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PEDAL FOR ELECTRIC SELF-BALANCING VEHICLE, UPPER FRAME AND ELECTRIC SELF-BALANCING VEHICL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9/165710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pedal for an electric self-balancing vehicle, an upper frame and an electric self-balancing vehicle; a convex part (113)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causing the pedal to recover after the pedal is lowered when receiving an acting force is provided at the edge of the pedal.

Inventors:
ZANG CHUANMEI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8/088461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06, 2019
Filing Date:
May 25, 2018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ZHEJIANG AERLANG TECH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2J25/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991625A2013-03-27
CN201745439U2011-02-16
CN106184510A2016-12-07
CN105365963A2016-03-02
CN204915961U2015-12-30
JP2006103377A2006-04-20
Attorney, Agent or Firm:
ZHEJIANG WUXINGGUOTAI LAW FIRM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动平衡车用踏板, 其特征在于, 包括踏板本体 (i i) , 踏板本 体的边缘向下设置有用以在踏板本体受到作用力下降后对踏板本体起 到回复作用的凸出部 (113) 。

[权利要求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动平衡车用踏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出部 (1

13) 上设置有用以将踏板本体 (11) 固定的固定条 (111) 。

[权利要求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电动平衡车用踏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条 (1

11) 靠近踏板本体 (11) 的一端为较大端, 远离踏板本体 (11) 的一 端为较小端。

[权利要求 4]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电动平衡车用踏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条 (1 i i) 上开设有用以将踏板本体 (i i) 固定的固定孔 (mo) 。

[权利要求 5] 如权利要求 2或 3或 4所述的电动平衡车用踏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 定条 (111) 至少两条。

[权利要求 6] 如权利要求 1或 2或 3或 4所述的电动平衡车用踏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 踏板本体 (11) 的下表面, 在凸出部 (113) 所围成的区间内具有导 向柱 (112) 。

[权利要求 7] 一种电动平衡车用上车架, 其特征在于, 用于安装如权利要求 1-6任 一项所述的踏板, 上车架 (1) 上设置有与踏板本体 (11) 的边缘凸 出部 (113) 匹配的凹槽 (101) 。

[权利要求 8]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电动平衡车用上车架, 其特征在于, 凹槽 (101) 内设置有供固定条 (111) 穿过的通孔一 (104) 。

[权利要求 9] 如权利要求 7或 8所述的电动平衡车用上车架, 其特征在于, 上车架 (

1) 上设置有供导向柱 (112) 穿过的通孔三 (109) 。

[权利要求 10] 一种电动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 1-6任一项所述的踏板 , 权利要求 7-9任一项所述的上车架, 还包括有对踏板起缓冲作用的 垫片 (12) , 所述垫片 (12) 位于踏板本体 (11) 与上车架 (1) 之 间, 垫片 (12) 上设置有供导向柱 (112) 穿过的通孔二, 垫片 (12 ) 与上车架 (1) 可直接接触。

Description:
电动平衡车用踏板、 上车架及电动平衡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动平衡车用踏板、 上车架及电动平衡车。

背景技术

[0002] 电动平衡车, 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 定”的基本原理上, 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 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 并利用伺服 控制系统, 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是现代人用来作为 代步工具、 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 通常, 双轮的电动平衡车 主要包括两个带有轮轴的轮毂电机、 位于两个轮毂电机之间的踏板等。

[0003] 目前所涉及电动平衡扭扭车种类繁多, 但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踏板与平衡车触 控开关之间装有复位件, 如弹簧等, 在脚部用力后, 即使撤去脚部作用力, 弹 簧有可能对触控开关始终产生弹性作用力, 扭扭车不受人为控制, 易造成事故 ; 且复位件的安装繁琐, 不便于维护更换; 踏板与平衡车的安装通过壳体将踏 板压于平衡车以使其免于脱离, 也有的通常用胶水将踏板粘于平衡车上, 但诸 如此类类的踏板安装方式, 踏板均容易脱落, 脱落后不便于再次安装及维护。 发明概述

