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003982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which pertains to the field of heat pump. A single-effect, double-effect, or multi-effect high-temperature generation process of solution is formed by adding other components comprising a generator, a throttle and a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to a single-effect-single-effect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low-temperature waste heat being used during a first-phase generation process of solution and with high-temperature drive heat being used during a second-phase generation process of solution, in view of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temperature drive heat and heated medium; and a single-effect, double-effect, multi-effect, 1.5-stage and regenerative single-effect, regenerative double-effect, regenerative multi-effect, or regenerative 1.5-stage low-temperature generation process of solution is formed by adding other components including a new-added generator, a new-added throttle, and a new-adde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to the single-effect-single-effect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in view of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waste heat medium and cooling medium, thus a series of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s are obtained.

Inventors:
LI HUAY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01118
Publication Date:
January 10, 2013
Filing Date:
July 06,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I HUAYU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5B15/12; F25B27/02; F25B30/04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287960A2011-12-21
CN102042712A2011-05-04
CN101957092A2011-01-26
CN101968286A2011-02-09
CN102072583A2011-05-25
CN102102919A2011-06-22
CN2525445Y2002-12-11
JP2004257705A2004-09-16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吸收器、 第一冷凝器、 第二 冷凝器、 蒸发器、 溶液泵、 冷剂液泵、 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11 )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 11 ) 与吸收器 (3 ) 连通, 吸收器 (3)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 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第一冷凝器

(4)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8) 与蒸发器 (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 )连通, 第二冷凝器(5)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9 ) 与蒸发器(6) 连通, 蒸发器 (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 和蒸发器 (6)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2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 器(3)和第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4)还有冷却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 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与 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二吸 收器 (13) 连通, 第二吸收器 (13 )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15)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 第二发生器(2)连通, 第三发生器(12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13)连通和 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 (13 )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三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冷 剂液泵和第三冷剂液泵, 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 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与吸收-发生器(16) 连通, 吸收-发生器 (16)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11 )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 连通, 分汽室 (17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与 第二发生器(2 )连通, 吸收-发生器 (16)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7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 (18) 连通, 第三冷凝器 (18 )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 液泵(20)与第二蒸发器(19 )连通, 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 二蒸发器 (19)连通, 第二蒸发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第三 冷凝器 (18)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蒸发器 (19 )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形成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吸收 -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时, 可取消第一冷凝器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 (19 ) 连通的冷剂液管路。

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三冷凝器、 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三 权 利 要 求 书

― W0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溶液泵, 将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 整为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1 )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吸收 -发生 器(16)连通, 吸收-发生器(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 I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连通, 分汽 室(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 I I ) 与第二发生器 (2 ) 连通, 吸收-发生器 (16) 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 汽室 (17)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 (18) 连通, 第三冷凝器 (18) 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冷剂液泵(20)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 连通, 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三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冷 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10)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吸收 -发生 器(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 将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 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 ) 连通, 分汽室 (17)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 )、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 第二发生器(2)连通, 将第一冷凝器(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8 ) 与第一蒸发器

(6)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8 ) 与第二蒸发器(19)连 通, 第二蒸发器 (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 分汽室 (17)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18)连通, 第三冷凝器(18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0) 与第一蒸发器(6)连通、 或第三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2) 与第一冷 凝器 (4) 连通, 吸收-发生器 (16) 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18)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蒸发器(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①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冷剂液泵 (8) 与第一蒸发器 (6) 连通, 第一蒸发器 (6)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 生器(16)连通; ②无第三冷凝器时, 分汽室(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第一冷凝器 (4)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0) 与第一蒸发器 (6 ) 连通。

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 (1 ) 经第一溶液泵 (7 ) 和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与第三发生器(12)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吸收器(3)连通, 将 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2 ) 与第 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 器 (1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 连通, 形成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15)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1) 与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 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形成 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阔,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 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形成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 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14)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 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8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 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形成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5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 (24) 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 (24) 与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3) 再有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 (25) 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三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15)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 (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12) 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与吸收器(3)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 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2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8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有浓溶液管路与 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有浓溶液管路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 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1)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 三发生器(12)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11) 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15)、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 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 与第 二冷凝器 (5)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三 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 (1) 经第一溶液泵 (7)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之后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 发生器(2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 与吸收器(3)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 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 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1) 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 (24) 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调整 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 )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 阀,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11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之后分 别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7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1 ) 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23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1 )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吸收器 (3 )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 (24)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吸收器 (3 )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2 ) 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 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 (5 ) 连通, 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 阀,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11 ) 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形成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3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五发生 器、 第三节流阔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2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 (2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 与第二 冷凝器(5)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 )连通, 形成三效-回热式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五发生 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23)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23 )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11 ) 与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2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 连通 权 利 要 求 书

_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调整为第四发生器 (2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三节流阀 (25) 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 ) 连通, 形成三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五发生 器、 第三节流阀、 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有浓溶液管 路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五发生器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 (23 ) 连通, 将 第二发生器(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吸收 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 第五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吸收器(3)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2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2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三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2-3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阔, 第二溶液泵 (14)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 15) 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第三发生 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 器(12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2) 与第二冷凝器(5)连 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2-3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 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2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三 发生器 (12)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吸收器

