C为 Δ23 S79-M变构体组。

图 10: cDNA测序图谱结果的图。 其中, 图 A为 pET-3C-A23的测序报告, 其中的第 35位至第 454位为 Δ23 hKGF- I的 cDNA序列; 图 B为 pET-3C-A23 S79测序报告, 其中的第 46位至第 465位为 Δ23 S79 hKGF- I的 cDNA序列。

图 11 : Δ23 S79 hKGF-M二硫键变构体的胰蛋白酶酶切质量肽图色 谱图。 其中, 图 A为非还原肽图, 图 B为还原肽图。

图 12: 家兔角膜损伤修复实验中各组的角膜病理显微 照片的图(HE染色)。 其中, 图 A为模型对照组, 图 B为 bFGF对照组, 图 C为 A23 S79-M变构体组。 具体实 式

实施例 1: 编码人野生型 KGF- I的 cDNA序列的获得

根据天然野生型 hKGF- I的氨基酸和 cDNA序列 (GI: 186738), 并按照大 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 设计以下 Seq ID No : 3的碱基序列 (共 489bp), 委托宝生 物(大连)有限公司 (TAKARA, 大连)进行全基因合成, 嵌入 pUC18载体(购 自宝生物 (大连)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且命名为 UC18-KGF。

ACAGAAAACCGCTCACTTCCTGCCGATGGCTATCACC-3'。

实施例 2: 缺失型 Δ23 h GF- I重组质粒和工程菌株的构建

根据 Δ23 hKGF- I的氨基酸序列 (Seq ID No: l ) 设计并合成引物 P1和 P2: P1 : 5*- gCA TAT gTA CgA CTA CAT ggA Agg Tgg TgA C -3* ( Seq ID No :4) P2: 5*- ggg ATC CTC Agg TgA Tag CCA TCg g -3* ( Seq ID No :5 )

PI为 Δ23正向引物, 其中 g为保护碱基, CATATg为 Nde I酶切位点; P2为 Δ23反向引物, 其中 g为保护碱基, ggATCC为 BamH l酶切位点。 以 pUC18-KGF质粒为模板, 用引物 P1和 P2扩增 Δ23 hKGF- I基因片段。 PCR反应条件为: 94°C lmin, 56°C lmin, 72 °C lmin, 共 30个循环, 第一个循 环 94°C变性 10min, 最后一个循环 72°C延伸 10min, 结果显示获得了 420bp的 扩增片段。 PCR产物经低熔点琼脂糖回收后, 用 Nde I和 BamH I双酶切, 回收 目的片段, 再用 T4 DNA连接酶与质粒 pET-3C (购于 Invitrogen) 同样经 Nde I 和 BamH I酶切回收的片段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克隆宿主菌 ToplO (购自宝生物 (大连)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用酶切和 PCR 验证的方法筛选重组质粒 pET-3C-A23。 经 DNA测序 (TAKARA, 大连) 证明重组质粒中 Δ23 hKGF- I 的 cDNA序列正确后(图 10 A),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 BL21 Star(DE3 )plysS (Novagen), 成功构建 pET-3C-A23/BL21 Star (DE3 ) plysS重组表达工程菌。

实施例 3: 突变型 Δ23 S79 h GF- I重组质粒和工程菌株的构建

根据 Δ23 S79 h GF- I的氨基酸序列 (Seq ID No:2) 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 P1 : 5*- gCA TAT gTA CgA CTA CAT ggA Agg Tgg TgA C -3* ( Seq ID No :4) P2: 5*- ggg ATC CTC Agg TgA Tag CCA TCg g -3* ( Seq ID No :5 )

P5 : 5*- gCT AAA AAA gAA TCC AAC gAA gAC C -3* ( Seq ID No :6) P6: 5*- TTC gTT ggA TTC TTT TTT AgC gTA -3* ( Seq ID No :7)

P5为正向引物, 用于对应于天然序列第 102位 Ser点突变的扩增;