技术问题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4] 本发明涉及电动平衡车用踏板、 上车架及电动平衡车, 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 结构巧妙, 安装方便, 且经久耐用。

[0005]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 一种电动平衡车用踏板, 包括踏板本体, 踏板本体的边缘向下设置有用以在踏 板本体受到作用力下降后对踏板本体起到回复 作用的凸出部。

[0007]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凸出部沿踏板边缘周向连续设置, 可在踏板受到作用力下 降后对踏板起到回复作用, 这样的踏板回复效果好, 易加工安装, 维护成本低 [0008]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凸出部上设置有用以将踏板本体固定的固 定条 。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固定条将踏板固定于平衡车上, 使踏板不易脱离, 这是 传统的平衡车踏板所不具备的。

[0009]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固定条靠近踏板本体的一端为较大端, 远离踏 板本体的一端为较小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固定条较大端与踏板连接, 保证 了连接强度, 使固定条不易扯落, 较小端的设置有利于安装。

[00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固定条上开设有用以将踏板本体固定的固 定孔 。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从固定孔内穿插紧固件以将固定条固定, 方便易用。

[001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固定条至少两条。 固定条可为单数或双数, 最 好均布于踏板本体的四周, 便于踏板本体的牢靠固定。

[001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踏板本体的下表面, 在凸出部所围成的区间内 具有导向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导向柱一方面可对踏板的运动进行导向, 另 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回复踏板的作用。

[0013] 一种电动平衡车用上车架, 用于安装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踏板, 上车架 上设置有与踏板本体的边缘凸出部匹配的凹槽 。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凹槽的设 置有利于踏板在上车架上的定位安装, 不相对于上车架产生横向的较大位移。

[001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凹槽内设置有供固定条穿过的通孔一。 通过上述技 术方案, 通孔一有利于固定条穿过后进行固定, 使踏板的固定更牢靠。

[0015]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上车架上设置有供导向柱穿过的通孔三。 通过上述 技术方案, 上车架上设置通孔三有利于导向柱沿此孔进行 上下移动和导向, 有 利于踏板的对平衡车触控开关的准确控制。

[0016] 一种电动平衡车, 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踏板, 上车架, 还包括有对 踏板起缓冲作用的垫片, 所述垫片位于踏板本体与上车架之间, 垫片上设置有 供导向柱穿过的通孔二, 垫片与上车架可直接接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垫片 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可加强踏板的强度, 并对踏板起到缓冲作用, 有利于踏板对 平衡车触控开关的有效控制。 另外, 垫片可与上车架直接接触, 垫片与上车架 之间不用加设弹簧等复位件, 结构更为紧凑简单。 [0017] 根据本发明电动平衡扭扭车,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有:

[0018] ( 1) 踏板直接接触平衡车触控开关, 对整车进行操控, 省去了弹簧等复位件

, 安全可靠。

[0019] (2) 踏板通过固定条可靠固定于上车架上, 巧妙耐用。

[0020]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 下文特举较佳实施 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 作详细说明如下。

发明的有益效果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21] 图 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踏板结构示意图

[0022] 图 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踏板的另一角度 构示意图;

[0023] 图 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上车架的结构示 图;

[0024] 图 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平衡车的结 示意图;

[0025] 图 5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踏板结构示意 。

[0026] 图中: 1上车架、 2车轮、 3下车架、 4转动机构、 41套环、 42轴承、 44套筒、 52 主电路板、 53副电路板、 51触控开关、 55电池壳、 54副电路板支架、 106开口、 107指示灯板、 109通孔三、 113凸出部、 111固定条、 1110固定孔、 102凸台、 10 1凹槽、 104通孔一、 112导向柱、 31灯光板、 45限位座、 21安装座。

发明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实现预定发明目的所 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扣 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 对依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 特征及其功效, 详细说明如后。