(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2)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12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 连通, 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2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 阀,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 ) 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 (22) 与第三发 生器 (12) 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形成双效-回热式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2-3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权 利 要 求 书

一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 第三溶液泵或第四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 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1 ) 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1 ) 或第四溶液泵、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吸收器(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发生器(12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与第二冷凝器(5 ) 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 阀, 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 (22) 与 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1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 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 (14)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增设浓 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3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 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 )连通后第四发生 器 (2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 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三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 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15)、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 为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第 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12 )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吸收器(3)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 ) 与第二冷凝器 (5 )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三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 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 第四溶液泵或第五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第三发生器 (12 ) 连通调 整为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或第五溶液泵、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12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交换器 (24)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吸收器(3)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3 )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3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 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 连 通, 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 (14)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增设浓溶液 管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三发生器 (12 )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 ) 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 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冷凝器 (5 )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 ) 连通后 第三发生器(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2 ) 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吸收器(3)连通 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三发生器 (12 ) 连通, 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吸收器(3) 连通, 将第二发 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2) 与第二冷凝 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0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 阀,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 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 (22 ) 与第三发 生器 (12) 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形成双效-回热式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1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第三发生器 (12 ) 连 通, 第三发生器 (12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1 )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 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11 ) 与吸收器 (3 )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 权 利 要 求 书

_ WO 201層 3982 PCT/CN2011/001118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2 )与第二冷凝器(5 )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1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形成 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 阀,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 (22) 与 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9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 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 (14 )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增设浓 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3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 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 器(2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 与第二冷凝器 (5 )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0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 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阔,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15)、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 为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第 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12)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与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5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 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第四发生器(23)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三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 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泵 (14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 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 生器(12)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1 ) 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与吸收器(3)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 器(23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 与第二冷凝器(5)连 通, 第四发生器 (23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 连通, 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3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 利要求 5- 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 权 利 要 求 书

_ 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吸收器 (3)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 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 ) 经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 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形成 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 利要求 5- 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7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7)、 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 (B)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 利要求 5-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 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 (B) 与新增发生器(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 生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7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阔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吸收器(3)增设稀溶 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 ) 经溶液泵 (7)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 冷凝器(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形成以 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8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阔,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 溶液泵(7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新增第二发 生器 (E)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7)、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器 (E)、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 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 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9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吸收器(3)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 连 通调整为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 13-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 (14) 增设稀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 生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4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 13- 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有稀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 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 13-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溶液泵(1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第一发生器(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与第三发生器(12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 权 利 要 求 书

_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第一 冷凝器(4)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 )连通, 形成以回热 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43- 45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取消第三发生器 (12) 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

( 1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4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3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 (14)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 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 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 液泵(1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15 )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三发生器 (12 )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第三发生器 (12 )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 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 凝器(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 )连通, 形成以回 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5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1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 15)与第三发生器(12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B)、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权 利 要 求 书

_WO 201 /003982 PCT/CN2011/001118

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47-49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取消第三发生器 (12) 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

( 1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三节流阀 (I )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5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47-49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取消第三发生器 (12) 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 新增第一发 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第三节流阀 (I )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5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3、 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阔,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 汽室 (17) 连通, 吸收-发生器 (16)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增发生 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 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闽 (C) 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 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3、 21- 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 ) 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J)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 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 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 吸收-发生器 (16)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 ) 经溶液节 流阀 (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取消第一蒸发器 (6) 或第二蒸发器 (19 ) 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发生器 (1 )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 取消第三 溶液泵 (21 ), 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与吸收-发生器 (16)连 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3、 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和吸收-发生器(16) 与分汽室 (17)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 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10)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 发生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 (C)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5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3、 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 生器(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取消第一蒸发器(6)或第二蒸 发器 (19) 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发生器 (1 )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 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 取消第三溶液泵, 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15 )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3、 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

(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 16) 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第一 发生器(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节流阀 (C)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新增发生器(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3、 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 )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 ) 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 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 器(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 m (C) 与第一冷凝器 (4 )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 权 利 要 求 书

_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通; 取消第一蒸发器 (6) 或第二蒸发器 (19 ) 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发生器(1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取消第三溶液泵, 吸收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 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 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 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吸收- 发生器 (16)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之后 与第一发生器(1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 冷凝器(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 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3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阔,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J)之后的浓 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之后与第 一发生器(1 )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吸收-发生器(16)增设稀溶 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1 )经新增溶液节 流阀(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连通后新增第二发 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6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9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吸收-发生器 ( 16)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溶液节流阀 (J)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 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 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吸收-发生器(16) 与分汽室 (17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 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室(17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6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 (7) 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调整为新增 第一发生器 (A)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和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 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5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7 )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 (7)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 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G)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2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 泵, 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 将新 增第二发生器(E)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10)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 (E)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和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 (B) 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 器 (16)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 形成 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6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 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7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 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第 一发生器(A)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 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5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新增溶液 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阔 (J)和吸收-发生器(16) 与分 汽室 (17)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吸收-发 生器(16)与分汽室(17 )连通,将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16)有稀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 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吸收-发生器(16)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4)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 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 29- 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7)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与吸 收-发生器(16)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节流阔 (C) 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 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吸收-发生器(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第一发生器

