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MULTI-EFFECT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089721
Kind Code:
A1
Abstract:
Provided is a multi-effect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refrigeration and heat pumps. The multi-effect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mainly consists of two generators, two absorbers, a condenser, two evaporators, two throttle valves, two solution pumps, two solution heat exchangers and a steam separation chamber; a first absorber, a first solution pump, a first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and a first generator are communicated with a solution, and the first generator, a second generator, a first throttle valve, a first evaporator and the first absorber are communicated with a refrigerant medium; the second generator, the first absorber, a second absorber, a second solution pump, a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and the steam separation chamber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solution, and the second generator, the steam separation chamber, the condenser, a second evaporator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refrigerant medium; and the first generator utilizes driving heat, the second absorber and the condenser supply heat, and the first evaporator and the second evaporator utilize waste heat, so that the multi-effect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is formed.

Inventors:
LI HUAY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01671
Publication Date:
June 19, 2014
Filing Date:
December 10,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I HUAYU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5B15/12; F25B27/02; F25B41/06
Foreign References:
CN103017398A2013-04-03
CN102384603A2012-03-21
CN1936460A2007-03-28
CN101012983A2007-08-08
JP2004257705A2004-09-16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O 2014/089721 PCT/CN2012/001671

1. 多效弟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 器、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 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 第一发生器(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8) 与第一蒸发器 (6)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 一蒸发器 (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第二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 (11)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 与分汽室 (14) 连通, 分汽室 (1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 凝器 (5) 连通, 分汽室 (1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5) 连通, 冷凝器 (5) 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9) 与第二蒸发器 (7) 连通, 第二蒸发器 (7)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 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 和冷凝器 (5)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6) 和第二蒸发器 (7)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 一吸收器(3)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三 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 与第一吸 收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6) 连通, 第二冷凝 器 (1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7) 与第一蒸发器 (16)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 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三 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一吸 收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6) 连通, 将第二发 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 与分汽室 (14) 连通调憨为第二 牛 (?.) 右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4/089721 PCT/CN2012/001671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二冷凝器(16) 与分汽室 (14) 连通, 第二冷凝器(1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7) 与第一蒸发器(16)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4.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 第一发生器(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一 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三发 生器(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一吸收 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 第一发生器(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 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三发 生器(15)连通, 第三发生器(15)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一吸收 器 (3)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 与分汽室 (14) 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 和第三吸收器 (19) 与分汽室 (14) 连通, 第三发生器(1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发生器(15)还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 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 (2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三发生器 (15)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浓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4/089721 PCT/CN2012/001671 溶液営路经浴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 (16) 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7) 与第一蒸发器 (16)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还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7.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 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10)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 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 (2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三发生器 (15) 连通, 第三发生器(15) 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19)与第二分汽室(22)连通,第二分汽室(22)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3) 与分汽室 (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吸收器 (3) 和第二冷凝器 (16) 与分汽室 (14)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6) 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7) 与第一蒸发器(16)连通, 第 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 热泵。

8.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 第二分汽室、 第四 吸收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四吸收器 (24) 连通, 第四吸收器

(24)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5)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6) 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 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一 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三发 生器 (15)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 (21) 和第三吸收器 (19) 与第二分汽室 (22)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冷剂蒸汽诵 i首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4/089721 PCT/CN2012/001671 第二吸叹器 (19)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 第 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第四吸收器(2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9.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 第二分汽室、 第四 吸收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四吸收器 (24) 连通, 第四吸收器

(24)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5)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6) 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 第一发生器(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 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三发 生器 (15)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 (21) 和第三吸收器 (19) 与第二分汽室 (22) 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吸收器 (3) 与分汽室 (14)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 和第四吸收器 (24) 与分汽室 (14)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 器(19) 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 (24)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四吸收器 (24) 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 一蒸发器(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溶液泵和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2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 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23) 与第一蒸发器 (16)连通, 第三 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 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4/089721 PCT/CN2012/001671

(12)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 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 与第 一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 与分汽室 (14)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 和第二冷凝器(16) 与分汽室

(14)连通,第三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6)连通,第二冷凝器(1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7) 与第一蒸发器 (16)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13.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 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三吸收器(19) 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 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 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三发 生器(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一吸收 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9)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 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 第一发生器(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 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三发 生器(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一吸收 器 (3)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 与分汽室 (14) 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 和第三吸收器 (19) 与分汽室 (14)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 第三发生器(15)还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阔、 第 二分汽室和冷剂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4/089721 PCT/CN2012/001671 交换器(12) 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 第三吸收器(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 流阀 (21) 和第三吸收器 (19) 与第二分汽室 (22) 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 再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第三发生器(1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 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 凝器 (16) 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23) 与第一蒸发器 (16)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16.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 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12) 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 再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 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15)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1)和第三吸收器 (19) 与第二分汽室 (22) 连通, 第二分 汽室 (22)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二发 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 与分汽室 (14)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二冷凝器 (16) 与分汽室 (14) 连通, 第三发生器(1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9)连通, 第二分汽室(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 凝器(16)连通, 第二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7)与第一蒸发器(16) 连通, 第三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16)或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19)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