[0028]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 需要理解的是, 术语“上”、 “下”、 “高”、 “低”等指示的方 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 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 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 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 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9] 在本申请中,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术语“安装”、 “连接”、 “固定”等术 语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 可以是固定连接, 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一体地连 接; 可以是机械连接, 也可以是电连接; 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 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 具体含义。

[0030] 实施例 1

[0031] 一种电动平衡扭扭车, 请参阅图 1至图 5, 包括左车体、 右车体、 转动机构 4、 车轮 2和控制部分, 左车体和右车体通过转动机构 4连接, 左车体和右车体均包 括上车架 1和下车架 3 , 上车架 1及下车架 3盖合后具有安装车轮 2轮轴及控制部分 的空间。

[0032] 左车体、 右车体在外形上相对称。 两上车架 1相靠近的端为较小端, 相远离的 端为较大端, 以俯视角度看, 电动平衡扭扭车的两上车架 1外缘大致呈“X”形。 两下车架 3相靠近的端为较小端, 相远离的端为较大端, 以主视图角度看, 两下 车架 3外缘大致呈拱形状, 两上车架的上表面外缘呈水平状。

[0033] 转动机构 4包括转轴、 套环 41和轴承 42, 套环 41固定连接于转轴一侧, 轴承 42 套设于转轴的另一侧, 下车架 3上设置卡槽一, 上车架在相应位置设置卡槽二, 上车架与下车架盖合后, 卡槽一与卡槽二所形成的卡槽空间与套环 41适配; 套 环 41的外缘的一处位置向外凸设有限位部, 限位部截面为矩形或其他不规则图 形, 安装时, 转动机构 4中套环 41与其上的限位部一起卡配于车体相应的卡槽 , 车体的相应卡槽内即卡槽一上还设置与限位部 匹配的卡口, 使得转轴相对于 该车体不转动; 上车架 1上设置卡槽三, 下车架在相应位置设置卡槽四, 上车架 与下车架盖合后, 卡槽三与卡槽四所形成的凹槽空间与轴承 42适配; 轴承 42的 设置可使得转轴相对于该侧车体可转动。 转轴中部位置对称地套设有两个套筒 4 4, 两个套筒之间可设置垫片, 每个套筒一端具有凸缘, 凸缘抵靠于上车架 1及 下车架 3盖合后的边缘部位, 一个套筒 44的另一端抵靠于套环 41, 另一个套筒 44 的另一端抵靠于轴承 42。 转轴为中空管状, 内部供线路通过。

[0034] 控制部分包括主电路板 52、 副电路板 53、 触控开关 51及电池, 电池通过电池壳 55安装于上车架 1上, 主电路板 52安装于上车架 1上, 一个副电路板 53安装于副 电路板支架 54的底部, 此副电路板支架 54安装于上车架 1上, 另一个副电路板 53 安装于电池壳 55的底部。 触控开关 51安装于上车架 1上, 上车架 1上开设有供触 控开关 51的上端穿出的开口 106; 副电路板支架 54包括一横板和两个支脚, 横板 连接两个支脚, 每个支脚的两端设置有用于增加副电路板支架 54的强度的连接 板, 连接板连接横板和支脚, 两个支脚通过其固定柱一固定安装于上车架 1上; 一个副电路板 53安装于横板下部的固定柱二上, 两个支脚之间留存供车轮 2轮轴 错位的空间; 主电路板 52电连接副电路板 53, 副电路板 53电连接触控开关 51。 电池壳 55具有一头部和两根部, 大致呈“品”字形, 两根部之间具有间隔空间, 用 以容纳车轮的转轴安装于上车架上。 电池壳 55包括电池上壳和电池下壳, 采用 卡扣方式扣合, 电池上壳上具有卡扣孔, 电池下壳在相应位置设置有卡扣凸起 , 盖合后, 卡扣凸起从卡扣孔中穿出并锁止在卡扣孔上。 电池上壳上具有散热 孔一, 电池下壳上具有散热孔二。 电池下壳的四周侧壁上还设置用于将电池壳 5 5固定于上车架 1上的安装耳, 电池下壳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副电路板 53安装固定 的固定耳。 在另一实施例中, 电池壳上可取消散热孔的设计, 而采用密封型的 壳体以利于防水。