( 1 )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 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形成 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7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7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吸收-发生器(16)增 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吸收-发生器 ( 16)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 一发生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阔 (G) 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8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 (7) 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调整为新增 第一发生器 (A)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和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 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9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 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阔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A) 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 器(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E)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 与第一冷凝器(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E)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 利要求 5- 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 (K)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 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和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10)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连通, 将蒸发器(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K)连通, 蒸发器(6)或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 (5)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后新增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形成以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7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 利要求 5- 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 泵、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吸收器 (3) 连通, 将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 蒸发器 (6) 或第一冷凝器 (4) 增设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吸收器(3 )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形成以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权 利要求 5-12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 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7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连通, 将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 蒸发器

(6)或第一冷凝器 (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 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 (5) 增设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 形成以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 13- 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二吸收器 (13)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 )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K)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二吸收器 (13 )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12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连通 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12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和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连通, 将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器 (3)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 蒸发器 (6) 或第一冷凝器 (4)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后新 增吸收-蒸发器 (K)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 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 (5) 增设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阔 (C)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器 (3 )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 13-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阀, 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 与吸收器 (3) 连通, 将蒸发器 (6) 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 蒸发器(6)或第一冷凝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 (5) 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Κ) 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 13- 20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 阀, 将第三发生器(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 与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11 )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1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10)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 器(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Β)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 连通, 将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连通, 蒸发器 (6) 或第一冷凝器 (4)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 液泵 (U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Κ)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 (5)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Κ)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 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3、 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且无第二蒸发 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三溶液泵 21, 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阔, 取消第一蒸发器 (6) 与吸收 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冷凝器 (4)或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 泵 (U 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后吸收-发生器 (1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 通、 或第二冷凝器 (5)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连通后 新增吸收-蒸发器(Κ)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 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3、 21- 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 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连通, 第一冷凝 器 (4) 或第一蒸发器 (6)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 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 后吸收-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Κ)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3、 21-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流阀, 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K)还有稀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吸收器 (3 ) 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 (6)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 第一蒸发器 (6 ) 或第一冷凝器 (4)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 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或 第二冷凝器 (5)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后新增吸 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 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3、 21- 28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 流阀, 将分汽室 (17)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与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11 )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 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K)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K)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连 通, 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 蒸发器 (6) 或第一冷凝器 (4)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冷剂液泵(L)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器 (3) 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 (5)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新增吸收 -蒸发 器 (Κ)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 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和吸收-发生器 (16) 与分汽室 (17) 连通调 整为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连通, 新 增吸收-蒸发器(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 )和吸收-发生器(16)与分汽 室 (17) 连通, 将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1 )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Β)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连通, 将第二蒸发器(19)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 第 三冷凝器 (18 ) 或第二蒸发器 (19 )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 与新增吸收-蒸发 器 (Κ)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

(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Κ)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 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 阀, 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3 )连通调整为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Β)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 与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二蒸发器 (19) 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 (19)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权 利 要 求 书

― WO 2013/003982 PCT/CN2011/001118

( ) 连通, 第三冷凝器 (18) 或第二蒸发器 (19)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 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 (5)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后新增 吸收-蒸发器(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 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 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 阀, 将分汽室 (17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 与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11 )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15 )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 连 通, 将第二蒸发器(19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9)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 连通, 第三冷凝器 (18) 或第二蒸发器 (19) 增设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L)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Κ)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Κ)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 形成以 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 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Κ)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Β)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10)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 第一冷凝器(4) 或第一蒸发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16)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8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 29-36内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 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Β) 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 (Β)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 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Κ)连通, 第一冷凝器(4)或第一蒸发器(6)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 -蒸发 器 (Κ)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 连通, 形成以 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低温余热用于溶液第一阶段发生过程、 高温驱动热用于溶液第二阶段发生过程的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来说, 仅有单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远远不够的, 不能有效满足或是无 法满足实际需求。 从热能高效利用的角度看, 高温驱动热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大小, 对 应着溶液高温发生过程的单效、 双效和多效; 考虑到余热资源参数与数量的多样性, 以及余 热与冷却介质之间的温差大小, 对应着溶液低温发生过程的单效、 双效、 多效、 1. 5 级和回 热式单效、 回热式双效、 回热式多效、 回热式 1. 5级; 再加上两方面的相结合, 得到系列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吸收器、 第一冷凝器、 第二 冷凝器、 蒸发器、 溶液泵、 冷剂液泵、 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 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 吸收器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 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 连通,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 生器、 第二吸收器、 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 三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和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 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 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三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冷剂液 泵和第三冷剂液泵,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 吸收 -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 , 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 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 第二蒸发器 连通, 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形成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 可取消第一冷凝器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的冷剂液管路。