17.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8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 一蒸发器(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 一蒸发器(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8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4/089721 PCT/CN2012/001671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 (4) 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 与第二发生器 (2 ) 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 ) 与第 二发生器 (2 ) 连通, 将分汽室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二吸收 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 )与新增发生器(A )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 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20.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8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吸收器、 新增第 二溶液泵、 新增溶液节流阀、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第二吸收器 (4) 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为 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 与新增第二吸 收器 (E) 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 (E)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F) 和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H) 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泵 (C)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 与第二发生器 (2 ) 连通, 将分汽室 (14) 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二吸收器 (4) 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4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 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 液节流阀 (G) 和新增吸收器 (B) 与新增分汽室 (I )连通, 新增分汽室 (I ) 再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 与第二吸收器 (4) 连通, 新增 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分汽室 (I ) 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E) 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 收器(B)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8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 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二发生器(2)连 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 与新 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 ) 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 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 与第二吸收器 (4) 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4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 与新 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 与第二吸 收器 (4)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4/089721 PCT/CN2012/001671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新增吸收器 (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 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0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新增发生器(A) 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 第一发生器(1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发生器 (A) 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第一蒸发器

(6) 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8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 将第二吸收器 (4 ) 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 与第二发生器 (2 ) 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 )、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 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 将分汽室(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 ) 与第二吸收器 (4 ) 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 与新 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 与第二吸 收器 (4 )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K) 连通, 新增冷凝器

(K)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 与第二蒸发器 (7)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 (K)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 /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以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 之间的温差作为驱动力,当驱动温差较大 时应采用双效或多效流程来提供高温驱动热的 利用率; 在任何热传递过程中, 任何传热环节 的温差浪费都将带来热能利用率的降低, 也即是说, 不论是冷凝热的传递, 还是吸收热的传 递, 任何热负荷的传热环节都应该一步到位, 这样才可以保证得到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在传统的利用凝结热和吸收热的多效循环中, 用于加热溶液的吸收热的传递依靠中间循 环介质来实现, 这导致吸收热的传递需要三个温差——吸收热 传递到中间循环介质的温差、 中间循环介质的温度变化和中间循环介质将吸 收热传递到被加热溶液中的温差,而且还需要 消耗循环功; 在设备和工质方面则需要两组换热管束、一个 循环泵和中间循环介质。 如果将 吸收热通过一个传热环节传递到被加热溶液中 , 则只需要一组换热管束, 不仅设备结构大为 简化, 也节省了两个传热温差和一个循环功; 节省的温差用于作用于热泵循环流程, 可以使 原本介于双效和三效之间的温差来实现三效流 程, 这有利于提高驱动热负荷的利用价值, 提 高热能利用率。

除了消除不合理的传热温差之外,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流程还要实现更多的 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 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 供热参数可调节, 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 具有最 佳的性能指数; 能够实现对高温热资源的深度利用, 或利用不同品位的驱动热资源以实现高 温驱动热的综合利用; 能够采用不同工作溶液, 有利于驱动热介质工作参数与循环流程的匹 配, 提高温差利用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 器、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闽、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 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器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 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 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 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三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 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三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与分 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二冷 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 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 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 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 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 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 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 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 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 阀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 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或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 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 阔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阔和第 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 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与分汽室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 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或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形成多效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8.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 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 第二分汽室、 第四吸收 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 阀和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 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二分 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 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 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 第二分汽室、 第四吸收 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 阀和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 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和 第四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 通, 第三发生 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第四吸 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 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蒸 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 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溶液泵和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 连通, 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三 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换 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与分 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与分汽室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13.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 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 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 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 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 室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 第二分 汽室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第二 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或还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0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 流阀和第二分汽室,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 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 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 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 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 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与分汽室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 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或还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形成多效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