P6为反向引物, 用于对应于天然序列第 102位 Ser点突变的扩增。

以 pET-3C-A23质粒为模板,用引物 P3和 P6扩增含突变点的 5'端的 cDNA 片段, 用引物 P4和 P5扩增含突变点的 3'端的 cDNA片段。 再将扩增后得到的 两个片段混合后作为模板,用引物 P3和 P6扩增含 Ser突变位点的 Δ23 S79 h GF- I基因片段(420bp)。 PCR产物经低熔点琼脂糖回收后, 用 Nde I和 BamH I双 酶切, 回收目的片段, 再用 T4 DNA连接酶与质粒 pET-3C (购于 Invitragen) 同 样经 Nde I和 BamH I酶切回收的片段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克隆宿主菌 ToplO, 用酶切和 PCR 验证的方法筛选重组质粒 pET-3C-A23 S79。 经 DNA 测序 ( TAKARA, 大连)证明重组质粒中 Δ23 S79 hKGF- I的 cDNA序列正确后(图 10 B), 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 BL21 Star (DE3 ) plysS (Novagen), 成功构建 pET-3C-A23 S79/BL21 Star (DE3 ) plysS重组表达工程菌。

实施例 4: 缺失型突变体 Δ23和 Δ23 S79 hKGF- I的微生物大规模培养 将表达最佳的 pET-3C-A23/BL21 Star(DE3 )plysS和 pET-3C-A23 S79/BL21 Star (DE3 ) plysS重组工程菌划线接种于 LA琼脂平板, 37°C培养过夜。 从过夜 培养的 LA平板上挑取菌苔接种于含 LB液体培养基 (胰蛋白胨 10g, 酵母提取 物 5g, NaCl lOg, 加水定容至 1000ml, 121 °C , 高压灭菌 30min) 试管中, 37°C 培养 12小时, 然后按 1%的比例转接到含 200ml LB培养液的 1000ml三角瓶中, 37°C培养过夜即成为上罐种子液。 将上罐种子液按 5%的比例接种于含 YT培养 液 (胰蛋白胨 4g/L, 酵母提取物 3g/L, Na 2 HP0 4 · 12H 2 0 30g/L, KH 2 P0 4 3g/L, NaCl lg/L, MgS0 4 · 7H 2 0 lg/L, 葡萄糖 8g/L, 121 °C , 高压灭菌 30min) 的 30L 发酵罐中, 37°C培养, 整个发酵过程中, 通过调节转速、 通空气量、 通纯氧量来 保持溶氧在 30%以上, 用 28%的氨水调节 pH并保持在 7.0。 至菌液 OD 6QQ 达到 10〜14时, 加入终浓度为 0.2mM的 IPTG (异丙基 -β-D-硫代半乳糖苷), 继续培 养 4小时后停止发酵, 收集菌液, 8000rpm离心 10分钟, 弃上清, 收集菌体放 入 -20°C冰箱保存备用。

实施例 5: 缺失型突变体 Δ23和 Δ23 S79 h GF- I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1)破菌:

从 -20°C冰箱中取出菌体,放入细菌裂解液(50mM PB, pH 7.0, 10mM EDTA, 0.2g/L溶菌酶), 37°C低速搅拌 1小时, 冷却后超声(400W, 工作时间 5s, 间歇 5s, 超声 40个循环), 12000rpm离心 10分钟, 弃沉淀, 取上清。

(2)粗纯化:

将破菌上清用 CM-Sepharose FF柱(购自 General Electrics)层析进行粗纯化。 用平衡液(50mM PB, pH 7.0)平衡后, 破菌上清上样, 复平衡。 用含 50mM PB 的 0〜500mM的 NaCl线性梯度洗脱, 收集含目的蛋白的洗脱峰。

(3)精纯化:

将粗纯化收集的目的蛋白洗脱峰, 用 Heparin CL-6B亲和柱 (购自 General Electrics)层析进行精纯化。用平衡液(50mM ΡΒ, ρΗ 7.0)平衡后,上 CM-Sepharose FF分离纯化的目的蛋白, 用含 50mM PB的 0〜1000mM的 NaCl线性梯度洗脱, 收集含目的蛋白的洗脱峰。

将纯化后的二种重组蛋白经 12%的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后,考马斯亮蓝显示分 子量约为 16KD的单一条带, 纯度均大于 95%, C 18 柱 RP-HPLC检测均为单一 色谱峰。 纯化制备的 Δ23和 Δ23 S79 hKGF- I重组蛋白经过 N端序列分析, 其 N 端 15 个 氨 基 酸 序 列 均 为 Ser-Tyr-Asp- Tyr-Met-Glu-Gly-Gly-Asp-Ile-Arg-Val-Arg-Arg-Leu , 与 理 论序 列 一 致 ; MALDI-TOF质谱(委托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蛋白质组 研究分析中心)测定的分子 量分别为 16279.8和 16263.7, 与理论分子量一致。