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 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三冷凝器、 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三溶液 泵,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生器连通, 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 , 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 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 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三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冷剂液 泵或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 , 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 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 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 通, 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 器连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 或第三冷凝器还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吸收 -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①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通; ② 无第三冷凝器时, 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之 后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 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与 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形成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 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连通, 形成双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将 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形成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 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 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 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 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形成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8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阔, 将 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 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溶液 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形成双效-单效第 类吸收式热泵。

1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 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 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 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 二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形成三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 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形成三效-单效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1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8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 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 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连通, 形成三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之后增设浓溶 液管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 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 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节流阔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 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 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与 第四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阔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 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 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 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 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阔,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 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溶 液节流阀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形成双效-单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1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3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五发生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 热交换器与 第五发生器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四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 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 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 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形成三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五发生器、 第三节流阔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 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第五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 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 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形成三效-回热式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五发生器、 第三节流阀、 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四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 路与第五发生器连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 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器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连通, 形成三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 路并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 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 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 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 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 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阔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和再 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形成 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 第三溶液泵或第四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或第四溶液泵、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 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1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 路并再经第 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 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 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 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 形成三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 第四溶液泵或第五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 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泵或第五溶液泵、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 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 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冷凝器连通, 形成三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阔, 第二溶液泵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 路并再经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 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形成双效-回热式单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0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 后分别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和再 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形成 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四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 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阔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连通,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和再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 形成双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9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增设浓溶液管 路并再经第 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 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三节流阔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形成三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0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闽,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 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 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 形成三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 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 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五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 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形成三效-回热 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 5-12 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阔 和新增溶液泵, 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 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 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 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 5-12 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 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 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 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3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 5-12 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 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连通, 形成以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4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7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 ,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 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 生器经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 液管路汇合,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 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 形成以三效为低温 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8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阔,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第二发生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 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 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 形成以三效 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9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 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 一发生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 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 形成以三效为低 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 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发生器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 泵。

4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 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 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4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 13- 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4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3- 45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 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阔, 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 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4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3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 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 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 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阔, 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 发生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4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5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 液泵和新增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 交换 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 热泵。

5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7-49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 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 成以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5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7-49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 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 新增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5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 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 器 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 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 路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 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5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 21- 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节流 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 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器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吸收 -发生器增设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溶液节流 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 取消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 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发生器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取消第三溶液泵,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5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 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以 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5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 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和新增节流阔,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一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 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 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 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 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取消第一蒸发器 或第二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的冷剂蒸汽 道, 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 生器连通, 取消第三溶液泵,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 收-发生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5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 21- 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 增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 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 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 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节流 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 发生器连通,新增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 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 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取消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与吸收-发生器 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发生 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取消第三溶液泵,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5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 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吸收-发生器 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 第二发生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 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 溶液管路汇合,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 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5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3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阔,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经新增溶液节 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第一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 第一发生器经新增溶液节流阀之后的浓溶液管 路汇合, 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 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 新增第二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新增溶液节流 阀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 形成 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6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9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 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吸收-发 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 管路直接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和吸 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吸收 -发生 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6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 ,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 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 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 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6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5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与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 发生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 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 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2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 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 将新增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 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 ,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 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6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 第二发生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 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 形成 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6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7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和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6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5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新增溶液节流 阀,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 流阀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增设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 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 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 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 增 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 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 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 29- 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 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 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 增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 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 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7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阔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吸收-发生器增设稀溶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 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7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8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 ,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 为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 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 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 形成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7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9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 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 第二发生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 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调整为新增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 形成 以回热式三效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7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 5-12 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和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冷 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 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 ,形成以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7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 5-12 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浓 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 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 形成以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7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提及的单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以及 5-12 内任一第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 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连通, 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器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 -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器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 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 形成以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 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蒸发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蒸发器或第一 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 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吸收器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 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浓 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 液热交 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 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 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 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吸收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 13-20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第 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 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吸收- 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 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 热交换器连通, 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 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吸收器连通, 形成 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 21-28项内任一一所述且无第二蒸发器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三溶液泵 21, 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 发生器 16连通; 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取消第一蒸发器与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 通道, 第一冷凝器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 剂液泵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后吸收-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 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 -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 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 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 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 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第 一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冷剂液泵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后吸收-发生器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 -蒸发 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吸收器连通,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 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 21- 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浓 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和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3、 21-28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分 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连 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 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 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 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收器连通、或第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增节流阔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吸收器连通, 形成 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 29- 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 室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 交换器 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二溶液泵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 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吸收器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器连通, 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 29- 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浓 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浓溶液提供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 液热交 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吸收器连通、 或第二冷凝器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 吸收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 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 将分 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连 通,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 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 连通, 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连通, 第三冷凝器或第二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 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或 二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吸收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 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 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交换器与第一发生 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 发生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 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吸收-蒸发器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收-发生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 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 29-36项内任一一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 收-发生器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 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 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 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 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形成以回热式 1. 5级为低温发生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 1是单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图