17.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8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蒸 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 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项所述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蒸 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 发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效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8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 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 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8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吸收器、 新增第二 溶液泵、 新增溶液节流阔、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 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 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 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8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节流阔、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 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 通, 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增设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 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0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 新增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第 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23.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8项所述的任一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 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新 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第二蒸发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 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1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2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2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第 2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 1一第一发生器, 2—第二发生器, 3—第一吸收器, 4一第二吸收器, 5—冷凝器, 6—第一蒸发器, 7—第二蒸发器, 8—第一节流阀, 9一第二节流阀, 10—第一溶液泵, 11 一第二溶液泵, 12—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4一分汽室, 15—第三发 生器, 16—第二冷凝器, 17—第三节流阀, 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一第三吸收器, 20— 第三溶液泵, 21—溶液节流阀, 22—第二分汽室, 23—冷剂液泵, 24—第四吸收器, 25—第 四溶液泵, 2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A—新增发生器, B—新增吸收器, C一新增溶液泵, D 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E—新增第二吸收器, F—新增第二溶液泵, G—新增溶液节流阀, H 一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I一新增分汽室, J一新增节流阀, K一新增冷凝器。

需要指明的是:

(1)温差利用合理是循环流程合理的根本, 不同品位的驱动热对应不同的效数。

(2)本申请中所说的 "多效"包含两方面意义: 一是指第一发生器 1的驱动热发挥多次驱 动效用, 二是指循环流程中有单效 /双效 /多效。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 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 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 对显而易见的流 程不作表述。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 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第 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 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 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8与第一蒸发器 6连通,第一蒸发器 6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第二发生器 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与分汽室 14连 通, 分汽室 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5连通, 分汽室 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5连通, 冷凝器 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9与第二蒸发器 7连通, 第二蒸发器 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 4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 4和冷凝器 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6和第二蒸发器 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一发 生器 1,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 1、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 2提供冷 剂蒸汽——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 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一吸收器 3、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 第 二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冷剂蒸汽 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5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第一节流阀 8进入第一蒸发器 6,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流 经第一吸收器 3、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4, 分汽室 14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 5, 分 汽室 1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吸收器 4、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 介质; 第一蒸发器 6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 3提供, 冷凝器 5的冷剂 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 5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9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7、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4提供,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 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6连通, 第二冷 凝器 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7与第一蒸发器 6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三发 生器 15,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16提供 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15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一吸收器 3: 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刑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17节流 进入第一蒸发器 6、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图 3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2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冷凝器 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 管路,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与分汽室 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二冷凝器 16与分汽室 14连通;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依 次流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二冷凝器 16、 依次吸热并部分汽化之后进入分汽室 14, 形成多效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4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第三吸收器 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 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三吸 收器 19、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20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迸 入第三发生器 15,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5、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 器 19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15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一吸收器 3,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5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4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三吸收器 19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 管路,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与分汽室 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三吸收器 19与分汽室 14连通;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依 次流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三吸收器 19、 依次吸热并部分汽化之后进入分汽室 14, 形成多效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6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 三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 将第 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 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三吸收器 19连 通, 第三吸收器 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1和第三吸收器 19与第二分汽室 22连通,第二分汽室 22再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第三发生器 15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6连通, 第二冷 凝器 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7与第一蒸发器 6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还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三吸 收器 19、 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 其内的溶液, 第三吸收器 19的稀溶 液经第三溶液泵 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三发生器 15,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 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 19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15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21节流降 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 19、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 22, 第二分汽室 22释放并向第 二冷凝器 16提供冷剂蒸汽, 第二分汽室 2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一吸收 器 3; 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剂液经第 三节流阀 17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6,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7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6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 收器 19和第二冷凝器 16分别与外 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与分汽室 14连通 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二冷凝器 16与分汽室 14连通;第二 发生器 2的浓溶液依次流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二冷凝器 16、 依次吸热并部分汽化之后进入 分汽室 14,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8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 第二分汽室、 第四吸收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 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四吸收器 24连通, 第四吸收器 2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 26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第三吸收器 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 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三发生器 15 连通,第三发生器 15再有浓溶液管路溶液节流阀 21和第三吸收器 19与第二分汽室 22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一吸收 器 3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 24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四吸 收器 2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四吸 收器 24、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四吸收器 24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25和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6进入第三吸收器 19、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 第三吸 收器 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一发生器 1,第一发生器 1 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三发生器 15,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5、加热 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 19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 15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 阀 21 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 19、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 22, 第二分汽室 22释放并向第四吸收器 24提供冷剂蒸汽, 第二分汽室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6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一吸收器 3,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9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8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吸收器 2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 管路,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与分汽室 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四吸收器 24与分汽室 14连通;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依 次流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四吸收器 24、 依次吸热并部分汽化之后进入分汽室 14, 形成多效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 器 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 整为第一蒸发器 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蒸发器 6、 加热进入 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溶液泵和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 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6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23与第一 蒸发器 6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三发生器 15, 驱动热 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5、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16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 发生器 15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20加压进入第一吸收器 3; 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剂蒸汽放 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23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6、 吸收驱动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2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18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与分汽室 14连通 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二冷凝器 16与分汽室 14连通,第三 发生器 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6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 17与第一蒸发器 6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1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三发 生器 15,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16提供 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15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一吸收器 3; 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溶液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阔 17节流进入第 一蒸发器 6、 吸收驱动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3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 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三吸 收器 19、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20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 入第三发生器 15,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5、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 器 19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15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一吸收器 3,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4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13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 收器 19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 管路,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与分汽室 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三吸收器 19与分汽室 14连通;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依 次流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三吸收器 19、 依次吸热并部分汽化之后进入分汽室 14, 形成多效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5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 第二分汽室和冷剂液泵, 将第 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 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 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溶液节流阀 21和第三吸收器 19与第二分汽室 22连通,第二分汽室 2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 第二分汽室 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6连通, 第二 冷凝器 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23与第一蒸发器 6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还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三吸收器 19、 吸收冷 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其内的 溶液, 第三吸收器 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三发生器 15,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5、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 吸收器 19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15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21节流降压降温之后流经 第三吸收器 19、吸热部分汽化再进入第二分汽室 22, 第二分汽室 22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 凝器 16, 第二分汽室 2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一吸收器 3; 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剂液经冷剂 液泵 23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6、 吸收驱动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多效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6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0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三节流阔、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三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分汽室, 将 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 整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三吸收器 19 连通, 第三吸收器 19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0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发生 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 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三发生器 1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1和第三吸收器 19与第二分汽室 22连通,第二分汽室 22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吸收器 3与分汽室 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吸收器 3和第 ― ^