实施例 6: 含 Cysl7-Cys83非天然二硫键的 Δ23-Μ和 Δ23 S79-M变构体重 组蛋白的制备

将纯度达 95%以上的 Δ23和 Δ23 S79 hKGF- I重组蛋白溶液(Heparin亲和 层析后), 调节 pH至 10.5, 加入终浓度 5mM的 DTT, 4°C反应 2h。 再透析过夜 (透析液为 20mM乙醇胺, ρΗΙΟ.5 ) 后, 补入终浓度 0.2mM的菲洛林铜离子复 性液 (购自 Bio Basic Inc. ), 25°C搅拌反应 2h, 补入 10mM的 EDTA, 25°C搅拌 反应 lho 复性液经过 C 18 制备型 RP-HPLC (流动相 A液为 5%乙腈、 0.1%三氟乙酸; 流动相 B液为 95%乙腈、 0.1%三氟乙酸; 洗脱条件为 A液从 100%至 0%, B液 从 0至 100%),分离除去未形成 Cysl7-Cys83二硫键的其它蛋白,得到纯度 95% 以上的二硫键变构体 Δ23-Μ和 Δ23 S79-M重组蛋白。

实施例 7: 二硫键变构体 Δ23 S79-M和 Δ23-Μ的二硫键配对分析 原理: 缺失型 hKGF- I二硫键变构体 Δ23 S79-M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仅含 有两个 Cys残基(第 17位和第 83位),本发明通过特有的二硫键配对复性方 , 促使第 17位与第 83位的 Cys之间形成一对非天然二硫键,即 Cysl7-Cys83二硫 键(对应于天然野生型 hKGF- I的 Cys40-Cysl06二硫键)。为了证明 Cysl7-Cys83 非天然二硫键已正确形成,通过选用专一性强 的胰蛋白酶进行酶切后, 再用还原 剂 (TCEP) 进行酶切后肽段的还原处理。 采用液质联用的质谱分析还原处理前 后的各个肽段的差异, 从而确定其中参与二硫键形成的肽段以及 Cys 的配对形 式。 表 1为 Δ23 S79 hKGF-M经胰蛋白酶酶切的理论肽段序列表。

表 1

序号 肽段 肽段序列 肽段分子量

1 1-11 SYDYMEGGDIR 1305.5416

2 12-13 VR 274.1873

3 14-14 R 175.1189

4 15-18 LFCR 538.2806

5 19-24 TQWYLR 866.4519

6 25-27 IDK 375.2238

7 28-28 R 175.1189

8 29-30 GK 204.1342

9 31-32 VK 246.1812

10 33-38 GTQEMK 693.3236

11 39-47 顺 YNIMEIR 1166.5623

12 48-57 TVAVGIVAIK 970.6295

13 58-69 GVESEFYLAMNK 1387.6562

14 70-72 EGK 333.1768

15 73-76 LYAK 494.2973

16 77-77 K 147.1128 17 78-86 ESNEDCNFK 1085.4204

18 87-101 ELILENHYNTYASAK 1765.8755

19 102-116 WTHNGGEMFVALNQK 1731.8271

20 117-121 GIPVR 541.3456

21 122-123 GK 204.1342

22 124-124 K 147.1128

23 125-126 TK 248.1605

24 127-127 K 147.1128

25 128-130 EQK 404.2140

26 131-140 TAHFLPMAIT 1101.5761 方法:将 Δ23 S79-M样品透析除盐后冻干,用 1% NH 4 HC0 3 溶解成 2mg/ml, 取 0.9ml样品两份, 分别补加入 50μ1胰蛋白酶(质量比 1 :50, sigma公司), 37 °C 反应 24小时。 然后, 一份样品补加入 0.4Μ ΤΧΈΡ 10μ1, 另一份样品再补加入相 同体积纯化水, 37°C反应 30min,再经 RP-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 1100, MSD G1956B, Agilent公司)分析两个样品的质量肽图, 记录 RP-HPLC色谱图, 并记录经质谱测定的各色谱图中肽段的分子量 。