图 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4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5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三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三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三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4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5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6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7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8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9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0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2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4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5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6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7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8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9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0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3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4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5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4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6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5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7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5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8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5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9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5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0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5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1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 5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2种结构和流程图。 图中, 1一第一发生器, 2—第二发生器, 3—吸收器 /第一吸收器, 4一第一冷凝器, 5— 第二冷凝器, 6—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 7—溶液泵 /第一溶液泵, 8—冷剂液泵 /第一冷剂液泵, 9一节流阀 /第一节流阀, 10—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1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2—第三发生器, 13—第二吸收器, 14一第二溶液泵, 1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吸收-发生器, 17—分汽室, 18—第三冷凝器, 19一第二蒸发器, 20—第二冷剂液泵, 21—第三溶液泵, 22—第二节流阀, 23—第四发生器, 24—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5—第三节流阀; A—新增发生器 /新增第一发生 器, B—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C一新增节流阔 /新增第一节流阀, D—新 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泵, E—新增第二发生器, F—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新增第二 节流阀, H—新增第二溶液泵, I一新增第三节流阀, J一新增溶液节流阀, K一新增吸收-蒸发 器, L一新增冷剂液泵。

需要定义和说明的是:

(1)浓溶液提供器——是指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或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以及分别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 24向吸收器 3提供浓溶液的部件; 其中, 浓溶液为并列两路或三路时, 可视为分路进入 或汇合成一路进入吸收器 3。

(2)以图 3所示为例, 图 3中第一溶液泵 7用于调节溶液流经吸收-发生器 16吸热汽化时 的压力, 此时分汽室 17的冷剂蒸汽压力 (即第三冷凝器 18内的冷剂蒸汽压力) 高于第一冷 凝器 4的冷剂蒸汽压力;选择第三冷凝器 18的冷剂蒸汽压力低于第一冷凝器 4的冷剂蒸汽压 力时, 则不设置第一冷剂液泵 7。 (3)以图 4所示为例,图 4中第三溶液泵 21的主要作用在于克服溶液流经第三溶液热交 器 15的阻力以及管路阻力。

(4)以图 1所示为例, 在采用诸如氨水溶液为工作介质时, 发生器为精馏塔, 第一精熘塔 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精镏塔 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5)以图 3所示为例, 在采用诸如氨水溶液为工作介质时, 分汽室的分汽需要精馏过程, 此时分汽室增加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 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 非必要情况下不进行重复表述。 下面结合附 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 1所示的单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吸收器、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 发器、 溶液泵、 冷剂液泵、 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 第一发 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 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吸收器 3连通, 吸收器 3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第一发生器 1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第一冷凝器 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8与蒸发器 6连通, 第二 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第二冷凝器 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9 与蒸发器 6连通, 蒸发器 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第一发生器 1和蒸发器 6还 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器 3 和第二冷凝器 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 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器 1, 余热介质流经 第一发生器 1、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第一冷凝器 4的 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8加压进入蒸发器 6;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 发生器 2,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 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5提供冷 剂蒸汽,第二冷凝器 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 9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 6;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 6、 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1进入吸收器 3、 吸收来自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吸收器 3的稀 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器 1 ; 第二冷凝器 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成冷剂液,; 形成单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 :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 第二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吸收器 13连通, 第二吸收 器 1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第一 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 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第三发生器 1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13连通 和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 1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二吸收器 13、 吸收来自第 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 1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一发生器 1 ;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 三发生器 12, 余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1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13提 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形成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 :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三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15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吸收-发生器 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 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分汽室 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1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分汽室 17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 18连通, 第三冷凝器 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0 与第二蒸发器 19连通, 第二蒸发器 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第三冷凝 器 1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蒸发器 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吸收-发生器 16、 吸收来自第 二蒸发器 1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16的溶液, 吸收-发生器 16的稀溶液经第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17, 分汽室 17释放的冷 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 18、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三冷凝器 18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 液泵 20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 19、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16提供, 分汽室 17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4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 -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三冷凝器、 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三溶液泵, 将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吸收-发生器 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 分汽室 17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吸收-发生器 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冷凝器 18连通, 第三冷凝器 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0与蒸发器 6连通, 蒸发器 6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第三冷凝器 1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吸收-发生器 16、 吸收来自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 收-发生器 16的溶液, 吸收-发生器 16的稀溶液经第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器 1 ;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 液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 汽室 17, 分汽室 17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 18、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三冷 凝器 18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 20加压进入蒸发器 6, 蒸发器 6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吸 收器 3和吸收-发生器 16提供; 分汽室 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形成单效-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5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 :

在图 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取消第二冷剂液泵 20, 增加第二节流阀 22, 将第三冷凝器 18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0与蒸发器 6连通调整为第三冷凝器 18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2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这里要说明的是, 采用第二节流阀 22取代第二冷剂液泵 20, 是为了减少冷剂液泵的数 量; 付出的代价是冷剂液泵 8耗能的少量增加。