[0035] 上车架 1的上部安装有踏板本体 11, 请参阅图 1、 图 2、 图 3、 图 4, 踏板本体 11 在外力作用下可直接或间接触及触控开关 51。 踏板本体 11的边缘具有凸出部 113 , 中间为凹部, 凸出部 113的作用为在踏板本体 11受到作用力下降后, 对踏板本 体 11起到回复作用。 踏板本体 11边缘的凸出部 113上具有固定条 111, 固定条 111 上开设有用于紧固件穿过的固定孔 1110, 上车架 1上设置与踏板本体 11的凹部匹 配的凸台 102, 上车架 1上还设置有与踏板本体 11的边缘凸出部 113匹配的凹槽 10 1, 凹槽 101围设于凸台 102的边缘, 凸台 102的上表面低于上车架 1的上表面, 凹 槽 101内设置有供固定条 111穿过的通孔一 104。 踏板本体 11的中间凹部设置有导 向柱 112, 垫片 12处于踏板本体 11与触控开关 51之间, 垫片 12在相应位置设置有 供导向柱 112穿过的通孔二, 凸台 102在相应位置设置有供导向柱穿过的通孔三 1 09, 垫片 12可对导向柱 112起到导向作用, 便于踏板本体 11的上下往复移动。 开 口 106设于凸台 102上以供触控开关 51的上部穿过。 固定条 111至少两个, 且固定 条靠近踏板的一端为较大端, 远离踏板本体的一端为较小端。 图 5为另一个实施 例中踏板, 其固定条 111为长条状, 固定条的根部和头部等大。

[0036] 上车架 1上具有呈向外侧延伸状的挡泥板, 挡泥板盖于车轮 2上方, 挡泥板的形 状与车轮形状相匹配, 挡泥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容纳灯光板的凹槽 空间一 105 , 下车架 3的前端表面也开设有用于容纳灯光板 31的凹槽空间二, 两上车架 1相 靠近的部位安装有指示灯板 107 , 用以显示平衡车的状态, 上车架 1与下车架 3盖 合后通过螺丝等紧固件连接。

[0037] 车轮 2的轮轴轴心位置低于转动机构 4中转轴的轴心位置。 转轴的一端具有半圆 环限位板, 上车架 1或下车架 3上还安装有用于限制半圆环限位板转动角度 限 位座 45。 限位座 45的上部也为半圆环形, 半圆环形的两个端部可用来抵靠半圆 环限位板 43 , 以限制转轴的转动范围。

[0038] 在上车架 1上, 设有用于安装车轮 2轮轴的固定座, 固定座的下表面具有与车轮 轮轴截面相匹配的凹形槽。 车轮 2的轮轴通过安装座 21安装于固定座上, 安装座 21上开设有与车轮轮轴截面相匹配的凹槽, 以防止轮轴转动, 固定座可与上车 架 1一体成型, 成型处设置加强肋用以增加其强度, 固定座也可与上车架 1可拆 固连, 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转动机构转动的中心轴与 轮轴中心轴之间的高度差 , 固定座与安装座 21之间通过螺丝等紧固件连接。

[0039] 使用时, 操作者踩于踏板本体 11上, 通过脚部控制踏板向前下方或向后下方动 作, 从而接触触控开关 51, 触控开关 51所产生的电信号传给副电路板 53处理, 再经主电路板 52控制, 对整车进行操控, 实现前进、 后退或转弯。

[0040] 以上所述, 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 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本领 域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 , 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 内容, 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 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 修饰,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