结果: A23 S79-M非还原肽图 (图 11 A) 分析发现, 保留时间为 19.185分 钟的肽段的分子量为 1621.4道尔顿, 通过与酶切理论肽段的序列表对比, 未发 现肽段与之对应。 而 TCEP处理后的还原肽图 (图 11 B), 保留时间为 19.185分 钟的肽段消失, 同时增加了保留时间分别为 17.994分钟和 22.053分钟的新肽段 色谱峰, 分子量分别为 538.2和 1085.3道尔顿, 与酶切理论肽段的序列表对比发 现,这两个肽段分别为序号为 4和 17的 LFCR和 ESNEDCNFK。两者均含有 Cys 残基, 前者 Cys位于第 17位, 后者 Cys位于第 83位, 证明该二个肽段由 Cysl7 和 Cys83形成一对二硫键,在非还原肽图中出现保 时间为 19.185分钟的肽段。 该二个肽段形成二硫键后肽段分子量之和为 1621.5道尔顿,与保留时间为 19.185 分钟的肽段的分子量完全一致。

采用同样方法证明 Δ23-Μ中的二硫键配对位于第 17位和第 83位 Cys之间。 实施例 8: 体外生物学活性测定

样品: Δ23: 形成 Cys79-Cys83天然二硫键的 rhKGF- I突变体 (由实施例 5得到); Δ23-Μ: 形成 Cysl7-Cys83非天然二硫键的 rhKGF- I变构体重组蛋白 (由 实施例 6得到);

△23 S79-M: 形成 Cysl7-Cys83非天然二硫键的 rhKGF- I变构体重组蛋白 (由实施例 6得到)。

对照品: hKGF- I, 购于 NIBSC, 每支 l(^g或 1 X 10 4 IU;

hbFGF, 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每支 40μ § 或 1 X 10 5 IU;

hVEGF, 购于 R&D公司, 每支 100μ§。

(1)貂肺上皮细胞株 BL-7测活

将上述各样品和 hKGF- I对照品用含 0.25%胎牛血清的 1640培养基稀释至 ^g/ml, 每个样品按 1 :4梯度稀释 8个浓度。 将 NBL-7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 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资源中心) 按每孔 3.0 X 10 3 个的细胞量, 接种于 96孔细 胞培养板, 在 37°C、 5% C0 2 条件下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过夜。 吸净上清后 各孔依次加入上述不同稀释浓度的样品和对照 品, 相同条件继续培养 48〜72h。 取出后每孔加 MTT ΙΟμΙ染色, 再培养 4〜6h后弃掉培养液, 每孔加入 ΙΟΟμΙ的 DMSO, 振荡混匀后在 570nm波长下测定各孔 OD值。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计 算对照品和样品刺激细胞生长的最大百分率, 其中 hKGF- I对照品的刺激细胞生 长率为 210%, Δ23的刺激细胞生长率为 194%, Δ23-Μ和 Δ23 S79-M刺激细 胞生长率分别为 160%和 142% (图 3 )。

(2)人肝星状细胞(HSC)测活

将上述各样品和 hbFGF对照品用含 2.0%胎牛血清的 MEM培养基稀释至 1 μ g/ml, 每个样品按 1 :4梯度稀释 8个浓度。 将 HSC细胞 (购自中国典型培养 物保藏中心) 按每孔 1.0 X 10 4 个的细胞量, 接种于 96孔细胞培养板, 在 37°C、 5% C0 2 条件下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过夜。 吸净上清后各孔依次加入上述不 同稀释浓度的样品和对照品, 相同条件继续培养 72h。 取出后每孔加 MTT ΙΟμΙ 染色, 再培养 4〜6h后弃掉培养液, 每孔加入 ΙΟΟμΙ的 DMSO, 振荡混匀后在 570nm波长下测定各孔 OD值。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计算对照品和样品刺激或抑 制细胞生长的最大百分率, 其中 hbFGF对照品的刺激细胞生长率达 80%, Δ23 刺激细胞生长率达 18%; 而 Δ23-Μ和 Δ23 S79-M抑制 HSC细胞生长, 最大抑 制率分别为 54%和 69% (图 4)。