图 6所示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 :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三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吸收-发生器 16连 通, 吸收-发生器 1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分汽室 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1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将第一冷凝 器 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8与第一蒸发器 6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 4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冷剂液泵 8与第二蒸发器 19连通, 第二蒸发器 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分汽室 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 18连通, 第三冷凝器 18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0与第一蒸发器 6连通, 第三冷凝器 18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蒸发器 19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降温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7, 分汽室 17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 18、 放热于冷却 介质成冷剂液, 第三冷凝器 18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 20加压进入蒸发器 6, 分汽室 17的 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4, 第一冷凝器 4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8 进入第二蒸发器 19、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16提供,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 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吸收-发生器 16,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 19的冷剂 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16的溶液, 吸收-发生器 16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进入第一发生器 1, 形成单效 -回热式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7所示的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 1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增设浓溶液管路并再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15与吸收器 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 m 22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发生器 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 12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 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 二发生器 2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1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5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15进入吸收器 3 , 流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 阀 22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 5, 形成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8所示的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10、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将第 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吸收器 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调整 为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 22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二发生器 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 发生器 12作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吸收器 3 ; 冷 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1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5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 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吸收器 3, 流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 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22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 5, 形成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9所示的双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泵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将第二发 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后第 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22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第三发生器 12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1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第二发生器 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 12作驱动热 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1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5提供冷剂蒸 汽, 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流 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22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 5, 第 二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吸收器 3, 形成双 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0所示的三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7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增设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与第四发生器 2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与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三发生 器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 器 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第四发生 器 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三发生器 1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四发生器 23作驱动热介质, 第一发 生器 1的部分浓溶液经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进入第四发 生器 23, 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2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5提供冷剂 蒸汽, 第四发生器 23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进入吸收器 3, 流经第四发生器 23的 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三节流阀 25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 5, 形成三效 -单效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图 11所示的三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8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三节流阀,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与第四发生器 23连通,第 四发生器 2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吸收器 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 12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3连通 后第四发生器 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第四发生器 23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11、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二发生器 2的浓 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 24进入第四发生器 23 ; 第三发生器 1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四发生器 23作驱动热介 质,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2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5提供冷剂蒸汽, 第四发生器 2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吸收器 3, 流经第四发生器 23的冷剂蒸 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三节流阀 25进入第二冷凝器 5, 形成三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2所示的三效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调整 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有浓溶液管路与第四发生器 23连通,第四发生器 23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泵 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12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23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2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25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第四发生器 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5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1进入第四发生器 23, 第三发生器 1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四发生器 23作驱动 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2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 5提供冷剂 蒸汽, 第四发生器 2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21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流经第四发生器 2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三节流阔 25进入第二冷凝器 5, 第二 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 入吸收器 3 , 形成三效-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3所示的单效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吸收器 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之后与第一发生 器 1经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 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发生器 A, 第一发生器 1 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 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经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的浓溶液 汇合、 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 剂液、 再经新增节流阀 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4所示的单效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 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7、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新增发生器 A, 第一发生器 1 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 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溶液泵 7、 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 B、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流经新增 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 C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双效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5所示的单效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发生 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一发生 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 发生器 A,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 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 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第一发生器 1,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 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 C进入第一冷凝器 4,形成单效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6所示的单效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陶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吸收器 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和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经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的浓溶 液管路汇合,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 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 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 E,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 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第二发生 器 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经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的浓溶液汇合、 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 阀 G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7所示的单效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阔,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7、 新增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 7、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新增第一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 E,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 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第二 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溶液泵 7、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 交换器8、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 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图 18所示的单效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10、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与 新增第一发生器 A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新 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和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 E,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 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 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和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9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 新增节流阀, 第二溶液泵 1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 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 C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1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 增发生器八,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 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 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第三发生器 12,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 剂液、 再经新增节流阀 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0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 新增节流阔, 将第二溶液泵 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 整为第二溶液泵 1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一发生 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调整 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1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新增发 生器 A,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第一发生器 1 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 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 液、 再经新增节流阔 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1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20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三发生器 1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 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 分别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和第三发生器 12作驱动热介质, 流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 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以回热式双效为低温发生 流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2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泵 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一发 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 将 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 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 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 器 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第二吸收 器 1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新增发生器 A,冷剂蒸汽流经新 增发生器八、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 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第一发生器 1,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 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节流阀 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图 23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 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 吸收- 发生器 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Ί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 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发生器 16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发生器 A, 第 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升温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17; 冷剂蒸 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 器 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17, 流经新 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 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4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 热介质管路, 取消第三溶液泵 21, 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发 生器 16连通;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J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 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吸收-发生器 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新增 发生器 A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与 第一发生器 1经溶液节流阀 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 4连通; 取消蒸发器 6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发生器 1增设冷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降温降压后进入吸收-发生器 16、 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 1 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16的溶液; 吸收-发生器 16的 稀溶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直接进入第一发生 器 1, 第二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新增 发生器 A;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和吸收-发生器 16, 第一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J节流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 室 17;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 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17, 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节 流阀 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5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 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 汽室 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 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发生器 A, 第一发生 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 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 进入分汽室 17,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 C节流进入第 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6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 热介质管路, 取消第三溶液泵, 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 -发生 器 16连通; 增加新增发生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 汽室 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 汽室 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 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取消蒸发器 6与吸收 -发生 器 16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发生器 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降温降压后进入吸收-发生器 16、 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16的溶液, 吸收-发生器 16的 稀溶液直接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和吸 收-发生器 16,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新增发生器 A; 冷剂蒸汽 流经新增发生器八、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 化进入分汽室 17,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 C节流进入 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7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 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 -发生 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 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 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16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 新增发生器 A,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 流经新增发生器八、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第一发生器 1, 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 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节流阀 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回热式双效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8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16与外部连通的被加 热介质管路, 取消第三溶液泵, 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 -发生 器 16连通;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J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 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 4连通; 取消蒸发器 6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发生器 1增设冷剂蒸 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降温降压后进入吸收-发生器 16、 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16的溶液; 吸收器 3的稀溶液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新增发生器 A,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发 生器 A和吸收-发生器 16,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 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 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新增节流阀 J节流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 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17, 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节流阀 C 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9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9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 1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与新增 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与第三发 生器 12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 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 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1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 入新增第二发生器 E,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 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 剂蒸汽, 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流经新 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0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0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将第二溶液泵 1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F、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新增第 一发生器 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 生器 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 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 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取消第三发生器 12与外部连通的余 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 新增第一发生器 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 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和第三发生 器 12作驱动热介质, 新增第一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第二 发生器 E,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 供冷剂蒸汽,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进入 第一冷凝器 4; 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1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13提供冷剂蒸汽流 经,流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三节 阀 I进入第一冷凝器 4; 第二吸收器 1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一溶液 交换器 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一发生器 1, 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1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第二溶液泵 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15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泵 1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和新增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B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 流阔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取 消第三发生器 1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阔,第一发生器 1增设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 I与第一 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 1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新增第 二发生器 E,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质, 冷 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 阀 G进入第一冷凝器 4, 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进入新增第一发 生器 A;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一 发生器 A和第三发生器 12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1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 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13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流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三节流阀 I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2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 第一发生器 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吸收-发生器 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F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新增第 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 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发生器 16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 器 E,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第 二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17,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 二节流阀 G进入第一冷凝器 4;新增第一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后再 流经吸收-发生器 16、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17,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3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4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 A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经新增溶液节流阔 J之后的浓溶液管 路汇合, 吸收-发生器 16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1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J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 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质, 新增第一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吸热部分汽 化后进入分汽室 17; 吸收-发生器 16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新增第二 发生器 E,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 供冷剂蒸汽, 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之后再流经 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17,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 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4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3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 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J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 连通,将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连通调整 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J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发生器 16的稀溶液分成三路——第一路经第一溶液热 换器 10进入第 一发生器 1, 第二路直接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 A, 第三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第 二发生器 E;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和吸收-发生器 16,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 蒸汽,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进入第一冷 凝器 4;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 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7, 新增第一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J之后再流经吸收- 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7, 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5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F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连通, 将新 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 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新增第一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 E,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 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第二 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7, 流经新增 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 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6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与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10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0连通,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 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