二冷激器 16与分汽室 14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19连通, 第 二分汽室 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16连通, 第二冷凝器 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三节流阀 17与第一蒸发器 6连通, 第三发生器 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三吸 收器 19、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 第三吸收器 19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20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2 进入第三发生器 15,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5、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 收器 19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15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21节流降压降温之后流经第 三吸收器 19、吸热部分汽化再进入第二分汽室 22, 第二分汽室 22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 器 16, 第二分汽室 2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一吸收器 3; 第二冷凝器 16 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溶液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 16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17节流进入第一蒸 发器 6、 吸收驱动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7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8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 器 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 整为第一蒸发器 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蒸发器 6、 加热进入 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8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9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蒸 器 6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 整为第一蒸发器 6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蒸发器 6、 加热进入 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9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 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和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 D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新增吸收器 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将分汽室 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 新增发生 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进入新增吸 收器 B、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C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分汽室 1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新增 发生器 A, 驱动热介质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 B提供冷 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进入第二吸收器 4, 形成多效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 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吸收器、 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增溶液节流阀、 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和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 D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E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 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 溶液泵 F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新增吸收器 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泵 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将分汽室 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G和新增吸收器 B 与新增分汽室 I连通,新增分汽室 I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和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 D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 新 增分汽室 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E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 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进入新增第 二吸收器5、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第二吸收器 E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 液泵 F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进入新增吸收器 B、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 液, 新增吸收器 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分 汽室 1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新增发生器 A, 驱动热介质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 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 液节流阀 G节流降压之后流经新增吸收器 B、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 I , 分汽室 I 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进入第二吸收器 4, 新增分汽室 I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 E,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 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 新增吸收器 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 溶液泵 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将分汽室 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与第二吸收器 4 连通,第一发生器 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 J与第一蒸发器 6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 新增吸收器 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进入新增吸 收器 B、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C和第二 溶液热 换器 13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分汽室 1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新增 发生器 Α, 第一发生器 1向新增发生器 Α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 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 B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 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进入第二吸收器 4, 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 后经新增节流阀 J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6,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2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 将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1、 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 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将分汽室 14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13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与第二吸 收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K连通, 新增冷凝器 K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J与第二蒸发器 7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 K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 1、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分汽室 1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新增发生 器 A, 驱动热介质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 K提供冷剂蒸 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进入第二吸收器 4; 新增冷凝器 K的冷剂 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 K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阔 J节流进入第二蒸发 器 7, 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 的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 果和优势-

(1)第一吸收器仅通过一个传热环节完成对溶 液浓度的提升, 传热流程最为合理, 提高供 热参数, 有利于提升循环性能指数和提高热能利用率。

(2)能够实现对驱动热介质的多次利用, 提高驱动热资源的利用率。

(3)具有回热供热端的流程, 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 供热参数可调节, 能够较好地适应工 况变化, 得到较高的热力学完善度。

(4)具有第三发生器或驱动热用于第一蒸发器的 流程, 能够实现对驱动热资源的深度利 用; 或利用不同品位的驱动热资源, 实现高温驱动热的综合利用。

(5)分路溶液循环,可采用不同工作溶液,有利 于驱动热介质工作参数与循环流程的匹配, 提高温差利用水平。

(6)具有多个供热端的流程, 能够较好地适应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范围较 宽的工况, 得 到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7)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 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 有利于更好 地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实现余热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