(3)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测活 将上述各样品和 hVEGF对照品用含 0.5%胎牛血清的 1640 培养基稀释至 1μ § /ηι1, 每个样品按 1 :4梯度稀释 8个浓度。 将 HUVEC细胞 (购自中国典型培 养物保藏中心)按每孔 5.0 X 10 3 个的细胞量,接种于 96孔细胞培养板,在 37°C、 5% C0 2 条件下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过夜。 吸净上清后各孔依次加入上述不 同稀释浓度的样品和对照品, 相同条件继续培养 48h。 取出后每孔加 MTT ΙΟμΙ 染色, 再培养 4〜6h后弃掉培养液, 每孔加入 ΙΟΟμΙ的 DMSO, 振荡混匀后在 570nm波长下测定各孔 OD值。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计算对照品和样品刺激或抑 制细胞生长的最大百分率, 其中 hVEGF对照品的刺激细胞生长率达 57%, Δ23 样品对 HUVEC细胞无明显作用; 而 Δ23-Μ和 Δ23 S79-M抑制 HUVEC细胞生 长, 最大抑制率分别为 32%和 41% (图 5 )。

实施例 9: 家兔角膜损伤修复实验

取健康家兔 24 只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实验动 物中心提 供),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6只, 分别为溶媒对照组、 bFGF对照组、 Δ23-Μ变 构体组和 Δ23 S79-M变构体组。 采用对侧眼自身对照法和组间对照进行实验, 在实验前 24h, 检查每只家兔两眼的刺激性体征, 并用检眼镜检查角膜、 结膜有 无损伤, 所有兔眼用 2%荧光素钠溶液染色, 检查证实没有角膜损伤。

将家兔左眼睑拉成杯状, 于眼结膜囊内滴入无水乙醇, 第 1天滴入 0.135ml

(即 3滴), 第 2天 0.09ml, 第 3天 0.045ml, 轻合眼睑约 10s, 右眼滴加相同体 积的生理盐水作对照。 自第 4 天起, 各组家兔左眼滴入 0.135ml含相应药物

(50μ § /ηι1) 的滴眼液或生理盐水, 右眼滴加生理盐水作对照, 上、 下午各一次, 连续滴加 14天, 其中第 7天和第 14天做眼刺激评分(包括角膜、 虹膜、 结膜的 损伤及充血、水肿以及分泌物), 并于第 14天取角膜做病理切片。病理结果见附 图 12, 眼刺激评分结果见下表 2。

表 2

总分值

组 别 -

7天 14天

溶媒对照组 13 7

bFGF对照组 9 5

Δ23-Μ变构体组 5 1

△23 S79-M变构体组 4 1 眼刺激性评价结果分值越高, 说明眼刺激性越严重。病理结果显示, Δ23-Μ 和 A23 S79-M二硫键变构体组的角膜恢复良好, 无血管增生, 纤维排列尚整齐, 有部分水肿。 而 bFGF对照组具有明显的角膜血管增生和角膜过 增生。 结果表 明, Δ23-Μ和 A23 S79-M能促进角膜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同时抑制纤维和血管 增生。

实施例 10: CC 诱导的 SD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实验

(一) 预防给药

取 SD大鼠 (180g-240g) 50只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实验 动物中心提供),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10只,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 模型对照组、 △23突变体组、 Δ23-Μ变构体组和 Δ23 S79-M变构体组,每日皮下注射 2mg/kg 相同剂量。 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各组于实验第 1天开始灌服 20% CC (灌胃 量为 2ml/kg体重),以后每隔 3天灌胃 1次。 30天后,取血清测定谷丙转氨酶 (ALT) 和谷草转氨酶 (AST), 同时解剖大鼠取出肝脏, 取肝部分左叶固定于 10%中性 甲醛液, 常规石蜡包埋, 作 HE和 Masson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 记录肝纤维增 生程度。 剩余肝组织于 -20°C冻存, 用于测定羟脯氨酸含量。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见图 6。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 与模型组相比, Δ23 突变体组的抗纤维化作用不明显, 而 Δ23-Μ和 Δ23 S79-M组的动物肝纤维化明 显减轻。 从下表 3中可见该两组中转氨酶 ALT和 AST、 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低 于模型组。