②流程上, 新增第一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 E,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 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第二发生 器 E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再流经吸收 -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7,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 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进入第一冷凝器 4, 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7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3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 16有 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新增第二发生器 E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发生器 E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16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 生器 1,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和吸收-发生器 16, 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7, 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8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7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新增第二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10和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与新增 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和新增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F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发生器 16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B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 E,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 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 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 经新增第二节流阔 G进入第一冷凝器 4, 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H和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进入新增第一发生器 A, 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9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8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新增第二节流阔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 新增第一发生器 A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一发生器 A连通, 将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 4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后新增第 二发生器 E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4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16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 新增第二发生器 E, 新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作驱动热介 质,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4提供冷剂 蒸汽, 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G进入第一冷 凝器 4, 新增第二发生器 E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第一发 生器 A, 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40所示的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39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J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1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调整为 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E连通, 将第一发生 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一发生器 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 收-发生器 16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发生器 16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 E, 新 增第一发生器 A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 E和吸收-发生器 16, 第一发生 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 室 17, 形成单效 -回热式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41所示的单效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吸收 -蒸发 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 整为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 新增吸收-蒸 发器 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1连通,将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 第一冷凝器 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 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吸收 -蒸发器 K、吸收来自 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 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 7、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0、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一冷凝器 4 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冷剂液泵 8加压进入蒸发器 6, 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 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 -蒸发器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形成单效 -1. 5级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图 42所示的单效-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 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 B与吸收器 3连通, 将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蒸发器 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 增吸收-蒸发器 K、吸收来自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进入吸收器 3、 吸收来 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蒸发器 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 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 Κ提供, 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压后再流 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单效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图 43所示的单效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将蒸发 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 通, 蒸发器 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 器 Κ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 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 :、吸收来自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吸收器 3、 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K的冷剂蒸汽并加热被加热介质;蒸发器 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 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 器 K提供, 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压后 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形成单效 -1. 5级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图 44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吸收 -蒸发 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吸收器 13连通 调整为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器 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吸收器 1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 12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调整为第三 发生器 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将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6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蒸发器 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 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增吸收 -蒸发器 、吸收来自 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K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K的稀溶 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二吸收器 13; 蒸发器 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 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 K提供, 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 吸收-蒸发器 K、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形成 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45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 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 Β与吸收器 3连通, 将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蒸发器 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进入新 增吸收-蒸发器 Κ、吸收来自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进入吸收器 3、 吸收来 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蒸发器 6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 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 Κ提供, 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压后再流 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图 46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三发生器 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1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 器 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将 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蒸发器 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 Κ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溶液泵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 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吸收来自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 -蒸发 器 Κ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吸 收器 3、 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蒸发器 6的冷剂液分 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 增吸收-蒸发器 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K、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47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三溶液泵 21, 吸收器 3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增加新增冷剂液泵, 取消蒸发器 6与吸 收器 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第一冷凝器 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后吸收-发生器 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吸收-发生器 16、 吸收来自蒸 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16的溶液和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4的冷剂 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冷剂液泵 8加压进入蒸发器 6, 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压后再 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K、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图 48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三溶液泵 21, 吸收器 3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 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第一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第一冷凝器 4增设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后吸收-发生器 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 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降温降压进入吸收-发生器 16, 吸 收-发生器 16的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吸收来自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 吸收-发生器 16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 生器 1 ; 第一冷凝器 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冷剂液泵 8加压进入蒸发器 6, 第二路 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 形 成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49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吸 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 Β与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蒸 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第二冷凝器 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 阀 C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进入新 增吸收-蒸发器 Κ、 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 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进入吸收器 3、 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冷凝 5的冷剂液分成两 路——第一路经节流阀 9进入第一蒸发器 6, 第二路经新增节流阀 C节流后再流经新增吸收- 蒸发器 Κ、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里要说明的是, 在特定情况下, 第二冷凝器 5的冷剂液全部经新增节流阀 C节流后再 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K, 此时没有冷剂液经节流阀 9向第一蒸发器 6提供。