表 3

ALT值 AST值 羟脯氨酸含量 组别

(;单位 /dL) (;单位 /dL) g) 正常对照组 65.50 102.83 0.108 模型对照组 170.51 279.02 0.467

△23突变体组 129.14 201.60 0.402

Δ23-Μ变构体组 86.20 150.33 0.249

△23 S79-M变构体组 76.67 112.16 0.196

(二) 治疗给药

取 SD大鼠 70只,于实验第 1天开始灌胃 20% CC (灌胃量为 2ml/kg体重), 以后每天灌服 1次。连续 42天后, 取 6只动物做病理切片并测定羟脯氨酸含量, 证实有明显肝纤维化形成后, 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10只, 分别为模型对照组、 △23突变体组、 Δ23-Μ变构体组和 Δ23 S79-M变构体组,每日皮下注射 2mg/kg 相同剂量, 每日一次, 连续给药 30天。 实验结束时, 取血清测定 ALT、 AST禾口 TP, 同时解剖取出肝脏, 取部分左肝固定, 作切片进行 HE和 Masson染色, 显 微镜下观察记录肝纤维增生程度。 剩余肝组织于 -20°C冻存, 用于测定羟脯氨酸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见图 7。 病理结果显示, Δ23-Μ和 Δ23 S79-M两种二硫 键变构体均能逆转动物已形成肝纤维化, 且 Δ23 S79-M更优于 Δ23-Μ, 而 Δ23 突变体与模型组相比,仅轻度减轻肝纤维化程 度。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同样证 明变构体可减轻并逆转肝纤维化。 同时 Δ23-Μ和 Δ23 S79-M具有降低转氨酶和 提高血总蛋白 (TP) 的作用。 从下表 4中可见该两组中转氨酶 ALT和 AST、 羟 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

表 4

ALT值 AST值 TP值 羟脯氨酸含量 组别

(;单位 /dL) (;单位 /dL) (g/dL) (ug/g) 正常对照组 57.12 98.40 70.13 0.117 模型对照组 242.38 398.39 64.23 0.659

△23突变体组 172.12 335.44 63.88 0.527

Δ23-Μ变构体组 121.20 153.23 66.98 0.33823 S79-M变构体组 109.71 122.57 67.01 0.297 实施例 11: 博莱霉素诱导的 SD大鼠急性肺纤维化模型实验

取 SD大鼠 (180g-240g) 50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10只, 分别为正常对 照组、 模型对照组、 Δ23突变体组、 Δ23-Μ变构体组和 Δ23 S79-M变构体组。 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第 1天手术游离大鼠气管,气管内一次性注入 等容积博莱霉素 (Bleomycin, BLMA5, 剂量为 5mg/kg体重), 注药后将动物直 立并旋转, 使药物在肺内均匀分布。

手术后第 5天, 各药物组分别皮下注射相应药物 (2mg/kg/d), 正常对照组 和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 每日给药一次, 连续 15天后, 处 死动物, 完整分离出气管和肺, 称重; 观察肺纤维化形成的病理变化; 取左肺固 定于 10%中性甲醛液, 常规石蜡包埋, 作 HE和 Masson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 记录肺纤维增生程度。病理组织切片结果见图 8,病理结果显示, Δ23-Μ和 Δ23 S79-M二硫键变构体组的的肺组织中肺泡结构基 完整,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和 肺水肿,肺间质中无明显的纤维增生和增厚。 而模型组肺组织中有明显炎症细胞 浸润、 水肿和充血, 肺间质变厚和纤维增生。 结果证明, Δ23-Μ和 Δ23 S79-M 变构体组除了对肺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外, 尚有抑制肺纤维的显著作用。 Δ23 突变体组纤维化程度比模型组略轻,但明显差 于 Δ23-Μ和 Δ23 S79-M变构体组。

实施例 12: 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实验

选用 6日龄鸡胚 50只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实验动 物中心 提供),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10只, 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bFGF阳性对照组、 △23突变体组、 Δ23-Μ变构体组和 Δ23 S79-M变构体组。 除去气室顶端蛋壳, 加 3〜5滴无菌生理盐水在蛋壳膜上, 暴露出 CAM。 无菌条件下分别加入浸有相 应药物 (10μ § /ηι1) 或生理盐水的 1.5mmX 1.5mm的滤纸片, 然后将蛋壳用无菌 胶布封口, 继续在 37°C孵化 3天后, 取下覆盖物, 暴露出 CAM, 解剖显微镜下 照相。 用 CMIASII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滤纸片周围血管计数 计算每组的平均血 管数。 实验照片结果见图 9, 实验结果见下表 5。

表 5

组别 每只 CAM滤纸片周围平均血管数 (N) 生理盐水对照组 36

bFGF阳性对照组 71

△23突变体组 43

Δ23-Μ变构体组 21

△23 S79-M变构体组 18

结果显示, Δ23-Μ和 Δ23 S79-M二硫键变构体组可显著抑制鸡胚 CAM的 新生血管生长, 同时 bFGF具有明显促进新生血管增生的作用,而 Δ23突变体组 对新生血管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