图 50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3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分汽室 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15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取消第一 蒸发器 6与吸收器 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蒸发器 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分汽室 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 B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 K、 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 蒸发器 Κ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 入吸收器 3、 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一蒸发器 6的 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 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 K提供,第二路经新增 冷剂液泵 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K、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单效 -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51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吸收-蒸发 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 汽室 17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吸收-发生器 16与分汽室 17连 通,将第二溶液泵 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调整 为第二溶液泵 1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1连通,将第二蒸发器 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 19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第二蒸发器 1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进入新增吸收 -蒸发器{、 吸收来自 第二蒸发器 1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 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16、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17, 分 汽室 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吸收器 3、 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蒸发器 19的冷剂液分成 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 吸收-蒸发器 Κ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 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形成单效-回热式 1. 5 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52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有浓溶液管路与吸收器 3连通调 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与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二蒸发器 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 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第三冷凝器 1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K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K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新 增吸收-蒸发器 K、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 1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 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进入吸收器 3、 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冷凝器 18的冷剂液分成 两路——第一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0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 19, 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压 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单效-回热式 1. 5级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53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分汽室 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15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4、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连通,将第二蒸 发器 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 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 Κ连通, 第二蒸发器 1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分汽室 17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5和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 Β进入新增吸收 -蒸发器!^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 19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 蒸发器 Κ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 入吸收器 3、 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K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蒸发器 19 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 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 K提供,第二路经新 增冷剂液泵 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K、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单 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54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吸收 -蒸发 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第一发生 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吸收 -发生器 16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第一冷凝器 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蒸 发器 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吸 收-发生器 16、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16的溶液, 吸收-发生器 16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 K、吸收来自第一蒸发 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K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K的稀溶液经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B进入第一发生器 1 ; 第一冷凝器 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 冷剂液泵 8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6、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 K提供, 第二 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K、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16 提供, 形成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55所示的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0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10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与吸收-发生器 16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16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 Β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发生器 16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 第一冷凝器 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Κ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发生器 16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7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新增吸收 -蒸发器 Κ、 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液, 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进入吸收-发生器 16、吸 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 Κ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16的溶液, 吸收-发生器 16 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Β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器 1;第一冷凝器 4的 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8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6、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 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 Κ提供, 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L加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Κ、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16提供, 形成单效-回热式 1. 5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 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具有如下的效果和 优势:

1. 提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丰富了低温余热用于溶液第一阶段发生过程、 高温驱动热 用于溶液第二阶段发生过程的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可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需求之间的 相互匹配。

2. 提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当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差较大时, 有利于发挥 高温驱动热的作用或降低对高温驱动热的温度 要求。

3. 利用本发明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在余热资源较为丰富、 尤其是存在以潜热为主的丰 富余热资源时, 可实现余热温度的进一步提升。

4. 能够适应多种工况, 扩大了吸收式热泵的温度工作区间, 扩展和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 应用范围。